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前475~前221)△授课名称——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各国的变法运动、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国的兼并战争、秦的统一以及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了解战国时期历史演变的基本过程,掌握这一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并从理论高度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及其社会变迁的历史根源。在讲解基本历史概念、历史知识和线索的同时,着重阐发战国时期各国变革、经济发展、兼并战争、秦统一等的社会历史原因.△教学重点—-商鞅变法、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集权制度的形成、秦的统一的原因、诸子百家思想.△教学难点——秦统一的原因以及百家思想流变.△授课对象-—2012级△授课方式——讲授△授课时数-—6学时△教学环节:第一节战国初年的形势与诸侯各国的变法运动由前475年至前221年,历史上称为战国时期。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时期,以魏、韩、赵、齐、秦、楚、燕七个诸侯国最为强大,史称“战国七雄".“七雄"之外,在中原地区还有一些小国,首先是“二周”即“东周"和“西周"。从周考王以后,周室的残余王畿,分裂成为东西二周。原来的周天子,实际上已经成为夹在大国之间的小国之君.其所以能够苟延残喘下去是因为“西周之地,绝长补短,不过百里,名为天下共主,裂其地不足以肥国,得其众不足以劲兵。虽无攻之,名为弑君”(《史记·楚世家》),故为各国所放置。在三晋之东,齐、楚之间有战国时人所称道的“泗上十二诸侯”(《战国策·楚策一》),但难以实指其国.在战国初期,应当存有鲁、卫、宋、滕、邹诸邦。此外,还有一个中小型的中山国,在赵、魏之间,其余大国与大国之间,已经再无小国了。当时还有很多的少数族分布在四周,北面和西北有林胡、楼烦、东胡和义渠,南方有百越;西南有巴、蜀,等等。“战国"一词,在当时就已有了,但还没有作为特定的专用名词。《战国策·秦策四》载顿弱说:“山东战国有六”。《楚策二》载昭常对楚襄王说:“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战国之半也。”《燕策一》载苏代又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到了汉代初年,“战国”这个词义还没有变化。历史上把秦统一前的“七雄”称为“战国时代”,应该是从西汉末年刘向编定《战国策》一书后开始的。战国初年,三晋和田齐正式列为诸侯。为了接受晋国和姜齐覆灭的教训,同时为了富国强兵、巩固地主政权,各个诸侯国都先后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社会改革,掀起了变法运动,对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封建改造,使战国时期诸侯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一、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战国初年,魏国首先强大.三家分晋,魏国分得原来晋国的主体部分,即所谓“表里山河”的今山西西南部地区,这一地区地势险要,有较好的经济、军事基础。魏文侯在位(前445~前396)时,礼贤下士,用人唯贤.先后起用魏成子、翟璜、李悝为相,乐羊为将,吴起为西河郡守,受他尊重的还有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战国时期的招贤养士之风,可以说是由魏文侯开始的。他的用士参政的作法,标志着“任人唯亲”的世卿制度被“任人唯贤"的官僚制度所代替.为了适应了时代的需要,魏文侯任用李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魏国在战国初年迅速强大起来。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1、废除奴隶主官爵世袭制。“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食有劳而禄有功"(《说苑·政理》)废除了旧的世卿世禄制,改为按功劳大小而分别授予职位和爵位,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以“食有劳而禄有功"为原则,使地主阶级的代表得以牢固控制政权。2、推行“尽地力之教”,目的在于挖掘土地潜力,要求农民“治田严谨”,努力从事农业生产,最大可能的提高土地产量,增加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3、实行“平籴法”。即丰收之年,国家政府应籴入粮食,灾荒欠收之年,以平价卖出,“虽遇饥馑之患,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目的在于平抑粮价,防止商人投机,稳定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经济基础。4、创制《法经》,维护封建制度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李悝为法家鼻祖。为了确立封建法制,作《法经》六篇:一盗法(防范农民对私有财产的侵犯,以保护地主阶级的私有利益)、二贼法(镇压破坏封建秩序的行为,维护地主阶级政权)、三为囚法;四为捕法(捕亡律);五为杂法(惩办盗取兵符官印、议论国家法令、越城逃跑、赌博、官吏贪污、逾制等);六具法(根据特殊情况加重或减轻刑罚)。其目的是为了保护“王者之政”,是维护王权和地主阶级封建统治的的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法经》原本虽然早已亡佚,但它集各国及前代法律之大成,曾由吴起从魏传到楚,商鞅传到秦。在中国法制史上,《法经》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后世封建法典的蓝本.