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都市带理论的发生背景、生活方式变革与文化价值理念
J0:A1003-9104(2011)06-0062-081961年,戈特曼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整合分析能力系统地阐释了美国东北部海岸出现的大都市带现象,他在美国20世纪基金会的资助下完成了《大都市带:美国都市化的东北部海岸》一书,在美国及世界其他地方产生了巨大反响。戈特曼的阐释虽然以美国东北部海岸为基础,但其中许多经典论述和对人类文明形式的思考至今仍有很大的价值。人口增长,生存空间的压缩和扩展以及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望不断推动大都市带的发展,尽管这个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也屡遭悲观者诘责,但大都市带的组织和发展模式确实在世界许多地区存在着,并且代表一种人类文明进步的趋势。虽然有学者批评此项研究中存在大量的信息描述,并非如戈特曼本人在书中所标榜的深层分析,并且缺乏足够的对区域扩张的批判意识,但是书中有关区域通勤流动性,信息服务经济以及美国东北海岸特殊区位优势和大都市带结构的观点都是具有前瞻性和面向未来的,也正因为此,戈特曼才将美国东北海岸的城市化模式当作其他大都市带地区的榜样来“推广”。另一方面,戈特曼有关大都市带的理论也对区域内以及全球的区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大都市带这个词来源于古希腊并且芒福德也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过,但是“版权持有者”却是戈特曼,在该区域外的很多划定在他地区分布图上的市政机构和县都试图得到戈特曼的认可正式称为该区域的一部分,在美国其他地区,那些戈特曼已经认为是胚胎性的大都市带集群也在争取获得他的认可,相似地,戈特曼的研究和观点也在美国之外的地区受到追捧,这些地区并不仅仅是让特定的城市和区域包括进他出版于1976年的全球大都市带体系中,也是为了澄清这些快速发展区域独特的性质,同时也为他们的规划政策提出建议。①事实上,这些全球主要大都市带已经成为各国家地区发展的主要动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下面以戈特曼1961年《大都市带:美国都市化的东北部海岸》一书中有关大都市带理论的经典研究为基础,阐释戈特曼有关大都市带理论的主要观点,希望从这一研究中找出有助于国内城市群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经验。一、大都市带理论诞生地的基本概况1.沿东北海岸主轴展开的多中心和星云式地带美国东北部城市群研究所涉及的是“一片从南部新罕布什尔州到北部弗吉尼亚州的几乎连续的城市和郊区地带,东临大西洋海岸,西至阿巴拉契亚山脚下”②,即便该区域经济的现有基础是面向世界的,但是当地的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仍然对区域的发展有影响。③大都市带内的地形比较多样化,这也促成了该区域所处位置的价值以及发展模式。同时也是形成起界限的基本因素之一,大都市带总体上是一片位于大西洋和内陆高山之间的密集地带,由沿海平原和高地构成,当中由瀑布线(FallLine)以及美国1号公路隔开,从17世纪开始,这条美国东北海岸的主轴吸引了大多数的城市居民和郊区活动,大都市带地区自然禀赋并不丰富,没有肥沃的土地,没有特别的气候优势,没有丰富的矿藏。在这些方面,该区域都没有中西部,德克萨斯或加州的资源潜力,该区域最基本和持久的资产之一就是其区位优势——位于大西洋沿岸,面向欧洲并且出于适中的纬度位置。④戈特曼将大都市带的结构描述为“多中心”和“星云式”,这个区域是由一条主轴相连接的多个主要中心构成,如波士顿,纽黑文,纽约,特伦顿,费城,威尔明顿,巴尔的摩和华盛顿,多中心之间的竞争与互补极大推动了大都市带以及内陆的发展,如19世纪初几个出于领先地位的港口城市中心开始建造运河沿密西西比河将货物运往内陆的平原地带,纽约和费城是西进运河竞赛中的两个主要竞争者,纽约以伊利运河获胜从而巩固了其东北海岸商业领导者的地位,纽约也是大都市带主轴区域地带城市中最大的中心城市系统,当然,其他的城市也有相当重大的意义,华盛顿是联邦政府的所在地,费城是重大产业和金融的复合体,波士顿不仅是重要的文化阵地,而且是产业和金融中心,然而,大都市带最显著的发展并不是这些中心城市的单极化发展,而是主轴通道两旁位于城市之间的扩张发展,这一星云式结构是指大型结构化的中心城市分布于各种郊区地带,小城市和绿地之中。