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秋天的怀念教案集锦8篇秋天的怀念教案篇1
回顾导入
师: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那么,课文中有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与大家共享一下吧。
生:令我印象深刻的语句是——“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师:这是对母亲的什么描写呢?
生:这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后面还有对母亲的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
师:说得真好。今日,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这篇课文——《秋天的怀念》。
合作品读
师:谁来介绍一下史铁生的命运?
生:他命运坎坷。21岁时,他双腿瘫痪,他的人生坍塌了;23岁时,他母亲去世,他的世界坍塌了。但即便如此,他仍旧顽强地活了下去,这离不开母亲对他的细心照料和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
师:很好。老师今日带来几个问题,与同学们共同品读。
(老师课件出示学习目标:1.专心品读对母亲的描写,说说母亲是怎样关怀照看“我”的。2.透过文字,你能感受到母亲怎样的心理活动?3.怀念母亲,为什么要写赏菊花这部分内容?)
师:老师给同学们一些学习建议。先自主学习,仔细阅读,在感受深的地方进行简洁批注;再合作学习,把自己的感受和组内的同学沟通;最终进行小组展现汇报,可以采纳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板演。现在开头学习吧。
(同学自主学习,围绕问题绽开小组争论。老师参加其中,与同学一起沟通、品读)
师:老师看到各小组已经把要展现的内容呈现在黑板上了。刚才小组争论的过程中,老师深化到各个小组中,发觉了一个特别好的地方,就是各组的小组长能够起到组织、引领、安排的作用。组员呢,也能够乐观协作,大胆地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老师给每个组都打满分,大家连续努力。
展现汇报
第一组展现
生1:我们组抓住了3个关键词——“挡”、“躲”、“留意”。请我们组的组员为大家读一下,关于“挡”这个词的相关语句。
生2:“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生3: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当时已经是深秋了,外面都是一片凄凉的景象,所以母亲拦住的,就是外面的一片凄凉和伤感。
师:看到树叶唰唰飘落,大家都会有一份伤感。老师想说,一声哽咽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史铁生几次想到过自杀,母亲为他拦住的,仅仅是秋风后的萧瑟吗?她还可能拦住了什么?
生4:她想拦住儿子心中的那份阴影。
生5:我想母亲可能还想拦住儿子心中的那份苦痛。
生6:还有儿子心中的那份无望。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母亲不仅想拦住秋风后的萧瑟,更盼望能拦住儿子心中的那份无望,盼望儿子对生活布满自信,对生活布满盼望。
生1:看这两个关键词——“躲”、“留意”。
生2:我为大家读一下。“这时,母亲就静静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留意我的动静。”
生3:在自己最好的年华,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在阳光下奔跑,确定是很苦痛的。所以,他心里那份苦痛得发泄出来。母亲体谅他内心的苦痛,没有阻挡他,静静地躲了出去。
生4:母亲静静地躲出去,可是她又怕儿子在发泄的时候伤到自己。所以,母亲在儿子看不见的地方,偷偷留意着他的动静。
师:“理解是爱的别名”是泰戈尔的名言。没有理解,就没有真正的爱。母亲赐予的是真爱。“理解”这个词,老师摘录到黑板上。
其次组展现
生1:我们组展现的也是这个问题。其中“挡”、“躲”等词语已经品读完了。我们重点补充一下“翻来覆去”这个词。
生2:“我却始终不知道……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生3:从这里,可以看出母亲这时已经是病入膏肓了。可是,她心里没有自己,只有自己的儿子。她只盼望儿子对生活布满盼望,却没有顾及到自己的病情。
生4:母亲不想让儿子担忧,所以才隐瞒着自己这么重的病。这份痛苦始终没有被儿子看出来,可见,母亲对儿子的爱有多么深啊。
第三组展现
生1:我们组抓住“憔悴”、“央求”这两个词,重点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照看。
生2:“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的神色。”母亲的憔悴,不仅由于自己的病痛,还由于她担忧儿子。
生3:在刚才提到的“翻来覆去”一词中,也让我们感受到这种情感。母亲自己宁可翻来覆去忍着病痛,也不想让儿子知道。
生4:母亲在自己病重的状况下,还苦苦央求儿子,可以看出,母亲是真的盼望儿子可以走出阴霾,找回对生活的盼望。
(其他展现内容略)
主题拓展
师:《秋天的怀念》让我们感受到了母子情深。但对史铁生来说,一篇文章还不足以表达这份怀念,“母爱”始终都是他写作的主旋律。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他写的另一篇文章——《合欢树》,进一步体会这份母子情。
(同学阅读课文,边读边批注)
师:谁来给大家共享一下?
