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防控技术_第1页
登革热防控技术_第2页
登革热防控技术_第3页
登革热防控技术_第4页
登革热防控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革热防控技术

登革热防控技术第1页江苏省登革热疫情年之前

20世纪40年代东南沿海(江苏南通)年(兴化)新加坡归国人员造成当地疫情(30例)—年(4例)、(1例)、(5例)、(2例)—年汇报27例;均为输入性病例登革热防控技术第2页登革热防控技术第3页一个虫媒病毒性疾病

登革热(DengueFever,DF)由登革病毒引发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经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要求乙类传染病

一、概况登革热防控技术第4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一、概况分布广发病高危害重已成为

全球性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以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域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缅甸、印度、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较为严重;据WHO预计全球约有25亿人口健康受到威胁每年约有5000万人感染登革热病毒其中约50万人为登革出血热。登革热防控技术第5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一、概况诊治和防控难度大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含有传输快速、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及严重类型(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病死率较高登革热防控技术第6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一、概况诊治和防控难度大

登革热输入性、突发性,易致误诊、漏诊传染源“逍遥”传输,疫情汇报、调查处理不及时,会造成疫情蔓延。登革热防控技术第7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一、概况登革热可引发较大规模流行假如未经适当治疗,登革出血热病死率可超出20%;经过主动支持、对症治疗,病死率可低于1%。登革热可引发较大规模流行,在登革热流行期,易感人群罹患率可为40~50%,甚至高达80~90%。登革热防控技术第8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一、概况预防控制登革热唯一有效办法是控制蚊媒切断传输路径当前尚无能够应用登革热疫苗。控制蚊媒最关键步骤是环境治理,去除蚊媒孳生地,因而登革热预防控制绝非单一部门或单位或局部地域所能单独负担此重担,需要全民参加。登革热防控技术第9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一、概况全球登革热疫情:分布最广,传输最快登革热防控技术第10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一、概况

全球登革热疫情概况过去50年来登革热发病率增加30倍。每年超出100个流行国家新增感染约5千万至1亿(WHO,)。图1.每年上报至WHO登革热与严重登革病例平均数(1955-)与近年病例数(-).登革热防控技术第11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一、概况121989年纳入乙类传染病以来历史最高水平年来首次汇报死亡病例我国登革热疫情形势异常严峻登革热防控技术第12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二、病原学登革病毒: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单股正脸RNA4个血清型(Ⅰ,Ⅱ,Ⅲ,Ⅳ)不耐酸、不耐醚;脂熔剂(乙醚、氯仿等)可使病毒灭活对严寒有较强抵抗力;不耐热50度30min或100度2min均可灭。UV照射或X射线辐射可将病毒灭活。登革热防控技术第13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三、流行病学登革热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是本病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是本病主要传染源;感染登革病毒后,有一部分感染者不发病(隐性感染);但可产生病毒血症,百分比高起到传染源作用;登革热防控技术第14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三、流行病学猿、黑猩猩、大猩猩、猴等低等灵长类动物是本病自然宿主在亚洲和非洲热带雨林中存在丛林型疫源地,主要是经过栖息于树冠伊蚊与低等灵长类之间传输、保留病毒,为登革病毒自然疫源性原始传输步骤登革热防控技术第15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三、流行病学主要是经媒介伊蚊叮咬吸血时将登革病毒传染给人或动物

传输路径生物学传输:本病主要传输方式:雌蚊吸血后,病毒在蚊虫中肠细胞繁殖,然后穿过蚊虫中肠屏障经血淋巴抵达唾液腺内增殖,经8~10天外潜伏期后即含有传输能力;机械传输:雌蚊可在叮咬有病毒血症人时,如受到干扰更换宿主,可马上传输登革病毒登革热防控技术第16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三、流行病学

白纹伊蚊埃及伊蚊登革热防控技术第17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三、流行病学人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

感染后并非人人发病;因为对不一样型别毒株感染交叉免疫力较差,所以能够发生二次或屡次感染或发病;感染一个病毒型产生免疫对同型病毒免疫力较为持久,而对异型病毒免疫则短暂或不可靠。易感人群登革热防控技术第18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三、流行病学登革热含有周期性流行特点

