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阶段知识体系 【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1页
中国古代史阶段知识体系 【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2页
中国古代史阶段知识体系 【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3页
中国古代史阶段知识体系 【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4页
中国古代史阶段知识体系 【高效备课精研+知识精讲提升】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史阶段知识体系第一课——先秦时期时空定位阶段特征总体特征先秦(远古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建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初步奠定,华夏文化认同形成政治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夏、商、西周(早期国家时期)是我国的奴隶制社会时期,形成了以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这一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较为松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各诸侯国纷纷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经济生产方式经历了由渔猎采集、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早期国家时期生产工具以石器、木器为主,青铜器很少用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开始使用,铁犁牛耕逐渐成为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由原始社会的氏族公有到奴隶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再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确立,此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基本形态思想文化殷人尊神事鬼、崇尚巫术,周人则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崇尚礼乐教化,民族认同、文化认同逐渐形成,商代甲骨文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体系。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旧石器时代(1)主要特征: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学会用火。(2)文化遗址:元谋人和北京人。(3)组织形式:旧石器时代晚期,进入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2.新石器时代(1)主要特征:磨制石器;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定居生活。(2)文化遗存时间文化遗存位置概况距今约7000—5000年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彩绘陶器,栽培粟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种植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距今约5000年龙山文化黄河流域黑陶红山文化辽河上游精美玉器、祭坛、神庙良渚文化长江下游(3)组织形式:新石器时代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权贵阶层出现。二、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1)中央机构:王位世袭制,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最高政治领袖;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变法,中央集权制度雏形出现(2)地方行政:周代实行分封制,加强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扩大统治区域,维系统治;传播周文化,推动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郡县制、官僚制出现(3)边疆治理: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华夏认同感逐步增强(4)选官制度:西周至春秋,世官制,贵族世代垄断高官;战国,军功爵制,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5)户籍制度:战国时期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二、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6)法律教化①法律:夏商周时期“礼”调整贵族内部社会关系,“刑”用于控制社会下层劳动人民;春秋后期,郑国子产“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战国变法后,与君主集权制度相适应,法家思想在三晋兴起,并在赵、魏、韩和秦国得到广泛贯彻,通过变法,建立起以刑罚为主体的成文法律体系②教化:儒家强调用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民意(7)货币税收:夏朝二里头遗址出土海贝、仿制贝;大约商朝后期开始岀现铜铸币;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多种样式的铜铸币经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模式的形成(1)农业:农耕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形成,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①原始社会:农作物——水稻和粟;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生产工具——石、木、骨器;土地制度——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②夏商周: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制,不能随意买卖);耕作方式——石器锄耕;生产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经营方式——集体劳作③春秋战国:耕作方式——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生产技术——精耕细作、垄作法、都江堰和郑国渠;土地制度——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经营方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2)手工业:西周官营,青铜铸造;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种经营形态并存的局面经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模式的形成(3)商业:商周“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货币流通广泛;中心城市出现,大工商业主出现(4)集镇与城市:原始社会末期,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周朝城邑分等级,有等制,体现礼制要求;春秋战国中心城市商业繁荣(5)交通:天然通道→人工通道(经济发展推动);春秋时期已有运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和科技文化的发展(1)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文化认同,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2)文化:汉字——商代甲骨文出现,中国文字成熟;文学——春秋时期,《诗经》(3)教育: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的高等学府第二课时——秦汉时期时空定位阶段特征总体特征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政治秦朝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确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汉承秦制,且有创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东汉尚书台的权力增强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铁犁牛耕推广到全国,农业生产力不断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关系发展,汉代田庄经济兴起;手工业较发达,领先世界;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对市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重农抑商政策强化;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思想文化治国思想上,经历了从推崇法家、奉行黄老思想到汉武帝尊崇儒术的演变,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佛教传