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桃花源记》复习学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9课《桃花源记》复习学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9课《桃花源记》复习学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9课《桃花源记》复习学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9课《桃花源记》复习学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下-9课《桃花源记》复习学案【作家作品】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江西首位文学巨匠。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作品有《归园田居》《读山海经》《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作品共传世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基础落实】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土地平旷,,。,。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既出,得其船,,。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二、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1、请加点的词语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初极狭,才通人()豁然开朗()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便要还家()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寻向所志(),遂()迷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2、通假字具答之(),便要还家()3、古今异义芳草鲜美(古义:;今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古义:;今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阡陌交通(古义:;今义:)4、多词一义(1)缘溪行、便扶向路:(2)便要(yāo)还家、各复延至其家:(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5、一词多义志:(1)处处志之:(2)寻向所志:之:(1)忘路之远近:(2)闻之,欣然规往:(3)处处志之:(4)渔人甚异之:(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6)具答之:为:(1)武陵人捕鱼为(wéi)业:(2)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3)此人一一为(wéi)具言所闻:【文章内容分析】1、整体感知《桃花源记》以为线索,按照,,的时间顺序,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没有,平等,和平。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反对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2、主题思想作者通过对理想社会的虚构,表达了作者对安宁祥和的美好生活向往及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客观的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3、写作特色(1)虚实结合的写法文中桃源内外的景物,村中的风俗人情都是通过渔人的观察和感觉或借助渔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而文章开头写他“忘路之远近”,临末又写他“遂迷,不复得路”是要通过这些带有神秘色彩的描述,暗示读者,这里所写的世外桃源是一个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世界(2)巧妙的景物描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段景物描写引起渔人的兴趣,激发了他的好奇心,使他产生“欲穷其林”的动机,从而有可能偶然发现这片与世隔绝的理想乐土。而且,这美丽的桃花林景色,也从旁烘托,令人想象桃花源里环境景色的美好,起到近在门前栽种花木的作用。4、问题探究(1)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情好客)(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3)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暗示这个地方不存在。增强故事曲折和传奇色彩。(4)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中考模拟】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文:(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译文: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答:6、文言文比较阅读(15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②今吾子又死焉译文:(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3分)(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课外拓展】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急。主人默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②,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③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大患。今论功而请客,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主人乃寤④而请之。【注释】①突:古代仕旁突起的出烟火口,相当于现在的烟囱。②上行(háng):上列,指上座。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