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配新人教版(精选5篇)_第1页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配新人教版(精选5篇)_第2页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配新人教版(精选5篇)_第3页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配新人教版(精选5篇)_第4页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配新人教版(精选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配新人教版(精选5篇)

八班级下册数学教案配新人教版【篇1】

教学目标:

1、经受对图形进行观看、分析、观赏和动手操作、画图过程,把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进展初步审美力量,增加对图形观赏的意识。

2、能按要求把所给出的图形补成以某直线为轴的轴对称图形,能依据图形的轴对称关系设计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本节课重点是把握已知对称轴L和一个点,要画出点A关于L的轴对称点的画法,在此基础上把握有关轴对称图形画图的操作技能,并能利用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来设计轴对称图形,把握有关画图的技能及设计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动手实践、争论。

教学工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定义,以及轴对称的相关的性质:

1.假如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相互________,那么这个图形叫做________________,这条直线叫做_____________

2.轴对称的三个重要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提出问题:

二、探究练习:

1.提出问题:

如图:给出了一个图案的一半,其中的虚线是这个图案的对称轴。

你能画出这个图案的另一半吗?

吸引同学让同学有一种解决难点的想法。

2.分析问题:

分析图案:这个图案是由重要六个点构成的,要将这个图案的另一半画出来,依据轴对称的性质只要画出这个图案中六个点的对应点即可

问题转化成:已知对称轴和一个点A,要画出点A关于L的对应点,可采纳如下方法:`

在同学把握已知一个点画对应点的基础上,解决上述给出的问题,使同学有一条较明确的思路。

三、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练习:

1.如图,直线L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出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试画出与线段AB关于直线L的线段

3.如图,已知直线MN,画出以MN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已知对称轴L和一个点如何画出它的对应点,以及如何补全图形,并利用轴对称的性质知道如何设计轴对称图形。

教学后记:同学对这节课的内容把握比较好,但对于利用轴对称的性质来设计图形觉得难度比较大。因本节课内容较好玩,很多同学上课乐观性较高

八班级下册数学教案配新人教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了解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教学重点:

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教学难点:

依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观赏本节导图,并回答问题,学校要进行金秋美术作品竞赛,小欧很兴奋,他想裁出一块面积为25的正方形画布,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参与竞赛,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假如这块画布的面积是?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

这就要用到平方根的概念,也就是本章的主要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先学习有关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二、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书P68页的问题)

你是怎样算出画框的边长等于5dm的呢?(同学思索并沟通解法)

这个问题相当于在等式扩=25中求出正数x的值.

一般地,假如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

也就是,在等式=a(x0)中,规定x=.

2、试一试:你能依据等式:=144说出144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吗?并用等式表示出来.

3、想一想:下列式子表示什么意思?你能求出它们的值吗?

建议:求值时,要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写出应当满意的关系式,然后根据算术平方根的记法写出对应的值.例如表示25的算术平方根。

4、例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100;(2)1;(3);(4)0.0001

三、练习

P69练习1、2

四、探究:(课本第69页)

怎样用两个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

方法1:课本中的方法,略;

方法2:

可还有其他方法,鼓舞同学探究。

问题: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应当是多少呢?

大正方形的边长是,表示2的算术平方根,它究竟是个多大的数?你能求出它的值吗?

建议同学观看图形感受的大小.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是多少呢?(用刻度尺测量它与大正方形的边长的大小)它的近似值我们将在下节课探究.

五、小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呢?

2、算术平方根的详细意义是怎么样的?

3、怎样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

六、课外作业:

P75习题13.1活动第1、2、3题

八班级下册数学教案配新人教版【篇3】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探究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

2、力量目标:

①经受对具有旋转特征的图形进行观看、分析、动手操作和画图等过程,把握画图技能。

②能够按要求作出简洁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巩固旋转的有关性质。

3、情感体验点: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和审美力量,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爱好。

重点与难点:

重点: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

难点:综合利用各种变换关系观看图形的形成。

疑点:基本图案不同,形成方式不同。

教学方法:

新授课在老师引导下,以同学的分组争论、合作沟通为主绽开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

播放自制图形形成的影片,如图351。

2、充分利用本课时引入开放性的问题:图351由四部分组成,每部分都包括两个小十字,其中一部分能经过适当的旋转得到其他三部分吗?能经过平移吗?能经过轴对称吗?还有其它方式吗?

