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_第1页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_第2页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_第3页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_第4页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四川省成都市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01历史沿革行政区划自然资源发展规划地理环境人口目录030502040607政治社会事业荣誉记录经济历史文化目录0901108010基本信息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ChengduHi-TechIndustrialDevelopmentZone),简称成都高新区,由成都高新南区、成都高新西区组成。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南部和西部。成都高新区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由成都市直管,正厅级建制,不属于国家法定行政区划。成都高新区属于成都市中心城区。成都高新区托管总面积130平方公里,共划分为7个街道。其中,高新南区87平方公里,包括武侯区的4个街道和双流区的1个街道;高新西区43平方公里,包括郫都区的2个街道。此外,成都高新区还有与双流区合作共建的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44平方公里;与成都东部新区合作共建的成都未来科技城60.4平方公里。成都高新区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全国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亦是四川天府新区重点区域。截至2016年末,成都高新区共设机构34个。其中工作机构16个、派出机构7个、驻区派出机构2个、垂直管理部门7个、企事业单位2个。街道办事处7个,居民社区50个,社区筹备组13个。2020年,全区常住人口125.75万人。2016年,成都高新区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国家高新区的综合排名升至全国第3位,仅次于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历史沿革重大事件建制沿革历史沿革建制沿革1988年8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1998年改为科学技术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火炬计划工作会议。以建设国家高新区为重要内容的火炬计划正式开始实施。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成都高新区)开始筹建。

1990年,成都高新区获准正式成立。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先期开发2.5平方公里。1996年5月,从成都市武侯区成建制划入芳草街、肖家河两个街道办事处和桂溪、石羊场两个乡,面积由2.5平方公里增加到47平方公里。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成都高新区设立四川省成都出口加工区。成都出口加工区分设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以“一区两园”模式管理、运行。2001年1月,位于郫县的成都现代工业港划入成都高新区,设立成都高新区西区科技园,面积7平方公里。成都高新区由此形成一南一西两个园区,即“一区两园”的布局格局。2003年12月,郫县合作镇移交成都高新区托管,设立成都高新区西区办事处(2013年改为合作街道),实行街道办事处管理农村的体制,管理西部园区19个村、169个村民小组。西部园区面积由7平方公里扩大为35.5平方公里。2010年5月,双流县的中和街道成建制和华阳街道部分区域划入成都高新区托管。重大事件1991年,成都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战略合作签约仪式2000年,成都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科技工业园区。2001年,成都高新区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通过ISO中国认证和英国皇家UKAS国际认证的区域。2006年,成都高新区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首批“创建世界一流园区”试点单位。2011年9月,成都高新区被国家版权局授予全国首批版权示范园区。2012年4月,成都高新区被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委批准为全国首批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2013年2月,成都高新区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中国西部首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2013年8月,成都高新区被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成都高新区与双流区共建成都国际生物产业城2013年9月,成都高新区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确定为“国家高新技术标准化示范区”。发展规划综述西部园区南部园区发展规划综述成都高新区现有面积234.4平方公里(其中与成都市双流区合作共建天府国际生物城44平方公里,与东部新区合作共建未来科技城60.4平方公里),依托高新南区(成都新经济活力区、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高新西区(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和未来科技城,加快建设国家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成都高新区规划居住人口180万人。截至2016年,全区户籍人口48.5万,总人口90万。

成都高新区南部园区初步建成聚集金融商务、科技研发、软件外包、商贸会展等高端服务业的“现代商务中心、高端产业新城”。成都高新区西部园区初步建成聚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和电子科大、华为成都研究所等教育科研院所的“先进制造业集中区、复合型产学研新城区”。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由成都高新区与双流区合作共建,是成都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集聚空间,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服务、健康新经济四大产业主攻方向,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物、新型化学药制剂、现代中(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智慧健康+精准医学和专业外包服务等六大产业细分领域,致力于建成世界一流生物产业园区。南部园区成都高新区南部园区成都高新区南部园区,位于成都中心城区正南,面积约87平方公里,其中商业商务(科研)用地、住宅用地、道路及基础设施用地、绿地水系各约占四分之一。规划居住人口约153万人。截至2016年末,有居住人口约66.9万人。

南部园区的规划定位是:现代商务中心、高端产业新城。大力发展金融商务、科技研发、软件外包、商贸会展等高端服务业,是未来成都重要的金融中心、商务中心、科技中心、会议展览中心和政务服务中心。成都高新区南部园区由起步区组团、新园组团、站南组图、大源组团、中和北组团、中和南组团六个组团构成,区域规划布局呈“一心、三轴、六组团”结构,“一心”即金融商务中心区;“三轴”为天府大道、高新大道、红星路南延线三条城市向南发展主轴线。

