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知识点大全_第1页
外国文学史知识点大全_第2页
外国文学史知识点大全_第3页
外国文学史知识点大全_第4页
外国文学史知识点大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国文学史知识点大全古风时代的教育一、斯巴达教育(一)地理和政治环境斯巴达地处平原,土地肥沃、易于耕作,但由于没有适宜的港湾,因而与外界的交往不便。斯巴达封闭的地理条件,对其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在斯巴达,教育被当作一项极为重要的国家事业,完全由国家控制,并由尚武精神所决定,典型特征是实用性的国家导向的军事教育,教育成为斯巴达治国和维持统治的主要工具。(二)教育特点·教育目的:培养坚韧不拔的战士和绝对服从的公民。·教育内容:军事体育训练(五项竞技)和道感教育(训练绝对服从的精神)。·教育性质:完全由国家控制和举办,国家指派专门的官员具体负责并监督教育的实施。·重视女子教育:女子和男子接受同样的军事、体育训练,其目的是:(1)造就体格强壮的母亲,以生育健康的子女;(2)当男子出征时,妇女能担负起防守本土的职责。(三)教育过程·0~7岁:在家接受母亲养育或国家指派的保姆的抚养。·7~18岁:体能训练和道德培养。体能训练以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铁饼和标枪)为主。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顽强的意志以及坚韧、服从和爱国的品质。·18~20岁: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20~30岁:进行实战训练,服兵役;30岁,获得国家正式公民资格。评价:斯巴达教育只重军事体育训练,轻视知识学术,鄙视思考和言辞,生活方式狭隘,除了军事作战,不知其他。这种片面的以国家目的为教育目的的教育实践严重阻碍了斯巴达人的才能发展。雅典教育(一)地理和政治环境雅典三面临海,有良好的海运条件,易于航海和商业贸易。与此同时,雅典政治上的话改革也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政治上的民主倾向与经济的繁荣发展为雅典形成独特的公民民主意识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和稳固的经济基础。(二)教育的特点·教育目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是健美的体魄和高尚的心灵完美结合的人。·教育内容:通过品行、阅读、音乐等进行道德教育。强调智慧、正义、节制、勇敢四大美德。·忽视女子教育:雅典的妇女社会地位较低,在家中深居简出,女孩子也只是在家庭中受教育。(三)教育过程·0~7岁:幼儿在家中由父母养育。·7~16岁:进私立学校(文法学校、音乐学校、体操学校或角力学校)接受读、写、算和音乐、舞蹈教育以及各种体育训练,目的是使公民子弟具有健全的体魄和顽强、坚忍的品质。·16~18岁:大多数公民子弟开始从事各种职业,少数显贵子弟进入国立体育馆,接受体育、智育和审美教育。·18~20岁:进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训练。20岁,授予公民称号。评价:雅典教育是一种身心统一和谐发展的教育。雅典教育对理性主义的重视、对身心和谐发展教育理念的理解、对职业化和专业化教育的反对、对自由教育的强调等对后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具有重大影响。“智者”智者又称诡辩家、智术之师,是指古典时代一批收费传授辩论术和其他知识并以此(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是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智者派的共同思想特征: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怀疑主义。在智者看来,一切知识、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都有赖于具体的感知者。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意见。美德即知识(知识即道德)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智慧和道德是具有内在直接的联系。人的行为善恶主要取决于他的否具有相关的知识,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人才能趋善避恶。在这个意义上,苏格理底明确指出,美德就是知识。从“智德统一”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德行可教”的主张。既然道德不是来自人的天性,而是以知识或智慧为基础,那么,通过增长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完善道德的人。因此,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评价:(1)这个见解可以说是近代教育性教学原则的雏形。(2)在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他提出“智德统一”的见解,对于破除贵族阶级的道德天赋的理论,是有着明显的进步意义。(3)但知识即美德观念也是不完善的,忽略了道德的其他方面,如情感、行为等。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法又称“问答法”或者“产婆术”。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成讲学中,形成了由讽刺、助产、归纳、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1.产婆术的过程分成四步(1)讽刺: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连续诘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时,才有可能学习。(2)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3)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一般共性和本质。(4)定义:把个别事物归纳为一般的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2.苏格拉底方法的特点(1)不将现成的结论强加于对方,而是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达到正确结论。(2)问和答的双方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讨论,受教的一方必须独立思考,不能生吞活剥地背诵别人的结论。(3)问答法不是万能的教学法,它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和适度的范围内运用。如受教育者须有追求知识和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事实和知识。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搬用于教授幼年儿童。学园柏拉图创办的学园被视为西方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学园既开展了广泛的教学活动,培养各类人才,同时也进行哲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促进了古希腊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学园开设的课程门类众多,有哲学、数学、音乐、天文学等学科(数学占有重要地位),并实行教学和探索思辨相结合、讲授与自由讨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学园共存在900余年,一度成为当时希腊重要的学术活动中心。