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地理教案模板集锦九篇_第1页
关于初中地理教案模板集锦九篇_第2页
关于初中地理教案模板集锦九篇_第3页
关于初中地理教案模板集锦九篇_第4页
关于初中地理教案模板集锦九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初中地理教案模板集锦九篇

初中地理教案篇1

教材分析

1.本节要求掌握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及地区分布规律。降水的的测定、变

化及分布,是天气预报的两大主要指标之一,也是研究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本

节内容承上启下,上一节探究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本节通过探究降水和降水的分

布,最后归纳出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

2.降水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密切的联系,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交通是否

顺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学情分析

本节课规律多、知识容量大,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是该节内容

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联系身边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激活书本知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

具,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所学知识。

学生认知障碍点:影响降水量多少的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降水的概念及降水的主要形式。能举例说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

响。掌握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情参与,了解降水,了解人类的生存条件,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生产

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降水的多少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球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1

难点:绘制降水柱状图,总结各地降水的变化规律。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全球降水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初中地理教案篇2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

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

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

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

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

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结构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各节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

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

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

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

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基于以上考虑,本

节教材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以及结合这种差异和农业生产实际

划分的温度带。对于气温和温度带这两部分知识,教材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和温度

带分布图,并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呈现。教材正文部分给出的结论比较

简单,而在分析冬季气温分布时,却详细描述了等温线分布特点,以引导学生阅

读1月等温线分布图。教材的这种编排体现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也体现了教材

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分析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则突出了学习的递进,教材正文部

分的描述比较简单,主要是通过在活动教材中给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读图,从而

总结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对于温度带的学习,教材是通过读图指导和活动

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的。

2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我国东西部干湿状况的差异以及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这部分内容延续第一部分教材的编写特点,用等降水量线和干湿地区分布图,配

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并用正文简单描述结论。与第一部分教材

有所不同的是,干湿地区的差异可以通过植被的特点,甚至建筑形式的不同反映

出来,因此教材在干湿地区分布图和活动题中配有我国不同地区植被和民居的景

观图片,反映不同的干湿地区特点,旨在给学生感性的认识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的知识。

第三部分,主要描述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教材首先安排“季风气候显著”

这一知识点,这部分知识是难点最为集中的,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

采用以不同形式呈现的方式来分散难点,力求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逐步完成学习

过程。关于季风的成因及冬、夏季风的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等知识,

教材以图像配以正文的形式出现;关于锋面雨的形成及锋面雨带的推移,教材以

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选择的进行

学习;关于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及给我国带来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教材则以活动

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在前面学习冬、夏季季风特点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气温曲线、

降水柱状图,总结季风气候的特点,这样可以达到学以致用、温故知新的目的,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教材将“气候复杂多样”安排在本节教材

的最后,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前面知识的迁移、总结、运用和提高。

从整节教材的编排看,前两部分重在对单一要素──气温和降水特点的介绍,

第三部分是使学生通过分析总结,综合了解我国气候的总体特征。本节教材在知

识结构上联系紧密,逻辑严谨,知识的学习,技能和能力的培养都以递进的形式

呈现,在不增加难度的前提下,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能力也得以提高,同时能够

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教材

编写的理念。

内容点析

1.关于我国气温的特点,教材从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特点两个方面介绍,特

别突出了空间分布上的南北差异,这部分内容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教材正文

部分主要包括三个内容。(1)南北气温差异产生的原因。教材在开始对此就加以

描述,即造成我国南北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因素。如果笼统说明我国气温

3

南北差异,可以从纬度因素入手,但要单独分析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因素,还

要考虑冬季风的影响,这部分知识教材安排在季风气候中讲述。(2)冬季气温特

点。教材详细描述了如何从1月等温线图上阅读“0°C等温线、气温分布特点、

我国最北和最南地区的气温分布差异”等。0°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应该是重点,

明确这条线的意义在于,这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此线南北河流水

文特征有较大差异,特别是此线以北冬季河流会有结冰现象,而且界线南北的植

被、耕地类型、农作物种类等都有较大差异。明确了0°C等温线的位置,对了

解冬季气温分布有较大帮助。(3)夏季气温特点。教材对此叙述比较简单,但其

中的内涵仍然比较丰富,特别是夏季我国大多数地区普遍高温,而青藏高原地区

气温相对较低,这一结论教师不能忽视,这可以为后面活动题中分析地势对我国

冬夏气温的影响奠定基础。

这部分教材有两幅图像,它们是教材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训练阅读等值线

地图的技能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阅读1月等温线分布图时,教师应

详细指导学生了解阅读等温线图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从等温线图中获取

有用信息,从而分析解决问题。掌握了等温线图的判读,可以迁移到等降水量图

的判读以及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过程中。阅读等值线图的步骤是:(1)根据图例,

