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二语文《长恨歌》教案
高二语文《长恨歌》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
2、把握长恨歌人物形象及主题;
3、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分析文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形象
2诵读全文
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相传白居易三岁时就开始念诗,五岁就写出许多首诗,至九岁时,已经能
掌握诗的韵律,且善于对句了。十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饭后,其
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对句:“曹子建七步成诗。”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默然不语。舅父以为他对不上
来,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虫。”白居易笑着说:“我早已对上,只
未说出而已。”众人大奇,催白居易快说,白居易便说道:“白居易一时无
对。”舅父听了颇为高兴。
白居易长大后,舅父带他到长安向当时年已花甲的名诗人顾况求教。白居
易见到顾况说:“顾大人,我是来向您请教的。我写了一卷诗,请大人指教!”
顾况一见是乡下来的,很不耐烦。当他看到诗卷上的名字是“白居易”
时,更觉得可笑,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你还是快回乡下去
第1页共25页
吧!”
“我是在乡下居住,很快就要回去。只是听说您是很有学识的人,想请您
过过目。要是您重任在身,来不及看,我可先读一首,请您听一听。”说罢,
白居易翻出一首诗,读了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
风吹又生……”
当顾况听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他伸
过手去,把诗卷接了过来,并收白居易为弟子。顾况对白居易说:“你能写出
这么好的诗,‘居’天下何难!”
二、幻灯介绍白居易及写作背景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
白”。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
者。其诗重视诗歌讽喻功能,强调揭露社会弊端、反映民生疾苦,主张“文章
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其讽喻诗
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
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杨贵妃名叫杨玉环,原是玄宗子寿王李
瑁的妃子,后被玄宗看中,度为女道士,号太真,召入宫中。后被立为贵妃,
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
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加上杨国忠为非作歹,朝政日
渐败坏。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与杨贵妃等匆匆逃亡,行至马嵬
坡,羽林军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
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三、幻灯片展示,检查预习情况
回眸()凝脂()云鬓()骊宫()鼙鼓()城阙()千乘()花钿()萦
纡()旌旗()龙驭()踌躇()马嵬()悄然()耿耿()霜华重()衾()
临邛()绰约()玉扃()参差()珠箔()仙袂()迤逦()飘飖()凝睇()
人寰()擘()
四、放录音诵读欣赏,并要求学生概述课文内容
第2页共25页
玉环进宫,隆基宠爱:汉皇重色思倾国……不重生男重生女
逃难途中,玉环被杀:骊宫高处入青云……不见玉颜空死处
乱后回京,痛思玉环:君臣相顾尽沾衣……魂魄不曾来入梦
道士施法,寻觅玉环:临邛道士鸿都客……梨花一枝春带雨
玉环送钗,天人永隔:含情凝睇谢君王……此恨绵绵无绝期
五、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分层赏读,内容把握
第一层: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
内容:玉环超凡姿色和李对她极度恩宠——入宫、得宠、杨家显赫——交
代长恨之因,讽刺唐明皇荒淫误国
思考:
1、作者用“汉皇重色思倾国”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这句话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统领全诗,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2、哪一句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的美貌?运用了什么手法?答:“回眸一笑百媚
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答:运用夸张和对比,反衬出杨玉环倾国倾城的美貌。
3、作者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意在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答: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
第二层:渔阳鼙鼓动地来—魂魄不曾来入梦
补充材料:马嵬兵变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范阳,六郡附之。次年长安失守。玄宗率1300人
和24名宫女出逃,大将陈元礼护驾。西行至马嵬驿,将士们怨恨杨氏兄妹不肯
前进。诬说杨国忠通敌谋反而杀之,陈又对皇帝说“既然杨国忠通敌,杨贵妃
也不宜留下”李隆基无可奈何,用白绫让其自缢。时38岁,已追随皇帝17
年。
内容:
马嵬兵变贵妃缢死
第3页共25页
入蜀及归途的思念——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揪心的“恨”
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第三层: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
内容:方士招魂仙山寄情——浪漫主义手法——深化、渲染“长
恨”的主题
解题:
长恨歌
谁恨?李隆基和杨贵妃
恨什么?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为什么恨?“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缓歌慢舞凝丝
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杨之间缠绵
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
——恨之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
相和流。”杨女之死。——恨之直接原因(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怎么表现恨?入蜀道上——归途的思念——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思考:分析玉环被杀后李隆基的感情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景物描
写)
1、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
薄。
(秋景凄凉,以凄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2、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面对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表现了玄宗内心的痛苦。)
3、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用月色和铃声给予玄宗的特殊感觉表现玄宗悲痛的心情。)
4、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
垂。
这两句景物描写刻画了人物什么心理?
