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17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时作业 (含详解)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17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时作业 (含详解)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17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时作业 (含详解)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17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时作业 (含详解)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17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时作业 (含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0-课题17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0·泉州模拟)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量外地民众涌入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其中强有力者,飞来客燕,敢欺本地篱,有主田畴,强行霸占,有喧宾夺主情形”。有些地方的土地“辗转易主,遂至境内之田,尽非原户”。这反映了 ()A.土地兼并严重引起社会动荡B.自然经济顽强抵制西方列强侵略C.农民运动促使生产关系变化D.社会剧变引起人口流向安定地区【解析】选C。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大量农民占据了地主的土地,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有所破坏,体现了农民运动对生产关系的改变,C正确;材料未表明社会动荡是由土地兼并引起的,A排除;材料未体现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抵抗,B排除;材料未反映人口流向安定地区,D排除。2.(2021·泰安模拟)《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A.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B.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C.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解析】选C。《天朝田亩制度》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目标,而《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二者是对立的,故A错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是发展资本主义,而太平天国运动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违背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故B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的平均土地,是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在当时的条件下具有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故C正确。《天朝田亩制度》的绝对平均主义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故D错误。3.有学者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反映了《资政新篇》()A.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B.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C.克服了农民阶级局限并具有可行性D.获得了广大下层民众的理解支持【解析】选A。结合所学可知,《资政新篇》最先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潮流,故A正确。4.某同学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时列了一个大事年表,请你给这个表选个恰当的标题 ()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太平军北伐1853年颁发《天朝田亩制度》,追求财富平均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讧1864年在湘军、淮军和洋人的联合进攻下失败A.农民阶级的抗争和局限B.农民阶级发展资本主义C.农民阶级的英勇与智慧D.农民阶级抵御外来侵略【解析】选A。由太平天国运动大事年表中的“金田起义”“太平军北伐”“追求财富平均”“领导集团内讧”等信息可知,恰当的标题是农民阶级的抗争和局限,故A正确;大事年表中没有涉及发展资本主义,故B错误;大事年表主旨不是强调农民阶级的英勇与智慧,故C错误;材料没有农民阶级抵御外来侵略的信息,故D错误。5.(2020·郴州模拟)洋务派官僚郭嵩焘指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制器,相辅以益其强”,更有淮军将领张树声批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是“遗其体而求其用”。材料反映了 ()A.洋务派内部官僚矛盾逐步加深B.“天朝上国”心理仍十分强大C.主张停止使用“中体西用”口号D.洋务运动在实践中存在缺陷【解析】选D。材料指出了洋务运动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实践中的缺陷,D正确;材料体现郭嵩焘和张树声对“中体西用”的反思,并未体现洋务派内部矛盾,A错误;材料体现洋务派官僚对“中体西用”的反思,并不是“天朝上国”心理作用,B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体西用”口号停用,C错误。6.1890年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以培养近代军事、科技人才为宗旨。一位叫丁东升的学员请假考中秀才,学校的总管(校长)特别挂牌褒奖。这反映了 ()A.传统观念根深蒂固B.水师学堂偏重科举C.中西教育互相促进D.新式教育处境困难【解析】选A。从材料“一位叫丁东升的学员请假考中秀才,学校的总管(校长)特别挂牌褒奖”可知当时虽然创办了新式学堂,但人们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即通过科举考试为官,故选A;水师学堂是新式学校,偏重科举与史实不符,排除B;C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是对材料的曲解,排除。7.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大体完成了“最初启动”中国现代化的使命,尽管这一使命是在不知不觉之中,甚至是以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方式完成的。这一观点主要是基于洋务派 ()A.创办最早的近代军事工业B.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C.筹建起中国的近代海防D.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解析】选B。