西部园区成都高新区西部园区成都高新区西部园区,位于成都中心城区西北,面积约43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占55%,商业商务(科研)用地占5%,住宅用地占10%,道路及基础设施用地占20%,绿地及水系占10%。规划居住人口约27万人。截至2016年末,有居住人口24万人。

西部园区包含了成都综合保税区A区、B区、C区,电子科技大学等,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业,以及工业总部、产品研发、市场中介、技术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是先进制造业集中区、复合型产学研新城区。成都高新区西部园区由起步区组团、西北组团、西南组团、南岸组团四个组团构成,区域规划布局呈“两心、两轴、两带”结构。“两心”是西区政务中心配套服务区及大学科技园配套服务区;“两轴”是成灌高速路及西源大道;“两带”是环城生态带及清水河生态带。

行政区划区划详情沿革变迁行政区划沿革变迁1996年5月,武侯区的芳草街街道、肖家河街道和原桂溪乡(挂三瓦窑街道办事处牌子)、原石羊场乡(挂石羊场街道办事处牌子)成建制,以及原永丰乡、原簇桥乡的9个村划入成都高新区。

1996年5月24日,双流县中和镇的双土、五岔子、建设三个村划归高新区桂溪乡管辖。1996年5月24日,双流县华阳镇的大源、铜牌、民乐、勤俭4个村共7.07平方公里区域划归成都高新区桂溪乡。

成都高新区行政区划示意图2008年11月,双流县西航港街道的临江村正式划归高新区桂溪街办。

2010年5月,将双流县中和街道辖区9个村整体(19.2平方公里

)和华阳街道辖区会龙村、观东村、红松村、石河村、蒲草村共5个村整体,以及天府大道以东的劲松村1、2、3、4、5、6、7、9、10组和东寺村2、3、4、7组整组(15.8平方公里),面积约35平方公里的区域纳入成都高新区管理范围。

2013年1月2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郫县撤销合作镇,设立合作街道办事处,辖原合作镇所属行政区域。2013年9月16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郫县增设西园街道办事处。2015年12月,双流县改置为双流区,行政区域不变,中和街道仍由成都高新区托管。区划详情成都高新区是非国家法定行政区,所辖街道均为托管性质。截至2020年5月,共托管7个街道。分别是武侯区的肖家河街道、芳草街街道、桂溪街道、石羊街道;郫都区的合作街道、西园街道;双流区的中和街道;

地理环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系情况地理环境位置境域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坐落于成都平原和龙泉山东部浅丘区,由南部园区、西部园区和东部园区组成,总面积613平方公里。

南部园区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南部,地处东经104°00′45″~104°01′43″和北纬30°31′40″~30°36′8″之间。东临锦江区,南接天府新区直管区华阳街道,西连武侯区,北接成都市市区一环路,面积87平方公里。

西部园区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西北部,地处东经103°52′59″~103°58′57″和北纬30°43′17″~30°48′28″之间。与金牛区、青羊区、温江区和郫都区接壤,面积43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成都高新区地质单元为地质坳陷,上部覆盖第四纪松散堆积物,主要有沙卵砾石、含泥砾石和黏土等,天然承载力为0.2~0.5兆帕,底层基岩为白垩系灌口组地层,自然承载力为0.5~2.4兆帕,地层未发现断裂构造,属Ⅰ类建筑场地。

南部园区地势平坦,海拔450~500米,西北高,东南低,平均坡度为2.2‰。

西部园区平均海拔530米,西北高,东南低,平均坡度为3‰。

气候特点成都高新区气候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南部园区年平均气温16.4℃,年极端最高气温37.3℃,年极端最低气温-5.9℃,全年无霜期30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148.8毫米,年平均日照数1238.6小时,全年日照率28%,多年平均气压956.3帕,年平均相对湿度82%,年平均风速1.2米/秒。西部园区年平均气温16.4℃,年极端最高气温35.8℃,年极端最低气温-5.0℃,年无霜期277天,年平均降雨量969.2毫米,年日照数1307.2小时,全年日照率27%,年平均相对湿度82%,年平均风速1.2米/秒。

水系情况成都高新区内河道共计27条,总长200公里,流域面积130平方公里,系岷江水系。马河、摸底河、清水河、沱江河流经西部园区;锦江、龙爪堰、栏杆堰、高攀河、朱家沟、洗瓦堰、聚宝沱流经南部园区。