《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部讨论政治和教育的著作,被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最为重要和伟大的教育著作之一。柏拉图所设想的理想国是一个由哲学王统治的正义的国家。在这个国家执政者、军人、工农商各就其位,各尽其职,互不干扰。实行共产制,个人不占有任何私人财产,全部财产公有,男女一律接受平等教育。智慧、勇敢、节制、正义成为理想国的四大美德。柏拉图认为实现理想国家的重要保证是良好的教育。为了实现理想国,柏拉图提出了完整的教育计划。·教育目的:培养和造就哲学家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最高目标和主要任务。·教育作用: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建立和维持主要通过教育来实施,通过教育培养顺民和合格的统治者。教育应由国家集中领导管理,取消私人办学,对全体公民实施强迫教育。·教育内容:他强调男女平等,提出了广泛的教育内容(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和智者的三艺,合称为“七艺”。另外他还提出了各门学科的作用。·教育阶段:根据柏拉图的见解,国家公民子女为国家所有,由国家负责教育和养育,分为五个阶段:(1)学前教育阶段(0~6岁);(2)初等教育阶段(7~16岁);(3)军人教育阶段(17~20岁);(4)哲学家预备教育阶段(21~30岁);(5)哲学家教育阶段(31~35岁)。学生受完这一阶段教育后成为哲学家,就可以执政,一方面执政,另一方面要继续学习;到50岁,能治国,就成为哲学王。七艺“七艺”包含文法、修辞、辩证法(逻辑学)、音乐、算术、几何、天文。“七艺”中的前“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是由智者首先确定下来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按照“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原则,把学科区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类。初级科目的体育包括游戏和若干项运动;初级科目的音乐除狭义的音乐和舞蹈外,还包括读、写、算等文化学科。高级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学、音乐理论和天文学。自由教育(博雅教育)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自由教育。自由教育又称博雅教育,是指对自由公民所实施的,强调通过自由技艺的学习进行非功利的思辨和求知,从而免除无知愚昧,获得各种能力全面完美的发展以及身心和谐自由状态的教育。自由教育的教学内容为不受任何功利目的影响的自由知识,也称自由学科(七艺),包括音乐、文法、修辞、几何、算术、天文和辩证法(逻辑)等。自由教育成为西方经典的教育模式之一,对于西方教育传统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骑士教育1、骑士教育是中世纪世俗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目的在于培养彪悍勇猛、虔诚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的骑士阶层。2、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人员,主要是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的。3、骑士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家庭教育阶段:从出生到7岁为家庭教育阶段。儿童在家接受母亲的教育,内容有宗教知识、道德及身体的养护。第二,侍童教育阶段:7岁以后为礼文教育阶段,低一级的贵族将儿子送到高级贵族的家庭中充当侍童,学习上流社会的礼节和行为规范。第三,待从教育阶段:14~21岁重点是学习“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同时要侍奉领主和贵妇。年满21岁要通过授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土称号。4.评价:骑士教育旨在训练保护封建主世俗利益的武夫,其内容注重宗教道德品质,以养成军事征战能力为主要目的,文化知识极为贫乏。中世纪被歌颂的“骑士精神”,体现了当时社会所崇尚的人格品质和道德风尚:对主人和君主尊崇忠诚、对贵妇斯文典雅、作战时勇猛果敢、与人交往中慷慨豪放。随着文艺复兴的发展,骑士阶层成为绅士阶层的原型,骑士教育也成为绅士教育的原型。骑士教育虽然内容简单,但比较实用,培养了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实际应用人才。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世俗教育日渐发达,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快乐之家”维多里诺是文艺复兴时期影响较大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在孟都亚创办了“快乐之家”宫廷学校,成为当时欧洲最好的宫廷学校和欧洲大陆人文学校的范例,被认为是人文主义学校的发源地。快乐之家学校环境优美,招收贵族子弟和部分天才贫苦学生,修业15年,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即“受过良好教育的完全公民”。公学英国的公学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以培养一般公职人员为教育目的,学生在公开场所接受教育的私立教学机构。公学的师资及设施设备条件好、收费高,是典型的贵族学校。公学以升学教育为宗旨,注重古典语言的学习,也注重体育和军事训练,养成绅土风度。公学的教学质量较高,曾为英国培养了不少政治、经济领袖人才,因而总以天才教育相标榜,被称为“英国绅士的摇篮”。最为人称道的是伊顿、温彻斯特、圣保罗等九大公学。贝尔一兰开斯特制·贝尔一兰开斯特制又称导生制,由英国传教士贝尔和兰开斯特所创。其目的是为了解决英国近代教育大发展背景下师资匮乏的问题。·基本方法是教师先在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充任导生,教师先对导生进行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数量可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奇缺的压力。因此,它一度受到人们的欢迎,在英国风行三十余年,并流传到法、德、美、瑞士等国家。·但采用这种方法,不可避免地造成教育质量下降,因此,它最终被人们抛弃。1870年《初等教育法》·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教育法》,这是关于推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案。核心精神是建立英国公共初等教育制度和由地方教育委员会负责的教育督导制度。·法案主要内容:第一,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第二,将全国划分为数千个学区,设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第三,对5~12岁儿童实施强迫初等教育。