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心理自助与成长课程教案
第一章心理健康导论
1、心理健康与生命成长——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1)生命关怀:心理健康的个体价值
①心理健康有助于我们找到和把握自己
②心理健康有利于大学生全面看待事件,冷静处理问题
③心理健康的人更加懂得生命的宝贵,更加懂得珍爱生命
(2)心理和谐:心理健康的社会价值
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维持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
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的形成
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社会的改革创新
心理健康的判断原则
第一,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
心理与环境相和谐。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不能离开具体个人所处的
时代,文化背景以及年龄、情景等方面的因素。
第二,心理与行为的整体性.
以总体经常行为作依据,并不注重个别症状。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一般
是以整个行为的适应情况为基准,并以其总体上经常性的行为作依据来评价判
断,而不过份重视个别症状的有无。
第三,人格的稳定性。
人有差异和特色,总体适应且稳定。人格在保证自身能与社会相适应并有稳
定的自我特点,就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3)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①能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②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接纳.
③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④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⑤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⑥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⑦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1
3、透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个体因素的影响
①思维片面,缺乏深刻性
②自我认同的危机
③心理素质不完备,成熟度低
④情绪发展不稳定
⑤性生理和性心理不成熟的矛盾
(2)学校因素的影响
①学业期望
②环境变迁
③对新环境的适应也包括对自己地位变化的适应
3.3社会因素的影响
①社会文化背景的提高
②大众传媒的影响
③家庭环境的影响
4。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
1、心理健康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
心理健康是一个发展变化着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不变的结果。
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指出:“人的生命,在最后的状态下,乃是个流动、
变化的过程,其中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不论在我的当事人或我自己,我
发现:生命在最丰富而又最有价值的时候,一定是一个流动的过程。
美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非一种存在状态;
它是一个方向,而非一个目的地。
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止的结果。一个心理健康的
人,是处在一个健康成长的过程之中的人,也许他可能会碰到许许多多的麻
烦,也许他也会一时落入心理困扰,但他是一个有力量来应对和处理自己的
问题的人。也就是说,看一个人的心理是不是健康,不是看他现在、此时的
一时情况,而是看他走在什么样的路上和怎样走。如果他处在困境中,也不
是看他一时的心境,而是看他如何应对和走向何方.从某种角度上说,一个
2
心理健康的人就是一个接受、欢迎、愿意也有能力改变的人,他生活在过程
当中。
、心理健康不是没有心理困扰
可以这么说,只要愿意,我们都可以生活在心理健康的过程之中。在过
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困扰,但是不等于心理不健康,重要的是能有效的
解决就是心理健康的表现。朝向心理健康的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即一种协调
发展的状态。大学生面临如下困扰,可以说是正常的,最重要的是怎么去面
对和解决。
(1)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成长的困扰。大学生的生活也可以说是充
满了困扰的生活。比如进入到大学不适应大学生活,甚至包括饮
食起居,饭不可口,宿舍拥挤,天气或冷或热,或干或湿都会让
一些同学特别不适.尤其是许多同学对大学充满了幻想,但现实
往往离自己的期望值想去甚远。
(2)特殊时期的发展任务带来的困扰.大学生多处在青春期,青春期
可以说是多事之秋,有着特别的发展任务,大学生会面临各种
成长中的烦恼。艾里克森认为青春期的发展任务是自我认同。
其中包括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不协调带来的困扰,他人对自
己的期待与自我反战的定位的困扰,渴求亲密情感关系建立但
却常感到孤独、寂寞的困扰等。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场难于确定
自己的位置,以往中学时的优势和优越感在强手如云的大学里
荡然无存,有着特别的平庸感。但是如果不确定自己的位置,尽
快建立新的目标,就会陷入迷茫和困扰。这些困扰是常见的,对
大学生来讲重要的是学习去解决,在克服困扰中成长。
5。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大学生的生理发育正处于身体快速发展和趋于成熟阶段。经历第二次生长发
育高峰后,身高、体重、力量、速度、耐柔韧性、灵敏性等机能素质明显增强.
骨化逐渐完成,体内各器官、系统结构与功能基本成熟,整个身体发育开始处于
相对稳定的阶段
大学生心理成熟不完全取决于他们生理成熟的水平。它受社会环境尤其是
3
学校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取决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广度和深度。整体看,他们心理发
展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
(1)、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思维易带主观片面性
(2)、情感丰富但情绪波动较大
(3)、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不成熟
(4)、意志水平明显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
(5)、人格发展基本成熟但不完善
2、大学生处在不同年级或阶段,心理发展呈现阶段性特点
(1)、入学适应阶段
(2)、稳定发展阶段
(3)、准备就业阶段第二章健康自我意识的培养
在古希腊的阿波罗神殿的石柱子上刻着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有人说这是古
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一个命题.仅仅五个字道出了百
年来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命题。的确,当我们避开外面的喧器,静下心来常常发
现困扰我们最多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我们是不是也
常常思索我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一节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简称自我,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理查德(K。K.Richard)
博士1997年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心理健康的九条标准,其中三分之一以
上都是关于自我意识的。例如自我接纳,自我认识,自信心和自制能力,以积极乐
观的态度清晰洞察现实情况,自强、勇敢,能够在挫折面前奋起,自爱并且爱人等。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纬度、多层次、多活动的系统,是心理活
动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特殊时期,因此自我意识更是大学生
积极关注的课题,也是学校应该积极关注、引导的重要内容。
例如: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发展得如何,直接影响着大学
生的社会适应和身心健康,制约着大学生的行为风格和行为差异,左右着大学生的
行为和决策,更决定大学生的未来的发展.
▪一、概念的界定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周围环境的认
识,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一个包含认知、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功能
的完整的、多维度的、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二、内容、形式、结构
▪1、包括人的动机和愿望、信念、价值观及对未来生活的展望、自豪或羞耻、自
卑或自信、自负或自责等情绪体验。
4
▪2、表现形式:他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正因为如此人们可通过多种途径来认
识自己,了解自己,也认识别人。良好的自我意识表现为个体对自我的正确评价,
并保持认可与悦纳的态度,而心理障碍者则表现为对自身的不满和排斥。
▪3、形成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是个人依靠积累的社会经验的支持来发展自我
另一方面是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的特点与品质.