自然资源水利资源国土资源自然资源国土资源2016年,成都高新区取得征地批文面积153.76公顷。完成南部园区15个“转征与实施分离”批次约558公顷和西部园区清水河以南2平方公里区域9个“挂钩”批次约191公顷集体土地的报征组件资料编制。调整基本农田空间布局,完成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面积97.35公顷;全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总面积为4200亩。

水利资源2016年,区内河道27条,总长约200公里,流域面积130平方公里,管总长1190公里,闸房14座,下穿隧道22座,雨污水井3.7万座。河、堰落差小,洪水涨跌慢,基本无水能资源开发。区内斗渠以上河道(除省、市管河道)的水面和堤岸保护区、水利工程设施、河堤、护栏、水闸、拦漂设施、防洪设施以及两岸设施管理用房等由高新区负责管理。

人口人口2015年,成都高新区常住人口63.95万人。

2016年,成都高新区实际居住人口人,其中人户一致人员人,占实有人口总数的35%;人户不一致人员(高新区以外、在成都市主城区内的户籍人口)人,占实有人口总数的13%;流入居住人员(户籍为成都市主城区外的流动人口)人,占实有人口总数的52%。其中,高新南区人、高新西区人;男性人,女性人,男女性别比107:100,基本持平。

2016年,成都高新区自然增加7362人,自然增长率1.51%;全年迁入人,迁入率6.81%;迁出人,迁出率3.37%;全区机械增长人,机械增长率3.43%。

2020年,成都高新区全区常住人口125.75万人。

政治政治(注:以上资料来源于成都高新区官)

经济概述产业发展入驻企业经济概述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2016年,成都高新区实现产业增加值1436.5亿元,增长8.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6.7亿元、增长15.3%;完成进出口总额1711.9亿元、增长19.2%;实现全口径工业总产值近3880.2亿元。

实现财政总收入376.6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4.63亿元,同口径增长8%,地方税收收入112.55亿元,同比增长8.1%,基金预算收入62.44亿元,同比增长11.86%。

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573亿元,增长27%,占全省48%,居全国综保区第三。

(注:以上资料来源于2013-2017年成都高新区年鉴)

(注:以上资料来源

)入驻企业成都高新区技术创新服务中心2016年,成都高新区新登记市场主体户,同比增长60.25%;新增注册资本(金)1959.88亿元,同比增长134.47%。其中,新登记各类型企业户,同比增长57.45%,注册资本(金)1953.65亿元,同比增长135.01%。

成都高新区已有各类型企业户(不含省、市工商局登记数),注册资本(金)达6897.86亿元。其中内资企业户,注册资本(金)6565.95亿元;外商投资企业1063户,注册资本(金)331.91亿元。个体工商户户,资金总额20.81亿元。

2016年,生物规上工业企业集聚47家,实现产业增加值增长15.0%。高端装备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00家,实现产业增加值增长16.3%。金融产业聚集778家金融机构,营业收入500亿元、增长16.3%。高端软件聚集企业1200余家,销售收入430亿元、增长16.5%。电子商务引进亚马逊、韩国DK等知名电商项目,新增市级创新型电商62家,交易总额突破4000亿元。

2016年,成都高新区新增各类科技型企业5200家,同比增长72.75%,占成都市新增科技企业总量的43%。其中,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419家,大学生企业和团队130家;新增销售收入突破1000万元企业71家、上规入库企业208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0余家,累计830家;新增高层次创业人才1223名,其中海归博士255人。2016年,成都高新区的科技型在孵企业总量家,各类型企业存量户(不含省、市工商局登记数)。产业发展2016年,成都高新区实现产业增加值1436.5亿元,增长8.5%。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051.2亿元,较2015年(下同)同比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368.3亿元,同比增长14.8%。

(备注:以上资料来源于2013-2017年成都高新区年鉴)

社会事业教育事业医疗卫生文化事业科技发展社会保障基础设施010302040506社会事业教育事业基础教育截至2016年末,全区有基础教育学校48所,其中区属公办学校36所(小学19所,初中1所,普通高中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9所,职业中学1所)。全区中小学生人,其中公办中小学生人。全区在编在岗教师3519人(中小学3498人,幼儿园19人),退休教师916人。

