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融合的物流产业演化机理_第1页
基于产业融合的物流产业演化机理_第2页
基于产业融合的物流产业演化机理_第3页
基于产业融合的物流产业演化机理_第4页
基于产业融合的物流产业演化机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产业融合的物流产业演化机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产业结构的“软化”与经济体系的“服务化”逐步加深,产业融合正日益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从本质上讲,产业融合是一种产业创新,是新产业革命的诞生与新产业形态的形成。产业融合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替代型融合、互补型融合、结合型融合。[1]其中,结合型融合的融合度最高,替代型融合的融合度次之,互补型融合的融合度最小。并不是每一种类型的产业融合都会产生新的产业形态,结合型融合产生新的产业形态的可能性最大。所谓新的产业形态,是指不同于以往的构成独立产业系统的产业形态,并非绝对意味着原产业形态的完全消失或者完全被替代。现代物流产业是相对于传统物流产业而言的,但笔者认为,传统物流产业并不能被称为产业,而只能被称为传统的物流服务。①20世纪90年代以前,提供传统物流服务的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等处于产业分立的状态,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产业边界,彼此的技术基础与提供服务的物流网络并不相同,它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技术性进入壁垒,处于非竞争关系之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大规模生产、大批量消费使物流的规模日趋庞大,特别是随着信息科学技术在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中的广泛应用,在美国、欧盟、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逐渐呈现出技术融合、业务融合、企业融合等产业融合现象,各产业之间的产业界限逐渐模糊,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并形成了物流产业。[2]以物流信息技术融合为核心,以融合仓储、运输、包装、流通加工等功能的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出现为标志,传统物流服务与现代物流服务融合成为趋势,物流产业的形成更显著地体现了产业融合的特性。②本文以产业融合为视角,探讨传统物流服务融合形成物流产业的动因及其融合路径,并分析物流产业融合演化所产生的效应。一、物流产业定义的厘定1.产业融合的界说有关产业融合的研究最早是从技术视角展开的。197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的内格罗蓬特(Negrouponte)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印刷、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3]此后,尤弗亚(Yoffie)、[4]欧洲委员会的绿皮书、[5]植草益、[6]周振华、[7]厉无畏、[8]马健[9]等众多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创新视角、模块理论、产业分离与融合的关系、系统自组织理论等方面,对产业融合进行了定义。综合以上学者的研究,产业融合可定义如下:由于技术的进步、管制的放松以及管理的创新,使同一产业内部或不同产业之间出现了传统边界模糊、消失,甚至产生一个新的产业的经济现象。产业融合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产业定义与产业演化路径,也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竞争规则与产业界限,导致产业边界重新划分。产业融合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从技术角度分析,可分为替代型融合、互补型融合、结合型融合;从市场供需角度分析,可分为供给融合与需求融合;从融合程度分析,可分为全面融合与部分融合;从产业角度分析,可分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产业重组三种方式。2.物流产业定义的厘定国外有关物流产业的研究大多出现在商业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以及少数学术文章中,且主要研究物流技术运用、供应链发展等应用领域,有关物流产业定义的理论研究较少。而随着我国对物流产业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近年来国内物流产业研究涌现出大批成果。经过一段时期“物流是否能称为产业”的争论,学术界和业界对物流属于产业范畴的认识趋于统一。但是,对于物流产业概念、内涵、产业边界等问题的认识,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梳理国内学者对物流产业的定义,可以发现,大多数学者主要从经济学角度对其进行定义。例如,李学工[10]以产业概念为依据,通过对物流概念的分析,认为物流产业是指专门从事将商品或服务由起始地到消费地发生空间位移,以对其进行高效率与高效益流动及储存为经营(活动)内容的营利性事业组织的集群。这一定义对物流产业的界定过于宽泛,不利于从宏观层面或产业层面推动物流产业的发展。王述英、王青[11]从系统经济学角度出发,提出了物流产业复杂系统聚类相对性标准,并从物流作业环节和物流组织方式两个方面阐述了物流产业的组成,为物流产业的界定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向。蒋笑梅、李贵春[12]从产业内分工角度来理解物流产业的内涵,认为物流产业的外延是动态变化的,提出将货物运输业、仓储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邮政业等行业归入物流业。另外,张圣忠[13]提出了一个抽象化的概念,认为物流产业属于一种概念产业,是一种优化“物”的流动过程的服务。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物流业定义为:“融合运输、仓储、货运代理和信息等行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这是对我国物流产业发展情况的一个总结性的权威定义,不仅标志着物流作为一个产业的地位已经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明确下来,而且体现了物流产业的重要特性——融合性。