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选修模块--“城乡规划”的结构分析一、“城乡规划”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城乡规划”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七个地理选修模块之一,也是地理必修课程中城乡规划内容的拓展和延续。“城乡规划”选修模块基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宏观上探讨城市和乡村的地理分布、城乡建设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等内容。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城乡规划”选修模块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综合性强。本模块主要涵盖区域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并广泛涉及到地理学的其他学科。第二,区域性突出。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都要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与该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本模块所阐述的内容实际上是特定区域内各种项目和资源的合理安排和优化配置。第三,实用性广泛。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和乡村都面临着大规模的建设任务。就高中学生而言,日常生活中的城乡规划与建设事例比比皆是。因而,本模块要求广泛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城乡规划”选修模块主要阐述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城市与乡村的地理分布、人类活动与城乡建设的协调关系。当前,我国城市与乡村都面临着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城乡建设经济投入多,涉及范围广,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普及城乡规划的基础知识,城乡居民积极参与城乡规划的制订与实施,编制高水平的城乡规划,进行高水准的城乡建设,实属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当务之急。加强高中生的城乡规划能力的培养,使其今后更科学地认识社会,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和决策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城乡规划”内部结构分析“城乡规划”选修模块下分四部分,它们之间具有循序渐进的有机联系。“城乡发展与城市化”作为基础和学科背景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城市、城镇、乡村的基本概念,知道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城市化过程、现状和特点,对城市化形成初步的印象。同时,还要求学生了解主要的城市问题、乡村聚落和集市贸易分布的情况。“城乡分布”和“城乡规划”是本选修课的主干部分,主要是让学生懂得城乡分布的一般规律、城乡规划的基本方法。“城乡分布”包括城市与乡镇的地理分布、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等。在学习城乡地理分布的过程中,加深对城市功能分区和中心地理论的理解。城镇体系涵盖城镇等级体系、城镇职能体系和城镇空间体系三个方面。“城乡规划”中,“城乡规划的意义”、“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只作一般性的了解即可,但要结合身边的实际。城乡土地利用涉及到我国土地分类体系,要求知道我国土地用途的基本划分类型,即一级类3个,二级类15个。在产业布局方面,要求了解农业、工业和城市道路的基本布局原理。“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是人与城市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要让学生养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树立科学的环境生态保护观念。“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是本选修课的提高部分,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认识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城乡建设和规划问题。在此,应让学生了解怎样协调城市与人的关系,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的关系;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又怎样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学习目标及其内容选择1.认识城市与村镇发展的基本知识与规律(1)城乡发展与城市化这一部分共有5条“标准”,涉及到城市化过程及特点,城市环境问题,乡村聚落和乡村集市的分布等方面的内容。其关系图示如下:
(2)城乡分布该部分主要讨论城镇的地理分布问题。就宏观而言,城镇属于点状形态,广大乡村属于面状形态。要让学生了解城镇与乡村的本质区别,知道城镇空间分布的规律性。学习重点是城镇空间布局。
可结合我国城镇分布的实例,在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城镇空间布局的主要特点,比如:①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枢纽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②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两条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③在交通运输枢纽处,比如两条或多条铁路交汇处,铁路干线与公路干线交汇处,两条或多条公路干线交汇处,也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④在历史文化胜地,或者著名旅游地,或者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或者比较大的边境口岸,都有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3)城乡规划城乡规划是《城乡规划》的核心部分,应当借助于一系列探究活动,通过案例分析和方案比较,着重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本节共有3条标准,其中包括相关的内容。知识体系如下所示:
(4)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这一部分包括4个知识点,即城乡人居环境、商业布局、城市交通网络和文化设施布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阐述城乡建设与居民生活的关系。其中一部分内容在必修课和前面的选修课中已经涉及,因而讲述重点可放在城乡人居环境、房地产地理区位和商业布局3个方面。知识体系图示如
2.学会用所学知识对自己所处城市或村镇进行规划城市产业布局是学习重点之一,它涉及到各方面的知识,综合性相对突出。在讲述过程中,要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实际上就是对现有产业项目优化调整,对规划产业项目合理配置。可结合一部分事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去主动分析探究。城市规划的内容如下:
3.形成保护生活环境的意识与行为,形成评价生活环境的能力目前,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城市环境问题。城市化过程带来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与人类进步,但同时也带来许多环境问题,如典型的城市环境问题有:①空气污染由汽车尾气、锅炉废气、工业废气、民用废气等构成,由此还会引发酸雨和光化学烟雾。②噪声污染包括交通噪声、建筑噪声、工业噪声、城市基础设施噪声、生活噪声等。③水污染主要是城市生产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不合理的排污,还会造成城市水体的大范围污染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等。④光污染现代化城市大量采用玻璃、铝合金等新型建材,它们对于光线具有比较强的反射作用。城市灯光使用不当也会产生一定的光污染。⑤电磁波污染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各种电器日益增多,生产生活电器的大范围使用可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电磁波污染。⑥城市垃圾污染包括生产垃圾和生活垃圾,不仅占用城市用地,而且会造成二次污染。⑦城市人口高度密集,导致人均居住用地和环境生态绿地大幅度减少,并使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趋于恶化。此外,还有因城市建筑装修所引起的化学污染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使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与行为,并与评价生活环境的能力结合起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教育目标。