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期中复习阅读专项训练—阅读理解(一)(含答案+详细解析)
期中复习专项训练——阅读理解(一)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小名
大约我的出生与水有关,于是外公顺口给我起名叫淼儿。在“淼儿、淼儿”的呼唤中我慢慢长大了,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爸爸觉得该有个体面的学名才对,便为我取了个挺大众化的名字,可家里人还是“淼儿、淼儿”地叫,特别是妈妈。
不知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听到家人唤我小名竟有些不舒服了,好像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终于有一天,我在听到妈妈又一声“淼儿”的呼唤后,郑重地对她说:“妈妈,我有大名的。别叫我小名好吗?”然后在妈妈惊愕的表情里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但妈妈终究还是改不了。
那天是我16岁生日聚会,好多同学和朋友都跑来了。同学萍将送给我的大蛋糕端了上来。我立刻连声称谢打开了蛋糕盒,我喊道:“妈妈,拿刀子来!”妈妈一边递过来一把瓜刀,一边叮咛:“森儿,小心点!”
□咦□你原来叫淼儿呀□挺好玩的名字□萍欢快地叫着,同时在空中打了一个别致的手势。朋友们也善意地哄笑起来,我的脸刷地红到了耳根。
晚上,临睡前,我推开了妈妈的房门,倚着门框,又一次对她说:“妈妈,我不是说过嘛,别叫我小名!语气里已有了几分不耐烦。妈妈的脸上呈现出了一种复杂表情,看了走进来的爸爸一眼,叹了口气:“对不起,高翔。”可我听出我的名字在她口中却变得十分生硬,似乎很拗口。没多久,我要离开家到另一座城市去读书。不知怎的,妈妈竟在短短的几天内学会了很有味地叫我的大名,而且同以前叫我小名时那祥顺口熟练。我自然很高兴。
分别的那一天爸妈一齐送我去车站,爸爸一直叮三嘱四,妈妈则沉默着,显得有些伤感。我大人似的笑笑,反过来抚慰着他们:“放心吧,没事的,我已不是孩子了。”
火车开动的刹那,我从车窗探出头,同他们挥手告别,一直不言不语的妈妈突然抬起了头,眼里竟有了泪。她紧跑着,挥动起双手,脱口喊了出来一
“写信回来,淼儿!”
我稍稍一愣,心里似乎被什么东西猛撞了一下,泪水夺眶而出。
1.给文章第五自然段的方框中填入合适的标点符号。
2.文中作者两次抗议妈妈喊他小名时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妈妈的表情如何?
(1)第一次抗议的语气________________,妈妈的表情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次抗议的语气________________,妈妈的表情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的“我”为什么不喜欢妈妈叫自己的小名?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车站送别时,作者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手法来写妈妈,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妈妈可不可以喊“我”的小名?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改变命运的一分
办公室只剩下秦老师一个人的时候,门被推开了一条缝,像贼一样探进一颗瘦小的脑袋。小男孩向办公桌怯怯地叫了声:“老师。”
“查分数吧?你59分。”秦老师尽量控制自己的音量。每次考试结束,办公室门口总会挤满迫不及待的学生。现在这个小男孩是班上最后一位来查分数的学生。
“老师,能不能,能不能……”把“能不能”呢喃了好几遍,小男孩才很难为情地抬起那一直低着的头,细得像丝线一般的声音哆嗦地穿过秦老师的耳膜,“能不能给我的作文加上一分?”
“加分?这不好,作文打分得严格对照评分标准。”秦老师面带歉意地笑笑,“以后认真些,争取期末拿个高分。”
“可我妈……她会用竹鞭抽我的。”小男孩带着哭腔,双手习惯性地往头顶一挡,仿佛竹鞭已经临头。秦老师沉默了,她理解家长望子成龙的热切。可管教孩子也犯不上动竹鞭啊。是不是给他加上一分?秦老师有点犹豫不决。
不经意地瞧小男孩一眼,正迎上他期盼的眼神。秦老师的心猛然一震——在孩子晶莹的泪光中,清泉般的童真悄然流淌。哎!毕竟他还是个孩子,心还非常稚嫩。
“你看这样好不好?”秦老师灵光一闪。“我在总成绩上给你加一分,但不是送,是借,要还的,期末你给我一还十,怎么样?”
