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历史-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历史-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历史-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历史-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标分析】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课标解读】汉代思想的大一统:应掌握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董仲舒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纲解读】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2、汉代新儒学的内容,被推崇的根本原因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联系西汉初70余年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和黄老之学的内容分析说明其兴衰过程从背景含义内容作用等方面,综合分析儒学能够取代黄老之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相连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其进步思想对稳定社会、增强民族自尊心和历史责任感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重点难点】重点: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难点: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的原因和影响【课程实施】本节课的教学采用设置问题情景、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教师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其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真正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真正互动。通过辩论使学生在辩论中辨析了道家、法家、儒家三派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所起的作用,说明黄老之学统治地位的丧失,儒家取得独尊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不能随形势的发展而发展。学生运用知识,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对知识进行迁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意识,培养了总结归纳能力,使课堂教学有老师一味的“灌”变为以学生自主地“学”为主,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教学的引领者,同时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总结,适当给予鼓励。课堂上密切关注学生的反映,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充分运用精彩史料,努力打造一个高效的课堂。通过展示视频资料、史料、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从黄老之学到儒家思想的演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进一步明白,任何一种思想只有不断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才能具有生命力,才能不被历史所抛弃。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方法到学习内容,我都始终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及现代公民应具备的思想理念为准则。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其进步思想对稳定社会、增强民族自尊心和历史责任感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教材分析】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是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的第三课。汉代新儒学是对先秦孔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经过汉代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新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政治上确立起统治地位。此后,儒学在宋明时期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宋明理学。所以本课在第一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教材内容构成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西汉初的黄老之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初的黄老之学”介绍了汉初黄老之学兴盛的背景、内容、特点,黄老之学的推行对汉代社会的影响及其政治地位的衰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介绍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来源、内容、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以及汉代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三、教材内容分析: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历代帝王有时选择法家思想,有时选择黄老之学,有时选择不断发展的儒家思想,这些政治思想的选择都不同程度地适应了其政治统治的需要。本节课主要是汉代帝王主要选择了哪些政治指导思想,是哪些因素影响了汉代帝王治国指导思想的选择?(一)汉初帝王对政治指导思想的选择:西汉初年,汉初帝王面对的是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诸侯坐大等威胁皇权和中央集权的局势,吸取秦亡于“暴政”的教训,所以为了汉朝的统治需要,选择了“黄老之学”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即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因而,汉初帝王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了“黄老之学”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在“黄老之学”思想的指导下采用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二)汉武帝对政治指导思想的选择:汉武帝对汉初帝王政治指导思想的改变是因为整个社会的局势已发生变化。影响汉武帝采纳新儒学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汉武帝个人性格因素汉武帝年少继位,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不满足于“无为而治”的放任状态,一心想要开拓大一统事业,所以抛弃了“黄老之学”。2、社会局势的变化通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的政策,西汉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稳定,这为汉武帝进一步开拓大一统的事业打下了经济基础。但来自于地方诸侯和匈奴的威胁仍然严峻。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强有力的思想来指导。3、儒学在汉初的复兴汉初儒学家在反思先秦儒学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到汉武帝时期已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以适应封建帝王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君权神授”神化了皇权,加强了君权,解决了皇帝独尊和皇权的合理性,“天人感应”理论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三纲五常”阐释了封建伦理道德,维护了封建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以思想的统一维护了政治的统一。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中的“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都适应了汉武帝要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从而使儒学能够在汉代以后取得政治上的正统地位,同时也是儒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的结果。总之:影响古代帝王选择治国的政治指导思想,有帝王个人、社会基础、儒家思想的发展等诸多因素。但最根本的是时代的变化,时代的需要。【学情分析】第三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1、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必修一》的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必修二》汉代经济的内容。本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已有初略学习到,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知识点有了解。学生已具备有关本课的知识;对加强思想控制、君主专制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学生思维活跃,在课堂上能积极参与。2、学生认知能力分析:到高二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初步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但本课知识点理性较强,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有限,让其较为系统深入地理解该知识还有很大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相关视频和图文史料、深入浅出,让学生对本课知识能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材料分析、角色模拟、辩论、历史评价等方式,提升学生探究历史,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问题探究和角色模拟,使学生掌握材料分析和多角度思索问题的一般方法。通过辩论、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比较的基本方法。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认识思想大一统与政治大一统之间的关系。