读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2)观察等温线的

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

(3)根据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4)阅读南北气

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1月等温线图阅读熟练后,教师可

以指导学生根据以上方法阅读7月等温线图,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从而达到

技能训练的目的。

为配合这部分教材,活动教材中的第一题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除纬度因素外,

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还有地形。从1月和7月等温线图上可以看出,青藏高原地

区总是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四川盆地的气温低,特别是7月等温线图上

更是清晰地表示出青藏高原地区是全国的低温区,通过阅读地图学生很容易解答

本题。

阅读材料一方面对正文进行补充,同时可以拓展教材正文部分的内容,引起

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4

2.关于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教材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温

度带的划分依据,即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状况。农业生产实际包括哪些内

容,教材正文没有进一步描述,而是在图上的补充资料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划分

温度带的主要农业指标。这样编排的目的是降低难度,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

可以针对自己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层次灵活掌握。第二,温度带的分布,这是本节

教材的重点内容,应该通过读图使学生掌握我国温度带的地区分布。

阅读我国温度带分布图,需要指导学生根据图例,了解六个温度带的主要分

布地区。可以结合省级行政区、地形区、1月0°C等温线分布等地理要素进行

了解和记忆,特别应该指出的是,热带地区与北回归线的关系、暖温带在西北地

区的分布范围等比较特殊的地方。

活动教材的第二题,强调了温度带与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这是对教材正

文很好的补充。从题目设计的表层看,解答此题非常容易,学生可以很直观地了

解温度带与水果生长的关系,与农作物熟制的关系,与民居的关系等。但题目并

没有停留在对资料的简单了解这一层面,而是进一步提出发散性的要求,让学生

补充更多资料。从表面看,似乎是让学生做资料的收集者,其实引申理解,这正

是编者设计此题的巧妙之处,如果学生对前面三个资料表示的内容理解了,那么

进行知识的迁移应该很容易。例如,能够由不同温度带水果的不同,迁移到不同

温度带植被的不同,由不同温度带作物熟制的不同,可以联想到农作物的差异等。

3.关于我国降水的特点,教材正文部分较为详细的介绍了我国降水空间分布

的总规律,以及降水丰富和稀少的地区,并通过阅读材料补充了我国降水极端最

多和最少的地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正文叙述中有一点应该引起注意,以往分

析我国降水空间分布时主要强调东西差异,对于南北的差异多侧重在时间上,而

这部分教材不仅强调了空间上的东西差异,同时也强调了南北差异。

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时,应该延续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对学生进

行阅读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训练。另外针对此图,应该引导学生查找800毫米、

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穿过的地区,并与1月0°C等温线、温度带等的

分布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对三条等降水量线所穿过地区的印象。

活动教材的第一题,主要体现降水特点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加强所

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将景观图与年降水量、干湿

5

地区分布图联系起来,在年降水量和干湿地区分布图上找出活动题中提到的四个

地区,对应年降水量的多少和干湿状况,说明民居的不同风格。甘肃年降水量较

少,蒸发大于降水,房屋修建成平顶,可以用来晾晒粮食或其他农作物;吐鲁番

年降水量很少,蒸发很大,晾房通风效果较好,通风可以加速水分的蒸发,利于

水果的晾晒;绍兴年降水量较大,斜顶房利于排水;黄土高原年降水量较少,气

候较为干旱,人们利用黄土的直立性修建窑洞,窑洞冬暖夏凉,较为干燥。

4.关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和分布,教材正文部分明确提出了干湿地区划分

的标准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教师对此应该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划分干