第4页共25页
景物依旧,物是人非,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贵妃
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表现了怀念之情。
5、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
天。
此处景物描写又表现了玄宗什么感情?
从黄昏到黎明,集中表现了玄宗夜间被
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鲜明地
表现了玄宗的冷落孤寂、彻夜相思。
6、闻到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逦迤
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汉皇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
焦急与迫切
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
痛苦、委屈、感激
贵妃凄美寂寞哀怨的情态
7、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
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把“钿盒金钗寄将去”,以表心迹,并表示“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
会相见”。又恐怕皇怀疑不信,“殷勤重寄词”,以两人在七夕之夜于长生殿
立下的密誓作证。托物寄情。(叙事见情)
8、“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尾有何用意?
一方面点明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天人永隔之恨,另一方面暗示了正是唐玄
宗自己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用此句结尾有点明题旨的
作用。
二、主题分析
1、教师提供写作背景,然后再分析主题。《长恨歌》主题的三种典型观
第5页共25页
点:
•讽喻主题;
•爱情主题;
•双重主题。
你认为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附录:写作背景
①《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
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
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
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
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
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
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
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
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
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②《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
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
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
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
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
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
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
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
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
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
第6页共25页
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
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
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
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
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
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
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2、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
提示: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叙
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
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
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
自身的必然结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
完整性,将割断前后情节的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
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
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
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
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
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评论《长恨
歌》的主旨,必须顾及这一点,因为它是我们分析、理解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
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
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
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
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
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
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
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
第7页共25页
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
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
“宛转蛾眉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
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
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
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
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
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
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在客观上
有此认识作用)。否则,作者何必花费那么多的笔墨着意铺写渲染李、杨两人的
绵绵长恨?即使按“讽喻说”论者的说法,这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
狈景象,隐曲地讽刺”,那么,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写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
无须在字里行间倾注如此明显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三、布置作业
1、熟读全诗
2、选背喜欢的句子
3、课外阅读《长生殿》或《梧桐雨》
高二语文《长恨歌》教案(二)
一.导入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
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
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
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
楚。
二.背景介绍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珪入长安,嫁与玄宗第十八
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时杨氏年16岁,李瑁也年约16岁。后为李隆基看中。
第8页共25页
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
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
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而且满门亲族也跟
着沾光,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
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
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
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
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
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杨时年38岁。
三.作者.作品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倡导新乐府,
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他自幼
聪明,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
读书也特别刻苦。贞元十六年(800),29岁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进士第,结识
元稹,遂成莫逆之交,他们被后人并称为“元白”。32岁步入仕途,被授校书
郎。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因得罪当时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
斗争的漩涡。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
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
上或权臣不满。后来曾被贬为江州司马。为避嫌消灾,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
自娱,并且开始信佛,寻找精神倚托。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
状态中。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
代三大诗人。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了新
乐府运动。他特别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
合为事而作”,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观点。他的
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风浅切平易,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
等。
第9页共25页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这首诗
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
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叙述了唐玄宗、杨贵
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
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
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
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
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
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四.内容概述
我们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并选了原文中一句诗来概括。
一:杨妃入宫受宠:三千宠爱在一身。
这一节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
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
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
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到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
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
二:马嵬生离死别:回看血泪相和流。
这一节诗人具体地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
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
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
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
死杨贵妃,是激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
是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
三:仙山寻得杨妃: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一节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刻骨思念。此“恨”经年,可谓长矣。唐玄宗
在还都路上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
休,感触万千。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
第10页共25页
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
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
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便给人
一种真实感,
诗篇既有对李、杨真挚爱情的歌颂,也有对明皇迷色误国的讽喻。叙事曲
折婉转,抒情缠绵悱恻,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烘托气氛,刻画心理,是古代
杰出的叙事诗篇。全诗语言流丽,声调和谐,适于反复吟诵。
五.课文讲解
1.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我只提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诗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
全班同学异口同声,不约而同哪,一起喊:“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
无颜色”。
请学生分析。动作描写,对比手法都分析得很到位。其他学生补充了其它
的外貌描写,尤其是一个女生分析“梨花一枝春带雨”特别有韵味,写出了杨
贵妃的凄美,哀怨。然后,我故弄玄虚,呵呵,“白居易是在杨玉环死后大约
50年以后写的《长恨歌》,他当然没有见过杨玉环,不过,唐代有一位伟大的
诗人是见过杨玉环的,并且也写了描写贵妃美貌的诗歌,这个人是谁呢?”同学
们大呼:李白!然后投影出示李白的同样脍炙人口的《清平调》三首。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人教版高二语文《长恨歌》教案
《清平调》之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之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之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第11页共25页
我再问:李白和白居易写杨贵妃的美貌有没有共同点?
