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案例_第1页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案例_第2页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案例_第3页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案例_第4页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案例一、实施背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推进职业教育产教合作、工学结合制度化。把车间办到学校,把学校办到企业”。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制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学分管理”。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普遍面临用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性不高、师生企业实践难、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等问题,本成果聚焦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2007年开始进行研究与探索,逐渐形成基于工作室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果已推广应用到广东区内外22所中高职院校,使基于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广东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之一。二、主要做法(一)构建基于工作室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欠发达地区IT企业普遍面临技术人员缺乏、开发成本高、人才储备等问题。本成果通过构建基于工作室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内工作室,与企业开展基于项目的深入合作,既降低了企业的开发成本,又为企业培养了储备人才,同时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给学生和老师提供了更多的企业实践机会,从而实现校企双赢,促进IT企业更直接地参与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活动中来,提升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图1基于工作室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室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职业认知阶段,主要依托工作室开展基础实训以及工作过程知识大赛,学生通过工作过程知识大赛明确职业学习所对应的专业、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在活动中提升小组合作、互联网信息和多媒体技术运用等综合素质,使学生了解未来能够从事的职业和岗位,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方向,增强专业学习积极性和针对性。第二阶段是职业训练阶段,依托华为、深圳讯方、漫博通等合作企业,在校内建立了软件研发、物联网产品研发、影视动画制作等20个创新工作室。依托工作室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由学校提供独立的工作场地,引入企业的工作过程、职场环境、管理方式、行业标准和企业文化,建立“导师制”、“双师制”、“学生准入制”、“项目管理制”、“课程免修制度”等管理工作制度。聘请企业的技术专家与校内双师型教师共同担任工作室团队指导教师,通过带领工作室团队承接企业真实项目以及校企合作开展创新创业产品孵化,把实际项目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第三阶段是成果检验阶段,主要采用毕业设计成果展的形式,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和企业的需求联系在一起,采用企业的真实在研项目,以毕业设计作品展或产品发布会的形式面向企业、社会推荐学生。以软件研发创新工作室为例,该工作室每年组建有4-6个创新创业团队,团队成员由不同年级、班级的学生自由自合,每个团队约6-9人。工作室成员既有在校学生,也有毕业生,每个团队配备有1至2名双师型指导老师。学生可以根据工作室的项目开发工作申请免修相关专业课程,即要在项目实战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也要按时按要求完成客户交予的项目任务。企业和校内指导老师共同对工作室团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不仅是产品质量,还包括产品应用、盈利情况以及团队成员的职业素养等。通过创新工作室的实践锻炼,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实现学生从校园学习到企业就业“零距离”对接。(二)构建与工作室教学相适应、创业创新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的课程体系本成果重新构建了信息技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首先,推进创业基础课程改革,制定可行的课程实施方案,设置创业基础课程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邀请企业专家或者创业者给学生开设讲座,从理论和方法上给学生以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其次,以创新工作室为载体全面实施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学生在2-5学期内,依托工作室参与完成一个真实项目的设计制作研发,并达到商业应用的标准。依托创新工作室,构建“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融合、线上学习与线下面授指导相补充”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第三,推进毕业设计课程改革,改革传统的毕业设计课程“闭门造车”的做法,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和企业的需求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充分体现创新应用,以毕业设计作品展或产品发布会的形式面向企业、社会推荐学生的创新成果,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开展了分层教学的项目教学,制定教学目标时不搞一刀切,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量身打造培养计划,实施个性化教学的目标。支持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在工作室开展学习与实践,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权、自主权,让学生学有所长。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允许申请课程置换,利用其在工作室所完成的项目产品进行考核,替换部分专业课程的学分,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自由地从事创新活动。结合学校所在的地域特点和经济状况,发挥学校自身的专业优势、环境优势以及师资储备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有利于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特长爱好来开展个性化的培养,帮助学生发现和发挥自己的潜能及个性。(三)依托工作室实施网络学徒制基于工作室开展人才培养所需的大量高水平指导教师不可能完全依靠校内教师担任。本成果聘请优秀校友或企业的资深技术专家担任工作室在校学生的网络导师,通过网络群等网络方式开展帮、传、带的专业学习指导活动,形成一种基于网络的师徒关系。学生在网络导师的指导下在工作室开展学习和工作,不定期与导师见面开展学习交流活动,通过实施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网络学徒制,有效解决了工作室聘请高水平企业兼职教师难的问题。三、主要成效(一)总结、提炼出基于工作室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破解了长期困扰IT产业欠发达地区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校企合作难题,针对学生个性化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等若干难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思路,对IT产业欠发达地区的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推广价值。(二)形成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9个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实现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的交叉、渗透、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三)借鉴IT企业的管理经验,建立健全了信息技术类专业创新工作室的运行管理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根据工作室教育教学需要,建立了从学生选拔面试、指导教师安排、日常管理、项目管理、学分置换到考核评价的一整套工作室运行和管理机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工作室教育教学方案。(四)形成适应工作室教育教学、贯穿创新创业教育的项目化课程体系。