第四,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公立学校,每周学费不超过9便士,民办学校学费数额不受限制。第五,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意义:《初等教育法》是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强迫初等教育,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到1900年,英国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1944年教育法》为了进一步改革英国教育制度。1944年,英国政府通过了以巴特勒为主席的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改革法案,即《1944年教育法》,又称《巴特勒法案》。法案的基本内容如下:第一,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设立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的教育。同时,设立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负责向教育部部长提供咨询和建议。第二,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权限,设立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第三,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父母有保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和在册学生正常上学的职责。地方教育当局应向义务教育超龄者提供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第四,法案还提出了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等要求。评价:第一,《1944年教育法》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教育制度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形成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国民教育制度。第二,形成了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相结合、以地方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并建立了初等、中等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学校制度,促进了英国现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1988年教育改革法》1988年英国颁布的重要教育改革法,该法案对英国教育体制全面进行改革,主要内容涉及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改革问题,也涉及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管理、教育经费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确定在5~16岁的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三类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第二,建立与课程相联系的考试制度,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参加四次全国性考试,分别在7、11、14、16岁时举行,作为对学生进行甄别和评估的主要依据。第三,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实施“摆脱选择”政策。第四,建立一种新型的城市技术学校。第五,废除高等教育的“双重制”。评价:《1988年教育改革法》被看作自《1944年教育法》以来,英国教育史上又一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案。这次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对过去从来没有做过统一规定的课程、考试等问题开始进行全国划一管理,这对英国未来教育的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费里教育法》1881年和1882年,费里提出两项教育法令,史称《费里法案》(《费里教育法》)。法案确立了法国国民教育义务、免费和世俗化三大原则。三大原则贯彻实施如下:第一,6~13岁儿童实行强迫、义务的初等教育,对不送孩子入学的家长处以罚款、监禁。第二,免除公立幼儿园和初等学校的学杂费,免除师范学校的学费和膳宿费。第三,废除宗教课程,取消教会、教士监督学校的权利。教师须获国家颁发的证书才能任教。这一法案为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指明了努力方向,标志着法国初等教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实科中学受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德国实科教育在18世纪得以兴起并得到发展。1708年,席姆勒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此后在各地都有发展。·实科中学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实科中学排除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注重自然科学和实科知识的学习,能够更直接地反映经济生产与科技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影响,更接近社会生活和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具有更鲜明的现代中等学校的性质。·实科中学具有更大的开放性,有助于推动教育的普及和推广。进入19世纪之后,实科中学已经成为德国中等教育的重要类型。·但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比文科中学低得多,学生不能升入大学,大都只能进人职业领域。公立学校运动19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公立学校运动。公立学校运动主要是指依靠公共税收维持,由公共教育机关管理,面向所有公众的免费的义务教育运动。其主要内容如下:·建立以各州为主的教育领导体制。州政府对公共学校的监督和组织成为公立学校运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从而推动了公共教育的制度化。·确立征收教育税制度。征收教育税成为稳定的公共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促进师范教育的兴起。贺拉斯·曼在马萨诸塞州建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学校。·加快学校内部的教学改革。在公立学校运动中,导生制学校受到青睐。公立学校运动奠定了美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基础,促进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开展和美国师范学校的发展。