魏文侯又任用吴起推行“武卒制.”严格挑选兵士。这种“武卒”,乃是“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荀子·议兵》)。春秋时代,本无常备兵,至吴起设置后,需“中试”,并且有一定的待遇为“复其户,利其田宅”,激发了武卒的作战热情;而且这些武卒又是精选而得,骠悍强壮,各有特长,从而使魏国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通过以上改革,魏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封建政权逐渐稳固,国力逐渐强大,很快成为战国初年的强国。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楚国时战国初期领土最大的国家。但楚国制度落后。楚国任用公子执政是一种落后的任人唯亲的制度,弊端是容易产生王权旁落、大臣太重、封君太重的情形,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韩非子·和氏》)。战国初期,楚国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楚声王为“盗”所杀。而此时北方三晋正在兴起,不断攻打楚国而使其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楚国不得不贿赂秦国,才暂时得以向三晋求和.内忧外困之时,吴起从魏国来到楚国。吴起,卫国左氏(山东定陶西)人,“曾学于曾子,事鲁君”(《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他是当时著名兵家,有兵书传后.鲁是儒家思想最盛的国家,吴起因受谗去鲁。由鲁至魏,时魏君文侯,吴起曾为魏国将兵,大败秦师,后任西河守,抵御秦、韩,甚为得力。他“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因此大得军心。魏文侯死,武侯立,在“世变主少,群臣相疑,黔首不定”(《吕氏春秋·执一》)的情况下,吴起又由魏入楚.在楚,吴起被任为“宛守”(《说苑·指武》,宛在今河南南阳),防御魏、韩。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用吴起,实行变法。吴起基本上承袭了李悝在魏国的变法,从打击大贵族入手,主要内容如下:1、均爵平禄。楚国爵禄世袭,吴起“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厉甲兵以时争於天下”(《说苑·指武》).“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韩非子·和氏》),取消世袭的封君、世袭的爵禄,以其奉养经过挑选的有功将士,从政治上和经济上削弱旧贵族势力.2、整顿吏治,“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和“破横散从(纵),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战国策·秦策三》),要求官吏大家能够为“公”而忘“私”,“行义”而不计毁誉,一心为地主政权效力。3、“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即让楚国疏远贵族开发占领的广大荒芜之地.吴起的变法沉重的打击了楚国旧贵族,使楚国“南平百越,北并陈、蔡、郤三晋,西伐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成了南方的一个强国。但吴起变法打击了楚国大贵族既得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利益,遭到大贵族的激烈反对,“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皆甚苦之”(《吕氏春秋·贵卒》).因此,楚悼王死后,楚国贵戚大臣作乱而射杀了吴起,箭也射中楚悼王尸体。楚国之法:“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因此而被夷宗者70多家。吴起变法虽然失败,但吴起变法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在楚国的政治生活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楚国落后的贵族政治向封建官僚政治的转化。三、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秦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公元前408年,秦国实行“初租禾”,标志着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深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下令国中求贤,以修穆公之业:“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这个时候,在魏受到冷落的商鞅来到秦国。商鞅(约前390——前338),卫国没落贵族,姓公孙氏,名鞅,又叫卫鞅,在秦封邑于商,称商鞅或商君.“少好刑名之学”,有奇才,曾入魏求仕,未受魏惠王重用,为魏相公叔瘥的家臣.秦孝公求贤,商鞅入秦通过景监得见孝公,以强国之术说服孝公,“语数日不厌”,得到信任。从前356~前350年,商鞅在秦国推行政治、经济、军事等一系列改革,如下:1、废井田,“开阡陌封疆",将“百步为亩”改为240步一亩,重新设置田界,不可私自移动;把土地授给农民,可以买卖,从法律上维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2、奖励军功,废除世袭制,建立军功爵制。商鞅制定二十等军功爵位,按军功大小,授爵位和俸禄;宗室没有军功,也要削去宗室属籍。按功劳以明尊卑、爵秩和等级,从而确定占有田宅、臣妾的多少和服饰的等级。“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打击了旧贵族,刺激了战士的战斗欲望,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所谓二十等级爵制,其等级名称是: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二十等爵骨子里依然保留着五等爵原则。