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工程《中国法制史》课本期末重点笔记整理_第1页
马工程《中国法制史》课本期末重点笔记整理_第2页
马工程《中国法制史》课本期末重点笔记整理_第3页
马工程《中国法制史》课本期末重点笔记整理_第4页
马工程《中国法制史》课本期末重点笔记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法制史》第一、二章一、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国之大事,在祀与戎。(p17)(一)战争与法律(二)祭祀与法律二、奴隶制五刑的具体内容1、大辟:死刑2、膑辟:剔去罪犯的膝盖骨3、宫辟:损害罪犯的生殖器官4、劓:割去罪犯的鼻子5、墨:在罪犯的脸额部位刺字6、刖:砍掉罪犯足第三章一、西周的《九刑》九刑有两种含意:1.西周实行的九种刑罚,即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2.《九刑》是西周成文刑书的统称。流:中国古代称流刑为流。指把罪犯押解到边远地方服劳役或戍守,不得离开该地区的刑罚。赎:赎刑用财物抵免刑罚。扑:扑刑是一种身体刑,包括笞、鞭、杖。笞用竹,鞭用革,杖用荆。扑刑在古代为教刑,用来督责官吏,又称为官刑。鞭:鞭刑(在古代)全部都体现在刑讯上二、明德慎罚的思想“明德慎罚”是“以德配天”政治思想的自然延伸,“以德配天”主张“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也就是说“民心”即“天意”。“明德”就是提倡“德治”,注重教化的作用;“慎罚”就是指立法、司法、刑罚处罚要宽缓、慎重。明德慎罚就是强调要将教化和刑罚结合起来。崇尚德政,提倡德教,谨慎地使用刑罚。此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的“重德”、“仁政”传统三、西周的质剂与傅别(一)质剂:买卖契约质:买卖奴隶、牛马等贵重的活物用较长的契约剂:买卖兵器、珠宝等贵重器物用较短的契约(二)傅别:借贷契约傅:书写别:中分,借贷双方各执一半四、七出与三不去(一)七出1、无子:妻子未能生子2、淫泆:妻子生活作风淫乱3、不事舅姑:不孝顺公婆4、口舌:妻子搬弄是非离间亲属关系5、盗窃:妻子暗蓄私财6、妒忌:妻子争风吃醋7、恶疾:妻子罹患恶性传染病(二)三不去1、有所取无所归,不去:结婚时妻子有来处,休妻时无归处2、与更三年丧,不去:妻子与丈夫曾经共同为公婆之一守满丧期3、前贫贱后富贵,不去:结婚时丈夫贫贱,休妻时夫已富贵五、五听案件审理中,法官兼听诉讼双方的供词,并以经验辨别双方供词的矛盾与真伪,即为五听。五听指五种观察方法。一曰辞听(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言词是否矛盾二曰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脸色是否异常三曰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呼吸是否急促四曰耳听(观其听聆,不直则惑):注意力是否集中五曰目听(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眼神是否游离六、西周对刑事、民事诉讼似已做了区分,刑事诉讼称狱,民事诉讼称讼第四章一、最早公布成文法的国家1、郑国是最早公布成文法的诸侯国,公元前536年,在执政子产的主持下,郑国率先以“刑鼎”形式公布成文法。2、公元前513年,在执政赵鞅、荀寅的主持下,晋国把范宣子制定的刑书铸在鼎上,以刑鼎形式加以公布。