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_第1页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_第2页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_第3页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_第4页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1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态学(Ecology)定义Ecology源希腊词“Oikos”和“logos”,前者表示住所和栖息地,后者表示学科,原意是研究生物栖息环境的科学。研究生物(organism)及环境(environment)间相互关系的科学(E.Haeckel,1866)。研究科学的自然历史(C.Elton,1927)。研究生物形态、生理和行为上的适应(Кашкаров(克什卡洛夫),1954)。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Andrewartha,1954)。研究有机体与生活之地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生物学)(Smith,1966)研究决定有机体的分布与多度相互作用的科学(Krebs,1972,1978,1985)。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E.P.Odum,1958);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E.P.Odum,1977)。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马世骏,1980)。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普遍)第2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

以古代思想家、农学家对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朴素的整体观为特点。

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再度兴起科学探索活动,崇尚科学调查与科学实验。开始形成一些生态学的理论。1866年Heackel首次提出Ecology的定义,标志着生态学的诞生。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生态学理论形成、生物种群和群落由定性向定量描述、生态学实验方法发展的辉煌时期。1949年动物生态学进入成熟时期。植物生态学方面形成四大著名生态学派。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研究层次上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生态学的研究层次已囊括了分子、基因、个体直到整个生物圈。研究手段的更新:自计电子仪、同位素示踪、稳定性同位素、“3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态建模,系统论引入生态学。从描述性科学向实验科学、从定性向定量化发展研究范围的拓展:结合人类活动对生态过程的影响,从纯自然现象研究扩展到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研究.与生产和社会需要紧密结合,成为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的骨干学科第3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四大著名生态学派北欧学派:由瑞典乌普萨拉(Uppsala)大学的R.Sernauder创建。以注重群落分析为特点。法瑞学派:代表人为J.Braun-Blanquet.把植物群落生态学称为“植物社会学”,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类型,建立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常被称为植被区系学派。1953年后,与北欧学派合流,被称为西欧学派或大陆学派。英美学派:代表人为F.E.Clements和A.G.Transley,以研究植物群落演替和创建顶极群落著名。前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和优势种,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第4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1971年,Odum用“组织层次”(leveloforganization)或称为“生物学谱”(biologicalspectrum)的概念来表示。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物圈景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个体系统组织器官分子细胞生态科学生物科学生命科学经典生态学第5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物圈(biosphere)—生态学研究的最高组织层次第6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态学的分支学科分子(molecular)个体(individual)种群(population)群落(community)生态系统(ecosystem)景观(landscape)生物圈(biosphere)经典生态学研究的内容近代生态学研究的内容近代生态学研究的内容第7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经典的生态学按组织层次(levelsoforganization)划分:个体生态学(Individualecology):研究重点是个体对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适应(adaptation)。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ecology):多度(abundance)和种群动态(populationdynamics)。群落生态学(Communityecology):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生态过程(ecologicalprocesses)。生态系统生态学(Ecosystemecology):能流(energyflow)、食物网(foodweb)和营养循环(nutrientcycling)。按生物类群划分: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昆虫生态学鱼类生态学鸟类生态学等等按生物栖息环境划分:水生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河口生态学海洋生态学陆地生态学湿地生态学等等按交叉学科划分:数学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生理生态学行为生态学进化生态学等等按应用领域划分:农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资源生态学环境生态学保护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旅游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等第8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分子水平及分子生态学(Molecularecology)Moritz(1994)认为分子生态学是用线粒体DNA(mitochondriaDNA)(mtDNA)的变化来帮助和指导种群动态的研究。HoelzelandDover(1991)则认为分子生态学是用DNA和蛋白质的特征来研究物种分化、演化及种群生物学等生态学问题。《分子生态学》杂志(1992)则认为分子生态学是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和种群生物学之间形成的交叉领域,主要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自然种群或人工种群与其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转基因生物(或其产物释放)所带来的一系列潜在的生态学问题。我国学者(王小明)认为分子生态学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与方法研究生物对其所处环境的适应以及产生这种适应反应的分子机制。第9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景观及生物圈水平的生态学景观(Landscape)和景观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景观:由若干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区域(heterogeneousarea),这些生态系统构成景观中明显的斑块(patches),这些斑块称景观要素(landscapeelements)。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结构及其过程(landscapestructureandprocesses)的科学。生物圈(biosphere)和全球生态学(Globalecology)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圈(lithosphere)的上层、全部水圈(hydrosphere)和大气圈(atmosphere)的下层。全球生态学:研究生命系统和行星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第10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态学的方法论科学思维的逻辑结构观察→预测→假设→检验模型:模型是对现实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物理或抽象的描述。生态模型:描述和预测生态系统行为。方法的重要性变量观测:如何取样、样本大小、变量选择、精确水平实验设计:对比组、控制组统计分析:简单统计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野外研究:优点:直接观察,获得自然状态下的资料;缺点:不易重复。实验研究:优点: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的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缺点:实验条件往往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条件有区别。数学模型研究:优点:高度抽象,可研究真实情况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缺点:与客观实际距离甚远,若应用不当,易产生错误。第11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系统(ecosystem):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1936年英国A.G.Tansley首先提出R.L.Lindeman百分之十定律B.H.CykayeB

