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PPT_第1页
朱永新《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PPT_第2页
朱永新《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PPT_第3页
朱永新《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PPT_第4页
朱永新《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书心得

《新教育之梦》—探索小学教师教学之路

从书的演变看书的总类竹简帛书现代书籍电子书籍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

拜读此书在我边读书边思考的过程中给我指导性最强的是《新教育之梦》这本书

简介朱永新,男,1958年8月生,江苏大丰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兼职教授。新的教育实验发起人。

简介作为学者,朱永新著有《朱永新教育作品》(十六卷)等,著作被译为英、日、韩、阿拉伯等文字。在国内和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表有关教育的论文、文章400余篇。主编有《当代日本教育丛书》、《新世纪教育文库》、《新教育文库》等30余种。先后多次主持承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与此同时,他践行教育理想,从2002年起,由他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在全国推广,至2013年,全国有25个省市自治区的1500余所实验学校、150余万名教师和学生参与实验之中,以行动悄然改变着中国教育。作为官员,朱永新牢记执政为民理念。担任苏州市主管教育的副市长期间,被誉为中国学教育、懂教育、管教育的市长第一人,在全国率先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期间,他积极参政议政、敢说敢言,以数百个提案议案关注教育民生,并结集出版《我在政协这五年——一个民主党派成员见证的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等著作。其中根据其教育提案与建议选编的《给中国教育的100个建议》获评为“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多次被评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中华十大财智人物”、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候选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等。简介

目录第一章理想的德育第二章理想的智育第三章理想的体育第四章理想的美育第五章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第六章理想的学校第七章理想的教师第八章理想的校长第九章理想的学生第十章理想的父母

学习的主要内容一、理想的德育

二、理想的智育三、理想的美育四、理想的教师

五、理想的学生

朱永新精采语句理想的教育是个人潜能的发挥,让每一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让每一个教师领略教育的趣味,让每一个父母享受成功的喜悦,理想的教育是民族利益的福祉,让每个人接受从生到老的全过程,让每个人体验到地球村的绝景佳色,让每个人生活在宁静与和平的永恒时空。

理想的教育朱永新精采语句理想的教师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通过读书学习我对如何做一名好老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心得体会

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做好老师“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生,厌恶一个学生就等于毁掉一个学生”。通过读书学习,我理解了现代师德的核心是服务。包括: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学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必须把学生看作,拥有一切人的尊严的完整的生命体来待。

而伟大的师魂是用爱铸造的:爱

love理解尊重宽容平等关怀给予和责任包括七个要素:没有理解—盲目的无知没有尊重—支配和控制没有宽容—苛求没有平等—专制和功利没有责任—轻薄没有给予和关怀—空洞和苍白朱永新精采语句

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生活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应该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感人的道德形象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应该教给学生自警、自诫、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朱永新精采语句

理想的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以人为本”,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过程。

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应该具有开放性,注重实践性,与生活相联系,与社会相沟通,使学生关注窗外的世界,校外的天空。

应该让课堂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让课程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校活动的主人。朱永新精采语句理想的学生应该是品行端正、善解人意、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应该是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应该是自信自强,永不放弃,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永不低头,充满旺盛斗志和乐观精神的学生。应该是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特长的学生。应该是一个善于和人合作、关于和人相处、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受人欢迎的“人缘儿”。应该是有着扎实的基础知识、关于学习、勤于思考、有丰富的想象力,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最少的时间赢得最高学习效率的学生。

心得体会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其全新的标准,崭新的教材和生活化的视野,成为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载体。作为小学品德课教师,只有不断努力,不断改变,不断感悟,积极践行,本着“回归儿童,以学论教、自主发展”课程理念,通过改变自己的课堂行为,充分发挥品德课特有的综合素质教育功能,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与新课程的共同成长。

心得体会

一、从“严格执行教材”到“主动创生教材”传统的品德课教学中,教材作为承载教学内容的文本,不仅规定了老师“教什么”,而且规定了老师“怎样教”。因此老师只考虑“如何教”这一教学过程的问题,而不考虑“教什么”“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课程设置的问题,最终教师沦落为向学生传递“法定”知识技能的“教书匠”,其应有的参与课程发展的专业职能也就逐渐萎缩了。新程实施以来,通过新课改理念的学习,使我认识到,品德课程只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根据儿童实际情况创生的教材,才更具教育意义,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心得体会案例:“多彩的学校生活”(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学片段课一开始,我就播放了一段录像,并请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有没有自己,是在什么课上找到自己的,当时自己在做什么,学到了什么本领。录像播放的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场面:写字、读书、做操、做游戏,画画、观察植物、捏泥···因为录像播放的是教师抓拍的孩子们学习生活的真实场面,所以当看到自己出现在画面中时,他们是那么地惊喜和兴奋!于是,亲切感在心中涌动,生命的灵性被呼唤,“多彩的学校生活”的学习主题因此被演绎的淋漓尽致。小学生喜欢新鲜、活泼的事物,对于枯燥的、教条式的品德教育只会感到厌倦。生活化的品德教学,就应让可爱的孩子们能在他们熟悉的环境中获得情感上的熏陶和道德的滋养。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内容的录像的播放,让课堂不再生硬、遥远,而变得亲近、柔合。这就是教师创生教材带来的巨大魅力。“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生活中捕捉有价值的话题来创生教材,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认知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培养。

