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刺客列传教学课件设计_第1页
高中语文-刺客列传教学课件设计_第2页
高中语文-刺客列传教学课件设计_第3页
高中语文-刺客列传教学课件设计_第4页
高中语文-刺客列传教学课件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刺客列传《<史记>选读》——学习目标

1、通过对“易水送别”、“廷刺秦王”这两个场景的分析,鉴赏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技巧。2、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3、积累重要文言知识。检查回顾——解释重点实虚词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者:定语后置的标志。白衣冠:穿上白衣戴上白帽。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上:名作状,往上。指:竖起来。终已不顾顾:回头。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古代指用作礼物的丝织品。币物:礼物。不敢举兵以逆军吏

逆:抵抗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函:名作状,用柙子。闻:使动,使……闻。

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奉:捧着。柙:同“匣”,木匣子。以:按照。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宽容。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奏:进献。发:打开。见:同:“现”。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同“猝”突然。度:常态。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箕: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

坐:治罪,办罪。检查回顾——句子翻译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荆轲送行。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燕王确实害怕大王的声威,不敢出兵抵抗我国的军队,希望全国做臣子,排在诸侯行列里,像郡县一样地纳贡应差,以便能够奉守先王的宗庙。3、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而按秦国的法律,殿上侍从大臣不得带任何兵器。公元前227年,深秋,清晨,易水河畔……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①,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②,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③,士皆瞋目④,发尽上指冠⑤。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①既祖:饯行之后。祖,古人出远门时祭祀路神的活动。这里指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即祭神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②为变徵(zhǐ,止)之声:发出变徵的音调。古代乐律,分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调,大体相当今西乐的C、D、E、F、G、A、B七调。变徵即f调,此调苍凉、凄惋,宜放悲声。③羽声:相当西乐A调。音调高亢,声音慷慨激昂。④瞋目:瞪大眼睛。⑤发尽上指冠:因怒而头发竖起,把帽子顶起来。此夸张说法。

研读——易水送别思考:易水送别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场面?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场面的?1、抓住特点2、点面结合3、景物烘托4、音乐渲染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苍凉、慷慨、悲壮廷刺秦王诵读14段,思考:

作者在“廷刺秦王”这一场景中是如何展现荆轲的?展现出荆轲怎样的形象特点?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反衬镇静自若沉着机智勇敢无畏临危不惧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作者把荆轲置于强秦的朝堂这个特殊的环境,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作。

正面描写:为掩护秦舞阳“色变振恐”,荆轲一“笑”一“顾”一“前”,体现他沉着机智、镇定自如的超人胆识;刺秦王时,“把、持、揕”三个动词,写出其敏捷勇敢;“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写出他的视死如归。

侧面描写:秦舞阳的“色变振恐”,秦王的“不怡良久”,群臣的“尽失其度”,反衬其胆识。荆轲在强秦的朝堂上,追得秦王惊慌失措,“环柱而走”,狼狈不堪;群臣万分惊愕,束手无策。把场面写得惊心动魄。课文按时间及事件发展的顺序,生动地再现了一个深沉刚毅、勇于自我牺牲的英雄形象,赞颂了荆轲的机智勇敢和扶弱救困、反抗侵伐的侠义行为,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

如何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但肯定荆轲的人更多,司马迁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拓展延伸合作探究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你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行为?(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有条理。)

《刺客列传》中尽管荆轲等五人的具体事迹并不相同,其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也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太史公在本传的赞语中说:“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太史公是站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立脚点,带着他特有的身世之感和爱憎,来热烈赞歌他所一再称赏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的。

至于荆轲,他此时已经不是为了政治,不是为了垂死的贵族拼命;他此时是为了自己,为了诺言,为了表达人格而战斗。此时的他,是为了同时向秦王和燕太子宣布抗议而战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和他的党人高渐离在易水之畔的悲壮唱和,其实藏着无人知晓的深沉含义。就这样,长久地震撼中国的荆轲刺秦王事件,就作为弱者的正义和烈性的象征,作为一种失败者的最终抵抗形式,被历史确立并且肯定了。我独自久久地望着,心里鼓漾着充实的心情。昔日因壮举而得名的处处地点都安在,大地依然如故。包括时间,好象几千年的时间并没有弃我们而去。时间好象一直在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以及我崇拜的烈士们。我仿佛看见了匆匆离去的许由,仿佛看见了聂政的故乡深井里,仿佛看见了在寒冷冬日的易水之畔,在肃杀的风中唱和相约的荆轲与高渐离。

——张承志《清洁的精神》1.精神感人至深,激荡人心。2.存在历史局限性。3.影响深远。4.失败的英雄。

总结提升

以今人的眼光苛求古人,凭借时间的优势刻意俯视古人的态度注定是不公平的,历史毕竟在进步,每一个历史阶段的人,只能做到当时社会文化条件允许的一切。当我们在嘲笑古人时,也应该意识到那一双来自未来的批评的眼睛。练笔作业

苏轼在《留侯论》中写道:“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说出了自己评价豪杰的标准。那么,你心目中评价英雄的标准是什么呢?请以“论英雄”为题,写一篇关于荆轲的不少于300字的随笔。

丹心筑得青锋寒——荆轲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趁势,但他不畏强秦,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畏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刘伯承挽叶挺有“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句,未尝不含褒轲之意。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