生1:10岁那年,的作文获奖了,母亲没有表扬他,而是激励他。母亲不盼望由于获奖而傲慢,盼望他能更加努力。
生2:“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从这里,可以体会到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她把全部的留意力都放在儿子身上了。
师:文中有个情节提到,母亲亲自为儿子栽下一棵合欢树。你们觉得母亲有什么想法呢?
生3:我觉得,母亲栽下合欢树,是想告知儿子,盼望他能像合欢树一样,顽强、英勇地活下去。
师:《合欢树》和《秋天的怀念》,仅仅是史铁生散文随笔中的两篇。老师推举大家阅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我21岁那年》等作品。读过之后,信任我们对人生也会有更多的领悟和思索。下课!
秋天的怀念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无私。
2、通过查找回忆性散文中的两个“我”,体会的简单情感。
教学用时:
三个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请同学正字音,留意重音与停连。
推举配乐:Jacqueline'sTear
2、提问1:课文讲了什么事情?
提问2: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预设回答:哀痛、难受、愧疚、懊悔……
3、请男女生分段朗读,读出文章的情感,进行点评
4、找出“我”和“母亲”的对话片段,再次单个指名分角色朗读,并进行相关分析。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你要是情愿,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
(她兴奋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抓紧预备预备。”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预备的!”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突然不说了。)
5、总结:从这些对话中,能看出母亲对“我”的什么感情?
教学活动设计二:体会的简单情感
1、提问1: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PPT展现相关学问链接:
回忆性散文:回忆性散文是散文的一种。作为一种回忆与散文相结合的文体,回忆性散文的主要价值在于所经受的人与事,以及这些人与事产生的有关“过去”和“现在”相互交织的两种情感。
介绍:史铁生(1951-20xx),生于北京。1969年去陕西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转回北京。1974年始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历时七年,其间自学写作。后来又患肾病并进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舞了很多的人。20xx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2、提问2:这篇散文,是在母亲去世七年后写下的。既然回忆性散文是现在的对过去的的回忆,那从这篇散文中能看到:过去的与现在的分别是怎么样的呢?
对待自己
对待母亲
旧“我”
不想活
粗暴、不理解
今“我”
好好活
愧疚、苦痛、遗恨
注:引导同学填表,让同学找到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1)“不想活”的相关句子分析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蜜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2)对母亲的愧疚、苦痛、遗恨的相关句子分析
母亲就静静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可我始终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久的诀别。
她正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困难的生活。
3、提问3:母亲去世后的史铁生,他还会暴怒无常的把玻璃砸碎吗?他还会狠命地捶打自己的腿诅咒不公的命运吗?
在母爱的呵护下,史铁生变了,在自己的努力下,他成为了一位闻名的作家。他用自己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用笔代替双腿,书写着好好儿活的含义。而越是懂得好好儿活的含义,就越怀念他的母亲。所以秋天的怀念,怀念的,毕竟是什么呢?
