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新教学课件(第2课时)_第1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新教学课件(第2课时)_第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新教学课件(第2课时)_第3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新教学课件(第2课时)_第4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新教学课件(第2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第二课时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驳论文是如何反驳敌论,作者的论点是什么?又是如何证明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新课导入品读第6—9段,小组合作讨论:(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研读课文深层探究(2)“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明确:“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他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以为同志,是自引以为荣的。”(《答托洛茨基派的信》)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研读课文深层探究(3)“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明确:①“埋头苦干的人”:主要指广大劳动人民,也指历史上那些科学家、文学家等。如:李时珍、毕昇、蔡伦、祖冲之、徐霞客、司马迁、曹雪芹、蒲松龄、华罗庚、袁隆平等。研读课文深层探究②“拼命硬干的人”:

指历史上起义反对封建统治和抵御外侮的英雄人物。如:陈胜、吴广、岳飞、文天祥、辛弃疾、李自成、洪秀全、关天培、邓世昌、戚继光……研读课文深层探究③“为民请命的人”:

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如:杜甫、范仲淹、白居易、王安石、柳宗元、包拯、康有为、梁启超、鲁迅……研读课文深层探究④“舍身求法的人”:

指历尽艰险,探求佛法教理的人。如:玄奘、鉴真……研读课文深层探究(4)“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明确: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研读课文深层探究(5)课文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在20世纪30年代,“有确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继的战斗”。在今天,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请说一段话,作一番介绍。研读课文深层探究他们是科学家,如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袁隆平、陈景润……他们是体育健儿,如邓亚萍、王楠……他们是抗击非典的英雄们,如74岁高龄抗战在“非典”第一线的钟南山……他们是飞天英雄杨利伟……研读课文深层探究1.第一段中,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扬扬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唯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希望着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品味语言探究思想2.“他信力”与“自欺力”都是作者自创的词,作者是怎样创出这两个词的?这两个词的使用达到了怎样的效果?明确:“自信力”本是《大公报》社评使用的一个字眼,鲁迅抓住不放,就着这个字眼起伏翻腾,在“信”的对象、类属、影响上大做文章,并运用“仿拟”的手法创出“他信力”和“自欺力”这两个新词。作者剖析出反动政府本没有“自信力”而只有“他信力”,继而联系新近求神拜佛闹剧进一步挖掘出现在正发展“自欺力”,由“自信力”而“他信力”而“自欺力”,析理精警,出语奇崛,使人耳目一新。由于运用“仿拟”修辞造出一字之差的三个词语,层层深入,步步强化逻辑力量,而且睿智闪烁,妙趣横生,也增添了辛辣的讽刺锋芒。品味语言探究思想3.文章最后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明确:“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他们的作用只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

“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他们来自民众,所以称“地底下”。品味语言探究思想4.揣摩“……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是诬蔑”中“总”“简直”二词的表达效果。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品味语言探究思想背景资料一: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陷,但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等,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1934年4月,国民党的反动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段祺瑞等,又发起请第九世班禅喇嘛于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求佛菩萨来保佑”。还说什么“今则人心浸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劫”。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深度解读体会感情问题1:你认为为什么国民党会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明确:当时资产阶级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是为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消极抗战推卸责任。深度解读体会感情背景资料二:在国民党发表“中国人丧失自信力”的言论后,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已经发烧,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他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病情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和关注。深度解读体会感情问题2:对论敌的无比愤慨,对“中国的脊梁”的高度赞扬。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明确:作者本身就是“中国的脊梁”,用自己实际的行动和“呐喊”式的语言引领“有确信、不自欺”的中国人不屈服,永奋斗。深度解读体会感情问题3:结合前面学习过的课文,请你说说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明确: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深度解读体会感情课堂小结及视频欣赏:同学们,当今的中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在日益飙升,站在中国21世纪的历史舞台上,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是否感受到沉重的历史使命?让我永远铭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历史教训,做一个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看视频《2017中国成就》,感悟我是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深度解读体会感情深度解读体会感情《2017中国成就》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2.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指广大人民课堂练习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4.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5.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指所有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课堂练习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回答问题:1、本文的论证方式是

