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复习提纲()论述题答案参考_第1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提纲()论述题答案参考_第2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提纲()论述题答案参考_第3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提纲()论述题答案参考_第4页
社会学概论复习提纲()论述题答案参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层制的反功能科层制所具有的是形式上的合理性,而不是实质上的合理性。科层制的异化(alienation):切断了个人与最终劳动产品之间的联系。培养无能。科层制妨碍抑制了组织成员的个性发挥,它鼓励成员依赖组织的规章制度,从而形成了机械的、固定的、毫无想像力的行为反应方式。组织成员是在某一社会组织环境中实现社会化的,往往会形成固定呆板的思维方式,无法应付新的组织环境或组织变化。导致机构臃肿(帕金森定律)。科层制并不是因为工作的需要而增加人员,通常是由于管理者希望扩大自己的权力而增加自己的部属,部属的增加会导致工作量的增加而不是效率的提高,同时为了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又需要增加更多的管理人员。寡头政治(罗伯特·米歇尔斯提出)。组织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影响成员使他们遵守组织规范,这种影响力通常集中在少数领导者手中。组织的发展往往是权力精英意志的体现,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经常不惜损害组织的利益。精英核心领导集团则通过在各个集团间延续领导职位而保持了其自身的权力。科层制仪式主义(bureaucracyritualism,罗伯特•默顿提出)。一切活动以组织的规范为标准,把组织的管理规则优先置于组织的目标的位置,而不是当作目标实现的手段。科层制的仪式主义还表现在对组织成员的态度上,它否定成员的个性,排斥成员的情感,像对待机器和产品一样对待组织成员。其他弊端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官样文章:规定就是规定科层制的非胜任制:彼得原理。

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一、宏观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冲突论二、微观社会学符号互动论

奥古斯特·孔德(1789-1857)卡尔·马克思(1818-1883)马克斯·韦伯(1864-1920)乔治·赫伯特·米德(1863-1931)埃米尔·涂尔干(1858-1917)

功能主义冲突主义符号互动主义什么是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功能主义是对共同利益的一种理论探讨:社会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或和整个社会体系的关系。

强调这样的一种模式,即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总体发生作用,从而维持了社会的稳定。象身体的各个部分一样,社会的构成部分(家庭学校政府等)以系统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对整体发挥着好的作用。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社会学理论(孔德、斯宾塞和迪尔凯姆)早期功能主义思想通过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的努力得到发展。—前者认为“社会制度之起源乃是人们为了满足生理需求。每一种风俗、概念、物质、思想和信仰都有很重要的功能,是社会整体不可或缺的部分”。—后者则强调“整合是每一社会生存的必要条件,所有社会的组织与结构都是为此而存在的、运动的”。结构功能主义的集大成者——塔尔科特•帕森斯(T•Parsons,1902-1979)另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罗伯特•默顿(R•Merton,1910-)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观点他把社会秩序作为社会理论的中心议题,确立了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取向。社会系统论

-任何社会在满足其基本需求的过程中都分化出四个子系统,并分别满足四种功能(AGIL模式)。

经济子系统——适应环境(adaptation)政治子系统——实现目标(goalattainment)法律子系统——社会整合(integration)亲属子系统——模式维持(latentpatternmaintenance)

-不仅每个社会都有这四个问题要解决,而且社会里的每个子系统也有四个问题

-缺少均衡——调整——新的均衡默顿对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发展对过去的功能理论的批判与修正(功能统一性观点、功能普遍性观点和功能不可替代性的观点)正功能和反功能显功能和潜功能

-显功能:显而易见的,可以预料的,容易被大多数人所认识的功能-潜功能:不明显的,不可预料的,不易为大多数人所认识的功能默顿对功能理论的修正过去的功能理论宏大抽象理论功能统一性观点:社会系统的任何局部都对整个社会具有功能。功能普遍性观点:社会的任何活动或仪式都完成了某些对社会有益的功能。功能不可替代性观点:把某些制度看成是不可替代的。默顿中观理论现代社会中,有许多东西并不具有全社会的功能,而仅仅对社会的某个部分具有功能。某些活动或仪式对社会的某些部分具有功能,而对社会的其他部分则可能不具有任何功能,甚至可能有负功能。可以有一些列相互替代的社会制度来满足同样的功能性前提。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适用性:适合研究稳定的、小规模的社会。有助于理解这类的社区中人们怎样形成了有秩序的生活,表现出了强大的合作精神和高度的团结性。局限性:世界上很多地方被卷入战争、叛乱和革命之中,功能主义无法合理地解释这类事件。什么是冲突论的视角?冲突论强调人们因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而发生的斗争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变迁的主要源泉。冲突论的理论假设是: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远不是作为整体一部分而平稳运行的,实际上他们是互相冲突的。冲突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卡尔•马克思(阶级冲突理论)齐美尔(G•Simmel)拉尔夫•达伦多夫(R•Dahrendorf)刘易斯•科塞(L•A•Coser)

