《把课堂还给学生》论文_第1页
《把课堂还给学生》论文_第2页
《把课堂还给学生》论文_第3页
《把课堂还给学生》论文_第4页
《把课堂还给学生》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把课堂还给学生-吉安市第六届小学数学优质课听课有感新干县逸夫小学 周凤梅“让课堂成为生命活力的主阵地”的呼号提出后,无数教师为之动容。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成为孩子自由展现的地方,成为学生个性释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家园,一直是我们的理想,也是课改积极提倡的。在优质课教学中,许多教师用全新的教育观念设计、组织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现在简要介绍令我感受较深的两个案例片断。案例一:进行摸球活动体验:1。学生随意摸,老师背着盒子猜颜色。一学生上台摸一个,师:黄色,生:对。再摸一个,师:黄色,生:对。继续,师:黄色。生:对。“啊!”学生佩服。师:老师厉害吧?为什么呀?生

2、:因为盒子里面装的都是黄颜色的球。生:里面都是黄色球,摸出来的一定是黄球。师:我们打开盒子看看吧。生小结:盒子里都是黄色球,摸出来的一定是黄球。师:这种情况是确定的。所以用“一定”来描述。2。摸奖情境,规则:你从箱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如果是红色,就可以得到老师的奖品。生一摸,蓝色,另一摸,蓝色,再摸白色,继续还是没有。“哎再来”学生不肯罢休生:盒子里面没有红色球。生:里面没有红色球,不可能摸出红色球。生:对,一定摸不出红色球。打开验证。生小结:盒子里没有红色球,不可能摸出红球。师:这种情况也是确定的,我们用“不可能”来描述。师:如果想中奖,怎么办呢?生:放一个红球进去。生:放2个红球3加入2个

3、红球继续摸球。师:猜一猜,能不能摸出红色球?生:有可能摸出红球。一生摸着,蓝色,再摸白色,继续摸出红色“啊呀!”学生试着自己的运气呢。生小结:盒子里装有2个红球和几个蓝色白色球,摸出来球有可能是红色。师:象这种情况是不确定的,我们就用“可能”来描述。4抽签答题。课件出示6道题,前三道学生答复,后三道改为抽签答题方式,再次体验“可能,不可能,一定”。接着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可能性。案例二:认识并体验了1秒。接着引导学生认识几秒。5秒,10秒,30秒,55秒1同桌互动拨一拨,说出钟面上秒针从数字几走到数字几经过5秒。生:从数字12走到数字1, 生:从数字2到数字3,因为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每一大格有

4、5小格,所以是5秒。2再拨出10秒,上台边拨边说。生:秒针从数字12走到2就是10秒。师:你是怎么理解的呢?生:嗯 别的学生纷纷举手了。师:相信你能说的。摸着那个学生的头生接着说:数字12到1是一大格,1到2又一大格,一共就是两大格,每大格有5小格,5×2=10,所以是10秒。师:真不错,你还会用乘法来计算。生:秒针从数字2走到数字4也是10秒。3师拨,秒针从数字7走到数字1,一共经过了多少秒呢?怎么想的?生:我数了数,一共是6大格,5×6=30,所以是30秒。师:你能拨出30秒吗?学生动手操作,互相验证。4师:继续,仔细观察哟。师拨秒针从数字12到数字11。生:55秒。生

5、:55秒,因为走了11大格,就是55秒。生:因为从数字12再走到12就是60秒,现在走了11大格,605=55。所以是55秒。师:好厉害呀,嗯,从数字12再走到数字12走了一圈。观察秒针走一圈,分针有什么变化。从而体验感受到60秒=1分。接着开展“我是小闹钟”活动。由学生上台答题、穿衣服活动,师计时,学生估一估各个活动的时间。亲身体验经过的时间。以上两个案例充分表达了新课标精神,使我深受启发。以下谈几点对两个案例的反思:一、创设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们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在教学中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贯穿始终,学习