湿地区不能单纯分析降水量的多少,而应该同时分析这一地区的蒸发状况。

阅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时,应该叠加年降水量分布图,特别是对应800毫

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应地形区、温度带分布

等,以加深印象,此图中还有一个特别应该注意的地方,东北地区大兴安岭北部、

小兴安岭、长白山以东地区属于湿润区,其原因是由于气温相对较低,蒸发量小,

因此较为湿润,这是干湿地区划分标准的最好佐证。由于干湿状况可以通过植被

的分布反映出来,因此配合干湿地区分布图,教材编排了相对应的植被景观图,

其目的是给学生直观感受,加深对干湿地区地表状况的理解,同时也帮助学生建

立地理事物彼此之间的联系性。

活动教材第二题,延续“温度带”部分活动题编排的特点,解答此题时注意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例如题目中给出干湿状况影响植被,由此可联想到与

水果的关系,与经济作物的关系等。

5.季风气候显著这部分内容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对于初中学

生来说,涉及成因的内容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对这部分教材的处理要把握难易程

度,不应该盲目地加深和扩充内容。教材正文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季风

气候及成因。教材对于成因的描述较为简单,其目的是降低难度,并且将海陆位

置的影响安排在冬、夏季风的形成部分进行叙述,这里重点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季

风。第二,冬、夏季风的特点以及对其他气候要素的影响。“冬季风”部分,教

材既介绍其特点,又着重说明冬季风是造成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补充了本节教材开始部分的内容;“夏季风”主要强调其到来对降水的影响。第

三,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及降水的差异性。划分的界线应该知道,划分的标

6

准也必须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以夏季风能够影响的地区为标准,我国

西部地区距海较远,又有地形的阻挡,夏季风很难到达,因此属于非季风区。只

有明确了划分标准,学生才能更容易理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降水差异。

冬、夏季风的形成源地及成因,是通过图像教材体现的。从冬、夏季风的图

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季节亚欧大陆气压分布状况以及冬、夏季风的风向指示

箭头,对应文字说明,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冬、夏季风的性质和特点。了解了冬、

夏季风的源地及特点,对于学生了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降水差异有一定的帮助。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图,应该与温度带的分布、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地形

的分布等叠加,有助于学生了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不同气候特点。季风区和非

季风区的分布界线,借助山脉、城市的分布来学习。

阅读材料通过图像和文字部分介绍了夏季风到来形成的锋面雨及锋面雨带

的推移规律等知识。将这部分知识安排在阅读材料中,主要是降低本节教材的难

度,同时给教师和学生最大的自主权,不同层次的学生或学校可以有选择地进行

学习。有些学生只要阅读了解锋面雨带的到来会带来降水即可,而有些学生可能

更愿意了解夏季风的形成与锋面雨带推移的关系。教师可以有选择的安排教学内

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关于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教材正文部分并未

叙述,而是将这一内容安排在活动教材部分。这种编排既分散了难点和重点,同

时对学生读图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有较大的帮助。

活动题1:选择了我国由北到南三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让学生

分析降水和气温在时间上的配合特点。第1项,学生应该按纬向比较,总结出季

风区降水量较多的月份自南向北逐渐减少,广州降水量较多的月份是4月至10

月,上海降水量较多的月份是4月至9月,北京降水量较多的月份则是七八月

份,三个城市气温最高的月份都是7月。通过回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季风区内气

温最高的时候,也是降水量最多的时候,因此季风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

期。第2项分析季风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好处:降水量最多的时候,也是气温

最高的时候,这时也正是农作物生长时期,雨热搭配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

件。

活动题2:设计此题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建立知识的横向联系,运用已有

7

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为避免遗忘世界地理所学知识,教材

以对话的形式将阿拉伯半岛的气候特征表述出来,同时提出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阿

拉伯半岛的纬度位置大体相同,说明影响二者气候差异的因素不是纬度位置。根

据本节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东部地区地处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降水

较为丰富。由此可知,造成两个地区气候差异的主导因素应该是海陆位置。

活动题3:本题是对教材正文部分的补充、加深和拓展。关于季风影响下的

灾害性天气,教材正文部分没有涉及,而是以活动题的形式出现,并配有景观图

片和文字,再现灾害发生时的情景。解答灾害发生的原因时,可以与前面锋面的

形成、锋面雨带的推移等知识联系起来,强调冬季风的势力特别强大,形成的锋

面移动速度很快,就会造成大风降温天气,严重时会爆发寒潮;夏季,锋面雨带

登陆时间的早晚或推移速度的快慢,会造成各地降水时间分配不均,严重时会导

致水旱灾害的发生。将灾害性天气这部分知识,进一步拓展,教材补充了有关台

风的知识,对于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有利的是解除或缓

和旱情,不利的是可能造成大风、洪水灾害。

6.气候复杂多样,教材正文部分介绍了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并且指出地形

因素加剧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为了说明青藏高原地区气候的变化,教材安排了

一段阅读材料,以藏民的服饰特点说明这一变化,安排这样一段阅读材料,可以

提示学生注意气候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不同地区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能够形象直观地说明我国

