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想国》读书笔记3000字5篇_第1页
关于《理想国》读书笔记3000字5篇_第2页
关于《理想国》读书笔记3000字5篇_第3页
关于《理想国》读书笔记3000字5篇_第4页
关于《理想国》读书笔记3000字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理想国?读书笔记3000字5篇

在柏拉图的所有著作中,?理想国?是最成系统的一部。下面是整理的理想国读书笔记3000字,共5篇,希望大家喜欢。

理想国读书笔记3000字1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家,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的教师,他们三个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理想国?是柏拉图一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这是一部典型的大综合著作,其中将哲学、政治、伦理、教育、心理、社会、家庭、宗教、艺术等等诸多问题结合在一起,错综复杂。朱光潜曾说:“?理想国?是西方思想的源泉,也是我向青年推荐的惟一的西方哲学著作。〞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不朽之作,正如利奥?施特劳斯所说:“我阅读柏拉图时必定怀有一颗忠诚、恭敬之心。〞

?理想国?通过苏格拉底与对手们的谈话,反复诘难来推理寻求正义的定义。在第一卷,柏拉图用苏格拉底知识助产术的问答法推翻了几种关于正义的定义:1.正义就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2.正义就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3.正义是强者的利益;4.不正义比正义有利。这四种说法看似接近生活很合理,但是柏拉图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对于我们人生道路的选择有深化的启示。针对第一种观点,他用不能将武器还给一位疯子朋友的例子反驳有债照还的正义说法,我们不能简单的按照常理来办事,应该考虑事情的结果是否会是不正义的,这种说法忽略了正义的真实本质,所以我们应在生活中多学习柏拉图的思想方式,考虑问题不光从本身的立场出发,不能简单照办,还要考虑我们的对象和事情的后果。针对第三种观点,柏拉图指出掌权的统治者有时也会犯错,制定出对自己不利而对被统治者有利的法规要被统治者执行,正义就变成了“弱者的利益〞了。在此,柏拉图提出“在任何政府里,一个统治者,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1」所以,作为统治者应该为人民谋福利而不仅仅是考虑自己的利益。

柏拉图从国家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两方面对正义进展了讨论。他构建了一个正义的城邦,规定了一条总的原那么: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合适他天性的职务。柏拉图认为,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他认为国家由统治者、被统治者和辅助者三部分组成,国家应有四种品质,分别是智慧、英勇、节制、正义。在一个国家中,人数最少的那个部分和这个部分中的最小一部分,这些指导着和统治着他的人们所具有的知识才配称作智慧,具有这种知识的人总是最少数。柏拉图主张的英勇是一种关于可怕事物和不可怕事物的符合法律精神的正确信念的完全保持的精神才能。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关于节制,在这里,有一点让我有深化启示,他提到:“人的灵魂里面有一个好的部分和坏的部分,而所谓自己的主人"就是说较坏部分受天性较好部分的控制。这无无疑是一句称赞之词。当一个人由于坏的教养或者和坏人交往而使其较好的同时也是较小的那个部分受到较坏的同时也是较大的那个统治时,他便要受到谴责而被称为自己的努力和没有节制的人了〞【2】这让我有些感触,我们时常提到要做自己的主人,而实际上我们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隶,而我们要打破自己主宰自己,就应该深化懂得节制,学会控制自己,让自己灵魂中较好的一部分控制较坏的从而主导自己,做到自身内秩序井然,成为自己的主人。在个人的正义方面,柏拉图认为,人的心灵有三部分组成:理性、欲望、激情。柏拉图主张个体灵魂的这三部分也应该是各行其是,保持和谐,这样的人方为正义的个体。这种内在的分工与和谐,不是外在的“各做各的事〞,而是一种内在的和谐有序。「3」当整个国家得到非常和谐的开展时,各个阶级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当一个国家最最像一个人的时候,它是管理的最好的国家,而管理的最好的国家最像各部分痛痒相关的机体。

