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走进文本,立足文本,我觉得是深入理解文章的必需,也是散文学习应具备的一种阅读品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品味郁达夫式的“清、净、悲凉”,我在执教中主要做了这样的设计:(一)在情景美读中整体感知文本这节课我从中国文人钟爱“秋”这一文化现象入手,引入了杜甫的《登高》、刘禹锡的《秋词》,旨在表现悲秋、欢秋的不同“秋味”,引发学生思考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所抒发的独特感受。这样的课题导入自然、切题、富有诗意、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检测预习,由大家共同找出北国之秋的总特点“清、静、悲凉”,轻松自然地完成整体感知。(二)在合作探究中赏析研读文本故都的秋体现在哪几幅图画中?这是文本的重点。我引领学生概括出围绕北国之秋的特点所描写的“秋院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等五幅图画,然后师生合作,由学生美读后重点赏析了第一幅“秋院图”,主要侧重了“这幅图中选取了什么景?景物的特点是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情?”这几个研读点来赏析。其余的四幅图按照“选景—景物特点—抒情”的思路,由小组间“提问—对答—自选鉴赏”的方式合作完成的。这样设计,教师的示范性强,重点突出,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5幅秋景图赏析后,文章的处理上,既注意抓住主体,又不过于琐细,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品味“物境”这一层面。(三)跳出文本,层层提升依托文本,同时又适当地跳出文本,从文本出发,适度扩展与文本相关的方法、技巧,则是帮助学生强化阅读素养,提高阅读兴趣,积累阅读方法的必要手段。本节课以散文阅读需要把握的三重境界入手,从物境的形似美,到情境的情感美,再到意境的思想美,层层揭示,步步感受。这样,学生既可以感受到“景物美”,也可以体味到作者的“感情美”,最关键的是让学生领悟到抒发情感的缘由,也就是意境带来的“思想美”,以便积累到更高的散文鉴赏的技巧。要想让学生达到对散文第三重境界“意境”的领悟,难度比较大,课前充分的预习不可少,课堂小组间的合作探究不可少,课堂教师的适度点拨和背景的渗入更是不可少。期盼着这样的设计,既能够让学生立足文本,深入文本,把握内容;又能够让学生跳出文本,学会方法,提升能力。这应该是我们这些教师苦苦追求的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吧!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对散文并不陌生,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景物美,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我们的学生与作者的生活相距甚远,心理及情感上难免会有隔膜,较难体味秋之“悲凉美”,因此要引导其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去体会。另外,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为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这就需要反复的诵读,教师的耐心引导与针对性地指点,同时给予必要的小组间的合作探究。通过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来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效果分析为了感悟文章的美,我把情感的渲染和熏陶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首先,我用图片和音乐钢琴曲《秋日的私语》直观进行直观导入,可以在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进入到秋的“清、净、悲凉”的意境。这样的课题导入自然、切题、富有诗意、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层层深入,由表及里,最后联系实际,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其次,在分析五幅秋景图时,以秋院图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鉴赏的方法,以“选景—景物的特点—借景抒情”的鉴赏模式,以讨论探究的方式欣赏其他几幅秋景图。这样设计安排不仅可以掌握鉴赏散文的方法与步骤,解决了教学重难点,还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合作和探索意识。走进文本,立足文本,我觉得是深入理解文章的必需,也是散文学习应具备的一种阅读品质。以上环节都是立足文本、深入文本完成的。授课时,我不仅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同时又适当地跳出文本,从文本出发,适度扩展与文本相关的方法、技巧,帮助学生强化阅读素养,提高阅读兴趣,积累阅读方法的必要手段。这应该是实现语文阅读教学核心价值的有效实践吧!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走进自然”的-篇写景抒情散文,也是现代散文的名篇,教学要求是赏美景,品语言,悟情感。所以,学习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院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等5幅画面,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化在一起。“写景优美,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通过本文的学习目标的完成,不仅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而且引领学生在领略自然风貌的同时,可以丰富自己的自然情结,升华自己的自然情怀。评测练习课堂检测:5幅秋景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的?(C)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无固定顺序(形散神不散)本堂课的重点是围绕着故都的秋,品读了这5幅秋景图,所以设计了这样一道“课堂检测”题。当全体同学都回答了正确答案后,我又进一步做了解说。旨在突出了正因为写景时无固定的顺序,才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又解释了这些景物虽然无序,却和谐一致,因为都有“清、静、悲凉”的总特点,这也恰恰体现了散文“神不散”的特点。这样,巧妙地总结了散文的特点。课后反思
作为经典,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对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真正的文学鉴赏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和实现文学的社会作用,给学生的情趣、才华、品质和思想造成一种优良的深远的影响。它既要落实语文课听、说、读、写的基本目标,又要志在长远,给学生一块感受生活、体味人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园地。在《语文课程标准》中,首先就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这就是说,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因此,《故都的秋》虽然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但是以写景散文的角度去理解,难度就降低了很多。因此,我以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总特点,围绕这一特点重点赏析5幅秋景图以及借景所抒发的感情,又结合背景资料,知人论世,领悟作者所抒之情的缘由。师生互动,以品读、赏析、讨论等方式进入散文的鉴赏。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贯穿着“自主、合作、感悟”的教学理念,采用由“感受”到“领悟”这种渐进发展层次,通过引导学生感知作品中的物境,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学中,当赏析完第一幅秋景图时,剩下几幅由学生自己提问,另一组回答时,大家的情绪非常高涨,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大家的思维充分打开,鉴赏的高度也有所提升,形成了课堂上的一个高潮和亮点。我相信,学生一定能从中感受到景色之美,感受到人性之美;感受到人类心灵的博大与深邃,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的灿烂与辉煌;一定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对未来生活的热烈憧憬和乐观。当然,回顾这节课的教学,还有不足和遗憾,但它体现了我在平时教学中的一种执着,即希望在课堂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合作探究,从而达到一种完美的教学境界,为此,我一直追求一直努力着。课标分析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的基本理念包括: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3、贯彻“三维目标”,重实践、积累、熏陶。4、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5、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它的主要内容与教学大纲比,课程标准着眼语文素养,让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这五个方面可概括为“一个基础,三大支柱,撑起一片天地”(一)一个基础:“积累·整合”
“积累·整合”指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语文课程内容的积累与不断整合,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的积累和整合。在积累和整合的过程中,融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三大支柱:第一大支柱是
“感受·鉴赏”
——侧重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第二大支柱是
“思考·领悟”——探究能力的培养。第三大支柱是
“应用·拓展”——侧重语文延伸,即应用能力的培养。(三)一片天地:“发现·创新”
——三大支柱在一个厚实的基础上撑起了“发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会场策划婚礼方案模板(3篇)
- 物业垃圾收购方案模板(3篇)
- 工厂现场流程管理方案(3篇)
- 汽车S店流失客户原因分析及对策建立和招揽讲课文档
- 农村住房速筑方案(3篇)
- 兰花鉴赏术语和入门知识
- 试纸测试胃管在胃内的方法
- 护理科研的选题与设计技巧
- 商店窗口设计方案(3篇)
- 文化宫修缮项目招商引资报告
- 腱鞘囊肿学习课件
- 聚硫醇伯胺混合乳化剂黄变和结皮现象的研究
- 王慧文清华大学《互联网产品管理课》
- 2.PaleoScan详细操作流程
- 培训费报销和审批表
- 天津卫生系统招聘2022年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2年益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
- GB/T 19716-2005信息技术信息安全管理实用规则
- 2022年泰安市文化和旅游系统事业单位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
- 2023年上海英语高考卷及答案完整版
- 操场塑胶面层施工方案及工艺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