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劳动技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论文_第1页
浅谈小学劳动技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论文_第2页
浅谈小学劳动技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论文_第3页
浅谈小学劳动技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论文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小学劳动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颍州区王店镇中心学校王克勤【摘要】劳动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因此,劳动技术教育要劳动为本,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的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通过耳、眼、手、脑的协作,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必需的、基本的劳动知识,学会使用一些常见的劳动工具,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并在这个基础上培养他们初步的思维和技术创新能力。【关键词】劳动技术,激发兴趣,动手能力,培养策略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劳动技术课教育不能只局限在课堂,要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用劳动打开学生成长之门。家庭作为第一课堂,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是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所必须,尤其是一些深层次劳动意识和习惯养成,需要从儿童开始。譬如防疫期间,居家学习同样不能忽视劳动教育,除家务劳动,还要积极引导孩子学习战“疫”中先进模范人物辛勤劳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这句话说明了儿童动手操作的重要性。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技术教学使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和"为什么这样做"的全过程。课堂如何让劳动技术渗透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参与意识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劳动课教学应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劳动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1、劳动课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劳动课的突出特点是以劳动实践为主,劳动课的教材也是按照学生的生活需求而设计的。教材内容本身就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学生已经有了耳濡目染。教学这些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先口述劳动过程,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知识,唤起孩子们对劳动过程的回忆,引起他们的共鸣,然后适当的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要完成某一件事要几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应注意什么,可以怎样改进等等。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的层次。例如教学《做米饭》这一课,我首先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米饭吗?你吃的米饭是谁做的呢?你会做米饭吗?孩子们一个接着一个摇头,我又说:你想尝试做米饭吗?把学生一下拉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回忆起做米饭,吃米饭的情境中来。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孩子们做米饭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动手试一试该怎么做,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边指导边观察,然后让学生说出做米饭的过程和注意事项,孩子们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和完善,让孩子们在喜悦、兴奋,自己参与的劳动实践中,通过观察、探索、总结逐步把劳动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和技巧。2、劳动课不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图形》中《动手做》时,要求学生用纸折、剪、拼出各种有趣的图形。在学习《整理房间》时,通过让孩子们观察书中淘气和笑笑的房间,激发学生来整理自己的房间以及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于以上这些内容,我们可以采用心理学上知识迁移的方法,让学生在内容、技能和方法上,与其他学科所学的知识相映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说出该如何操作,我们教师只需要阐明要点,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交流,最后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在劳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的进行类似学习内容的对照,类似学习方法的对照,类似操作技能的对照,求活、求新、求变。3、劳动课与玩相联系,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劳动成果能为他们带来极大的乐趣,也就是劳动的一项重要功能。而劳动成果本身就对学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我们教师要以那些技术性不太高,娱乐性强的劳动成果为诱饵,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玩上学,在学中玩。例如:去年九月份时我带着一年级的孩子们在我们的实践基地种大蒜,孩子们干的可有劲了,在动手操作的同时告诉他们大蒜的生长时节及种大蒜的注意事项。让劳动教学生活化,让生活走进劳动课。在教学中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充分利用孩子的天性、生活中有趣的现象和事物,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指导学生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小学劳动技术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发展,保证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和创新意识。而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方面,单纯依靠知识的反复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真正地指导他们参与动手实践,在动手实践操作过程中去对问题进行发现、分析和解决,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过程中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但是在指导学生动手动脑,开展动手操作过程中必须注意对学生的操作规程进行规范,使他们开展规范化、有效化动手操作,避免因为机械化动手操作而影响了最终动手能力培养效果。例如,当我们在学习《认识物体》时,我指导小学生开展“正方体”制作这一教学内容期间,可以首先指导全体小学生在亲自动手制作正方体之前进行一系列思考,保证可以通过规范化的动手操作实践来培养和提升小学生在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拆解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关键能力,在此基础上指导他们继续开展动手制作实践,这样通过深入探究和动手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更容易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如,要做好动手操作示范工作,确保学生可以对“正方体”的详细制作过程以及操作要点等形成深刻认知,之后使他们按照规定的操作顺序开展各项操作,最终可以借助这种规范化操作来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过程中促进他们动手能力发展。 三、关注学生实践体验,加强动手操作评价

为了有效激励学生,使他们可以在动手操作实践中有所收获,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小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过程中的实际体验,保证可以及时加以指导和点拨,并开展有效动手操作评价,确保可以使小学生产生强烈的动手操作兴趣,培养他们动手操作的良好思维习惯,最终可以起到提升他们动手操作能力的作用。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参与“正方体”制作这一劳动技术实践期间,教师要注意密切关注孩子们用各种大小不一的纸张制作正方体的进度,在学生遇到困难后要及时加以指导与点拨,但是要尽量给学生预留足够的自主思考和动手时间,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提升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学生完成正方体制作任务之后,可以及时加以评价分析,结合学生在整个动手操作实践中的实际表现,以及使用各种大小、薄厚不一的纸张工具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还组织全体小学生积极开展自主评价与相互评价,保证可以使学生通过评价活动的开展来明确自身动手能力中的不足与优势,同时借助相互评价也可以找出劳动技术教学不足,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的发展。有的家长表示“只要你读书好,其他什么都不用做”,将劳动和学习对立起来……这些都在无形中传递出不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一些学生缺乏劳动意识,出现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比如有的小学生不会剥鸡蛋、不会系鞋带,随地扔垃圾等等,这些都是劳动技术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补上劳动教育这一课,不能简单等同于培养“动手能力”,而是要回归教育初心──育人,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全面发展的人”。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是让孩子进行劳动时能获得相应的劳动体验,并在劳动过后形成自己的劳动素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