入,道教兴起;文学艺术的发展(汉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科技方面(造纸术等)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中央机构:秦朝实现“大一统”,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巩固①秦朝:三公九卿制、文书制度(保障政令传达)②汉朝:建立“中朝”,皇帝直接掌握,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东汉增强尚书台的作用(2)地方行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①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实行郡县二级制②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加强中央集权;东汉晚期,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3)边疆治理①秦朝:在北方,击退匈奴,修筑长城;在南方,征服越族,开通灵渠,设三郡管辖;加强对西南夷的管辖②汉朝:与匈奴的和亲、战争;设河西四郡管辖河西走廊;设西域都护管辖西域;设乌桓校尉管辖东北;北方和西域屯田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4)选官制度①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②汉朝:察举制、积功劳为官和征辟等;东汉末年,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5)考核制度:上计制,御史参与审核计簿(6)监察制度: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汉武帝时地方上设刺史制度,刺史代表皇帝巡行郡国(7)法律教化①秦朝:崇尚法治。坚持轻罪重刑,严刑峻法②汉朝: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援儒入法,以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维护儒家的三纲五常(8)货币制度①秦朝: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②汉朝:汉武帝开始铸造“五铢钱”,铸币权收归中央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9)赋役制度:主要有田赋、人头税和徭役,汉朝还征收财产税①田赋:秦朝田赋税率极高,汉初,田赋税率降低②人头税:分口赋、算赋,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10)户籍制度①秦朝:分类登记,一般百姓户籍、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②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百姓编户入籍后,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11)基层治理: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实行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1)农业: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兴修与灌溉(东汉翻车);东汉时期的庄园经济(2)手工业:纺织(提花机)、制瓷、冶铁发展;汉朝开始用煤炭冶铁,水排鼓风;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3)商业①秦朝:货币与度量衡统一,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制定管理“市”的法律②汉朝: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货币官铸,算缗告缗;推行重农抑商;开通丝绸之路;涉及买卖、租佃等要订立契约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4)城市:城中设专供贸易的“市”,官府直接管理(5)交通①秦朝:修筑驰道、直道、五尺道等,构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开凿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②汉朝:丝绸之路贯通,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6)对外交往: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及贸易繁荣(7)卫生医疗:东汉晚期,华佗“麻沸散”“五禽戏”;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文化:中华文化初步发展(1)思想①秦朝:推崇法家学说,加强思想控制②汉朝:汉武帝时尊崇儒术,兴办太学,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佛教传入,道教兴起(2)文化:汉字——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汉朝隶书得到推广;文学——汉赋和乐府诗;史学——司马迁的《史记》,纪传体通史体裁;班固《汉书》,纪传体断代史(3)科技: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①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②蔡伦改进造纸术;出现《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和《氾胜之书》等(4)教育:汉朝中央设太学,设五经博士和地方郡国学校第三课时——魏晋南北朝时期时空定位阶段特征总体特征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交融时期,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趋势政治国家分裂,政局动荡,门阀士族政治兴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受到冲击;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了民族交融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使门阀士族垄断政权并制约皇权经济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发展缓慢,江南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田庄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思想文化佛、道思想广泛传播,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教、道教冲击,思想活跃,玄学盛行;文学、艺术、科技全面繁荣,影响深远,兼收并蓄政治:国家大分裂大动荡与民族交融(1)地方行政: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2)边疆治理:匈奴等内迁民族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频繁接触,通婚杂居,互相影响;5世纪,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北方,推行汉法,推动民族交融;从西晋末年起,北民南下,开发江南,促进民族交融(3)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最初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选官,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4)考核制度: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法规大都流于形式政治:国家大分裂大动荡与民族交融(5)法律教化:律令儒家化,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6)户籍制度:西晋以“黄籍”登记户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的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东晋后期和南朝,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7)货币税收:魏晋时期,实行租调制经济: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获得发展(1)农业: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以灌钢法制作农具;马钧革新翻车;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色彩(2)手工业:灌钢法、白瓷(3)卫生医疗: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发明人痘接种防治天花文化:思想活跃,呈现多元化特征,体现民族大交融特色(1)思想:儒、佛、道纷争与融合。