“行,期末还你。”小男孩咬了咬嘴唇,风似的跑出办公室,背后传来秦老师柔和的声音:“要好好念书……”
因为一直记着那十分的“高利贷”,小男孩在此后的学习中非常刻苦。期末,小男孩的语文取得98分的好成绩,被扣去10分,还有88分。于是学校给他颁发了一个“三好学生”奖,看到秦老师,挨妈妈的竹鞭都不哭的小男孩,一下子热泪流满了双颊。
后来,小男孩成为了村上第一个大学生。
6.从文章第一自然段小男孩来办公室找秦老师的行为举止中,可以看出他内心是有些顾虑的,他可能有哪些顾虑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第七自然段中,秦老师“灵光一闪”想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先前,秦老师以为小男孩是来查分数的,有些不情愿,后来当小男孩提出加分的请求,她本应更不高兴,但她为什么还对小男孩“面带歉意地笑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题目“改变命运的一分”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你眼中秦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
牵着母亲过马路
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母亲说:“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啊!”我便说:“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到菜市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耐心地听她诉说。
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一直把我送过马路才折身回去上班。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牵着手走到马路对面,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
2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经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泥石路已经变成柏油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她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像掠头发一样——掠散,但永远也抹不去爱子的情肠。
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的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渔网……
1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喜不自禁:___________________
(2)川流不息: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第一自然段中写“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第七自然段中写“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这两次“喜”的原因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仔细阅读文章,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写“我”牵着母亲过马路,也回忆了小时候母亲牵着“我”过马路的情景。
B.文章中的母亲,不仅仅是“我”的母亲,也指祖国母亲。
C.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连用两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的欣慰、满足和喜悦之情。
D.这篇文章以叙事为主,精选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将炽烈的感情寓于字里行间,语言平白如话,质朴无华。
14.生活中,你的父母也为你做过许多事,回忆一下,仿照文章第五自然段画横线句子的写法,选择一个令你印象深刻的场景,写几句话。注意要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
月光饼
月光饼也许是我故乡特有的一种月饼。每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商店,都用一根红丝带穿了一个月光饼,挂在屋檐下。廊前摆上糖果,点起香烛,和天空的一轮明月,相映成趣。月光饼做得很薄,中间加上一丝红糖,面上撒着密密的芝麻。供过月亮之后,拿下来在平底锅上一烤,掰开来吃,真是又香又脆。
月光饼面积虽大,分量却并不多。所以一个人可以吃一个。我总是先抢到大半个,坐在门槛上慢慢地掰开细细地嚼。家里亲朋好友送过来的月光饼很多,每一个上面都有一张五彩画纸。我就把这些五彩画纸抽下来,要大人们给我讲上面的故事。
我有一个比我只大两岁的表姑,她时常在我家过中秋节,她特别喜欢吃月光饼。有一次,她拿了三张五彩画纸要跟我换一个月光饼,我跟她要五张,她不肯,两个人就吵了起来,她的脸很大很扁,面颊上还有一些雀斑。我指着她的脸说:“你还吃月光饼!再吃,脸上的雀斑就跟饼上的芝麻那么多了。”这句话真伤了她的心,她掩面哭了起来,把一大叠画纸撕成了碎片,一阵风刮过,漫天飞舞。我也气得把月光饼扔在地上,用脚一踩,踩得粉碎。看到一地的碎饼,我又心疼又后悔,也就“哇”的一声哭起来。母亲发现后训了我一顿,又捧了一个刚烤好的月光饼送给表姑,表姑抹去眼泪,看看饼,又望着母亲问:“我脸上的雀斑长大以后会好吗?”母亲拍着她的肩说:“你放心吧!女大十八变,变张观音面,长大后,雀斑就没有了。”母亲笑了笑说:“你多拜拜月亮菩萨,保佑你长得美丽。月光饼供过月亮,吃了也会使你长漂亮的。”表姑半信半疑地摸着月光饼上的芝麻□呆愣愣地和我两个人对望了一会儿□突然掰了半个饼递给我说□我们分吧□我看看地上撕碎了画纸和踩烂的饼屑,感激万分地接过饼,跟表姑手牵手悄悄去后院,恭恭敬敬地向天上的月亮拜了三拜,我们都希望自己长大以后能有一张观音面。
台湾是产糖的地方,各种馅儿的月饼,做的比大陆的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
中秋节,一年又一年,来了又过去,什么时候再回家吃月光饼呢!
15.在文章第三自然段的方框中填入合适的标点符号。
16.第一自然段作者从______、制作原料、______三个方面描写了月光饼。
17.作者在台湾生活多年,可她仍感觉台湾的各种月饼“做的比大陆的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从全文看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记叙了中秋节作者与表姑争吵、和好的经历,这让你在为人处世上明白了什么道理?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者吃月光饼,为我们展示了中秋节的民风民俗,在中国这块历史悠久的沃土上还有很多民俗,请你列举一例并写出这种民俗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童年》节选
高尔基
①姥爷的痛打使我昏了过去。
②醒来以后又大病一场,趴在床上,呆了好几天。我呆的小屋子里只在墙角上有个小窗户,屋子里有几个装圣像用的玻璃匣子,前头点着一个长明灯。
③这次生病,深深地铭记于我记忆深处。
④……
⑤姥姥和母亲吵了架:全身漆黑,身躯庞大的姥姥把母亲推到了房子的角落里,气愤地说:“你,你为什么不把他抢过来?”“我,我吓傻了!”“不害臊!瓦尔瓦拉,你白长这么个子了。我这老太婆都不怕,你倒给吓傻了!”“妈妈,别说了!”“不,我要说,他可是个可怜的孤儿呀!”母亲高声喊道:“可我自己就是孤儿啊!”
⑥她们坐在墙角,哭了许久,母亲说:“如果没有阿列克塞,我早就离开这
可恶的地狱了!妈妈,我早就忍受不了……”姥姥轻声地劝着:“唉,我的心肝儿,我的宝贝!”
