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广东省广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广东省广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广东省广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广东省广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第二学期期中三校联考高二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颜色,感受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从此可知道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是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们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小孩子初出世,第一次遇见火就伸手去捉,他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便认识它是什么东西,便明了它是烧痛手指的,火对于他于是有了意义。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科学家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摘编自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材料二: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朱光潜所说的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实用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宇宙。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或许“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个世界,中国美学将其称为“境”。第四种态度并不是为了获得美的知识,而是为了安顿心灵。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如果我们把它当作“山水诗”,或者“写景诗”,其描写是如此简单,内容是如此单调,单调到只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山间有一些芙蓉花开了,又落了。而谢灵运的山水诗,如“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等,写景显然更加细腻丰富。然而,王维的这些看起来内容单调的诗歌,并没有因此被人们漠视,而是传诵千古,谢灵运的诗句却少有人提及。其实,王维的这类诗歌根本就不是所谓的“山水诗”“写景诗”,它的主旨不是描写外在的景物。“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山中芙蓉,是自在兴现,这里没有被观之景,也没有对景之心。“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也将人排除,关心起深林苔痕,表面看起来是不关心人,其实正是通过这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诗人不是对风景感兴趣,而是对自我生命的感受感兴趣,描写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为自己心灵寻找一个安顿的地方。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是贯穿此诗的核心。艺术家并不在意青苔和深林,而是其背后的高古和幽深。(摘编自朱良志《生命的态度——关于中国美学中的第四种态度的问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木商、植物学家、画家感知的古松不同,反应态度也不一致,这说明古松的形相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B.实用的态度关注事物对人的利害,人在环境中积累经验,获得实用的知觉,产生趋就或者逃避的意志和活动。C.科学的态度需要借助抽象的思考探寻事物的关系和条理,它排斥个人情感,具有理论性,与实用的态度相反。D.与其他三种态度不同,生命的态度将世界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创造出没有审美主体、客体的独特生命境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木商和植物学家不能感知古松的美感,这是因为他们原有的心习无法改变,不能以美感的态度看古松。B.在美感的世界中,人可以摆脱环境的制约,主宰自己的心灵,事物在孤立绝缘的情况下依然具有意义。C.谢灵运的山水诗更加细腻丰富,但其传诵度却比不上王维诗歌,这说明生命的态度比诗歌内容更重要。D.写景时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才能更好地传达自我生命的感受,写出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生命的态度”的一项是()A.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B.姜夔《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C.卢梅坡《雪梅·其一》:“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D.