气候复杂多样的特征以及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阅读四幅气温曲线、降水柱

状图能够说明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将教材中文字说明部分不全面的地方补充完整,

同时对照气候类型图中四地的分布,了解四个地区所属气候类型。

活动题1:通过解答此题使学生明确农业的发展与气候的关系极为密切,充

分利用气候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生活质

量,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我国海南、广东、广西等地积温较高,生长期较长,可

以种植各种果菜,成为我国主要的果菜生产基地,而北方地区冬季不适宜果菜的

生长,过去冬季蔬菜品种非常单调,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南方地区的果菜可以

运到北方,丰富了北方地区冬季的“菜篮子”,使人们生活得以改善。

活动题2:此题延续气温和降水部分的活动题特点,既是对知识的复习巩固,

8

又带有知识的拓展,通过学生的发散性思考,起到落实知识、培养能力的作用。

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及农作物的影响,可以请学生列举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动植物

和农作物种类。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旅游资源,例如黄山的云海,冬季松花江

沿岸的雾凇,哈尔滨的冰雕等。不同的气候条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例如房屋建

筑朝向与采光问题,人们的服装与当地气候的关系等。

教学建议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

本段教材最重要的内容是阅读等值线地图,知识的获取应该通过读图得来,

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读图方法和技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学习冬季气温分布

特点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图中的图例和气温数值,了解气温递

变规律,概括总结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即由南向北递减。第二步,引导学生

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

其分布的因素,例如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0°C等温线,用彩色笔描下来,观察

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区发生突然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从

图中可以看出,0°C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

弯折,主要是因为地形的影响。第三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

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如果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气温的差异较大。第四

步,引导学生查找最南、最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进

一步明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特点。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

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材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学生播放录像或影碟(VCD)。例

如北国冰天雪地,那里的人们在观赏冰灯,海南的人们正在大海中嬉戏,广州的

花市鲜花盛开等内容,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巨大差异。

当学生对1月等温线图阅读的方法较为熟练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与1月

气温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等温线在何处出现明显弯

曲?为什么?南北气温的极值是多少?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阅读7月等温线

图,并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从图中可以看出,7月等温线分布比1月等温线

分布稀疏,说明气温的南北差值较小;等温线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出现向南的弯曲,

9

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掌

握了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解答活动题1的问题:夏季最北的气温在20°C

以下,最南的气温在28°C以上,通过数据说明南北气温有差异,但与冬季南北

气温的差异相比,夏季的南北温差比较小。

学习温度带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并将温度带的

分布与地形区、行政区相对应,特别应该指导学生观察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并将其与0°C等温线的分布相对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使学

生明确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活动题2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温度带

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解答此题时,最好可以出示一些

相关的图片或录像等,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此题的理解。

关于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总趋势,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总结。读图时,首

先要求学生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

毫米等降水量线,观察四条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行政区,引导学生将800

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观察800毫米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

合,加深对秦岭—淮河自然地理界线的印象。学生完成以上读图过程后,可以阅

读教材中提供的相关阅读材料,了解我国降水量极值地区,最后总结我国降水空

间分布特点。

学习干湿地区划分时,教师可以首先出示不同干湿地区植被特点的图片、幻

灯片,或播放相关的录像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尝试说明这个地区气候的特

点,特别是降水的特点。第二步引导学生阅读年降水量分布图,验证自己的想象

与图像中反映的降水量特点是否吻合。第三步引导学生阅读干湿地区分布图,将

植被与干湿地区对应,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与干湿地区的划分吻合,是否

有不吻合的地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可能对东北地区的湿润区产生疑问,教

师可以针对这一疑惑,解释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而不是单纯用降水量多少进行衡量。

关于活动题中了解降水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教师最好能够多提供一些图片。

如果学校条件允许,能够提供动态的录像内容更好,特别是雨中的江南景色,阳

光照耀下的甘肃、吐鲁番和黄土高原地区等画面。这些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以建立

10

学生的感性认识,对解答此题会有较大的帮助。

对于这部分教材,教师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进行教学。第一步,说明冬、夏

季风的形成,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38页图2.19和图2.20,亚欧大陆内部,冬、

