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前预习中发现课堂教学出发点 论文_第1页
在课前预习中发现课堂教学出发点 论文_第2页
在课前预习中发现课堂教学出发点 论文_第3页
在课前预习中发现课堂教学出发点 论文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课前预习中发现课堂教学出发点——以《师说》教学为例 【摘要】

以学生课前预习发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针对三个问题,布置“排除误解,理解匠心”“排列组合,发现意图”“质疑考据,链接拓宽”三个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分析、求证、反思。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准确地把握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关注到了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了作者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增强了思辨意识,促进了理性人格的成长。【关键词】教学出发点,课前预习,问题困惑 《师说》是论说文经典,部编教材将其编入必修上第六单元“学习之道”,对应的学习任务群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在课前预习中,学生指出文中有几处“逻辑漏洞”:1、为何只讲“解惑”“传道”,而不阐述“受业”?2、“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古之众人”“今之圣人”四组对比,为何只提其一?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认为几位老师在“贤”(即道德学问)方面赶不上孔子,那么其它方面呢? 教学中针对以上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查找资料,展开讨论,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一、排除误解,理解匠心

针对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逐层梳理文章内容,寻找上下文内在的逻辑,从而发现作者缜密的思路、独具的匠心。文章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点,第二句用判断句点明教师职业的三大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下文却只讲“解惑”“传道”,而不提“受业”,这是为何呢?三者看似并列,其实并不相等,而是递进的。那么,是“解惑”比“传道”“受业”重要吗?不是,“传道”最重要。这里的“道”是儒家之道,韩愈在《原道》中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①“传道”是教育的最终目标,相当于今天的“立德树人”。“传道”要靠“受业”,这里的“业”就是儒家经典,相当于今天的课程体系。“道”蕴含在课程中,因此教师要通过“受业”来传授儒家之道。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惑”,知识之惑、现实之惑、人生之惑,“解惑”方能“受业”,“受业”方能明道。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从反面论述,接着作者结合自身,从正面论述自己的择师标准——“吾师道也”,紧扣教师的首要作用。然而,中间的“受业”为何省略了呢?可否按照现代人的思维去思考呢?“解惑”离不开老师,“传道”也离不开老师,不过“业”既可以由老师教授,也可以学生自学,教师的作用并不明显。这种理解似乎合理,其实是学生忽略全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开篇第一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是总领全文的句子。“童子之师”与“传其道解其惑者”的对比,进一步强化“传道”和“解惑”重要性;“巫医乐师百工”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则暗含“受业”的重要,下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强调“道”的同时,强调了“术业”的重要。 由此可见,作者并没有疏忽“受业”。通过这一梳理辨析,学生发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文章的结构严谨。二、排列组合,发现意图

针对第二个问题,让学生找到对比项,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排列组合如下:古今人物对比古之圣人PK今之众人古之圣人PK今之圣人古之众人PK今之圣人古之众人PK今之众人 然后,组织讨论:

古今都会有“圣人”和“众人”,“圣人”即杰出人物,作者同时期的“二王八司马”都是杰出人物,“二王”指王叔文、王伾,“八司马”指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其他还有元稹、白居易、张籍等人;当然,每个时代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古之圣人”与“今之圣人”无法相比,两者都优秀,只是所处时代不同,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的作用不同。不可薄古尊今,妄自尊大,也不可厚古薄今,妄自菲薄。“关公战秦琼”,只会闹笑话。 “古之众人”与“今之圣人”相比,自然是“今之圣人”优秀。然而,“古之众人”学习状况如何,缺少史料记载。不在同一个重量级,也无法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古之众人”与“今之众人”相比,同样庸碌,除了时代不同,缺乏对比的张力。 只有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相比,能构成“圣益圣,愚益愚”的强烈反差,给人以警醒。且“今之众人”的学习状况,作者在同一个时代,有着真切的观察和体会,且对此深恶痛疾,因此创作此文以告诫弟子李蟠,同时警醒众人。柳宗元《答书中立论师道书》记录了韩愈撰写《师说》的处境:“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②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世人皆以问师求学为耻,韩愈却要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匡正学风,弘扬儒道。所以,作者选择这一对比角度,其实与自己的写作意图有关。作者在召唤“师道”的回归。三、质疑考据,链接拓宽

针对第三个问题,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考据典故的出处。 郯子,春秋时郯国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氏时代的官职名称。《左传》记载: 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③ 苌弘,是东周的三朝元老,后无辜被害,《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窦娥冤》中曾提到“苌弘化碧”的典故,成语“碧血丹心”也源于此。公元前518年,孔子带着对东周王朝日趋衰微、礼崩乐坏等问题的疑问,访问苌弘。④《礼记·乐记》载: 宾牟贾侍坐于孔子,孔子与之言及乐,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何也?”对曰: “病不得众也。”“咏叹之,淫液之,何也?”对曰:“恐不逮事也。”“发扬蹈厉之已蚤,何也?”对曰:“及时事也。”武坐致右宪左,何也?”对日:”非武坐也。”“声淫及商,何也?”对曰:“非《武》音也。”曰:“若非《武》音,则何音也?”对曰:“有司失其传也。若非有司失其传,则武王之志荒矣。”

子曰:“唯!丘之闻诸苌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⑤

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闲,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日:“丘未得其志也。”有闲,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闲,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汶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⑥

古琴样式有一种叫“仲尼式”,孔子传下来的琴曲《幽兰操》《将归操》《龟山操》《获麟操》《孔子厄》等,这些都证明了孔子学琴故事的真实。 老聃,即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增。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⑦

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绘有“孔子见老子”的故事,明代仇十洲画文征明书的《圣迹图》绘有“学琴师襄”“问礼老聃”的故事。可见孔子的几位老师各有专长,或是博文忠义之士,或是造诣精深的音乐家,或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思想家。作者认为“其贤不及孔子”是主观看法,而不是客观事实,且不说郯子、苌弘、师襄,但就老子和孔子相比,两人都是世界文明轴心时代的重要思想家,难分伯仲。韩愈为何会武断地作出“其贤不及孔子”的结论呢?《师说》不是科学、学术论文,他只是阐述作者主张的书信,作者要捍卫的是儒道,自然推崇孔子。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我们不妨当做是韩老师做的一次演讲。 四人事例照应了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证明了作者提出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观点。那么,作者为何不详细地叙述这四个故事呢?这与同学们写议论文相似,叙述事例语言要简洁概括,尤其是读者熟悉的事例。孔子向这几位名人学习的故事,在韩愈那个时代,读书人耳熟能详,自然无需赘述。通过上述质疑考据,链接相关材料,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以学生课前预习发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针对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求证、反思。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准确地把握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关注到了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了作者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增强了思辨意识,促进了理性人格的成长。参考文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