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民居的分类和保护_第1页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的分类和保护_第2页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的分类和保护_第3页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的分类和保护_第4页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的分类和保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的分类、保护及更新―关于《景观建筑文化鉴赏》结课论文付立婷生命科学学院11级园林2班学号:201140830105背景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古代民居的类型呈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反映出因地理、气候、文化、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地方色彩。东、南、西、北,山区水乡,丘陵沿海,各具特色。当然,即使在同一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民居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中国地域辽阔,粗略统计民居形式不下四十余种。大概划分为七大类即:窑洞式民居、干栏式民居、庭院式民居、土楼式民居、江南水乡民居、毡房和帐房、藏族和维吾尔族民居等。其中庭院式民居最为普遍。主要分类洞穴与窑洞2.1.1背景和世界许多地方一样,中国最古老、最原始的民居形式,尤其是在北方,是天然洞穴(中国古人对建筑的称呼,如庐、庭、库、厦,这些字都有“广”或者“厂”部首)。为了生活的方便,我们的祖先逐渐从山上搬往平原、水边。那里很难找到天然洞穴。于是他们就凭过去的生活经验,建筑仿洞穴式的居住环境,即窑洞。最早的窑洞建于六千年以前。从天然洞穴到人为窑洞的发展信息,也可以从中国文字的结构中窥知一二。(窑,家,牢,实,宝,富;宁,宰,室,安,宿,寝,宗。)2.1.2现状在今日之大西北,窑洞仍然广泛存在。大约四千万人住在黄土高原上的土房子里。(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的部分)这是这一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落后贫穷的结果。古代中国的老百姓,在创造这种民居形式时,显示了他们善于因应当地的地理、气候、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有限自然资源的智慧,对艰苦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被动适应自然环境而非主动改造环境的人生观、宇宙观。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2.1.3窑洞的优点占地少,省人工,经济型的建筑;不易发生火灾;安静;冬暖夏凉。中国的西北,年降雨量低,非常干燥,土地贫瘠,缺少树木。当地一般居民也缺乏足够经济资源从外地购入高品质的建材。而建造窑洞的材料一黄土,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建造窑洞式民居的成本,仅相当于地面式民居的四分之一。而由于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土结构为主、建在地面以下的建筑物不但可以住人,而且可以维持相当一段时间。典型、传统的窑洞式民居,基本上是仿四合院的格局,有堂屋,卧室,厨房,仓房,猪栏,甚至花圃,有时还有院墙。一家一户,自成格局。鸟巢与干栏式另一种原始形态的人类居所,尤其在南中国丛林地区,是鸟巢式住宅。(有巢氏)这样的居所可以有效地抵御野兽和湿热气候的伤害。七千年前在今浙江一带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就发现这一类的“十栏式气这一类居所至今对南中国民居仍有影响。十栏式竹楼是滇南傣、佤、苗、景颇、哈尼、布朗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滇南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竹楼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多用作碾米场、贮藏室及杂屋;上层前部有宽廊和晒台后部为堂和卧室;屋顶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远,可遮阳挡雨。江南水乡民居江南水乡民居以苏州为代表。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结构为主。青砖蓝瓦、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江南地区纤巧、细腻、温情的水乡民居文化。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2.4山西与山东民居山西太行山区与山东胶东丘陵一带两地民居形式类似,单门独院,有门楼,两面坡屋顶。由于山高石料普遍,依照传统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原则。故砖石住宅较多。山西民居还多见砖雕等装饰。两地纬度相近但降水存在差异,故屋顶坡度略有不同,前者因地势较高,东南面有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阻挡海洋气流,降水不多(<700毫米/年);后者广谷低丘距海近,降水较多(河00毫米/年),为便于排水屋顶坡度较陡。