依托创新工作室,构建“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融合、线上学习与线下面授指导相补充”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五)围绕工作室教育教学需要,开发了创业基础课程和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对毕业设计课程进行改革,并形成了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将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的9个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成一批精品课程和优质教学资源,并编写60多门课程教学标准。结合创新工作室的项目开发成果,开发了《DIV+CSS网页布局技术》、《云计算技术》、《基于Android的物联网应用开发》、《4G系统调测与维护》等6门基于移动课程平台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公开出版8部专业教材,建设和更新了9个专业教学资源库,1门课程取得“国家级教学资源共享课”荣誉称号。(六)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近年来,基于各类工作室平台,每年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800多个高技能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自治区级奖项达50多项。依托工作室项目,每年举办毕业设计展共产生参展作品达50多件以上,吸引了区内各高职和中职院校的关注,起了很好的示范及引领作用。人才培养成效得到国际知名互联网企业Google公司的高度肯定,被Google公司授予“Android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荣誉称号。毕业生当年平均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专业对口率逐年增长到75%以上,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的称职率和满意率分别达到91%和83%。先后组建创新创业项目团队50多个,注册成立创业公司6个,涌现出一批创业的典型。(七)显著增强了专业服务信息技术产业的能力,校企合作得到深化,推动了地方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先后在建立20多个二级学院级和校级工作室,与3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基于真实项目的合作,面向学校、社会和企业承接完成近100个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项目,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3项,专利7项,面向学校、企业开展各类技术培训项目10多个,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工作室不仅是教室和实训基地,还成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老师的科研的平台,有效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表1信息技术类专业工作室一览表类别工作室名称级别合作共建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计应创新工作室校级VR创新工作室二级学院级HTML5创新工作室二级学院级微信应用创新工作室二级学院级软件技术软件技术创新工作室校级大数据创新工作室二级学院级Google创新工作室二级学院级IOS创新工作室二级学院级物联网应用技术物联网创新工作室校级地理信息创新工作室二级学院级嵌入式创新工作室二级学院级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信息安全创新工作室校级综合布线创新工作室二级学院级动漫制作技术动漫创新工作室校级3D打印创新工作室二级学院级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创新工作室校级影视动画影视制作创新工作室二级学院级影视动画创新工作室校级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工作室校级云计算应用技术云技术创新工作室二级学院级(八)促进了9个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教学能力、技术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以及创新创业指导能力的提高。先后培养具备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思科认证网络专家等高级职业资格的教师12人,教师参加南宁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和广东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获奖5人次,参加自治区级以上教育教学比赛及指导学生参赛获奖60多项,通过指导工作室学生参加技能竞赛、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项目、创新创业项目等途径,培养双师型教师44人,占到学院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师总数的80%,成为高水平的双师型工作室教育教学团队。四、改革成果推广应用(一)促进了专业内涵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品牌影响及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基于工作室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显著提升了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已成为广东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师资力量最强、学生规模最大、专业门类最齐全、人才培养成效最突出的学校。(二)示范带动校内其他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成果基于工作室开展人才培养的做法得到学校肯定和推广,在全校范围内每年立项建设一批校级创新工作室,至2017年,全校大部分专业都已建立了创新工作室,受益面覆盖全校70%以上的学生。2014年起,本成果实施毕业设计展的做法被校内机电技术类等其他专业群学习借鉴,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三)辐射和带动广东区内外中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工作室教学成果,吸引了80多个学校的领导、骨干教师以及企业专家前来交流学习和指导,并得到兄弟院校和企业的高度认可。成果直接推广应用到广东区内外22所中高职院校,使基于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广东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之一。表2成果推广情况序号时间学校报告主题/指导内容12015年基于工作室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22015年基于工作室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32016年基于工作室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42016年基于工作室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52016年基于工作室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62016年基于工作室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72016年基于工作室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222016年毕业设计展(四)建设成果开放、共享,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的认可通过实施基于工作室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一批优质的课程建设成果,这些成果对社会开放、共享,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的认可,获得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被Google公司授予“Android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称号。五、特色和亮点(一)基于工作室实施网络学徒制和个性化的项目教学突破了传统的基于课堂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室实施网络学徒制和个性化的项目教学,有效解决了欠发达地区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性不高、师生缺乏企业实践机会、聘请高水平企业兼职教师难等问题,实现了校内学习与企业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项目工作室与企业实习场所的一体化,使教学的全过程与信息技术类企业工作过程紧密结合。网络学徒制是针对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聘请高水平企业兼职教师难这一现状提出的一种基于工作室学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是现代学徒制的一种具体形式。(二)开发了系统化的创新创业课程搭建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践新平台,实现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的交叉、渗透、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