问题本身为同学创设了一个探究图形之间变化关系的情景,图形虽十简洁,但变换方式综合性强,可以让同学自由发挥,各抒已见,后由老师进行适当归纳小结:

(1)整个图形可以看做是由一个十字组成部分通过连续七次平移前后的图形共同组成;

(2)整个图形也可以看做是由左边的两个十字组成的部分通过三次放置形成的;

(3)整个图形不定期可以看做把左边的两个十字组成的部分先通过平移一次形成左右四个十字组成的图形,然后绕图形中心旋转90度前后的图形共同组成;

(4)整个图形还可以看做把左边的两个十字组成的部分通过二次轴对称形成的。

(同学可能还有其他不同描述,老师应予以确定)

3、通过上述问题的争论,我们看到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变换是图形变换中最基本的三种变换方式,它们是今后设计图案的主要手段。

4、利用想一想你能将图352的左图,通过平移或旋转得到右图吗?

同学谈论或动手操作会发觉这是不行能的,教材意图非常明确,要告知同学并不是全部图形都可以通过一次平移或旋转而得到的,从而要求我们今后分析图形之间的关系时,要充分利用它们各自的性质、特征正确推断和识别。那么上述图形能通过轴对称变换从左图变成右图吗?进一步让同学思索,从而得到结论是可能的。

5、例1、怎样将图353中的甲图变成乙图案?

通过相对简洁活泼的问题,让同学能运用图形变换的几种不同方式解答问题(先旋转再平移后等到或先平移后旋转也可以)

例2、怎样将图354中右边的图案变成左边的图案?

留给同学充分的时间争论沟通。

(师):哪位同学有好好方法,请告知大家!

(生):以右图案的中心为旋转中心,将图案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0。

(生):以右图案的中心为旋转中心,将图案顺逆时针方向旋转2700。

明确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达到同样的效果,激励同学动手动脑。

5、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两个图案前后变化彩用了哪些方法?(平移、旋转,轴对称)

(2)方法归纳

①了解并知道图案变化的一般方法。

②图案变化的方法许多,在生活中要养成多途径观看,思索问题的习惯。

6、目标检测

图355是由三个正三角形拼成的,它可以看做由其中一个三角形经过怎样的变换而得到?

延长拓展:

1、链接生活

链接一:奥运会的五环旗图案是大家熟识的图案,请你依据所学学问分析它的形成。(用课本学问解释生活中的图形变换)

链接二:夏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同学们都赞美过它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许多同学曾画过荷花,请你用所学学问再画一朵荷花,看与以前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让同学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实践探究:

①实践活动列举实例归纳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平移、旋转,轴对称及其组合)

②巩固练习课本74页中的习题3.6。

板书设计:

3.5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

轴对称、平移、旋转的性质例题;

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

八班级下册数学教案配新人教版【篇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极差的定义,知道极差是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一个量.

2、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2、难点:本节课内容较简单接受,不存在难点.

三、课堂引入:

下表显示的是上海20__年2月下旬和20__年同期的每日最高气温,如何对这两段时间的气温进行比较呢?

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比较两段时间气温的凹凸,求平均气温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经计算可以看出,对于2月下旬的这段时间而言,20__年和20__年上海地区的平均气温相等,都是12度.

这是不是说,两个时段的气温状况没有什么差异呢?

依据两段时间的气温状况可绘成的折线图.

观看一下,它们有区分吗?说说你观看得到的结果.

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到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范围.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差称为极差(range).

四、例习题分析

本节课在教材中没有相应的例题,教材P152习题分析

问题1可由极差计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较大,结合本题背景可以说明该村贫富差距较大.问题2涉及前一个学期统计学问首先应回忆复习已学学问.问题3答案并不唯一,合理即可。

八班级下册数学教案配新人教版【篇5】

一、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方差公式

二、自主学习:

(一)学问我先懂:

方差:设有n个数据,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

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方差:即用

来表示。

给力小贴士:方差越小说明这组数据越。波动性越。

(二)自主检测小练习:

1、已知一组数据为2、0、-1、3、-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

2、甲、乙两组数据如下:

甲组:1091181213107;

乙组:7891011121112.

分别计算出这两组数据的极差和方差,并说明哪一组数据波动较小.

三、新课讲解:

引例:问题:从甲、乙两种农作物中各抽取10株苗,分别测得它的苗高如下:(单位:cm)

甲:9、10、10、13、7、13、10、8、11、8;

乙:8、13、12、11、10、12、7、7、10、10;

问:(1)哪种农作物的苗长的比较高(我们可以计算它们的平均数:=)

(2)哪种农作物的苗长得比较整齐?(我们可以计算它们的极差,你发觉了)

归纳:方差:设有n个数据,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

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方差:即用来表示。

(一)例题讲解:

例1、段巍和金志强两人参与体育项目训练,近期的5次测试成果如下表所示,谁的成果比较稳定?为什么?、

测试次数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

段巍1314131213

金志强1013161412

给力提示:先求平均数,在利用公式求解方差。

(二)小试身手

1、.甲、乙两名同学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7、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