3、公元前501年,郑国大夫邓析自己制作了一部“刑书”,把其内容书写在竹简上,被称为“竹刑”二、《法经》:中国第一部内容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法典(一)产生背景李悝变革,制定法经巩固改革成果1、政治:“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的规定,废除世卿世禄制,不再以身份来获赏、禄2、经济:实行“尽地力之教”,充分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使封建式的小农经济得到巩固发展3、军事:严格对官兵进行考核,考核通过者还要给予优待(二)体例内容1、《法经》由六篇构成,依次为《盗法》、《贼法》、《囚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2、第一部分是专门打击盗贼犯罪的法律规定:《盗法》、《贼法》、《囚法》(网法)、《捕法》《盗法》:打击侵犯财产权犯罪的法律规定《贼法》:打击侵犯人身权犯罪的法律规定《囚法》:纠劾、关押犯罪嫌疑人的法律规定《捕法》:抓捕犯罪嫌疑人的法律规定3、第二部分是涉及盗贼以外的各种犯罪的法律规定:《杂法》轻狡:盗兵符、玺,或私议国家法令政治狡诡等的犯罪越城:非法翻越城池,偷渡关津、要塞等的犯罪博戏:赌博、欺骗等的犯罪借假不廉:贪污、贿赂等的犯罪淫侈:生活奢侈淫靡等的犯罪逾制:违法享用特权等僭越的犯罪4、第三部分是专门对定罪量刑原则作出的规定:《具法》5、特点(1)“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立法宗旨(2)贯彻重刑主义原则(三)影响1、是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战国时期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一定作用2、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法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它的体例与内容为后世借鉴发展,为中国成文法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从整体上看,《法经》是一部“诸法合体、以刑为主”的法典。《法经》贯彻了法家“重刑轻罪”的法制原则,主要维护新兴地主阶级权利和新的封建等级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的法律,其编撰体例、罪名、刑制等对秦汉以及后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三、商鞅首次改法为律四、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影响1、商鞅变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商鞅变法顺应了封建社会发展的潮流,促进秦国社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人民在变法中受益,拥护变法)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重要基础2、商鞅变法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改《法经》为秦律,使得《法经》的体例、内容得以传承改法为律,首创律这一法律形式,秦律成了中国法制史上第一部律,律成为中国封建朝代的主要法典第五章一、秦代的法律形式1、律:最主要的法律形式(国家正式制定、颁布的成文法)2、令:又称制、诏,用于对令进行补充3、式:涉及程序、格式4、法律答问:对于法律条文的官方解释,具有法律效力5、廷行事:司法审判的成例二、秦代的法律思想1、“以法为本”,“皆有法式”2、“以法为教,以吏为师”3、“行刑重轻”,“专任刑罚”4、法自君出,君主专断三、秦代刑事责任标准1、以身高为刑事责任标准男六尺五寸、女六尺二寸以上为“大”(成年),以下为“小”(未成年)2、以有无犯意作为构成犯罪与否的依据3、区分故意、过失秦律称故意为“端”,过失为“不端”4、共犯加重5、自首从轻秦律区分自出、自告与得6、连坐四、秦代的徒刑:强制犯罪者劳作1、城旦、舂:男犯筑城,女犯舂米;不加肉刑的为完城旦2、鬼薪、白粲:男犯砍薪,女犯择米3、隶臣妾:男为隶臣,女为隶妾4、司寇、舂司寇:男犯伺察寇盗,女犯判司寇刑而劳作如舂5、候:伺望敌情,在边地服役第六章一、汉律六十篇1、《九章律》:萧何在《法经》盗、贼、囚、捕、杂、具六篇基础上,增加户律(户口、土地、赋税等)、兴律(工程兴建、徭役征发、军队调动等)、厩律(牛马、运输、驿传、仓库等)三篇而成,其内容应该是根据秦律整理而成。