其所以增加等级是在奖励军功,使更多的人可以获得“军功"的机会和权利。据新出上的秦简所见,不但平民,甚至奴隶、刑徒,只要能斩获首级,也就可以获得爵位,循序升级。二十等爵制只是以新的等级制代替了旧的等级制,如果获得爵位的话,它的权益不只是田宅、臣妾,而且可以按爵级获得供驱使的“庶子"(农奴).此外,爵至五大夫以上,还可以有“赐税”、“赐邑”的优待。凡是有爵者,在犯罪时可以享有各种特权。重罪可以减轻,轻罪可以免除:犯同样的罪,爵级高的可以比低的受到较多的优惠。这样,商鞅变法不但没有废除等级制,而且更发展了等级制,造成更多的特权阶级。3、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经济。令民有二男以上者皆分家,否则,出两倍的赋税;秦民努力于本业,勤于耕织,致粟帛多者,可免除其本身的徭役;从事商业而取利者以及因怠惰以致贫困者,官府收为奴婢.4、普遍推行县制。把小的乡、邑,聚合为县,设置县令、丞等官吏,全国共设31个县(一说41县,前者据《商君列传》、后者据《秦本纪》),县成为直属于国君的地方组织,加强国君对地方的集权制度(此时秦国没有设郡).5、颁布法律,实行什伍连坐制度.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一家有罪,若不举发,则十家连坐.用重赏和重罚的方法强行推行法令:不告奸者,腰斩;隐匿奸人者,与降敌同罚;揭发检举奸人者,与斩敌首同赏。为了保护私有财产,商鞅严明刑法,甚至轻罪重罚,《盐铁论·刑德》:“商君刑弃灰于道而秦民治,故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所以重本而绝轻疾之资也”。6、统一度量衡。“平斗、桶、权、衡、丈、尺.”(1尺约等于0.23米;1升约等于0.2公升).现存“商鞅方升"就是当时颁布的标准量器。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经济的发展。7、革除残留的社会陋习,“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建立文明的社会风俗.8、迁都咸阳.“筑冀阙宫廷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为秦国的东进及后来的统一战争做准备。商鞅在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各个领域里进行变革,建立起赏罚严明的官僚政治体制。太子犯法,商鞅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商君之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国力大盛。但商鞅变法,由于得罪贵族,前338年秦孝公死,秦惠文君即位,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而被秦兵车裂于彤(陕西华县西南).商鞅虽死,秦法未败,“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正如王充所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论衡·书解》).秦国由此走向富强之路,为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参见《史记·商君列传》、《战国策·四、其他诸侯国的改革1、赵烈侯改革和赵无灵王“胡服骑射”战国初年,赵烈侯(公元前408年—前387年)任用牛畜、荀欣和徐越,“牛畜侍烈侯以仁义,约以王道”、“荀欣侍以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徐越侍以节财俭用,察度功德.”赵烈侯皆予以采用。这些政策都促进了战国初年赵的发展和封建政权的巩固(参见《史记·赵世家》)。前307年,赵武灵王为了国家边防的急切需要,推行“胡服骑射",发展骑兵。赵国士卒经过胡服骑射训谏,兵强马壮,成为当时诸侯国中最先进的军队.2、韩昭侯的改革前335年,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申不害以“术”治国。韩非子: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也,此人主之所执也。”(《韩非子·定法》),主要是指任用、监督和考核臣下的方法。如何“循名而责实”?在他看来,就是要靠“术"这个手段,也就是韩非所说的“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处理各种事宜而且暗中操纵群臣)。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韩非子·难三》)。申不害主张要“去听”、“去视”、“去智”(《吕氏春秋·任数》),但却可以作到“独视"、“独听”、“独断”.所以申不害说:“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主”(《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申不害以术治国,对韩政权的巩固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史记·韩世家》:“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术”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对历代统治者有重要影响。3、齐国的改革齐威王即位时,魏国强大,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纳谏”的建议,齐国经过一翻整顿,政治修明,人人思进。齐威王“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皆烹之”,即墨大夫则“封之万家。”齐威王面从谏如流,“谨修法度而督奸吏”,制定巩固封建秩序的法律,招募流民开荒,于是发生了魏齐争霸、齐国一度代替魏惠王而成为东方诸侯霸主的盛世局面。