吴历《题画》:“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澹无人。”4.材料一的论证深入浅出,请简要分析。5.《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中,林黛玉代贾宝玉写的《杏帘在望》被元妃大为赞赏。请结合材料论述的四种态度中的三种简要分析这首诗。杏帘在望林黛玉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答案】1.C2.B3.D4.①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阐明中国美学的三种态度,将深刻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②语言通俗易懂,语气平易亲切,如“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5.①实用的态度:《杏帘在望》是以宝玉的身份应元妃之命而作,“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赞颂太平盛世,具有实用价值。②美感的态度:诗歌所写景物动静相间,色彩鲜明,富有美感。③生命的态度:菱荇、桑榆、春韭、稻花与鹅儿、燕子共同构成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呈现出心境的美好、愉悦。【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与实用的态度相反”错误,文中说“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这并不意味着科学的态度和实用的态度相反。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他们原有的心习无法改变”错误。原文为“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可知不是无法改变,是脱离不了。C.“说明生命的态度比诗歌内容更重要”于文无据。原文为“然而,王维的这些看起来内容单调的诗歌,并没有因此被人们漠视,而是传诵千古,谢灵运的诗句却少有人提及”,作者举王维和谢灵运诗歌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还有第四种态度即“生命的态度”,并没有说生命的态度比诗歌内容更重要。D.“写景时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才能更好地……”说法错误,“也将人排除,关心起深林苔痕,表面看起来是不关心人,其实正是通过这一片天地写人的心境、人的感受。诗人不是对风景感兴趣,而是对自我生命的感受感兴趣,描写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呈现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悦,为自己心灵寻找一个安顿的地方。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慰藉,是贯穿此诗的核心”,可知“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不是必要条件。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结合原文“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花”和“红药”是作者抒情的载体,没有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排除AB。结合原文“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宇宙”可知C中作者是审美主体,“梅”“雪”是作者的审美对象,有明显的主客体之别,排除C。D.“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澹无人”,无人即是有人,落日山影,草亭空阔,与我心如如自在,没有分别,更无别虑,就是一个圆满的世界。最能体现“生命的态度”。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由第一段“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第四段“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第五段“先说实用的态度”第六段“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第七段“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可知作者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阐明中国美学的三种态度,将深刻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由“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颜色,感受它的那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作诗、画画、奏乐呢”等可知作者的语言通俗易懂,语气平易亲切。【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这是林黛玉代贾宝玉作的一首五律,诗中所描绘的,是大观园“浣葛山庄”迷人的景致。诗题是由元妃指定的。“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句意为:开明盛世再也没有饥荒和冻馁,又何必为耕织整日里匆匆忙忙!以“颂圣”结束全诗,正所谓“曲终奏雅”。在颂圣中,诗人流露出对没有饥荒、没有冻馁的太平盛世的颂美之情,也难怪被元妃大为赞赏,体现了实用的态度,具有实用价值。