《莫雷尔法案》1862年,林肯总统批准了莫雷尔提议的《莫雷尔法案》。第一,联邦政府按各州在国会的议员人数,拨给每位议员3万英亩土地,各州应将赠地收入用来开办或资助农业和机械工艺学院,又称赠地学院;第二,康奈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大学就是在这一法案的影响下创办或壮大起来的;第三,赠地学院主要是农业与工艺机械教育,此外还有军事训练和家政教育等。《莫雷尔法案》开创了高等教育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方向,改变了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形成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特性。《国防教育法》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朝野震惊,开始反思自身的教育问题,并将教育提高到保卫国家国防的高度,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在此背景下,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第一,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新三艺”)的教学。为提高这些学科的教学水平,要求大力更新教学内容,设置实验室、视听设备、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师资的质量。第二,加强职业技术教育。要求各地区设立职业技术教育领导机构,有计划地开展职业技术训练。第三,强调“天才教育”。鼓励有才能的学生完成中等教育,攻读考入高等教育机构所必需的课程并升入该类机构,以便培养拔尖人才。第四,增拨大量教育经费。联邦政府拨款八亿多美元作为对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国防教育法》认识到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教育与国家的安全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它的颁布与实施有利于干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国家在危机中》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1983年,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调查委员会提出《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改革建议如下:第一,加强中学五门“新基础课”的教育。中学必须开设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课程,这些课程是现代课程的核心。第二,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小学、中学、学院和大学都要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行为表现采取更严格的和可测量的标准。第三,改进师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第四,联邦政府、州和地方的官员以及学校校长和学监,都必须发挥领导作用,负责领导教改的实施。各级政府、学生家长以及全体公民都要为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提供必要的财政资助。评价:该报告对美国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恢复和确立了学术性学科在中学课程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大加强了课程结构的统一性,对所有学生提出了严格的共同要求,增强了公众对教育的信心,重新激发了公众对教育的关注和资助。但是,该运动又引起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因过分强调标准化的测试成绩,导致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少因教学要求过于统一,导致缺乏灵活性;因强调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使潜在的辍学人数迅速增加。生计教育生计教育是美国教育总署署长马兰于1971年首倡的一种教育。生计教育的实质是以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为核心,引导帮助人们一生学会许多新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实现个人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双重目的。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生计教育法》,采取实际步骤推行生计教育。中小学是生计教育重点实施阶段,分为三个阶段:1~6年级为学生了解和筛选职业阶段;7~10年级为探索和学习阶段;11~12年级为职业决定阶段,为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评价:生计教育是美国社会失业率较高,人们对自己的就业问题忧心忡忡的心态在教育制度上的反映。这种教育不可能解决社会制度固有的弊端,只能是一种安慰人们适应社会现实的生存措施,并不鼓励人们奋起改造社会。《大教学论》《大教学论》是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代表作,出版于1632年。在书中,夸美纽斯论述了人生的目的、教育目的、任务、普及教育改革的意义,也对体育和道德教育做了系统论述,提出了直观性、循序渐进性、巩固性和系统性的教学原则,并且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指出教育的基本规律就是要适应自然。《大教学论》是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的问世标志着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泛智学校“泛智”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的指导原则之一,也是其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他从事教育实践和研究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谓“泛智”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内容泛智化。掌握对于人类来说必需的一切知识。他认为人们所受的教育应当是周全的,要“学会一切现世与来生所必需的事项”。二是教育对象普及化。也就是要求学校向全体人敞开大门,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论富贵贫贱,都应该进学校接受一切有用的教育。夸美纽斯指责当时的学校只是为富人、贵人设立的,穷人、平民被排斥在校门之外。泛智学校是实行泛智思想的场所,也是面向所有人,实行一种周全的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在泛智学校里,采用班级授课制,实行学年制,编写统一的“泛智”教材。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夸美纽斯明确地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原则。