4、燕国的改革前316年,燕王哙把国君位禅让给子之,遭到太子平的反对。齐国乘机袭破燕国。太子平即位后,是为燕昭王。昭王“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燕昭王招贤纳士,“为郭隗筑宫而师之”,天下贤士闻而纷纷投奔燕国:“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共甘苦。”燕昭王以勾践故事激励自己,经过二十八年努力,燕国民殷国富,成为一个较强大的诸侯国,五国伐齐,乐毅几乎灭掉齐国(参见《战国策·燕策》)。战国时期,诸侯各国经过变法改革,基本完成了封建化过程,社会经济和文化日益繁荣,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五、诸侯国中央集权制政体的初步形成1、君主专制官制的确立春秋时代,卿大夫的家内盛行着家臣制.到了春秋末年前后,随着社会制度的逐渐变革,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一种官吏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到了战国时代,这种官吏性质的家臣制,就逐渐发展成为封建的官吏制度.相将制度的出现战国时期各国在国君之下建立了以相将为首的一整套官吏机构作为统治工具。《尉缭子·原官》说:“官分文武,惟王之二术也”。这和过去各国卿大夫同时掌握政权和兵权已经不同。相是“百官之长”(《荀子·王霸》),也称相国、丞相、宰相或相邦等。将原是统帅军队的长官,又称将军、上将军或大将军等,地位仅次于相,原是春秋时代晋国的称号.秦国设相较迟。商鞅在实行变法时是大良造,大良造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直到公元前328年张仪为相,秦才开始设立相位。公元前309年,初置承相,以甘茂为左丞相,樗里疾为右丞相。但是,秦国设相初期,为相的张仪、甘茂、樗里疾还统帅军队作战。在设相后的秦国,大良造变成武职,白起屡建战功,封为列侯,官职还是大良造。秦设将军是在秦昭王时,以魏冉为将军,警卫都城咸阳。楚国一直没有没相,仍沿续春秋时代的官制,以令尹为最高官职,相当于相,楚悼王变法时以吴起为令尹,楚考烈王时黄歇(春申君)执政,也是令尹。楚国在战国时代也没有设将军,只有柱国、上柱国的官职。在相将之外,还有负责专门事务的尉和御史。尉是次一级的武官,其官职是“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史记·赵世家》),主要负责选择任用官吏。后来,赵国在将军下又设有“国尉”(《史记·廉颇列传》)、“都尉”(《战国策·赵策三》)。秦国在秦昭王时也在大良造下增设国尉一级。秦在统一中国后,以太尉经常掌管全国军事,便是沿袭国尉这一官职而来的。御史是协助国王处理日常事务的秘书性质的官职,例如别国使臣来献国书时,往往由御史接受。国君在宴会群臣时,往往是“执法在傍,御史在后"(《史记·滑稽列传》);两国国君相会,也往往有御史在旁记录。到秦统一后,三公中的御史大夫还是秘书兼监察性质,当是沿袭战国时代的官制发展而来的。2、郡县制度的产生战国时代已在郡下划分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的地方组织。战国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边境地区也逐渐繁荣,郡由于面积较大,其下逐渐分置了若干县.这种县统于郡的制度,最初行于三晋。秦、楚、燕三国的郡县制度是效法三晋的。战国时代,只有齐始终没有设郡,却有类似郡的都的制度。齐国共设五都,五都均驻有考选和训练的常备兵,即所谓“技击”,也称作“持戟之士”(《孟子·公孙丑下》),因而有所谓“五都之兵”(《战国策·燕策一》)。在对外作战时,都的长官称都大夫,既是都的行政长官,又是“五都之兵"的主将.齐攻燕时,发“五都之兵”,就是说的这种行政建制。郡因担负防卫边境的责任,所以一郡的首长叫做守,也尊称为“太守”(《战国策·赵策一》),都以武官充任。郡守有征发一郡壮丁出兵的权力。战国时代的县已很普遍,大凡有城市的都邑都已建立为县,所以史书上的“县”、“城”,往往互称.只有秦国在战国初期尚未普遍设县,因而普遍设县成了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县的官吏组织,县令是一县之长,下设丞、尉,丞管民政,尉管军事。在县以下已有乡、里、聚(村落)等基层组织.乡的官吏有三老、廷椽等。里有“里正"。在县城和乡里中都有伍、什的编制,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伍长也称“伍老”(《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机构,从国到郡,从郡到县,从县到乡,有系统地分布在每一个角落,控制着整个国家。3、封君制度的创设在战国时代,郡县制度普遍建立后,封君制度并未完全废除,与郡县制度相辅而行。不过,它与春秋以前的采邑制在性质上已不相同。春秋时期采邑制下的卿大夫不仅其封土是世袭的,而且在其封土内几乎与国君一样有相对的经济、政治和征兵的权力,并设有家宰和邑宰掌握其封土,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独立小国。而战国时的封君在其食邑内除衣食租税之权外,仅有收取工商业税的权力。战国时期的封君,已很少是世袭的,他们大都失官或身死后也就失去其封国食邑。例如,商鞅为秦变法,国富兵强,封于商,及孝公死,车裂于秦,封土亦失。穰侯在秦,威震人主,封于陶,遭范睢之谗,身以忧死,秦即复收陶为郡。不仅将相大臣,就是国君和太后的宠弟爱子,也很少有世袭的。战国时的这种封邑制度,一直为秦汉所继承。秦朝建立后,虽然是“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史记·李斯列传》),“子弟为匹夫"(《史记·秦始皇本纪》),但其侯国的分封,并没有废除。《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八年《琅玡台刻石》,文末列有随从官员名单,在丞相之上,有一批封君:“列侯武城侯王翦(原作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等,便是其证。4、俸禄制度的推行战国时代各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了过去的食邑制度。