卡尔•马克思(阶级冲突理论)

一切社会制度在分配稀缺资源方面都是不平均的。这种不平等和不公正在造成这一制度中不同阶级和阶层间的利益冲突。这些利益冲突终将引起控制这部分稀缺资源的人与不控制它的人之间产生公开的斗争。以上冲突造成社会体系的重新组织。

齐美尔(G•Simmel)(形式社会学)

冲突既能引起社会动荡,也能促进社会整合。冲突给敌对行为提供一个安全阀,实际上增加了社会的稳定因素,而不是破坏整合。分析了除了阶级冲突以外的各种冲突—男女之间,不同年龄之间,体力劳动者和经营管理者之间以及少数民族集团之间的冲突。拉尔夫•达伦多夫(R•Dahrendorf)认为社会是一个权力和权威的重复不断斗争的竞技场。有时是政治的,有时是经济的,有时是社团的或是官僚机构的斗争。一切社会组织都是权力转换的等级制度,其中上层人物要求下面的人必须合乎他们的利益和期望。维护社会秩序的是高压统治,而不是发自本能的合作。冲突和变迁存在与任何社会体系的内部。

刘易斯•科塞(L•A•Coser)

致力于把功能论与冲突论结合起来的可能性。集中探讨冲突在社会体系中的功能。社会体系内的各个部分是相互关联的,必然存在紧张、失调和冲突现象。冲突的起因主要是由于社会报酬的不均衡分配以及人们对社会合法性的怀疑与否认。社会冲突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社会结构和人们心理因素的交互作用。灵活复杂的社会结构比单纯而牢固结合的社会更能承受冲突。冲突具有一系列积极的社会功能。例如在庞大的民主社会中,多重交叉的冲突有助于阻止根本的不可挽回的分裂,并把社会缝合在一起。

科塞对冲突类型的区分群体内冲突——群体外冲突核心价值冲突——表面性冲突松散关系中的冲突——紧张关系中的冲突现实性的冲突——非现实性的冲突产生结构性变迁的冲突——从安全阀制度中释放出来的冲突

什么是互动论的视角?互动论关注社会的微观方面—社会互动和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人。互动论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交往的,他们又是如何使这种交往产生实质性意义的。互动论研究人的行为、思想和感觉,探索人们的动机、目的、目标和他们理解世界的方式。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查尔斯•库利(C.H.Cooley)乔治•米德(G.H.Mead)哈伯特•布鲁默(H.Blumer)查尔斯•库利(C.H.Cooley)“镜中我”概念

—通过符号互动,人们彼此成为对方的镜子,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取决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乔治•米德(G.H.Mead)

—符号互动论的创始者

心灵•自我•社会

-心灵:表示我们对符号的理解,完全产生于他人重复进行的互动。-自我:对他人对我们行动所做的反应的了解和认识。“扮演他人的角色”。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

-预备阶段:模仿他人的行为。-嬉戏阶段: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游戏阶段:不仅了解自己的角色,也开始了解他人的角色,使自己成为团体的一分子。哈伯特•布鲁默(H.Blumer)人类社会应该被看成是由行动着的人构成的,社会生活应该被看作是由人们的行动构成的。人类互动的两个特征:

-人类互动是以符号为基础的-符号并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模式,它还牵涉到对行动的解释。批评主流方法论,倡导质性研究的方法(生活史,个案研究,参与观察和非结构性访谈等)功能论冲突论互动论分析层次宏观社会学——考察大规模社会模式宏观社会学——考察大规模社会模式微观社会学——考察小规模社会互动模式,籍由个体分析来了解整体的现象对社会的看法稳定、完整的各群体间的紧张与斗争影响日常生活的社会互动分析的关注点社会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些部分如何发挥功能和反功能。社会中的群体为争夺稀缺资源而斗争,精英们如何使用权力来控制弱势群体。面对面的互动,人们如何使用符号来创造社会生活。关键概念结构,显功能、隐功能,反功能不平等、权力,冲突,剥削,竞争,阶层化符号,互动,象征、意义对个人的看法个人通过社会化过程后展现某些社会功能个人是被权力、强制以及权威所支配的个人可以在互动的过程中操纵象征来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对社会秩序的看法通过合作和共识来维持通过强制与胁迫来维持通过日常生活行为所共享的认知来维持对社会变迁的看法可以预测,有正面意义。变迁一直都在发生,可能具有正面价值。籍由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与他人的沟通中反映出来代表人物涂尔干、帕森斯、默顿马克思、达伦多夫科塞米德、库利、布鲁默功能论、冲突论和互动论视角的比较

——以对大学中社会组织的分析为例

功能论把校园看成是各种有机的部分过程的统一体。所有的部分都相互联系,并且为校园的正常运作做出贡献。任何部分的动荡都会带来暂时的失衡。但由于社会是建立在认同和合作的基础上的,暂时的失衡会迅速转化为有利于整体向好的方向发展。冲突论通过校园表面的平静考察不同群体自身的利益以及他们之间的对抗。冲突论者认为校园的“秩序”只不过是各群体之间相互竞争的难以持久的、暂时的结果。互动论既不用合作也不用冲突来解释校园生活,他们关注这样的问题:学生刚入学时如何看待校园生活,大学的经历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同学之间的互动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他们关心学校的日常互动的性质,学生教师和管理者是如何看待这种互动的。他们不认为校园是要求其成员必须与之适应的一成不变的社会组织,相反,他们认为校园组织通过参与者的互动而发展和变化。社会学视角中的几种越轨理论结构性紧张理论文化传递理论差异交往理论社会控制理论冲突理论和越轨标签理论1、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失范理论——

结构性紧张理论(structuralstraintheory)1938年罗伯特默顿提出,理论建立在迪尔凯姆的古典的失范(anomie)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失范:是指规范和价值相互冲突或者规范与价值相对脆弱、阙如的一种社会状况。默顿指出,当社会的文化与结构之间存在紧张或者冲突时,越轨就可能产生.1、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失范理论——