夏季气压分布有什么不同?风向有什么不同?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源地分别是什

么地方?冬、夏季风各有什么特点?由此说明季风和季风气候的概念,冬、夏季

风的特点。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分界线,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夏季风从海洋向陆地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性质会有什么变化?通

过思考使学生明确,越向内陆地区,受海洋影响越小,夏季风很难到达内陆地区,

因此内陆地区降水比较稀少,这样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第三步,指导学生完成

活动题1,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概括季风气候的特征。第四步,指

导学生完成活动题2,并且使学生明确,与同纬度大陆西岸和内部相比,我国处

于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而大陆西岸和内部气候干旱,

沙漠广布。第五步,根据冬季风形成的源地及性质,说明寒潮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结合教材第39页阅读材料的内容,说明夏季风到来早晚、持续时间长短以及势

力强弱,可能造成水旱灾害的发生。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制作活动投影片或

计算机动画,演示锋面雨带推移的过程,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关于台风

的形成及带来的灾害,可以事前布置学生收听天气预报,或教师为学生播放一段

有关台风的天气预报,并播放台风发生地区当时的录像,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或内陆地区的学生,使用这种教学手段尤为重要。

这部分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对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和气候类型分布图的阅

读上,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四幅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说明四个地区的气候各有

什么特点。在气候类型图中找出这四个地区,了解其气候类型。除这四种气候类

型外,我国还有哪些气候类型,分布在什么地区,使学生通过读图了解我国气候

类型的复杂多样。可以选择不同地区的农作物、蔬菜、动植物以及一些旅游景区

的录像或图片、幻灯片等给学生播放,使其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气候与生产生

活的密切联系。

初中地理教案篇3

11

本课时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了解我国领土范围,记住我国的面积;

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

海洋大国;

4、通过在图上量算我国东西两端的经度差、时区差,南北两端的纬度差,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5、通过多我国辽阔的国土、优越的地理位置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

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本课时重点难点或学习建议

重点:让学生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并进一步是学生学会分析与评价一

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难点:本节教材涉及的地名的空间观念的建立。

学习要求或学法指导

学习过程

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

1、半球分界线;

2、经纬度的判读。

一、课件打出谜面,让学生大声朗读两遍,朗读时注意红色的字,然后猜出

谜底

(过渡)说明八年级学习中国地理

二、听歌曲、观祖国自然风光和祖国发展成就等图片。老师同时带有感情色

彩朗读课本序言,从而导入新课

(过渡)了解了我国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让我们在看看其他几个国家的

位置,教师展示课件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中国,了解中国的位置。

(一)伟大的祖国

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中国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展示讨

论结果,教师总结。

12

活动2:对比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的优越性。学生分组讨论,教师

巡回做适当提示。让小组代表发言总结。

(二)辽阔的疆域

活动3:通过找出我国四至点及量算东西南北跨度,说明我国疆域辽阔。教

师展示课件,师生共同完成。

活动4:完成课本P3活动题②、④并想一想除此之外,冬季我国南北跨度

大还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东西跨度大还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教师对学生讨

论后的结果尽可能的给与充分评价并进行总结。

(过渡)我国南北季节的差异、东西晨昏的差异有如此之大,是因为我疆域

十分辽阔展示各国领土面积比较表,说明我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

世界第3位。

(过渡)我国不仅陆域广大,而且也是世界上海洋大国之一.

活动5.读课本P4第二段,完成课本活动题①、②并填空白图。教师适当补

充领海、内海内容,说明我国海域辽阔,是世界海洋大国。

(三)众多的邻国

(过渡)我国不但有辽阔的疆域,而且也有众多的邻国

活动6.读课本1-5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按逆时针方向,自东向西找出我国陆上邻国。

2.从北向南找出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3.在下图上填出我国的邻国。

师生共同完成,说明我国邻国众多。

三、课堂小结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一、伟大的祖国

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纬度位置:大部分在中纬度地区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辽阔的疆域

1.领土四至点

13

最北——漠河以北何龙江主航道中心

最南——曾母暗沙

最西——帕米尔高原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

2.疆域辽阔

1)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2)海域辽阔,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渤海、黄海、东