⑤西方对这种城市和区域组织形式有所研究和关注的除了戈特曼外还有沃斯,他认为美国主要的大都市地区已经发展成为一些系列的“城市地带(urbanrealms)”,这是城市发展的自然功能,沃斯和戈特曼强调了都市规模和形式的不同维度,都认为城市的扩张并没有粉碎区域而是产生了新的连接形式。⑥对城市甚至区域扩张发展的形式有许多反对的声音。芒福德对于戈特曼所阐释的大都市带现象持悲观甚至厌恶的态度,作为有机规划大师和城市文化的倡导者,他欣赏的是适度规模并且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的城市形式,他认为:“新出现的城市体,煤团块(coal-agglomeration),被帕特里克·格迪斯叫做集合城市(conurbation,这字又被译为‘组合城市’或‘城市群区域’),是既不孤立地在农村地区,也不依附于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它铺开在几十平方英里甚至几百平方英里土地上,密度比较均匀。在这个城市聚集体内,没有一个真正的中心:没有社会文化等公共机构能把它的成员团结到一个活跃的城市生活中来,没有一个政治组织能统一它的共同活动,只遗留下一些老的公共机构的社会废墟,支节,片断,正象洪水过后零乱地散在一条大河边的黑糊糊的废物:这是社会生活中的荒无人烟之地。这些新的城市大部分不能产生艺术,科学或文化:它们首先是甚至不能从历史较久的中心那儿输入这些。每当当地创造出一些盈余,立刻会被别的什么地方吸干。”⑦而作为地理学家的戈特曼恰恰认为大都市带区域内人口和资源的流动和重新分布可以建立“人类生活空间组织形式的新秩序”,“总体来讲,人们长期以来都是从道德角度来讨论和谴责城市发展。我们需要这种观点,但整个历史已经证明这种谴责并不公正。在较小区域内聚集大量人口造成各种资源短缺,大多数人必然会遭遇短缺的困境。为了减轻这种困难,使密集分布的人口更有承受力更加幸福,必须找到更好的分布方式,建立一个恰当的分布体系,并建立和接受一些规则。城市密集,贫民窟和拥挤可以视作文明进程中的痛苦。同样大都市带的前景也并不那么黑暗,并不像悲观者和抗议者描绘地那样。确实,这里许多宜人的乡村景观已为丑陋的产业集群或居民区所取代;大都市带许多地区的空气不再清新,无论白天黑夜人们一直被噪音侵扰,水质也不像人们期望地那样纯净,交通有时变成梦魇。这些问题确实反映了城市突破其狭窄界限扩展到开放乡村环境的变革。但在某种程度上,郊区扩张可以减轻人口密集的压力”⑧。由此可见,戈特曼对于城市群发展的态度是乐观的,他的着眼点在于城市过度密集后居民所承受的资源短缺压力。戈特曼认为,城市发展之初的模式是城市聚集效应的结果,而当密集程度进一步增加时,这种发展模式有损于区域的后续发展。东北海岸的城市和区域发展模式尽管有其自身的问题,但它已经确实存在并且还将不断发展下去。原有的城市机能在更广泛的区域内进行扩散确实有时不利于城市个体的发展,但即便是对城市扩张持否定态度的芒福德也曾说:“除非郊区里包含着一个原有的小镇中心,大多数郊区是单一阶层的社会,只是有一小批商人和服务人员,这些人也是郊区所不可缺少的,他们常常注定以大都市市中心区作为他们的宿舍。分开实际上意味着强迫交往,或者至少是共同居住在一起,因为,如果有任何选择余地的话,他们就不会呆在这个社区里了。因此,郊区居民剩下的大的自由只是交通上的自由。就艺术,智力,精神方面来说,郊区仍然依靠大城市:戏院,剧场,交响乐队,美术馆,大学,博物馆等已不再是日常环境的一部分。”⑨“现代城市的解体与危机,其根源就在于文化灵魂的隐匿”⑩,城市文化精神在经历了城市容器的聚集和碰撞之后,趋向于物质化和单项化,而在这种区域性的城市发展模式趋势下,城市文化精神面临新的挑战。国家和世界发展的动力已经不仅限于单个城市,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区域性的竞争和协作,区域性的规划更需要文化艺术和精神生活方面的服务,生活空间密度的降低更需要共同的文化生活来整合区域的发展。2.区域用地形式:城市用地和林地间的竞争土地使用形式在戈特曼有关城市群理论的叙述中占据相当的篇幅,从城市群整体上来说他将20世纪50年代的使用情况描述为:“约一半是林地(包括城市外的公园),三分之一实际应用在农业上,约15%做专项用途(主要是建筑物和道路)。