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绿色金融助推辽宁乡村振兴的策略4800字(论文)】_第1页
【浅析绿色金融助推辽宁乡村振兴的策略4800字(论文)】_第2页
【浅析绿色金融助推辽宁乡村振兴的策略4800字(论文)】_第3页
【浅析绿色金融助推辽宁乡村振兴的策略4800字(论文)】_第4页
【浅析绿色金融助推辽宁乡村振兴的策略4800字(论文)】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绿色金融助推辽宁乡村振兴的策略目录TOC\o"1-2"\h\u13252关键词:绿色金融;乡村振兴,绿色信贷体系 118770一、绪论 117980二、相关概念与理论 215602三、绿色金融助推乡村振兴—以辽宁省为例 224034(一)“棚担贷”模式 217290(二)辽宁省发展农村绿色金融主要成效 329206四、辽宁省农村绿色金融供给失衡问题 323833(一)有效需求不足 314479(二)金融机构参与度参差不齐 43934(三)贷款逾期风险压力大 421328五、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绿色金融发展政策和路径思考 425228(一)促进供需平衡 418193(二)提高金融机构参与度 514468(三)完善农村绿色信用管理体系 517940参考文献 6姓名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来对金融大量的、长期的、多样化的需求,而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现状仍未改变,乡村振兴呼唤绿色金融,绿色金融同样也需要在农村市场寻求突破。因此,本文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讨农村绿色金融助推辽宁乡村振兴的相关对策研究,有助于提升农村金融供需匹配度,筑牢“三农”绿色本底,为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提供遵循。关键词:绿色金融;乡村振兴,绿色信贷体系一、绪论近年来,国省相继出台了《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将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实支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响亮的时代号召。2018年,中央以一号文件形式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面对日益强烈的资源环境约束和绿色发展指向,农村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绿色金融。同样,发展绿色金融,推动金融机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需要在广阔的农村市场中寻求新的突破。本文欲通过分析辽宁地区农村金融及农村绿色金融的供需现状,同时展开对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绿色贷款需求的详细研究,描画该地区农村绿色金融发展的现实情况、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提出供需失衡情况下,发展农村绿色金融的支持策略以及未来路径,为在更大范围内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促进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探索道路。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农村绿色金融可定义为:金融机构从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和利用角度出发,运用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绿色金融工具和技术,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环节之中,带动农业绿色发展、农村绿色建设、农民绿色增收。农村绿色金融为农村金融赋予了“绿色”元素,又为绿色金融赋予了“三农”元素,他是农村金融和普惠金融的“升级版”,同时又是绿色金融在“三农”领域的“具象化”。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农村绿色金融具有多重积极意义,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创新力和新动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金融机构投身于乡村振兴战略,不但有利于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能促进整个金融体系的改革发展。这就为本文选题的意义:“乡村振兴呼唤绿色金融,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提供了依据。三、绿色金融助推乡村振兴—以辽宁省为例(一)“棚担贷”模式试点主要针对前文所述的财经互动政策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佳问题,将财政资金引入绿色农业发展担保体系,提高财政支农效率;针对农业经营主体绿色信贷需求满足程度不高问题,通过实施预先授信,降低融资成本等举措,提高需求满足率;针对绿色农业评价标准不一等问题,组成评级授信小组预先开展绿色项目筛选评价,这都为农村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板。一是建立分险机制。由市县财政按风险金与贷款额1:10的比例匹配融资担保风险保障金,划入指定银行监管账户封闭运行,目前已到位1500万元,县农业农村局负责资金监管及后续风险补偿支付。当贷款出现逾期、呆坏账时,省农担公司、政府、金融机构按4:3:3的比例分担风险,合作结束后,未使用的风险保障金由地方政府收回。二是建立“涉绿”项目库。成立由政府相关部门、省农担公司、金融机构等组成的评级授信小组,发动乡镇、村、组三级力量,对接申请贷款的农业经营主体,筛选“涉绿”经营业主,分茶叶、手工造纸、循环种养业等15类重点产业建立信息档案台账,详细收录项目主体的经营范围、产业规模、负债情况、资金需求等信息,作为评级授信和项目推介的基础,为随后的评级授信打下基础。三是全覆盖预先授信。采取“先授信、后用信”办法,设计预先授信项目评分表,满分为100分,分个人声誉、近三年征信情况、经营和资产负债、银行流水、村支部评价、群众评价等11大类37个项目,由评级授信小组对贷款主体分项打分,综合评估其偿还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户核定授信额度和期限,形成整套预授信资料,作为银行放贷依据。在预授信基础上,贷款主体仅需经过“提交申请—县农担办初审—省农担公司复审”步骤,即可办结贷款业务,总审批时长从至少15个工作日缩减为最多7个工作日,最快可当天放款。(二)辽宁省发展农村绿色金融主要成效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认为辽宁绿色金融目前的主要成效有:一是推动农业发展绿色化。案例中,本地的金融机构通过布设专门基层机构、开发适宜的绿色信贷产品,并在评级授信、风险担保、信贷审批等方面向绿色农业倾斜,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简便的融资方式,很多属于信用贷款性质,一定程度解决了绿色农业贷款同时也是农业贷款一直以来存在的抵押难、审批慢、选择少、融资少、融资贵等问题。在银行贷款选择的刺激下,加上政府配套政策,催生出更多农业经营主体投身农业发展“绿色行列”。二是推动金融机构自身可持续发展。案例中,搭建了政府、金融机构、业主多方合作交流平台,将市场主导作用和政府支持有机结合。