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设计说明】《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全书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形象鲜明,语言优美,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理解烛之武的人物形象。3、领会文章的艺术技巧。【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教学难点】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领会文章的艺术技巧。【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昨日的战争”单元,提到“昨日的战争”,你可能会想到铁马冰河、刀光剑影、攻城略地、流血牺牲我国古代军事家孙子告诉我们: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略地是最下等的方法。“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战争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用一兵一卒,就能使敌人降服退兵。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我们今天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其中之一。整体感知初读: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学生个读,教师正音。提醒学生重点关注关注生字、通假字,还有一些人名地名用字。如:贰(èr)氾南(fàn)佚之狐(yì)夜缒而出(zhuì)共其乏困(gōng)逢孙(páng)2、齐读,强化记忆。三、研读内容,赏读文章。1、解题:看到这样的文章题目,你会想到什么?烛之武是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要退秦师?他是怎么退秦师的?他成功了没有?这是写文章的思路,也是读文章要解决的问题。2、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要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翻译这句话,思考这句话在课文中的作用。3、疾风识劲草,国难显忠臣。国家面临危机,忠臣报效国家的时机到了,这时候烛之武出场了吗?4、烛之武没有直接请命,他的的出场是佚之狐引荐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烛之武答应了吗?从文中找答案。6、先辞后许,这样写对人物想象的塑造起什么作用?7、烛之武最后成功说服了秦伯吗?从文中那些词可以看出来?四、体会烛之武的说话艺术。1、默读烛之武说秦伯的那段话,翻译句子,理解内容。2、为什么烛之武能说服秦伯,这些话里包含怎样的艺术技巧?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从文章中寻找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具体分析: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首先说我们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主动示弱,让秦伯放松警惕,还可以唤起人的同情心。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用郑国、秦国、晋国的地理位置分析出秦国帮助晋国灭掉晋国,自己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只是给对方增强国力。让秦伯这时清醒的看到自己的处境,让秦伯必须重新审视一下这一场战争的必要性。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在用利益诱惑一下秦伯,如果你放过郑国呢,我们郑国还会提供给你们国家的往来使者所缺乏的东西,潜台词就是既然灭亡郑国给你带不来好处,而且郑国还能帮助到你,和前文对比还是放弃攻打郑国比较划算。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这是以历史为依据提出秦国的同盟国也并不是那么忠诚值得信赖,用事实告诉秦国,以前晋国不就早上刚得到帮助,晚上就筑成拒秦。让秦伯和晋君之间产生隔阂。⑤“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进一步在点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现在晋国得到的是郑国,不久的将来他得到的就是秦国,这时秦伯听了之后,也是大冒冷汗,后果确实不堪设想,彻底打消灭掉郑国的想法。总结:他胸有成竹,审时度势,对秦、晋两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见到秦伯,态度恭敬,承认灭亡,主动示弱,打消其防范意识。他站在秦伯的立场上,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态度诚恳。他了解秦的意图,知彼知己。他把握秦伯心理,以利相诱。他离间对方,瓦解其同盟。他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摆事实,讲道理,从历史和未来多层面分析,帮秦伯认清形势。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让秦伯心悦诚服。总结延伸《左传》的文学价值很高,作者善于突出事物的重要环节,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过程。《左传》中有许多外交辞令也很出色。这些对后代叙事、议论的文学影响甚大。本文中烛之武的话虽说是外交辞令,但说得透彻在理、实事求是、层层深入、简明得体、令人信服。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是不一样的。《左传》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这些复杂曲折的意思记载得—清二楚,这种精炼的文笔很值得学习。检测练习【评测练习】烛之武退秦师满分50分,考试时间为10分钟填空题:(每空3分,共15分)本文选自《》。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作,与《》《》合称为“春秋三传”。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每小题2分,共12分)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共其乏困3.夫晋,何厌之有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秦伯说,与郑人盟6.失其所与,不知二、解释加点的古今异义词(每个词2分,共8分)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三、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军:军队)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2、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D若不阙秦阙秦以利晋3、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君知其难也B共其乏困C又欲肆其西封D吾其还也4、与“许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邻之厚,君之薄也B夫晋,何厌之有C敢以烦执事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烛之武退秦师》学情分析:《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思想艺术的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掌握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独特之处,容易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地加入到背诵,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点到学习中来。【效果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满分50分,时间为10分钟,参加测试的同学为50人试题分析:测试题有填空题、词语解释和选择题三种题型,试题内容涉及文学常识和常见文言现象,以及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内容全面,题型多样,紧扣课文,形式灵活,便于操作,非常实用。结果分析:45分6人43分7人42分5人40分30人30分1人,优秀率95%,及格率100%。《烛之武退秦师》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是苏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第四板块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的阅读鉴赏侧重于“思考与领悟”,“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侧重于“领悟”的过程与方法(如“因声求气”、“仔细理会”、“融会贯通”等)。这篇课文是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赞扬了主人公烛之武是怎样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这篇文章除了描写外交辞令,还有叙事的描写,是一篇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优秀散文作品。现将本课分析如下:(1)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2、烛之武形象分析。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过程与方法目标:1、问题式。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2、探究式。烛之武退秦师原因及现实影响力。3、对比式。烛之武、邹忌等说话艺术之对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2)教学重点:1.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2.掌握重点词语、文言特殊句式。(3)教学难点:理解烛之武说辞的内容及逻辑思维方式。(4)教学构想:如何结合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使学生更好地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一方面,高一的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困难是词句的深奥难懂,对文中许多词语的意义、语法特点、记载的历史文化、典章制度感到陌生,或者从来没有接触过,所以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学生对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我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理来引导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感悟、熏陶和积累。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诵读复述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文章统一起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学习本文,还要学习古人说话的艺术,领会文章的表达技巧。“文”“言”并重,汲取精华《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一、基础练习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晋,何厌之有?(讨厌)B.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撤走)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B.夜缒而出(在夜里)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只有)D.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3.下面关于“微”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B.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C.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稍微)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4.下面关于“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B.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的)D.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首先,学生的诵读赏鉴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搜集、筛选,对于改变学生原来被动的接受和教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习方式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利用现代媒体,利用网络,利用发放的资料,利用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我觉得,这对于古文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第四,将渗透古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中,原本深奥的人生哲理,遥远的古文常识和古人思想,通过研究学习的形式,通过互相间的探讨,通过阅读他人的解读,化为简单的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得到了落实,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值得探讨改进的地方: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阅读大量的资料,对于教学进度的完成是一个挑战。《烛之武退秦师》课标分析:《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