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考点精讲-世界地物质性和人地实践活动_第1页
考研政治考点精讲-世界地物质性和人地实践活动_第2页
考研政治考点精讲-世界地物质性和人地实践活动_第3页
考研政治考点精讲-世界地物质性和人地实践活动_第4页
考研政治考点精讲-世界地物质性和人地实践活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政治考点精讲---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2008-11-26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考点精讲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意义(常考选择题)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定义包含三层意思:其一,它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其二,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其三,它指出物质可以被我们的意识所反映。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可命制选择题或分析题)。(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彻底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体现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为认识论奠定了唯物辩证法的坚实基础。(3)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类实践理解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包括到对物质概念的理解之中,这就为克服不可知论倾向,实现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提供了理论前提。(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不仅能概括自然物质,而且能概括社会物质,体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并把它包括到对物质概念的理解之中,从而把客观性原则贯彻到了历史领域,建立起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理论。3.物质形态的多样性。(1)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但是物质的表现形式却是无限多样的。从基本粒子到宇宙天体,从单细胞生物到人,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态,各种具体的物质形态都有自己的特点,表现出质和量的差异。(2)我们可以把不同的物质划分为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3)对自然物质形态还可以按其聚集状态来划分,这就是我们平时见到的固态、液态和气态,除此之外还有在高温下气体原子失去外层电子而形成的等离子态气体,有的超高压下物质的分子与原子、原子核与电子挤在一起而形成的超密态等。(4)现代自然科学还把物质划分为实物和场两种基本的存在状态。人类社会也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存在状态。场包括电场、磁场、引力场等。4.理解物质定义需要注意的问题。(1)哲学上讲的物质与日常生活中讲的物质不同,它具有最大的概括性和普遍性,是指所有物质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2)列宁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给物质下定义的,它把物质定义和唯物主义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统一起来。(3)相对于意识而言,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但就物质本身而言,还有其他的特性和属性。(二)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常考选择题)1.物质与运动。(1)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包括简单的位移、过程,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类思维的变化在内。(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①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②运动也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3)如果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就会犯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两种错误:在物质与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把运动看作是精神的特性,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在物质与运动关系问题上,机械唯物主义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设想存在不运动的物质。2.运动与静止。(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平稳状态和量变状态;静止是绝对运动着的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2)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3)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可命制选择题):动中有静,静中有动。(4)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运动观的错误(可命制单项选择题)。(5)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可命制不定项选择题):①是规定和衡量运动的尺度。运动和静止对立双方互相依赖,不了解静止一方,就不了解运动一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就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在运动,运动也就无从获得自己的规定和衡量自己的尺度。②是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物质的多样性在自身运动中产生,并在物质的相对静止中才能显现出来。相对静止为它们的生成和分化提供条件。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③是把事物区别开来,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相对静止是区分事物的基础。有了相对静止,才能区别事物,才能进行科学分析。如果否认相对静止,一切瞬息万变,没有任何确定的界限,就无法区别事物,一切科学研究也就成为不可能了。④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⑤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1)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具有长、宽、高三度。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的性质。(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同样是不存在的。(3)时间、空间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无限的时空是由特定的有限时空构成的;有限包含无限,任何有限的事物都包含无限的结构和层次;有限转化为无限,有限的界限是可以超越的,超越有限即趋向无限。(4)如果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认为空间、时间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是一种与物质无关的空洞形式,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如果认为空间、时间是纯粹的主观形式、是先验的、理念的产物,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

二、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一)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重点,易考选择题)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包括二层含义:(1)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这里,首先肯定了实践活动的对象性质,即它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更重要的是,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马克思指出:“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2)指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这一含义把实践作为人以“感性”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用以区别人以观念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如认识、理论活动等等。2.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目的性、社会制约性和直接现实性等特征。①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可命制不定项选择题)。实践是由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工具和实践的客体所构成的现实的感性活动。实践活动的结果是存在于主体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实践活动及其所能达到的水平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和支配。②实践的主观目的性。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在行动之前已经有了明确的目的,并根据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制定出计划、方案,然后才去付诸行动。而动物的活动虽然可以引起外界的某些变化,但它是无目的的。③实践的社会制约性。实践总是社会的个人的实践活动,虽然具有单个人的性质和特点,但仍离不开社会,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离不开共同的协作。实践不仅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而且还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实践是不断发展着的,实践的能力和手段所达到的达到的程度、水平,以及实践活动的范围、规模和方式等都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受当时科技、教育、文化发展水平以及经验技能发展水平的制约,所以实践是历史的产物并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④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常考单项选择题)。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双重的,一方面,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它本身是直接的现实;另一方面,实践又能使不具有直接现实的理论、认识变为直接的现实,即人们通过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把主观认识变为客观现实和客观的物质成果。(2)实践具有三种基本形式。①生产实践。这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是人们创造并使用生产工具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它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人类认识的最基本的源泉和动力。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这是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必须结成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其中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这种活动在阶级社会里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在没有阶级分化和消灭了阶级差别的社会里,将不具有阶级斗争性质,但仍是不可缺少的活动。③科学实践。这是从前两种实践中分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是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借助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通过观察和测试,探索其内部规律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是以认识为直接目的,为前两种实践服务的实践活动。在当代,科学实验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各有其相对独立性,不能互相代替,同时,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说实践规定了人的本质,人只有通过实践才成为人,才表现为人,只有通过实践人才能生存和发展。具体表现在:①从人类生存的前提看,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生活,所以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也是每日每时必须进行的基本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正是这种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实践因此成为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②从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看,“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的肉体组织发展出了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能力,从而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正如马克思所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③从人的本质上看,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现实的社会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正是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人们之间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反过来又制约和规定人的本质。换言之,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④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人的秘密就在实践活动中。