“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句,一方面既传达出春风中杏红柳绿,酒旗飘扬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另一方面,又是对诗题中“杏帘”两字的巧妙绾合。“在望”句,写远远望去隐约可辨的田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世外桃源式的农庄生活一片向往之情。中间四句从写景的角度看,诗人的笔法是相当细腻的:既注意动静相间,色味协调,又兼顾到点面的结合,尤其是“菱荇”两句,全由名词组成。这种特殊句法的运用,如果没有较高的驾驭语言的技巧,是很难获得成功的。体现了美感的态度。“菱荇”以下四句,写客人眼中所见的山庄景色:这里,鹅儿在长满菱叶、飘着荇菜的清澈水面上自由自在地嬉戏玩耍,燕子更匆匆忙忙地从桑榆林中衔泥而去,到屋梁间构筑它们温暖的窝巢;而在弥望无际的田野上,一畦畦韭菜于春风中长得翠绿欲滴,一片片稻田飘溢着阵阵花粉的清香,好象在预告一个丰收的年成。在这片理想的“乐土”上,一切都生活得幸福而安谧。菱荇、桑榆、春韭、稻花与鹅儿、燕子共同构成一个生机盎然的世界,呈现出心境的美好、愉悦。这是生命的态度。(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好空气卡尔维诺“这些孩子,”职工医疗互助会的医生说,“需要呼吸一点好空气,要到有点儿高度的地方去,还需要在草地上跑跑……”医生坐在这个半地下室的床与床之间,马可瓦多一小家子人就住在这里,医生把听诊器按在小特瑞萨的背上,她松脆的肩胛骨就像小鸟羽毛未丰的翅膀一样。那里有两张床,床上有四个孩子,四个都病了,他们在两张床的床头和床尾露出头来,面颊发热,两眼放光。“广场上花坛里的草地行吗?”米凯利诺问。“摩天大楼的高度行吗?”菲利佩托问。“空气好得可以吃吗?”皮埃特鲁乔问。高瘦的马可瓦多和他矮壮的妻子多米蒂拉,他们各用一只胳膊肘,撑在一个摇摇晃晃的屉柜两侧。同时嘟囔道:“他想让我们去哪里,八张嘴,满身的债,他想我们怎么做?”“我们能把他们弄到最好的地方,”马可瓦多指出,“就是街上。”“这好空气我们是会吸到的,”多米蒂拉总结道,“当我们被赶走的时候,那我们就不得不睡在满天繁星底下了。”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孩子们的病刚好,马可瓦多就带他们到丘陵上去散步。他们住在城里一个离丘陵最远的区域。为了爬到山上去,他们乘电车走了很长一段路程,那电车上拥挤不堪,孩子们只能看到他们周围乘客的腿。慢慢地,电车里的人都下去了;在终于空出来的车窗外,出现了一条上坡的林荫道。就这样,他们到了终点站,开始步行。那是初春,一点温热的阳光就已叫枝头开满了花。孩子们到处张望着,有点不知所措。马可瓦多领着他们走上一条绿树簇拥的台阶路。“为什么会有上头没房子的台阶?”米凯利诺问。“这不是一座房子的台阶,这就好像一条路。”“一条路……那车子怎么爬台阶呢?”周围是花园的护墙,护墙里面是些树。“没有屋顶的墙……是炸弹轰掉的吗?”“这些是花园……某一种院子……”父亲解释,“房子在里面,在那些树后面。”他们爬得很慢,马可瓦多感到自己身上那种仓库里的霉味正在褪去。在仓库里,他每天要搬上八小时的包裹,同样在褪去的还有他住处墙上的湿斑,还有那一小扇窗户打出的光锥中落下的金色灰尘,还有深夜里的阵阵咳嗽声。他觉得孩子们现在也没以前那么面色发黄和羸弱虚脱了,几乎已经融入那光与绿色之中了。“你们喜欢这里吧,对吗?”“是啊。”“为什么?”“因为没有警察。可以随便摘花拔草,扔石子。”“那呼吸呢,你们呼吸到了吗?”“没有。”“这里空气很好。”“好什么呀?什么味道都没有。”他们几乎一直上到山顶。在一个转弯口,能看见那底下的整片城市,无边无垠地铺在道路织成的灰网上。孩子们在草地上打着滚,就好像他们这一辈子就再没干过别的事情。袭来一阵风,已是晚上了。城里的几盏灯已经点起来了,朦胧地亮着。马可瓦多心里涌起一种感情,他想起年轻那会儿刚来到城里,他曾被那些道路、那些灯光吸引,就好像期待着什么未知的东西一样。燕子们在城市上空俯冲下去。于是,他因为还得回到那下面而伤心起来,在凝成块的风景中,他辨认出自己那个街区的一片阴影:他觉得那里就像是一片铅灰色的荒原,停滞而污浊,被鳞次栉比的屋顶、被缭绕在树枝和烟囱上的缕缕烟雾覆盖着。米凯利诺来到他身旁,问:“爸爸,为什么我们不来这里住?”“哎呀,傻孩子,这里没有房子,这里一个人都没有!”马可瓦多生气地说,因为他居然幻想能住到这上面来。但米凯利诺又问了:“一个人都没有?那些先生呢?你看!”空气灰了起来,从那底下的草地上来了一群男人,各个年龄的都有,所有人都穿着一件笨重的灰衣服,从系带子的方式来看就像是睡衣,每个人都戴着帽子,拄着拐杖。他们一伙伙地过来,有些人在高声讲话,有些人则在大笑,或把拐杖撑在草里,或把拐杖弯曲的手柄挂在胳膊上,在地上拖着。一个人走过来,那是四十岁上下的一个大个子男人。“晚上好!您给我们带来了城里的什么消息?”“晚上好,”马可瓦多说,“您指的是什么消息?”“对每个从城里上来的人,我都这么问。我在这上面已经待了三个月了。”“他们也是吗?……”马可瓦多问,指了指其他那些已经分散开来的人们,同时也用目光搜寻着孩子们,他们不在视线范围内。“都是来度假的朋友,这是归营前的自由活动时间……我们上床很早……这可以理解的,我们不能离边界太远……”“什么边界?”“这里仍是肺病疗养院的地盘,您不知道吗?”马可瓦多赶紧牵上米凯利诺的手,米凯利诺一直胆怯地听他们说话。夜晚已经爬到了山上,那底下的街区再也分辨不出来了,但倒不像是被这阴影吞噬掉的,而是那街区把自己的阴影扩大到四处。是时候该回去了。“特瑞萨!菲利佩托!”马可瓦多喊着,找起他们来。“对不起,”他跟那男人说,“我看不见其他孩子了。”那男人站到台阶边。“他们在那里,在摘樱桃。”在一个坑里,马可瓦多看见了一棵樱桃树,那周围都是穿着灰衣服的人,特瑞萨和其他两个孩子跟他们一起摘着樱桃,笑得正欢。“晚了,”马可瓦多说,“挺冷的。我们回家吧……”大个头男人挥动着拐杖头,指着那底下亮起的排排灯火。“晚上的时候,我就这样用拐杖,在城里散步。我选上一条路、一排街灯,就这么跟着……我会停在玻璃窗前,会遇见人群,还会跟他们打招呼……您以后在城里走路时,可以偶尔这样想想:我的拐杖正跟随着您……”孩子们回来了,头上戴着树叶编成的花环,牵着病人们的手。“这里真好啊,爸爸!”特瑞萨说,“我们还会回来玩吧,是吧?”“太晚了!你们跟这些先生们说再见!说‘谢谢这些樱桃’。走啊!我们走!”