⑦我突然发现,母亲并不是强有力的,她和别人一样,也怕姥爷。是我妨碍了她,使她离不开这该死的家庭。
⑧这一天,姥爷突然来了,他坐在床上,摸了摸我的头,他的手冰凉。“少爷,怎么样?说话啊,怎不吭声儿?”我看也不看他一眼,只想一脚把他踢出去。
⑨“啊,你看看,我给你带来了什么?”我瞧了他一眼。
⑩他摇头晃脑地坐在那儿,头发胡子比平常更红了,双眼放光,手里捧着一堆东西:一块糖饼、两个糖角儿、一个苹果还有一包葡萄干儿。
他吻了吻我的额,又摸了摸我的头。他的手不仅冰凉而且焦黄,比鸟嘴还黄,那是染布染的。“噢,朋友,我当时有点过份了!你这家伙又抓又咬,所以就多挨了几下,你应该知道,自己的亲人打你,是为了你好,只要你接受教训!外人打了你,可以说是屈辱,自己人打了则没什么关系!”
“噢,阿廖沙,我也挨过打,打得那个惨啊!别人欺负我,连上帝都掉了泪!可现在怎么样,我一个孤儿,一个乞丐母亲的儿子,当上了行会的头儿,手下有好多人!”
他开始讲他小时候的事,干瘦的身体轻轻地晃着,说得非常流利。
他的绿眼睛放射着兴奋的光芒,红头发抖动着,嗓音粗重起来:“啊,我说,你可是坐轮船来的,坐蒸汽船来的。我年轻的时候得用肩膀拉着纤,拽着船往上走。船在水里,我在岸上,脚下是扎人的石块儿!没日没夜地往前拉啊拉,腰弯成了弓,骨头嘎嘎地响,头发都晒着了火,汗水和泪水一起往下流!亲爱的阿廖沙,那可是有苦没处说啊!我常常脸向下栽倒在地上,心想死了就好了,万事皆休!可我没有去死,我坚持住了,我沿着我们的母亲河伏尔加河走了三趟,有上万俄里路!第四个年头儿上,我终于当上了纤夫头儿!”
我突然觉着这个干瘦干瘦的老头儿变得非常高大了,像童话里的巨人,他一个人拖着大货船逆流而上!
他一边说一边比划,有的时候还跳上床去表演一下怎么拉纤、怎么排掉船里的水。他一边讲一边唱,一纵身又回到了床上:“啊,阿廖沙,亲爱的,我们也有快乐的时候!那就是中间休息吃饭的时候。夏天的黄昏,在山脚下,点起篝火,煮上粥,苦命的纤夫们一起唱歌!啊,那歌声,太棒了,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伏尔加河的水好像都流得越来越快了!多么美妙啊,所有忧愁都随歌声而去!有时熬粥的人只顾唱歌而让粥溢了出来,那他的脑袋上就要挨勺子把儿了!”
在他讲的过程中,有好几个人来叫他,可我拉住他,不让他走。他笑一笑,向叫他的人一挥手:“等会儿……”就这样一直讲到天黑,与我亲热地告了别。
姥爷并不是个凶恶的坏蛋,并不可怕。不过,他残酷地毒打我的事儿,我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20.根据积累的阅读经验,联系全文,理解第③段中加点的“铭记”的意思。
铭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章主要写了两件事,分别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我”对姥爷的态度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从“我”的细微表现可以看出。请结合文中语句用自己的话将下面横线补充完整。
_______瞧了他一眼觉得他非常高大_______认为姥爷并不是凶恶的坏蛋。
23.“这次生病,深深地铭记于我记忆深处”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请结合文中语句,谈谈文中的姥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节选内容的结尾与开头有什么关系?____这样结尾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
六、读《慢慢告别》,按要求答题。
①每一次回家都像是一次告别。母亲做饭时,我拍照:父亲看电视时,我拍照。母亲问:“拍这么多做么子?”过去,我觉得时间很长,而现在我却觉得一切我熟悉的,都在衰老和剥落。眼睛能看到的,比如母亲脸上的皮肤不再似过去那般紧致了,父亲看电视看着看着就仰在沙发上睡着了,连呼噜声都没有……每次回家,我都默默地看着他们,看他们走路、说话、吃饭……不注意,我都用手机拍了下来。
②在家的那些天,母亲每顿饭都想着法子做好吃的,忙个不停。隔天要走了,母亲一会儿问我:“要不要喝奶茶?要不要喝参汤?干鱼要不要带一些?”吃饭时,她又说:“在外面脚别架着,要放好,要懂礼貌。”我说:“晓得晓得,我都这么大了。”母亲笑笑:“噢,我忘了。”我不怎么敢看她的眼睛,偶尔碰到了,赶紧闪开。她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对我好了,一直在我身边走动,摸摸这个,看看那个。父亲问我是不是明天走,我说是的。他点点头:“又要去好长时间了。”我喉咙一紧,没有说什么。
③走的那天,父亲开着电动车送我,我拿着手机不停地拍他的背影。他问:“有什么好拍的?”我说:“你不用管。”他又说:“去年我心口疼,吸不过来气,你哥把我送到医院抢教,我又活过来了。”我大吃一惊:“我为什么一点儿都不晓得?”父亲又笑笑:“有什么好说的?都过去了。”我大声地说:“出这样的事情,一定要告诉我!”父亲说:“好、好、好。”
④到了火车站,离发车还有一个小时,父亲和我站在车站广场上。我认真地打量父亲,他身子极瘦,背弓着,前额头发秃掉了,剩下的头发是花白的,脸上蜡黄,一看就是生病很久的样子。我叫他,他疑惑地看着我。我请路人帮我们拍照,我紧紧搂着他的肩头,他乖乖地靠在我身上。“一、二、三,再来一张。”“一、二、三,再来一张。”父亲说:“好了,拍这么多张做么子!”我说:“你不用管。”他又好脾气地陪着我多拍了几张。拍完照,我撵他走。天一点点暗下来了。我担心他回去太晚不安全。他说:“你一个人在这..“我推他走:“没事,没事,你快回去。”他不情愿地走了,上了电动车,转头,往车站外面的大路上开去,不一会儿就不见了。而我一下子像是失去了所有的力气,坐在地上,像个傻子似的哭得一塌糊涂。