蒙古包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蒙古包是用木枝条编成可开可合的木栅做壁体的骨架,用时展开,搬运时合拢。小型的毡帐直径为4〜6米,内部无支撑,大型的则需在内部立2〜4根柱子支撑。毡帐的地面铺有很厚的毡毯,顶上开天窗,地面的火塘、炉灶正对天窗藏族民居在西藏广阔的区域,散布着形式多样的民间居住建筑,藏北的帐房,西藏南部谷地的“碉楼”,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以及阿里高原的窑洞均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地区色彩。牧区,以帐篷为主。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城镇和其周围村庄的土、石木结构的民居,俗称“碉楼”。拉萨民居,一般为内院回廊形式,二层或三层,院内有水井,厕所设于院落的一角。城镇周围,多为于工业者、工匠、农民自建的独院平房住宅。山南地区农村民居,由于人们喜爱户外活动,常利用外廊设置开敞式起居空间,颇有特点。许多农村居民建筑,无论是居室、厨房、贮藏、庭院的设计,还是牛棚、猪圈,厕所的布置,功能关系比较合理。传统城市民居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城市,都有政府的规划,私人不可随意建房。一般来说,达官贵人的居住区域,允许建造低密度住宅,房屋多,面积大,住的宽敞。平民居住区域,都是高密度住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民,就算找到地方住,往往也要六个甚至七个人挤在一间房内。在贫民聚居的社区,有一些多层住宅。中国的住宅建得很快,多用经济易得的材料。即使是庄严的皇宫,也倾向使用轻型的建材。基本的建材是木、竹、砖、瓦。除了桥梁、街道、佛塔,很少用石头。贫穷社区的住宅,多面向街道,底层多是商铺、餐馆、保护民居的意义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就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不断的从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非常宝贵的现实遗产中,不断发掘它对今天发展的积极一面,并且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作为今天设计的源泉。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道路来。在继承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时候必须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幸存的“勉强”空间得到根本的改善,使历史的文脉得以继续发展。现代绿色建筑体系对传统民居的充实与提高5.1民居的缺陷传统民居有很多在创造绿色建筑的方法与技术上的成功之处。但另一方面,由于受客观条件所限(如经济、观念、科技水平等),同时也存在着大量问题。如窑洞夏季多潮湿,通风不好;北方民居多以烧煤取暖,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民居居住条件大多不尽人意。5.2现代化技术设备与民居结合所谓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如空调技术)应用于建筑,一般都有耗能大、污染环境的特点。当今社会、时代在前进,生产方式在改变,科技的发展也远非过去所能比的,这为完善民居的“绿色”形态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我们应利有这一优势,挖掘传统民居的“绿色”本质,使传统民居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注入新的“血液”,对传统民居进行充实与提高,使其产生新的生命力。结合现代技术,使传统民居中的自然空调技术与手法更加发扬光大,节约空调能耗。5.3措施生土建筑(如窑洞)充分利用了地下土壤热容量大而恒温的性能。我们应在此基础上研究土壤蓄能(地冷、地热能)的利用技术(埋管技术、地道风利用技术)。传统民居中很多绿化方法,防止夏季过热,调节小气候,达到了自然空调的效果。我们可考虑利用生物技术,使立体绿化(底层庭院、各层平台、屋顶种植、温室、墙面)技术结合自然条件和气候特征更加完善,容易实现。传统民居中的穿堂风、内天井,四合院等空间布局处理手法,自动调节室内气候,应注意加以借鉴。阳能、风能、土壤蓄能、生活废弃物焚化物、沼气能的利用技术,可以改变传统能源消耗结构,减少对环境污染。太阳能可转化为热能(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灶、太阳能热水器),还可转化为电能的实用技术。对传统民居中的诸如火炕、火墙的能源循环利用和建筑节能构造等技术、设备应加以消化与提高。现代除湿防潮技术,可改善传统民居的居住条件。新型建筑围护结构、新型多功能建筑节能材料也可考虑应用于传统民居,并借鉴传统民居就地取材的经验,大力发展天然无害的“绿色”装饰材料。结语梁思成先生早年提出传统建筑创作要“中而不古,新而不洋”,既就是为了追求和反映时代特征,又不洋化,也不抄袭和照搬传统建筑的新建筑风格,而是从西方高技术中吸取有利于我国传统建筑发展的经验技术,为我国传统特色服务。在这一思想文脉中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理解提高到一个新境界,我们应当据此把握时机,打破传统的束缚,探索新的空间,发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优势,保持文化内涵,走出传统建筑创新的正确发展之路。参考文献1、 荆其敏.中国传统民居百题.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 刘晓黎.历史性地段建筑形态的保存.建筑师,1994,(4)3、 SuCindiihoChines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