结构性紧张理论(structuralstraintheory)1938年罗伯特默顿提出,理论建立在迪尔凯姆的古典的失范(anomie)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失范:是指规范和价值相互冲突或者规范与价值相对脆弱、阙如的一种社会状况。默顿指出,当社会的文化与结构之间存在紧张或者冲突时,越轨就可能产生.续具体来说,所有文化都提出了作为普遍欲求的某些目标(如个人在金钱上获得成功),同时也明确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合法手段或社会认可的手段(如努力工作,读书求学)。但是在社会快速变化和社会不平等的广泛存在的环境里,属于某些群体的人可能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机会通过合法的途径去实现文化上的成功目标。社会结构限制了他们成功的机会。结果这种群体中的人就会体验到社会失范。他们可能对这些目标失去兴趣,或者失去通过合法途径达成目标的兴趣,或者同时失去两者。因此默顿的结构性紧张理论寻求解释在那些体验到机会被阻塞的人群中广泛流行的越轨行为,并且把越轨当作是要实现目标却没有合法手段的文化压力的结果。对失范困境的五种反应方式(默顿)接受不接受接受1、遵从(conformity)3、仪式主义(ritualism)不接受2、革新(innovation)4、退却主义(retreatism)5、反叛(rebellion)手段目标对结构性紧张理论的主要批评不能解释抢劫等犯罪行为。仅仅可以解释那些成功机会非常有限的群体中的越轨成员。无助于解释特权阶层成员的越轨行为。无助于预测当某个特定个人面临失范时将作何反应。2、文化传递理论要想成为越轨者,必须有机会学习越轨。因此越轨是从一个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习得的。60年代的一个结论:虽然社会环境试图劝导人们遵从社会规范,但教导的内容并非总是一致。社会化主体(父母,教师,宗教领袖)有时传达出越轨而非遵从的态度,告诉对方有些越轨是可以接受的。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有些企图对越轨行为进行纠正的地方其实是在传授越轨行为。例如监狱,老犯人对新犯人的教导。2、文化传递理论要想成为越轨者,必须有机会学习越轨。因此越轨是从一个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习得的。60年代的一个结论:虽然社会环境试图劝导人们遵从社会规范,但教导的内容并非总是一致。社会化主体(父母,教师,宗教领袖)有时传达出越轨而非遵从的态度,告诉对方有些越轨是可以接受的。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有些企图对越轨行为进行纠正的地方其实是在传授越轨行为。例如监狱,老犯人对新犯人的教导。3、差异交往理论(theoryofdifferentialassociation)犯罪学家爱德温•萨瑟兰总结文化传递理论后提出差异交往理论。为什么有些人趋向于越轨,有些人趋向遵从呢?每个人都受到越轨和遵从行为的双重影响。在思想的斗争中哪个占上风,那个就会引导人们的行为。人们的行为取决于周围人对他的期望,出现越轨是因为与他交往的人的影响。影响因素:与教唆越轨的人联系越密切,与之交往次数就越多越频繁越持久,且接触时年纪越小,当事人变成越轨者的可能性越大。儿童成为越轨者是因为与他交往的许多人都赞同越轨行为,这种越轨压力不仅来自其他越轨者的直接影响,也可以借助人际交往过程发生作用。一般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越轨技术的学习;-其次是越轨价值观的学习。差异交往理论的不足之处埃里克森通过实际调查证实了差异交往理论解释的有效性。的确大多数的越轨行为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产生的。但是差异交往理论也无法解释以下一些现象:首先,一些越轨者在接受其他越轨者的影响之前就已经有了越轨表现;其次,也有一些越轨者喜欢个人单独行动,并不希望与其他越轨者分享越轨感受;最后,如果所有的越轨者都要受到同伴的影响,那么最早的越轨者又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有的人要向同伴学习越轨行为,而有的人却不需要?结构性紧张理论和文化传递理论的共同假设共同假定:遵从是事情的常态。只有当违反规范时才需要解释。为什么越轨?其他的社会学理论的假定:认为为了实现愿望,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想走捷径。相应的,有问题的假设是遵从而不是越轨。为什么遵从?4、社会控制理论理论一:以心理学为基础。认为某些人比其他人更缺乏控制自己内在冲动的能力。WalterReckless1967年提出的“自制理论”(containtheory):罪犯是缺乏正确的自我观念,结果未能抵制住越轨诱惑的普通人。

HowardBecker1963年指出:

-正常人通过思考他们在越轨后会发生什么来控制他们的越轨冲动,不想污损自我形象。-越轨者在抑制这些困难的时候存在困难,因为他们缺乏对自己的评价,或者缺乏较强的认同意识”续理论二:1969年特拉维斯伊尔希提出了一个更为详细的社会控制理论。理论假设:社会控制理论假设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面临各种诱惑,通过越轨行为可能会得到更多的报酬或快乐,如果没有社会规范的约束和对越轨行为的有效惩罚,越来越多的人就可能选择通过越轨方式谋求个人利益。人们对规范的遵守是因为在一个基本正常的社会环境里,社会规范能够有效地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对大多数人来说,与越轨行为需要付出的代价相比,遵守社会规范会获得更大的益处。续社会控制理论认为,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的愿望取决于社会成员与群体的联系。