他所说的“自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教育应该以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为依据,从自然中找出教育的普遍规律。教育的严谨秩序应该以自然为借鉴,模仿自然。这样,教育艺术的进行就会同自然的运行一样容易、自然。第二,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教育要根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年龄特征进行教育,使每个人的智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评价: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贯穿夸美纽斯整个教育理论体系的一条根本的指导性原则。他不仅将以往零散的教育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理论论述,引导人们注意遵循教育规律办教育,而且使得教育理论研究从神学束缚中初步解放出来,实现了教育理论的突破性进展。当然,他引证自然,采用与自然或社会现象类比的方法论述教育问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白板说洛克认为,人出生后心灵如同一块白板,一切知识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理性和知识都是通过人的感官和经验获得的。因此,教育在人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洛克的白板说表明了他是主张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他还认为,五官的感觉只能了解物体的部分性质,只有“内心反省”才能使人了解复杂的概念。这种不彻底的经验主义认识论,构成了洛克教育思想的出发点。绅士教育洛克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绅士,家庭教育是培养绅士最合适的途径。所培养的绅士必须既要身体强健又要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四种精神品质。绅士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如下:·体育:洛克非常重视体育,认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中”。因此,洛克首先论述了体育的目的、价值和原则。洛克非常看重人忍耐劳苦的能力,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幸福地生活和工作,克服开拓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艰苦环境。·德育:洛克认为,德行是第一位的。德行的原则是要学会自我克制、服从理智,儿童可以通过在心理上忍耐痛苦、克制欲望来养成坚毅勇敢的个性。另外,洛克还详细论述了诚实、智慧、勇敢、仁爱等美德。洛克重点阐述了“礼仪”的养成。礼仪是一个绅士必须具备的品质,绅士的礼仪要得体,既不能看不起自己,也不能看不起别人。·智育:洛克论述了学问的价值和做好学问的途径。洛克认为,学问应该使儿童感到愉快,而不是强加的负担。教师的作用是为儿童打开智慧之门,尊重儿童的兴趣和心理,让儿童喜爱知识、尊重知识,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学习知识,把学习有用的知识作为一种习惯。评价:洛克的教育思想以其世俗化、功利性为显著特点。他的思想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对英国及西欧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贡献。但他的教育思想局限于绅士教育,缺乏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民主性。《爱弥儿》1762年,卢梭出版了《爱弥儿》。在书中,卢梭集中论述了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全书共五卷。前四卷卢梭以爱弥儿为主人公,分别论述了爱弥儿的四个成长阶段,即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和青春期,第五卷卢梭讨论了女性教育。他对摧残儿童身心的封建主义教育疾恶如仇,无情地揭露了其压抑儿童个性的种种弊端,要求加以根本改造。他提出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的构想,描绘了一幅培养新人的蓝图。自然后果律当儿童犯了错误和过失后,不必直接去制止他们或惩罚他们,而让他们在同自然的接触中,体会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和过失带来的自然后果,使儿童服从于自然法则,结合具体事例使他们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受到教育。这就是“自然后果法”。卢梭强调说,我们不能为了惩罚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论要素教育要素教育论是裴斯泰洛齐基于教育心理化理论对初等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重要论述,也是他为初等教育革新所开展的开创性实践的结晶。(一)要素教育论的基本思想初等学校从它的本质讲,要求普遍地简化它的方法,初等学校的各种教育都应该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然后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和谐的发展。具体地说,要素教育既要求初等学校为每个人在德、智、体几方面都能受到基本的教育而得到和谐的发展,又要求在德育、智育、体育的每一个方面都通过“要素方法”获得均衡的发展。(二)要素教育的基本内容1.德育德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极为重要的方面。道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遵循道德自我发展的基本原理,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德行。儿童对母亲的爱,是道德教育最基本的要素。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便从爱母亲进而爱双亲,爱兄弟姐妹,爱周围的人。当儿童上学后,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日益扩大,又把爱逐步扩大到爱所有的人,爱全人类。爱人类和爱上帝是一致的,这是德行的最高要求。2.智育智育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还要着力帮助促进他们的思考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判断能力的自然发展,以便有意识地占有人类几千年获得的东西。首先,教学应从教学的基本要素开始,使教学过程心理学化。其次,要改进初等学校的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在初等教育阶段,应开设阅读、书写、算术等课程,一切课程编制和教学内容都要以各自的要素为核心来组织。最后,智力的发展主要来自思考,教师要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思维练习。3.体育体育的基本要素是关节活动。儿童的体育训练就是要从这些基本动作的训练开始,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进行较复杂的动作训练,以发展他们身体的力量和各种技能。