当时各国计算俸禄的单位并不相同,高低悬殊也不一样.卫国用“盆”来计算,,齐、魏等国以“钟”计,秦、燕等国用石、斗来计算,楚国用“担”来计算。5、“玺”“符”和“上计"制度的建立战国时代的大小官吏都靠“玺"(即官印)来行使其权力.春秋后期已有用玺来封的文书,称作“玺书”(《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到了战国时代,无论下达命令或来往公文,已经必须用玺来封泥,作为凭信.玺,实际上是权力的象征,诸凡丞相、郡守、县令等官,都自国君任命时发给,去职时要上交,对不称职的官吏要收玺、夺玺.一般的玺是铜制的,丞相的玺往往是金制的,即所谓“黄金之印”(《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战国时代对武官领兵要发虎符。虎符作伏虎形,上有铭文,分为两半,底有合榫,右半存国王处,左半发给将领,右半和左半合符才是调动指挥军队的凭证。如果外敌有侵入,边塞有烽火,虽然没有王符会合,也可以机动行事。与“符”相同性质的,还有“节”。节是古时由帝王或政府颁发的用于水陆交通的凭证。就形制而言,有虎形、马形、龙形、竹节形.早期的节是剖竹为之,《周礼·小行人》中有所记载。后来虽用青铜铸造,但仍多取竹节之形,上有铭文,常常几枚合成圆形竹节状,作为通行的证件。由于这种严密制度的推行,大权也就能够集中于国君手中【鄂君启节共出土5件,舟节2件,车节3件,合在一起则呈圆筒状舟节长31厘米,宽7.1厘米,车节长29.6厘米,宽7。3厘米。节面文字错金,各有9行,舟节163字,车节154字。据铭文记载,其铸造时间是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为怀王颁发给封地在今湖北鄂城的鄂君启于水陆两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铭文还严格规定了水陆运输的范围、船只的数量、载运牛马和有关折算办法,以及禁止运送铜与皮革等物资的具体条文。此节为研究其时楚国的符节制度、商业、交通和楚王同封君上下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荀子·王霸》说:“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这是一种考核官吏的制度。其中最主要的考核办法,叫做“上计".“计”就是“计书"(《商君书·禁使》),指统计的籍册。上计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仓库存粮数字、垦田和赋税数字以及户口统计和治安情况等等,各级官吏每年都必须把一年的赋税收入的预算数字写在木“券”上,送交国君,国君把“券”剖分为两,由国君执右券,君下执左券,到了年终,臣下必须去国君那里报核。上计时,由国君亲自考核,或由丞相协助考核,如果没有达到“券”上的规定,国君便可当场收玺免职。高级官吏对于下级官吏的考核也采取同样的办法.当然,既然要官吏上计,采用合券计数的方法,为了明确标准和防止舞弊起见,就必须统一度量衡,所以商鞅变法时也把统一斗、桶(斛)、权衡、丈尺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度量衡器与符节契券,同样是当时的政府考核官吏和防止舞弊的工具。上述各种制度的确立,使一整套官吏机构能够层层控制,集中权力于国君,形成了君主专制的国家机构.第二节战国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一、水利工程的兴修战国以后,水利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魏文侯任用西门豹治邺。魏襄王任用史起为邺令,又引漳水对河内地区进行灌溉,使邺地的土地上能够生长稻梁。当时,各国之间通渠挖沟,并利用原来的河道,组成水利网,这些水利网的开发和利用,既便利交通,又可用于灌溉和排除水患,给生活生产带来颇大的好处;战国时期,黄河两岸的诸侯国大量地修筑堤防.由于黄河水距堤较远(距河25里),可以在河滩种植庄稼。这说明战国时期人们已经了解黄河,并掌握治理和利用黄河的科学的方法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是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李冰,魏人,战国后期投奔秦国,秦昭王时,李冰做蜀郡守。李冰通晓天文地理。李冰父子将灌县西边的玉垒山凿一大缺口,把岷江水分为两股.缺口被称为“宝瓶口”;玉垒山被分出来的石堆叫“离堆”;通过宝瓶口的一股江水叫内江;岷江本流叫外江。都江堰具有调节水流的功能.都江堰是我国先秦时期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李冰父子领导人民兴修水利,泽被后世,变水患为水利,使成都平原千里沃野,成为“天府之国”(《华阳国志·蜀志》卷三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还可以通航以行舟船,发展水运。当地人民修庙纪念李冰父子,称为二王庙,历代香火不断(参见《史记·河渠书》、《华阳国志·蜀志》)。秦王政元年(前246年),韩国怕秦国吞灭自己,为了“疲秦",派水工郑国西入秦国,为秦国兴修水利工程。郑国从今陕西泾县西北引泾水至瓠口(今陕西泾阳县)并通北山,进入洛水,全长300多里。“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参见《汉书·沟洫志》、《史记·河渠书》)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对我国古代的农田水利建设有重大的作用。战国时期,楚国在楚大夫子思的主持下,修建芍陂(今安徽寿县西南).芍陂是淮南地区著名的大型陂塘蓄水工程,方圆约百里,受益范围约三百多里,灌溉今安徽寿县以南淠水和淝水之间数万顷土地。战国时期,农田水利的开发、兴修和利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人民有了更稳定的生活条件,对当时社会经济繁荣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二、农业生产的发展1、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春秋晚期,铁制农具已经广泛使用,到战国中期以后,铁制生产工具更以空前规模在各地推广。