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记住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4、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二、【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只有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对它的控制与应用,这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关键,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三、【教学难点】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易于形成难点。四、【教法与学法】本节课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本节课拟采用诱思探究→实验论证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及分组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以上这些,可以概括为: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验论证→表达交流→总结归纳。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实验器材】:1.教师演示实验器材:真空铃实验装置、水槽、石块、录音机、乒乓球、鼓等。2.学生探究实验器材:鼓、音叉、沙锤、石块、手鼓、双响筒小木锤等。3.多媒体课件七、【课堂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效果评测工具和方法设计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开启录音机(拆掉喇叭罩,放上小旗子和乒乓球),伴随音乐,小旗子和乒乓球跳动。询问:关于声音,学生有什么想知道的?观看实验现象,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声音有什么特性?回声是怎么回事······通过多媒体播放鼓点音乐,使学生感到惊奇,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声音的产生活动1:通过观看和收听生活和自然界的一些常见的声音,思考他们具有什么共同特征?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大胆猜想一下。活动2:怎样利用身边有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更有创意?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发声前和发声时有什么区别?什么元件在发声?知能应用:1.歌中唱到:"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面涉及到的发声体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2.(2015•漳州)萍萍帮妈妈涮洗餐具,演奏出锅,碗,筷,勺的“交响曲”,响声是由于餐具的产生的3.(2015•泸州)如图所示是龙舟大赛的比赛场景。运动员通过鼓声来统一划船的节奏,鼓声是由鼓面产生的观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生:用手感觉音叉振动,用乒乓球放大振动效果。生:手鼓上放纸屑,敲击,纸屑跳动。生:沙锤里的沙子在振动·····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生作答,公布答案。猜想声音产生是否与振动有关?科学探究,声音产生。引导学生学习转换法研究问题。学以致用,当堂检测。举手反馈达标情况。声音的传播运动员如何听到鼓声的呢?活动3:把耳朵贴在桌子一端,轻敲桌子另一端,能听到声音吗?结论:。课件展示实例活动4:在一个玻璃缸内盛有水,手拿两块石头在水中撞击,在外面能听到撞击声吗?结论:。课件展示实例推广气体总之:,,都能传播声音,他们都是能够传声的介质。无介质什么情况呢?活动5:真空也能传播声音吗?教师演示真空铃实验:有空气时,发声体发声,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当用抽气筒抽出部分气体以后,发声体发出的声音变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推导得出结论。结论:。知能应用:4.(2015·昭阳)2015年6月1日,“东方之星”旅游船在长江不幸翻沉。救援人员将耳朵贴在船底上,听到船内有呼救声,及时救出了呼救人员。这说明不仅气体、液体能够传声,_______也能够传声5.(2013·新疆)花样游泳运动员,能潜在水中听到音乐而舞蹈,说明_______能够传声.6.唐朝时期莆田诗人胡令能写的一首诗,“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垂钓小儿不敢答话,因为他知道,声音可能会吓跑将要上钩的小鱼。此事表明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可以传声。7.如图所示,在一个可以抽气的玻璃瓶内放一响铃,现逐渐抽掉瓶内空气,则声音会()A.逐渐减小B.逐渐增大C.保持不变D.都有可能学生猜想,回答实验体验,总结结论。回忆生活中的例子。观察、倾听。总结结论。回忆生活中的例子。推广气体可以传声,回忆生活中的例子。结论总结。猜想,设计观察、倾听,总结分析。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解答,训练。有第三题过渡,学生顺应接受及时回扣生活问题。学以致用。推理法分析。小循环训练,教学有效。回声阅读课本“第38页”内容,并阅读下面问题:如果回声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但是在教室内部,因为人听到回声与原声间隔小于0.1秒,人耳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人能分辨回声的最小障碍物距离?自主学习。知能应用:8.(2015•北京)在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里,有三处堪称奇观的声学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如图所示,当游客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听到的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使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加强造成的音响效果。培养自学能力。小循环训练,教学有效。声速阅读课本“第37页最后2段及第38页表格”内容,回答下面问题:①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是。②声速大小跟,一般情况下,中的声速最大,中的声速最小(填“固体”、“液体”、“气体”)。③同种介质中,温度升高,声速变大。公布答案:自主学习知能应用:9.古代士兵为了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常常睡在地上并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错误的是()A、马蹄踏在地面上,使土地振动B、马蹄声可以沿地面传播C、马蹄声音在空气中不能传播D、声音在土地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10.小明把耳朵贴在长空铁管的一端,小芳在另一端敲击铁管,小明先后听到两个响声,先听到的声音是由___________传播来的响声,这说明声音在__________中的传播速度比在__________快.培养自学能力。小循环训练,教学有效。声音的接收(人耳)阅读课本“第37页第一段”内容,回答下面问题:①声音以形式传播。②声波引起鼓膜。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诊断评价诊断评价1、(2013·临沂)如图所示,晓雯在二胡演奏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而发声;2、(2015·临沂)如图所示,李红在艺术节上用古筝弹奏优美的乐曲.乐曲的声音是通过传入人耳的;3、(2015·桂林)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逐渐变大,这个现象说明() A.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 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 空气阻断了声音的传播 D. 玻璃罩阻断了声音的传播4、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较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能够传声,且比空气传声的速度_____________.5.(2015·东营)“掩耳盗铃”是大家熟悉的成语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___,又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_______。完成评价,完善答案。举手反馈,统计掌握情况。总结有什么收获?通过本节课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同学们象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去探究,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解决了很重要的实际问题。板书设计§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回声声速回声声速障碍障碍声波声波声波声波接收传播产生接收传播产生无介质介质无介质介质人耳人耳液体气体固体振动液体气体固体振动真空不传声真空不传声学情分析一、知识储备分析:声音是人们最熟悉的现象之一,学生不仅在生活中已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认识,而且在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与声有关的常识。