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第6讲伟大的抗日战争案_第1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第6讲伟大的抗日战争案_第2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第6讲伟大的抗日战争案_第3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第6讲伟大的抗日战争案_第4页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第6讲伟大的抗日战争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6第6讲伟大的抗日战争一、侵华日军的罪行1.背景(1)日本①1927年召开的东方会议上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武装侵略方针。②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使日本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企图发动对外战争以摆脱经济危机。(2)中国: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2.概况(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沦陷。(2)“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3)“八一三事变”: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4)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3.罪行(1)屠杀中国军民:如南京大屠杀等。(2)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3)实行“以华制华”政策,扶植傀儡政权,并在沦陷区进行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特别提示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开始了十四年的抗日战争。1931~1937年,日本局部侵华;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日军全面侵华。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1.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宣言,号召“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2.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3.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4.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5.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共将其所属部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6.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它成为全民族抗战的旗帜。概念阐释党内合作与党外合作1党内合作: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所谓党内合作,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国民党一党内部进行。2党外合作: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所谓党外合作,是指国共两党没有统一到任何一个政党内部,而是在两党之间进行合作。三、国共合作抗日战场抗战史实特点、结果(意义)正面战场淞沪会战(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太原会战(淞沪会战期间)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徐州会战(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敌后战场(1)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洛川会议上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2)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成立;(3)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最终成为抗战的中坚力量疑难问答抗日战争中全民族抗战是指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吗?,全民族抗战并不单指国共两党合作,而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抗战行为。国共两党像两面旗帜,起引领、带头作用。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中共七大(1)时间:1945年春。(2)内容: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3)意义: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2.促使日本投降的因素(1)1945年8月,美国先后在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2)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击溃日本精锐部队关东军。(3)中国军队的反攻: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3.胜利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10月25日,台湾光复。4.胜利意义(1)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2)中华民族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的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战的主战场;中共始终从中华民族利益出发,倡导和维护统一战线,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在抗战的防御阶段,抗日是比较积极的,挫败了日寇速战速决的梦想;1942年派出远征军入缅作战,有力地支援了太平洋战场。总之,国共两党同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也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2014·课标全国Ⅰ,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第二十一章两条路线、两个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3.平型关大捷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审材料材料提供的目录反映出当时教科书有关抗日战争的主要内容,折射出时代对重大历史事件认知的影响。审设问试题要求:①以现代人的历史视野,找出教材目录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一条修改建议。(找不足不用回答,重在提出建议,观点要正确);②说明修改的理由,要有史实依据,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答题策略(1)读材料,找出其不足(或存在的问题)。目录中没有凸显国民政府抗战,未提及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贡献。(2)依据所学知识,提出修改建议。例如,可以从全民族抗战角度入手,联系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贡献,结合目录中的不足回答。(3)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选取历史史实,说明论证所提观点(建议)。答案示例提示:(“示例”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淞沪会战是全面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时间题号时间题号2017全国Ⅰ,30全国Ⅱ,302016全国Ⅰ,30全国Ⅲ,302015全国Ⅰ,30全国Ⅱ,302014全国Ⅱ,302013全国Ⅱ,301.命题点:中共在抗战时期的统一战线政策(2017·课标全国Ⅰ,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等可知,中共此举是为了扩大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为抗日战争时期,A、C两项所提到的历史事件与这一时间不符,故均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2.命题点:抗战胜利后的国共力量对比(2017·课标全国Ⅱ,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力量及群众组织的巨大发展,相较于抗战初期,反映出国共力量对比变化,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共革命工作重心转移,排除A项;B项与材料信息“抗日战争胜利后”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不是统一战线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3.命题点:火柴商标图案上的抗战史印记(2016·课标全国Ⅲ,30)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答案D解析由题干时间“1932年”,可知当时中国处于局部抗战时期,又由图片中“挽回利权”“振我中华”“十九路军”等字样,可知当时中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故选择D项。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利用国人的爱国热情推销国货在此之前就有,不是新的营销方式,中国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19世纪末,故B、C项错误。4.命题点:抗战时期国民党的专制独裁政策(2016·课标全国Ⅰ,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答案D解析国民党禁止刊载的“谬误名词”都涉及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抗战的史实,这些“谬误名词”大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严重冲击了国民政府的执政能力,为了维护“一党专制”,国民党不得不把这些名词进行封杀,故选D。指定“谬误名词”及其禁止转载的做法,会激化国民党与其他党派的矛盾,排除A;政府把“争取民主”“国共合作”等归为“谬误名词”,显然不利于政府形象的塑造,排除B;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是合法的中央政府,中共军队是在中央政府领导下进行抗战的,排除C。5.命题点:七七事变爆发前的国民政府抗战策略(2015·课标全国Ⅰ,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了国民政府在1933~1937年,在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背景,实质上反映出国民政府对日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故选B项。6.命题点:日军的经济侵华罪行(2015·课标全国Ⅱ,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日本侵华分析。抗战时期,日本控制沦陷区的金融,通过发行“联银券”“军用票”等掠夺财富,以战养战,其目的是转嫁经济负担,故B项符合题意;日本侵略者的这些行径扰乱的是沦陷区的金融秩序,故A项错误;封锁抗日根据地主要是依靠物资管制制度,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主要涉及的是日本在金融领域的举措,与物资管制关系不大,故排除D项。1.命题点: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不同结果的比较(2017·龙岩二模,30)中国两次反侵略战争的时长、意志和结果出现巨大反差,其根本因素是()中国两次反日侵略战争对照表时间国力装备中国军队损失日占区中国政治和社会状况结果甲午战争9个月中国稍优相当海军几乎全军覆没;陆军10~20万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国家统一;某些地区民间出现反清活动。战败投降14年抗战14年悬殊悬殊原有空军几乎拼光;海军全军覆没;陆军牺牲、失踪约400万人。大半中国由分裂到统一;同仇敌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胜利A.经济实力 B.民族意识C.政府领导 D.国际援助答案B解析甲午战争中国的经济实力优于日本,但却获得失败的结果,抗日战争中国实力落后于日本却获得成功,故经济实力不是导致两次反侵略战争出现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时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淡薄,而抗日战争时出现全民族抗战,故主要是民族意识的不同,故B项正确;两次战争中都有政府坚持抵抗,故政府领导不是导致两次反侵略战争出现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抗日战争时中国虽获得国际援助,但不是中国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2.命题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2017·贵溪一中高考押题卷,30)下表为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1932~1936年牺牲的人数统计表。这主要说明()年份1932年1933年1934年1936年人数127511人11109人25153人12905人备注师以上干部牺牲100多人,其中军以上干部20多人A.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积极抵抗B.东北军为抗战做出重大贡献C.日本在东北的“三光”政策D.中共抗战初期顽强抵抗日军答案D解析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故A项错误;东北军的前身是军阀部队,后来服从了国民政府的领导,“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没有进行抵抗就撤出了东北,故B项错误;日本是在华北推行“三光”政策,故C项错误;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根据表格数据可以得出中共抗战初期顽强抵抗日军,故D项正确。3.命题点:国民政府的“游击战”战略(2017·河南五校联考)1938年11月,国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