学前教育截止2016年末,全区有各类幼儿园70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1所(公益性10所,非公益性1所),民办幼儿园59所(公益性18所,非公益性41所);全区幼儿园在校生人,其中公办幼儿园2605人,民办幼儿园人(公益性学位个,非公益性学位个)。

高等教育特殊教育(备注:以上资料来源于成都高新区社会事业局)

医疗卫生2016年,成都高新区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365家。医院30家,其中三甲医院2家,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锦南府分院)和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0家;专业检验体检机构5家;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合计311家。全年新增民营医疗机构61家。全区床位数4863张,医师人数3282人,护士人数2775人。

2016年,成都高新区共组建58个全科医生团队,累计签约户,其中有偿服务合同465户,开展健康教育1976次,累计参加人数14.5万余人,健康咨询10.5万余人次,为8.2万余人做健康评价,为9000多人提供预约门(转)诊服务,全区全科医生签约率35.41%。

(备注:以上资料来源于成都高新区社会事业局)

文化事业2016年,成都高新区启动新北足球中心和大源体育公园足球场建设项目。新建惠民健身路径50条、五人制足球场4片、七人制足球场2片、社区文化服务中心20处、区域文化地标标识10个。

开展全市图书通借通还工作,市民凭第二代免押金注册“全市读者证”。年内新增肖+分馆、农业银行分馆、市政府警卫连阅览室,全区图书分馆共19个,有纸质藏书册,期刊596种,报纸147份,电子图书种,数字资源包括超星数字图书册,电子期刊1200种。全年借还量册,全年新增读者2318名,持证读者名。

成都高新区文化指导服务中心2016年,举办精品音乐会8场,开展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27场次,各街道及社区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861场次,面向企业员工开展各类小型文化活动5600场次,开设培训讲座3422课时,发开公共文化服务专车和流动舞台演出车53次,累计受益群众78万人次。

(备注:资料来源于成都高新区文化指导服务中心)

科技发展火炬计划2016年,组织成都高新区内企业约1326家参加年报培训会,在线填报企业1724家。2015年度,成都高新区火炬统计主要上报指标:技工贸总收入5766亿元,工业总产值4654亿元,财政总收入349亿元,出口创汇150亿美元,净利润319亿元。

制定《成都高新区火炬计划统计企业补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成都高新区火炬计划统计企业补贴专项资金实施细则》,组织企业进行火炬计划统计补贴申报工作,全年完成1588家企业的申报受理工作,拨付1588家企业补贴资金,共计1588万元。

科研机构2014年,成都高新区聚集以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中央在蓉独立机构、博士后工作站为代表的六大类国家级研发机构41家。其中企业技术中心1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工程技术中心2家、重点实验室7家、中央在蓉独立机构10家、博士后工作站6个。引导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及各类产业联盟18家。聚集整合中科院、电子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所创新资源,推进清华大学西部创新研究院落户成都高新区,建成中科院文献情报成都高新区分中心。社会保障高新区志愿者协会2016年,成都高新区共有参保企业户,参保人数82.22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参保人数59.65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9.81万人,综合保险(建筑行业)参保人数2.76万人。共有4万余人按月领取养老保险待遇,人均月养老金达2780元;征收各项社会保险基金75.14亿元,按时足额发放各项社会保险待遇21.29亿元;辖区内有定点医疗机构92家、定点零售药店304家。

2016年,成都高新区对80至89岁老人高龄津贴标准进行提标,为8282名高龄老人发放高龄长寿补贴854余万元。为1489名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投入经费277余万元,275名老年人入住区、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开展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以及9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上门体检服务,为2.1万余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免费健康体检,投入经费331万元。

基础设施交通设施石羊客运站南部园区主要交通由“九纵十横”骨干路及六条轨道交通组成,其中九纵包括红星路南延线、剑南大道、成仁快速路等道路,十横包括府城大道、锦城大道、天府一街等道路,六条轨道交通为地铁1、5、6、7、9、18号线。西部园区主要交通由“两纵四横”骨干路及三条轨道交通组成,其中两纵为绕城高速、南北大道,四横为西芯大道(羊西线)、老成灌路、西源大道、货运大道,三条轨道交通为地铁2、6号线及西源大道有轨电车。截至2015年底,已完成南区和西区道路建设并移交管理共计约365公里。南部园区“九纵十横”骨干路除铁东快线未建外,其余基本已建成通车。70个道路立交节点中桂溪立交、红星路南延线跨府河桥梁、世纪城路跨府河桥梁、府城大道、锦城大道下穿天府大道隧道等大部分已建成通车。剑南大道、红星路南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