总结:李白也好,白居易也好,他们写杨玉环的美貌都不是正面实实在在地
描写,杨玉环到底长得如何,我们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她美,国色天香,绝世
姿容。两位诗人都是从虚处落笔,把人比喻成花,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给人
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正如同宋玉描写东家之子之美一样,“增之
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我们也不知道东家
之子长什么样,也只知道是美。而这正好是老庄推崇的“大音稀声,大象无
形”的境界,而这就是“大美无形”了。
第二个问题,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全班同学又是不约而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然后,几个积极发言的同学分析到了好几处。比如,“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教生男重生女”,想想,为了自己的
爱人,李隆基可以无限放纵她的家人,他给了杨玉环所有的一切,他作为一个
皇帝能给的东西都给了,他的江山他的社稷,他所有的一切。爱江山更爱美
人,在江山与美人之间的取舍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人。殊不知,爱美人
更应该爱江山,江山不保,美人安在?所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爱情是敌不
过政治的。在他们缱绻于温柔富贵乡时,却不知一场劫难迎面而来,猝不及
防。中国一个最辉煌最伟大最强盛的王朝就此衰败,从此一蹶不振。
2.分析课文第二.三部分。。
这一个环节,我只问了一个问题。找出诗中描写唐玄宗在杨玉环死后的心
情的句子,哪些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它们用到了一些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比如,有赏析“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见到的,听到的
一切事物,都引起了唐玄宗的深深思念;有赏析“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
未央柳”的,一切皆是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想到以前的卿卿我我,恩恩爱
爱,而现在的形影相吊,情何以堪?我插了一句,“郭敬明好像有一句话,物是
人非是汉语中最狠毒的词语,轻轻四个字,就把一切都改变了。”;有赏析“夕
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的,我稍加补充了一下,提醒学生,萤火虫这
个意象象征什么,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说木叶》里提到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第12页共25页
问题,萤火虫,古人认为是腐草里生长的,生长在坟墓荒草旁,这里用到这个
意象暗示了什么?唐玄宗此时不仅已经失去了手中的权力,而且失去了人生自
由,被变相软禁起来,他住的地方有萤火虫说明他的孤独凄凉。而后面,“孤
灯挑尽未成眠”,又暗示了什么呢?唐玄宗在彻骨的思念中整夜无眠,“世界睡
着了,他还醒着”“人世间最痛苦的是,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他只能默默
接受命运给他的惩罚,佳人已去,寡人还在,可寡人这条命要来又有何用?在这
里,作者反复渲染,层层铺垫,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
现了唐玄宗的悲伤落寞,凄凉孤苦,辛酸无奈。
也有提问的。问:“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怎么可以联系在
一块?我先让学生思考,果然有满意的答案。我趁机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以
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这句诗就是说,春天花开的时候,秋天叶落的时候,唐玄
宗都在想念杨贵妃,每一个花之晨,月之夕,唐玄宗也都在想念杨贵妃,总
之,他就是无时无刻,时时刻刻都在想她。
没有学生提”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我只好自己提了。君
王掩面,你揣摩一下唐玄宗的心理,他为什么掩面?我们马上会想到李商隐的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他恨哪,恨自己的无能,堂堂天子竟
然救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恨臣子的无情,要逼死他心爱的贵妃,恨安禄山的
无义,自己曾经那么信任他!可是,他能做什么呢?唯有“掩面”而已,而
已!“回看血泪相和流”,心中的痛啊,真是汹涌澎湃,“当年七夕笑牵
牛”“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当年的山盟海誓,如今随风而
逝,已经变成了一个残酷的冷笑话,是他自己亲手把自己心爱的女人送上黄泉
路的!太讽刺了,太戏剧化了,“一开始相信的是伟大的爱情,到最后,无力地
看清强悍的是命运。”唉,罢了,罢了。
所以,后面描写唐玄宗对贵妃的思念或许更多的是一种痛心,一种内疚
吧,正因为这样,这痛才那样痛!这苦才那样苦,唐玄宗的世界不是开始下雪,
而是早已冰封。说到这,我说了一句,“你不是杨贵妃,我不是唐玄宗,但我
们都走不过宿命的马嵬坡。”学生连忙做笔记。
六.分析《长恨歌》的主题
第13页共25页
《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
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
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
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
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
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
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
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
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
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
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
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
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
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
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
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
提示: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叙
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
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
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
自身的必然结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
完整性,将割断前后情节的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
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
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
第14页共25页
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
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
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评论《长恨
歌》的主旨,必须顾及这一点,因为它是我们分析、理解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
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
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
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
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
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然而,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
悯同情。诚然,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作为悲剧的承受
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
第一单元的说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我们在分析《长恨歌》的主题
时,也应该要知人论世的,我们应该深入探讨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
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虽然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初衷是对唐明皇的荒淫无
度作讽刺和批判,但是,写着写着,因为他自己的爱情经历,因为他也经历过
一段绝望的爱情讽刺和批判(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但湘灵