心得体会

二、从“单一控制式”到“开放活动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习惯于单一控制的教学过程,只顾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课程实施的基本过程基本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忽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于是,教师在课程活动中,不会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教育环境、设置问题情境,不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和互动,缺乏解决课堂实际问题的方法、途径和能力。加上囿于学科本位,教师长期教授一个科目,局限于一门课程,无论是职前培养、在职培训,还是日常课程活动,都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缺乏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渗透,把丰富的教学过程简单化为单一的认知过程。这种由教师统一控制的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的课堂教学,很难体现品德课程的综合性、开放和活动性。

心得体会案例:《向“谁”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上册)教学片段在课的开始,我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舞蹈家杨丽萍的一段舞蹈,钢琴家朗朗的一只钢琴曲,并介绍他们成名成家的过程,引发学生的仰慕之情。再问:要想成名成家该怎样做?有学生说要从小多学多练。接下来我又请一名学生到前面表演体现他特长的节目,并说说是怎样学来的,引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其后来引导其他孩子各自表演自己的本领。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踢毽子,有的跳绳,有的展示他画的画、手工作品等等,并交流了是怎样学来的。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出了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向他人学(包括:老师请教、长辈的教导、和同学讨论交流、榜样的作用等);向生活学(包括:通过观察、亲自动手实践、旅游);向媒体学(包括:登录互联网,看电视、电影及录象,看书、报纸、杂志,看宣传画、公告栏,听公益讲座等)。这样一来学生从中感悟到了学习的快乐,感受到了学习的多种途径和方法,愿意学习别人的好经验。体会了生活处处有学问,只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就能学到很多知识和本领。心得体会“活动是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也是主体作为主体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自主活动中才能不断积累社会检验。增强感悟能力,提高主动性。”上述课例中,教师让学生进行了一次自主开放的活动体验。在这次的开放活动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尽情感受、亲身体验,真正实现了品德教学依托教材又超越教材,立足课堂教学又延伸课堂之外的开放特性。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丰富了生活经验,提高了实践能力。此时,德育要求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而成为了学生主体的内在需求。心得体会三、从“表面热闹式”到“内心触动式”新课程要求“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呈现的主要形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于是,有些教师又不入了另一个误区他们没有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活动这种教学形式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一节走马灯似地变换着各种各样的活动以:角色扮演、资料调查、游戏、访谈、画一画、唱一唱······彷佛活动越多就越能体现新课程的特征。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可以发现,尽管课堂上热热闹闹,教学方法五花八门,但最终学生们也只不过是看了场戏而已,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并没有被真正激活,问题依旧没能解决。如果课堂热闹但缺乏心智的启迪,教师投入了激情而无内涵,学生感受了而思辨,教学就只能停滞在肤浅的表面,活动的价值也旧因此丧失殆尽了。如何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打开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的这扇门呢?心得体会案例:《家人的爱》(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下册)教学片断老师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前不久,老师读到一篇我们班一位同学写的非常感人的日记,想听吗?”随即,屏幕上出现了一位中年男人——写日记的小者的父亲。随着画面的变化(天不亮就去批发市场购菜,然后在菜场卖菜,送菜),小作者的声音同时出现,日记中叙述了父亲的辛劳和孩子对父亲的担心和期盼。画面是感人的,声音也是真挚的。在家都专注地听着,没有一点声音,完全沉浸在这感人的场景里。日记听完了,教室竟然安静得连一点声音都没有,许多孩子的眼角都湿润了。此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此刻不平静的心情,他们的内心正在掀起情感的波澜。当老师请学生说说小作者的心声,谈谈自己的感受时,学生的情感一下子宣泄出来了,他们把写日记的小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移情到自己身上,同样描述着自己父母的辛苦。这时的描述带着孩子的真切感受,饱含着深情,是发自学生心底的、情真意切的呼喊,这样的教学又怎能没有实效。

心得体会教育的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因此,教师要秉持教学活动源于儿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