4、自我意识结构的假说(人)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生物体,自我意识的结构,自
然也会复杂,涉及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概括起来由三个大方面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自我认识主要涉及“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
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念、自我分析、自我批评等。
自我体验属于情绪范畴,它以情绪体验的形式表现出人对自己的态度,主要涉及
我是否接受自己、我是否满意自己、我是否悦纳自己等,它主要是一种自我的感
受,以自尊、自爱、自卑、自弃、自恃、自傲、责任感、义务感、优越感等表现
出来;
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人的意志行为,它监督、调节自己的行为活动,调节、控制自
己对自己的态度和对他人的态度,它涉及“我怎样节制自己”、“我如何改变自
己"、我如何成为理想的那种人,表现为自主、自立、自强等
以上三者互相联系、有机组合、完整统一,便成为一个人人各种的核心内容。
5、自我意识的内容:一般来讲自我意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生理自我、社会
自我、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人对自己生理状态的评价和认识(躯体、性别、体型、容貌、年龄、
健康状态等)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状态
社会自我: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逐渐学习角色,并实践角色,从而实现社会自
我。指个体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意识。(包括对自己的地位、作
用、应当承担的社会义务和权利的意识等)
心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状态的认识和评价(如对自己的知识、情
绪、兴趣、理想、行为习惯等的意识)
个人的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密切联系在一起,因而,每一个人都有对
他自己的看法和态度的独特的形式和内容。
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分结合说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人格结构和人格发展理论
都强调了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时以后心理健康的关键。
其一,自我意识中包括:本我、自我、超我
其二,从发生发展来看: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人的自
5
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但要经历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核心课题,它把自我
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上都存在一种危机或称为矛盾冲
突。对危机的积极解决有利于自我力量的增强,有利于个人适应环境.
自我意识形成的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自我确认阶段(生理自我时期0—3岁),指人确认自己是谁的过程:意识
到自我存在,产生“自我概念”。
第二,自我评价阶段(社会自我阶段3-14岁),指个人对自己价值的判断:羞耻心、
占有心、自尊心等道德感出现;在游戏、活动中模仿、练习,认同并逐渐习得社
会规范,形成各种角色观念,并开始对自己评价和调控.
第三,自我理想阶段(心理自我发展时期15岁—),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
期:自我意识趋于成熟,关注自己,喜欢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和评价外部世界,开
始有明确的价值探索和追求。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规律: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大约经
过20多年的时间。他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而发展起来
的.从总体上说,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较高,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
控制都有了较大发展,并经历了一个特别明显的、典型的分化、矛盾、统一和转
化的过程。这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它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心
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大学生形成良好人格特征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这一过
程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利时机,再经过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大学生将逐
渐成熟起来,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初生期:指一时期还不能区分自己和非自己的东西,生活在主客观未分化的状
态,7-8月大的婴儿开始出现自我意识,即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听到自己的名字会
明确作出反应。
2岁左右的儿童开始掌握第一人称代词“我"的使用,这是一个飞跃。
3岁开始出现羞耻感、占有欲、凡是要求“自己来”但这一时期儿童行为是以
自己的身体为中心,从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出发去认识外部世界,并把自己的情感
投射到外部世界。因此成为生理自我时期,自我中心期,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状态.
3岁——青春期(14岁)是个体接受社会教化影响最深的时期,也是角色学习的
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称“社会自我”发展时期,也称为客观化时期
青春期——青春后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这一时期被称为心理自我发展
时期,自我意识主观化时期
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心理自我成熟的标志。
1、自我意识的分化:原来完整的“我”被打破,出现了两个我,主观和客观、理
想和现实、应该我和实际我。
2、自我意识的矛盾:
3、自我意识的统一
第三节、大生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功能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和规律
6
自我意识具有目的性、社会性、能动性等特点,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调节、
校正的作用,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处于青春期的大学
生更是如此。
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经过大学的生活和教育,自
我意识的发展到了新水平,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和同年龄段青少年有相同之处,
但是由于其特殊的教育环境和知识背景,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又与一般青年有一些
不同。
独立意识强烈,关注个人发展:独立意识是大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摆脱
他人监督,束缚和管教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自我意识的广度、深度等明显提高
审视自己的气质、性格、风度、能力、价值、事业前途等。希望摆脱依赖,乐于
向周围人显示自己,成人式的自我
❖自我体验丰富、敏感、深刻:被称为各种社会群体中“最善感”的一个年龄阶
段或群体。凡是涉及我及与我相关的事物,都能引起很大情绪体验。
如,成就感、失落感,
自我控制愿望强烈,自我控制能力明显提高:大学生自我控制的愿望十分强烈,
希望独立和自制摆脱依赖和灌输。同时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自觉性、坚持性、独立
性和稳定性显著发展,有强烈的自我设计,自我规划的愿望,大多数同学能合理
控制规划自己,但也有部分自控力差的同学不能合理处理。
自我评价能力有了很大发展:
目标及参照系进一步明确。
2、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
从总体上讲经历自我意识分化(完整笼统的“我”开始分化为主观我和客观我)
——自我意识矛盾(冲突是一种典型表现)——自我意识统一(哲理与实践的统
一)
1.分化:原来完整的我被打破了,出现了两个我:主观我和客观我即大学生既
是观察者有时被观察者。理想我和现实我开始分化。自我意识的分化是大学生自
我意识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过程。正是这种分
化过程促进了个体思维和行为主体性的形成,从而为客观地评价自己或他人奠定
了基础.原有自我意识的分化,从而形成新的自我意识,这样的过程不是一次完成
的,而是循序渐进的,只有经过多次反复,才能使自我意识渐趋稳定,达到新的发展
水平。
2。自我意识的矛盾: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分化的加剧,大学开始关注自
我的许多细节方面,自我冲突加剧。自我不能统一,自我形象不能确立,自我概
念不能形成,表现出明显的内心冲突,常常体验到强烈的内心痛苦和剧烈的不安,
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是矛盾的,对自我的态度是波动的,对自我的控制是不果断
的。大学生品尝到了成长的酸甜苦辣,付出了艰难的代价,并为解决内心的矛盾冲
突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1)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矛盾;大学生生活圈子较窄,交往范围多限于老师、家长、
学生、朋友,比较简单、直接,因此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参照点少,局限性较大.
再加上社会对大学生一向期望甚高,使大学生的自我认识也罩上了一层光环,而
7
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很平凡,和想象中的自己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往往给大学
生带来苦恼和不满。
(2)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矛盾:这是大学生自我意识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理想
我也就是个人理想中的自己,现实我则是现实情况下自己和他人对自我的实际的
看法与评价。假如追求完美的理想我与实际我之间的差距太大,难以协调则难免
引发自我的不满和心理失衡。
(3)应该我和实际我的矛盾:应该我是个体认为自己应该具有的特点或承担的义
务。实际我反映的则是自己的实际情况。作为大学生,从言谈举止、行为规范,
无一不受到来自学校教育、家庭责任等方面的规范和影响,天长日久,也就构成
了大学生们应该我的内容。由此看来,应该我与实际我之间的差异,反映的是外界
对自己的要求与自己的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一般认为,较多考虑他人期望的应
该我与个人固守的实际我之间的反差,正是焦虑的认知根源。
上述矛盾冲突都是大学生心里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使迈向成熟的毕经过程
3.自我意识的统一: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所带来的痛苦促使大学生寻求方法
以求得自我意识的统一,即自我同一性.获得统一的途径;
(1)努力改善现实我,使之逐渐接近理想我.