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其进步思想对稳定社会、增强民族自尊心和历史责任感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教学设计】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考纲解读】: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2、汉代新儒学的内容,被推崇的根本原因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联系西汉初70余年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和黄老之学的内容分析说明其兴衰过程从背景含义内容作用等方面,综合分析儒学能够取代黄老之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相连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其进步思想对稳定社会、增强民族自尊心和历史责任感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重点难点】:重点: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难点: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的原因和影响【学情分析】:本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已有初略学习到,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知识点不会陌生。但本知识点理性较强,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有限,让其较为系统深入地理解该知识还有很大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相关视频和图文史料、深入浅出,让学生对本课知识能有初步的认识理解。【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辩论、谈话、比较、问题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语):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汉武大帝》主题曲,这部电视剧演绎了汉武大帝的传奇人生。他在位五十四年期间,励精图治,对内广揽人才,创设制度,发展经济;对外征伐四夷,开通西域;在思想上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儒家思想在国家统治思想中的主导地位,从而使西汉王朝走向鼎盛!今天让我们怀着对古人的敬畏之心去探寻西汉王朝走向鼎盛的秘笈:【设计意图】:欣赏电视剧《汉武大帝》主题曲,在浑厚激昂的歌声中感受汉武大帝的丰功伟绩。第三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我们将从强国梦、强国策和中国梦三部分来学习本课内容。(出示PPT3)【学习过程】:一、强国梦——休养生息黄老之学1.敢问路在何方——汉初帝王之困局:(教师):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汉初面临怎样的局势?请大家看材料:思考:汉初面临怎样的局面?(出示PPT4)材料: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淮南王英布和刘邦阵前对话:上谓布曰:“何苦而反?”布曰:“欲为帝耳。”——《史记·黥布列传》(过渡):教师: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央集权和至高无上的皇权。哪汉初帝王采用什么策略来治理国家呢?(出示PPT4)2、汉初帝王之策略——休养生息求发展:(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第12页思考:黄老之学的内容、核心、本质:(出示PPT5)(教师):起到了什么作用?请阅读材料:思考:黄老之学的影响材料: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朽不可食。——《汉书·武帝记》(教师):(总结)在黄老之学为主导思想的西汉初期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想出汉初的文景之治,进一步说明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约七十年的时间里,西汉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汉武帝改变治国策略打下基础。二、强国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少年天子强国梦——国富民强谋作为(过渡教师):公元前140年,少年天子汉武帝继位,请大家看图片:(出示PPT6)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和亲瓦当从图中可知汉武帝即位之时,面对怎样的政治局面?【辩论会】:(过渡)教师:汉武帝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不安于“无为而治”的放任状态。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作支撑,那么什么样的思想符合当时统治的需要呢?汉武帝开了论证会。当时各派纷纷发言,气氛热烈。现在我们穿越时空模拟当时开一次辩论会:(出示PPT7)(要求):如果你是当时的法家或道家或儒家的代表人物,根据当时的形势请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及理由。(方式):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每组选两名代表参加辩论。辩论会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对辩论进行有效性评价):(教师):那结果如何?窦太后去世后,汉武帝任用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最终儒家获胜。【设计意图】:辩论会这一环节是通过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辨析道家、法家、儒家三派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所起的作用,说明黄老之学统治地位的丧失,儒家取得独尊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不能随形势的发展而发展。学生运用知识,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对知识进行迁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辩论赛的运用,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2、一代鸿儒强国策——一统思想树君威(过渡)教师:汉武帝下诏在全国招贤纳士,以求治国之策。一代大儒登上历史舞台。他是——?(学生答后出示PPT8)(教师):董仲舒都提了哪些建议?我们一起来看视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观看视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示PPT9、10)【合作探究】:根据你观看的视频和学案中的材料概括分析问题: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材料三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材料四……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问题:(1)、汉代儒学的内容?(出示PPT11、12)(2)、汉武帝为什么能采纳?(3)、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的区别?从先秦儒学到汉代儒学有什么变化?(出示PPT13)【设计思路】:(1)小组讨论后:对以上材料分别进行分析得出汉代儒学的内容以及汉武帝采纳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2)然后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第三问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的区别?学生回答后出示区别的表格,以供学生借鉴。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从先秦儒学到汉代儒学有什么变化?这一环节的设计是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进一步分析儒学的变化,让学生对思想的发展有一个纵深的理解,从而理解儒家在汉代独尊地位的确立是社会形势发生了变化。3、汉武尊儒成正统——中华文明定主流(过渡)教师:汉武帝非常满意董仲舒的建议,他是怎样实施的呢?看材料:(出示PPT14)总结汉武帝尊儒的措施:材料五董仲舒:“治国之要,首在得人,得人之法,首推办太学也。太学培养贤能之士之所,是教化的本源。臣恳请陛下,兴办太学,聘请名师,以教天下之士,朝廷也必能将天下之英才收于朝廷。”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小结。(出示PPT14)(教师):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显学不受统治者重视到汉代独尊,从儒学地位的时代变迁中你能获得哪些启示?【设计思路】:这一问题的设置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相连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待学生回答(可能有多人发言)后。继续(出示PPT15)(教师):(出示PPT16)汉代新儒学有没有可以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哪些又是在借鉴中需要摒弃的?(要求自由发言)积极:消极:【设计思路】:这一问题的设置是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三、中国梦——叩问历史以史为鉴(过渡)教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学生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然后出示PPT17(教师):习近平主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的讲话。(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我们提出了要求:(情感升华)(师生齐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依然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出示PPT18)。【设计思路】: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由习近平总书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进一步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其进步思想对稳定社会、增强民族自尊心和历史责任感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历史课堂的思想育人功能,将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国家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课堂测试】:测评练习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3、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春秋》B.《论语》C.《孟子》D.《易经》