张竹明总结?理想国?的推理过程是一种逆向思维,)即:“国家的大治取决于少数精英人物的主导作用,他们的主导作用又取决于理性在他们心灵里的主导作用;理性的主导作用又取决于它对善理念的把握;而善理念的把握又取决于辩证法的学习,归根到底国家的大治取决于正确的教育。〞

柏拉图?理想国?中提到很多教育问题,对后世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卢梭曾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像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咧〞也有一些说法“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纵令其它教育论著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3」书中的教育思想精辟深化,让我受益颇多。

?理想国?中强调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儿童阶段音乐文艺教育最关紧要〞“先入为主,早年承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为了培养美德,儿童们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美最善的故事。〞「4」柏拉图认为,儿童阶段承受了音乐文艺的教育会变得温文有礼,对丑恶的东西反感,等到长大会受他所承受教养的影响,便会与理性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实地见习战争,也从音乐中、游戏中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柏拉图也提出,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习,要用游戏的方法,这样我们可以在游戏中更好的理解他们每个人的天性。而这也让我们思索,如今的教育是否带给孩子给多的是强迫,我们的教育让人迷茫和不知所措。柏拉图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开发的越早越好,“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有效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浸透也,你要把他生成什么形式,就能生成什么形式〞「5」他提倡长者给儿童们讲述一些规矩,如要尽孝道,注意发式体态举止等等。他认为,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却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6」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越尊重儿童,关爱儿童,人们也已经建立起全新的儿童观,这些关于儿童的看法中有一条是“幼儿的才能的开展存在逆减法那么,开发得越早,就开发得越多〞「7]这与柏拉图提倡的对儿童的开发越早越好看法形同,也可见柏拉图和?理想国?对早期教育的深远影响。?理想国?中很重视教育对象的全面和谐的开展。柏拉图认为,我们首先要承受音乐和体育的教育,而且缺一不可,只有爱智和激情这两部分张弛得宜配适宜当才能到达和谐。他也提出必须重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辩证法的学习。特别重视辩证法的学习。“假如提早是不知道的东西,结论和到达结论中间步骤也就是由不知道的东西组成的。这种情况下结果的一致又怎能变成真正的知识呢?〞「8」所以这种学习是不够的,还要学习辩证法,只有掌握了辩证法拥有了善理念的哲学家才有才能以善理念为原型,塑造人间的理想国并护卫着它。在?小学教育学?中有介绍,小学教育的详细特点包括了全面性,所谓全面性,是指对于每一个特定的个体而言,当代小学教育都应该促进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充分开展。「9」所以,教育应该注重全面性,对人各方面的才能进展开掘和培养,才能和谐的开展。

理想国读书笔记3000字2

柏拉图在哲学上的历史地位或是说对哲学的奉献和影响力,迄今为止恐怕是未能有出其右者。写理想国的读后感,怕是我最为惶恐的事情之一了,不过既然要写,我只能本着以亿万分之一的角度去阐述一下在自己的视角里所观察到的“理想国〞是什么样子,以及这块巨石落到自己内心的“黑洞〞里是否激起了些许涟漪。下面没有讨论其建国思想二十主要在围绕其哲学思想的层面来写。

读理想国的过程中,很多细节的描绘和观点让我想起了多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分布在其后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我下面想挑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略微描绘一下自己的想法。