6、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因此,教师首先要营造出学生感兴趣的、愉悦的、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参与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到学生当中去,变成学生学习的伙伴,从而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案例一的摸奖活动及抽签答题,案例二体验秒的过程及“我是小闹钟”活动,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本来枯燥的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民主、平等、愉悦的氛围下,学生思维积极、主动、活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两位教师都很注重教师

7、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充分的课堂交往,营造了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各抒己见,不仅使课堂学习气氛轻松愉快,也能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到达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的不足。二、把实践引入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新的新程理念特别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就是通过学生的参与度表达出来的。如果课堂上只是老师在不停的讲,而学生除了答复“是”与“不是”、“对”与“不对”之外,似乎再无事可干,学生就像孙悟空永远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更不用说什么创新了。因而教师要多方面启发学生参

8、与,引导学生参与,促进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难,让学生探究;制作,让学生动手;情感,让学生体验;规律,让学生发现;错误,让学生纠正学生只有参与了学生间的学习活动及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和谐。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正确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自己去发现”,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探究”是一笔珍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自觉地将教学过程处理成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操作、实践的过程,让他们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并从中获取新知

9、,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如案例二中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并与同学交流,层层递进,从而有效地体验了1秒、几秒及1分钟;案例一中学生通过想象、提炼,体验了事情发生的三种可能性。并加以观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所学的知识点。通过不断地尝试发现,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使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习一定要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多。”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亲自操作感知,有利以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估测,亲自动手、实践验证,确立“以学

10、为本”的观念。一是学用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二是通过操作,加深理解,发现规律,并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如案例一和二中教师不是生硬地塞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而是结合教材内容开展适宜的教学活动,通过摸一摸,猜一猜,抽一抽,拨一拨,说一说,估一估等实践,强化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让生活走进课堂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来源,离开了生活,一切知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注意问题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时机,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所以我们必须开

11、放小教室,把社会生活的题材引入到数学的大课堂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题材,让数学贴近生活。这样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做的,就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几个例题,做几道练习就行了,而应该从过去枯燥无味的课堂学习中解放出来,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到知识,在知识中体验生活;训练学生学会把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东西,消化、吸收,再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训练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案例中的两位教师都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整个教学过程都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摸球,摸奖,抽签,举例,小闹钟等,无不来自于生活,而且这些都是学生所熟悉

12、的。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呈现在课堂中,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培养他们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学习数学,是为了让学生在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这两个案例片段都充分表达了这一点。两位教师都无一例外地巧设情境,让学生用其所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案例一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可能性,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充分地把生活与数学课堂联系在一起。案例二,学生通过

13、对1秒的认识,懂得了时间的珍贵,同时渗透了学生珍惜时间好习惯的培养。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表达了数学来自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四把说的时机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有自己教学语言,可是有一种语言,很多人善说:“对”或者“不对”,总是急于肯定学生的学生的答复,特别是学生的答案正是教师预想中的答案的时候。老师要学会稳住自己,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急于作任何正面的肯定,更不能作定性的评价。学会说:好,还有别的想法吗?引导学生说出隐藏在心里的所有的想法。案例一中,老

14、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大胆的猜想,再验证,老师没做简单的肯定和否认。例二中,学生答复10秒是怎么想来的时候,一时没说上,那时老师并没急于请别的同学来补充,而是充满温情的话语:“你能说出来的。”继而学生努力着,完整并圆满的答复了。我们老师就需要教师学会稳住,学会让学生在辩证、比较、观察、选择中分析问题,能对问题有更全面透彻的理解。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以赞美的语言。要还给学生的话语权,课堂上学生说话的权利,老师肯定都想给。而且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学会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可是,我们的希望和我们看到的有时候相反,学生总不能有见地的谈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大部分学生似乎总是无话可说。可是下课的时候,一个个说的滔滔不绝。课堂上缺什么呢?导致孩子就不想说,不能说,久而久之就不会说了。我想这是一个老师的功力。从目标的把握、问题的设置、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课堂良好氛围的营造,值得我们研究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表扬和赞赏的魔力无比神奇。在课堂上,老师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信任的眼神犹如和煦的阳光,照在学生的心灵上,将产生一股巨大的力量那便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因而,课堂上,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