(2)修正理想中某些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使之与现实我接近。
(3)放弃理想我而迁就现实我。
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功能
积极的自我意识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心理
健康的人能较为客观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有适当的自尊,能及时洞察自己的
感觉和意图.而消极的自我意识如自卑、自我否定、缺乏自制力等是心理不健康
的表现。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快了幸福生活,才有可能发展潜力,获取更大
的成功,否则阻碍发展。
正确的自我意识可以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
一个有良好自我意识的大学生,能够客观、全面分析、评价自己;理想我和现
实我之间的相关性较高;能够自觉地按现实的要求设计、安排自己的生活.这样
的大学生生活充实,自我发展顺利,生活质量较高。
良好的自我形象是大学生成功人生的基础
自我形象设计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极为关注的内容之一,良好的自
我意识。恰恰是大学生塑造良好自我形象的前提。事实证明,主观自我和客观自
我越是接近的人,他的自我形象就越良好。自我形象良好的大学生,对自己认识
客观,有合理的期望,乐观从容,处事积极,善于抓住和利用个人成长中的机会,
改进和完善自己。自我形象不仅影响身心健康,也影响人的成绩水平.马斯洛指
出,一个有稳定自我形象的人,更容易达到自我实现。
二、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自我意识是否协调稳定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学生不同阶段所表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往往与自我意识的特点存有某种联系。
8
二、常见的自我意识问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较高,但尚未完全成熟,
因而容易出现各种偏差,导致自我意识发展不全面,影响他们的健康,因此,应及时
研究探讨大学生自我意识不良的原因及表现,并寻找解决办法,将有助于广大学
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
自我意识偏差
消极的自我体验
消极的自我控制
一、影响自我意识的不良心理因素
1、过分追求完善(自我扩张)
2、受他人期望的影响(自我否定)
3、受挫折经历影响(自卑倾向)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常见问题及调整
1、完美主义及其克服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它是人类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驱动力之一,也是人类
健康向上的本能。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完美的。但如果过分追求则“过犹不及”。
完美主义的表现:期望自己完美却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这样的人不能容忍
自己不完美的表现,对自己不忘美的地方过分看重。甚至把人人都会出现的,人
人都会遇到的问题都看成是自己不完美的表现,对自己不满意,从而严重影响了
自己的情绪和自信心。这样的认知接受自己理想中的完美自我,不肯迁就现实中
平凡的或有缺点的自我,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使其对其自己的认识和适应更加困
难.
自卑与自负
自卑是指一个人对自己不满、鄙视,对自己持否定态度的情感。自卑感强的人对
自己缺乏信心,把目光总是盯在自己的缺点、不足和失误上,怀疑自己的能力,
遇有挑战就逃避退缩,抑制自我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自负是过度自信.自负表现为惟我独尊、自我中心、盛气凌人,无自知之明,“我总
是对的、行的”,容易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自卑和自负从表面上看是对立的,但是,从实质上讲都自我意识矛盾的表现,另
外,自卑与自负常常是相互绞织的。强烈自负的人,往往内心是自卑的。
调整
树立正确的认知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确立合理评价参照系和抱负水平:人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显出高低优势
目标合理恰当:没有目标理想生活就会陷入迷茫。但目标要符合自己的能力,
既不苛求自己,也不要被别人左右.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优缺是相对的,宇航员的身高,坦然接受自己的缺点
培养健康的人格品质:健康的人格应该是自信而不虚荣,谦虚而不自卑,乐观
而不盲目,克己但不苛求。
为了改变这些不良的心理特点,首先,必须对其危害有清醒地认识,有勇气有决心
改变自己;其次,应当努力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以扬长避短,并对自
己有正确的评价;第三,树立独立的自信心,坚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走出逆境;
9
第四,不为外界的舆论所左右,正确对待得失,勇于坚持真理,改正错误。
2、过分的独立意向与过分的逆反心理
独立意向(独立感)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显著标志之一。是指个体希望摆脱监
督和管教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但过分就可能导致独来独往、我行我素和不顾社
会规则,甚至拒绝别人帮助。
逆反心理也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在客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
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其实质是寻求独立、寻求自我肯定的反应,
但是,这种反应过分达到逆反就变成非理性的.
要对独立意向与逆反心理保持理智的态度,即要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又要敢于质疑,
做到在实践中不断反思。
敢于好高骛远善于实事求是(严济慈、严陆光)
3、自我中心及其克服:大学生过分关注自我,过多地从自己的角度,标准去认识和
评价十五,容易出现自我中心。
表现:与完美主义相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往往表现为过度的自我接受和
过高的自我评价。自我接受(认可)是指喜欢自己的人格,肯定自己的能力,对
自己的才能和局限,长处和短处均能客观评价。过度自我接受则是把自我接受推
向了极端,高估自我。过度自我接受的人常常拿放大镜,放大自己的优点,看不起别
人,拿显微镜看别人短处。
自我中心者目光短浅,心胸狭窄,因为害怕吃亏而小心翼翼,小事耿耿于怀,
人际关系不和谐。
克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偏差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主
要是由其身心发展状况和成长背景决定的。他不应被看成是当事人的缺点,而是
所有大学生都要亲身经历的人生发展阶段。因而是普遍的,正常的,只有认识到
这一点,才会知道采取何种态度、方法应对。
(1)树立健康的人生观,走出自己的小天地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特定群体中的
一员,无论是个人的发展还是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
(2)学会尊重他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3)学会与人共情:以己之腹度君子之心
(4)客观的评价自己和他人
4、自尊心过强与自尊水平过低
顾名思义,上述自我意识是不良的,对自我成长是有害的.