生物地理群落1965年,在丹麦哥本哈根会议上决定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理群落是同义语

第12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态系统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研究对象:自然界的任何一个部分(如森林、草原、冻原、湖泊、河流、海洋、河口湾、农田等,甚至还包括城市、工矿在内)研究任务: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模型研究方法:最重要的分析方法是系统分析,系统分析的目的是建立模型,对系统进行预测、控制和最优化设计第13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非生物成分生产者物质代谢成分消费者分解者第14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态系统的结构形态结构物种结构:关键种和冗余种空间结构:分层现象时间结构:昼夜节律、季相、演替、进化营养结构食物链(foodchain):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类型:牧食食物链、碎食食物链、寄生性食物链、腐生性食物链

食物网(foodweb):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的网状结构。例如第15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草原食物网

落叶林食物网第16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态系统的分类及特征分类按环境中的水体状况:水生、陆生按认为干预的程度:自然、半自然、人工特征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会超过5-6个。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其早期发育阶段和晚期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性。第17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自我调节第18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是指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的过程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动物各器官组织的生长和繁殖新的个体生态系统中的分解:分解是有机物逐步降解为无机物的过程,也是光合作用的相反过程第19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固定热力学第二定律:食物链中营养级的数目不会多于5-6个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特点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和物理系中不同能量是单向流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是不断递减的过程能量在流动中质量逐渐提高能流模型第20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个普适生态系统的能流模型(Odum,1959)光合作用呼吸总生产量入射

日光能草食动物肉食动物顶级肉食动物分解者贮存有机物质净生产量群落呼吸输出第21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物质循环的概念

物质循环(cycleofmaterial):生态系统从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通过绿色植物吸收,再经其它生物重复利用,最后归还于环境的过程,也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cycle)。

第22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物质循环的类型水循环(watercycle):生态系统中所有物质循环的基础和前提。气体型循环(gaseouscycle):贮存库是大气和海洋,全球性,完善型,高速度。主要有氧、二氧化碳、氮等。沉积型循环(sedimentarycycle):贮存库是岩石圈和土壤圈,与水有联系,速度慢,性能不完善,主要有磷、钙、钾、钠、镁、铁、铜等。第23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水循环全球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相等,但存在地区差异;地表径流携带大量营养物质,造成高地贫瘠,低地肥沃;冰雪的溶化可以调节气温,保持生态稳定。第24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气体型循环碳循环

氮循环

第25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沉积型循环磷循环

硫循环

第26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有毒有害物质循环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中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多数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浓缩,富集放大有毒物质进入环境经过迁移和转化使毒性发生变化

有毒物质DDT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重金属汞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第27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有毒物质DDT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第28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汞在水生物中的富集