他们走上了回去的路,疲惫不堪,孩子们问的问题他一个也没回答。菲利佩托想让他抱,皮埃特鲁乔坐在肩上,特瑞萨拽着他的手,赖着不肯走,老大米凯利诺,一个人走着,踢着路上的石子。(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可瓦多的妻子说“这好空气我们是会吸到的,当我们被赶走的时候,那我们就不得不睡在满天繁星底下了”,这既展现出一家人艰难的生活处境,也表现了妻子的乐观。B.登山途中,关于“没有房子的台阶”和“没有屋顶的墙”的对话,既表明孩子们从小生活在城市里,没有见过郊外的风景,也暗示了刚刚经历战争的社会环境。C.文中划线处的景物描写既展现出夜晚的景象,又暗示了城市才是污浊空气与疾病的来源,烘托了马可瓦多此时阴郁、担忧的心情。D.住在山上的大个子男人每晚挥动拐杖“在城市散步”的行为表现出他既怀念、牵挂城市生活,又无法忍受城市污浊空气的矛盾心理。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马可瓦多说“这里空气很好”时,孩子们却说“好什么呀?什么味道都没有”,这句语言描写与开头处“空气好得可以吃吗?”相呼应,暗示了他们此前从未呼吸过好空气的残酷现实。B.对住在山上的男人们的外貌描写为后文揭示此地为肺病疗养院埋下伏笔,从而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表达效果。C.小说全文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展开叙述,全面讲述了马可瓦多带四个孩子登山的前因后果,灵活生动地刻画出人物心理变化。D.结尾处,孩子们的留恋不舍与马可瓦多的匆忙离开形成对比,表现出单纯的童真之心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本真向往,引人深思。8.小说多次写到从山顶俯瞰城市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有人认为,卡尔维诺的创作最完美地呈现了沉重与轻逸之间的美学思辨,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答案】6.A7.C8.①前后照应,表现出城市由白天到黑夜的时间推移,使情节更加连贯紧凑。

②表现人物心情。通过俯瞰城市,马可瓦多联想到自己刚来城市生活时的憧憬与期待,心生感慨;看到铅灰色的街区,想到自己不得不回去,又不禁感到伤心。

③暗示小说主旨。从山顶俯瞰,城市显得逼仄、昏暗、空气污浊,与山上开阔、明亮、生机勃勃、空气清新的场景形成对比,表现出作者对城市生存环境的反思与深深忧虑。9.①小说笔调轻盈,语言轻快、叙述简明,情节幽默又富于童真童趣,读来给人以轻逸之感。例如小说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充满童趣,对山上景物的描写充满生机活力。

②小说意蕴深厚,反映了二战后城市生活环境的逼仄、昏暗、浑浊,以及生活在城市中的小人物承受的巨大生活压力,表现出反思现代城市生活的主题,给人以沉重之感。

③小说用轻逸的笔调表现沉重的主题,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对现实问题做出关照,“轻逸”之美与“沉重”之思相互交织,产生强烈的艺术冲击力,读来令人回味无穷。【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也表现了妻子的乐观”分析错误。妻子说这句话是在抱怨、讽刺医生的话不切实际。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小说全文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展开叙述”分析错误。全文采用马可瓦多的有限视角。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在小说中,作者多次写到从山顶俯瞰城市的场景,如“在一个转弯口,能看见那底下的整片城市,无边无垠地铺在道路织成的灰网上”“在凝成块的风景中,他辨认出自己那个街区的一片阴影:他觉得那里就像是一片铅灰色的荒原,停滞而污浊,被鳞次栉比的屋顶、被缭绕在树枝和烟囱上的缕缕烟雾覆盖着”“夜晚已经爬到了山上,那底下的街区再也分辨不出来了,但倒不像是被这阴影吞噬掉的,而是那街区把自己的阴影扩大到四处”,马可瓦多是在白天带孩子上山游玩的,这些描写表现出城市由白天到黑夜的时间推移,前后形成照应,让情节更加连贯紧凑。这些描写也表现了人物的心情。在看到城市的俯瞰图景后,“马可瓦多心里涌起一种感情,他想起年轻那会儿刚来到城里,他曾被那些道路、那些灯光吸引,就好像期待着什么未知的东西一样。燕子们在城市上空俯冲下去”,此时马可瓦多联想到自己刚来城市生活时的憧憬与期待,心生感慨;从“他因为还得回到那下面而伤心起来,在凝成块的风景中,他辨认出自己那个街区的一片阴影:他觉得那里就像是一片铅灰色的荒原,停滞而污浊,被鳞次栉比的屋顶、被缭绕在树枝和烟囱上的缕缕烟雾覆盖着”还可看出,通过俯瞰城市,马可瓦多看到铅灰色的街区,想到自己不得不回去,又不禁感到伤心。同时,通过对城市俯瞰景象的描写,将城市显得逼仄、昏暗、空气污浊,与山上开阔、明亮、生机勃勃、空气清新的场景形成对比,通过这种对比,凸显了城市生活环境的糟糕,从而引出作者对城市生存环境的反思与深深忧虑。这样就暗示了小说反思现代城市生活的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及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小说笔调轻盈,语言轻快、叙述简明,情节幽默又富于童真童趣。如小说中人物的对话,“空气好得可以吃吗?”“‘这好空气我们是会吸到的,’多米蒂拉总结道,‘当我们被赶走的时候,那我们就不得不睡在满天繁星底下了。’”等内容充满幽默;而“为什么会有上头没房子的台阶?”“一条路……那车子怎么爬台阶呢?”等则是充满童趣,还有对山上景物的描写充满生机活力。读来给人以轻逸之感。其次,作者用清逸的笔调描写的是沉重的主题。从“他想让我们去哪里,八张嘴,满身的债,他想我们怎么做?”“他们爬得很慢,马可瓦多感到自己身上那种仓库里的霉味正在褪去。