26.认真阅读第②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可以感悟到“我喉咙一紧,没有说什么”的原因是()
A.“我”喉咙痛,说不出话。B.“我”嫌父亲烦,不想跟他说话。
C.我想反驳父亲,没说出口。D.想到又要离开家了,“我”内心感到难过。
27.短文第④段写了“我”与父亲车站分别的情景,请根据这一自然段的内容把下面的具体细节补充完整。(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打量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短文详细描写了___________的内容,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
29.下列对短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有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语言,如“做么子”等,读起来亲切、有趣味。
B.文中两次写“我”对父亲说“你不用管”,可见“我”不希望父母干涉“我”的生活。
C.母亲“摸摸这个,看看那个”,说明母亲想和“我”多待一会儿。
D.在车站,父亲“不情愿地走了”,是因为他想多与“我”待一会儿“我”却催他快回去,他感到不舍与失落。
30.读完这篇短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请简要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理解。
北京的春节(节选)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顾及。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骑毛驴,还能买到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只为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恰巧明月当空。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31.在文中括号内填上与加点部分意思相近的词语。
3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
①无暇顾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独出心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在文中【】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4.选文写了北京地区春节时分的民俗活动。写得最详细的是________________,其次是________________;略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详略分明的好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
35.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呢?(至少写出一种不同于短文内容的习俗)请你用通畅的语言,重点描写一下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理解。
虾趣
(1)齐白石虾图之妙,大可以说是前无古人。我们从各种画册中看到的古代画家的同题材作品,没有比得上他的。据说齐白石画虾数十年,七十岁时达到了古人的最高水平,他不懈努力,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2)我家的客厅挂着一幅齐白石虾图,那十来只虾,画得生动极了。一次,有个农妇肩上挑着水桶,一进门,看见那幅画,(竟竞)着了迷,担子没有卸肩就站着欣赏,还连声啧啧赞叹:“真像呀,活的一样。”
(3)作品能够使一个普通农妇忘记把水桶卸下肩来就凝神欣赏,这可以说是一个艺术家的最高róngyù(____________)了。
(4)齐白石深刻观察过虾的生活,所以他虾图里的虾栩栩如生。我曾经养过虾,观察过虾。
(5)此后,对齐白石虾图之趣有了更深的认识。
(6)虾的颜色随着周围环境颜色的变化而变化。江河里淤泥地带的虾,身上颜色黑些;沙底地带的虾,颜色白些。
(7)生命力旺盛的虾,身体透明,生命力减弱的时候,透明度就降低了,逐渐变为奶白色。越是生命力旺盛和食物充足的虾,它头部的那一团黑色的东西越明显。那是它的脏腑和没有消化完的食物。活蹦乱跳的虾,我们完全可以看到它的头壳里器官的(搏博)动。
(8)虾是喜欢嬉戏的,常常两只纠缠在一起,互相用长钳逗弄着玩。
(9)虾前进的时候,伸直了两只钳足;当它遇险迅速后退的时候,两只长长的钳足就缩起来了。
(10)虾吃食物时很小心,总是先用钳足去试探一下,然后赶紧后退,接着再试、再退,最后,它认定完全没有危险了,就放胆大嚼。吃东西的时候,用脚爪fzhù(____________),桡足快乐地划动着。有时,它仅仅用两只脚支地,其他的脚和整个身体都斜翘起来。
(11)观察了虾的生活,我逐渐明白,齐白石画那十几只虾,是颇费心机的,它们真个是多彩多姿!既有来自淤泥地带较黑的虾,也有来自沙底地带较白的虾。它们头壳里那一团黑色都很突出,显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们有正在向前游的,也有正在向后退的,更有正在嬉戏和觅食的。画面上没有藻类、沙石、溪涧、水纹,但是只要看到那些虾的姿态,仿佛这一切都有了;不知道这位老画家观察了多少虾,画得这样出神入化!