《九章律》是汉朝的第一部律,也是汉律的核心2、《傍章》是汉高祖命叔通所作朝廷官秩礼仪,属于《九章律》的补充法规3、《越宫律》是汉武帝时命廷尉张汤所作,是有关宫廷禁卫方面的法律,为后世律典中《卫禁律》之先河4、《朝律》是汉武帝命中大夫赵禹所作,也称《朝会正见律》,是规范诸侯百官于正式场合朝见天子的法律。(古代臣见君为朝,君见臣为会)二、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形成(p68-69)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在夫妻及小家庭直系亲属范围内,卑幼隐匿犯罪之尊长不追究刑事责任,尊长隐匿犯罪之卑幼则一般也不追究,只有死罪才须上请廷尉裁决。(首匿:隐匿窝藏罪犯的首谋者)四、文景刑制改革(一)社会背景汉朝立国之初,天下凋敝,国库空虚,财源枯竭,人民四处流亡,无以为生,因此“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就顺应了此时的时代和统治要求成为汉初的治国方略汉文帝即位后,黄老思想得到了更好的贯彻,社会经济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社会稳定,风气良好,为汉文帝的刑制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二)主要内容1、文帝时期的刑制改革:废肉刑,确定劳役刑刑期2、景帝时期的笞刑改革:减少笞数,颁定《箠令》(三)影响1、从法律上正式废除了肉刑,明确规定了劳役刑的刑期和笞刑的刑制。2、以肉刑为核心的奴隶制五刑趋于瓦解;以笞刑、徒刑、死刑为主体的新刑罚体系初步形成,为隋唐时期五刑制度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基础。3、在惩罚犯罪的同时保存了劳动力,适应了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体现了刑罚的人道主义精神五、春秋决狱(董仲舒首倡)(一)内容在审判定罪阶段避开律令,直接以儒家经典《春秋》的经义与事例为标准审核被告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也就是说《春秋》经义的法律效力高于《九章律》。(二)原则:本事原志根据案情事实也考虑其主观动机:主观动机恶,即使未遂犯罪也要追究刑事责任;主观无恶意,则可根据案情事实减轻或免予处罚。(三)影响1、春秋决狱推动了法律的儒家化2、春秋决狱修正了法家偏重客观归罪的标准,强调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推荐行为人的主观方面3、在实际上是以司法官吏的主观臆断为转移,这就加大了司法的腐败第七章一、八议入律1、时间:曹魏总结前代经验,制定魏律时,将“八议”列为传统法典主要内容之一。2、八议入律使贵族官僚享有法定特权,变通适用一般法典中所规定的刑罚的制裁,成为传统社会等级身份价值观的直接体现3、对象(1)亲:皇帝宗室亲戚(2)故:皇帝故旧(3)贤:朝廷认为有大德行的贤人君子(4)能:政治、军事方面有大才能者(5)功:对国家有大功勋者(6)贵:有一定级别的官爵者(7)勤:为国家服务卓著有大勤劳者(8)宾:前朝皇帝及后裔二、《晋律》(《泰始律》)(p92))(一)该律又经张斐、杜预作注释,又称“张杜律”(二)立法成就1、严格区别律令界限律:固定之规范(主要是刑事法律)令:一时之制度(主要规定国家制度)2、篇章体例合理,分魏律《刑名》为《刑名》《法例》两篇保留《刑名》,新增《法例》篇目,充实刑法适用制度方面的规定。3、继续精简律令章句,再度扩充法典篇目对篇章的设置进行了调整,使其更加合理完善;文字简约,法律概念进一步规范化《晋律》共二十篇,620条,27657字,体现了以汉魏律为基础“蠲其苛秽,存其清约”的立法原则。