汞浓度ppm浓缩系数食肉娃鱼1-210000-20000小鱼0.1-0.31000-3000低等动物0.02-0.05200-500植物0.01-0.02100-200海水0.0001

第29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信息与信息量信息:是物质的主要属性之一,源于通讯科学,在生态系统中,环境为信息源信息量:信息的多少,决定信息的传递方向。信息传递:从高信息态传向低信息态

信息及其传递物理信息:包括光、声、电、热、磁等;化学信息:生物代谢产生的物质,如酶、维生素、生长素、抗生素、性引诱剂等;行为信息:主要存在于动物,不同个体相遇时所表现的行为格式,如表示相识,威胁,炫耀,求偶等;营养信息: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每一层次数量的增减都成为其它层次数量增减的信息。第30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反馈调节正反馈:促使生物沿着食物链的正方向增长的反馈。有可能引起种群爆炸,是一种不稳定的反馈。负反馈:生物沿着食物链的正方向减少的反馈,是使系统保持稳定的反馈。生态平衡概念:当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较长时间的保持动态平衡,这种状态叫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的基础——自我调节这个自我调节能力有一个阈值:小生态系统或简单生态系统:阈值小大生态系统或复杂生态系统:阈值大生态危机第31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态平衡第32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态平衡(ecologicalbalance):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第33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而不是静态的平衡,总会因系统中某一部分先发生改变,引起不平衡,然后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又进入新的平衡状态。正是这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到又建立新的平衡的反复过程,推动了生态系统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发展与进化。生态平衡是一种相对平衡而不是绝对平衡,因为任何生态系统都不是孤立的,都会与外界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会经常遭到外界的干扰。生态系统对外界的干扰和压力具有一定的弹性,其自我调节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或压力在其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当这种干扰或压力去除后,它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能力而恢复;如果外界干扰或压力超过了它所能承受的极限,其自我调节能力也就遭到了破坏,生态系统就会衰退,甚至崩溃。第34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

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环境因素生改变:如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垃圾等,不断排放到环境中;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或掠夺性利用,例如盲目开荒、滥砍森林、水面过围、草原超载等,都会使环境质量恶化,产生近期或远期效应,使生态平衡失调。生物种类改变:在生态系统中,盲目增加一个物种,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在一个生态系统减少一个物种也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物信息系统的破坏:生物与生物之间彼此靠信息联系才能保持其集群性和正常的繁衍。人为地向环境中施放某种物质,干扰或破坏了生物间的信息联系,有可能使生态平衡失调或遭到破坏。第35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例如美国于1929年开凿的韦兰运河,把内陆水系与海洋沟通,导致八目鳗进入内陆水系,使鳟鱼年产量由2000万公斤减至5000公斤,严重破坏了内陆水产资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曾大量捕杀过麻雀,致使一些地区虫害严重。究其原因,就在于害虫天敌麻雀被捕杀,害虫失去了自然抑制因素所致。例如自然界中有许多昆虫靠分泌释放性外激素引诱同种雄性成虫交尾,如果人们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能与之发生化学反应,则雌虫的性外激素就失去了引诱雄虫的生理活性,结果势必影响昆虫交尾和繁殖,最后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甚至消失。第36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态环境问题