上述物流产业定义的演变说明,无论从国家的宏观层面还是从企业的微观层面看,无论从广义角度还是从狭义角度看,无论从具体的产业界定还是从抽象的产业概念界定看,人们对物流产业的认识都趋于理性,并逐渐认识到物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不是几项物流功能的简单组合,物流产业具有融合性的特质。从物流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运输、仓储、邮政快递是已经存在并具有相当规模的物流产业部门,占我国物流产业规模的80%左右,是物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信息服务是今后发展的重点,有望在不远的将来取得自己独立的产业部门地位;包装、流通加工等要成为独立的产业部门形态,还有待物流产业的进一步成熟和发展。[14]因此,本文认为,物流产业是融合传统物流服务与现代物流服务,将运输、仓储、货运代理、邮政快递、第三方物流等产业化的物流资源加以整合与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型服务产业。二、物流产业融合演化的动因研究产业融合首先需要涉及的问题就是产业融合的原因或条件。植草益和欧洲委员会绿皮书认为,产业融合源于技术的进步与规制的放松;尤弗亚[15]认为,半导体、软件、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政府规制的放松以及管理的创新是信息产业融合最为主要的三个驱动力,并强调只有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产业融合才能得以发生;于刃刚等[16]认为,产业融合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创新、政府经济性规制的放松、企业跨产业并购、组建战略联盟以及四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马健[17]认为,技术革新是产业融合的内在原因,经济管制放松是产业融合的外在原因。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产业融合发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技术、政府、企业三个层面,即技术进步、规制放松和管理创新。因此,物流产业间的融合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三个方面因素的驱动。1.技术融合为传统物流企业融合提供了保障信息技术与传统物流技术的融合是现代物流产生的基础和保障。随着条码技术、射频技术、传感技术和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运用,信息技术渗透并融合于运输和仓储等传统物流活动,形成了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提高了传统物流技术的通用性,改变了传统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的技术与业务流程,消除了这些产业间的技术性壁垒,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使得运输企业、仓储企业、邮政企业转变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等能够为消费者提供长期、专业、综合、高效、一体化物流服务的融合化、专业化物流企业。例如,将物联网技术中的射频识别(RFID)技术应用到港口集装箱物流中,能够实现集装箱的自动识别,并与互联网共享信息,使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实时查询服务,了解集装箱运输、货物装卸搬运、仓储、配送等物流全过程情况,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提升物流企业的客户服务能力。2.规制放松为物流产业融合提供了支持规制放松对物流产业融合的促进作用突出体现在运输业与邮政业的改革上。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铁路、航空、公路、海运等的交通运输改革政策,放松了对交通运输业的经济性规制,取消了对运输公司在市场准入、经营路线、联合承运、合同运输、运输费率、运输代理等多方面的审批与限制,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为确立美国物流业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提供了适宜的政策环境。邮政改革等措施降低了运输业、邮政业等产业之间的政策性壁垒,改变了政府对传统物流产业的管理方式,率先推动了物流产业的融合发展。1992年,我国交通运输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破除了“一大二公”的所有制模式,形成了多形式、多成分的运输经济结构;建立起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公路水路建设市场和运输市场;破除了国家投资的单一渠道,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经过不断深化改革,完成了企业管理体制、港口管理体制等的重大改革,为实现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等现代化物流运输方式提供了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我国的邮政改革以2005年国务院通过《邮政体制改革方案》为标志,2007年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成立,实现邮政业政企分开,进一步深化邮政体制改革,先后出台了《快递服务标准》、《快递市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特别是2009年10月新《邮政法》颁布,首次制定了我国快递市场准入制度,明确了包括资金规模、服务能力、安全保障等六项在内的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制度。我国邮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打破了邮政业的垄断状态,规范了快递业市场,出现了一批物流服务能力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民营快递企业,如申通、顺丰等。