第一卷通过苏格拉底、格劳孔、克法洛斯和他的儿子玻勒马霍斯和狡辩派哲学家色拉叙马霍斯直接的讨论,主要引出了两个问题。正义是什么?正义与不正义哪个更有利?我首先想到的是维特根斯坦。其传奇天才般的一生我就不赘述了。不过我想到的是他八岁时向家人提出的一个问题,大概是假如扯谎有好处的话,为什么我非要说实话。这在道德常识上显而易见极为粗浅的问题,然而在哲学逻辑上,却又很多哲学家对此进展了深化的探究和辩论。而由其衍生出来的理论也一直影响至今。这些哲学家中首当其冲的这位就是柏拉图书中的苏格拉底老先生。他的辩论者大概提出了这样四个观点:1,欠债还钱是正义,2,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3,正义是强者的利益,4,不正义会更快乐。接着苏格拉底老先生一一驳回。我们在这些观点中也不难看出符合我们价值观的影子,甚至我们还可以为自己印证到一些大师的观点,比方我上面提到的维特根斯坦从小对第四条的“历史之问〞。甚至对于第二点,我们甚至可以把孔老夫子找来撑腰,孔夫子对于以德报怨的观点是持否认态度的,他认为假如以德报怨的话,那么用什么来报答德呢,所以应该用怨来报答怨,用德来报答德,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但是,柏拉图认为你们都错了,至于为什么,在围绕着阐述了如何才能建立一个正义的完美的城邦后,其观点也渐渐浮出水面,总结就是“不正义对于一个行为完全不正义却有正义之名的人是有利的。〞人是一个不同性格混合在一起的生命体,关键要使各个部分和谐相处,从而到达正义。而一旦人性(或者神性)受制于天性中的兽性,那就是沦落和不幸。这也在城邦的建造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认为个人具备的不同的品质,主要包括灵魂中的理智、激情和欲望三者,不同的品质各司其职才有正义,城邦和国家也是如此,就是要让城邦的各个组成部分,安守本分,惟其如此,方有正义问题是,详细怎么做才是各司其职,什么环境下,或者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各司其职呢。为什么不正义就没有各司其职呢?

这让我想起第二位大儒,之所以成为“儒〞,是因为他是我们儒学的学派代表人物。柏拉图接着在书中说,正义可以被认为是心灵的安康状态,而不正义就相反,是心灵的不安康状态。有意思的是苏格拉底所认为的安康是“合自然的〞,而不安康是“自然的〞。也就是说苏格拉底强调的需要进展后天教化,使人趋向于客观存在的“至善〞,而这才是真正的合“自然〞。大家假如曾读过王阳明的著作,有没有觉得这个观点有点似曾相识呢?

王阳明的学说在当时其实是对儒家正统朱理学的一次反叛,但仍然是致力于教诲人们如何去生活,君主如何治国,甚至用这个来帮自己打仗。这点跟柏拉图倒是也挺像的。王老先生在认识到他的学说之前也有一段苦苦寻觅天理以成圣的经历。甚至可以说他的一生一直是为此努力的。为此,不断尝试,期间不光是钻研朱理学的格物致知,也去山上找和尚观里请道士,寻寻觅觅,转了一大圈,却觉得都不是天理,都很狭隘。最终成就传奇的“农场开悟〞。他的研究简单概括是,一切天理存于心。只要在理论生活中试炼内心,扫去尘埃,内心就会自显真理,也就是天理。其中的试炼内心,扫去尘埃,就是其学说中有名的“明明镜〞,我们内心原是明镜,但积攒了太多尘世的尘埃,以致于模糊,所显现的就不是我们内心本来的样貌,我们需要试炼内心把镜子上的灰扫除,这样才能感知到来自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并按照内心去行事判断。

但是王老先生,没有在他的著作里深化讨论这个心,它终究,是什么?假如继续问一下这个问题,这一问所能反应出的东西,可能会把我们带向更远的地方。然而,我们可能不想搞得那么明白,只想能得到可以通用的真理就可以了,并不担忧和讲究它的最终来源。因为我们的目的也许并不是纯粹为了追求终极真理的。我们很多伟人圣贤的学说,包括宗教,大都总让人觉得言犹未尽,没有彻底,就差那么一下捅破窗户纸就看到真相。它停住,可能不说明这些圣贤没才能再进一步,捅破窗户纸。我认为更可能因为,它所停的地方已经让他们满意了,没有必要再继续深究了。还可能是成心不说出来,有所担忧与顾忌。