第37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态安全(ecologicalsafety)生态安全的概念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被提出,但是由于生态安全内涵的丰富和复杂性,以及人们对生态安全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因而一直也未能形成统一并普遍接受的定义。狭义的生态安全概念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反映。广义生态安全概念以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ASA,1989)提出的定义为代表: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第38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广义生态安全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环境、生态保护上的含义。即防止由于生态环境的退化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构成威胁,主要指环境质量状况低劣和自然资源的减少和退化削弱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撑能力;二是外交、军事上的范畴。即防止由于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短缺引起经济的衰退,影响人们的生活条件,特别是环境难民的大量产生,从而导致国家的动荡。第39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确保生态安全的措施建立一套有效的国际环境合作机制及国际环境危机自理机制建立卓有成效的环境保护机构开展生态安全理论研究,树立正确的生态安全观研究生态安全的具体政策问题,制定正确的生态安全政策和规划,将生态安全工作法定化、制度化第40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对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对污染环境的生物净化制定生态规划方案发展生态农业第41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物监测生物监测:利用生物在污染环境下所发生的信息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通常反映的是一个生态系统的环境状况,常将生物监测作为生态监测中的一种方法——指示生物法。生态监测:(ecologicalmonitoring):利用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环境变化的反应来判定环境质量。特点:综合性、真实性、长期性、灵敏性第42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大气污染的指示生物•SO2:紫花苜蓿、蕨类、苹果、白杨、白腊、白桦、麦类、棉花、大豆南瓜、葡萄等•氟化物:地衣和苔藓、杏、唐菖蒲、梅、雪松、玉米、苹果、葡萄、云杉等•O3:菜豆、烟草、菠菜、萝卜、番茄、烟草、洋葱、女贞、甜瓜、葡萄、马铃薯等。•过氧乙酰硝酸酯:早熟禾、向日葵、牵牛花、菜豆、番茄等•氮氧化物:悬铃木、向日葵、番茄、豌豆、紫花苜蓿、烟草等•乙烯:兰花、黄瓜、番茄、皂荚、万寿菊等第43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水体污染的指示生物•睫毛针杆硅藻、簇生针杆硅藻、簇生竹枝藻只能在DO值高,未受污染的水体中大量繁殖,是清洁水体的指示生物。•小颤藻等浮游藻类是严重污染水体中的优势种。•小口钟虫:污水性指示种•匣壳虫:寡污性指示种•石蝇、石蚕、浅滩甲虫类对许多污染物敏感。•水蚯蚓、摇蚊幼虫、蛭类通常在有机质丰富的环境大量繁殖。第44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物净化大气污染物的生物净化:利用植物吸收大气中的污染物质、滞尘、消减噪声和杀菌等,通过大量栽植具有净化能力的乔木、灌木和草坪,建立完善的城市防污绿化体系。水体污染物的生物净化:充分利用水生生物的净化作用,使水体得到净化。第45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态规划生态规划(ecologicalplanking)是在自然综合的天然平衡情况下不作重大改变,自然环境不遭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部门造成损失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资源及地域资源的利用。第46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态农业生态农业(ecologicalagriculture)的概念: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的生态学要求:第一,生产结构的确定,产品布局的安排等都必须切实做到因地制宜,和当地的环境条件相匹配第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可更新能力第三,在能量和物质的利用上,要做到有取有补,维护生态平衡第四,在利用可更新自然资源的同时,要注意抚育和增殖自然资源,使整个生产的发展,走向良性循环。第47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发展模式:以农田种植产出的粮食及秸杆喂养奶牛、奶牛的粪便污水进沼气池、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给居住区提供热源、沼渣作为有机肥料还田、水库为园区提供水源的思路,通过相应的连接,实现整个园区废物“闭路循环”(如下图),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第48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态工程1962年美国的H.T.Odum首先使用了生态工程(EcologicalEngineering),提出了生态学应用的新领域:生态工程学。它是对传统工程的补充,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侧面。80年代后,生态工程在欧洲及美国逐渐发展起来,并出现了多种认识与解释,并相应提出了生态工程技术。我国生态工程的概念提出是由马世骏先生在1979年首先倡导的。马世骏先生(1984)给生态工程下的定义为:“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我国对生态工程的建设提出了“整体、协调、再生、良性循环”的理论。

第49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理论基础:物质循环意义: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性和发展的影响

(2)、物种多样性原理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意义:生物多样性程度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系统的生产力

(3)、协调与平衡原理

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意义: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

(4)、整体性原理理论基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意义: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5)、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

a.理论基础: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式意义: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

b.理论基础:系统整体性原理:整体大于部分意义:保持系统很高的生产力第50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拟定目标社会目标 经济目标 生态目标科技、文教、管理和道德水平生产、消费、积累和流通水平结构和功能的和谐稳定自然本底 次生本底生物结构 本地利用