4、进一步改革了刑罚体系(1)简化新五刑为五种二十余等(2)再度缩小亲属株连的范围5、开创了对法律条文进行注解诠释的立法形式三、官当官当是在八议对应的八种人以外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主体的适用范围,因被刑人身份不同,而在刑罚适用上予以减免的制度;其特点是因犯罪者(及其一定亲等关系的亲属)的官职爵位而依法律规定减免刑罚。四、《北齐律》的立法成就1、进一步改革体例,确定了12篇的法典体例(科条简要,法令审明)2、首创了《名例律》的总则篇目,《名例》冠于律首增强了法典结构上的科学性3、法律形式的变化(1)格的变化:以格代科格:律的补充形式科:独立编制的行政法规(2)律令性质的分化律:规定犯罪与刑罚的刑事立法令:规定典章制度的政令法规(3)式的发展式:独立的综合性法规4、法律内容的发展(1)形成了杖、鞭、徒、流、死的刑罚制度,为隋唐时时期五刑的完备奠定了基础(2)确立了重罪十条制度,强化了对封建三纲的维护5、上承汉魏律之精神,下启隋唐律之先河,成为隋唐法典的蓝本,是当时立法水平最高的成文法典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儒家化的表现——儒家的思想道德观念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实现礼法结合,道德与法律的融合(一)封建特权制度法律化。1、八议制度。八议制度是指八类权贵人物犯罪后“大罪必议,小罪必赦”,享受特殊优待,司法机关不得擅做处理的制度。这八类人为“亲、故、贤、能、功、贵、勤、宾”,八议制度的直接渊源是《周礼》中的“以八辟丽邦法”,自曹魏《新律》开始正式载于律文,“八议”制度的出现是封建礼法结合的产物,是“刑不上大夫”礼制原则的具体体现。2、官当制度。官当制度即以官品或爵位抵罪,是贵族官僚犯罪后享受的一种特权。以官抵罪始于西晋;《北魏律》对官当做了进一步的规定;《陈律》正式使用“官当”这一名称,隋唐时期继承了官当制度。(二)罪行的确定以礼制为标准1、“准五服以治罪”制度。五服制度即中国古代丧服制度,即以父系宗亲为例,上至高祖,下至玄孙。按丧服质地、样式及服丧期限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故称五服、五服制度原属礼治内容,晋律将其纳入法律,作为确定亲属之间立嗣、继承、赡养等民事关系及亲属相犯定罪量刑的依据,形成“准五服以治罪”制度,体现了儒家倡导的亲亲之意及纲常礼教。2、“重罪十条”制度。《北齐律》将历代重大犯罪归纳为十种,即重罪十条:“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如果犯此十项重罪,不在赎议之列。“重罪十条”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侵犯皇权的尊严及危害封建政权的犯罪;二是侵犯父母尊长,破坏家族伦常关系的犯罪。作为封建社会打击的重点,体现了儒家的国家观,法律观和家族观。3、“存留养亲”制度。即对犯死罪者,因其为家中独子孙,若将其处死,家中年迈之父母、祖父母将无人奉养,经奏请皇帝法外开恩,可将改罪犯免死,待其为家中老人养老送终后再对其执行流刑的制度。也体现了儒家提倡的孝道,仁恕观念。第八章一、(一)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1、德礼的作用在于教化万民,刑罚的作用在与禁顽止奸,二者作用互补,缺一不可2、治国必须兼有德礼和刑罚,二者是本与用的关系3、体现了德主刑辅,轻刑慎罚的思想(1)德礼重在通过教育感化的方式维护国家的长期稳定,是国家治理的优先手段;刑罚虽为国家治理所必须,但手段残忍,只能实现目标于一时,所以治理国家的有效手段是以德为主,辅之以刑(2)轻刑慎罚原则体现在减少死罪,减轻刑罚与严格死刑案件的审核程序4、体现了儒法合流,道德法律共同治理的基本模式(二)《唐律疏议》1、永徽四年(653年),;律文与疏议合为一体,正式颁布实施,即《唐律疏议》2、影响(1)体现了以儒为主,儒法并用的国际治理理念,有效化解了儒家思想与法律治理的内在冲突