近来,大都市带耕种面积由于林地和城市用地的原因有所减少。虽然各地情况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主要用地竞争存在于城市和林地之间,大都市带整体约一半的地带被绿色覆盖”(11)。城市用地的扩展不难理解,但林地的扩大似乎并没有直接关联。事实上,在美国东北海岸的城市群现象中,林地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戈特曼强调了林地的社会意义:“森林覆盖可以保护土地;保持水供应;提供野生生物的环境;提供各种不同的娱乐活动”(12)。此外,林地还直接或间接地被人们当作郊区使用,并且这种用地形式更能表现该区域独特的价值观和白领生活方式。“许多大都市带的居民将房子以半分散的形式安置在丛林,田野中和乡村道路旁。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分散居所的主人属于中等以上收入人群。这些房子的购买和维护通常比较昂贵;这样的家庭通常需要两辆车,汽车使用量比城市居民更密集;在城镇中工作时间较短的居民非常喜欢这样的居所,可以在乡村环境中度过更多休闲时光。但必须意识到这一趋势在大都市带甚至全国范围内并不是刚刚出现,并且已经由来已久。它解释了乡村非农人口的出现和扩张。这清晰地表明,林地并没有被抛弃,而是被直接或间接被当作郊区使用。尽管时有不便并有些昂贵,但很多美国家庭都购买了这样的房子,那么这样的方式也必然具备很大优势,比如更宜人的生活环境。如果这一趋势没有计划地蔓延下去,更多的道路会切断现在的绿色覆盖地区,继续分化这些地区,最终导致很多不规则但却密集的有花园围绕的房屋出现。过着城市生活的人喜欢把房屋安置在乡村中。土地使用可以计划应用这些优势。这需要一些规划,否则多度发展的外围郊区会有损其目标,以可悲的形式将土地郊区化。”(13)作者还提出土地使用的多目标理念。“城市用地方面,同一片土地的多样性使用可以通过增加高度完成,不同的楼层有不同的功用。然而,这样的多样化使用在大多大都市带地区并不十分盛行。事实上,区划(Zoning)倾向于强调城市和郊区的专门化区域使用。商业区尽管有时也会朝着某个或某些方向扩张,但他们仍然努力继续将办公区域或企业密集在一起。好的住宅区会抵制工厂,小店铺或廉价房屋渗入。这些态度维护着现有状态和当地的利益,有利于空间土地使用的严格分割。尽管有政府的规制和当地的抵制,一些商业和产业用地仍然渗入了居民区或农业用地区划,或是以包抄的方式侵入保护不那么严格的邻里,或是得到当地政府的许可。接受这种城市和乡村相互渗透的过程会带来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城市和乡村的生活特质都可以保留整合。大都市带中城市与乡村的共生,创造了一种新的有趣的多目标土地使用模式,赋予了该地区鲜明的特色。正如商业中心地带一样,这一特色或许也会在世界其他快速城市化的地区出现。研究它可以为其它地区的发展提供经验教训。”(14)3.交通形式:缓解车流阻塞,交通的“时间”观念空间的扩展和重新分布与交通形式密切相关。无论是城市生活的便利还是近来郊区的扩张都得益于交通的规划和发展。该区域经济活动的变革导致通勤人数增加,但独特的生活方式也带来通勤方面的新特点。戈特曼指出:“通勤虽然频率降低,但每次的交通量很大,大量的人口涌向海边,山地,林地,回到家中。因为家庭平均收入和休闲时间增加,这些运动更频繁并且比从前对人们的影响更大。在大都市带这样的区域中,提供能够承载更多交流量的交通工具和设施是必要的,甚至是事关存亡的。”(15)交通量的增加必然导致交通阻塞,给城市中心或度假休闲地点带来很大的压力。对此戈特曼认为:“通常情况下,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提供更多的汽车,高速公路,桥梁,隧道,车库和停车场设施。这导致大都市带地区出现巨大车流量,但也给区域带来更多阻塞和延误的问题。因此更多的注意力应该转移到公共快速交通体系和通勤轨道交通服务上。在大量出现的大都市地区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疏导那些不需进入城市中心地带的车流,波士顿建立了密集中心地区周边的环状路线,这样那些目的地不在中心地带的车流就不需进入市中心。