海和南海,岛屿众多,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三、众多的邻国

评价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由教师分析总结并说明对地理位置评价的一般

方法。

猜谜语是为了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了解中国地理位置

的热情;听歌曲、看图片使让学生感受祖国的日益强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和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小组讨论代表上台交流展示,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参与意识。

学习成果的展示,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对地理事物的分析评价能力。

培养学生从地图中善于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

散思维能力。

加深学生对我国领土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并检测效果。

强化学生识图记图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复习巩固,再现知识点,也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为以后教学提供参考。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和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特点的分析评

价方法。

练习检测与拓展延伸:

做《练习册》相关练习。

*通过与小组伙伴交流测试题/或教师核对答案.给自己打分:分。

14

*本节课,在学习兴趣、学习状态方面,你给自己的评价等级是:(优/良/一

般/差)学生当堂独立完成。

课后反思或经验总结:

1、本节课注重引导生抓本节课的重点来教学:1、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2、

辽阔的疆域(分别从巳至点、陆地面积、海洋面积、陆上邻国和海上邻国等方面

来分析);

2、注重突破难点:采用引导生看图识别的方式来学习,既培养生掌握看图

的方法,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初中地理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

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

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

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2.使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以及其提出的过程

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海陆是变迁的

导入: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

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神秘面纱.

15

师: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

和海洋也不例外。歌曲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变成耕种田,耕种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其实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

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可以出示地中海、

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

提示:1、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已

往是什么状态?)

4、荷兰的国土面积在已往的百年中为何在不停扩大?

师:请同学们总结海陆变迁的方式?

(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更;2.海平面升降;3.人的总称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就是固定不变的呢?

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

人。宛如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1

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咱们来阅读一下《魏格纳与大陆飘逸假说》。

生:阅读。

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

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

连在一起的?为何?同学们都学过剪纸可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

师:到各处观察,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

16

生:上前演示。

师:结合学生演示评价。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

在一起的。咱们同窗做事也是一样,要注意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1

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生:(简单介绍)魏格纳终身为科学而献身。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认真观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

师:魏格纳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建立,现在咱们就来看一看

大陆漂移假说。(出示大陆漂移课件)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四周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

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

移。)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结构。

师: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活动:分组讨论。

总结:

生:之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罗巴洲与南北美洲逐步漂移开才形成大

西洋。

生:太平洋在逐渐缩小。

师:太平洋将来会怎样呢?

生:会消失。

师: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何会出

现这种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总结:

生:煤是树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树是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

说明南极大陆之前不在这里,而是在1个温暖多雨的地方,后来才漂移到这里

的。

师:所有刚才咱们讨论的问题都可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魏格纳用生

命代价收集证据,验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性。这给咱们以很大启迪,同学们

17

前面讲的都很好。咱们对大陆漂移假说探讨这么多还有什么怀疑吗?

生:大陆为何会漂移?是什么推动它漂移的呢?

师:提的很好。大家回去后收集质料,下节课咱们一起讨论,好吗?

练习:1、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有哪几种?

2、大陆漂移学说是谁提出来的、在什么时候?

3、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是什么?

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依据和验证

过程,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验证假说的正确性。最后由老师总结

得出结论。

初中地理教案篇5

教材分析

1、本章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情况,

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

多样。

3、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同时有严重的影响着别的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

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

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

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

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

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

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列表比较法,空白图指认法等

教学目标

18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

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国的名山。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

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

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

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

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

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

学习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因此中

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

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

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初中地理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重

要性,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

方面的差异。

2.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分析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

19

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点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用具

《东西半球图》、《东南亚地形图》、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与谈话法相结合。

教学提纲

第一节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十字路口”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二、自然条件

1.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

2.气候:①热带雨林气候②热带季风气候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我们在学习东亚区域地理时,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东亚的?(范围、

地理位置、居民及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

引入新课我们今天学习东南亚的区域地理,仍然是从这几个方面分析,找出

它与东亚的差异,/Article/Index.html>总结出东南亚区域地理特征。

学习新教材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板书)

[读图]读《东西半球图》,教师指图明确范围,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和马来

群岛,教师做简单介绍。

[提问]从图上看东南亚位于哪两个大陆和哪两个大洋之间?(从海陆位置看,

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和印度洋,正处于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

20

平洋的“十字路口”,从古至今一直是海上交通要道,马来半岛南面的马六甲海

峡,是通过这个路口的咽喉,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二大洋的“十字路口”