在仓库里,他每天要搬上八小时的包裹,同样在褪去的还有他住处墙上的湿斑,还有那一小扇窗户打出的光锥中落下的金色灰尘,还有深夜里的阵阵咳嗽声”“他辨认出自己那个街区的一片阴影:他觉得那里就像是一片铅灰色的荒原,停滞而污浊,被鳞次栉比的屋顶、被缭绕在树枝和烟囱上的缕缕烟雾覆盖着”等内容可以看出,二战后城市生活环境的逼仄、昏暗、浑浊,生活于期间的的人们则承受着巨大生活压力,所以小说所反映的是反思现代城市生活这一沉重的主题,给人以沉重之感。小说虽有着轻逸的笔调,但却表现了沉重的主题,将“轻逸”之美与“沉重”之思相互交织,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对现实问题做出关照,体现了卡尔维诺对当代人类生存状况的思考和人类生存处境的关注。卡尔维诺的“轻逸”美学有意打破小说美学的压抑局面,把读者从以前那种以“重”写“重”的沉闷而压抑的格局中解脱出来,让人们在这个越来越沉重的世界里放飞轻逸的梦想,以飘逸、洒脱的态度坦然面对生活的重负。在这种“轻”与“重”的交织与对比中产生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完美地呈现了沉重与轻逸之间的美学思辨,读来令人回味无穷。二、古诗文阅读(共4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伯父墓表苏辙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选自《苏辙集》,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B.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C.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D.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讳,指加在已故的君主、尊长的名字前,表示对他人的尊敬。B.乡试,唐宋时称“解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C.姻家,是古时对联姻的家族或其成员的称呼,也称“亲家”。D.循吏,指奉公守法的官吏,意思和民间所说的“清官”近似。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身居要职者写信,说他可以担当重任。B.雍丘有个百姓死在监狱里,县官说那个人是病死的。州府派人审理此案也未查出真相。苏涣一去就为他伸了冤。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想让儿子在自己离任后接任。苏涣认为他儿子没有资格担任相关职务,坚决不同意。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下父亲遗事,并遵照父命交给苏辙修改;苏辙略作补充写成这篇墓表。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以太夫人忧去官。(2)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14.文中包拯称赞苏涣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案】10.D11.C12.D13.(1)不久,王蒙正失势落马,当时的士人因此称赞苏公。伯父因为给太夫人服丧而离任。(2)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也学习我少犯错误的做法就可以了。14.①坚守原则,严守法治:不同意张宗之子违规接任书手;连拒州府、朝廷不合法命令。②忠正敢言,劝说府尹向朝廷争谏。【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小时候读书,稍大些后写文章,每天有一定的限量,不完成不罢休。到外面去的路上,言行都符合规矩,回到卧室,也没有怠惰的神情。“予少而读书”,“予”主语,“读”谓语,“书”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其后断开,排除AC;“日有程”,“程”是“有”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B。故选D。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C.“姻家……也称‘亲家’”错误。姻家的范围比亲家的范围要大得多,亲家是仅限于新人父母双方的称呼。故选C。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并遵照父命交给苏辙修改;苏辙略作补充写成这篇墓表”错误由“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可知,“遵照父命交给苏辙修改”说法无中生有。故选D。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未几”,不久;“多”,称赞;“太夫人忧”,太夫人丧事。(2)“尔曹”,你们;“逮”,赶得上;“师”,学习。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①由“‘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可知,苏涣不同意张宗之子违规接任书手,连拒州府、朝廷不合法,其人坚守原则,严守法治。②由“公谓尹李绚曰:‘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可知,苏涣劝说府尹向朝廷争谏,其人忠正敢言。参考译文:伯父名苏涣,最初取字公群,后来又取字文父。年少时很聪明有悟性,和他结交的朋友,都是当时的上了岁数的有德行的人。天圣元年,才参加乡试。第二年中举,被任命为凤翔府宝鸡县主簿。不久,调任凤州司法。王蒙正担任凤州知州,因为与章献太后是联姻关系,就仗势欺人,骄傲蛮横。王蒙正知道苏公贤能,屈心下意,礼待伯父,把郡中事物托付给苏公。伯父虽然因为职务关系侍奉他,但是鄙视他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向朝廷举荐他,又给当权要官写信,说苏公可以被任用。