36.读拼音,在()里写出正确的词。
37.用“/”划去不正确的词。
38.阅读6-10段,补全所缺的内容。
“我”曾经养过虾,观察过虾,我知道虾的颜色随着周围环境颜色的变化而变化、______________、虾前进的时候,伸直了两只钳足;遇险后退时,钳足就缩起来了、_____________。
39.对文中划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A.藻类、沙石、溪涧、水纹都藏在虾的身后。
B.因为了解了虾,所以能看到画中的藻类、沙石、溪涧、水纹等。
C.虽然画面上没有藻类、沙石、溪涧、水纹等,但从虾的情态,能让人感受到。
40.文中写农夫担子没有卸肩就站着欣赏齐白石画的虾,这是一种什么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齐白石画的虾“出神入化”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
那个星期天〈节选〉
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啊?走吧……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我还没有她的腿高,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去,母亲说,下午,准去。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醒来时我看见母亲在洗衣服。要是那时就走还不晚。我看看天,还不晚。还去吗?去。走吧?洗完衣服。这一次不能原谅。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地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42.选文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心情由____________渐渐变成____________。
43.画“______”的句子展现了母亲忙碌的情景,同时也写出了“我”当时_________的情景,形象地表现了“我”内心的____________。
44.第二自然段写到了“我”三次一声不吭,第一次是因为“我”仍__________,第二次是因为“我”仍__________,第三次是因为“我”已沉浸在________之中了。从这个过程中“我”明白了______________。
45.文章以孩子的视角刻画了母亲的形象。结合选文说一说,在你眼中,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理解。
秋天的怀念(节选)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窗外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候就(1)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时,她(2)又悄悄地过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们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她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好吧,就明天。”我的回答让她喜出望外了。她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3)悄悄地出去了。
母亲,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46.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喜出望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诀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第1自然段写“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语段中最能表现“无常”的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个词。
48.“我”的双腿瘫痪之后,母亲侍弄的花儿为什么都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母亲为什么要推“我”去看北海的菊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文中画“____________”的句子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51.文中加横线的三个句子反复写母亲的“悄悄地”动作,联系上下文,说说母亲这样做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
52.阅读短文后,我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句古诗赞颂伟大的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郑重惊愕不耐烦复杂、叹息3.有种不被尊重的感觉;怕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表现了我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很强的自尊心,与父母之间有了一定的距离。4.语言动作妈妈对儿子深深的爱5.可以。妈妈当然可以喊“我”的小名,声声呼唤体现了妈妈的爱。但随着儿子的成长,妈妈喊小名应该考虑场合,尊重孩子。
【解析】1.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结合句子可知,这是萍说的话,提示语在后。因此咦前边的方框内填“,咦表示吃惊,咦后边的方框内填?问号,你原来叫淼儿呀,句子说了一半,还没有说完,用,逗号,挺好玩的名字表示强烈的情感,话到这里说完了,后面用!”。
2.本题考查关键信息提取。
从第二自然段“终于有一天,我在听到妈妈又一声“淼儿”的呼唤后,郑重地对她说:“妈妈,我有大名的。别叫我小名好吗?””可知我第一次抗议的语气是郑重的,从句子“然后在妈妈惊愕的表情里走进了自己的房间。”可以看出妈妈的表情是惊愕。
从第六自然段“我推开了妈妈的房门,倚着门框,又一次对她说:“妈妈,我不是说过嘛,别叫我小名!语气里已有了几分不耐烦。”可知我第二次抗议的语气是不耐烦,从句子“妈妈的脸上呈现出了一种复杂表情,看了走进来的爸爸一眼,叹了口气:“对不起,高翔。””可知妈妈的表情是“复杂、叹息”。
3.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从第二自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听到家人唤我小名竟有些不舒服了,好像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从第五自然段同学们听到我的小名后,“我的脸刷地红到了耳根。”可知我不喜欢妈妈叫自己小名的原因是觉得不被尊重,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表现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自尊心逐渐变得强烈。和父母之间有了距离。