过分自我中心就会盛气凌人,目空一切;过分从众就会人云亦云,缺乏主见.自尊心
过强,实质是自卑的一种表现,自尊水平过低,不敢正视现实,焦虑水平高,幸福感低,
对自己缺乏信心。
要克服这些不良自我意识,首先在认识上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自学把自己与他人、
集体结合起来,走出自我的小天地;其次,要在实践中客观评估自己;最后,在情感
上学会换位思考,能设身处地从别人角度考虑问题。
三、塑造良好的自我意识
1、良好自我意识的标准:
一个有良好自我意识的人应该是一个自我肯定、自我整合的人。
一个有良好自我意识的人应该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协调一致
的人
10
一个有良好自我意识的人应该是一个独立,同时又能与外界保持协调一致
一个有良好自我意识的人应该是一个自我发展的,其自我具有灵活性
一个有良好自我意识的人应该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同时还应该努力促进社会
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第三章大学生情绪管理
第一节情绪知多少
一、情绪及其表现
(一)什么是情绪: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人们在内心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体
验,或者说,是人们在心理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体验。
1、情绪有其生理反应: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人的心律、血压、
呼吸乃至人的内分泌、消化系统等,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人在焦
虑状态下,会感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而在愤怒状态下,则会面红耳赤
等生理特征。
2、情绪是一种内心感受:人的不同情绪生理状态必然会反应在
人的知觉上,从而形成人的不同的内心感受和体验。如当面临着极度危险
时,会产生毛骨悚然的恐惧;当自己的某些需要得到充分地满足时,会感
到幸福愉快;在失去亲人时,会感到悲伤.
3、情绪会表现在行为中:情绪也会直接反应到人的表情、语态和
行为动作中.情绪的表现形式分为面部表情、声音表情、动作表情。
(二)情绪的类型
1、七情说
在我国,自古以来人们通常将情绪按其表现分为喜、怒、哀、惧、爱、
恶、欲等7种。
11
2、按发展分类
基本情绪: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例如,人的恐惧、焦虑、
满足、悲哀、等等.人的基本情绪在人的幼年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更带有
先天遗传的因素。社会情绪: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绪反应,表现
为一种较为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例如:人的善恶感、责任感、羞耻
感、内疚感、荣誉感、美感、幸福感等,都是人的社会情绪。社会情绪是
在基础情绪上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同时又通过基础情绪所
表现出来。
3、情绪的三维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普拉奇克(Plutchik.R)从生物学的角度,提出了情绪
的三维理论。即情绪具有两极性、相似性和强弱性特点。例如喜悦的情
绪,从兴奋程度上可表现为舒畅、愉悦、快乐、欢喜、狂喜等不同的心理
体验层次;而愤怒的情绪,从紧张度上也可分为,不满、气恼、忿懑、恼
怒、愤怒、大怒、狂怒等;悲哀的情绪从程度上则可分为,忧虑、忧愁、
忧郁、哀伤、悲伤、悲痛、痛不欲生;恐惧情绪可分为担心、不安、害
怕、恐惧、惊恐、极度惊恐等。
4、情绪状态
前苏联心理学家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紧张度把情绪状
态划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三种形态。
(1)心境:是指比较微弱、持久地影响人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
具有弥散性的特点.比如,当一个人心情舒畅时,他看什么都会觉得乐观
积极,而当一个人郁郁寡欢时,则对许多事,都会感到没有兴趣。“忧者
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就是心境的表现.心境有消极和积极之分.
(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有爆发性的情绪状态,如狂喜、
愤怒、绝望等都属于这种情绪状态。在激情状态下,人的理解力、自制
力等都有可能降低。激情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激情能增强人的
敢为性和魄力,激励人们克服艰险,攻克难关;消极的激情则会导致理智
的暂时丧失、情绪和行为的失控。
(3)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12
在人们遇到突如其来的紧急事故时就会出现应激状态。如地震、火灾等。
在应激状态下,会使人身体上心律、血压、呼吸和肌肉紧张度等发生
显著的变化,从而增加身体的应变能力。在应激状态下,人们往往能做出
平时难以做到的事,使人尽快地转危为安.但是人在紧急情境中的应激状
态下,也会导致知觉狭窄,行动刻板,注意力被局限;过于强烈的应激情
绪,会导致人的临时性休克甚至死亡,还会导致心理创伤。一个人长期或
频繁地处于应激状态中,会导致身心疾病和心理障碍。
二、情绪的功能:
1、自我保护的功能
每一种情绪都是有其功能的,即使像生气、痛苦等负性的情绪也有其
重要作用。比如,当人处于危险的境地,恐惧的情绪反应,能促使人在行
为上更快地脱离险境;当人在工作或学习中承担的负荷超出了自身的承
受能力时,疲惫的情绪状态,会使人不得不放弃一些工作,而获得休息;
在面对侵害时,愤怒的情绪会促使人奋起反抗,自我保护。
2、人际沟通的功能
情绪在人际沟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微笑、轻松、热情、
喜悦、宽容和善意的情绪表达,会促进人际的沟通和理解;而冷漠、猜
疑、排斥、偏执、嫉妒、轻视的情绪反应,则会构成人际交往中的障碍。
3、信息传递的功能
情绪还能起到信息传递的功能。例如,知己之间的一个动作、一个表
情,就能使对方心领神会;考场中,监考教师威严的目光,就足以使那些想
投机取巧的人望而却步。情绪还可以相互的影响和传播.当一个人兴高采
烈时,他就会将这种情绪感染周围的人;而当一个人沮丧、愤怒时,也
会使这种情绪在周围传播开来,并且还会将这些负性情绪迁移到他人身
上。
三、情绪的产生机制:
1、情绪与情境
人的情绪的产生,必然有其发生的情境。正如当人们遇到学业的成功、
优美的环境都可让人随之产生愉快的心情;反之,人际冲突、学习压力、
13
生活中的挫折、甚至恶劣的气候也会使人感到烦躁和抑郁。此外,人的自
身生理的和心理的反应也同样会引起情绪的变化.例如,人在青春期阶
段,由于身体上的急剧变化所引起内分泌的紊乱,并由此造成情绪上的躁
动.女生因为月经周期带来生理上的变化也容易导致情绪的波动。
2、情绪与需要
情绪的产生和变化背后反应着人的不同需要。当得到他人称赞时,会
感到一种荣誉和喜悦感-—满足了自己的自尊和成就的需要;受到他人的
冷落时会产生失落和孤独感——因为自己的被接纳的需要没有得到满
足。
3、情绪与认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只有通过认知对客观事物与需要的满足做出判
断与评价,才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认知改变了,情绪也相应发生了变
化。因此,面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认知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情绪感受.