尽管有这些前期经验与常识,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声音,人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大多数学生并不很清楚,对于声音在生产和技术中的应用就更是陌生。本章将使学生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声的世界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二、探究能力分析: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探究”这种教学方法不久,实验探究能力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集体智慧。三、学习任务分析:本节内容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每一部分都是以问题开始,通过实验与观察,得出结论,再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对于声音的产生,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声现象创造声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声音的产生等问题。接着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本节强调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学效果分析进步点:一、培养师生感情:本节教学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乐器等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正逐步成长为学生喜欢的物理老师,师生感情逐步培养。二、拉近学生与物理: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三、关爱他人的情结: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轻敲桌子,期待下课铃之类的话。

四、探究实验的能力: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鼓面,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振动观赏性不强,设计放大振动效果,探究实验的能力提升。待完善点: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抽气机的抽气效果不太好。下一步尝试改进实验方式。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声学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2、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声音是人们最熟悉的现象之一,学生不仅在生活中已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认识,而且在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与声有关的常识。尽管有这些前期经验与常识,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声音,人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大多数学生并不很清楚,对于声音在生产和技术中的应用就更是陌生。本章将使学生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声的世界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根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之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材安排了一系列自然现象和生活事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理结论;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等知识;本着贴近学生生活原则,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在本章教学中应以观察、实验、分析为主,强调知识与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教学中还要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精神;要鼓励学生做一些与声现象有关的实验;要指导学生自学。本节是以“提出问题”这一要素为重点的科学探究型课。在知识内容上则是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的问题。本节设计为三段——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音的接收,每一段都是从问题开始,运用实验与观察,得出结论,再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对于声音的产生的问题,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都有“与振动有关”的体会,并且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也已涉及过,所以本节开始即创造出声音的情景;从好奇心出发,自然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接着用小组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接着的问题必然是:“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对此设计一系列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声音与人密切相关,教材第三段特意安排了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将本节内容与人紧密相联,也适当地与生物学科挂钩。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如何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与声音产生有关的问题,并用恰当的语言或文字进行表述,这是科学探究的要素之一。通过实验和生活事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是本节的知识重点。《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测评练习知能应用:1.歌中唱到:"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面涉及到的发声体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2.(2015•漳州)萍萍帮妈妈涮洗餐具,演奏出锅,碗,筷,勺的“交响曲”,响声是由于餐具的产生的3.(2015•泸州)如图所示是龙舟大赛的比赛场景。运动员通过鼓声来统一划船的节奏,鼓声是由鼓面产生的。4.(2015·昭阳)2015年6月1日,“东方之星”旅游船在长江不幸翻沉。救援人员将耳朵贴在船底上,听到船内有呼救声,及时救出了呼救人员。这说明不仅气体、液体能够传声,_______也能够传声5.(2013·新疆)花样游泳运动员,能潜在水中听到音乐而舞蹈,说明_______能够传声.6.唐朝时期莆田诗人胡令能写的一首诗,“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垂钓小儿不敢答话,因为他知道,声音可能会吓跑将要上钩的小鱼。此事表明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可以传声。7.如图所示,在一个可以抽气的玻璃瓶内放一响铃,现逐渐抽掉瓶内空气,则声音会()A.逐渐减小B.逐渐增大C.保持不变D.都有可能8.(2015•北京)在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里,有三处堪称奇观的声学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如图所示,当游客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听到的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使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加强造成的音响效果。9.古代士兵为了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常常睡在地上并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错误的是()A、马蹄踏在地面上,使土地振动B、马蹄声可以沿地面传播C、马蹄声音在空气中不能传播D、声音在土地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10.小明把耳朵贴在长空铁管的一端,小芳在另一端敲击铁管,小明先后听到两个响声,先听到的声音是由___________传播来的响声,这说明声音在__________中的传播速度比在__________快.诊断评价1、(2013临沂中考)如图所示,晓雯在二胡演奏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而发声;2、(2015临沂中考)如图所示,李红在艺术节上用古筝弹奏优美的乐曲.乐曲的声音是通过传入人耳的;3、(2015桂林中考)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逐渐变大,这个现象说明() A.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 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 空气阻断了声音的传播 D. 玻璃罩阻断了声音的传播4、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较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能够传声,且比空气传声的速度_____________.5.(2015·东营)“掩耳盗铃”是大家熟悉的成语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