正如马克思所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实践构成了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即构成人类的存在形式。(二)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可命制不定项选择题)1.人类实践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就其基本要素而言,包括三个方面,即主体、客体和作为中介的工具。实践的主体是具有实践能力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实践的客体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的工具是主体借以改造客体的手段和方法的总和。2.实践过程是通过目的、手段和结果的反馈调控而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实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互换以及人与物之间的物质和观念的转换。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1)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具有物质性的特点,但又不能把这种相互作用的本质归结为一般的物质性,它体现了一般物质实体相互作用所没有的崭新的关系,即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就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3)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主体对象化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即主体客体化。客体非对象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即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方面,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类就是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不断解决着现实世界的矛盾,这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内容。(三)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包括四个基本环节。1.实践决策:就是确定未来行动目标和从两个以上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科学决策,是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关键环节。2.实践目标的制定:目标既是实践活动的初始环节,也是实践活动的内控因素,它贯穿和渗透于整个实践过程以及结果之中。确立实践目标的过程,也就是于实际改造客体之前在思维中对客体进行改造,在观念中预先规定活动的结果,形成关于理想客体的观念模型的过程。3.实践的组织与管理:有序的实践活动必须要求科学的组织与管理。4.实践结果的检验:是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对实践结果的检验,获得对原有的实践目的、实践方案、实践操作方式等等的再认识,以便调整和修正。(四)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可命制选择题)1.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1)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从时间上看,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是人类世界产生前的先在世界;从空间上看,自在世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即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2)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所谓人化自然,就是指被人的实践改造过并打上了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2.实践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1)统一的物质世界本无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之分,只是出现了人及其活动之后,“自然之网”才出现了缺口并一分为二,即在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叠加了一个与它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世界。所以实践就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2)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及其统一,构成了人类世界。(3)人类世界中自然与社会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摆在人们面前的是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的统一体。

三、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1.意识的产生。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物质自身中产生出有意识的生物是物质的本性。“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应特性”。意识产生大体经历三个决定性环节:①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发展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②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到动物感觉心理;③由动物心理飞跃到人类意识。(2)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而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社会性的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和直接现实;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意识的本质(常考点)。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条件反射活动,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常出不定项选择题)。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是人脑通过感觉和思维等主观形式对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揭示了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揭示了意识的内容来源。这两方面都表明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而第二个方面则是主要的。(4)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可命制选择题):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指意识依赖物质,没有被反映者也就没有反映。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虚幻的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来源于客观外界,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形。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指意识具有主观特征。表现在:其一,意识的两种反映形式即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其二,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不同的主体之间会有不同的反映,这些差别都显示出意识的主观性。其三,意识的主观特征特别表现在意识具有虚幻的反映、超前的反映方面。③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的反映是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抹煞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则是机械唯物主义。3.意识的能动作用(常出选择题)。(1)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的前提下,承认和重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人能动地反映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2)意识能动作用表现在: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对象时,总是基于实践的某种需要,带有一定的目的,并为实现这个目的而在头脑中构思出一定的计划、方法。②意识活动的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③意识能动作用不仅表现在认识过程中,还表现在实践过程中,意识通过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常出单项选择题)。④人类的意识对人的生理功能具有控制作用。人的心理过程一方面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另一方面又积极地作用于人体的生理过程。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人类社会实践而实现的。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常出选择题)(3)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①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达到。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否能得到正确的发挥,是以能否遵从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为前提的。③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总之,要正确地、充分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现实条件出发,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忽视甚至抹煞或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都是错误的。(4)在意识的能动作用问题上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唯心主义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绝对化;旧唯物主义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还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既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辩证法。4.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1)人工智能是研究用机器模拟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科学。(2)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与人的意识有着本质的区别。人工智能是机械过程,而人的意识是生理、心理过程;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而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人工智能是被动“思维”,而人的意识是主动思维,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人工智能在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并非人的思维本身,它不能完全替代、全面超过人类思维,更不能控制、统治人类本身。(二)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可与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的有关原理综合命制分析题)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1)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现象具有共同的本质或共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现象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意识、精神现象也是物质的产物和特殊表现;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也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是无数物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物质统一体。(2)世界的统一性原理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的关系。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世界的统一性原理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是密不可分的。世界统一性所回答的是,世界的本原归根到底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世界的物质性所回答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多样性统一的基础是什么的问题。二者在本质上是一个问题。(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可命制单项选择题)。2.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1)自然界的物质性。所谓自然界的物质性是指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也就是说自然界并不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中,而是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之外。(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①构成社会的人是感性的物质性存在,没有人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而人首先是一种肉体的生命的存在,它是人的一切其他能力和属性的基础。②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它既不是超自然、超社会的神意决定的,也不是某些英雄人物的个人意志决定的,而是一个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即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过程。③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的社会生产方式是物质性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现实的社会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关系也是不以人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