假如这个故事的结尾仍然没有让您满意,我们还可以再接着往前走,我们去往两千年之后的康德时代,继续捅窗户纸。看看同一个学说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得到不断阐释,并最终走向哪里。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哲学界极少数的集大成者之一。有三本主要的论著传世,“纯粹理性批判〞,“理论理性批判〞,与“判断力批判〞。假如读过前两本,特别是在第二本理论理性批判中,康德重点阐述了“善〞,而最终,他也遇到了这个终极问题,到底是什么保证了人们对“善〞的选择,它为什么是好的。我猜他也走过了王阳明与柏拉图的路,在柏拉图看上去好似是鸡汤式的结尾处,他并没有停顿考虑,王阳明停住的地方往前是什么,而柏拉图所说的“鸡汤故事〞到底是什么意思。在这里,康德最终引出了上帝。也成为他对“善〞最终的解释,只有上帝的存在才能保证“善〞的存在和被选择,也只有上帝才能对“善〞给予所谓的善有善报。

理想国读书笔记3000字3

柏拉图在哲学上的历史地位或是说对哲学的奉献和影响力,迄今为止恐怕是未能有出其右者。写理想国的读后感,怕是我最为惶恐的事情之一了,不过既然要写,我只能本着以亿万分之一的角度去阐述一下在自己的视角里所观察到的“理想国〞是什么样子,以及这块巨石落到自己内心的“黑洞〞里是否激起了些许涟漪。下面没有讨论其建国思想二十主要在围绕其哲学思想的层面来写。

读理想国的过程中,很多细节的描绘和观点让我想起了多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分布在其后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我下面想挑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略微描绘一下自己的想法。

第一卷通过苏格拉底、格劳孔、克法洛斯和他的儿子玻勒马霍斯和狡辩派哲学家色拉叙马霍斯直接的讨论,主要引出了两个问题。正义是什么?正义与不正义哪个更有利?我首先想到的是维特根斯坦。其传奇天才般的一生我就不赘述了。不过我想到的是他八岁时向家人提出的一个问题,大概是假如扯谎有好处的话,为什么我非要说实话。这在道德常识上显而易见极为粗浅的问题,然而在哲学逻辑上,却又很多哲学家对此进展了深化的探究和辩论。而由其衍生出来的理论也一直影响至今。这些哲学家中首当其冲的这位就是柏拉图书中的苏格拉底老先生。他的辩论者大概提出了这样四个观点:1,欠债还钱是正义,2,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3,正义是强者的利益,4,不正义会更快乐。接着苏格拉底老先生一一驳回。我们在这些观点中也不难看出符合我们价值观的影子,甚至我们还可以为自己印证到一些大师的观点,比方我上面提到的维特根斯坦从小对第四条的“历史之问〞。甚至对于第二点,我们甚至可以把孔老夫子找来撑腰,孔夫子对于以德报怨的观点是持否认态度的,他认为假如以德报怨的话,那么用什么来报答德呢,所以应该用怨来报答怨,用德来报答德,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但是,柏拉图认为你们都错了,至于为什么,在围绕着阐述了如何才能建立一个正义的完美的城邦后,其观点也渐渐浮出水面,总结就是“不正义对于一个行为完全不正义却有正义之名的人是有利的。〞人是一个不同性格混合在一起的生命体,关键要使各个部分和谐相处,从而到达正义。而一旦人性(或者神性)受制于天性中的兽性,那就是沦落和不幸。这也在城邦的建造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认为个人具备的不同的品质,主要包括灵魂中的理智、激情和欲望三者,不同的品质各司其职才有正义,城邦和国家也是如此,就是要让城邦的各个组成部分,安守本分,惟其如此,方有正义问题是,详细怎么做才是各司其职,什么环境下,或者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各司其职呢。为什么不正义就没有各司其职呢?