板书:怀念母爱、怀念母亲、怀念那句“好好儿活”
教学活动三:引导同学反思自我
母亲去世后的第七年,满怀着愧疚、懊悔的史铁生写下了这篇文章。他最终明白了母亲的苦心、忍耐与爱,然而一切都已经来不及。而我们,当你的妈妈劳累了一天还要回家做饭时,你是否还会再埋怨饭菜不好吃、不行口?当你的爸爸为了支撑起一个暖和的小家而东奔西走时,你是否还会再埋怨爸爸陪伴你的时间太少?当你的老师为了批作业而熬夜至凌晨时,你是否理解老师布置作业的那一片苦心呢?请让我们再带着感情去读一遍这篇课文,边读边想一想对爸爸妈妈要说的话,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片段。
秋天的怀念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熟悉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受到宏大母爱的熏陶感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听配乐朗读,思索: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2.怀念的对象有许多,这篇课文是怀念谁呢?(母亲),为什么怀念母亲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一课,来体会一下宏大的母爱。(板书课题,同学齐读。)
二、分小组自学
1.朗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
2.想想母亲是怎样关怀“我”的,体会是怎样透过这些小事,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
3.联系实际(可以是亲身体会到的,也可以是收听、收看到的)说说自己的收获。
三、汇报自学状况
重点沟通争论:
1.母亲重病缠身,还要推着下肢瘫痪的“我”去北海公园看花,结果怎样?(母亲带着重病的身体,最终没能满意我而死去。)
2.母亲是怎样关怀“我”的?(在我因双腿瘫痪而暴怒无常时,母亲急躁地劝慰我;为了让“我”散心,母亲又想方设法帮我去北海;在临终前,还在叨念生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
3.是怎样透过这些小事,来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母亲的深切关怀今生已无法报答,只有无尽的思念缠绕心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子深情。
四、课文内容的拓展
1.平常生活中父母是如何关怀我们的?我们又是如何回报父母的?
2.老师归纳小结,训练同学父母抚养我们不简单,应报答父母的恩情。
五、总结全文
让同学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感受,说说想对母亲说的话。
附:板书设计
10
我母亲
暴怒→劝慰
思念←去逝
教案点评:
母爱是世间最宏大的爱,在有生之年爱我们的母亲吧,这才是美的开头。通过同学自己阅读、小组争论、全班沟通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共同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母子之情。并由此引导同学在日常生活中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受到爱自己的父母,关怀自己的父母的训练。
探究活动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随处都可以体会到妈妈对我们的关怀和无私的爱,请你认真回忆一下,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自己的妈妈写封信。
秋天的怀念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在读文中感受母爱的宏大,受到爱的训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去感悟文章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介绍,导入新课
(出示近照)他叫史铁生,今年已经55岁了,21岁的时候,突然的重病使他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这么多年来,儿子始终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感受。请同学们一起默读下面这段话,看你读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合欢树》片段)
1,同学谈读后感
2,他的好多文章都表达了这份感情,比如今日我们要学的《秋天的怀念》就是其中一篇,作为高班级的同学,我信任大家的自学力量。这里有个自测题,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读书到了哪一个台阶。
(课件出示:"正确——流利——有感情")
二,整体感知
1,指名读,你想读哪儿就读哪儿!
2,听范读
3,听完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品尝课文
1,现在我们就走进课文,品品课文中文字的味道。文章是怎样写"我"的请找出表现"我"内心情感的句子或词语。说说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一读。
2,集体沟通(脾气暴怒)
3,引读:
师: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
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
师:听着听着甜蜜的歌声,他会——
生: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
师: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
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4,过渡:是啊,原来活蹦乱跳的,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发这么大的脾气,你能理解吗假如你是他的伴侣,或者他的亲人,面对他这副样子,你会怎么劝劝他(同学劝)
你们讲得很有道理,建议也不错,不过,请你设身处地的想想,他能听进去吗
5,是啊,面对这样的儿子,面对这样的现实,怎么做更合适一些让我们看看母亲是怎么做的吧。请大家再仔细读读书,文章是怎样写母亲的哪些句子或词语特殊让你感动,请说出理解和感受。
6,集体沟通(静静地,扑,叫我去看菊花,好好活)
7,母亲在劝慰我时自己的身体又是怎样的
友爱的同学们,一个患肝癌病的人只有自己知道有多痛,无法用语言描述,而且还知道自己就要死去……
8,母亲的心里苦不苦(苦)这个苦来自哪些方面(自身与儿子)其实儿子的苦在母亲那里是要加倍的,多年后,在他的散文中这样写道:(出示课件)
那么这样苦的母亲,有没有"看着看着北归的雁阵,突然把玻璃砸碎"
生:没有。
师:她有没有"听着听着李谷一甜蜜的歌声,把东西摔向墙壁"
生:没有。
师:有没有大声喊着"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生:没有!