基于同样的目的,麻萨诸塞州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建立了128路线并获得巨大的成功,吸引了大量的车流和许多产业,特别是电子产业。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过于拥挤,它已经需要扩大了。波士顿128路线的成功使得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的其他城市也修建了相似的环状路线。这样的分流通道都修建在较小城市中心的周边,这样一些主要的收费公路使得长途车流不需进入大都市带重大型城市的中心地区”。(16)“另外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那些不得不经过城市中心的车流。各处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大多数城市中旧城中心狭窄不规则的道路使得情况更为恶化。汽车车流的增加以及各种为满足这种需求的行为都使得公共交通系统因为乘客减少和增加的赤字而每况愈下。直到1960年的夏天,各州和当地政府对于大都市区交通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在努力发展公路和汽车并帮助快速交通发展的同时,他们现在急切地想要制定措施来发展轨道交通,特别是从通勤者的角度来看。”(17)此外,作者认为大都市带中心内部以及周边交通不仅影响土地使用的状况,而且影响人们对时间的使用,如果该区域想要不断聚集自由,快乐和有智慧的人,那么后者至少是与前者同样重要的,除了飞机节省大量时间外,大都市带内最近的一些交通改进在长期来看都没有为出行者节省什么时间,“时间”使用在影响人们的休闲,情绪和智力活动方面不能被忽视,如果出现战争或自然灾害的情况,将大量的人口移出大都市带轴心地带的时间会成为一个事关生死的因素,交通是一个多面的问题,急需一些新的方式去解决,大都市带应该有能力找到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应该在这方面为未来的城市提供一些模式做借鉴。(18)交通运输一直都是激发纽约市潜力的关键,从原来的一个港口城市到伊利运河的建成,从布鲁克林大桥的建设到地铁系统的运行,纽约的增长一直依赖于交通运输网络的效率和规模。根据纽约市对于交通运输的规划,目标不仅在于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大力发展客运以减少私家车排放对于环境和社会的压力,同时也旨在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出行,改善整个地区的出行时间。(19)计划中的纽约交通框架可以概况为“整合性流动性(integratedmobility)”,由于交通受到空间有限和资金不足的压力,所以尽管纽约市目前也在进行大规模的地铁更新,如第二大道线路升级,但是这非常昂贵并且完工和投入使用遥遥无期,其他连通布朗克斯,布鲁克林和皇后区的地铁提案则需大量的土地和居民搬迁。因而“整合性流动性”通过协调现存的各种交通系统可以增加短期内的交融容量。其他诸如香港和多伦多等城市也建构了重叠的交通模式网络(地铁,公车,自行车分享,私家车分享等,希望通过提高各种模式的连接性和融通性来提高整个交通运输系统的容量。(20)二、大都市生活方式:白领革命与区域的流动性1.白领革命:区域发展的最显著特点生活方式中起重大作用的因素之一是人们的经济活动和就业情况,随着世界第三产业的盛行,农业和制造业的雇佣比例相对下降,而服务业的比例则不断提高。戈特曼学术思想中的白领行业并不等同于服务性产业,因为服务业中还包括许多蓝领从业者。大都市带集中的劳动力基本处于服务业的上层,戈特曼称之为“第四纪的职业”,主要是一些抽象的交易和沟通活动,并且需要集中在某些特定的地点。(21)他认为:“美国东北海岸确实仍是最大的生产集聚地之一,大量聚集了许多重要港口的海外贸易,在很大程度上这仍是事实,但该区域经济和发展的最显著特点在于白领劳动力的扩张。白领从业者现在似乎是最难分散在乡村地区的人群,如果达成这种分散,那么会带来快速的城市化或至少是相关地区的大都市化。这样的趋势可以描述为‘革命’,其长期影响也许可与工业革命相比拟”(22)。此外,戈特曼详细说明了白领行业的另一显著特点,即劳动分工不断自我细化。“由于办公室的工作总是以传播和沟通为导向,需要技巧娴熟的劳动力,白领行业中总是需要有效可靠的信息。