佛教在中国盛行,渐趋本土化;儒学地位受冲击;玄学形成(2)文艺:形成建安文学、田园诗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书法进入自觉阶段,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文化:思想活跃,呈现多元化特征,体现民族大交融特色(3)科技: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西晋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4)教育: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5)对外交往:东晋法显到天竺取经求法;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第四课时——隋唐时期时空定位阶段特征总体特征隋唐国家统一,封建社会繁荣发展,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形成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政局稳定,社会安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完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的创立和发展,提高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创新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官僚政治日益成熟;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出现;民族往来与对外交往活跃经济封建农耕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成就辉煌;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调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海陆丝绸之路发达,对外贸易活跃思想文化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韩愈提出复兴儒学;科举取士推动文学艺术发展;文艺成就突出,兼收并蓄;文化影响力提升,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形成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1)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彼此制约;政事堂设立提高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2)地方行政:隋朝——废郡,实行州、县两级制;唐朝——州、县两级制,设“道”(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演变为一级行政实体,变成道、州、县三级制;唐中期以后,设节度使,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3)边疆治理:隋朝——机构:礼部和鸿胪寺;突厥、吐谷浑等归附;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治理;加强与流求的接触。唐朝——机构: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等;与突厥的关系:灭东、西突厥。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吐蕃:唐蕃和亲、会盟。靺鞨族(粟末部):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南诏:封南诏王,南诏王遣子弟入唐学习(4)选官制度:科举制度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加强阶层流动,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5)考核制度:由吏部负责。隋每年考核九品以上官员,唐以品德和才能为考核标准(6)监察制度: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唐设“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7)法律教化:《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唐朝提倡礼治,重视家训经验,强化基层教化(8)户籍制度:隋朝——“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唐朝——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9)货币税收:隋朝——征收租调役;唐朝——实行租庸调制,纳绢或布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保障政府赋税收入,唐朝中期以后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征税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10)基层治理: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实行邻保制度,彼此监督(11)社会救济与优抚: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鼓励民间自置义仓;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经济:农耕经济繁荣,南北经济趋向平衡(1)农业:唐朝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唐朝出现筒车(2)手工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远销欧洲;唐三彩(3)商业:唐朝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飞钱”;契约应用更加广泛;市舶使专管外贸(4)城市:市、坊分开(5)交通:隋朝——开通大运河,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6)对外交往: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由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唐都长安是国际大都会;日本、新罗向唐朝派遣大量的使节和留学生;西亚商人在南方港口城市定居;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入阿拉伯地区(7)卫生医疗:唐朝孙思邈著《千金方》;《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中外交流(1)思想:隋朝——“三教合归儒”;唐朝——三教并行;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2)文艺:诗歌的黄金时代;楷书、草书流行;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石窟艺术繁荣;乐舞受西域与周边邻国影响大(3)科技:已经有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战争;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4)中外交流: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等;儒家经典、社会制度、律令、建筑等对周边国家影响大第五课时——两宋时期时空定位阶段特征总体特征宋代(960—1276年)多民族政权对峙交融,中央集权强化,经济、文化处于领先地位政治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分散机构权力,在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度,在地方设转运司等;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之间有战有和,以和平交流为主,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科举制不断完善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发展带来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对外交往以海路为主,海外贸易发达;坊市制度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城市兴盛思想文化理学形成;科技成就突出,如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与外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风俗画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1)中央机构: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加强皇权;设禁军管理机构“三衙”与枢密院分权(2)地方行政:由州(府、军、监)、县二级发展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州(府)、县三级制;文官出任知州;州一级增设通判;路级设转运司等;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加强中央集权(3)边疆治理①政权并立、议和:宋辽澶渊之盟;夏宋订立和议;南宋与金“绍兴和议”②经济文化交流:互市、榷场(4)选官制度:科举制发展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制定严格标准考核官员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5)监察制度:中央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台谏合一(6)法律教化①法律: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②教化: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如吕大钧《吕氏乡约》(7)货币赋役①货币:“交子”等,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②赋役:征收两税,附加税、徭役繁多。推行募役法,百姓纳钱,官府募人代役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②赋役:征收两税,附加税、徭役繁多。