4、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来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5、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6、夏曾佑指出:“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之动机,非有契于仁义恭俭,实视儒术为最便于专制之教耳”。儒术哪些思想迎合了汉武帝的专制需要()①仁义恭俭②“君权神授”③“天人感应”④“三纲五常”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7、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注;成为主导的统治思想)。不过,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A.儒家学说与法家学说的主张基本相同

B.儒家学说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儒家学说推崇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儒家学说接受了法家的法治思想8、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愚牙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请回答:孔子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的主张是什么?战国时期孟子如何发展了儒家思想?西汉时期董仲舒如何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10、阅读下列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问题上,各派有不同的主张:孔子说:“以政为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韩非子说:“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无威严之势,赏罚之法,虽尧舜不能以为治。”请回答:(1)孔子和韩非子的治国方针各是什么?(2)秦汉时期,以上两种治国方针的实践情况如何?有何影响?(3)在中央集权下,为什么儒家治国思想长期居主导地位?对此你如何认识?(4)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测评练习】第三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3、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春秋》B.《论语》C.《孟子》D.《易经》

4、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来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5、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6、夏曾佑指出:“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之动机,非有契于仁义恭俭,实视儒术为最便于专制之教耳”。儒术哪些思想迎合了汉武帝的专制需要()①仁义恭俭②“君权神授”③“天人感应”④“三纲五常”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7、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注;成为主导的统治思想)。不过,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A.儒家学说与法家学说的主张基本相同

B.儒家学说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儒家学说推崇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儒家学说接受了法家的法治思想8、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愚牙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请回答:孔子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的主张是什么?战国时期孟子如何发展了儒家思想?西汉时期董仲舒如何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10、阅读下列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问题上,各派有不同的主张。孔子说:“以政为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韩非子说:“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无威严之势,赏罚之法,虽尧舜不能以为治。”请回答:(1)孔子和韩非子的治国方针各是什么?(2)秦汉时期,以上两种治国方针的实践情况如何?有何影响?(3)在中央集权下,为什么儒家治国思想长期居主导地位?对此你如何认识?(4)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参考答案]1、C2、D3、A4、C5C、6、C7、B8、C9、(1)提倡“仁”和“礼”,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孟子政治上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提倡仁政。(2)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10、(1)以德治国,(1分)以法治国,(1分)(2)秦朝以法治国,但过于严酷,导致暴政,走向灭亡;西汉推崇儒家思想,独尊儒术,使其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从而保证了政治上的大一统。(3)原因: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认识:=1\*GB3①无论是德治,还是法治,都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手段,二者并无本质区别;=2\*GB3②实际上,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是并用以上两种方针的,单纯“德治”是不存在的。(4)积极作用:=1\*GB3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和团结;=2\*GB3②“仁”“德”等观点有助于减轻统治者对人民的压迫;=3\*GB3③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4\*GB3④推动了我国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发展,促进中华文明进步;=5\*GB3⑤对健全人格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借鉴意义。【效果分析】第三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的目的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方式、方法的选择都必须服务于教学效果,都要紧紧围绕有效和高效这一核心要求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

本节课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关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本节课的教学采用设置问题情景、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教师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其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通过辩论使学生在辩论中辨析了道家、法家、儒家三派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所起的作用,说明黄老之学统治地位的丧失,儒家取得独尊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不能随形势的发展而发展。学生运用知识,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对知识进行迁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和概括归纳能力。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能只看少数尖子学生,大多数中下学生同样也是知识的接受体,从他们身上更能体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高低。