高中选修模块——“环境保护”一.“环境保护”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环境保护”模块是高中选修部分的第六个模块。本模块的设计注重“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在高中地理的各个模块中,本模块是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和资源观的重要依托内容,也是课标“课程性质”中地理学“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的具体体现。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单列“环境保护”选修模块是基础教育强调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以及养成保护环境行为习惯的需要,并且也是地理学发展新趋势的体现。“环境保护”模块重点介绍了环境、资源、环境保护与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几乎与高中必修、选修的各个模块都有紧密联系,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也有联系。二.“环境保护”内部结构分析“环境保护”知识之间的关系本模块主要围绕“环境保护”这个中心选择内容,而不是环境科学。因为环境科学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工程学、环境法学、环境经济学、环境伦理学、环境教育学等众多学科。在有限的课时中,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介绍这么多内容。在“环境保护”这个模块中,选择了“环境与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生态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管理”五个专题,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以下图表示:
“环境保护”知识结构示意从这五个专题来看,第一个专题“环境与环境问题”是全面性的介绍;“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生态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与防治”三个专题,则是从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三个方面对广义环境问题的进一步展开介绍;“环境管理”是对检验环境保护有效性的主要途径,这个专题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视野扩展到全球,并把学生环境保护的概念从观念逐渐向行为方面内化。学习目标及其内容选择1.环境与环境问题(1)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自古就有,但只是局部地区,自然环境可以迅速将其净化,所以并未对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的损害。今天,环境问题已从局部地区扩展到全球,从对部分人有影响扩展到威胁全人类。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方面,具体有酸雨污染、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锐减、水环境污染与水资源危机、水土流失、城市垃圾成灾、大气污染等。我们进一步可以把这些环境问题概括为三类,一是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如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如森林面积减少、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如1986年4月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造成严重的大气、水、土壤的污染。《课标》的学习目标要求归纳得出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这样可以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进一步了解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来源和类型。(2)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环境问题在以前的学习中常常遇到,但多数情况下是个别的问题。这里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整体,讨论产生的主要原因和危害,加深学生的认识。工业生产无疑是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它把大量深埋于地下的矿产资源开采出来,进行加工生产,在其产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排放的“三废”都是自然界难以降解和净化的。现代环境问题的污染源和破坏源众多,既来自人类经济的再生产活动,也来自人类的日常生活;既来自发达国家,也来自发展中国家;既来自污染物直接的污染,也来自污染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新的污染物和破坏。环境问题的危害是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而扩展的。现代的环境问题不仅明显损害人体健康,并且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人类社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一位著名的生态学家将目前的全球生态恶化比喻为没有枪声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如果环境继续恶化下去,地球将很快失去供养人类生存的能力。(3)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今天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人类在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过程中,没能正确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而导致的,是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方面是自然环境决定人,这是人的自然化;另一方面是人决定自然,这是自然的人化,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地球的历史就既是自然史,同时又是人类的历史。整个地球就是一个巨大的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不过是整个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人类活动参与到地球整个生态活动中去必须服从地球生态系统的规律。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活动的场所,同时还给人类提供各种资源,可供人类利用,人类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课标》的学习目标要求,根据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举例,让他们对过去人类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进行反思,探讨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环境伦理是指人对自然的伦理,它涉及人类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何为正当、合理的行为以及人类对自然界负有什么样的义务的问题。环境伦理观源于人类对以往人类文明的反省以及当代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危机意识。环境伦理观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人类对待自然环境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到底自然有没有价值,有什么样的价值。在此,主要让学生注意树立下面这些观点:尊重与善待自然、关心个人与关心人类、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1)了解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人类应采取的保护措施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够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人类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对资源的利用,资源的持续培育和利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可分为非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近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资源的利用规模和数量迅速扩大,人们一直在不受阻碍的以掠夺式方式利用地球的资源,现在某些自然资源已经开始出现了耗竭的现象,某些自然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特别是非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一般是指那些被人类开发利用后会逐渐减少以致枯竭而不能再生的自然资源。