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学设计(北京市县级优课)-历史教案_第1页
《第17课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学设计(北京市县级优课)-历史教案_第2页
《第17课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学设计(北京市县级优课)-历史教案_第3页
《第17课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学设计(北京市县级优课)-历史教案_第4页
《第17课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学设计(北京市县级优课)-历史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艰难历程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否学科历史学段:高中年级高一相关领域历史必修1教材书名:政治文明历程出版社:岳麓版出版日期:2004年8月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设计者王兴陈经纶中施者王兴陈经纶中导者姚岚朝阳区教研中件制作者王兴陈经纶中他参与者以下内容、形式均只供参考,参评者可自行设计。教学过程既可以采用表格式描述,也可以采取叙事的方式。如教学设计已经过实施,则应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将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以及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如教学设计尚未经过实施,则应着重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描述清楚。表格中所列项目及格式仅供参考,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林则徐、魏源、郑观应、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的思想主张;(2)了解君主专制、君民共主制、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政体的概念;(3)了解宋教仁为民主宪政而献身的史实;(4)了解近代中国探索宪政道路的艰难历程;(5)比较《钦定宪法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本质上的差异,提高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并学会多角度看待历史事件的分析方法。2.过程与方法:(1)学生自主上网和查阅书刊,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养成查阅资料的习惯。(2)阅读史料,探究不同时期近代中国志士仁人探索中国近代政体的基本主张,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归纳能力;查阅史料评价清末宪政,逐步形成辩证的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思维方式。(3)通过师生间、小组间互动,探究近代中国政体演变的过程,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宋教仁为宪政而流血的感人事迹,体会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对政体探索的艰苦历程,认识社会进步和制度创新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了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新时代中学生应该具有勇于探索、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1.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对于通过查阅和研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还比较陌生,所以有必要通过探究课逐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合作探究的意识。2.学生已经在必修一第三单元内容中了解了西方宪政的发展过程,但对近代中国宪政的探索过程还缺乏整体认识。通过本节探究课学生会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曲折的宪政之路,同时也会对必修一第一至第四单元古今中外的政体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教学方法设计(结合教学重点与难点和学生情况描述所选择的具体方法):根据学生认知水平以及教学重点难点情况,本课采取教师讲述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等方法循序渐进进行教学1.课前环节:采用自主学习的预习方法布置3个组查阅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人物组:上网或者书刊查阅林则徐、魏源、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宋教仁、孙中山在探索中国政体方面的主张(每个人的介绍文字不超过50字)。(2)概念组:结合所学概括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的特点(每个制度不超过100字)。(3)清末宪政组:查阅有关清末宪政的资料并进行评价(查阅的资料出处、归纳评价要点)。2.课堂环节(1)教师讲述法:设计问题“林则徐、魏源、李鸿章等人如何看待西方政体?”,出示材料,教师通过提取信息、归案概括信息等方式传授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方法。(2)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本节课重点是“清政府的宪政改革、民国时期的宪政改革”,教师设计问题“清政府如何走宪政之路的?”,给出表格,指导学生从教材中归纳信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之后出示“你怎样评价清末新政?”,分组讨论回答,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突出教材重点。(3)教师讲授与学生合作探究结合法:本节课的难点是“比较《钦定宪法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逐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评价历史事件。”教师出示材料后,通过提取材料信息教授学生解读材料,之后学生通过比较材料讨论,两部文献的差异,从而突破难点。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环节课堂环节导入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五探究六课堂小结课后延伸课前准备:分3个组查阅资料1.人物组:上网或者书刊查阅林则徐、魏源、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宋教仁、孙中山在探索中国政体方面的主张(每个人的介绍文字不超过50字)。2.概念组:结合所学概括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的特点(每个制度不超过100字)。3.清末宪政组:查阅有关清末宪政的资料并进行评价(查阅的资料出处、归纳评价要点)PPT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出示第一-第四单元的主要内容教师指出:进入到近代后,中国面临两大潮流的冲击:西方宪政文化和西方列强侵略的冲击,中国君主专制制度何去何从,中国有识之士又是如何对待西方政体的呢?导入本课教师介绍宪政概念:PPT出示探究1.林则徐、魏源、李鸿章等人如何看待西方政体的?教师抑扬顿挫的阅读材料,提示学生阅读材料的关键信息。PPT出示探究2.郑观应、康有为等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教师过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慈禧太后在镇压戊戌变法后,1901年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也主张变法,实行新政,从此中国进入到仿行宪政阶段PPT出示探究3.