这让我想起第二位大儒,之所以成为“儒〞,是因为他是我们儒学的学派代表人物。柏拉图接着在书中说,正义可以被认为是心灵的安康状态,而不正义就相反,是心灵的不安康状态。有意思的是苏格拉底所认为的安康是“合自然的〞,而不安康是“自然的〞。也就是说苏格拉底强调的需要进展后天教化,使人趋向于客观存在的“至善〞,而这才是真正的合“自然〞。大家假如曾读过王阳明的著作,有没有觉得这个观点有点似曾相识呢?

王阳明的学说在当时其实是对儒家正统朱理学的一次反叛,但仍然是致力于教诲人们如何去生活,君主如何治国,甚至用这个来帮自己打仗。这点跟柏拉图倒是也挺像的。王老先生在认识到他的学说之前也有一段苦苦寻觅天理以成圣的经历。甚至可以说他的一生一直是为此努力的。为此,不断尝试,期间不光是钻研朱理学的格物致知,也去山上找和尚观里请道士,寻寻觅觅,转了一大圈,却觉得都不是天理,都很狭隘。最终成就传奇的“农场开悟〞。他的研究简单概括是,一切天理存于心。只要在理论生活中试炼内心,扫去尘埃,内心就会自显真理,也就是天理。其中的试炼内心,扫去尘埃,就是其学说中有名的“明明镜〞,我们内心原是明镜,但积攒了太多尘世的尘埃,以致于模糊,所显现的就不是我们内心本来的样貌,我们需要试炼内心把镜子上的灰扫除,这样才能感知到来自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并按照内心去行事判断。

但是王老先生,没有在他的著作里深化讨论这个心,它终究,是什么?假如继续问一下这个问题,这一问所能反应出的东西,可能会把我们带向更远的地方。然而,我们可能不想搞得那么明白,只想能得到可以通用的真理就可以了,并不担忧和讲究它的最终来源。因为我们的目的也许并不是纯粹为了追求终极真理的。我们很多伟人圣贤的学说,包括宗教,大都总让人觉得言犹未尽,没有彻底,就差那么一下捅破窗户纸就看到真相。它停住,可能不说明这些圣贤没才能再进一步,捅破窗户纸。我认为更可能因为,它所停的地方已经让他们满意了,没有必要再继续深究了。还可能是成心不说出来,有所担忧与顾忌。

在理想国里,柏拉图为了得到“正义〞与实现“理想国〞最终方法,继续带着我们往前走。他接着搬出了“快乐〞论。纯粹的快乐就是脱离了痛苦或者是脱离了相对性的。“没有经历过真实的人,他们对快乐、痛苦及这两者之中间状态的看法应该是不正确的。〞只有心灵以及关于心灵的知识,才有可能接触到永久的真实和本质。欲望勾起的所谓快乐,不过只是幻影而已。也因此,正义的人会得到快乐,而不正义的人得到再多物质也不如正义之人快乐,也因此,哲学家更合适当国王来治理国家,他们会因为拥有知识与正义而快乐,而更能公正的治理国家,到达“理想国〞。想必,大家心里对着所谓的快乐理论并不服气,好在柏拉图老先生也并未就此打住,他接着陈述,“至善所能赢得的最大报酬和奖励〞是什么。并抛出他的观点:“灵魂是不朽不灭的。〞一个典型的有神论观点。他认为,事物之所以会被消灭,是因为事物内部的恶,而绝不可能是事物外部其他因素的力量。“不正义、无节制、懦弱、无知〞这些因素都会使心灵变恶,但是它们不能消灭心灵。事物是不会被他事物的恶所灭亡的。心灵或者灵魂是一种特殊的东西,恶不能消灭它,所以,灵魂必定是永久存在的。而灵魂的本质就在于爱知,正义本身就是最得益于灵魂自身的。并在文章最后引用了苏格拉底讲了一个故事,粗暴概括就是是因果报应的故事,生时造的孽,死后就会有报应。美德任人自取,你选择怎样的生活,就会有怎样的来世。或许这个结尾不能让您满意,您也许会说,这么恢弘大气的一本书,最后难免沦为因果报应的说教。套句中国的老话来说,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在这里的结论是正义者终将获得正义的报酬,不正义者终将得到不正义的惩罚。