办公室或白领工作包括收集,分析,分类,整理和传达各类信息——从原材料获取地的税收政策到宣传产品的特点。在这两个端点之间存在许多环节,每一环节都对应于一种信息。如果对于某环节的需求大,那么就需要由专人甚至是专业人士负责。当各类外部专家聚集时,会吸引更多的专家和企业,专家或其工作会进一步精炼,分化出新的种类。”(23)由于东北海岸白领从业者的队伍不断壮大,他们的活动和行为对整个区域甚至国家的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相应地,他们的工作环境、生活方式、消费行为等在城市中也渐渐占据主导地位。首先,白领的工作地点通常在城市中心,但由于城市空间的压力及行业需求不同,也出现了另外一些值得注意的趋势。“办公楼附近各类服务的集中让人们希望在环境好的办公地点工作或处理业务。曼哈顿中心吸引了办公室工作所需要的从业者,特别是年轻的女性。找到适合办公室工作的从业者是将办公地点集中到城市中心的主要考量之一。当然也出现了一些第三产业活动的多样化分布趋势,一些办公设施如果不需要与商业区内集中的某些特殊职业进行持续联系或不需要‘优势地点’,就可以移到大都市区域的边缘地带。还有一些白领行业,特别是学术和研究人员,轴心地带的一些郊区或小城镇是某些科技和学术活动的理想地点,提供有利的工作环境”。(24)其次,“白领从业者的生活方式不同于制造业的从业者。他们主要的工作是与办公室内外其他人的联系,而不是运转机器或处理材料。因此,他们的兴趣更多在于社会和智力问题。他们的工作与信息关系密切,所以他们会阅读更多东西,通常有更多的旅行。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们的工作需要,或是他们认为他们需要,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有更多的经济能力和更多好奇心”(25)。再次,受到影响的不仅是上述的生活方式,还有生活条件和消费行为。“由于对旅行有更多需求,就需要更多交通设施,该区域的交通产业就必然寻求更多空间,更多配备设施和员工。对于信息的大量需求就导致各类出版物和大众媒体的出现。休闲活动更加多样化。大都市带城市居民对于打猎和钓鱼更感兴趣。度假产业也不断繁荣,大都市带海边和山地的夏日及周末房屋或度假设施占据了轴心地带两旁的大量土地。”(26)2.流动性:社会和空间的流动性戈特曼理论框架的基本点在于地理空间的分隔,地理空间以及资源的异质性导致了流动的趋势。(27)他并不认为区域各城市间的资源流动和协助不利于发展,相反他认为这是区域发展的趋势。他说道:“然而,即便存在这些问题,现有数据表明大都市带的人口平均来讲更健康,商品消费水平更高,与其他区域相比发展的机会更多。这里城市发展的方式带来许多矛盾,甚至引发明显相反的趋势。对此自然存在许多赞成与反对的观点。结果是更好或更坏呢?我们这代人要做的并不是做出道德评判,而是无论有什么样的阻碍都要努力使结果变得更好。”(28)“流动性”这个说法在戈特曼书中出现多次,基本可以归为两类,一是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流动性。“从整体上说该区域快速发展的经济为大都市带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流动性,这种流动性吸引了美国其他地区和海外的各类移民。很多人能够快速并大量获取财富;但更多人需要常年的辛苦劳作才能渐渐积累财富。对很多人来讲,获得财富比获取教育更快速,这两方面存在一个滞后。这反映了经济增长的规模和加速态势,另一方面说明所涉及的社会阶层范围非常广。当地的居民越来越富裕,整体的生活和教育水平都稳步提高。每一代的父母都奋力在社会中获得财富和地位,希望孩子能得到比自己更好的教育。因此大都市带为国家培养了具有领导力的人才。在这个新世界,这个以贸易和生产为主的社会,经济和社会流动性比欧洲更大,原因在于从过去承袭下来的条条框框更少。即使在农业主导的东南部也不可能如此轻易地获得财富,也不存在如此大的流动性和经济发展速度。西部的流动性虽然更大,但通常限于当地的规模并且时间较短。在大都市带已经持续了三个世纪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该区域的城市活动。如果东北部与东南部一样以农业为主导,那这种发展绝无可能。大都市带以贸易和制造业为基础的特点早在一开始就存在。”