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课程-谚语与歇后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校本课程-谚语与歇后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校本课程-谚语与歇后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校本课程-谚语与歇后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校本课程-谚语与歇后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谚语与歇后语》是齐鲁书社版五年级上册《魅力汉语》中的最后一篇课文。本课分别介绍了谚语和歇后语的定义、内容以及特点。歇后语和谚语内容广博,反映了自然环境、历史变迁、社会生活、文化传统,道德修养等方面内容,传达出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歇后语和谚语集哲理性、劝诫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其简练、生动、诙谐的语言风格,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可读性。所以,本课以列举的形式让学生在雅俗共赏间感受汉语的魅力。不仅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谚语和歇后语,而且要积累平时常用的谚语和歇后语。对学生语文学科以及以后更到层次的写作能力的训练都有很大的帮助。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逐步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民族精神。教材分析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下面我从教材结构、教学目标、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教材结构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诗词诵读”、“魅力汉语”、“古代都城”、“饮食文化”、“诗词诵读”、“传统戏曲”、“历史名臣”和“科学技术”九个单元。共九个课时,课型有:讲读课、讨论课、鉴赏课、探究课等。“蒙书诵读”和“诗词诵读”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感受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以此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讲授时可以讲读课为主,让学生诵读经典,培养语感。“魅力汉语”这一单元带领学生步入汉语的艺术殿堂,领略汉语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感受民间语言独特的意趣。重点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在积累的基础上会使用。“古代都城”这一单元向学生展现了不同古都的文化气质,介绍了建筑风格和不同的历史文化底蕴。重点让学生了解六大古都的历史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物故事和文化。“饮食文化”这一单元介绍茶道、酒令、及风格迥异的菜系。重点让学生知道八大菜系和酒、茶文化。尤其是陆羽的《茶经》,感受中国的生活文化底蕴。“传统戏曲”这一部分让学生了解京剧、昆曲、地方戏等名胜。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历史名臣”这一单元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臣,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魏征”“包拯”“文天祥”林则徐”“康有为”五位历史名臣的故事。“科学技术”这一单元则让学生遨游古代科技时空,寻觅科技伟人的踪迹,感受古代科技的神奇魅力。二、教学目标本册教材旨在让学生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在指认式诵读中使学生扩大了识字量,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2、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利用13岁以前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4、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三、教学时注意的问题1、传统文化旨在培养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切勿让学生死记硬背、背诵过多的内容,给学生造成太多的学习压力。教学形式一定要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多种形式。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4、重视平常积累,背诵经典名句名篇,通过进行比赛来提高效率。教学过程中一定引导学生搜集更多的资料,尤其是在“诗词诵读”这一单元,只有搜集足够的作者的资料和作品,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本人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行,并引入实践。。5、重视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并以此作为反馈,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学情分析有人曾经说过:没有经典的文化是没有灵魂的文化,没有经典的人生是没有希望的人生。作为源头活水,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现在的孩子对传统文化经典内容知之甚少,他们平时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学习语、数、英等主课知识上,而6-13岁是孩子们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正是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大好时光,在这段时间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实际上是在和先哲交流思想感情。持之以恒,坚持数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肯定会滋养他们,成为他们的文化积淀,使他们终身受益。五年级二班共有学生40人,其中女生22人,男生20人。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前几学年里,学生对《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内容都已经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部分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了比较浓郁的兴趣。“千学万学,学做中国人。”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谚语与歇后语教学目标:1、了解谚语与歇后语的来历、组成部分。认识、积累谚语与歇后语,体会它们的含义。2、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感受谚语和歇后语的特点,丰富谚语、歇后语的积累,并形成运用它们的意识和能力。3、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的浓厚兴趣,养成自我感悟、自觉积累、主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感受谚语与歇后语的特点,丰富谚语与歇后语的积累。教学难点:1、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的浓厚兴趣。2、形成运用谚语与歇后语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以本单元“魅力汉语”为主旨,复习前两课《对联》和《谜语》,引导学生进入《谚语与歇后语》的学习,再次感受中国汉语的魅力。二、自主学习1、读课本29页,找出谚语的定义?找出关键词语。指名学生说定义,老师重点指导“集体创作”、“言简意赅”、“口头流传”等词语的理解。2、再读课文,概括说一说谚语的内容。学生读课文中谚语的内容,老师相机进行概括和补充。总结概括出四类:政治谚语——哲理的启迪,斗争的武器;农业谚语——科学的小诗,农事的指导;生活谚语——经验的总结,日常的教材;风土谚语——乡情的描画,民俗的展示。3、三读课文,找出谚语的特点。三、合作展示1、分小组展示搜集的谚语。独学:小组内组员单独整理自己搜集的谚语。群学:小组内进行交流,整合组员们的成果。展示:派代表上台展示成果。2、其他小组认真听,可以进行点评和补充。3、评选出谚语搜集得种类全、内容丰富的小组为“最棒小组”。四、走进歇后语1、什么是歇后语?学生说歇后语的定义,老师进行讲解。2、歇后语的特点?五、歇后语擂台赛1、小试牛刀:歇后语连线,把前一部分和后一部分连起来组成歇后语。学生进行抢答。2、火眼金睛:老师出示图片,学生迅速地猜出图片上所表示的歇后语。3、画龙点睛:出示句子,根据意思填上恰当的歇后语。六、趣味歇后语相声《歇后语》,两位同学上台用歇后语说一段相声,让学生通过欣赏,加深对歇后语的兴趣。《谚语与歇后语》一、把下列各句补充完整1、一年之计在于春,()。2、前人载树,()。3、庄稼一枝花,()。4、朝霞不出门,()。5、逆水行舟,()。6、冬天麦盖三层被,()。7、读书百遍,()。8、三人行,()。9、逆水行舟,()。10、路遥知马力,()。二、句子荟萃1、写出两句珍惜时间的谚语:

2、写出两句劝人读书、学习的谚语3、写出你认为最有趣的一条歇后语。三、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谚语

1、学习应该是持之以恒的事情,决不能(

)。

2、他深知皇上是一个十分多疑、刚愎自用和十分暴躁的人,很难伺候,真是俗话说得好(

3、人家又没有明确说的是你,你去解释,不是(

)。4、俗话说(

)只要你肯努力工作,你也可以成为一位专才。5、这位老公公的年龄以达六十,但他仍然不断学习,真是(

)。四、给下列加粗倾斜的部分换上适合的歇后语这几天,火箭队总是输()。今天是火箭队对老鹰队的比赛,火箭队的球迷心里很紧张(),没想到火箭队今天改变了战术,球员们个个很神勇(),打得老鹰队是莫名其妙(),最后火箭队以108:85赢得了这场比赛的胜利,打破了七连败的僵局,真是令人震惊()。“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进行自由探究,在预习的基础上,自读课文,找出谚语与歇后语定义、内容和特点。我进行相机的点拨,这一环节总体还是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什么是谚语与歇后语。但是,在小组合作和展示上设置的环节较少,没有全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不活跃,最后的相声表演显得非常单调,学生仿佛意犹未尽。《谚语与歇后语》评课记录赵老师执教的《谚语与歇后语》整节课都落实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充满活力。一、思路清晰,稳而不乱。一堂课精不精彩,课堂的导入也是一个因素。赵老师用复习的方式导入新课很好,温故而知新,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触发了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过来。二、以学生为本、以探究为线。让学生自己自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让孩子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疑问走出课堂。这堂课上赵老师从谚语的定义中提取“民间集体创作”、“言简意赅”、“口头流传”等关键词语,让学生质疑和体会。再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文本,反复咀嚼定义,使学生理解谚语和歇后语的内容和特点。三、以人为本,自主学习。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堂课中有一个非常闪亮的地方,那老师只是进行点拨和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自由展示和彼此竞赛。四、最后,提点小小的建议:在教学中,整个课堂对话形式单一,师生对话几乎贯穿始末。其实可以适当安排一些生生之间的对话,像学生回答后,再请学生去评价。教学反思我在教学中通过自主学习和层层比赛让学生在挑战中体会了谚语的定义和特点,以及歇后语的诙谐、幽默、表现力强之特点,初步感知了谚语的内容和和歇后语的构造特点,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