迄今发现的上千件先秦铁器中,有斧、锛、凿、刀、削、犁、钁、锸、耙、锄、镰等,铁器的品种和数量增多,使用的范围也更加广泛.不少地方的战国墓中都用铁农具作为随葬品,甚至在墓穴的填土之中也能发现废弃的铁农具,郑州二里岗的一座战国墓中出土十多件铁农具;石家庄市庄村出土的生产工具中,铁农具占65%;河南辉县战国时期的魏墓中,出土58件铁农具;河北兴隆县发现的战国后期的燕国冶铁遗址,有铸铁的范87件;齐都临淄发现的6处炼铁遗址,总面积共有90余万平方米,发现有铁制的农业生产工具,如犁铧、钁、铲、锸、凹形铁口锄等,反映了齐国冶铁业的发达;河南新郑的冶铁遗址中还发现有鼓风管、炼渣以及铸铁铲、铁刀、铁钁的陶范等遗物。登封的铸铁遗址也发现了熔铁炉、鼓风管和铁器等遗物.有的诸侯国还设有管理铁业的职官(《管子·海王》:“今铁官之数”)。冶铁业的兴起,各种铁农具的使用,对于垦辟荒地、改良土壤和大规模的水利灌溉工程的兴建都起了很大的作用.2、畜力耕种的推广铁工具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对耕作方法也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这就是畜力耕种。商鞅变法以后,“秦以牛耕,水通粮"、“盗马者死,盗牛者加”。畜力与铁器的结合,为农业的精耕细作提供了条件,“耕者且深,耨者熟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3、施肥技术的进步战国时,人们已经普遍用人或动物的粪便作为肥料,《孟子·滕文公上》“粪其田”;《荀子·强国篇》“多粪肥田”;《韩非子·解老》:“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等都说明施肥以成为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措施。关于积肥:“树落则粪本”(《荀子·致士》),《礼记·月令》也有相关记载。对积肥、施肥的重视,是农业产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欧洲到10、11世纪才知道施肥。4、农作物种类、分布战国时候,主要的农作物种类有稷、黍、稻、麦、菽、麻等。5、农业产量的提高由于铁农具的普遍使用,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和耕作方法的进步,单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据李悝对战国初年魏国农产量的估计:一亩地普遍可产粟一石半,上熟可产四倍,即六石;中熟三倍,即四石半;下熟一倍,即三石。小饥可收一石,中饥七斗,大饥只收三斗(《汉书·食货志》,战国一亩约当今三分之一市亩,一石约当今五分之一市石,即二市斗);《史记·河渠书》:郑国渠灌溉的土地,每亩可收一钟,一钟是六石四斗(约合今一市石二市斗八市升)。反映了农业产量的提高。三、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战国时期的工商业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商人异常活跃,正如司马迁所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出现许多大型手工业经营者和富商大贾。赵国的卓氏、宛地的孔氏皆以冶铁致富;吕不韦依靠其财力,使子楚继承秦国王位,攫取秦国的最高政治权力;还有“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的白圭.在楚国,鄂君启率领的庞大的商队,每次行商可出动商船150艘,或货车50辆,或马牛500匹,或肩挑背负的脚夫1000人。由于商业交往的活跃和频繁,“江浦之桔,云梦之柚”,“江南金锡"等,远销北方,北方的器物也运到南方。楚与各国经济往来非常密切;考古发掘还证明,楚国的帛通过中原远销到今西伯利亚一带。在阿尔泰的巴泽雷克古代游牧民族的贵族墓中发现的刺绣丝织物,无论质地、花纹(龙凤纹)风格、丝织工艺(锁绣),都与长沙烈士公园三号战国楚墓中的龙凤刺绣相同。这些丝织物很可能是当年楚国、郑国,或其他诸侯国的商人携往北方出售的。我国最早使用的铸币是铜币.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货币主要是铜币,另外还有金币、银币。铜币可分刀币(流通于齐、燕等国)、布币(流通于三晋)、圆钱(流通于秦和东周)、蚁鼻钱(楚国,俗称“鬼脸钱”)等四种.战国时期,铜币在民间广泛流行,当时的粟已用货币作价,每石值30钱(《汉书·食货志》)。官府征税亦有刀、布之敛(《荀子·王霸》)。刀、布已经是一种贮存财富的手段.1954年山西长子县出土一窖战国货币,重200多斤。在战国墓中往往发现几百几千个刀币,说明战国时期货币在生活中已占重要地位。此外,有了黄金货币。在河南扶沟、湖北江陵、安徽等地出土有楚国方形的金板和圆形的金饼,上有“郢爯”、或“陈爯"的字样;考古材料中还多见春秋战国楚墓有天平、砝码随葬。由此可推知楚国似在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金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些大的商业城市。当时,东周王室的都城雒邑和山东定陶都被称为“天下之中",乃诸侯四通、货物交易的繁华之地。齐国的都城临淄,据说有7万户人家,能征21万兵卒.《战国策·齐策一》:苏秦:“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踢踘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考古发现,当年的临淄城有11座城门(《齐记补》记载13座),城内有10条交通干道,绝大多数与城门相通。7条大道,宽10余米至20米.此外,楚国的郢、陈、寿春、长沙俱是非常繁华的城市;河北易县的燕下都,是北方商业交通的枢纽和重镇;魏国的大梁是战国文人学士、纵横家、政治家聚集的地方,也是当时官员权贵和富商享乐的消费都市;周的都城洛阳,自周公东征后营建,周平王东迁至此,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成为政治经济和商业的中心;赵国的邯郸、韩国的阳翟等也是战国非常重要的大都会.