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山自然保护区_第1页
齐云山自然保护区_第2页
齐云山自然保护区_第3页
齐云山自然保护区_第4页
齐云山自然保护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齐云山自然保护区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一、基本概况自然条件地质地貌位于赣州市崇义县西北部,总面积*****hm,核心区面积5680hm,缓冲区面积2750hm,实验区面积8675hm。海拔最低为300m,最高为2061.3m。区内群山叠起,溪河纵横,超过海拔1200m的山峰有35座,其中1500m以上有18座。地貌形态类型以山岳型中山-亚高山地貌为主体,次为中低山地貌;地貌成因类型以花岗岩山岳地貌为主,主体属于构造切割侵蚀+流水侵蚀+风化剥蚀地貌,少量堆积地貌。(上堡梯田)水文、气象自然保护区溪河纵横,河流密布,2km以上的河(溪)流有13条,累计长度70.4km。河流均汇入上犹江后入漳江、赣江。由于区内人类干扰较少,水质均为I类。自然保护区属于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春迟秋早,春夏冬3季湿润,秋季干燥,光照适宜。山地立体气候明显,从山麓至山顶相当于横跨亚热带和温带两个气候带,加之特别的地形地貌及保存完好的深林植被,使得保护区在温度、降水和光照等气象要素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保护区年平均气温为9.5-17.8℃,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海拔1000m以上无夏季,海拔800-100m地区有夏季但无高温。年平均降水量1568.7mm。全年最大降水量以海拔415m的关田为最大,海拔610m的鸡公坝年降水量最少。土壤条件土壤可划分为铁铝土、淋溶土、半水成土3个土纲,湿热铁铝土、湿暖铁铝土、湿暖淋溶土、淡半水成土4个亚纲,红壤、黄壤、黄棕壤和山地草甸土4个土类,黄红壤、黄壤、暗黄棕壤、山地草甸土、山地灌丛草甸土5个亚土类。其中红壤为多宜性土壤,适宜度评价为一级,是农业土壤主要后备资源,宜农垦和发展经济林、果林、草地和放牧;黄红壤、黄壤、暗黄棕壤为双宜性土壤,适宜度属于一级,土层较厚,宜保护好现有的林木;山地草甸土为不宜性土壤,地势高,土层薄,高寒潮湿,风大,难长树木,灌木少,草本茂盛,不宜利用,应保护现有植被护士。生物资源植物与植被高等植物2843种,隶属于270科1031属,其中种子植物178科847属2422种;蕨类植物40科85属229种;苔藓植物52科99属192种。在种子植物中,人工栽培52科97属139种,天然分布168科784属2256种。鉴定出大型真菌40科87属182种。植被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各有特征。①在水平分布上,地带性植被中亚热带东部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分布最广,面积最大,主要分布于保护区杨柳洞、桶江、横河、冬瓜坪和上、下十八垒,针叶林则主要分布在陡峭的山脊、梁顶,林下灌木和草本层植物的分布也变现出水平方向上的差异。②垂直分布规律不甚明显,但仍可划成几个垂直带,依次是毛竹林(400-1100m)——常绿阔叶林(400-1200m)——山地草甸(1800m)以上。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97.6%,其中核心区97.8%,缓冲区98.1%,实验区96.7%。动物资源有脊椎动物34目101科394种,其中哺乳类8目20科45种,鸟类17目54科257种,爬行类3目11科48种,两栖类2目7科24种,鱼类4目9科20种。保护区特色具有华东、华南两个区系的过渡特征齐云山植物区系的过渡性质,对研究华东和华南植物区系、甚至中国-日本植物区系的起源、发展及与环境的关系、引种驯化等具有重要意义。是南岭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岭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之一,也是物种分化中心之一,齐云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南岭北坡,属南岭向北延伸的诸广山,是南岭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完整的南岭自然保护区网不可或缺的部分。齐云山与南岭植物区系具有相似的发育、发展历史。这种连续的区系发育历史,是研究我国植物区系、甚至东亚区系起源、发展和演化理想的场所之一。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自然保护区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种子植物2422种,蕨类植物229种,苔藓192种,高于南岭地区的八面山、井冈山、车八岭、九连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极大地丰富了南岭山地生物多样性。古老性成分丰富齐云山种子植物特有属达33属,高于井冈山、九连山、八面山等区系。在这些特有属种有许多在系统发育上比较孤立的单型科、属,如伯乐树科、大血藤科、青钱柳属等,同时还有比较古老的裸子植物类群如铁杉属、榧属、红豆杉属等,说明齐云山区系在系统发育上具有一定的古老性。