登革热在缺乏免疫力地域往往发生“来历不明”暴发流行,快速广泛传输;一个地域发生登革热流行后,随即3~5年有发生登革出血热危险;广东省部分20世纪80年代出现登革热疫情县区,90年代再次出现疫情,间隔多年后疫情集中区域甚至乡镇相同或相近。流行特征时间分布登革热防控技术第19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三、流行病学流行特征时间分布登革热流行季节与雨季相一致登革热在热带、亚热带地域可常年发病,但主要流行季节与雨季相一致,与蚊媒密度高峰一致;如为输入性传输则发病高峰依输入时间而可能有所不一样登革热防控技术第20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三、流行病学年纪分布登革热任何年纪均可感染发病但新老疫区有差异

在新疫区或输入性流行区,全部年纪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为主;在东南亚老疫区或地方性流行区,发病年纪多为儿童;登革热防控技术第21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四、临床学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四种形式;无症状隐性感染、登革热(DF)、登革出血热(DHF)登革休克综合征(DSS)

临床上将DF分为经典、轻型与重型。登革热防控技术第22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四、临床学登革病毒感染无休克有异常出血无出血登革热综合征不能判别发烧(病毒综合征)有症状无症状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登革热登革热防控技术第23页病毒病毒血症单核巨噬细胞第二次病毒血症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潜伏期、产生抗体淋巴结肿大骨髓抑制血管通透性↑皮疹、出血炎性物质骨、关节痛发烧等毒血症状发病机制登革热防控技术第24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四、临床学临床表现潜伏期:2-15天,平均5-6天,通常3-5天

1.发烧:急起(80%)高热39~41℃

短程2~7天不规则热或双峰热:退1~2天,再发烧登革热防控技术第25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四、临床学临床表现骨、关节、头、肌肉痛程度重,又叫断骨热(breakbonefever)

发烧后出现,可连续数周四肢,关节及脊背极度疲乏,消化道症状颜面、颈、胸背充血伴发毒血症状:登革热防控技术第26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四、临床学临床表现2.皮疹——多型性、阶段性早期:皮肤充血第3~6天出现:斑丘疹或麻疹样,猩红热样分布于躯干、四肢,但手掌及脚底无连续3~4天,不脱屑血小板过低:瘀点登革热防控技术第27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四、临床学临床表现3.出血:5~8病日,25%~50%有不一样程度或部位出血4、全身性淋巴结肿大、肝肿大。登革热防控技术第28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四、临床学临床表现

△轻型:低热,疼痛轻,皮疹少,淋巴结肿大,病程短,常被忽略。

△重型:早期类似经典登革热,3~5天后突然加重,出现:脑膜脑炎,严重出血。登革热防控技术第29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四、临床学临床表现登革出血热是登革热一个严重类型起病类似经典登革热,在发烧过程中或退热时,常于病程第5~8天病情突然加重,表现为皮肤变冷、脉速,昏睡或烦躁,出汗,肝大,皮肤淤点或淤癍,束臂试验阳性,牙龈出血、鼻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或胸腔.发烧2~5天后病情突然加重,发生多器官较大量出血和休克,血液浓缩,血小板降低.白细胞增多,肝肿大。多见于青少年患者,病死率较高登革热防控技术第30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四、临床学临床表现登革休克综合征是登革出血热发展结果在连续发烧或退热后病情突然恶化并出现休克表现,可出现寒战、皮肤变冷、湿润、烦躁不安、口唇紫绀、脉速、脉压小于20mmHg,血压下降甚至不能测出等休克表现,如不及时抢救可于4~6小时内死亡。死亡原因主要是多脏器功效衰竭登革热防控技术第31页四、临床学并发症最常见急性血管内溶血。精神异常心肌炎肝肾综合征中毒性肝炎登革热防控技术第32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五、临床诊疗一)诊疗标准依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试验室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二)诊疗标准: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试验室检验登革热防控技术第33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五、临床诊疗1.流行病学史1.1发病前15天内去过登革热流行区。1.2居住场所或工作场所周围(如半径100m范围)1个月内出现过登革热病例。2、临床表现2.1突然起病,发烧(24~36小时内可达39~40℃,部分患者表现为双峰热),较猛烈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骨关节痛及显著疲乏等症状。可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等。登革热防控技术第34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五、临床诊疗2.2皮疹:于病程第5~7日出现为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针尖样出血性皮疹)或“皮岛”样表现等。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不脱屑。连续3天~5天。2.3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普通在病程5~8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紫癜及注射部位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粘膜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登革热防控技术第35页五、临床诊疗