《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该书分为绪论、教育的一般目的、兴趣的多方面性(教学)、品格的道德力量(德育)四个部分。赫尔巴特首先提出了要以心理学为基础的观点,从而使教育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他根据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形成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形式阶段教学理论,为近代教学法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普通教育学》对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教育目的论(道德教育理论)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可分为两种,即“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可能的目的”或“选择的目的”是指发展儿童多方面的兴趣使人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发展,以便将来选择职业。·“必要的目的”是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为基本的目的,即道德,就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五种道德观念。教育性教学原则·内涵:教育性教学原则是指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的原则。知识与道德有直接和内在的联系,教育(道德教育)只有通过教学才能产生实际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学的目的与整个教育的目的保持一致,教学的最高目的在于养成德行;其次,为实现这个目的,教学要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多方面的兴趣具有道德的力量。·评价:在赫尔巴特以前,教育家们通常是把道德教育和教学分开进行研究的,教育和教学通常被规定了各自不同的任务和目的。在这个问题上,赫尔巴特的突出贡献在于,运用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具体阐明了教育与教学之间存在内在的本质联系,使道德教育获得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另一方面,他把教学完全从属于教育,把教育和教学完全等同起来,具有机械论的倾向。恩物(1)恩物或福禄培尔恩物是福禄培尔创制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2)恩物的教育价值是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的重要工具。恩物作为自然的象征,能帮助儿童由易到难、由简及繁、循序渐进地认识自然。(3)真正的恩物应满足三个条件:①能使儿童理解周围的世界,又能表达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②每种恩物包含前面的恩物并预示后续的恩物;③每种恩物本身应表现为完整的、有秩序的、统一的观念。科学教育的必要性(生活准备说)斯宾塞在外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预备说”的观点。他认为,准备过完满生活,是教育应该履行的功能,也是评定教育课程的唯一理性的判断方式。他认为,生活是全面的、整体的;生活的范围涉及如何处理我们的身体,安顿我们的心灵,谋求我们的职业,养育我们的子女,履行公民职责等。所以了为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好预备,学校应进行科学教育,学生应学习科学知识。新教育运动的定义新教育运动又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完全不同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初期代表人物有英国教育家雷迪、德国教育家利茨和法国教育家德莫林等。进入20世纪的代表人物有爱伦·凯、德可乐利和沛西·能等人。它最初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末的英国,以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如德国、法国、瑞士、比利时、荷兰和奥地利等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含义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指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以杜威教育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以进步主义教育协会为组织中心、以改革美国学校教育为宗旨的教育革新理论和实践活动。它尖锐地批判了传统教育,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提倡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注重儿童的整体发展,主张以儿童的兴趣、经验为重心革新课程和教学,重视从做中学。主要代表人物有帕克、杜威、克伯屈等人。昆西教学法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先驱帕克在昆西学校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的教育改革实验所采取的新的教育方法和措施,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第一,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儿童具有内在的能力,能自发地从事学习和工作。第二,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强调学校应成为理想的家庭、完善的社会和民主政治雏形,在促进民主制度的发展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第三,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这样做不仅可以呼唤起儿童学习的意愿,使他们专心致志,而且能摒弃以往抽象的、无意义的形式训练,并把各门学科统一起来,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整体。第四,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道尔顿制道尔顿制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帕克赫斯特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始创的一种个别教育制度,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在学校里废除课堂教学,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公约”或合同式的学习。学生以公约的形式确定自己应完成的各项学习任务,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学,不强求一律。第二,将各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的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学习之用。