[读图]读“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图。教师介绍马六甲海峡。

[提问]日本把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这是为什么?提示学生可参看

“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回答。(日本的工业原料依赖于进口,需从亚

洲、非洲等地进口石油、铁矿石等,而马六甲海峡是它必经之地。日本向亚洲、

非洲等地大量出口工业产品,同样需经马六甲海峡,它直接关系到日本经济的发

展。)

[读图]读《东南亚政区图》引导学生思考,东南亚地区和东亚地区所占纬度

有什么不同?哪些国家位于赤道两旁?(东亚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北,东南亚则

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绝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马来西亚、印度尼

西亚、新加坡等国位于赤道两侧。)指导学生从图上找出东南亚包括的国家和地

区,参看课本附表,东南亚国家概况,做/Article/Index.html>总结归纳。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东南亚的这种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其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呢?

二、自然条件(板书)

1.地形

[读图]读《东南亚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总的看地形有什么特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略)教师

指图介绍主要地形的分布。

[教师归纳]总的看东南亚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

沿海。从中南半岛看,(教师边讲边绘中南半岛山河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图上找

出主要山脉及河流名称)与我国西南部山水相连,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间,

纵列分布的形势。

[提问]这种山河大势给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什么影响呢?(上游流经山区,

地势险峻,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动力。下游水

流缓慢,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21

[提问]在图上找出中南半岛上五个国家的首都,它们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点?

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这一带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灌溉

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做一做]填写课本第114页表格。

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板书)

[提问]指导学生读《东南亚地形图》后问马来群岛与中南半岛相比较,地形

有什么区别?(同样多山,但大河很少,一般河流短小,平原少,地形崎岖,而

且多火山。如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看景观图]指导学生看课本“坦博腊火山大爆发”图。

[读一读]指定学生朗读课本第115页的“读一读”。

[提问]为什么马来群岛多火山?提示学生参看《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

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并注意与日本比较。

[教师归纳]马来群岛与日本群岛一样,也是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

不稳定。所不同的是,马来群岛处于印度洋、太平洋两大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提问]火山爆发会给当地带来什么影响?(一方面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另一

方面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富多种元素,也会使当地的土壤肥沃。)

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板书)

总的看东南亚的多山地形与其所在位置是分不开的。它不仅影响了东南亚的

地形,也影响了东南亚的气候,我们来分析一下本区气候特征。

[提问]东南亚属于哪个气候带?提示学生参看“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图。

(属热带多雨地带。)

[提问]这里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指导学生看《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世界

年降水量的分布图》(这里年均温可达20℃以上,年降水量大部分在20xx毫米

以上。因此是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教师讲述]但由于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所在位置不同,它们之间的气候也存

在差异,尤其在降水上,可以分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2.气候

①热带雨林气候(板书)

[读图]指图,明确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地区——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

22

大部分。

[提问]这一带纬度位置特点是什么?(赤道附近。)

[提问]这一带每天的天气变化过程怎样?指导学生读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

示意图,请一学生按图分析一天的天气变化情况。(日出以后,气温逐渐升高,

地面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天空云量逐渐增多;午后两三点钟,天空浓云密布,雷

电交加,降下大量雨水;到傍晚云量减少,天气转晴。)

[提问]这里为什么会经常产生这样的天气变化叱?提示学生可参考“降水

的分布和变化”一节的内容。(马来群岛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高,气压低,

同时四周为广阔的海洋,水汽来源充足。日出后,地面空气受热上升,上升过程

中温度不断下降,空气中的水汽容易达到饱和而凝结成水滴,产生对流雨。)讲

课过程中,绘制上升气流降水示意图。

正是由于这里有充足的热量和降水,所以可以生长终年常绿茂盛的森林,我

们叫这种植物类型为热带雨林。并且这里的农作物全年可以播种,都能收获。

②热带季风气候(板书)

[读图]指图,明确热带季风的分布地区——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

[提问]什么是季风气候?中南半岛的风向有什么变化?指导学生参看“亚

洲东部一、七月的气压和风向”图。(季风气候是指在一年之内,随季节不同,

风向有规律的变。这里一月为东北风,七月为西南风。)

[教师讲授]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每年11月到第二年5月吹东北风,

是来自亚欧内陆的风,所以较干燥,降水少,形成旱季。6月到10月吹西南风,

它来自湿热的印度洋,所以降水很多,形成雨季。

[提问]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多雨,而热带季风气候有旱季和雨季之分。)