,对方的事实论据是

、、

(信地、信物、信国联)。2、今年正值“五四”百年纪念,前人用他们的青春诠释了“中国的脊梁”的真正含义。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如何理解“中国的脊梁”的含义?答:具有坚定信念、不屈精神(无私奉献、先人后己、默默无闻……),能为国家和民族(或历史)的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的人,就是中国的脊梁。中考链接驳论信地大物博信国联求神拜佛3、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分析:这里的引号表示着重论述。B.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分析:分号表示词语之间的并列关系。C.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分析:这里的问号表示反问,意思是这样的人并不少。D.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分析:省略号表示还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B中考链接4、对文章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句中“中国人”指广大中国人民。B.“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表现了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民族的中流砥柱。C.“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现在我们并不缺少有自信力的中国人。D.文中“自欺欺人的脂粉”指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D中考链接5、选出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的第1、2两段,鲁迅先生揭示出了敌方的论据和论点,为作者的批驳树了靶子。B.文章的3至5段,作者用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来驳倒敌论。C.文章的6至8段,作者在批驳敌方的基础上摆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且用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观点的正确。D.鲁迅在文章中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是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他们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不会失掉自信力。C中考链接6、“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句中的“脂粉”的修辞方法和含义是(    )。A.借代,指为国民党反动派涂脂粉的人 B.借喻,比喻国民党反动派的御用文人 C.借代,指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宣传 D.借喻,比喻国民党反动报刊上的欺骗宣传 D中考链接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柯岩

01.反复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节奏,能表达出诗中的思想感情。02.体会诗中拟人、反复的修辞方法,品味本文巧妙的构思。03.了解周总理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领会广大人民对周总理深切的怀念之情。目

标导入新课1976年的中国人民是悲切沉痛的: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1976年7月6日,朱德总司令溘然长逝;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也离我们而去。三位伟人的去世,给祖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使全国人民沉浸在悲痛之中。柯岩(1929-2011),原名冯恺,1929年7月14日生于河南郑州,当代著名作家,女诗人。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的妻子。以儿童文学起家的柯岩,在报告文学作品中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以儿童的纯真目光和心灵去感受世界,因此,纯真的童心和女作家常有的细腻情感,构成了她作品的鲜明特色。作者简介背景资料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举国上下悲痛万分,人们臂上戴黑纱,胸前戴白花,拿着花圈悼念自己的总理,到4月5日,悼念达到高潮。“四人帮”对人民的悼念活动横加干涉,野蛮镇压。在党中央粉碎“四人帮”之后的1977年1月,正是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广泛开展对周总理的悼念活动,尽情表达对敬爱的周总理深情怀念的感情。诗人柯岩同志怀着这种强烈而美好的感情,写下了这首抒情诗《周总理,你在哪里》。字词清单

谷穗

宿营

沉甸甸

篝火suìsùdiàngōu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我们对着/高山喊:周总理——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革命征途/千万里,他/大步/前进/不停息!”我们/对着/大地喊:周总理——大地/轰鸣:“他/刚/离去,他/刚/离去,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观看视频,模拟朗诵,把握好诗歌的节奏、重音、感情、语调,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情感。节奏划分、情感把握节奏划分、情感把握我们对着/森林喊:周总理——松涛/阵阵:“他/刚/离去,他/刚/离去,宿营地上/篝火红啊,伐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我们对着/大海喊:周总理——海浪/声声:“他/刚/离去,他/刚/离去,你不见/海防战士身上,他/亲手/给披的大衣……”我们/找遍/整个世界,啊,总理,你在/革命需要的/每一个地方,辽阔/大地到处/是你/深深的/足迹。我们/回到/祖国的心脏,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理——广场/回音:“啊,轻些呀,轻些,他正在中南海接见外宾,他正在政治局出席会议……”节奏划分、情感把握总理啊,我们的/好总理!你就在/这里啊,就在/这里。

——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想念你呵,想念你

——想——念——你……感情:深情、悲痛、崇敬、怀念。语调:低沉、缓慢、寄托哀思。语气词“呵”的变读:句首读“ā”,句中、句尾读“yā”。理清结构你在哪里开端他刚离去发展找遍整个世界回荡就在这里迸发在人民心里升华询问呼唤寻找应答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研读分析自由朗读诗歌第1节,诗人运用了哪种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好”这个词在这里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深情呼告,直抒胸臆,倾吐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切热爱、怀念、歌颂之情。

“好”字是对周总理一生最朴实、最精练的评价,体现了周总理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揭示了人民崇敬怀念的原因,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研读分析第2—7小节“呵,总理,/你在革命需要的每一个地方”,诗中列举了哪些地方?诗人为什么让这些地方来回答人民的发问?

祖国的高山、大地、森林、大海、中南海。

通过对高山、大地、森林、大海的追问及回答,展现了总理为革命、为人民辛勤工作的生动画面,深化主题,造成山水有情的动人意境。同时说明周总理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各个角落,寄托了全国人民对总理的无限哀思和热爱。

对周总理的寻觅追问最后回到了祖国的心脏——中南海。因为这里是周总理工作的岗位,他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也活在全国人民的心中。拟人总理啊,我们的/好总理!你就在/这里啊,就在/这里。

——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研读分析第8小节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连续反复。多次使用“在这里”“在一起”,与前面的“在哪里”相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