运输业与邮政业的体制改革一方面放松了政府对运输业、邮政业、快递业的管制,降低了行业间的政策性壁垒,打破了垄断,促进了竞争;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整合邮政业、快递业、运输业、配送业的物流资源,促进我国物流产业的融合发展。3.供应链管理思想与合作联盟的发展促进了物流产业的融合供应链管理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来实现信息共享,把整个供应链中的采购、生产、流通等活动联系起来进行一体化管理,追求整体价值的最大化。[18]供应链思想在企业实践中体现为纵向一体化管理与横向一体化管理。为更好地实施内部管理,企业一直采用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加强核心企业对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分销与销售全过程的控制。随着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跨产业并购或产业间战略联盟的进行,出现了第三方物流企业,成为了专业化、一体化、社会化的物流服务提供商,为企业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服务,满足企业纵向一体化管理的物流需求。例如,通过产业并购,联邦快递(FedEx)与联合包裹(UPS)公司整合其传统快递服务,使企业转变成为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的现代物流企业。随着产业融合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综合技能、战略、专业技术,特别是供应链全程个性化服务方面不足的显现,企业管理理念由之前一直采用的纵向一体化转向了横向一体化。因此,出现了物流提供商与供应链服务设计提供商的联盟,即第四方物流企业,使现代物流企业能够提供包括供应链整合咨询、供应链策略、物流项目管理等更为专业、更为优化的物流服务。例如,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的供应链虽然经过严格测试,但当其销售额增加60%时,公司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能力达到了极限。卡利伯(Caliber)物流公司评估、设计、制定、运作的全面供应链集成方案,解决了戴姆勒公司的物流问题,节约了公司进货运输方面的成本。[19]供应链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的创新,促进了物流产业的融合。三、物流产业融合演化的路径物流产业是在物流信息技术发展、政府规制放松、邮政改革、传统物流企业相互并购或战略联盟等的共同推动下,由运输、仓储等若干传统产业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新兴产业。它并不是几个产业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整合,突破传统产业的技术边界、业务边界、市场边界、政策边界,形成新的产业属性。传统物流业内部融合形成现代物流产业,本质上是一种产业创新。克里斯·费里曼(Freeman)在熊彼特(J.A.JosephAloisSchumpeter)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创新理论,指出产业创新包括技术和技能创新、产品创新、业务与流程创新、管理创新(含组织创新)、市场创新等方面。[12]胡汉辉、邢华[21]认为,产业融合必须经过技术融合、业务融合,然后才到市场融合,最后完成产业融合的整个过程。产业融合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产业渗透、产业交叉、产业重组。弗雷德里克(FredrikHacklin)[22]提出了较为完整的产业融合演化路径。传统物流产业在相互融合产生专业化、现代化的现代物流产业的过程中,在不同层次上有着不同的融合内容与形式,这些不同层面上的融合所激发出的各种形式的创新,实际上涵盖了费里曼提出的全方位多层面的产业创新。根据弗雷德里克提出的产业融合演化路径,物流产业形成的融合路径包括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产业融合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这四个阶段是一个有机整体,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最后达到产业融合,创新出新产业。在实际的产业融合过程中,这四个阶段可能同时存在,交错进行。1.技术融合图1物流产业融合演化路径技术融合不仅推动了物流产业融合的产生,而且也是物流产业融合的第一个阶段。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基本条件和首要标志。“不同产业之间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和市场基础,在技术融合与市场融合的基础上产生了产业融合现象”。[23]技术融合主要通过产业渗透来实现,传统物流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边界处的相互渗透,信息技术在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等传统物流业中的广泛使用,使传统物流技术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形成了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物流企业在仓库管理、装卸搬运、订货、配送等环节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促使物流的各种功能趋于一体化,消除了物流各环节之间的流动障碍,使运输、仓储等各种传统物流产业融合形成现代物流产业有了可能。例如,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成熟以及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GPRS)的广泛应用,为现代物流管理提供了强大而有效的工具。2.业务融合由于物流信息技术的融合突破了传统物流产业的技术边界,使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开始出现技术交叉和渗透,形成了共同的物流信息技术基础,促使原有产业调整发展战略、技术生产路线和业务流程。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为追求范围经济,物流企业开始进行多元化经营,导致各行业间出现了业务融合,运输企业、仓储企业、快递企业等在原有业务基础上积极开展新业务。