假如这个故事的结尾仍然没有让您满意,我们还可以再接着往前走,我们去往两千年之后的康德时代,继续捅窗户纸。看看同一个学说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得到不断阐释,并最终走向哪里。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哲学界极少数的集大成者之一。有三本主要的论著传世,“纯粹理性批判〞,“理论理性批判〞,与“判断力批判〞。假如读过前两本,特别是在第二本理论理性批判中,康德重点阐述了“善〞,而最终,他也遇到了这个终极问题,到底是什么保证了人们对“善〞的选择,它为什么是好的。我猜他也走过了王阳明与柏拉图的路,在柏拉图看上去好似是鸡汤式的结尾处,他并没有停顿考虑,王阳明停住的地方往前是什么,而柏拉图所说的“鸡汤故事〞到底是什么意思。在这里,康德最终引出了上帝。也成为他对“善〞最终的解释,只有上帝的存在才能保证“善〞的存在和被选择,也只有上帝才能对“善〞给予所谓的善有善报。

理想国读书笔记3000字4

善的理念是最大的知识问题,关于正义的知识只有从它演绎出来的才是有用和有益的。也就是说当我们具有了正义智慧节制等一系列人类的美德,倘假设还没有善的观念,那可谓是毫无好处的。所以要论清楚善的观念才能真正理解正义之类的美德。

柏拉图很难直接说明善的观念是什么,但是可以旁敲侧击地让我们理解善的儿子。首先,不管是善还是美,具有他们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就比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见地美丽的花,美妙的事物总能引起我们美和蔼的感觉,但我们并不能将它们称之为美和蔼,只能说它们是具有美和蔼的事物。而美和蔼本身还具有一个统一的实在,这种实在只能用思想来认知。

柏拉图发现,视力这个功能是一个有趣的功能的存在。因为并不是说有了眼睛,有了被看的东西就可以发挥视力的功能,还需要有第三种东西,这种东西就是光,或者说是太阳。有了太阳,我们的视力才能有所发挥,它是链接视力和可见性的纽带。而善的儿子正像是可见世界中的太阳,只不过他存在于可知世界,是人的理性与可理知性的纽带。换言之,善的儿子,或者说他的作用之一就是照亮真理让人的理性可以认清事物。

这个比喻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很多,表达出柏拉图的哲学理念。首先柏拉图把世界分成四部分:第一大部分叫可见世界,可见世界中有两小部分,一部分是客观存在的真事物,一部分是真事物的阴影,倒影,镜像;另一大部分叫可知世界,这个世界中也有两小部分,其中一部分是人心中事物的印象,另一部分是纯粹的理念。柏拉图还为这两者的划分做了类比,前者的研究只能基于假设,后者那么可以上升到原理。后者叫理性,前者叫理智,再次者为信念,最次者为想象。

接着柏拉图用著名的洞穴理论(不做详细说明)告诉我们人并非生来缺失理性的工具,而之所以有人愚昧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将自己的目光转向最亮处(被善和真理照亮的地方)而把目光投向了真实的倒影。而且一旦人们熟知了事物的倒影,对事物本身的认知就会变得迟钝,因为他们被黑暗蒙蔽了眼睛,反之仍然。所以当权者教会他们的应是灵魂转向的技巧而不应是干巴巴的知识。

理想国读书笔记3000字5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人民三个阶级组成。柏拉图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也是该书的核心思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求诸理论,做“靠谱〞的实行家,做行动上的巨人。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找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