如各种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石、化石燃料等。这些资源的储量是固定的,在开发利用中不断的减少,无法持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必须实行保护性开发,以便达到重复利用或尽可能延长利用期限的目的。因此,要让学生知道应该在地球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限度内,避免自然资源的消耗殆尽,使资源能够可持续利用,是我们人类的共同目标。非可再生资源包含范围很广,举例说明即可。(2)了解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可再生资源主要指那些被人类开发利用后能够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运行力量得到恢复或再生的资源,如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微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只要开发强度不超过承载力,这些资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对于可再生资源在合理开发利用的情况下,资源可以恢复更新再生产以致不断增长;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条件下其可更新性就会受阻,使存量不断减少以致耗竭。例如: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减少了土地资源存量;过度利用生物资源,减少了生物存量,降低了自然增长率,甚至会引起某些物种的灭绝。因此,对可再生资源要采取积极措施,在利用过程中,促使其质的提高和量的扩大。对于易受污染或易被误用的资源,则要正确把握其利用方向,预防破坏因素的发生。学习目标要求结合实例,对合理利用的经验和不合理利用产生的问题给予说明,比较是很好的方法。这些内容,对学生以后进入社会,成为具有资源观、环境观的公民有实际意义。3生态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1)了解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与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它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是关系到人类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自然生态系统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的各种因素之间是互相协调的,如果从外部加进或减少其中某一重要环节,使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发生改变或超出它本身的自动调解能力就可能使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而引起生态环境问题。20世纪以来,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损坏和改变自然生态环境,使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持续性受到严重的威胁。这主要体现在人们在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采取短视行为,忽视了生态环境的支持能力。一方面对有限的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另一方面又将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大量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使许多原本健康和一些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急剧退化和受损,其中包括江河湖海污染严重、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面积减少、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等一系列生态灾难。对于这一部分,学习目标要求了解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其中人为方面的原因是重要的方面。(2)认识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其他区域的影响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或进行大规模工程建设等引发的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在我国比较突出的有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水土流失问题是我国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它对于环境的危害十分严重。水土流失直接的后果是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的表土流失,带走大量的营养物质,降低土地肥力,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下降。我国目前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还造成下游河道和水库的淤积,造成航道、港口的淤积,减少内河航运的通航里程;对水库的淤积危及行洪安全,降低水库库容,缩短水库寿命。土地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使其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丧失。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有1/7的国土被沙漠覆盖,截至1996年,我国荒漠化的土地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近20年来,沙化土地面积平均每年以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我国的森林资源还存在乱砍滥伐的问题。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其成因复杂,但上游森林破坏以及下游不合理地围湖垦田是根本性的原因。川西等地区天然林被乱砍乱伐,致使从建国以来到1989年,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由36万平方千米猛增至56万平方千米,土壤流失量也从10多亿吨增加到亿吨(水利部水土保持司,1998),致使河道淤积,湖泊萎缩;大规模修堤与围湖造田更使江水无处宣泄,生态破坏使水患愈演愈烈。长期以来,对草原的粗放经营,不合理开垦,过度放牧,破坏草原的生态平衡,使草原不断退化。2000年春季,中国北方,特别是华北地区连续多次出现沙尘天气,其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历史同期所罕见。产生强沙尘天气,除气象因素外,我国北方地表覆被状况恶化是重要原因。这次沙尘天气主要发源与内蒙古中西部和河北西北部。目前,我国大部分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其中,中等退化程度以上(包括沙化、碱化)的草地达亿公顷。全国共有沙化土地面积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其主要分布于北纬35度到50度之间,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4500千米,南北宽约600千米的风沙带。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由于森林砍伐、草原退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过度捕捞捕猎,使我国大量的动植物生存环境受到破坏,生境逐渐缩小,种群数量不断减少。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在《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中所列的640个物种,我国占156个;我国《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公布的珍惜濒危植物354种;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公布的珍惜野生队伍405种,其中陆栖动物305种,水生动物70种。(3)描述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生态环境问题有自然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人为原因。巨大的人口数量的压力和不合理的开发活动是当今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植被破坏是生态破坏的最典型特征之一。植被的破坏不仅极大地影响了该地区的自然景观,而且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如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以及自然灾害加剧,进而可能引起土壤荒漠化;土壤的荒漠化又加剧了水土流失,以致形成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由此可见,植被破坏是导致水土流失并最终形成土壤荒漠化的重要根源。