齐云山发现了许多古老的、罕见的蕨类植物,如小黑桫椤、粤紫萁等;此外,齐云山还保存了许多第三纪古老的成分和孓遗植物。保护价值保存了较大面积的亚热带山地重要的松、柏类森林群落(1)长苞铁杉林:松科植物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和亚热带高山,少数深入到热带高山或平原。在中、低纬度地区,松科植物多沿山区分布。长苞铁杉是铁杉属现存的类群中最古老的类群,是我国特有种,主要沿南岭山地分布,南岭保护区和齐云山保护区正是长苞铁杉分布区的中心地带。具有如下特性:分布面积大,株数多,群落总面积608.5hm,共计27.67万株;年龄结构合理,更新好,保持着良好的种群扩大趋势。(说明齐云山保护区的生态系统保存比较完整,有利于一些古老性类群的生存与发展)(2)保存了具有优良遗传基因的原生性马尾松群落:马尾松虽然是很普通的树种,但原生性的天然马尾松林极少见。齐云山保护区由于长期以来交通不便,自然条件优越,因此保存了较大面积的原生性天然马尾松群落。根据研究,齐云山的单株纸浆产量大于对照的134.94%-124.62%,纸张抗张强度大于对照19.7%,为我国马尾松造纸最优种源区内的最佳产地。分布于海拔400-1300m的阳坡和半阳坡,群落物种多样性较高,保存较完整,种群密度较大,达620株/hm,平均胸径在20-25之间,最大胸径45.5cm。(3)我国特有的福建群落:福建柏为第三纪孓遗的单种属植物,属国家二级保护稀有种。在齐云山分布较广,在海拔700-1600m地段随处可见。主要分布在上十八垒石陂头等一带,分布面积为1485hm,特点:①齐云山保护区福建柏分布面积较大,种群数量较多,是福建柏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域之一。②保护区内福建柏种群结构稳定,更新良好,种群扩展能力较强;③齐云山是福建柏的一个适生区域。重要的五列木群落五列木科1属1种,五列木主要分布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南半岛和我国南部,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南,在江西是首次采得标本,其它地区很少见到成片的群落,而在齐云山有面积较大的森林群落分布,十分珍贵,主要分布于500-1400m地段,常伴有舟柄茶、甜槠等树种。五列木是联系山茶科和石楠科的重要类群,对研究齐云山森林植被的发展、演替以及物种进化与生态的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丰富的兰科植物保护区内有兰科植物38属74种,其中属分别占全国、全省的22.4%和79.2%;种分别占全国和省得7.4%、88.1%。兰科植物需要森林的庇护,在一定程度上兰科植物种类的丰富与否,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原生性程度,丰富多样的兰科植物说明森林生态系统的原生性较好,生境多样,生态过程比较完整,具有较高自然保护价值。保存了完整、连续的奥陶纪笔石化石群(1)齐云山保护区白石坳等地保存了完整、连续的奥陶纪笔石化石群,发现笔石45属、7亚属、168种,其中有3个新种。(2主要价值:齐云山保护区等地的笔石化石群是奥陶纪太平洋地区各地中最丰富的地方,为环太平洋各地同期笔石之冠;演化系列较完整,是奥陶纪太平洋笔石动物群的重要发源地;笔石带齐全,可为国内外提供同期笔石带精确对比的标准;为奥陶纪的分统建阶提供古生物依据。是我国南方候鸟迁徒的重要通道自然保护区位于罗霄山脉南端的诸广山脉腹地,最高峰齐云山海拔2061.3m,其正北面有南风面(2120m),正西为八面山(2040m)。这三座高山之间有一条46km宽的凹形通道,是我国三大候鸟迁徙通道之一,为我国中部候鸟迁徒的必经之路。可见,齐云山是我国南方候鸟迁徒的重要通道、中继站、停歇地,是候鸟迁徒极好生境的典型代表。(齐云山云海)保护区功能区界定.核心区。核心区的主要任务是使绝大部分保护对象在核心区内不受人为干扰,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更新繁衍,保持其物种多样性,成为一个天然基因库。根据此原则,齐云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分布有70%以上的重点保护对象,其生境相当原始性。该区内植被主要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等,生态系统保存完好。面积5680hm,占保护区面积的33.2%。核心区采取封闭式的严格保护,除经过批准的科学研究、生态监测等活动外,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缓冲区。缓冲区位于核心区外围,是核心区保护缓冲地带,是阻隔外界干扰核心区的重要屏障,起到防止外来不良因素对核心区资源的影响和防止核心区资源外流的作用。缓冲区依据山形地势为界,面积2750hm,占保护区面积16.1%。该区包括一部分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和由演替类型占据的次生生态系统及一部分毛竹林,缓冲区可以适当开展非破坏性的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及标本采集。.实验区。实验区是保护区人为活动相对较频繁的区域,保护区内居民居住都在实验区。