根据材料“洋务运动大体完成了‘最初启动’中国现代化的使命,尽管这一使命是在不知不觉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创办一系列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顺应世界的潮流,并且洋务企业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符合材料中“洋务运动大体完成了‘最初启动’中国现代化的使命”,故B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首开兴办近代工业风气,而不仅仅是创办最早的军事工业,A不全面,错误;洋务运动在军事方面创办了新式陆军和海军,增强了国防力量,但这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中“‘最初启动’中国现代化的使命”,故C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在教育方面,创办同文馆、水师学堂和武备学堂,派留学生,翻译外国书报等,培育了一批对西学有认识的新型人才,但这不能全面反映洋务运动“‘最初启动’中国现代化的使命”,故D错误。8.(2021·烟台模拟)1884年新疆建省后,哈密、吐鲁番、和田等地成立蚕桑局,指导蚕桑生产,到清末,新疆年产丝由过去的30万斤,增加到70万斤。由英俄商人贩茧出国的,每年达到150万斤左右。这一现象 ()A.推动了新疆的工业化进程B.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C.体现了政府重视边疆开发D.反映了自然经济的破产【解析】选C。清政府在新疆设省,并成立蚕桑局,指导蚕桑生产,说明政府重视边疆开发,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蚕桑生产,与工业化无关,排除A;B夸大了材料现象的影响,排除;材料现象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一定程度上起到瓦解自然经济的作用,但“自然经济的破产”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9.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明治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史料的鉴别能力。中日双方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由此导致了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载有较大差别;B、C、D均不是中日双方对丰岛海战记述各异的原因。10.(2021·淄博模拟)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说,“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黄遵宪信中的“新约” ()A.打破了闭关锁国的局面B.使清政府成为了列强的统治工具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D.反映了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转变【解析】选D。根据材料“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可知是日本割占台湾,使东南失去了屏障;“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是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影响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由此可知黄遵宪的“新约”是《马关条约》,标志着对中国的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即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转变,故选D;A是《南京条约》的影响,B是《辛丑条约》的影响,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此时洋务运动已经破产,C排除。11.1896年《中英滇缅续约》第五款,“孟连、江洪不得割让与他国”。一年后《中法续议界务专条》,清政府又将江洪一部割让与法国,于是英国来相诘责。这表明 ()A.英法意在维护中国领土主权B.英国视江洪为其势力范围C.英法在江洪进行激烈的争夺D.法国无意在江洪攫取权益【解析】选B。《中英滇缅续约》第五款“孟连、江洪不得割让与他国”,后来清政府将江洪一部割让与法国,于是英国来相诘责,英国俨然把江洪视为其势力范围,阻止他国在此扩展势力,故B正确;英法的目的是扩大侵略利益,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英法在江洪进行激烈的争夺,排除C;根据“《中法续议界务专条》,清政府又将江洪一部割让与法国”可知,法国有意在江洪攫取权益,排除D。12.(2020·昆明模拟)甲午中日战争后,法、俄、比结成同盟,与英、德、日集团争夺贷款权;同时,法国又与英、德、美签订协议组成四国银行团共同瓜分贷款份额。这表明当时 ()A.列强在华利益具有一致性B.资本输出成为主要侵华手段C.门户开放政策已开始推行D.瓜分中国成为列强间的共识【解析】选B。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面对巨额战争赔款,决定向西方各国举债,各国为了贷款份额形成争夺局面,利益纠葛的背后表明当时对华资本输出已成为主要侵略手段,故B正确;列强在华之间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A排除;材料与门户开放政策无关,C排除;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农民处于社会最底层,深受剥削和压迫,有着强烈的革命性;但是,农民阶级受落后的小农经济和分散的个体生产方式的影响,带有分散性、落后性等阶级局限性。因此,“农民可能充当一种极端保守的角色,也可能充当一种具有高度革命性的角色”。——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材料二(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农民的两种不同“角色”。(6分)(2)材料二所示文献中,哪一个更能体现农民阶级的要求?哪一个更为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为什么?(6分)【解析】第(1)题可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措施,着重从进步性和局限性等方面进行思考。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回答。答案:(1)革命性: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提出反封建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保守性:没有科学理论指导;领导集团争权夺利,发生天京事变。(6分)(2)《天朝田亩制度》更能体现农民阶级的要求,因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而《资政新篇》更为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因为主张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进行改革。(6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甲午战败后中国士大夫心态——摘编自周松青《甲午战争与士大夫心态》根据材料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围绕甲午中日战争对士大夫价值观的影响,从图示中总结论点,然后分点展开论述,注意论据要支撑论点,最后进行总结。答案:示例1:论题:甲午战败加速了中国士大夫阶层价值观的分化。(2分)阐述:甲午战败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精神上都使中国受到了重大挫折,中国士大夫对这场挫折的反应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以抨击为取向的士大夫,他们不仅批评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也仇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体现了部分士大夫的消极心态;而以发奋图强为取向的士大夫,不仅主张学习日本进行维新变法,更体现了对中国现实的正视。无论哪一种心态取向,都说明在甲午战败社会思潮的转型中,中国士大夫阶层价值观出现了分化。(言之成理即可)(10分)示例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