人口 建筑格局

动植物 交通网络

微生物 物产

物理结构 景观

气候、土壤

地理、地质

资源结构

水,矿产

能源社会经济 环境质量经济水平 污染程度

服务水平 治理水平

生活水平 环境负荷

科技水平 多样性

文教水平 生态调节

管理水平 自然保护

运输网络

社会风尚来源:已有资料 遥感分析 系统调查 民意测验本底调查分析 综合直观 经验模型

假设 统计模型

抽象 解析模型

约简 模拟模型分解与合并 图解模型系统评价 政策实验影响指标 风险

流通量

系统负担 满意度

反馈回路

灵敏度 后悔值工具:数量化方法、多元分析、数学规划、多目标决策、模糊数学、系统软件等系统分析满意决策集(生态工程实施依据)生态工程设计程序框图(引自马世骏)第51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工程类型传统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生物工程基本单元

自然系统、社会系统

自然系统 生态系统

细胞基本理论 工程学 环境科学 生态学

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基本能源 化石能 化石能 太阳能 化石能基本费用 大量 大量 合理 大量设计特点 人为 人为

人类辅助下的自组织

人为控制结构 任意 污染源 有机体 遗传结构与自然关系 破坏 再污染 协调、无污染 干扰生物多样性 减少 改变 保持或增加 改变生态工程与环境工程、生物工程和遗传工程的比较第52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

“四位一体”生态工程第53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我国北方地区,由于冬天气温很低,会导致农作物不能生长,家畜生长缓慢,甚至停止,沼气池不能正常产气;而农民要解决蔬菜的不间断生产问题。很显然,大量使用造价昂贵、并用燃料加热的玻璃温室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四位一体”的生态工程类型,它较好地解决了习题中所述问题。“四位”指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及日光温室四部分,是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一种生产模式。运行原理为:日光温室的增温效应可使蔬菜等作物在冬天也能正常生长;同时也使猪禽免受严寒而快速生长;温室内的植物为动物提供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人、猪、禽的粪尿及蔬菜废弃物和秸秆等物质投入沼气池产气,同时温室的高温也提高了沼气在冬天的产气稳定性;沼液和沼渣又是蔬菜的良好肥料,有助于减少蔬菜的病虫害,提高蔬菜的产量和质量。“四位一体”充分应用了物质循环和生物多样性等原理,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第54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涉及全国97%以上的县、市、区、旗,规划造林任务超过0.76亿公顷,规划投资7,000多亿元,建设内容包括资源保护、国土绿化、水土流失治理、防沙治沙、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商品林基地建设等各个领域。工程自试点和全面启动以来,已累计完成造林面积2009.75万公顷,累计完成投资946.70亿元。第55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是切实保护好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9.18亿亩现有森林,减少森林资源消耗量6108万立方米,调减商品材产量1239万立方米;二是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木材产量调减751.5万立方米,使4.95亿亩森林得到有效管护。

第56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到2010年,完成退耕地造林2.2亿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2.6亿亩,陡坡耕地基本退耕还林,严重沙化耕地基本得到治理,新增林草植被4.8亿亩,工程区林草覆被率增加4.5个百分点,工程治理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第57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北工程规划造林3508.3万公顷(包括林带、林网折算面积),其中人工造林2637.1万公顷,占总任务的75.1%;飞播造林111.4万公顷,占3.2%;封山封沙育林759.8万公顷,占21.7%。第58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平原绿化工程——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第59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到建设期末,使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500个,总面积1.728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8%。形成一个以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为主体,布局合理、类型齐全、设施先进、管理高效、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自然保护网络。第60页,课件共68页,创作于2023年2月到2015年,完成南北方速生丰产用材林绿色产业带建设,能提供国内生产用材需求量的40%,加上现有森林资源的采伐利用,国内木材供需基本趋于平衡。全部基地建成后,每年可提供木材13337万立方米,可支撑木浆生产能力1386万吨、人造板生产能力2150万立方米,提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