比如,同样是半瓶子水,一个乐观主义者会因为还有半瓶水可以饮用而感
到欣慰和满足;而一个悲观主义者则会因为只有半瓶水而感到焦虑和不
满.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认知可以决定人的情绪。
4、情绪与行为
行为是人的情绪的重要表现形式,而情绪对行为也会有一定的调节的
作用。当人在做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一些行为时,会体验到一种欣慰和充满
热情的情绪感受,它会使自己的行为得到加强;而当人的某一行为破坏或
阻碍了自己的某一种需要时,就会产生厌烦、排斥的情绪感受,它同样会
使人自己的行为减少或停止。可见,情绪与行为的关系并非是单一的决定
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四、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怒伤肝
•喜伤心
•忧伤肺
•思伤脾
14
•恐伤肾
•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一种情绪都可以撞击我们的生命器官,甚至导
致功能严重损失。
认识情绪致病
•不良情绪与神经系统:心理活动不平衡,情绪低落,持续时间过长,会影响神经
系统的功能。轻者有失眠神经官能症,重者可引起精神错乱、行为失常,即反应
性的精神病。
•不良情绪与心血管疾病:愤怒、焦虑等会使心率加快、血压上升,使交感神经系
统处于兴奋状态,久而久之造成心血管紊乱,出现高血压和冠心病等,严重的可
导致脑血栓、心肌梗塞.
•不良情绪和消化系统:长期的消极情绪,如忧愁、悲哀、痛苦等,使胃肠蠕动
明显减慢,胃液分泌减少,胃肠机能收到严重的扰乱.胃炎、胃溃疡等胃肠疾病
•不良情绪与内分泌:长期情绪不稳定,造成内分泌功能加强,促使垂体后叶分泌
增加,从而引起冠状动脉收缩,同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肾上腺分泌茶芬胺
增多,易导致心肌缺血,突然死亡。
•个人情绪与癌症:长期心理紧张、情绪消极,促使胸腺退化,免疫系统中具有最强
抗癌能的T淋巴细胞减少,以致体内免疫能力大大消弱,容易诱发和加重癌症疾
病。
五、大学生情绪的特点
1、外向、活泼、充满激情
就大学生整体水平而言,在情绪特点上,表现为乐观、活泼、开放、
热情,精力旺盛、积极向上,充满着朝气和激情。
2、情绪延迟性及趋向于心境化
15
相比青少年情绪反应往往是受制于外界情境左右,来得快,消失得也
快的特点,而大学生的情绪反应的发生,往往会表现为一定的延迟性,趋
向于心境化。
3、情感体验更加深刻、更加丰富
大学生的情绪体验更加丰富多彩,并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和各
种需要和兴趣的扩展而表现为更加丰富、敏感细腻和深刻,并更加带有社
会内容的情感体验。
4、波动性与两极性
大学生的情绪年龄正处于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转变阶段,与成年人
相比,大学生的情绪带有明显的起伏波动性,有时会表现为大起大落、大
喜大怒的两极性.
5、冲动性与爆发性
大学生的情绪特点还表现在情绪体验上特别强烈和富有激情,有时则
表现为一定的盲目狂热、冲动。
6、矛盾性与复杂性
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面临着许多重大选择的时期,常常会呈现出一种
矛盾和复杂的情绪状态。例如,希望自己独立和希望依赖于他人的需要同
时存在;对自己既不满、又不想承担责任;既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又不
愿意接受他人的关心等等复杂矛盾的心态。
7、内隐与掩饰性
大学生的情绪表现,虽然有时也会喜形于色,但已经不像青少年时期
那样坦率直露,不少大学生常会将自己的情绪隐藏和掩饰,体现为外在表
现与内在体验并不一致。使一些学生出现相互交流障碍,陷入孤独和苦闷
的情感困惑.
六、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
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又称为情绪适应不良,常常表现为以下几种负
面情绪:
1、焦虑
16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它始于对某种事物的热烈期盼,形成于担心
失去这些期待、希望。焦虑情绪本身并非是一种情绪困扰,适度焦虑有益
于个人潜能的开发。如果一个人没有焦虑或是焦虑不足,就会导致注意
力涣散,工作学习效率下降。所以,无论是听课还是上自习,都需要保持一
定的焦虑。这里所说的焦虑,是指自身的焦虑程度已经构成了对学习和生
活的不良影响或干扰。过度焦虑,往往会使人因过度紧张而产生注意分
散和工作学习效率的降低.焦虑不只停留于内心活动,如烦躁、压抑、
愁苦,还常外显为行为方式。表现为不能集中精力,坐立不安,失眠或经
常在梦中惊醒等。大学生如果长期陷入焦虑情绪不能自拔,内心便常常
被不安、恐惧、烦恼等负面体验所积累,行为上会出现退缩、冷漠等情
况。
焦虑情绪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可分为适应焦虑、考试焦虑、身体过分
关注焦虑和选择焦虑.克服焦虑的方法也是很多的,主要有放松训练方
法、改变认知方法、角色训练的方法等。
2、抑郁
抑郁是一种愁闷的心境,表现为情绪反应强度的不足。忧郁是大学生
群体中表现较为普遍。例如,有些学生因为无法面对学业中的竞争和学习
的压力,或是对于所学的专业不满意,而陷入忧郁的情绪状态,表现为对
生活学习失去兴趣,无法体验到快乐,行为活动水平下降,回避与人交往。
严重者,还伴有心境恶劣、失眠、甚至有自杀倾向。特别需要提出的是,
抑郁情绪与抑郁症相互即有联系,又有质的区别。前者属于一种不良情
绪困扰,需要的是心理上的调整;而对于后者,则属于精神疾病的患者,需
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抑郁的主要表现:
压抑、苦闷
负面自我评价,无价值、无意义,悲观失望
缺乏兴趣、依赖性强
反应退钝、活动水平下降
回避交往
17
体验不到快乐、自卑、自责、自罪
身体反应(失眠、食欲下降、言语动作迟缓、乏力、
面色灰暗、哭泣、叹息等)自杀倾向
3、冷漠
冷漠同样是一种情绪反应强度不足的表现,表现为对人对事漠不关心
的消极状态。处于冷漠情绪的大学生,在行为上常表现为对生活没有热情
和兴趣;对学习漠然置之、无精打采;对周围的同学冷漠无情,甚至对他
人的冷暖无动于衷;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麻木不仁。日本心理学家松
原达哉教授形容此情绪状态的学生是无欲望、无关心、无气力的“三无"
学生。冷漠是一种对环境和现实的自我逃避的退缩性心理反应,它本身虽
然带有一定心理防御的性质,但是它会导致当事者的萎靡不振、退缩躲避
和自我封闭的消极影响,并严重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克服冷漠情绪,
首先是要从建立责任意识入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生活目标,同时应开展
人际的交往,积极投入生活和学习中来感觉贫乏、缺少热情、情感和激
情。
4、愤怒
愤怒是人的基本情绪反应,从程度上可分为不满、气恼、愤怒、暴怒、
狂怒等。大学生如果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动辄发怒,就会造成对别人和
自己的伤害。因此,大学生要学会采用心理调节的方法,缓解自己的冲动
和愤怒情绪.