工商业的发展,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建立,促使了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从而出现了这些大的都市、都会.城市的形成又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四、封建社会初期的阶级构成第三节各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一、战国时代封建战争概述(武器的进步、战争方式的变化、各国长城的修筑、战争性质和发展的趋势等)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战争武器更加进步,矛、戟、剑等逐渐改为铁制弩机、云梯、钩拒等新的武器品种;在兵种方面,战车部队退居次要地位,而步兵、骑兵成为先进的兵种;战争的方式规模也逐渐升级,如魏惠王包围邯郸达三年之久、赵武灵王以20万军队攻打中山,五年才结束战争。一次战争往往投入数十万军队,“旷日持久数岁”(《战国策·赵策三》)。战争的加据,各国加强边境防卫,秦、赵、燕各国都修建了长城。战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战争的特点不再是争霸战争,而是土地兼并、割城灭国为目的兼并战争。二、魏国独霸中原时期1、魏国的强盛魏国经过李悝变法、吴起推行武卒制等改革之后,国力迅速增加,开始向外扩张。前408年,魏文侯命乐羊为将,越赵国而伐中山。前406年,魏灭中山。但由于中山国与魏国的国土不能相连,中间隔着赵国,因此,中山又复国(《史记·魏世家》)。中山由于与魏境土不接,但关系密切,故中山恃齐、魏而轻赵,最终为赵所灭。魏国在灭中山的同时,又向西发展。前409年攻占秦的河西地。《史记·秦本纪》载,秦孝公曰:“三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吴起曾为魏将,以守河西之地。魏国联合韩、赵两国,乘齐国内乱以伐齐.三晋在廪丘(今江苏徐州一带)大胜齐国.三晋迅速向外扩张,韩灭郑国,占领了河南中部;赵攻取了卫国的50多个城邑,占领了河南大部分地区。三晋败齐军后又南攻楚。魏武侯五年(前391年),三晋大败楚军于大梁、榆关。魏国攻占大梁(今河南开封)及其外围襄陵(今河南睢县)。前371年,魏武侯又攻占楚国鲁阳(今河南鲁山)。魏国占领了河南中部之地,拥有绝对的优势。魏文侯、魏武侯事实上成为诸侯的霸主。不过,魏所领导的这些国家(韩、赵、齐等),已与春秋小国不同,魏不能取得贡纳聘享的利益。所以,《吕氏春秋·举难》说:“魏文侯名过桓公,而功不及五霸。”2、魏惠王巩固霸业的措施魏惠王于前369年即位,承祖父之业。魏惠王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霸业。首先,魏惠王为了便于统治东方,维护和巩固自己的霸业,摆脱韩、赵、秦等对旧都安邑的包围,于前361年(一说前365或前353年)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其次,对内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如开凿运河,修筑黄河堤防等,开放山林川泽,使人民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内矛盾.其三,对外采取联合赵、韩的政策,前361年,魏惠王把原来占领赵国的榆次、阳邑交还赵国,又以武力胁迫韩与其会盟.其四,前384年,使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以防御秦国.由于措施得当,魏国国力更加强大.这个时期,齐、秦虽渐次兴起,但从实力来讲,还不足与魏国抗衡.西边的秦,东边的齐,南边的韩、楚,皆受魏之攻击.公元前353年,魏攻破了赵之邯郸,并连续占领两年。魏惠王二十六年(前344年),魏惠王召集12国诸侯在大梁北边的逢泽会盟。《战国策·秦策五》曰:“梁王伐楚胜齐,制韩赵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逢泽大会是魏国霸业发展的顶点.3、齐国的强大与魏国的衰落魏国的衰落,与三晋关系破裂有密切的关系.三晋由团结一致到相互攻伐,大大削弱魏国。魏国的衰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对人才的摒弃.魏文侯选贤任能,使魏国出现了独霸中原的强盛局面.自魏武侯,魏国相继走了吴起、商鞅、孙膑等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到了其他诸侯国后,成为魏国强大的对手。后魏惠王连连败于齐、秦、楚等强国,但他并不知道原因何在。此外,魏国迁都大梁以后,地处中原,无险可守,魏国遂成为天下之兵的攻击目标。而此时,齐国经过齐威王的改革发展壮大,开始成为魏国的强敌。魏齐争霸战争实际上在逢泽之会以前就已经开始.前354年,赵国为了扩张,占领了卫国的刚平之邑,卫臣服于魏。次年,魏号令诸侯以伐赵国(赵与齐结盟),攻破邯鄣.赵国因此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以救赵。孙膑采取了“围魏救赵”之策,以兵攻魏之襄陵,迫使魏军紧急收兵回援.魏、齐二国军队在桂陵(今河南长垣县西南,一说今山东菏泽北)相遇。齐军以逸待劳,一举打败魏军,重创魏军。桂陵之役魏国虽然被齐打败,但仍有一定实力,于是魏惠王召集逢泽之会,韩国竟然没有参加.前342年,魏惠王大举攻韩,韩国战败后向齐求救.齐威王命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师,率军攻魏救韩。魏惠王派将军庞涓和太子申率10万大军迎战。孙膑利用庞涓骄傲自大的弱点,令齐军佯做逃遁,采取“逐日减灶”的策略,引诱魏军深入。前341年,孙膑在马陵(今山东莘县境,一说山东荷泽一带)的险要地带设下埋伏,全歼魏军,庞涓自杀,孙膑从此显名天下.魏国元气大伤,开始走向衰落。而齐国通过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以大国的姿态登上战国的政治舞台。三、秦齐对峙、合纵连横及楚国的衰落1、秦国的强大与合纵连横三家分晋后,强大的魏国攻取秦国最肥沃险要的河西地,秦国处于更不利的地位。