推行募役法,百姓纳钱,官府募人代役(8)基层治理: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基层监督方面实施保甲制(9)变法①背景:北宋时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农民起义、游牧民族袭扰②代表:范仲淹改革官僚机构,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很快失败。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涉及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涉及面广,阻力大,措施欠妥当,后被废止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1)农业:稻麦复种制提高粮食产量;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出现农户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现象,棉花在内地种植;人口增长;边疆地区农业发展,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不抑兼并”,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2)手工业: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矿冶业占有重要地位;印刷业发展迅速,推动文化普及,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3)商业: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北方边境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繁荣,东南沿海经济影响力上升;抑商政策松动;契约应用广泛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4)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夜市与早市兴盛;东京等大城市人口众多,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城市经济功能增强(5)经济重心南移: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定型;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6)社会生活: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7)交通: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进步,海船能够持续航行(8)对外交往:海外贸易发达,泉州等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9)医疗卫生:北宋时出现针灸铜人,是医学教学模型,体现了中医针灸学临床实践与教学的发展水平文化:全面繁荣(1)思想:程朱理学吸收佛道,复兴儒学,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儒学教育发展,“四书五经”;南宋后期理学官方化;宣扬封建礼教束缚精神(2)文艺:宋词繁荣;书法追求个性,不拘法度;山水画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风俗画盛行(3)科技: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并西传;沈括著《梦溪笔谈》(4)教育:书院产生和发展,白鹿洞书院最著名第六课时——辽夏金元时期时空定位阶段特征总体特征辽(916—1125年)、西夏(1038—1227年)、金(1115—1234年)、元朝(1271—1368年)是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由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古代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时期政治由民族政权并立、对峙到全国统一;辽南北面官制体现因俗而治,兼顾不同民族的统治制度;行省制提高行政效率,巩固国家统一;元朝大一统,推动民族交融出现新高潮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进一步扩展,契丹、党项、女真等族逐渐采用农业生产方式,边疆地区得到开发思想文化元朝科举考试以儒家经书为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解释为主;少数民族文字产生;元曲繁荣;元朝王祯的《农书》;郭守敬“简仪”政治:从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1)中央机构:元朝设中书省(2)地方行政:元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元行省制度平衡中央与地方,提高行政效率,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3)边疆治理:元朝时期,西藏开始接受中央政府管辖,宣政院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管理;在澎湖设置巡检司,经略台湾;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4)选官制度:元部分保留蒙古传统方式,后恢复科举制,仍时断时续政治:从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5)监察制度: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6)法律教化:对唐宋法律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7)货币税收: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钞”;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税粮外又有“科差”(8)基层治理:户口类型复杂,按职业划分;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9)民族政策①辽:“蕃汉分治”,南北面官制度②金朝:猛安谋克制度,平时耕作,战时出征③元朝:“行汉法”“四等人制”经济:边疆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1)农业:元南方植棉逐渐普遍;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2)手工业:进入彩瓷时代;黄道婆改进棉纺技术;瓷器大量出口(3)商业:大一统带来稳定局面和交通系统的发展,推动商业发展(4)城市:城市兴盛。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5)交通: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重新开通大运河,改变迂回曲折路线,缩短航程;创造性开辟长途海运航线(6)对外交往: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中国;畏兀儿族人列班·扫马前往西亚、欧洲文化:文化繁荣(1)思想:尊崇程朱理学(2)文艺:元曲繁盛;创制本民族文字;士大夫文人画成就突出(3)科技: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授时历》;王祯《农书》第七课时——明清时期时空定位阶段特征总体特征明(1368—1644年)、清前中期(1644—1840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新的经济、思想因素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前夜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现代中国版图逐渐定型。政治上,专制集权空前强化,严重阻碍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对外关系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斗争经济经济上的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出现新的经营方式,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自守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思想文化承古萌新。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阶段,程朱理学仍占据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传统科技依然领先但继而转为停滞,出现“西学东渐”,未产生近代科学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1)中央机构①明:废宰相设内阁(秘书机构,参与决策“票拟”);宦官专权②清:奏折制度,迅速、机密,提高决策效率,强化对官僚机构控制;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加强(2)地方行政①明:废行省,设三司,后设巡抚;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②清:清承明制,巡抚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提升效率,维护中央集权),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3)边疆治理①明:中央机构——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修筑长城,设军镇,号“九边”;东北设都司、卫、所;西北设置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西南设土司,敕封西藏僧俗领袖“王”“法王”等称号,建立都司,进行管辖②清:清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