出身于城市贫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
强,绝不应允他们的婚事。且不让他们见面。),所以到后来,就变成了对唐杨
爱情的同情,到最后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歌颂。白居易在诗歌创作的过程
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他把自己的爱情悲剧渗入到诗歌中,因而让唐、
杨脱离了历史原型,重新加以艺术的加工和改造,赋予了唐杨更广阔的更美好
的内涵。唐不再是那一个荒淫无度的昏君形象,杨也不是传统的充当祸水的红
颜,他们的爱情被美化了,被拔高了,从而具有了更普遍的价值,成为了人们
对世间真爱的执著追求的颂歌,也正因为这样,这首诗歌才获得了永恒的艺术
魅力,成为了爱情永不凋谢的经典。
高二语文《长恨歌》教案(三)
一、作者简介:
第15页共25页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
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
公。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
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
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
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
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一)前期——即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这是白居易“志在兼济”的时
期。这一时期,他在仕途上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三十二岁
又以“拔萃”登科为校书郎,三十五岁复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以第四
等入选,由校书郎为周至尉,不久入为翰林学士,又做了三年的左拾遗。对当时
社会存在的问题,写成《策林》75篇,向朝廷提出了改革意见;同时又写作了
一批讽喻诗,这些诗揭露黑暗的现实,刺痛了权贵们的心。815年,藩镇李师
道派人刺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书皇帝,要求严厉惩治杀人凶手,权贵
们则抓住这件事,指责白居易越级奏事,干预朝政,在皇帝面前造谣中伤,最
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自己也很清楚,他得罪的真正原因是那些
“为民请命”的意见和讽喻诗,所以他自己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
章。”
(二)后期一一即自贬江州到死。这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在江州司马
期间,他还有某些激情,写出《琵琶行》和《与元九书》,但已转向消极。随
着政治环境的日益险恶,在前期还只是偶一浮现的佛、道思想,这时也就逐
渐滋长。他糅合儒家的“乐天安命”、道家的“知足不辱”和佛家的“四大皆
空”来作为明哲保身的法宝。白居易的诗歌也丧失了它的战斗性和光芒。白居
易以后又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做了许多有益于当地人民的好事。
会昌六年八月,诗人病死在洛阳,葬洛阳龙门山。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
第16页共25页
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
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
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
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
二、《长恨歌》写作背景:(提示:要让学生在史实和课文描写的差异以及
情节设计中感受作者的创作倾向。)
历史回顾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
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
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
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
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
楚。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唐玄宗曾经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
明君,但是,他与杨贵妃沉迷爱河不仅葬送了自己甜蜜的生活,而且也给大唐
帝国带来空前的政治危机。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
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
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
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
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
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
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
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
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
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
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
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
第17页共25页
创作缘起: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应考“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取入第四等,被任为位于长安西南的周至县县尉。这年冬天,他与友人陈鸿、
王质夫一起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暇游,谈及李、杨之事。王质夫认为,像这
样离奇特出之事,如没有大手笔为它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消没失
传。于是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在王的
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陈鸿也在《长恨传》中言及此诗的缘起:“‘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
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
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
来也。”
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白居易到底想通过《长恨歌》来表达一
种什么样的思想,学界仍在苦苦地探索着。当然,这个问题不必得出答案,也
没有唯一的答案。这种探索的过程正是《长恨歌》得以长存的生命力。
五、诗歌分析:
1、长恨歌,就是歌长恨,恨是什么意思?恨什么?为什么恨?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
看不足。”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
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
相和流。”杨女之死。——恨之直因(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至“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
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皇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
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
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
——皇之长恨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至“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
报双成。”道士帮助皇找到杨女。——过渡,浪漫主义手法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
第18页共25页
连理枝。”让杨女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
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
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杨女之长恨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回应开头
2、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皇之长恨: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
薄。”
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
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景色来烘托人物的悲思。秋风萧瑟,黄土弥漫,
曲折婉转的栈道穿行山间,如行云间,如汉皇心中缠绵悱恻、揪心裂肺的
“恨”。寂静的山路暗淡的日色,使行程和内心更显凄凉与落寞。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