总之,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限度的挖掘,智力好的学生吃得饱,中等水平的学生吸收得好,差的学生消化得了,学生人人学有所得。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思想,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第3课汉代思想大一统观评记录历史组在对高老师的课观课之后,我们历史研修组全体成员围绕课堂教学观测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评课。现将本次活动记录如下:一、研讨时间:2015年4月9日二、与会人员:组长:王宗国(主持人)小组成员:孔凡军、梁兆宪、、耿平、王照进、刘在鹏、陈忠岭三、研讨主题:观课后评议会四、研讨实录:主持人:我们大家已经观摩了老师执教的《汉代思想的大一统》,下面首先请高老师谈一下自己的教学思路。1、:各位老师大家好,下面我把《汉代思想的大一统》这节课的备课思考给大家汇报一下。《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是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的第三课。汉代新儒学是对先秦孔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经过汉代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新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政治上确立起统治地位。此后,儒学在宋明时期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宋明理学。所以,本课在第一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设计了“强国梦——黄老之学休养生息”“强国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梦——叩问历史以史为鉴”三个环节,我根据高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视频观看、辩论会、合作探究等形式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层层深入教学内容。从知识的角度来看,本节课要让学生掌握汉代儒学的背景;结合内容来理解思想为政治服务;通过叩问历史、以史为鉴,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其进步思想对稳定社会、增强民族自尊心和历史责任感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主持人: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请大家从自己的观课维度来交流一下对这节课的看法。2、梁兆宪评课:本课设计新颖,视角独特。本课以强国梦为线索,以汉武大帝的强国梦,董仲舒的强国策引出今天的中国梦,环节清晰,引人入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充分的学生活动,比如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辩论赛等方式,师生互动,活跃课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展示。教学手段丰富多样,课堂生动有趣。充分利用电教资源,如利用视频、图片、文本等资料,使得课堂生动、形象,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历史课堂的思想育人功能,将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国家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语言亲切,富有启发性。教学中高老师问题设计巧妙,引人入胜,课堂气氛活跃。总之,本课构思巧妙,视角独特,教学高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值得学习借鉴。3、耿平评课:高老师这节课我认为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精神,是一节非常成功的历史课。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做具体阐述。

第一、三维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一节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一是知识能力目标,让学生仔细阅读并理解教学目标;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讲课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多种教学方式,问题法贯穿始终,其中辩论赛的运用让人耳目一新,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三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由强国策自然而然引到我们的中国梦,并落实到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上,更深层次的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了教育,这三个目标从浅至深,符合高二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

第二、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层次清楚。教学过程设计突出了三个层次:一、强国梦——休养生息黄老之学;二、强国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中国梦——叩问历史以史为鉴,这三个层次,教师层层点评,学生层层过关,思路清晰,内容简明扼要。最后特别精心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激活并拓展学生的思维。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能为学生获取、利用信息和提出、解决问题创造情境和条件,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三、教学方法运用合理。本课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运用辩论赛的形式来解决如何从“无为”到“有为”?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儒生对策;运用多角度分析方法解决汉代新儒学的影响,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仅得法,而且体现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得改革与创新。

总之,这是一堂不可多得的历史课。4、陈忠岭:本课设计新颖,教师以视频拉开序幕,把学生带入强国梦的意境中,很自然地把汉初帝王的采用“黄老之学”治国的思想传输给学生,整体环节思路清晰,线索明了,把本节课的知识很好的串联起来,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更符合历史新课标要求。活动问题提问有针对性,有助于学生更好把握该课历史知识。整体上看,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能面向全体学生,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特别是创造性让学生开展辩论,引人入胜,且辩论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学生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争论激烈且合理有序,效果极好。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合作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小结、升华环节处理较为厚重,直接升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很好地进行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5、王照进:优点:

(1)教学设计新颖,突出时代特色,又能与现实热点问题紧密结合,体现历史教育的功能;

(2)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个性化发展;

(3)教师综合素质较高,能有效驾驭课堂,引领学生思路,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

(1)语言设计还可以更精细、精练,普通话需要进一步打磨;

(2)学生的所问和所答,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专业术语不规范;

(3)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建议多一些师生互动,教师也参与课堂讨论,给学生一些建议或评价。6、刘在鹏:1、

高老师的整堂课以“中国梦”为主线,体现她授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等优点。学生的课堂习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

2、

高老师利用创设新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有效的解决了“汉加强中央集权原因和新儒学的内容”等问题,方式比较新颖,并且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有许多地方值得学习。

3、

高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设计很好,引导得也很到位,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学生与生活的联系。

4、

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充分体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5、

高老师在教材之外,紧紧围绕课标和考纲,结合本课实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内容,在整个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