第二节情绪的识别与表达
•惟有恰如其分的感情才最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所珍惜.
——蒙田
•一个人必须了解自己的情感,要么加以培养,要么加以抑制。
-—高尔基
表情的判断:恐惧、厌恶、高兴、惊奇、轻蔑、生气、悲伤
18
一、情绪识别:又称情绪觉知,是一种能够通过自己和他人的反应、表现来认识
情绪的能力。包括认识自我情绪和识别他人情绪.情绪识别并不是针对表情本身,
而主要是对表情背后意义的识别,所以说它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情绪识别包
括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等。
二、情绪表达
•生理表达:是以生理的形式进行表达,如心率、血压、呼吸、平滑肌节律、内分
泌、及各内脏感受器的表达。受植物神经系统支配,不由意识直接控制,不能主
观控制和调节
•心理表达:在心理层面将情绪表达出来如通过认知、表情、言语、行为等表达。
可以进行主观调节和控制.
三、情绪心理表达的层次:
•向自我表达:将情绪提到意识层面,使个体意识到情绪的性质、特点和产生原因
等。有时,由于不能意识到情绪的变化,或虽你能觉察到情绪,但对情绪的起因、
性质、特点等了解不清,难以做到情绪向自我表达.向自我表达是情绪表达的关
键和基础,当我们对自己的情绪有清晰的意识时,才有肯那个将其清楚地表达出
来。
•向他人表达:即将情绪向周围的人表达出来,让他人认识我们的情绪。通常,表
达的对象是引发我们情绪的人,如当朋友送你礼物时,用拥抱、高兴的表情及言语
表达喜悦;收到伤害是,用抗议、指责等表达不满于愤怒,向他人表达是情绪表达
的主要方式,也是人们最熟悉的方式,包括言语和非言语表达
•向客观环境表达:到空旷的操场上奔跑,在安静的房间里哭泣等就是在向客观环
境表达。这种表达方式对于那些不善与人交往的人来说很重要。
•升华表达:超越表达对象,将情绪的能量指向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从而为高层
次需要的满足提供能量,这是最难的表达方式.如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
四、如何识别和表达情绪:
策略一提高情绪的自我意识
1、撰写情绪日记:包括发生的主要事情、事情引发的情绪、过去体验、行
19
为反应、为什么?
2、情绪反思法:三部曲
(1)列出曾经体验到的各种情绪
(2)综合运用判断、联想、推理等方法,探索情绪产生的原因
(3)进行全面的自我剖析
策略二同理心
“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感同身受”
同理三要求:
1、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理解对方。尊重对方,尊重对方的人格、思想和
行为;
2、了解引发对方情绪的因素。通过倾听和观察,了解对方所处情境,挖掘其
潜在的愿望和要求,判断其情绪产生的原因。
3、把设身处地对对方的了解反馈给他.把了解到对方的内容和感觉表达给
对方,帮助他了解自己。
第三节情绪管理与调控
一、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是健康的“护航者”
•情绪管理是智力的“激发器"
•情绪管理是是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情绪管理是是良好性格的“塑造者”
二、情绪调控
1理性情绪—改变认知
2自我调节不良情绪
•打开另一扇窗--转移调节
•排泄“情绪水库"的污水——疏导宣泄:眼泪宣泄、运动宣泄、倾诉
•心情卡片
3肌肉放松训练
20
4不要处处与人竞争
5对自己的要求要实际不要过高
6培养情绪积极稳定的能力:性格打造法、降低期望值、在兴趣中忙碌(与人为
善、为自己做事)
7格式塔疗法:你活在今天、你生活在这里、停止猜想,面向实际、暂停思考,多
去感受、也要输入不愉快的感受、不要先判断,而要发表意见、不要盲目的崇拜
偶像和权威、要对自己负责
8PAC自我写照法:P(父母,慈爱)A(成人、理智)C(儿童、童心)
9笑声调节法:自我改变面部表情、不拘泥笑的方式。
•情绪的ABC理论
A-——-诱发事件
B-——-当事者对事件的评价
和解释及所形成的信念
C————情绪和行为后果
信念分为合理和不合理的
•不合理信念的特征
•绝对化要求—--—应该、绝对、必须、一定
•过分概括———-—如果-—-还能完成什么事情
•糟糠透顶—---—如果—-——将毫无价值
•大学生群体的不合理信念
1、想得到周围所有人的认同、赞许和喜爱
2、乞求事事永远成功、成就感伴随每时每刻
3、当面对困难和问题时,选择逃避的方法
4、一个人应该关系他人的问题,并为他人的问题而悲伤难过
5、沉溺于个人以往的不幸经历
6、对人生的每一个问题都应找到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
•欲要整心,先要整形
21
•像健康人那样生活
•分清主干与枝节
•活在当下
第四章大学生人际交往
第一节、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常见问题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般表现
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素质.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
倾听能力、交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处理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与人交
往和相处的问题不是大学生独有的,但这一问题在大学生中的表现却有
特殊性。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为走向社会做职前阶段的专业基础准备,而
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也是必要的准备。随着社会的发展,交往能力与人际
关系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重视,他们对人际交往有了更积极的看
法和更迫切的要求。
1、人际关系和谐为主
人际和谐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从优秀的大学生心理品
质中总结概括出来的的。他们表现为乐于交往、主动交往、善用技巧、
协调冲突、拥有朋友。
总结成功交往的大学生,在他们身上你常常会发现:
(1)有亲和力的人格特质:如诚实、热情、正直;
(2)克服各种障碍,勇敢实践;
(3)讲究交往行为的规范;
(4)正确运用交往的艺术;
(5)积极主动投身交往的实践.