-当这些联系牢固而有效时,人们就会遵守社会规范;-当这些联系松懈而无效时,人们就可能出现越轨行为。社会联系包括四个方面:依恋、投资、参与程度和信仰价值观。社会联系依恋:社会成员对其他社会成员或组织的喜爱倾向,它促使社会成员留在组织内,与他人建立积极友善的关系。投资:是指社会成员在追求舒适生活的过程中花费的财力和精力以及希望得到的回报。投资越高,越轨行为所冒风险越大。参与程度:是指社会成员参与正常的社会活动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信仰价值观:社会控制理论提出社会规范内化为社会成员的信仰价值观后对指导社会成员的行为起着重要作用。5、冲突理论和越轨文化冲突理论马克思主义冲突理论5.1文化冲突理论(cultureconflicttheory)强调复杂的社会包含许多的亚文化。每一个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目标和价值。这些亚文化可能集中于种族、性、生活方式、地理位置、宗教或者其他因素为中心而形成。被一个群体视为的越轨对另一个群体来说可能是可以接受的行为。为什么某些群体而不是别的群体的规则被定为法律?为什么这些法律针对某些群体的成员而不是别的群体的成员执行得更严厉?文化差异转化为公开法律冲突的条件(蒂尔克,1969):冲突的结果取决于群体的权力、组织和他们的教养与世故。5.2马克思主义冲突理论(Marxismconflicttheory)马克思主义冲突理论集中讨论社会阶级的不同权力,而非种种不同的亚文化。它认为最能解释大多数越轨的是阶级冲突(不平等),而不是一般的文化差异。最严重的犯罪是财产犯罪。-富人犯罪:纳税欺诈,贪污受贿,渎职等。-穷人犯罪:街头抢劫,小偷小摸等。它认为刑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现状。通过某一集团的利益损失来维护另外一些集团的利益。5.2马克思主义冲突理论(Marxismconflicttheory)马克思主义冲突理论集中讨论社会阶级的不同权力,而非种种不同的亚文化。它认为最能解释大多数越轨的是阶级冲突(不平等),而不是一般的文化差异。最严重的犯罪是财产犯罪。-富人犯罪:纳税欺诈,贪污受贿,渎职等。-穷人犯罪:街头抢劫,小偷小摸等。它认为刑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现状。通过某一集团的利益损失来维护另外一些集团的利益。6、标签理论标签理论主要是吸收利用符号互动理论的思想集中探究越轨过程而不是越轨的原因。强调越轨是相对的,一个行为及其违反者只有当被他人标签为越轨时才变成了越轨。埃德温•勒默特对越轨类型的划分初级越轨(primarydeviance):即偶尔卷入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并未对个人的心理形象和社会角色扮演发生持续的影响。次级越轨(secondarydeviance)卷入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并被其他人标签为越轨而且越轨者本人也这么接受了。在次级越轨中,越轨者必须围绕越轨者的角色来认知他们的行为和自我观念。成为次级越轨者的三个阶段观察越轨:即权威者或关系密切的人对越轨行为的察觉。对一个有社会后果的越轨行为而言,必须有重要的人看到它。标签阶段:

-某种行为一旦被确认为越轨行为,就会被贴上相应的社会标签,与正常的行为区别开来。如盗窃抢劫等。标签可能是被正式贴上的,也可以由朋友家庭成员非正式地贴上,还可能是自封的。-被确认为越轨者的社会成员不再像一般社会成员那样拥有正常的社会权力,而是作为危险分子被排斥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之外。社会拒斥和疏远趋向于将被标签的个人推向越轨生活。-越轨身份会影响成员的其他社会身份并最终成为其社会身份的核心部分。-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被曲解和类型化,内化自己的越轨身份,这样越轨行为不再仅是外部社会压力的结果,同时也逐渐转变成为内在动机。加入越轨群体阶段。越轨群体或越轨亚文化为加入该群体或文化的人提供越轨行为的社会支持。加入越轨群体的正功能务实的功能。越轨群体为成员提供越轨经验。获得情感的和社会的支持。对标签理论的批评标签理论无法解释初级越轨。为什么有的人倾向采取越轨行为,而有的人愿意遵从?它只是解释人的日常活动中包含着初级越轨行为,在此基础上探讨人的越轨行为的具体发展过程。标签理论忽视个人对自己行为选择的重要性。强调越轨行为学习中社会标签的作用,它促使越轨者以非正常的越轨身份与他人建立联系,从而逐渐转向越轨群体。但实际生活中也有初级越轨者被社会标注为越轨者之后并没有继续学习越轨行为,而是改正错误,更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许多越轨行为并没有明显的社会标签过程。有些越轨者是因为越轨能带来额外报酬或者其他原因而采取越轨的。中国社会学的四种主要分层理论(李强)陆学艺等提出的十大社会阶层理论孙立平的“断裂社会”理论李强的“倒丁字型的社会结构”孙立平和沈原联合提出的“四个利益集团”的观点。中国当代的社会分层状况(陆学艺,2002)社会资源(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情况决定了人们在社会分层结构中的位置和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组织资源:依据国家政权组织和党组织系统而拥有的支配社会资源的能力;经济资源: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使用和经营状况;文化资源:占有社会(通过证书或资格认定)认可的知识或技能的状况。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图(陆学艺,2002)