苏公告诉郡中驻京办事机构的官吏,压下王蒙正的奏章并把王蒙正写给权要的私人信件藏起来。不久,王蒙正失势落马,当时的士人因此称赞苏公。伯父因为给太夫人服丧而离任。后来被起用为开封士曹。雍丘有个百姓死在了监狱里,县里的官吏害怕担罪,说是那人得病死的。州府派人审理这个案子,经过好几个人审理也没能查出真相。等到苏公一去,就给他伸了冤。西夏人进犯边境。府中赎买市民的马匹来扩充骑兵队伍,府尹把此事交给苏公,需要的马匹全部征得并且没有扰乱百姓。任阆州通判。伯父虽然处理政务非常宽松,但是用法十分恰当,吏民敬畏他并且安于他的治理。阆中人鲜于侁,年少时喜欢学习,品行醇厚。苏公非常礼待他,把他作为地方举荐的人选,他因此而得以进入仕途。他刚做官的时候,苏公又期望他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吏。后来鲜于侁做到谏议大夫,号称名臣。后来伯父被选任为祥符知县,乡里从事抄写工作的吏员张宗长久以来作奸犯科以权谋私,害怕苏公,借口有病,过了一百天就辞职了,又引荐他的儿子代替自己。苏公说:“按照法律,抄写人员应该任用三等人,你是第二等,不行。”张宗向来侍奉权贵,就向州府申诉。州府发函给祥符县,苏公把张宗打了一顿棍子。不久有地位的宦官来到州府,传达皇帝的旨意,让张宗担任书手,苏公根据法律不接受诏命。又有一个宦官来到说:“即使不合法,也一定要给予他这个职位。”苏公对府尹李绚说:“一个平民百姓就能如此扰乱法律。府中也不能办成什么事了,你为什么不用县里不同意的原因来争辩呢。”李绚听了苏公的话很惭愧,第二天入朝上奏此事。皇上说很好,派内侍查究此事。因为张宗贿赂了温成等人求情,就不再深究这件事,打了假传诏命的宦官一顿棍子,将之贬斥,整个府中都很震动。孝肃公包拯见到苏公,赞叹道:“你凭借着一个县令的身份能够这样,比那些言事官强太多了!”升任利州路提点刑狱。苏公到任一年多,弹劾了一个擅自杀人的城固县令,整个利州路的人都震动害怕,因此一县都太平无事。苏公死后二十七年,苏不危(人名)叙述记录了苏公过去的事情,并交给我说:“先君已经去世了,只有我们小辈人了,不及时加以记录,时间长了会更加散佚湮灭,那我们就太不孝了。”我小时候在伯父跟前,听他说:“我小时候读书,稍大些后写文章,每天有一定的限量,不完成不罢休。到外面去的路上,言行都符合规矩,回到卧室,也没有怠惰的神情。所以在那个时候,别人没听说我有什么错误的品行。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也学习我少犯错误的作法就可以了。”我担心子侄辈每天懈怠,所以记录了我从伯父那听到的这些,来警示他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频酌淮河水[注]戴复古有客游濠梁,频酌淮河水。东南水多咸,不如此水美。春风吹绿波,郁郁中原气。莫向北岸汲,中有英雄泪。[注]宋孝宗隆兴元年,南宋遣使与金人议和,次年订立合约,于是宋、金呈划淮而治的局面。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由客饮淮水起笔,不断地畅饮淮河水,着一“频”字,形象地表现对此水的无限深情。B.“水多咸”一方面是写实,海水是咸的,不少井水也带咸味;更多是在暗讽南宋最高统治者偏安一隅,醉生梦死。C.第五句进一步写出淮河水的美,春风吹拂,绿波荡漾;第六句情绪急转直下,“郁郁”写出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感伤。D.诗人杨万里有“人到淮河意不佳”之句,本诗七、八句和此句一样,都表达出诗人的忧国之思和忧愤之情。16.全诗各句均不离“水”字,咏水抒怀但角度不同,请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答案】15.C16.①一、二句侧重于动作描写,描写客到淮河频频不断地畅饮淮河水,表现了诗人对故土无限的深情。②三、四句从味觉来写,以东南水咸来对比衬托淮水味美,来表达对中原故土的深情热爱。③五、六句从视觉来写,描绘淮河春风绿波之美景,来表现诗人对中原地区的眷恋之情。④七、八句直抒胸臆,写淮河水中含有抗金英雄的热泪,劝解不要饮用,透露出沉重的故土分割之痛。【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的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郁郁’写出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感伤”分析错误。“郁郁”此处意为“浓厚的香气,旺盛的气息”,此句是借淮河的美景来委婉地传达出对北方抗金军民的崇敬之情。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及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的大意是:有个来到濠州游历的旅行者,一次两次舀喝着淮河里的水;据说江南的水多半带咸味,不如这里的水来得鲜又美;春风吹皱绿波,使人感到一股中原特有旺盛的气息;请你别舀取北岸的江水,那里边藏着多少英雄的眼泪。根据诗意,诗歌首联侧重通过动作描写“游”“酌”,描写客人到淮河频频不断地畅饮淮河水,为什么会频频饮用淮河水呢,那是因为对故土无限的深情使然;颔联则是通过味觉来写淮河水,“咸”“美”二字,以东南水咸来对比衬托淮水味美,来表达对中原故土的眷恋与热爱;颈联是从视觉上来写的,说淮河水是“绿波”,描绘淮河春风绿波之美景,表达诗人对中原地区的故土难离之情;尾联诗人说“因为淮河水中有英雄泪,所以不要向北岸汲用”,这是直抒胸臆,说淮河水中含有抗金英雄的热泪,所以不要饮用,诗中透露出沉重的故土分割之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要做到述评结合。(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根据情境提示默写句子(1)陆游在《书愤》中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观场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2)《氓》中,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文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自己品行没有差错而男子却变心的愤懑之情。