2、大学生人际交往类型
大学生交往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积极型,他们对交往认识深
刻,行动积极、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和热情.他们大多热心参加学生社团活
22
动,主动承担社会工作。二是被动型.他们对过去封闭的交往形式不满
意,渴望真诚、深厚的友谊,但感到缺少知心朋友.有的因怕耽误学习,较
少主动交往,而多是被动卷入.三是沉静型。这种类型人数少,他们习惯
过平静的生活,性格一般比较孤僻。平日少言寡语,不善交往,只保持和
少数人交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与同文化知识水平的人交往较多,与其他阶层
交往较少.从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来讲,需要多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
接触工人、农民等,才能在社会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尽管有的大学生
出生在工人农民家庭,大多较少从事家庭生产劳动,缺少真正了解大众的
真实生活体验。大学生在交往中的一些问题,如研究生轻易被拐骗,交往
中的偏执人格、妄自尊大等都与他们社交面过窄,对自我缺乏正确认识
有关。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常见问题
1、不敢交往
在人际交往的实践活动中,人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只是每
个人的反应程度不同.有一部分大学生在这方面反应特别强烈,由于害
羞、自卑等心理的作用,在与人交往时显得特别紧张,心跳气喘、面红耳
赤,两眼不敢正视对;在与人交谈时显得语无伦次、词不达意。尤其在人
多的场合或者在集体活动中更感到恐惧,不敢和人打交道,不敢表现自
己。严重的可导致社交恐惧症。
2、不愿交往
有的大学生在经历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后,发现自己不如
在中学时那么出类拔萃了,进而形成因嫉妒与自卑心理造成的人际障碍,
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怕别人瞧不起自己。缺少人际间必要的信任与理解,
人际交往平淡.缺乏与同学的基本的合作精神,甚至视同学为敌手;有的
同学自高自大,瞧不起别人;有的同学群体意识淡薄,以自我为中心,对
周围的人与事漠不关心;我高兴、我开心就愿意理你,否则就距人于千里
之外。同学之间缺乏必要的宽容,甚至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
手.有的人遇事总是回避退让,整日郁郁寡欢,缺乏交往的愿望和兴趣,
23
他们自我封闭、孤芳自赏,但又特别敏感,心理承受力差,独往独来,不愿
抛头露面,不愿与人交往.
3、不善交往
有的大学生不善于了解和掌握交往的一些知识、技巧,在交谈的
过程中显得过于生硬、书生气太足,木讷,心存感激不会讲出,而在当时
却不能使人理解。有的是认知偏见产生的理解障碍,不注意交往中的“第
一印象”,不注意沟通方式,在劝说他人、批评他人、拒绝他人时不讲
究艺术.有些大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注意交往的原则,开玩笑不
注意场合,不懂得给人留面子,或出言粗鲁伤了对方的自尊心;或不懂得
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或不懂装懂夸夸其谈等.这些表现都有损于自身形
象的塑造,影响了同学之间进一步的交往。
4、不会交往
理想模式带来的失落。进入高校之后,新生大都有强烈的人际交
往的欲望,但又常常感到人际交往很困难,究其原因是许多大学生对人际
交往的追求往往带有较浓的理想色彩,以友谊的理想模式为标准来衡量
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导致高期待与高挫折感并存。进而表现为部分大学
生经常津津乐道于过去的事情,而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却表现出
强烈的不满。不懂得交往在于平时的交往积累。有的大学生不懂得交往
在于平时的交往积累,总希望别人主动关心自己,主动与自己交往,而自
己总是处于变动地位;或仅仅是一旦自己有事求人时才去“临时抱佛脚”。
使对方感到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不能使自己受益,而且甚至感
到是累赘时,这种交往就会终止。
5、缺乏技巧
或许是上面几种因素的综合反映,这类学生表现为羞怯、自卑、孤独、
猜疑、嫉妒、恐惧等。或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他们一般都渴望交
往,但由于交往方法欠妥、交往能力有限、个性缺陷或交往心理障碍等原
因,在交往过程中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别人,导致交往失败.长期的
交往失败,使得一些学生把交往看成是一种负担,渐渐地变得自我封
闭。
24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有环境因素、空间距离、交往频率、
背景相似、需要互补、交往态度、人格特征等.从心理咨询和大学生的日
常生活中不难发现,有的大学生因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和人际交往经验,有
的因性格内向或对人际交往的认知偏差等原因,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的
紧张.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常见的问题表现在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子关
系、异性关系等方面.
人际交往的相关理论
一、人际交往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1、交往的含义
交往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
和需要等交流过程,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它是人类的特定社会现象.
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性的成长有重要作用.交流是群体的粘合剂,能使群
体内部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彼此协调,相互统一。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需求,人只有在不断地与他人交往中才能促进个性发
展,有利于心理健康.从信息交流角度看,精神交往是发信者将信息编码
后输入信息通道,受信者将信息译码后接受,并将反应反馈给发信者的过
程。信息沟通的—般模式如下(见图6-1):
图6-1信息沟通模式
2、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
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人际交往是人际关系实现的根本
前提和基础,也是人际关系形成的途径;而人际关系则是人际交往的表
25
现和结果。两者的区别是人际交往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接触的过
程,以及行为方式程度等;人际关系侧重于在交往基础上所形成的心理状
态和结果。从时间上看,人际交往在前,人际关系在后,人际交往是一个
动态的过程,而人际关系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人际交往的意义
交往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马斯洛(Aaslow,A.H.)认为,人
人都具有这样一种基本需要:需要归属于一定的社会团体,需要得到他人
的爱与尊重,这些社会需要是与吃饭穿衣等生理需要同等重要的不可缺
失性的需要,否则,将使人丧失安全感进而影响心理健康。社会学与人类
学的研究更是肯定,群体合作具有生物保存与适应的功能。如果没有群体
的合作,不仅是人类,许多生物都会灭绝。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是各
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了社会关系,人的本质也无从规定。
第一、人际交往对人的发展有深远意义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Rogcrs,C。R.)提出的人际关系哲学十分强调人
际交往对个体成长的意义.罗杰斯是基于自己的成长经验得出这一结论
的。罗杰斯出生于一个虔诚的宗教家庭,因为周围的邻居都是异教徒,所
以从小罗杰斯就被父母关在家里,不让罗杰斯与邻居的孩子一起游戏,
他感到非常孤独.离群索居的童年生活使罗杰斯非常渴望友谊,在别人看
来普通的人际交往,在他看来都非常珍贵。后来他创立了自己的人际关系
理论,将人际关系上升为一种哲学。他认为,人与人的交往是可能的,人
们不仅可以交流思想,而且可以分享许多隐秘的情感:对未来的梦想、内
心的感受、隐秘的冲动……人际交往不仅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有益的。
通过沟通,相互启迪、丰富彼此人生;在友谊关系中,人们相互接纳及彼
此探索,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
第二、人际交往有助于增进交流,协调关系,促进健康和完善个性
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
业技术,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人生是在交
往中渡过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必然与一定的人际关系相联系。从这个意
义上讲,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集体和个人生存与发展的有利环境,它可以产
26
生合力,使人团结协作,充分发挥群体的效能;形成互补和激励,使人们
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产生激励向上的积极情绪;促进信息交流,使人们
增长知识和能力,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从而促进社会安定,推动精神文
明建设。不良的人际关系则阻碍人的自身发展.