(29)戈特曼引用了CarlBridenbaugh的论述说明这种社会特征,“即使在殖民地时代,东北部的主要城市就已经组织起活跃的智力性活动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同时城市中也出现大量富有的绅士。另一方面,城市生活带来的经济机会更多,社会结构的弹性增加。这些趋势都增加了城市中的社会流动性,也增加了对内陆农民和移民的吸引力。城市生活可以提供更安全的生存环境,每个人所承担的风险和责任更小,成人更易使用娱乐设施,年轻人更易获得教育机会,贪婪的人也会获得更多财富。无论人们是保守或喜欢冒险,城市都能提供比乡村更好的机会”(30)。第二种提法是指居住环境。“房屋陈旧和更新过程的基本因素是美国人口的流动性,他们的社会流动性不断地影响着邻里的特点,他们对变化,改善和新试验的渴望也在起作用。如果房屋的使用者抵制变化,那么这些陈旧和更新过程中的所有其他因素就都不堪一击,也就不会有这种按照其他国家的标准几乎是不可能的更新数量和速度。如果美国人真的在意居所,他们会想尽办法好好维护,增添装饰和设备,维持他们所在邻里的社会地位。但对大多数人来讲,搬家非常容易。这也导致中心城市出现许多贫民窟,郊区出现许多新建的房屋,古老的城市中心不断被更新。这促进了建筑产业,房地产投机的扩张,旧城外的空间中出现很多城市化的设施。”(31)表面上这虽然是居住空间和位置上的一种流动,但这个现象中所反映的实质是社会价值观和经济活动的差异。戈特曼认为,“这种流动性极大促进了居住场所的陈旧更新,但这从来不是房屋本身的损害引起的。事实上,如果该区域内流动性由各种不同的因素影响,那么可以发现许多除此之外的因素在发挥作用。首先,当邻里居民认为一些不同种族,信条或社会地位的外来者侵入他们的领土时,保持某种同质化社区的愿望会使得邻里群体迁往另外一个社区。恐慌蔓延整个街道,许多房屋被迅速以较低价格卖掉。其次,居民会被就业机会吸引,工厂的迁移会导致某个地区的人口和房屋突然增加,不久整个城镇就建立起来。第三,居住的扩张受到交通设施,高速公路,桥梁或地铁的影响。因此,即使居住维护和翻新会增加社区的稳定性,大都市带传统中的流动性仍会不断受交通,产业和商业就业地点以及社会和种族偏见的影响”(32)。三、大都市带的价值理念:为完成荒野使命的普罗米修斯精神1.美国东北部海岸大都市带的特点:经济活动密集的“枢纽”17世纪,欧洲人开始在美国东北海岸定居,之后该地区出现城市的形式。英国和荷兰公司资助这些定居者并且要求他们运送回一些在新世界生产的工业产品,所以说定居的目的是产业和商业性质,并且是以城市和港口活动体现出来的。尽管17世纪沿东北海岸和一些河谷也有一些农业区域不断发展,但是大量的人口还是聚集在主要中心地带的优良海港城市和城镇。(33)从早期的区域发展特点来看,区域经济的基础是商业和产业性活动,而农业性活动也只起到互补性的作用。戈特曼对于大都市带的界定也是基于这一点,“我对大都市带的界定不仅仅是从形式角度,而且也是从功能和社会秩序进行考虑,功能方面首先应是经济上的,但同时还要视经济活动和劳动力的类型而定,比如像波士顿这样位于北部的城市一开始就拒绝在其区域内输入奴隶,不仅是由于奴隶将会与无技能的白领劳动力竞争,更深层次的文化原因在于该区域强调的是个人的自由,所以说在我的研究中大都市带没有延伸到华盛顿特区以南的地带”(34)。大都市带经济的另一特点是消费主义和行为的推动力,戈特曼认为大都市带“对日益扩大的消费很有信心,即使是以奢侈的方式也没有关系,这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动力因素”(35)。对于消费主义的态度也是戈特曼和芒福德的分歧之一,芒福德和戈特曼同样都承认大都市带的高消费特征,尽管他们二人在这种特征会对人类精神产生何种影响上持有不同意见。芒福德抱怨道:“所谓大都市带,实际上只是一种文字的炼狱。通过这个媒介,生产者的地狱——科克镇(Coketown,19世纪的工业城市)的子民们终将获得乡村家园的庇佑,难道这是消费者的天堂?而戈特曼则乐于见到大城市连绵区生活所提供的消费机会”(36)。戈特曼用“主干廊道”和“枢纽”来形容这一区域。“该地区似乎集中了更多‘主干廊道’的功能,如华盛顿特区的联邦政府;曼哈顿的金融和管理运作;纽约大众传播媒体在全国市场不容置疑的主导力;大都市带地区的大学和文化中心对于美国思维方式和政策制定的影响。大都市带也是国家呈现给世界其他地方的主要形象。其区位优势明显——早期主要城市的建立都得益于其深港,该区域连接了美国大陆和世界其他地方。”(37)作者将大都市带这种区位优势称为“枢纽”,是货物进出口的窗口也是移民涌入的通道。