例如,航空运输业与快递业交叉渗透后,提高了快递业的服务范围与服务速度;顺丰等快递企业推出“当日达”业务,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这一阶段,部分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传统物流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将主营业务与其他物流业务相融合,转型成为能够提供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的现代化、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或第四方物流企业。3.市场融合技术融合突破了传统物流产业原有的产业边界,使产业边界逐渐模糊;业务融合促使传统物流企业在业务、流程、产品服务方面不断交叉和渗透,随着这种交叉和渗透深度与广度的不断加深,物流产业出现了市场融合。市场融合为物流产业的形成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只有创造出足够的需求,才能实现技术融合与业务融合的价值。克里斯滕森(Christensen)和罗森布鲁姆(Rosenbloom)认为,许多产业技术融合战略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技术能力不足,而是在于其连接的新价值网络能力不足,不能充分创造出新产品和业务的市场需求。[24]在物流业市场融合过程中,技术与业务融合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创造出了新的需求,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物流服务创新,加深了产业融合。例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供应链上的企业能够同时共享信息,实现订单管理,不仅极大地降低了库存成本,而且更快更好地响应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4.产业融合技术融合以及建立在技术融合基础上的业务融合与市场融合,促使产业管制进一步放松,引发了产业组织体系的巨大变革,使运输、仓储、配送、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组织环节产生分解和重构,通过业务渗透、资源共享等方式,改善物流成本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与业务创新能力,形成能够提供一体化服务的现代化、组织化、专业化物流产业。物流产业融合必然会引起产业政策、产业管制的融合。产业分立时,不同产业所处的管制环境不同,产业融合后,产业管制也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随着快递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邮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新《邮政法》的颁布适应了邮政业及快递业发展的新形势。我国物流产业融合发展的历史较短,融合程度与阶段较浅,在产业融合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需要依靠市场与政策管制两个方面的力量共同推动物流产业的融合发展。四、物流产业融合效应1.创新优化效应首先,物流产业融合是一个产业创新的过程,随着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的进行,实现了物流技术创新、物流服务产品创新、物流企业管理创新、政府政策创新,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等现代物流企业的日益成熟进一步推动了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等企业物流外包意识的增强与供应链战略的发展。因此,物流产业融合促进了产业内外的全面创新。其次,从产业融合的方式来看,产业融合往往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产业交叉处,这就会使产业间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甚至消失,而产业边界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并通过市场、业务等的不断融合,促进传统市场结构的优化。物流产业融合将通过物流技术的创新推动物流产业的创新,以极大的扩散渗透效应推动物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2.竞争能力效应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产业间竞争的实质就是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竞争。产业融合促使原本分立的物流产业价值链部分实现了融合,而发生融合的各产业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产业关联或技术与产品的可替代性或互补性,这种延伸性的产业融合能够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运输企业与仓储企业的业务融合,同时扩展了两个物流行业的业务边界与市场空间,从而产生了新的价值链环节,扩展的产业链融合了两个或多个产业的价值,与原产业相比,不仅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与更大的利润空间,而且为消费者创造了更多、更方便、价值更高的产品或服务。例如,产业融合使物流运输不再仅仅局限于港到港、场到场、站到站的服务,而是扩展到门到门、桌到桌的服务,形成了更大空间范围的物流活动,提高了物流服务的效益,提升了物流企业的竞争力。3.绩效提升效应物流产业融合提升产业绩效主要表现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在供给方面,产业融合使传统物流产业之间逐渐形成了新的技术、新的市场、新的业务,运输企业、快递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等可通过共享其他行业的基础设施、技术设备、研发平台等可共同利用的资源,优化物流服务生产流程,提高企业效率,以便快速响应市场需求。通过跨产业并购,联邦快递(FedEx)与联合包裹(UPS)公司由传统的快递服务企业转变为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的现代物流企业;马士基航运(MaerskLine)、日本邮船(NYK)、美国总统轮船(APL)公司由传统的航运企业转变为现代物流企业,它们不仅通过共享彼此的船只、集装箱、港口泊位等基础设施及技术设备,提供远洋运输和有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