第三、人际交往是治疗心理障碍的重要资源
对于各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及心理危机的干预,虽方法不同,技术各异,
但有一个共同点,都需要配以支持性心理治疗。所谓支持性治疗,最重要
的支持是来自周围亲人与朋友的关心与理解。当人感到悲观失意、抑郁
不快时,有亲人的安慰与关怀,会感到精神的慰藉与支持,从而获得战
胜困难的勇气。因此,亲情、友情和爱情都是大学生生命中的重要的社
会支持系统。要倍加珍惜,也要设法开拓!
第四、人际关系是一把双刃剑
一个人的痛苦和不幸也常与人际交往的不成功有关。当人际关系和
谐、融洽时,它会给人以愉快、充实、幸福、成功、欢乐,并能充分调动
起人的积极性;而当人际关系紧张、失调时,它又会给人带来烦恼、痛苦、
失望、忧伤和阴影。在心理咨询的实践中,人际交往常常是大学生来访
者问题中占第一位的.大学生的一些其他心理问题也直接或间接地与人
际关系不适有关。比如,部分大学生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
明显下降,原因之一是因为令人烦恼的人际关系造成的;有的大学生不愿
参加集体活动,其真实原因可能是他感到自己缺乏影响力,或者是社交经
验缺乏,或者是对集体中某些人不满的缘故;有的大学生对别人不信任,
认为周围的人都在议论他,说他的坏话,其原因可能是与同学发生了矛盾
造成的;有的大学生失恋是因为不懂得异性交往的尺度,等等。人际交往
不当会给大学生带来不良的心境,有的影响彼此的关系,甚至有的影响
到学业的完成;有的人孤独、空虚、抑郁、自卑,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是因为没有与宿舍同学处理好关系而遭孤立所致.
二、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1、自我概念与人际交往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是什么样人的一种认识。它引导我们对于自
27
我和对他人信息处理的过程.自我形象是对自我概念的知觉,由自我评价
所组成,并且受我们的经验和别人的反应的影响。自我认识对自己生理自
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的认识和评价。
自我形象的正确性:自我形象的正确性依赖于知觉的正确和我们处理
知觉的方式。正面自我形象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爱、自尊、自信。负面
自我形象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自卑自怜。
自我知觉与人际交往。高自尊的人信任他人,开放自我、主动交往、
预期成功;忽略一些无关信息,强化自我形象;容易接纳他人,肯定他人。
低自尊的人猜疑他人、嫉妒、攻击、控制、操纵他人、自我防御、封闭
自我、被动交往、预期失败;重视负面信息,忽略积极的信息;挑别人的毛
病,否定别人.
2、关系结构与人际交往
空间距离.人与人之间在空间位置上越接近,越容易形成彼此之间的
密切关系。如上下床铺同学,因为空间距离的接近,使双方相互交往、相
互接触的机会更多,彼此之间容易熟悉.或成为好朋友,或因为彼此价值
观不同而只是熟人。虽然地理位置不是人际关系好坏的唯一的、决定的
因素,但是,远亲不如近邻,空间位置接近的优势,无疑是影响人际交往的
一个有利的条件。
交往频率。交往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人们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彼此
了解,相互熟悉,进而相互帮助,建立友谊。交往的频率越高,越容易形成
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态度、共同的兴趣和共同的经验等。否则,交往频率
过少,可能会产生冷落之感,以致感情疏远;不过,交往频率过繁,也可
能破坏对方的工作和生活秩序,引起反感
态度相似.人与人之间若对具体事物有相同或相似的态度,有共同的
语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就容易产生共鸣、同情、理解、支持、
信任、合作,从而形成密切的关系.
需要互补。相互满足是形成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需要
和满足需要的期望,空间距离虽小,也可能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
往来";一旦有了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期望,空间距离虽大,也可能是“天涯
28
若比邻”。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取决于交往双方彼此满足需要的方式和
程度,如果交往双方的基本需要都能从交往过程得到满足,其人际关系
就会密切、融洽。如果双方的需要都不能从交往中得到满足,彼此之间就
缺乏吸引力;如果双方的需要在交往中受到损害,彼此之间就会产生排斥
与对抗。
人格吸引。我们喜欢他人,原因不仅来自对方.有时是我们自身的人
格因素决定对他人的好感.人格也称个性。个性影响着交往的态度、频率
和方式,从而影响着人际关系。以气质而论,具有多血质和粘液质的人,
其人际关系一般来说,要好于胆汁质与抑郁质的人,以能力而论,能力强
的人往往使人产生钦佩感与信任感,具有吸引力。不过,能力强弱和特长
的差别太大或太小,相互之间的吸引力也会减小;只有当双方的能力既有
差别而差别不太大的时候,相互之间的吸引力才会增大。以性格而论,诚
实、正直、开朗、自信、勤奋、幽默、热情的人较之虚伪、孤僻、懒惰、
固执、狂妄的人具有较强的人际吸引力。因此人格特点在建立良好的人
际关系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在因素。
3、个性品质与人际交往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个性品质主要有:①为人虚伪。与之交往,
容易使人失去安全感。②自私自利。只关注自己的需要,不关心别人的
需要,甚至损人利己。③不尊重别人.常常挫伤别人的自尊心。④报复心
强.⑤妒忌心强.⑥猜疑心重,过于敏感。⑦过于自卑.⑧孤独固执。⑨苛
求别人,控制别人。⑩自负自傲.
三、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1、首因效应
有谁不愿意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呢?首因,即最初的印象,或称第一
印象。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注意开始接触到的细节,如对方的表情、
身材、容貌等,而对后来接触到的细节不太注意.这种由先前的信息而形
成的最初的印象及其对后来信息的影响,就是首因效应,即我们常说的
“先入为主”。
29
第一印象赖以产生的信息是有限的,第一印象不一定是真实可靠的。
由于认知具有综合性,随着时间的变化、认识的深入,人完全可以把这些
不完全的信息贯穿起来,用思维填补空缺,形成一定程度的整体印象。正
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近因效应
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的印象对人们认知具有
的影响。最后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阐
释的后摄作用.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大
学生的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固然重要,最后的印象也是不可忽视的。在
对陌生人的认知中,首因效应比较明显;而对熟识的人的认知中,近因
效应比较明显。这就告诉我们,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既要注意平时给对
方留下的印象,也要注意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和最后印象。
3、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从对方所
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
个完整的印象,即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作出全面的结论.所谓“情人
眼里出西施”,说的就是这种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泛化的结果.在光环效应状态下,一
个人的优点或缺点一旦变为光环被扩大,其优点或缺点也就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