此外,自17、18世纪以来,美国经济的重心经历了连续的摇摆式转换,但无论将美国经济向海外开放还是指向内陆都取决于这一“枢纽”所做的决定,都清晰地指出了该地区在美国发展史中的决策和主导地位。在明确该地区的经济特点及其在美国发展史上的地位之后,戈特曼将大都市带的特点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首先,由于区域内存在大量的流动人口,大都市带的人通常会到另一个城镇甚至是另外的县或州通勤,某种程度上,这是人口密度和由此而出现的密集土地使用的结果,在由商业和产业文明造就的大都市带中,劳动分工显著并不断升级,随着这种专业化的深入,地点和位置也随之专门化,土地的劳动分工也更显著和复杂,所以,在通勤者经常出入的地区,如纽约和其他中心城市,白天和夜晚的人口数目有很大不同;这样的高密度人口流动不仅出现在中心区域或商业区,在制造业的区域通常也会有这种特点,其劳动力部分居住在周围地区部分居住在更远的地方;此外,这些人口流动现象中最显著的还是季节性的流动:夏天,大都市带的许多家庭都会到海边,湖边或山区的房屋中过周末,有时甚至整个城镇变成城市居民的夏日度假乐园,这时其人口密度比平时多出好几倍。(38)其次,该区域内存在大量的乡村非农人口,这一概念明确区别了乡村和农业,如果乡村总人口的大多数都是非农业的,那么乡村的概念就必须清晰地与农业的概念相分离;大多数居住在这个区域的人都靠非农业的活动为生,他们从事的都是产业的、商业的或其他城市性质的活动,如果从非农人口侵入乡村地区的规模来看,在大都市带及其周边大量的还属于非城市的地区内,无疑存在着很大程度的郊区化,正是由于城市化区域外的非农人口出现,才需要“大都市化”这个概念。(39)再次,集中和密集更多表现为经济机遇和巨大财富的聚集,而不仅仅是居住的密度。在历史上,经济机遇吸引人们的原则不言自明,大都市带虽没有提供农业和矿藏上额外的自然资源,但为大量增加的人口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机会,此外,财富不能保证永远集聚在现在的地方,要保持和提高现有的财富聚集水平,一个区域需要其他资源——精神资源,或许可以简要概括为冒险和取得成功的知识及意愿,正如历史上许多大城市一样,大都市带内的这些城市要依靠智慧来发展。(40)2.当今的东北海岸仍然是创新和试验的中心自欧洲第一批定居者到达东北海岸,短短不到300年,这里已发展为世界经济的核心地带,昔日的荒野如今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标杆。从20世纪20年代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和谐的大自然教学实录 辽海版
- 大学实习心得(15篇)
-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 5.3.2 东部和西部差异显著 教学实录
- 山东省胶南市大场镇中心中学七年级体育《跳跃:多种形式的跳跃》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
- 金庸作品全集(新修版)(全36册)
- 七年级生物下册 2.1.4 食品安全教学实录 (新版)冀教版
- 2022年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电子课本
- 2022房地产辞职报告15篇
- 惠普hp打印机各机型维修方法
- 环保倡议书范文集锦十篇
- 2024年人教版初二道德与法治上册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 宁夏银川市第一中学2025届数学高一上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英语期中试卷(含答案)
- 《4.3.1等比数列的概念》说课稿
- 尼康-D300S-相机说明书
- 2025年高考英语一轮复习 词性转换训练(含答案)
- 软件研发部绩效考核方案三篇
- 2024至2030年中国SPA行业市场消费调研及投融资战略咨询报告
- (华中师大版)五年级信息技术全册教案设计
- 北京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解析版)(不含听力音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