上层:高层领导干部,大企业经理人,高级专业人员,大私营企业主

中上层:中低层领导干部、大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中小企业经理人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中等企业主。中中层: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小企业主,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中下层:个体劳动者,一般商业服务人员,工人,农民底层:生活贫困并缺乏就业保障的工人、农民和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层(拥有组织资源)经理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或者组织资源)私营企业主阶层(拥有经济资源)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办事人员阶层(拥有少量文化资源或组织资源)个体工商户阶层(拥有少量经济资源)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拥有很少量的三种资源)产业工人阶层(拥有很少量的三种资源)农业劳动者阶层(拥有很少量的三种资源)无业、失业、半失业者的阶层(基本没有三种资源)孙立平的“断裂社会”理论城市中失业下岗人员大量增加。4050人员利益的根本性丧失,失去了单位的福利与保障,在就业市场中处于被淘汰的劣势地位。城乡二元结构——最大的社会断裂。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和人口所造成的规模细小农业越来越难以成为一个产业,农民难以加入城市化过程,成为被抛在结构之外的最大群体。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民工问题是断裂的另一种映射。绝大多数农民工被排斥在主流劳动力市场之外,不能享受各种相应的保险和福利,受到歧视和侮辱,成为“二等国民”

概括的说,断裂社会在现实中表现出明显的两级分化——富裕与贫穷,城市与乡村,上层与下层,社会沿这条主要的断裂带展开,分裂成不同的世界。这种断裂的含义既是空间的,也是时间的,既是经济层面上的,也是社会结构上的。断裂社会的实质是几个时代的成分并存,并且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整合机制。李强的“倒丁字型”社会结构理论占社会绝大部分的人口处于很低的社会经济地位,而处于社会经济地位的各阶层占人口的少部分,他们构成了直立的柱状形体。采用社会经济地位指标(social-economicindex)测量全国就业人口,即根据客观受教育水平和客观收入水平加权打分(1-100分),有时还考虑就业者年龄因素甚至其父亲的财富、社会经济特征等。丁字型结构社会下层比例过大。%的就业者为23分。人群主体为传统意义上的农民(58%),以及垃圾为生者和清洁工等体力劳动者(5.2%)。9.1%的就业者为29-31分。多为农民工和乡镇企业工人,主要从事重体力劳动,实际社会地位与生活水平接近农民。%的就业者为33-38分。各类运输服务业以及商业从业人员、修理装配等人员(略),为蓝领上层,白领下层。43-45分的白领阶层占%,主要为幼儿小学教师,普通行政业务人员,普通办公室人员以及营销人员等。68-69分的就业者占%,从事生产销售服务的各类企业的经理、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从事中等教育的人员,行政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80-88分的在高分组中比例较高(%),银行、金融、证券企业的经理、负责人,医生、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负责人,律师、法官等高级司法人员。孙立平与沈原的“四个利益集团”观点特殊获益者群体普通获益者群体利益相对受损者群体社会底层群体三、家庭制度的理论分析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冲突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婚姻经济学的观点1、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对家庭制度的分析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家庭有许多重要的社会功能:-生产功能-教育功能-情感与陪伴功能-保障功能-性行为调节功能-社会地位分配功能-其他功能1.1生产功能家庭经常被视为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在经济上相互合作并共同分享成果,这在农村尤为典型(农业生产和家庭手工业)。现代社会,大多数的生产性工业在家庭之外进行,但是,家庭仍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单位。家庭的主要经济行为已经由生产转为了消费。家庭是非常重要的消费单位。日常生活中家庭通常作为一个单位核算收入和支出。生产还包括人类自身的繁衍。家庭满足人类种族延续的需要,是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的基本社会单位。1.2教育功能家庭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社会化场所。以色列的集体农庄是一个试图替代家庭对儿童进行社会化的例子。家庭是培养儿童道德价值观念的重要社会机构。家庭是传授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的重要组织。1.3情感与陪伴功能一个缺乏亲情关怀的孩子,其身体、智力、情感的成长以及其社会发展,都会受到损害。成年人同样需要感情和他人的陪伴。现代社会的人很少有机会从直接家庭(immediatefamily)以外的亲属那里获得友谊和支持。提供感情和陪伴关系已经成为现代家庭的核心功能。1.4保障功能抚养功能:指父母供养未成年的子女。提供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