(3)《蜀道难》中,在绝壁枯松的特写后,是一组快镜头,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营造了排山倒海的声势。(4)“影”这一意象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一句写出了自己的孤独无依,归有光则在《项脊轩志》中用“_________”一句描写树影摇动的幽雅可爱,抒发自己的喜悦之情。【答案】①.楼船夜雪瓜洲渡②.铁马秋风大散关③.女也不爽④.士贰其行⑤.飞湍瀑流争喧豗⑥.砯崖转石万壑雷⑦.形影相吊⑧.风移影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洲”“爽”“贰”“湍”“喧”“豗”“砯”“壑”“影”。(四)课内文言词句(本题共2小题,6分)18.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时人伤之②字余曰灵均③交广市鲑珍④步余马于兰皋兮⑤卿当日胜贵⑥凡在故老,犹蒙矜育⑦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⑧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⑨猿猱欲度愁攀援⑩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A.①④⑨/②③⑥⑧/⑤⑦⑩ B.①⑨/②③/④⑩/⑤⑦⑧/⑥C.①⑨⑩/②③/④/⑤⑦⑧/⑥ D.①④⑩/②③⑧⑨/⑤⑦/⑥【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伤”,为动用法,为……哀悼。句意:当时的人哀悼他们。②“字”,名词用作动词,给……赐字。句意:为我取字为灵均。③“市”,名词用作动词,购买。句意:从交州、广州采办的山珍海味。④“步”,使动用法,使……步行。句意:赶着我的马车缓缓的在兰草水边行走。⑤“日”,名词用作状语,一天比一天。句意:你将会一天天地富贵起来。⑥“故老”,形容词用作名词,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句意: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⑦“上”,名词用作状语,从上面。句意:我稍微给它加以修补,使上面不再漏雨、落灰。⑧“犬马”,名词用作状语,像犬马一样。句意: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⑨“愁”,为动用法,为……发愁。句意: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⑩“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句意:上面有迫使太阳神的车驾回转的高峻的山峰。①⑨为动用法,②③名词用作动词,④⑩使动用法,⑤⑦⑧名词用作状语,⑥形容词用作名词。故选B。1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古今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B.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剑阁峥嵘而崔嵬C.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D.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怨灵修之浩荡兮【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共事:古义,共同生活;今义,在一起工作。句意:共同生活不到二三年,生活才开始,还不算很久。/否泰:古今同义,都指运气好坏。句意:运气的好坏,相差像天上地下一样。好运气足够使你终身荣耀富贵。B.可怜:古义,可爱;今义,让人怜悯。句意:她可爱的体态没有谁能比得上,我当为你的婚事去恳求。/峥嵘:古今同义,都指形容山的高峻突兀或建筑物的高大耸立。句意: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C.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自由自在。句意:我早就憋了一肚子气,你怎么可以自作主张!/告诉:古义,报告诉说;今义,告知;对人说明。句意:想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诉说不被允许。D.万籁:古今同义,都指各种声音。句意:自然界发出各种声响,但庭院中却寂静无声。/浩荡:古义,荒唐,没有准则;今义,水势大。句意:怨恨君心荒唐。故选C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拧开一瓶可乐,听着那一声“咝——”响,仰头一通痛快地“吨吨吨”之后,无论什么烦恼都忘掉——这大概就是一些人最快乐的体验。可乐汽水带来的快乐确实是______的。①()。糖分摄入会让大脑觉得爽,可以使人体的多巴胺、血清素等快乐激素的浓度迅速增强,可谓是真正的快乐源泉。但糖分摄入同时会快速拉升胰岛素,导致血糖下降,血清素等激素的浓度也随之降低,②()。为了延续这份快乐,人们就会更想继续喝下去,这也正是快乐水让人______的原因。其次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水所产生的酸味可以被舌头感觉到,二氧化碳本身也可以刺激舌头上的化学感受器,另外,小气泡的爆裂又是一种物理刺激:这些刺激混合在一起,就是让舌头酸麻刺激的“杀口劲”。对于可乐爱好者来说,二氧化碳带来的爽快感是可乐的灵魂,否则可乐就是______的糖水。可乐是否快乐,③()。塑料瓶可乐快乐值不足,主要是因为塑料瓶里的二氧化碳会溜掉。玻璃瓶由于有一个瓶盖,还是有漏气的可能。