4.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从第8自然段“一直不言不语的妈妈突然抬起了头,眼里竟有了泪。她紧跑着,挥动起双手,脱口喊了出来一“写信回来,淼儿!””可知描写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方法描写了妈妈,可以从妈妈的语言和动作中感受到妈妈对“我”的爱。
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我认为妈妈可以喊“我”的小名,小名里蕴含着妈妈对自己的深深的爱。
6.小男孩的顾虑可能是:(1)怕别人发现他来找秦老师;(2)怕因分数低被老师批评;(3)怕加分的请求被老师拒绝;(4)怕因加分数的请求而遭老师的批评。7.在总成绩上给小男孩加一分,但不是送,是借,要还的,期末时一还十。8.小男孩当时的表现,使秦老师对他有了一些同情和理解,所以秦老师因不能满足他加分的要求而心怀歉意。9.秦老师借给小男孩的一分对他的人生有深远的影响,概括了文章的内容,点明了主题,同时设置悬念,引起了读者的兴趣。10.我认为秦老师是一位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的好老师,因为她用“借分”的办法,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让孩子努力进取,最终获得了成功。
【解析】6.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
结合“像贼一样探进一颗瘦小的脑袋”“怯怯地走近”“怯怯地叫了声”可知,他有点害怕,结合上文“办公室只剩下秦老师一个人的时候”可知,他可能不愿被别人知道自己来找老师。结合下文“查分数吧?你59分。”可知,他可能害怕分数低被老师批评。结合“能不能给我的作文加上一分?”可知,他也许还害怕这个要求被拒绝。只要合理设想即可。
7.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我在总成绩上给你加一分,但不是送,是借,要还的,期末你给我一还十,怎么样?”可知,秦老师的想法。
8.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分析。
结合“小男孩才很难为情地抬起那一直低着的头,细得像丝线一般的声音哆嗦地穿过秦老师的耳膜”可知,男孩提出这个请求也十分为难和不好意思,这让老师对他有了一定的好感,能理解他想要加上一分得到及格的想法。结合“这不好。作文打分得严格对照评分标准”可知,老师需要坚守原则,所以对不能满足他的要求感到抱歉。
9.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标题的理解。
通过阅读文章可知,短文主要讲了秦老师以“高利贷”的形式借给贪玩的小男孩一分,从而激励他刻苦学习,进而改变了他的一生。文章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于曾经给予自己帮助的人,要心存感激。“改变命运的一分”的本义是:秦老师借给小男孩的一分对他的人生有深远的影响。这个标题就概括了文章内容和主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10.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结合“我在总成绩上给你加一分,但不是送,是借,要还的,期末你给我一还十,怎么样?”可知,这位老师是一位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的老师。
11.高兴得抑制不住自己,形容极为高兴。(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12.第一次“喜”的原因是看到儿子一家都回来了;第二次“喜”的原因是觉得儿子懂得了事理,牵着自己过马路。13.B14.上小学的时候,村里边当时并没有修路,下雨的时候,路就会非常泥泞,每当这个时候,爸爸就会背着我,走向通往学校的路。爸爸的背又宽阔又温暖,让我永远不能忘怀。
【解析】11.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要想理解重点词语,就要先理解整个词语或句子的意义,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理解辨析即可。
(1)喜不自禁:高兴得抑制不住自己,形容极为高兴。
(2)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1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本文主要是通过“我”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通过过马路的这一小事来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根据第一段中的“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可知母亲喜不自禁的原因。根据第七段中的“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稻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鱼网“可知母亲是因为感受到我对她爱的回馈而有了惊喜。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写“我”牵着母亲过马路,文中也回忆了小时候母亲牵着“我”的小手过马路的情景。赞美了真挚的母子深情。文章中“母亲”的形象只代表母亲,不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B选项有误。
14.本题考查了仿写句子。
写清楚感人的场景,表达有条理,注意动作或语言描写。
示例:记得一次和母亲去超市回来的路上,我突然头晕,母亲扶助我轻轻地呼唤,虽然我睁不开眼,却听出母亲的焦急。母亲吃力地把我背起来,艰难地一步步走向医院。
15.,,:“。”16.外形味道17.对比,突出了作者对家乡月光饼的喜爱,也写出了作者对家乡(大陆)的思念之情。18.我们在面对自己的亲人时,总免不了口无遮拦,让亲人伤心难过,而我们常常碍于面子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实际上面对自己最亲近的人,才更应该宽容、理解地好好说话,犯了错及时改正,不要让隔阂越来越深。19.示例:端午节,家家户户会包粽子、吃粽子、有些地方会举行划龙舟比赛,这都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解析】15.本题考查了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中,逗号:是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句号:表示一句话说完的停顿,用于陈述。冒号:表示提示语后的停顿或用来提起下文。双引号:一种是引用别人的话或表示直接说出来的话;第二种是需要标出谚语、成语、俗语或表示声音的词语,具有特殊的意义词语;第三种是表示讽刺的意味或反语。通过阅读文段中的这段需要加标点的话可以知道,“表姑半信半疑地摸着月光饼上的芝麻□,”一句话没说完,是中间的停顿,所以,填逗号。“呆愣愣地和我两个人对望了一会儿”□也是停顿,所以,也填逗号。“突然掰了半个饼递给我说□”是直接说出来的话,所以,填冒号、双引号。“我们分吧□”一句话完了,所以,用句号结束。