师:母亲为什么没有这样做
(她要做个顽强的母亲,让儿子也成为顽强的儿子)
8,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们来读读描写盛开的菊花的句子。
(课件出示: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闹而肤浅,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下面同学就结合这句话,可以小组合作,好好争论争论,可以自己思索,为什么要写盛开的菊花他们毕竟懂得了该怎样好好儿活,那么同学们你们懂了么说说看(英勇,顽强)(盼望我们欢乐,幸福的生活)
四,有感情朗读
选择自己喜爱的地方朗读
五,总结
1,伴随着生命的脚步,如菊花一样,泼泼洒洒,开出了他人生的烂漫之花。所以,33年之间,他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懂得了自己该用怎样的行为来"好好儿活"。回过头来,看吧——又是秋天,当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还会把眼前的玻璃砸碎吗?
当听着听着甜蜜的歌声,他还会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吗?他还会说我活着有什么劲吗?
2,又是秋天,当看者母亲的照片,他会说些什么呢
3,回过头来看课题,这《秋天的怀念》,怀念的毕竟是什么?
六、学问延长,笔下生情。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随处都可以体会到妈妈对我们的关怀和无私的爱,请你认真回忆一下。
秋天的怀念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学问与潜力:
1.精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章细节,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3.品读文章质朴肤浅的语言。
4.在整体感悟课文资料的基础上,留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过程与方法:
从情境创设和情感铺垫导入,解读“我”和母亲。引导同学深化人物的内心世界,体悟亲情和生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同学设身处地体会和母亲的经受和感受,真正感受到母爱的宏大,并用正确的态度应对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品尝揣摩语句,深化理解课文。
2.走进“我”和母亲的内心世界;感受母亲形象。
教学难点:
切实体会母爱的博大无私,指导同学学习如何应对磨难。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纳情境引导法、朗读法、赏读评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同学的爱好,充分调动同学的专心性,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
1.透过情境创设和情感铺垫导入,反复品读课文,逐步深化理解课文。
2.同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透过生生、师生之间的沟通加以解决,老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激发同学阅读体验。丰富同学情感,培育同学口头表达潜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入:
老师出示PPT并朗读:
我一向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无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绝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明白我们会牵挂你,不明白我们是多么惦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听,只明白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明白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这段文字节选自史铁生的散文《有关庙的回忆》,表达了对一个人剧烈的惦念之情,这个人便是他的母亲。学习了史铁生回忆母亲的散文《秋天的怀念》,我们会对这种情感有更深的体会。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同学的阅读爱好。
(二)走进
播放视频课件《秋天的怀念》介绍。
1.史铁生虽遭受了不幸,但他最终走出了人生的逆境。看完视频,说说史铁生取得了哪些成就。
2.课件展现: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明朗和欢快;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xx年度杰出成就奖授奖词)
3.导入下一环节:史铁生不仅仅给后人留下珍贵的文学作品,而且用自强不息的精神光辉照亮了许多人的心。那么,是谁照亮了史铁生的心?
板书:史铁生——被母爱照亮的人
下面,一齐来观赏《秋天的怀念》吧!
【设计意图】
1.营造情境,引导整体感知文章资料。突出史铁生的成就以及母亲的重要性。2.引导同学带着感情走进课文。
(三)感知课文
1.播放情境课文宣泄的苦痛并引导思索:
(1)当时,史铁生如何应对“双腿瘫痪”遭受?(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分析理解)
(2)母亲又如何应对“暴怒无常”的“我”?
(引导同学抓住文中的关键词体会母亲内心的苦痛)
2.播放情境课文秋日的圆满并引导思索:
(1)母亲为什么要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唤起“我”对生活的士气,鼓舞“我”要好好活)
(2)这段文字对母亲作了哪几方面的描述?(动作、语言、神态、心理)
3.播放情境课文烂漫的秋菊并引导思索:
(1)在前文中找出和最终一句话照应的句子。
(2)把题目“秋天的怀念”改为“怀念母亲”好不好?