2.4消化道大出血,或胸腹腔出血,或颅内出血。2.5肝肿大,胸腹腔积液。2.6皮肤湿冷、烦躁、脉搏细数,低血压和脉压小于20mmHg(2.7kPa)及血压测不到、尿量降低等休克表现。登革热防控技术第36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五、临床诊疗3.试验室检验3.1白细胞计数降低。3.2血小板降低(低于100×109/L)。3.3血液浓缩:如白细胞比容较正常水平增加20%以上,或经扩容治疗后白细胞比容较基线水平下降20%以上;低白蛋白血症等。3.4单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或IgM抗体阳性。3.5从急性期患者血清、脑脊液、血细胞或组织等中分离到登革病毒3.6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加。3.7应用RT—PCR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出登革病毒基因序列。登革热防控技术第37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五、临床诊疗

病例分类4.1疑似病例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即可诊疗:具备1.1,同时具备2.1。无1,但同时具备2.1、3.1和3.2。登革热防控技术第38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五、临床诊疗4.2临床诊疗病例

1、登革热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即可诊疗:4.2.1.1疑似病例同时具备1.2、3.1、3.2。4.2.1.24.1.2同时具备3.4。2、登革出血热(DHF):登革热(4.2.1),同时具备3.2、3.3和2.3~2.5之一。3、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出血热(4.2.2)同时具2.6。4.3确诊病例:

临床诊疗病例(4.2)具备3.5、3.6、3.7之任一项。登革热防控技术第39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四、临床诊疗判别诊疗登革热麻疹、风疹、猩红热、药疹、伤寒、流行性感冒、基孔肯雅热相判别;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败血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恙虫病等相判别。登革热防控技术第40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四、临床诊疗判别诊疗1、麻疹:有前驱期卡他症状,Koplik斑,皮疹从面部开始而且数量较多,淋巴结肿大和肝大少见。2、风疹:低热、皮疹和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轻。3、猩红热:有显著扁桃体炎症表现,起病第二天出疹,白细胞增多。4、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有疫水接触史,有腓肠肌痛及压痛,淋巴结肿大,肾损害显著,白细胞增多,血沉加速,血培养可检出钩体,钩体血清学反应阳性。登革热防控技术第41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四、临床诊疗判别诊疗5、肾综合征出血热:有特定流行区,鼠类接触史,显著肾衰竭表现。6、败血症:有原发性化脓性病灶或迁徙性病灶,白细胞显著增多,休克出现较早,血培养可阳性,抗生素治疗有效。7、恙虫病:有野草接触史,经典焦痂或特异性溃疡,外斐氏OXk>1/80阳性。登革热防控技术第42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五、治疗(一)普通治疗及隔离急性期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病室中隔离至完全退热为止;监测神志、生命体征、尿量,血小板,HCT等登革热防控技术第43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五、治疗(二)对症治疗1、高热时用物理降温,慎用止痛退热药对于病毒血症严重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强松5mg每日3次。2、有大量出汗、呕吐、腹泻而致脱水者,应及时补液。尽可能使用口服补液,不宜大量补液以预防出现脑炎样症状。登革热防控技术第44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五、治疗(二)对症治疗3、有出血倾向者:可采取普通止血药品如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C和K。严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口服凝血酶、雷尼替丁等。4、脑炎样病例:应及时快速注射甘露醇等脱水剂,每6h一次;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也可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西干及速尿,与甘露醇交替使用。呼吸中枢受抑制者应使用人工呼吸机。5、镇静止痛:可给与安定、颅痛定等对症处理。登革热防控技术第45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五、治疗重症登革热治疗除普通治疗中提及监测指标外,重症登革热病例还应进行电解质动态监测。对出现严重血浆渗漏、休克、ARDS、严重出血或其它主要脏器功效障碍者应主动采取对应治疗。登革热防控技术第46页二、今年发展总体规划年政府工作汇报图解五、治疗(三)登革出血热治疗

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儿童补液可按每日100mL/kg,内含等量生理盐水与5%葡萄糖液。休克病例要快速输液以扩充血容量,并加用血浆或代血浆,但不宜输入全血,以免加重血液浓缩。可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以减轻中毒症状和改进休克。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证据者按DIC治疗。在循环支持治疗及出血治疗同时,应该重视其它器官功效状态监测及治疗;预防并及时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