清政府的宪政实践教师介绍查阅历史资料的基本方法PPT出示探究4民国政府对宪政的理解(对比《钦定宪法大纲》与《临时约法》的不同)教师过度:袁世凯执政后的历届政府现状表明近代中国政没有成功PPT出示探究5中国近代宪政为何没有成功?PPT出示探究6宋教仁精神是什么教师简介宋教仁播放宋教仁被刺前后的视频PPT按照时间依次出示近代中国宪政的过程:接触宪政—接受宪政---仿行宪政---确立宪政同时在黑板上板书,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板书设计:人物主张政体阶段林则徐等人师夷长技君主专制接触宪政李鸿章等人中体西用郑观应等人君民共主君主立宪接受宪政康有为等人宪法国会清政府君上大权仿行宪政孙中山等人主权在民民主共和教师介绍书目供学生课后选读教师留延伸作业合作查阅资料学生回忆教材第一单元、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的相关主题学生与教师合作探究问题得出结论:林则徐、李鸿章等人接触西方宪政,但是肯定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郑观应和梁启超等人接受西方宪政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学生汇报查阅资料的结果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通过主权归属(清政府主权在君,民国主权在民);国家权力分配(清政府君上大权,民国三权分立);清政府称人民为臣民,民国政府称人民);公民权利在宪法中的位置(清政府放在附录,民国放在前面)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农耕经济,中国不具备备宪政基础;政治上君主专制根深蒂固;文化上儒家思想是中国缺乏宪政文化小组合作探究新情境下如何回答问题;得出结论责任意识;创新精神;执着精神;牺牲献身精神学生自主上网和查阅书刊,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养成查阅资料的习惯培养学生时间概念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凸显教师主导地位;师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指导学生如何看教材;把探究课与常规课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辩证的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思维方式。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培养;传授评价问题的角度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进行潜移默化的公民意识教育。教师在梳理近代中国宪政的同时引出新中国之后的宪政确立情况,为第六单元的“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做铺垫。使中国近现代宪政形成完整和清晰的脉络。首尾呼应,教学过程更完整,更有助于学生继续课后有关中国宪政的演习和探讨技术应用(说明在教学中使用了哪些相关的软硬件):硬件:多媒体播放设备(电脑、触摸屏)软件:PPT,会声会影x2,视频光盘资源应用(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1.文字资料(1)课前请学生上网或者阅读书籍搜集有关人物介绍、中国近代整体的特点以及清末宪政先关资料,在培养学生搜集和自主研习资料的同时,在课上请宪政组同学展示成果,使课堂成为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让每个同学都有成就感。(2)教师查阅古籍,搜集原始材料在课堂中使用,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论从史出’的史学研究方法。2.视频资料:搜集关于宋教仁题材的影视材料,在课堂中播放,增强课堂的生动感并设计问题引起学生共鸣,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资料引用(说明所引用资料来源出处):1.文字资料:课堂教学中的原始资料部分来源于魏源《海国图志》、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郑观应《盛世危言》、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文献。2.视频资料来源于电影《辛亥革命》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小组评价:小组对课前环节中表现好的作业进行评比,选出优秀作业进行展示,目的在于肯定组员的作业成果,激发学生自主查阅和整理资料的积极性。课堂表现性评价: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充分肯定,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历史档案袋评价:记录学生课前、课中以及和后作业和课堂表现,通过赋分形式加以评价,目的在于记录学生学业成长过程。教师评价:教师通过整节课的课堂活动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肯定学生做得好的部分,同时对一些问题进行具体阐释,并且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和指导,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学反思:1.与其他课相比有特色之处:本节课为活动课,因此在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实施过程中我遵循历史活动课的特点来进行教学,取得良好效果:(1)活动性特点

只有在活动中,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调查、搜索资料和处理信息,才能将所学的历史知识运用于实践,学有所用,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阐述,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设计本节课时,课前环节先布置学生查阅大量资料,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并分组讨论选出优秀小组进行评比,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课中环节组织学生讨论,合作探究,课后延伸环节布置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些环节来源于课堂又走出课堂,充分让学生活动起来。(2)综合性特点:历史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就要求历史活动课必须立足于历史学科与其他相关人文学科的综合,围绕研究的问题,获得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现实生活的整体认识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本节课探究5“近代中国政体为什么没能成功?”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展开讨论,充分体现活动课的综合性特点。(3)合作性特点:

活动课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它的合作性。只有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分工合作和沟通,才能够完成高质量要求的课题。本课实施过程中,包括我和指导教师之间的互动研究(教学设计以及教材整合等方面的探讨),我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探讨(例如探究1“林则徐、魏源、李鸿章等人如何看待西方政体的?”)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探究2到探究5,以及课前的合作茶余资料等)无不体现活动课合作的特点。总之,本课我没有按照以往的教学常规进行教学,而是突破传统,从教学思路的创新上、教材内容的整合上、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应该说都具有创意,也可以算作是对新课标教学模式的大胆创新,通过教学过程以及学生学习过程来看,教学效果要比以往旧式教学方式有了明显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拓思维,积极思考,参与度较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总的来说这节课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本节课不足之处:(1)时间安排上太过于紧凑;由于囿于课时的原因,本节课只用了一课时进行,中国近代政体演变过程艰难曲折,教材内容庞杂,光是人物就有二十人之多,各种政体概念均需要介绍,课堂密度可见一斑,用一课时完成这些内容,势必会造成有些内容不能充分展开,有些讨论不能进一步拓展,为今后的学习带来不利影响(2)学生的展示部分过于简单,有流于形式之嫌,没有挖掘应有的深度,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再大胆一些,放开手脚,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方式本课时为初中教材中的没有涉及重点问题,因此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相对比较陌生,但是通过课前大量阅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