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井陉之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语文-井陉之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语文-井陉之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语文-井陉之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语文-井陉之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井陉之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自主梳理,识记积累文言知识。2.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分析人物塑造方法。3.把握古代谋略思想,合理规划自我人生。教学重点和难点:积累文言知识,分析人物形象。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刚才我们听了一首歌曲,里面有一句歌词“将军战术传千古”,这位将军是韩信。谁能想到他在年轻时还受过胯下之辱呢?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fǔ)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韩信这样的胆小鬼能不能带兵打仗呢?今天让我们通过《井陉之战》来一探究竟。文言知识梳理指名学生一段一段读文本,再检查文言知识。内容探究:1、概述井陉之战的过程。(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结果,注意详略得当)学生概括,结合井陉之战的形势图。老师适当补充。2、讨论:井陉之战韩信取胜的原因有哪些?【参考】韩信方面:极具军事才能:灵活机动,善于变通;不拘成法,出奇制胜;用兵如神,深谋远虑;知己知彼,有勇有谋。发挥主观能动性,有计划地制造和利用赵军的错误;巧妙的掌握士兵的心理状态,奇正并用;灵活用兵,出奇制胜,速战速决。赵军方面:赵军主帅迂腐而傲慢,拒绝采纳谋士的正确作战方案,不能了解汉军的作战意图,最终丧失了优势和主动地位。人物总结:韩信是怎样的一个军事家?补充历史评价: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刘邦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壮图,志吞六合,气盖万夫。——苏轼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陈亮古今来,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诗仙也;屈原,词赋仙也;刘阮,酒仙也;而韩信,兵仙也。然哉!——茅坤课堂总结:本文通过描写井陉之战,塑造了韩信这个人物形象,在韩信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启示,比如敢于创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习做事要细致,全面把握形势等。希望这些其实为你以后的人生增添色彩。布置作业:1、摘抄重点文言字词。2.收集课外资料,写一写你心目中的韩信,500字左右。板书设计:井陉之战战前形势(一)战争过程(二、三、四)韩信战后论战(五)学情分析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在高中必修阶段已经学了《史记》中的几篇文章,《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等,对司马迁和《史记》有了了解,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所以应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文言基础知识。但是学生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文言知识,所以帮助学生检查预习所学是本课的重点。对于韩信,作者司马迁是倾注感情的,对韩信评价很高。韩信的军事才能体现在战争之中,应当通过对战争过程的把握体会韩信的军事才能。但有些学生读书不够细致,没有从细节处读出信息,所以把握人物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效果分析教学设计体现了两个方面的特色:1、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本教学设计中,一是安排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等掌握字词,疏通文意,通过概述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二是通过师生的平等交流对话,让学生初步领悟如何赏析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并以教师的鉴赏方法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阅读和表达。三是在学生自主欣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评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学生交流评议的过程,既是相互取长补短,共享学习资源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提高文文欣赏能力的过程。2、放手让学生阅读,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两次阅读活动,一是初读课文,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思考有关问题,并尝试概述课文情节,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在引导学生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鼓励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深层次地研读课文,把握人物的整体形象。这样安排,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到阅读实践中去,用学生的阅读代替教师的讲解,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材分析一基本设计指导思想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井陉之战》是一篇描写军事谋略思想的美文,通过诵读和学案导学的方法,学生认识到文章中我国古代谋略思想的丰富内容,同时还应当认识到,中国古代的谋略思想是建立在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的科学基础上的。二教材教法分析

《井陉之战》是高中新课标语文实验教材(选修)《史记》(选读)第四单元“决胜疆场的艺术”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任务是:学生认识到文章中我国古代谋略思想的丰富内容,同时还应当认识到,中国古代的谋略思想是建立在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的科学基础上的。。《井陉之战》一文节选自《淮阴侯列传》,它是汉初杰出军事家韩信的专记。本传记记载了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他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对此,作者注入了无限同情和感慨。教法,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通过诵读,初步感知文本并加强文言语感。对于人物分析,老师适当点拨。《井陉之战》评测练习一、基础测评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视亲疾疾病B.信乃益为疑兵更加

C.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给予D.吾奇兵绝其后断绝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夜半传发B.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C.其实不过数千D.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敢引兵遂下是乃仁术也

B.陷之死地而后生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C.毕贺,因问信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D.汉之败却彭城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师事之

A.吾得兄事之B.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C.为肥甘不足于口与?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5.下面句子中补出的省略内容错误的一项是()

A.今予之生地,(士兵)皆走B.聚兵(于)井陉口

C.坚营勿与(汉军)战D.还报,(张耳)则大喜

6.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所学课文,完成7——11题

7.下列句中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宿营B.诸将效首虏进献C.有能生得者购千金购买D.赵已先据便地为壁军营

8.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还报,则大喜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虽放流,眷顾楚国

C.若疾入赵壁,拔赵帜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和一契D.其势非置之死地其志洁,其行廉

9.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韩信“作战艺术”的一组是()

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②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③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④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⑤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⑤

10.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井陉之战中韩信挑选了两千名轻骑兵,每人持一面红旗,说:“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并传令今日破赵会餐仗还没打就预料必胜,正面表现了他卓绝而奇特的军事才能。

B.他不仅具体布置骑兵的行动计划,连敌军“空壁逐我”也肯定无疑,难怪将士们都不相信接着他又派出万人的先锋队,“出,背水陈”显然万人的先锋队伍,背水布阵是不合常规的,是违反兵书战策的,所以连敌军也“望而大笑”。

C.韩信派出士兵竖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大吹大擂地开出井陉口然而两军相接,赵军果然倾巢出动攻击韩信的军队,韩信诈败,抛旗弃鼓,等到他的骑兵乘虚冲入赵军营垒,换上汉军赤帜后,韩信率众拼死反扑,迫使赵军想退回营垒。

D.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诚如韩信所说:“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这其中有运气侥幸的成分,也是韩信知己知彼,据实灵活地运用战策的结果。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井陉之战》用一个课时授完,在学生完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学生在预习时,要充分掌握这篇课文的文言知识点,否则老师在课堂上很难按照预设完成教学目标。这篇课文较长,文言知识显然成了学生的一个学习重点。由于学生在课下预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在课上老师检查预习就变得有些尴尬。有些知识多次讲过,学生依然没有掌握透彻。比如“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中的“深、高”“坚”这三个学生认为是名词作动词,其实是形容词作动词。虽然不具体考查这个知识点,但足以看出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学生在课下落实不到位。学生在朗读课文中还有很多字读不标准,这些都应该引起师生的共同注意。在掌握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探讨课文内容,学生这一点还算可以,能够在老师的点拨下概述井陉之战的过程。了解战争过程,才能从中体会到韩信的军事智谋。这点学生各抒己见,只要文中找到依据即可。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及对问题的解决来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应该高度重视的。首先,教学设计,选准突破口。其次,解读文本,突出重点。第三,对话交流,积极互动。在课题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在设计中,我用通过读课文检查知识点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积极交出自己的学习成果。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融和对话。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引领下,师生互动,并将这种互动学习带到课外,正是语文教学的最有效的手段。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