[教师补充]由于热带季风气候一年有雨季、旱季之分,所以这里的农作物多

在雨季播种,在旱季收获。

复习巩固按照板书,引导学生回忆本课所学的重点知识。

布置作业填写课本第116页[做一做]中表格;阅读第116页“读一读”。

初中地理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23

1、知识目标

掌握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知道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及相应

的解决途径,了解南水北调工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各类图表,逐步培养和提高读图、用图和析图的能力。

(2)通过学习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原因及解决途径,培养分析、

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节水意识,教育学生树立十分珍惜、倡导节约的资源观。

二、教学重难点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应的解决途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视频《我国东部地区今夏南涝北旱》,引出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

2、空间分布:

住在南方的农民伯伯,搬到北方种粮食,由于他对北方的水土情况不太熟悉,

在种植的过程当中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同学们为他分析情况,并出谋划策解决问

题。

(1)他应该种植的是什么粮食作物呢?

(2)为什么要种植这种粮食作物?你可以图文并茂告诉农民伯伯吗?

当农民伯伯种植小麦的时候,他发现这里的地形平坦有很多耕地可以利用,

可惜的是水资源不足,干旱严重的时候,农作物甚至无法生长。

(1)1、请结合右图为农民伯伯分析我国南北方水土配置的情况?并分析这

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2)请为农民伯伯想想对策,解决问题。

为什么要把水主要调到华北地区而不是西北地区?

3、时间分布:

春天来了,当地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春雨贵如油”,农民伯伯准备播种的

时候,刚好遇上了干旱,小麦迟迟不能发芽。

24

(1)为什么春季会遇上干旱呢?(通过看图指出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的特

点)

(2)这种分布特点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有利和不利方面)

(3)请为农民伯伯想想办法,并且说说你是怎样操作的?

4、结束:“节水比调水更重要”(为后面“保护水资源”作铺垫)

四、板书设计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跨流域调水

时间:夏秋多,冬春少兴建水库

初中地理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

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二)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5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突破

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

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教学准备

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

件等。

教学提示与建议

(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

像)

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

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两极地区。

2、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

板书:冰雪覆盖的地区。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北极地区:

位于北纬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南

极地区:位于南纬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

印度洋环绕。)

26

3、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

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

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

球公转引起的。

4、南北极气温比较图。

读图对比一下两极的气温值,结合课本102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

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南极气候:酷寒、干旱、

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

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

冰雪天地。)

板书: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

5、引导: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图10.3和图10.4,

说说最能代表两极的动物各是什么?(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

6、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

是北方。站在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7、过渡:南极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件又非常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

的科学家前去考察,出于什么目的?带着这一问题,我们探究下一个问题。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承接过渡语,板书:科学考察的宝地。

1、阅读自学104—106页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南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

((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2)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3)沿岸栖

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4)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丰富的自然资源。

总结:科考环境也是一种宝贵资源。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天然实验室。

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

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

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南极大陆原来并不在南极位置,而是位

27

于温带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经过地质变化形成煤层。

2、展示我国科学家在南极地区考察的照片,看到这些图片,我们感到很自

豪。目前,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

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们所

在的位置。(长城站在西经60,南纬60附近。中山站在东经70,南纬70附近。)

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

高的季节。)

小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用经纬线来确定,南极的气候与北极相反。

3、自学105页阅读材料《穿越南极》,体会南极考察队员勇于为科学献身

的精神。

4、阅读课本秦大河的描述,体会极地的科考价值。

南极考察如火如荼,自读课本106页内容,说说北极科考为什么越来越频繁?

(北极与南极一样,都有重要的科考价值。二战之后,又在北极地区发现和开采

了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

5、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久的将来,两极地区必将为人类提

供宝贵的财富。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1、展示日本南极捕鲸的资料。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

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使两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该怎样对待两极

地区的资源呢?我们以展示的资料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国际社会方,两方

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达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国际方各分成几个小组,然

后以小组为单位,准备辩论材料。各组派代表发言、辩论,气氛热烈,精彩之处

鼓掌欢迎。日本方的辩论中心:捕鲸是为了搞科研,鲸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

国际社会方的辩论中心:进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规模捕鲸,况且,现代科学技

术并不需要杀死鲸鱼来搞科研。)

板书: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滥捕、滥杀。

2、总结: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

约的形式束缚各国。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我

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