(2)对后世各朝立法以及东亚各国立法产生重要影响(3)将律文与疏议有机结合为一体,创造了一种新的法典编纂方法(4)是中国迄今完整保存下来的第一部法典,也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二、唐代对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犯罪的处理1、同一国籍的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犯罪,适用该国法律2、不同国籍的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犯罪,包括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对中国人实施的犯罪,均适用中国法律3、外国人非法入境,与中国人从事货物交易活动,比照中国人非法出境从事货物交易活动治罪外国人因出使进入中国境内而从事货物交易活动,计赃准盗论三、十恶重罪(1)“谋反”即“谋危社稷”,即意图推翻皇帝的统治;(2)“谋大逆”即“谋毁宗庙、山陵即官阙”,即图谋毁坏皇帝祖庙、皇陵和宫殿;(3)“谋叛”即“背国从伪”,即图谋被判国家,投降敌国或伪政权;(4)“恶逆”,即殴打、谋杀尊长亲属;(5)“不道”,即适用凶暴手段致人死亡,或蓄养毒虫、使用邪术害人,简言之即恶性杀人行为;(6)“大不敬”,即指侵犯皇帝人身安全和尊严的一切言行;(7)“不孝”,即告、骂祖父母、父母,或供养有缺,或别立户籍存私钱,私自婚娶,父母去世,匿不举哀等行为;(8)“不睦”,即家族成员之间的侵犯行为;(9)“不义”,即侵犯非血缘尊长的行为;(10)“内乱”,即家族内部的乱伦行为。“十恶”主要是两个方面的犯罪,一是威胁、损害皇权和危害封建政权的犯罪;一是破坏社会秩序和封建伦常关系的犯罪。唐律把“十恶”列于篇首,作为刑事打击的重点,予以严惩,按照唐律的规定,“十恶”的十个罪名均可以判处死刑,特别是谋反和谋大逆,不仅本人处死,还要累及家属。对十恶的严厉惩罚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的规定:一是量刑从重,二是常赦不原,三是处刑决不待时,四是不得享受特权。四、《唐律疏议》的历史影响1、对后世各朝立法以及东亚各国立法产生重要影响2、将律文与疏议有机结合为一体,创造了一种新的法典编纂方法3、是中国迄今完整保存下来的第一部法典,也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五、三司推事中央司法权由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个机构共同行使在职能上,三机构各有分工。大理寺是最高审判机关,负责审理朝廷文武百官犯罪以及京城徒刑以上案件。对于徒、流刑案件的判决必须经由刑部复核后,方能生效;对于死刑罪的判决,尚须奏请皇帝批准。刑部是最高司法行政机关,掌理“天下刑法及徒隶勾覆关禁之政令”等司法行政事务,并参加重大案件的审判活动。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职掌为纠弹百官,并负责监督大理寺、刑部的司法审判活动;另外,还参与对于重要案件的审理三司推事(三司会审):遇有特别重大案件,由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机构的长官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六、唐代的保辜制度——对伤害的定罪量刑方面伤害行为发生后,确定一定的时间限度,以时限结束时被害人的死伤状况作为对伤害人定罪量刑的依据。在规定的期限内,伤害人可采取积极措施,挽救被害人的生命,以减轻自己的罪刑。保辜的期限,以伤害的方式及伤害的程度而定,在期限内被害人因伤而死,对加害人以杀人罪论处;期限内未死亡,或者期限外死亡,以及虽在期限内,但不因伤而死亡者,对加害人以伤害罪论处第九章一、中国古代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宋刑统》二、宋代的折杖法折杖法:是用决杖来代替笞、杖、徒、流的刑罚方法。