区内可以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宣传教育、生态旅游、多种经营、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及其他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植物群落的演替任何植物群落都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进程,总处在不断的变化和进展之中。这种变化,一方面,是由于组成群落的各种植物都有其生长、发育、繁殖、传播、死亡的过程,同时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这个过程;另一方面,外界环境条件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也随时影响着群落变化的方向和进程。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一个群落为另一个群落取代,这种动态过程就是群落演替。研究植物的动态演替规律,对我们揭示自然界物质循环和功能转移规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从较长的时间发展尺度看,齐云山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过程也存在旱生演替和水生演替。而且演替的起点都是从无生命存在的裸地和裸域开始,并沿着演替系列的必然方向,经过若干演替阶段,逐步到相对稳定的演替顶级阶段――常绿阔叶林群落。齐云山常绿阔叶林与其他地区常绿阔叶林一样,也是我国亚热带地区地史上新生代第三纪残遗下来的古老森林植被类型,植被类型所含植物种类丰富,群落层次复杂,尚有大量层外植物存在。在这样发育成熟的植物群落中,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因素之间,已经建立起和谐协调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既能自行调节又能自行施肥和自行更新,形成了物质和能量的良好转换的平衡,致使外来植物很难侵入到这种结构良好的群落中去的。如果大气候状况无重大改变,这种地带性的常绿阔叶林是能够保持其相对稳定状态的。但是,常绿阔叶林的稳定,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它们一旦遭到外界的干扰和破坏,便会发生逆向演替。如在遭到砍伐以后,林地环境条件就会恶化,这时,强阳性的针叶树马尾松和阳性落叶阔叶树种便相继侵入砍伐迹地种。当它们侵入的种子、萌发生长达到一定程度,便形成针阔叶树混交林或常绿与落叶阔叶树混交林。如果人为干扰停止,随着喜光先锋林的不断生长发育,在郁闭的喜光先锋林群落中,针叶树和喜光落叶阔叶树的幼苗发育不良,而耐阴性的常绿阔叶树的幼苗则能良好生长发展,便可正向演替为针叶树或落叶阔叶树与常绿阔叶树混交林,最终还是演替为常绿阔叶林。如果外界的干扰和破坏继续存在和加重,林地的有机物质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不断分解和流失,土壤保水、持水能力不断降低,便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而且土壤冲刷也日趋严重,土层逐渐减薄,立地环境条件恶化,也更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林地便逆向演替为荒山灌木草丛,甚至于成为裸地的危险,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过程,从而植被便相对稳定地停留在荒山灌木草丛阶段。换言之,常绿阔叶林在长时期的、不间断的人为反复干扰和破坏下,植被演替将偏离原来的轨道而走入危险的“歧途”,继而演替为相对稳定的,具有半地带性质的“偏途演替顶极”。毛竹林在齐云山分布也有一定的面积,也是本地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个重要阶段。它的发展主要靠强大的地下茎自行向林缘逐渐扩展,特别是向水肥条件较好的地段发展更快。当毛竹地下茎蔓延至荒山草地和灌丛地时,可能形成毛竹纯林,尤以群山谷地和山坡下部分常见。当蔓延至杉木林、马尾松林或阔叶林时,往往形成竹杉混交林、竹松混交林、竹阔混交林或三者兼有的竹针阔混交林。但毛竹地下茎却很难侵入阴性阴性常绿阔叶树占绝对优势的地段,即使侵入,一般也不能发展成毛竹林,只能是常绿阔叶林中的一个伴生树种。在毛竹混交林内通常有栲类阔叶树的幼苗和幼树,如果不加以人为干涉,将逐渐形成毛竹与栲类混生的竹阔混交林,并缓慢地演替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顶级群落。如果常绿阔叶林遭到人为的砍伐或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破坏了原生林的结构和生态环境,毛竹就可能靠其地下茎的强大繁殖能力,迅速地蔓延发展,排除部分伴生树种的影响而演替为毛竹为主的森林群落。目前,为了提高竹林生产力,人们往往对天然的竹杉混交林、竹松混交林、竹阔混交林和竹针阔混交林进行改造,通常把混交林的松、杉、阔叶树树种环割致死或砍伐利用,各种毛竹混交林就逐渐被改造成了毛竹纯林。这是人为干扰演替的结果。而且由于连续的强度采伐或不加限制地连年滥挖冬春笋,或毛竹开花结实后任其荒芜,有的毛竹林就会衰败,甚至为灌丛所代替。另外,山顶矮林也是一类比较稳定的植物群落。它具有一定的垂直地带性的特点,凡是在山地云雾线地带,陡峻迎风的孤峰和山脊上都有山顶矮林出现。因此,该类型除受亚热带地区及其垂直带上的大气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