一方面,由财政出资设立风险补偿基金,通过政策性担保发挥增信分险作用,消解了金融机构的诸多顾虑,增加了金融机构发放绿色农业贷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信贷规模。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的“背书”,使得金融机构更加积极地创新产品和服务,以追逐稳妥的利润回报,又促进自身业务健康发展。四、辽宁省农村绿色金融供给失衡问题(一)有效需求不足案例中,尽管很多农业经营主体对绿色金融服务需求强烈,但出于对经营预期收益的信心不足,或对信贷审批流程的畏惧,或因资产作价评估低于期望等原因就放弃贷款。案例中以及实际绿色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实力较弱的农村个体工商户、普通种养殖户等小规模经营业主多持观望态度。参与的主要力量来自规模化的经营户及农业企业,但碍于投入绿色农业带来的短期成本的增加,及其收入的不稳定和生产经营的周期性波动等,对绿色农业方面多为阶段性投入,能持续投入的是少数。因而,形成了需求旺盛,但有效需求呈现出阶段性。针对这一情况,银行方面想要准确把握需求变化规律的信息成本太高,供需双方经常出现预期不一致而一起陷入“贷款难”“融资难”的困境,经营主体贷不了款,银行机构放不出款,进而又导致供需失衡。(二)金融机构参与度参差不齐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为保证贷款投资回款安全,更多还是倾向支持重点、龙头农业企业,对中小型企业主虽然利率较低,但贷款少、周期短,使其仍有较大资金压力。在当前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和金融业严监管环境下,部分银行几乎没有参与其中,仅为完成涉农贷款、绿色信贷考核任务。上一级银行在贷款抵押、期限、利率方面出台配套政策不足,导致贷款发放额与企业(项目)需求存在不小差距。除银行外,商业保险、债券、证券等参与度更低,未能形成多方合作的协同发展格局。(三)贷款逾期风险压力大政府、金融机构、农业经营主体三方合作模式,可能存在政府干预市场行为,比如给金融机构指派一些扶贫任务。其次,由地方政府设立的融资担保风险保障金为800至2000万,而单笔贷款最高额度也可达到1000万,一旦出现市场性波动,若同时出现两笔较大数额的贷款逾期,风险保障金将面对很大的兜底压力。另外,申请风险基金程序复杂、条件较多,有兑现不及时的情况。五、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绿色金融发展政策和路径思考(一)促进供需平衡前文分析得知,财金互动是当前财政支农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引导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绿色行业”,更好地发挥“供给创造需要”作用,促进供需平衡。第一,支持涉农金融机构扩大覆盖面。出台适当的费用补贴、税费优惠政策,积极运用再贷款等融资模式,鼓励四大国有银行回归农村市场,满足农村特别是农村欠发达偏远地区的基本金融服务需求;引导农业发展银行各级分支机构坚持政策性银行定位,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生态保护建设等项目方面提供低息贷款;促进农信系统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拓展绿色农业领域服务领域,推进其机构整合改革,积极化解和防范风险,通过以上措施促使金融机构“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第二,完善农村绿色金融分险机制。推广“棚担贷”分险模式,建立乡村振兴基金,把符合规定的财政资金、对口扶持资金、捐赠资金等注入基金池,扩大财政融资担保分险金规模,为农业经营主担保增信。同时,加大对涉农保险、担保机构的政策支持力度,对符合要求的农业经营主体实行“应担尽担”,探索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担机制,提高绿色农业生产的风险保障水平。(二)提高金融机构参与度站在金融机构角度,应增强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动性,根据自身业务开展实际,实行“线上+线下”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提升工作,完善农村绿色金融机构服务网络建设。第一,四大国有银行要发挥综合实力强的优势,在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偏远农村增设基层网点,增加网点功能,在偏远农村布放金融机具,积极下沉业务,延伸农村绿色金融服务触角;农信社、农商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结合自身深耕农村金融市场特点,参照“三农事业部”做法,在内部设置“绿色金融事业部”,在绿色信贷需求旺盛区域增设“绿色金融服务站”,甚至将服务站延伸至村一级;保险、担保等机构由于在乐山发展较慢,实力较弱,可以结合“数字普惠金融”工作,积极发展线上业务,也可以与农村商超、物流站点等实体经营场所合作开展业务。推动形成金融机构基层网点+电子机具+服务点“三位一体”的农村绿色金融机构体系,让广大农民共享安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第二,促进乡村振兴,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关键。实施“主办行”制度,银行要主动上门对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分类分等为客户“送政策、送产品、送服务”,培育建立稳定的信贷关系。(三)完善农村绿色信用管理体系第一,完善农村信用管理体系。绿色农业存在投入大、风险高、回报慢等特点,要求经营主体在申请金融服务时需具备良好的信用。由地方人民银行牵头,组织主要的涉农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在农村区域广泛开展信用评定工作,力争将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纳入农村信用基础数据库。持续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培育与评定,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加强信用评定结果运用,将评定结果与授信额度、贷款利率挂钩,构建“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良好氛围。另外,对于绿色信贷业务,可结合绿色农业认定办法和相关技术指标,制定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绿色信用”评价体系,将信用评价与企业经营环境影响直接挂钩。第二,提高贫困地区信用“容忍度”。开展对贫困地区的“信用救助”工作,按照“一户一策”办法,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可救助对象采取正向激励和反向惩戒并存的信用救助措施。如探索为有逾期记录的贫困户继续提供贷款,帮助重新建立良好信用记录。同时,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过程,注重引导农业经营主体树立守法诚信经营、适度负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提高其爱护自身信用意识。参考文献[1]张丽.农村绿色金融服务机制的构建与实践[J].农业经济,2017(06):101-102.[2]李学辉.加快完善农村绿色金融体系[N].中国环境报,2018-03-22(003).[3]BadulescuD,GiurgiuA,IstudorN,etal.RuraltourismdevelopmentandfinancinginRomania:Asupply-sideanalysis[J].AgriculturalEc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