五刑之中除了死刑都可以用决杖来代替,同时折杖法不适用于反逆、强盗等犯罪。三、刺配:将杖刑、刺面、配役三刑同时施加于一人四、宋朝规定死亡商客财产继承规则第一,如有父、母、妻、子、亲兄弟、未嫁之姊妹、未嫁女和亲侄等随行者,可任其继承收管;如相随之人不在此范围的,只能由父母、妻儿持官府的公文前来收认。后来继承人的范围又有所缩小,亲兄弟、亲侄儿等均被排除在继承人范围之外。第二,如死亡客商无一人相伴,先由官府保管,并通知其原籍追访亲属,待父兄、子弟等有继承权人前来继承,依数酬还。第三,客死的外商在海外的直系亲属可以认领财物。这些规定加强了对于死亡客商亲属继承权的保护,有利于促进海内外贸易的发展。五、官吏的选任制度、考课制度(一)选任制度宋朝选任官吏的途径有:科举、恩荫和捐纳。恩荫是指贵族官僚子弟,根据祖父辈的爵位、官品,荫补任官。捐纳是指富家子弟,岀资买得官职。在宋朝,科举为选任官吏的正途,也最为公平;恩荫和捐纳皆有制度的限制。(二)考课制度宋朝出于强化中央集权、控制各级官吏、提高工作效能的目的,非常重视考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立专门机构主管官员考课,审官院负责京朝官的考课,考课院负责幕僚官和地方官的考课。考课的程序是由上级负责考课下级,由下至上逐级进行。第二,考课制度高度规范化、法律化,南宋所编的《庆元条法事类》的“职制门”汇编了有关考课的敕、令、格、式及申明,从中可见宋朝考课制度相当细密和规范。第三,考课的方法主要有二:一是磨勘制,二是历纸制。磨勘制,即磨勘转官,是指定期勘验官员的政绩,以定升迁。历纸制,类似于现代的考勤工作登记,规定官吏按日自计功过,并上交给主管的官员,或由长官平时记录其属下官员的善恶,作为考核的依据。第四,对各级官吏规定了不同的考课标准和考课内容,尤其对地方官的考课标准最为具体,如“以七事考监司:一曰举官当否,二曰劝课农桑、增垦田畴,三曰户口增损,四曰兴利除害,五曰事失案察,六曰较正刑狱,七曰盗贼多寡”。以唐代的“四善四最”考守令。六、(一)务限制度官府受理民事案件的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月一日至次年的正月三十日该规定是为了在农忙时节保障充足的人力,不致因民事纠纷耽误要务(二)鞫谳分司的审判制度为了防止刑狱酷滥和官吏舞弊,宋朝从州至大理寺,都实行审与判分离的司法审判制度。在州一级,司理院的司理参军,“掌狱讼勘鞫之事”;另设司法参军,掌“议法判刑”。大理寺则有“断司”和“议司”之分。这种由专职官员分别负责审与判的制度,称作鞫谳分司制。在该制度下,负责审判的官员无权过问检法断刑,检法断刑的官员也无权过问审判,二者互相牵制,不易产生流弊。七、《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第十章一、元代统一中国后所颁布的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成文法典是《至元新格》二、元朝将当时在中国境内的居民分四等作为少数民族,元朝统治者公开强调民族之间的差异,把治下的民众按照族群和被征服的时间先后分为蒙古人、色目人(西域各族,包括西夏、回回、西域人)、汉人(原辽金地区各族,包括汉人、契丹、女真人,以及较早征服的四川、云南、高丽人)、南人(原南宋治下汉人)四等。第十一章一、《大明律》与之前的历代律典比较的特点或变化在编排体例上,它适应了明代废除宰相制度后,将中央政务分属六部的政治体制,吸收了《唐六典》《元典章》以职官分类编制法典的长处,改变了自《法经》起一直相沿的结构体系,创立了以六部分类的新体例。《大明律》共七篇,,“名例”以下,分别为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和工律六篇。律后还附有包括“五刑之图”“狱具之图”“丧服总图”等一系列跟适用法律紧密相关的图表。《大明律》在定罪量刑上侧重尊君:与尊君相悖者,重其所重;与尊君无关者,轻其所轻。“重其所重”指的是唐律对该罪的处罚已够重,明律更重上加重。“轻其所轻”指的是一些无关于君权的犯罪,唐律处罚本来就轻,明律则轻上更轻。