各作业室配有该科教师一人,负责指导学生。第三,用“表格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既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也可使学生管理简单化。道尔顿制的两个重要原则是自由和合作。要使儿童自由学习,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学习,养成独立工作的能力。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第四,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于强调个体差异,对教师要求过高,以及在实施时易导致放任自由,并且将教室完全改成实验室也不太实际。设计教学法设计教学法是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克伯屈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方法。他将“设计教学法”定义为在社会环境中进行有目的的活动,重视教学活动的社会和道德因素。强调有目的活动是设计教学法的核心,儿童自动地、自发地、有目的地学习是设计教学法的本质。要内容有:第一,放弃固定的课程体制,取消分科教学,取消现有的教科书,将设计教学法分成四种类型:(1)生产者的设计;(2)消费者的设计;(3)问题的设计(4)练习的设计。第二,设计教学法有四个步骤:决定目的、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和评判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他强调教师的指导和决定作用,但实行则以学生为主。第三、设计教学法在世界各国都有较大影响。设计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力求使教学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以提高学习效率,注重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加强了教学与儿童实际生活的联系。《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在1916年发表了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最集中、最系统地表述了他的教育理论。他的教育理论主要解决三个重要问题:一是教育与社会的脱离;二是教育与儿童的脱离;三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主张有: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地增长;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要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末作为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在美国成立的“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是要素主义教育形成的标志,代表人物是巴格莱、科南特,主要观点如下:第一,教育的核心是传授给学生人类基本知识的要素或民族文化传统的要素。它将学校的基本职能视为保存和传递人类文化的基本要素。第二,在教育目的上,强调人的心智或智力的发展,主张传统的心智训练、强调智力标准、加强天才教育。第三,在教育内容上,主张讲授基础科目,开设以学科为中心的系统的学习科目,主张吸收预先规定的教材,恢复传统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第四,在师生关系上,主张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是文化的代表者,在教育过程中属于支配、主导的地位,强调学生纪律和刻苦努力。第五,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教育要为社会服务,特别是为国家急迫的政治和经济的现实服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和知识深广、善于思考的专业人才。第六,在教育的重心问题上,要求学校以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学习为重心,反对迎合儿童的即时兴趣和需要。评价:要素主义主张系统知识的学习和传授,强调学习内容的逻辑性、连贯性、顺序性,反对任凭儿童兴趣放任自流的所谓“做中学”,这对于匡正进步主义教育所带来的弊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具有积极意义。永恒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也称“新古典主义教育”,作为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具有传统教育特色,是西方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哈钦斯、阿德勒,法国教育家阿兰,英国的利文斯通等,主要观点如下: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强调人的永恒本质和人性不变.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永恒的理性,最好的方法是阅读经典名著。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强调教师的教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提倡通过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评价:永恒主义教育对进步教育的批判比要素主义教育更加激进,但从整体上来看,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的价值判断标准。作为一种教育哲学思想,永恒主义教育在教育理论上有一一定的影响,但在教育实践中的影响范围并不大,主要限于大学和上层知识界中的少数人。结构主义教育以结构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侧重研究课程教学改革问题,对西方教有界有很大的影响。代表人物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主要观点如下:第一,教育应重视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教育是教育者引导学习者实现知识的转化,并使学习活动内化的构造过程。其主要任务就是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促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发展。第二,注重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每一门学科的概念或知识都可以用一种极其简单的形式来表示,都存在学科的基本结构。教授任何一门学科,主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及特有的研究方法。第三,尽早教授学科的基础知识。儿童认知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认识和理解世界的独特方式,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