声。”
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
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
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
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景色愈丽,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
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
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
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行
宫见月,想那曾一同望月的人,如今何在呢?月圆了,月缺了,似乎都不再是往
昔的月,“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啊。夜雨闻铃,定然有风,有风而铃声
闻,可见夜之空寂,人之心情更加悲凉。风声,雨声,铃声,清晰入耳,声声
扰人心绪,撩人愁思。——借景抒情
“天旋地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
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
第19页共25页
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于快乐中写悲情,愈见情
悲。踌躇,信马,不忍离去,不想离去又不能不去,只好信马由缰缓缓去,心
无着落之凄凉可见。风景依稀似去年,同来望月人何在?——叙事见情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
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
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
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回长安后,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
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
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
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
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
“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
“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
是黯然神伤。
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忆。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风来了,雨过了,
花开了,雨落了,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是丽人的影子。桃花依旧笑春风,
人面不知何处去。梨园弟子,阿监青娥,如果杨女尚在,又是如何面貌呢?——
触景生情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直接
描摹汉皇的辗转反侧,彻夜不眠。想要入眠做梦梦见故人竟不能入眠,好不容
易入眠,竟也看不见丽人的影子。——叙事见情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
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
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
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
第20页共25页
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
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杨女之长恨: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
开。”以“揽衣推枕起徘徊”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来使
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
“梦魂”,使者是什么时候来的,何以在梦,是相思不可见,渴望梦中见
吧?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显示出她的焦急与迫切——以行
写情,叙事见情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
雨。”传导出她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等等的百般感
触。比较比喻的运用,充分描写杨的外在形态,借以展现其内心情感。——以
形写情,描写见情
作者以形写神,通过人物的外在行动揭示其内心世界,深入腠理,宛转动
人。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
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
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
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把“钿盒金钗寄将去”,以表心
迹,并表示“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又恐怕皇怀疑不信,“殷
勤重寄词”,以两人在七夕之夜于长生殿立下的密誓作证。这段描写,把杨贵
妃不忘旧情,感恩报德,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划得淋漓尽致,使这一
形象平添光彩。——叙事见情
3、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透过这两个人物形象,你认为《长恨歌》
的主题是什么?
第21页共25页
汉皇:荒淫误国的昏君?深爱杨女的痴心男?
杨女:祸国殃民的红颜?忠贞爱情的痴心女?
主题:一、讽喻说。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暴露统治阶级荒淫无
耻,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
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
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
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二、爱情说。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
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
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
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
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
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三、双重主题说。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
显讽刺,另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
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
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
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四、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
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
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
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
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
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工厂股权转让与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合同3篇
- 个人贷款延期合同书2024版标准格式版B版
- 二零二五年度啤酒节场地租赁合同(含设备安装与维护服务)3篇
- 2025年度朋友合资经营儿童游乐场合同4篇
- 二零二五版绿色建筑项目材料集中采购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内墙腻子产品责任保险合同
- 2025年度生态旅游区临设转让及生态保护合同4篇
- 2025版土地居间业务规范化合同书(正规范本)6篇
- 二零二五年度啤酒产品节庆活动专用代理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二手车买卖及二手车评估合同协议2篇
- 2023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4年公证遗产继承分配协议书模板
- 燃气经营安全重大隐患判定标准课件
- 深圳小学英语单词表(中英文)
- 护理质量反馈内容
- 山东省济宁市2023年中考数学试题(附真题答案)
- 抖音搜索用户分析报告
- 钻孔灌注桩技术规范
-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必修二unit 5 humans and nature lesson 3 Race to the pole 教学设计
- 供货进度计划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护理查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