不好。一是以季节的变化来组织材料的,“秋天的怀念”体现了这一点。二是文章末尾描述了秋天的菊花,起了衬托心情和揭示主旨的作用。改为“怀念母亲”则体现不出精致的构思。
4.自读课文,读出人物的情感。
【设计意图】
让同学在听读、朗读、思索、争论中感知课文,重点感知“我”和母亲的形象。
(四)解读人物
第一,解读的心路历程。
同学们!下面让我们细细品读文章的语句,走进的精神世界。
1.播放课文解析从无望到期望——探究的情感脉络。
2.提出并探讨问题:
①“北归的雁阵”“甜蜜的歌声”为什么会让“我”更加苦痛?
②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一下对母亲的感情。
之后妹妹告知我,她经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久的诀别。
明确问题一:“北归的雁阵”带来春的信息,其自由拘束飞行的样貌让人艳羡;“甜蜜的歌声”往往激起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在这些完善的事物的反衬之下,双腿瘫痪的史铁生会觉得更加苦痛。
明确问题二:“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写出母亲忍受着巨大的病痛熬煎却包涵“我”的喜怒无常,侧面表现的内疚;“再也”写出了深深的圆满。
此外,老师还可引导同学有针对性地找出相关的句子细细体会。
其次,解读母亲的形象。
1.组织争论:母亲的感人形象是透过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方面的描述体现出来的,画出你感受最深刻的句子,小组沟通,说说其动人之处。
2.出示《我与地坛》里的一段文字: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明白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突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对比上面一段话,结合文章相关语句思索:为什么“这样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引导同学从三方面理解:一是母亲深受病痛熬煎;二是“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三是担忧儿子不能“好好儿活”……
【设计意图】
对文章资料进行归纳,总结;透过品读重点字词及详细的描述分析人物形象。
(五)写法探究
探究“借景抒情”的手法。
探讨问题:文章最终一段为什么要具体描述多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开放得烂漫?
一是透过菊花的烂漫衬托对生活的热忱,这是以景衬情的写法;二是以菊花照应上文“母亲生前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这件事,借菊花怀念母亲,同时照应了题目。
【设计意图】
引导了解常见的写作手法,体会写作手法的作用。
(六)活动学习
主题:说说给我最关爱的亲人。
参考文本素材秋天的怀念活动设计。(主题:感恩母亲)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潜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七)布置作业
1.布置检测练习。
参考秋天的怀念同步检测。
2.拓展阅读。
史铁生的其他作品《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写一篇读书笔记。
【设计意图】
1.基础学问巩固。
2.让同学感受母爱并用行动和语言表达感情。
秋天的怀念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主要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生词,朗读课文能做到文通字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能用表格对比梳理文章内容,体会“我”的感情变化。
能正确分析文章中的动词,形容词使用的效果,提高鉴赏文章的力量。
同时目标:
能分角色表演,体会不同的人物心理
能体会出文中传达出的深深的母爱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1.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意义,声旁表示读音,依据字形,学会分析字的读音和含义,如文中的“憔悴”“瘫痪”。
2.线索是贯穿全文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的,明含或暗含在文章的对象。找出文章中的线索可以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应学会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私家车租赁合同模板
- 酒店花卉装饰租赁合同
- 庆国庆迎中秋双节58
- 1集体生活成就我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2025年度高级维修电工资格考试理论知识复习题库及答案(共230题)
- 商务合作保密契约
- 美术第1课 聚聚散散教案
- 新媒体节目拍摄与剪辑技术服务合同2025
- 产品销售与安装合同范本
- 2025石油买卖合同 标准版模板大全
-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课件
- 《民航飞机自动飞行控制系统》课件合集
- 《华为干部赋能手册》值得收藏课件
- 二次函数压轴题(二)【图像与取值范围】
- 儿科学课件: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脑膜炎
- 安全事故隐患举报、奖励制度
- 《智能系统》第7章 自主无人系统
- 树木栽植检查记录表
- Q∕SY 1670.1-2014 投产方案编制导则 第1部分:原油、成品油管道
- WS377.4-2013 妇女保健基本数据集 第4部分:孕产期保健服务与高危管理
- 刺激性气体中毒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