《大明律》是唐律和清律外又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华传世法典,在编排体例、定罪量刑上有其特点,且文字浅显、通俗易懂,实用性较强。关于《大明律》之得失,清代律学家薛允升认为评价律好坏之标准,是遵守君臣、父子、夫妇之经,而使事事物物各得其宜。理想的法典是既要尊君,又知礼臣,明律是只知尊君,而不知礼臣,失之于偏:不应宽者故意从宽,不应严者恣意从严。二、明初实行重典治国(p178/p180)朱元璋遵循古训,提出:“吾治乱世,非猛不可”的思想,形成影响明朝的“治乱世用重典”的治世思想。内容:在治吏上突出重典色彩,用重刑来控制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同时,重典也适用于犯上作乱的行为和盗贼犯罪。原因: 1、朱元璋来自民间,亲眼目睹元末官吏贪腐、法制溃乱、百姓饱受乱世之苦的状况,所以在其掌握权力之时,就已纠治元之弊端、恢复法制秩序为首要任务,而不惜“以猛治国”; 2、明初形势错综复杂,农民起义时有发生,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国家经济贫弱,加之边关异族入犯,朱元璋认定明初是“乱世”,所以要用“重典”来治理; 3、集中权力,加强专制统治,这也是晚期封建王朝的必然选择。三、明律专门设立“奸党罪”来防止臣下结党营私四、明代创制的新刑罚种类:充军和廷杖1、充军:把不杀的重罪犯押解到边远地区补充军伍罚作苦役的刑罚根据期限长短,充军可分为终身(终罪犯本人之身)和永远(罪犯世代相袭)2、廷杖:帝王在朝廷上当众责杖大臣的做法五、(一)明朝会官审录制度:集合众多朝廷官员来会同审理疑难案件1、朝审:朝廷最高级别的官员会审已被判决秋后处决的死囚犯制度2、热审:在暑热季节到来前由朝廷官员会审京师在押未决囚犯,以提高审判效率、减轻囚犯痛苦的制度3、大审:由皇帝定期派出代表(司礼监太监)会同三法司长官,共同审理在押罪囚的制度(二)三司会审中央常规司法机构被称为“三法司”,是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刑部行使审判权,是中央审判机关;都察院审判文武官员犯罪案件;大理寺行使复审权,是中央司法复核机关。六、明代出现的特殊司法机构:厂卫(p195-196)对司法制度的影响:干预司法审判工作皇帝借助特务机构,更易操纵群臣百官,方便其行使生杀予夺之权第十二章一、《大清律例》于乾隆5年(1740年)修订完成二、《大清会典》(五朝会典)包括:《康熙会典》《雍正会典》《乾隆会典》《嘉庆会典》《光绪会典》三、清朝监察制度变化中史央设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关,以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统领之。全国划分若干道作为监察区,每道设监察御史满汉各一人。另设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中央六部。后六科并大都察院,合称“科道”。此外,总督和巡抚一般授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兼职监察。各省则有按察使、分巡道主持省内监察。京师有隶属都察院的五城察院,以巡城御史主持各城(区)治安和监察。清朝监察机关发达,监察网络严密。监察机关的职权主要是通过巡察、财政审计、考核官吏等方式弹劾官邪、整饬纪纲,同时也参与重案会审、审判复核、监督决囚等。监察方式包括巡察和驻察两类。清朝重视监察法规的制定,其中《钦定台规》和《都察院则例》最为重要。《钦定台规》制定于乾隆时期,后经嘉庆、道光和光绪朝多次増修,系清朝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监察法规,包括训典、宪纲、六科、各道、五城、稽查、巡察、通例等八类规章,详细规定了都察院的职权和监察纪律。《都察院则例》属《钦定台规》的实施细则,包括封驳、陈奏、京察、大计等事项的具体处理规则。上述两部法规的制定使传统中国监察立法达到了新的高度。