16.本题考查了对文章中段落内容的理解。
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中的第三句话“月光饼做得很薄,中间加上一丝红糖,面上撒着密密的芝麻。”可以知道,月光饼的形状“很薄”,成分有红糖和芝麻。所以作者是从它的外形来和成分写的。从第四句话“拿下来在平底锅上一烤,掰开来吃,真是又香又脆”中可以知道,月光饼的味道是“又香又脆”的,所以,是从它的味道这方面写月光饼的味道的。
17.本题考查对表现手法及作用的分析。
此题的题干已经暗含答案,从题干的信息可以得出是将台湾的月饼和大陆“家乡的月光饼”作对比,运用的是对比的写作手法。这样更能体现出作者对家乡月光饼的喜爱之情。
18.本题考查对文章理解和感悟。
解答这道题时,可以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思考,要联系文中中秋节作者与表姑发生争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围绕“宽容和理解及谦让”这几方面为主题,然后在联系自己的具体生活实践的某一方面和感悟,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写出来即可,答案多元化。
19.本题考查对民俗风情的了解。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俗话说“十里不同俗”,各地民俗风情都个有特色,内容和形式也十分的丰富,南北方的民俗也存在这很大的差异,解题时可以根据自己所在的地域列举出自己当地的名俗,并写出这种民俗所蕴含的意义即可。示例:端午节吃粽子,为了纪念屈原,表达爱国情怀。
20.深深地记在心里21.姥姥和母亲为我吵架姥爷来看望我,给我讲他的艰苦经历。22.不想看他,想踢他拉住他,不让他走23.因为这病倒的几天之中,我突然长大了。我有一种非常特别的感觉,那就是敏感的自尊。24.姥爷是一个疼爱“我”、厉害、勤劳、坚强、能干的、对“我”心存愧疚的人。25.前后照应使文章完整,浑然一体;进一步强调了这件事令我难忘,突出了中心。
【解析】20.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铭记:本义是(动)深深地记在心里。文中指姥爷残酷地毒打“我”的事深深地记在心里。
21.本题考查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
由文中“姥姥和母亲吵了架。我突然发现,母亲并不是强有力的,她和别人一样,也怕姥爷。是我妨碍了她,使她离不开这该死的家庭。”可知,“我”的姥姥和母亲为“我”吵架。
由文中“这一天,姥爷突然来了。他开始讲他小时候的事,干瘦的身体轻轻地晃着,说得非常流利。”可知,姥爷来看“我”,并且给“我”讲了他当年的经历。
2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文中“我看也不看他一眼,只想一脚把他踢出去。”“我瞧了他一眼。”“我突然觉着这个干瘦干瘦的老头儿变得非常高大了,像童话里的巨人,他一个人拖着大货船逆流而上!”“在他讲的过程中,有好几个人来叫他,可我拉住他,不让他走。”“姥爷并不是个凶恶的坏蛋,并不可怕。”可知“我”对姥爷的态度变化是:不想看他,想踢他出去→瞧了他一眼→觉得他非常高大一拉住他,不让他走一认为姥爷并不是凶恶的坏蛋。
23.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
由文中③~④自然段,“这次生病,深深地铭记于我记忆深处。”“因为在病倒的几天之中,我突然长大了,并且有了一种特别不同的感觉,那就是敏感的自尊。”可知这次生病,深深地铭记于“我”记忆深处。
2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能力。
阅读第7自然段,写了母亲和别人一样,也怕姥爷,侧面写出了姥爷是一个厉害的人;阅读第1自然段,“吻了吻”“摸了摸”可知,姥爷是一个疼爱“我”的人;由“他的手不仅冰凉而且焦黄,比鸟嘴还黄,那是染布染的。”可知,姥爷是一个勤劳的染布工;由“噢,朋友,我当时有点过份了!你这家伙又抓又咬,所以就多挨了几下,你应该知道,自己的亲人打你,是为了你好,只要你接受教训!外人打了你,可以说是屈辱,自己人打了则没什么关系!”这句关于姥爷的语言描写可知,姥爷心存愧疚,寻求谅解;姥爷是一个饱尝艰苦生活的纤夫,意志力顽强、能力出众的人。综上所述,姥爷是一个疼“我”、爱“我”、勤奋、坚强、能力出众、对“我”心存内疚的人。
2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节选内容的结尾与开头都写了不会忘记姥爷毒打我的事,主题相同,这是运用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进一步强调了这件事令我难忘,突出了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6.D27.与父合影催父回家席地大哭28.父亲送“我”,以及“我”和父亲合影详略得当29.B30.我们慢慢长大,父母渐渐衰老,我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我们应该多陪伴父母,珍惜与他们在一起的欢乐时光。
【解析】26.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
结合文中“他点点头:‘又要去好长时间了。’我喉咙一紧,没有说什么。”可知,“我”就要离开家了,内心感到难过。故选D。
27.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第④自然段中“我认真地打量父亲,他身子极瘦,背弓着,前额头发秃掉了,剩下的头发是花白的,脸上蜡黄,一看就是生病很久的样子。”可概括为:打量父亲。
结合文中“我请路人帮我们拍照,我紧紧搂着他的肩头,他乖乖地靠在我身上。”可概括为:与父合影。
结合文中“我推他走:‘没事,没事,你快回去。’”可概括为:催父回家。
结合文中“而我一下子像是失去了所有的力气,坐在地上,像个傻子似的哭得一塌糊涂。”可概括为:席地大哭。
28.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
阅读文章可知,短文详写了第④自然段父亲送“我”,以及“我”和父亲合影的内容,从文章内容上表达了父亲对“我”的不舍和“我”对家人的重视。从文章结构上突出了详略得当。
29.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
A.“做么子”“晓得晓得”等属于地方方言,充满了地域特色,读起来充满亲切感,说法正确。
B.两个“你不用管”出现在“我”拿着手机不停地拍父亲的背影和“我”请路人拍合影的时候,这两个“你不用管”是因为“我”想拍更多父亲的照片,来记录父亲的点点滴滴,突出了“我”对父亲的不舍,并不是说“我”不喜欢父母干涉“我”的生活。说法有误。