金属罐由于是一体的,漏气会减少很多,而且金属会有更好的冰凉体验,因此很多人都觉得金属罐可乐才是快乐水的“本水”。20.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无可比拟难以自拔索然无味B.举世无双难以自拔平淡无奇C.举世无双欲罢不能索然无味D.无可比拟欲罢不能平淡无奇21.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以下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糖分摄入会让大脑觉得爽,可以使人体的多巴胺、血清素等快乐激素的浓度迅速提升,可谓是真正的快乐源泉。B.糖分摄入可以使人体的多巴胺、血清素等快乐激素的浓度迅速提升,会让大脑觉得爽,可谓真正的快乐源泉。C.糖分摄入会让大脑觉得爽,可以使人体的多巴胺、血清素等快乐激素的浓度迅速增强,可谓真正的快乐源泉。D.糖分摄入可以使人体的多巴胺、血清素等快乐激素的浓度迅速增强,会让大脑觉得爽,可谓是真正的快乐源泉。22.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答案】20.D21.B22.①其秘密首先是大量的糖分②所以快乐水带来的快乐是暂时的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中的二氧化碳气足不足【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无可比拟”,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独一无二,特别突出。“举世无双”,全世界都没有第二个。形容很稀有、少见,没有与之可以相比的。语境指可乐带给人的快乐是没有其他可以相比的,故应选“无可比拟”。第二空,“难以自拔”,身陷某件事情之中无法控制自己。“欲罢不能”,主观上想停止却又收不住。比喻已经形成某种局势而无法改变。语境指为了延续可乐带来的快乐,人们就会更想继续喝下去,停不下来,故应选“欲罢不能”。第三空,“索然无味”,毫无意味或毫无兴致的样子。“平淡无奇”,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突出的、出色的地方。语境是说二氧化碳带给可乐爱好者的爽快感是可乐的灵魂,否则可乐就只是寡淡的糖水。故应选“平淡无奇”。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浓度迅速增强”中“浓度”和“增强”搭配不当,可改为“浓度迅速提升”;二是语序不当。“会让大脑觉得爽”是“人体的多巴胺、血清素等快乐激素的浓度迅速提升”的结果,应排在后面。三是语意重复。“可谓是”改为“可谓”。

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下句“糖分摄入可以使人体的多巴胺、血清素等快乐激素的浓度迅速提升,会让大脑觉得爽,可谓真正的快乐源泉”可知,介绍了可乐汽水带来的快乐的原因,是因为糖分的摄入,在结合后文中的“其次是二氧化碳”可知,此处应该是“首先”,所以可填写“其秘密首先是大量的糖分”。第二空,结合下文“为了延续这份快乐,人们就会更想继续喝下去,这也正是快乐水让人欲罢不能的原因”可知,要延续这份快乐就得继续喝快乐水,可见快乐是短暂的,所以此处可填写“所以快乐水带来的快乐是暂时的”。第三空,结合后文“塑料瓶可乐快乐值不足,主要是因为塑料瓶里的二氧化碳会溜掉。玻璃瓶由于有一个瓶盖,还是有漏气的可能。金属罐由于是一体的,漏气会减少很多,而且金属会有更好的冰凉体验,因此很多人都觉得金属罐可乐才是快乐水的‘本水’”可知,二氧化碳的多少影响快乐值,所以可乐是否快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中的二氧化碳气足不足,所以此处可填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中的二氧化碳气足不足”。23.请将下面这篇新闻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5字。近日,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课程设置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版块,推荐了10个任务群。根据不同学段,各任务群的内容要求也不一样。如烹饪与营养任务群,新课标建议1~2年级学生可在教室开展削水果皮、泡茶等活动,了解水果、饮品的营养价值,学习后能参与简单的家庭烹饪劳动。5~6年级学生要会用简单的烹饪方法制作两三道家常菜,参与从择菜、洗菜到烧菜、装盘的完整过程,能根据家人需求设计一顿餐食的营养食谱。新课标提出,学校可结合实际,在不同学段自主选择确定任务群学习数量。【答案】教育部要求今秋开学起,中小学将独立开设劳动课程。课程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版块共10个任务群,学校可结合实际在不同学段自主选择任务群数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这则新闻共有四段,其中第一段是新闻的导语,可以从中概括出主要事件。可找出主语“教育部”,谓语“提出”,建议改为“要求”;宾语“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可概括为“今秋开学起,中小学将独立开设劳动课程”;第二段是开设义务教育劳动课程目的,属于背景内容,不是本次新闻主要内容,可不压缩;第三段第一句为劳动课程设置情况,“劳动课程设置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版块,推荐了10个任务群”,可压缩为“程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版块共10个任务群”,后面是不同学段任务群的具体内容,可不压缩;第四段属于对第三段的总结或补充,“学校可结合实际,在不同学段自主选择确定任务群学习数量”,可压缩为“学校可结合实际在不同学段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