四、清朝的会审制度(一)会审制度:秋审、朝审、热审1、秋审:是对在押死刑犯进行特别复核的制度秋审显示了对待死刑的审慎态度,因而被称为国家大典2、朝审:对京师刑部狱中在押死囚进行复核的制度(在秋审前一天举行)3、热审:热审是清朝的一种仁政措施。每年小满后十日至立秋前一日,由大理寺左右二寺官员,会同各道御史及刑部承办司共同审录关押在京师各监狱的笞杖罪囚,轻微犯罪者可减免刑罚或及时释放。因在炎热的季节举行,故称“热审”,康熙时确定各省同时举行。(二)秋审与朝审区别朝审和秋审,审判的对象有区别。秋审的对象是复审各省上报的被处以死刑的囚犯,而朝审则是复审刑部在押的死刑犯。朝审和秋审的区别还在于时间上,朝审要晚一些。第十三章一、清政府预备立宪运动的预备期限为九年1906年9月1日清政府宣布实行预备立宪,成为清廷“国策”规定到1916年正式实行君主立宪二、资政院和谘议局(p231)(一)谘议局1、定义: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清政府设立的地方咨询机关。筹建于1907年,1908年7月颁布《谘议局章程》及《谘议局议员选举章程》,1909年开始在各省设立。2、实质:各省督抚严格控制下的附属机构。3、宗旨、权限:以“指陈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为宗旨,权限包括讨论本省兴革事宜、决算预算、选举资政院议员、申复资政院或本省督抚的咨询等。(二)资政院1、定义: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清政府设立的中央咨询机构。筹建始于1907年,1908年以后陆续完成《资政院院章》,1910年正式设立。2、性质:它是承旨办事的御用机构,与近现代社会的国家议会有根本性的不同。3、内容:可以“议决”国家年度预决算、税法与公债,以及其余奉“特旨”交议事项等。但一切决议须报请皇帝定夺,皇帝还有权谕令资政院停会或解散及指定钦选议员。三、《钦定宪法大纲》立宪政体必有宪法。清廷既已宣布预备立宪,理应有个宪法纲要,向臣民公示立宪预备之准则,占到将来正式君主立宪之时,再颁布宪法。1908年8月27日,宪政编查馆与资政院会奏《宪法大纲暨议院法选举法要领及逐年筹备事宜折》,认为在预备立宪之初要先编纂宪法大纲。清廷同日批准,予以颁布,史称《钦定宪法大纲》。该大纲由正文“君上大权”十四条和附录“臣民权利义务”,九条两部分组成。“君上大权"部分首先规定:“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本着这一精神,赋予了皇帝颁布法律、发交议案、召集或解散议院、设官制禄、黜陟百司、统率军队、宣战议和、订立条约、派遣使臣、宣布紧急戒严、爵赏恩赦以及司法审判等大权。“臣民权利义务”部分规定:臣民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于法律范围内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与结社等自由;非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可请法官审判其呈诉之案件;应专受审判衙门之审判;财产及居住受保护;按法律所定,有纳税、当兵和遵守国家法律的义务。四、《钦定大清刑律》为了在刑法方面“模范列强”,以收回领事裁判权,适应未来正式立宪的需要,沈家本主持的修订法律馆自成立以后不久即开始制定新的刑律草案。1906年秋,聘日本人冈田朝太郎起草新刑律,1907年8月完稿,由修订法律馆上奏。自此,围绕新刑律草案产生了长达六七年之久的激烈争论,成为礼法之争的主要内容。1911年1月清廷上谕裁可公布,是为新刑律之定本,被称为《钦定大清刑律》。《钦定大清刑律》分两编五十三章四百一十一条,其中“总则”编十七章八十八条,“分则”编三十六章三百二十三条,附《暂行章程》五条。清廷本计划该律在正式立宪后施行,故其在清代未能生效。直至中华民国成立,由于一时未能制定出自己的刑法典,在删除了《钦定大清刑律》与民国国体相抵触的条文后将其改名为《暂行新刑律》,作为民国时期的刑事基本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