C.从第②段。“她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对我好了,一直在我身边走动,摸摸这个,看看那个”可知,母亲这样做是想多看看“我”和“我”多待一会儿。说法正确。
D.在车站,父亲“不情愿地走了”是因为父亲不舍得“我”离开想把“我”送走再离开,而“我”却催他走,他心里有些失落。说法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B。
30.此题为思路拓展题。
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答案不唯一,写出自己的体会即可,但要言之有据,不能偏离文章所表达的文章主旨中心。如:亲情是最能触动人心的。父母是游子的牵挂,家是游子所向往的地方。
31.清一色通通32.没有闲暇空余的时间做别的事想出来的办法与众不同33.即使也34.元宵节初一初六、正月十九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令读者印象深刻35.除夕那晚,一家人一起吃年夜饭,饭桌上有整只鸡、鱼、生菜、莲藕等意头菜。一家人在饭桌上有说有笑,一起品尝着美味的年夜饭。看到如此温馨和睦的场面,我很开心。
【解析】31.本题考查近义词。
一律:都是一个样子;全部。与“一律”意思相近的词语有:全、都、通通、清一色。
3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无暇顾及:比喻某人十分繁忙,没有闲暇空余的时间做别的事。在文中指的是人们都在忙着贺年的事宜,没有心思去忙其他事情。
独出心裁:原来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来指想出来的办法与众不同。在文中指的是干果店费尽心思来制作各样的冰灯或麦苗做的长龙,吸引顾客上门。
33.本题考查关联词。
句子“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之间存在转折关系,同学们应在文章的填空处填上有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如:即使……即使……、尽管……还是……。
34.本题考查文章的叙述方式。
选文第一段介绍了初一的光景,第二段介绍了初六铺户开张,第三段介绍了元宵节的景象,第四段介绍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
选文写得最详细的是元宵节,其次是初一,略写的是初六、正月十九。详略分明的好处在于: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令读者印象深刻。
3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家乡风俗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感受。
示例一:除夕那晚,一家人一起吃年夜饭,饭桌上有一整只鸡、一条鱼、生菜、莲藕等意头菜。一家人在饭桌上有说有笑,一起品尝着美味的年夜饭。看到如此温馨和睦的场面,我很开心。
示例二:初三那天,我们称为“赤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一家人在家看电视、玩游戏。我们几个孩子就在家里放肆地玩耍、吃贺年食品,玩得很开心。
36.荣誉辅助37.竞博38.虾是喜欢嬉戏的,常常两只纠缠在一起,互相用长钳逗弄着玩。虾吃食物时很先用钳足去试探一下,然后赶紧后退,它认定完全没有危险了,就放胆大嚼。39.C40.侧面描写,衬托齐白石绘画技术的高超。41.(1)齐白石对虾观察的深入,(2)齐白石的虾画,不但启示我们,在生活中深入观察的重要,也还启示我们,无论是如何“单纯”的东西,里面都必须寓有“深厚”才行。
【解析】36.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辅”“誉”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37.考查了辨析近义词。
竟:表示出乎意料没想到。竞:争着做某事。根据语境应划去“竞”。博:跳动。博:(量)多。根据语境应划去“博”。
38.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能力。
结合关键句第⑧段的关键句“虾是喜欢嬉戏的”;第⑩段的关键句“虾吃食物时很小心,总是先用钳足去试探一下,然后赶紧后退,接着再试、再退,最后,它认定完全没有危险了,就放胆大嚼。”即可筛选作答。
3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细读文章内容可知,虽然画面上没有藻类、沙石、溪涧、水纹等,但从虾的情态,就可以让人想到虾生活的环境。
40.考查文章写作手法的运用。
文章写道“农夫担子没有卸肩就站着欣赏齐白石画的虾”这是属于侧面描写。从侧面衬托了齐白石绘画技术的高超。
41.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和主旨的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03月四川达州市综合应急救援支队公开招聘1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03月天台经济开发区事务中心选聘工作人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甲基六氢苯酐项目风险分析和评估报告
- 环型荧光灯管项目安全评估报告
- 机载检测设备项目安全评估报告
- 浙江省嵊州市谷来镇中学2025届初三下-第四次月考物理试题试卷含解析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日语报刊阅读》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纺织大学《体育教育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水处理絮凝剂TXY-1TXY-3项目安全评估报告
- 临夏现代职业学院《环境保护与建筑节能》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粤教版四年级劳动与技术 第二单元 小泥巴变变变 活动2 泥塑杯子 教案
- 2024-2030年中国骆驼奶制造市场销售格局与发展趋势前景分析研究报告
- 2024年实验室保密规定
- 2024年广东省广州市市中考英语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华东调查规划设计院招聘高校毕业生10人历年(高频重点复习提升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3年拉萨市“一考三评”备考试题库-下(多选、判断题部分)
- 资产评估收费管理办法(2009)2914
- 2024-2029全球及中国柚子果实提取物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公共部位装修合同
- 2024年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中考二模物理试卷
- 2024年山东省青岛市部分学校九年级中考二模数学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