生态保护的目标就是要维持健康的生态系统,达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针对高中学生的特点,发挥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注意从根本上、用综合的方法解决问题。我国的生态环境的改善,要靠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对原有天然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止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改善生产和生存条件,加强综合治理力度,完成一批对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工程,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这样才能解决根本问题。4.环境污染与防治(1)了解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由于自然的和人为的过程改变了环境中某些原有的成分或有毒有害物质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这时就会造成环境污染。按污染物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污染、化学污染、生物污染;按受到污染的环境要素可以分为:大气环境污染、水环境污染、土壤环境污染。我国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有大气污染问题即酸雨、水体污染即水资源短缺、固体废物污染即垃圾问题和噪声污染。学习目标要求,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了解要结合具体的资料,既要知道环境问题,又要了解具体的实例。(2)懂得环境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危害,了解防治的主要措施环境污染在现实生活中是比较普遍的问题,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污染的原因和危害,并根据它的原因和过程,找到解决的方法和预防措施。故此,课程标准将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危害及防治的主要措施作为一项学习目标。学生应重点掌握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和噪声污染的有关内容。5.环境管理(1)了解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以及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环境管理是国家采用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教育等多种手段,对各种影响环境的活动进行规划、调整和监督,目的在于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维护生态平衡。环境管理的内容包括资源环境的管理、区域环境管理和部门环境管理。基本手段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环境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环境管理主要是指污染控制;广义的环境管理把污染防治和自然保护结合起来。有的国家将环境管理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将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土地利用规划、森林植被管理、自然资源养护等也看作是环境管理的组成部分。当前针对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很多,有不少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和国际条约。高中学生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全球气候变化及其控制、臭氧层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危险废物的控制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2)认识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青少年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没有青少年的广泛参与,要实现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是不可能的。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发展已日趋成熟,他们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环境态度、责任和做事的原则,因此,将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列为学习目标之一。高中学生应加强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面向全球,立足本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尤其应做到以下几方面:1)以新的环境伦理观来对待自然,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且在家庭、学校、社区做好这方面的宣传。2)改变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实行绿色消费模式,做生活方式变革的表率,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倡导富裕和繁荣的新观念。3)结合家庭、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参与植树造林,合理处置废弃物、分析与保护水源的水质等环保活动。4)有组织的参与与解决当地发展与环境问题相联系的各种活动,促进社区重视环境保护,促使有关部门将青少年关注的问题纳入有关环境与发展的决策之中。怎样理解“城乡规划"模块的设置城乡规划不是一般的聚落地理,是聚落地理中带有应用地理性质的部分。本模块是高中地理选修课程中应用地理性质较明显的模块。前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聚落地理配置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必修课程中的聚落地理侧重聚落发展和城市化,选修课程中的聚落地理侧重城市的地域结构和城市规划。新选修课程中本模块侧重城乡发展与分布和城乡规划,但也涉及城市化。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在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上有重复,这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本模块加强了地理性,比较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乡村聚落分布特点,分析城镇布局,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必修课程有拓展。在本模块的4个部分中,后2个部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将空间布局原则广泛用于城乡规划中各部门的布局和房地产开发的区位选择,贴近生活实际。本模块突出人地关系,将地理环境与城市化、城乡分布、部门布局和居住小区选址紧密结合起来。本模块与必修课程2中的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地理3中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发达区域案例等部分有联系。综上所述,本模块全面体现了地理课程的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和人地关系性,应用性与实践性强,具有很高的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等观念养成的价值。前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选修课程专门有文化景观一个单元,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不再设置,本模块中城乡规划应涉及到与文化景观的关系。【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网站广告合同模板
- 健身中心会员合同
- 《野望》《饮酒》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广告策划项目合作协议
- 亲戚借贷服务合同模板
- 抵押财产买卖协议
- 股票配资账户风险控制文化建设协议
- 2024至2030年中国红丹醇酸防腐底漆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东莞市政府质量奖组织质量管理模式集锦
- 政府采购审计服务合同
- 书签式三项并列关系图表PPT课件
- 浅析牵引变压器非电量保护误动原因及解决方案
- 材料样品封样标签
- 小学二年级等量代换
- 燃气公司安全管理奖罚办法
- 客位大金湖旅游船初步设计
- 随机信号处理MATLAB仿真报告
- 冀教2013 一年级英语上册教案
- KCl-NaCl-H2O三元体系相图
- 总建筑面积1972平米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备案立项
-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解读(2019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