魏国的强大不仅限制了秦国的发展,而且严重地损害了秦国的利益,秦、魏之间的斗争,水火不能相容,正如商鞅所说:“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史记·商君列传》)当魏国全力与东方的齐、赵等国展开较量的时候,日益强盛的秦国趁机侵袭魏国。商鞅将兵以伐魏,魏派公子卬以迎敌。两军对垒,商鞅诱使魏公子卬与其会盟,商鞅则暗伏甲士以虏公子卬,遂破魏军。秦还攻陷了魏的河西重镇少梁(今陕西韩城县),又渡河攻陷魏旧都安邑.魏国在秦国的打击下,被迫迁都大梁。从此在与秦国的斗争中逐渐趋于被动。商鞅也因此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但此时的秦国,力量还不足与魏抗衡,只是利用魏在东方与齐、赵战争之机,对魏袭击。而当魏稍得喘息认真对付秦国时,秦国则立即讲和(“以一秦抵大魏恐不如”),并即派使者参加魏惠王主持的逢泽之会。秦孝公死后,惠文君即位。前330年,秦公子邛带兵大败魏军,俘虏魏将龙贾,斩首8万,迫使魏国献出河西地.次年,秦军渡过黄河攻占了魏国的皮氏(今山西河津西)、汾阴(今山西荣河北)、焦(今河南陕县南)和曲沃等地。秦惠文君与魏惠王相会于应(今河南鲁山)。魏慑于秦的压力,于前328年纳上郡(今陕西绥德一带)15县于秦。至此,秦终于打败魏国。马陵之战后,齐国在东方强大,秦国也在西方强大,于是出现了秦、齐对峙的局面。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魏人张仪来到秦国,被任为秦相。前325年,秦惠文君称王,是为秦惠王。这时秦国国力昌盛,有“并吞八荒”之心,张仪入秦,奔走呼号,大倡连横之说,拆散东方诸国联盟,游说各国事秦,声称这样才能免受秦国的威逼征伐,以求安宁。张仪是自商鞅以后,对秦国的发展扩张起了重要作用的人物之一。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的政治活动是并行的.魏人公孙衍,号犀首,乃是合纵的倡导者。合纵,即号召山东六国联合,以抵抗秦国的蚕食和吞并。合纵、连横的轴心之国是魏国。张仪来到魏国,说魏王曰:“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韩、楚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最初,对张仪的游说,魏襄王不肯听。张仪暗暗使人回秦国,让秦攻魏,魏国大败。于是魏国献上郡15县于秦。魏、秦连横,张仪相魏。张仪相魏,实利秦国,欲一摇而动天下,使各国仿效魏国与秦连合。与此同时,公孙衍、陈轸等主张合纵的政治活动家也积极策划于密室,奔走于廊庙,往来于六国之间,游说各国国君合力以抗秦。他们陈明观点,晓以利害,认为只有联合抗秦,才能得以生存。当秦国逐渐发展强大后,对山东六国构成威胁。在公孙衍、陈轸等人的奔走组织下,齐、楚、韩、赵、魏五国联合起来,以伐秦自保.“五国攻秦"之役,由于与秦作战的只有韩、赵、魏三国,所以当三晋联军打到函谷时,秦出击,三晋战秦不胜而退。次年,秦庶长樗里疾与三晋联军战于修鱼(今河南原阳),秦大败三晋联军,消灭8万多人.第一次五国合纵伐秦,由魏国发起。楚怀王虽为五国合纵伐秦的纵长,但在攻秦战役中并不卖力,不能同仇敌忾,各怀私心,所以五国伐秦之役以失败告终.2、楚国的衰落“五国伐秦”,齐、楚(盟国)并未积极参战.秦国必须拆散齐楚联盟,方能打击、削弱楚国。于是派张仪前往楚国.张仪答应要把侵占楚的商於之地六百里归还于楚国,但条件是楚必须和齐国绝交.商於之地是秦、楚之间的军事要冲之地,楚怀王听说无举兵之劳而复得商於之地,马上派人到齐去宣布绝交,另外派使者到秦接受土地。楚使者跟随张仪到达秦国,张仪缺称病三月不出。楚怀王认为“以吾绝齐为尚薄邪?”又派勇士宋遣前往齐国以辱齐王。齐王大怒,彻底与楚绝交而与秦结成盟国.直到这时张仪才出见楚使者:“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楚怀王闻后大怒,在毫无准备、又无外援的情况下,对秦发动进攻。在丹阳(今汉中地区),秦人大败楚军,斩甲士8万,楚“通侯、执圭死者七十余人.”楚怀王又尽发全国之兵袭秦,战于蓝田(今陕西蓝田县境),又大败.秦国完全占领了南郑、汉中地区。前299年,秦昭王即位【秦武王异母弟。前307年,当秦武王耀武扬威于周室时,不幸乐极生悲,因举鼎受伤身亡。武王无子,诸弟争立,武王的异母弟依靠魏冉的支持被立为昭襄王。魏冉是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异父长弟,惠王、武王时的旧臣,他用武力消灭了敌对势力,威震秦国。“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史记·穰侯列传》)。秦国军政大权主要操纵在宣太后以及魏冉为首的亲族手中,长达四十多年之久(魏冉先后五次出任丞相,达二十五年,其他还有宣太后之弟华阳君、昭王同母弟泾阳君、高陵君更替为将,有封邑,私家财富重于王室,这四人成为秦国“四贵”)。】在连破楚军后,又提出要与楚怀王会于武关(今陕西西安东南),以结盟好.楚怀王见秦王书,犹豫不决。大臣昭睢说:“王勿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大臣屈原也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勿行。"但怀王幼子子兰力劝怀王前去(“奈何绝秦欢?")。会盟的结果,楚怀王被劫持至秦都咸阳,秦昭王对待楚怀王如同藩臣,迫使其他割巫、黔中二郡。楚怀王大怒:“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遂坚决拒绝秦国,秦国因此扣留了楚怀王。前298年,楚将昭睢赴齐接太子横。齐湣王也乘机要胁楚国割“下东国”(今淮北一带)地,昭睢答应了齐国的条件,迎回太子横,立为王(楚顷襄王).秦昭王闻此,发兵攻楚,大败楚军,斩首5万,攻取15城,逼近楚南阳盆地,楚国上下一片惊慌。次年,楚怀王从秦逃出,从山路绕道赵国,赵不纳,怀王又想去魏国,被秦兵抓回。楚怀王悲愤交加,遂发病客死于秦。前280年,秦将白起攻取了楚国的鄢、邓二城,前278年,白起又攻取了安陆(今湖北安陆县),继而攻破了楚国的郢都(今湖北荆州)。秦以郢为中心,建立南郡。白起拔郢,楚国贵族除一小部分通过水路退居江南长沙等地外,大部分贵族随楚顷襄王仓皇逃往陈(今河南淮阳),迁都于此,陈城又称郢陈。这一次战争,楚国失去国都以及江汉流域的故地领土。楚国主力被击溃,遭到到致命打击。从此,楚国开始走上衰败灭亡的道路。3、燕国破齐当秦把楚作为进攻重点时,拉拢齐国,采取与齐连横的政策。前288年,秦与齐相约称帝。秦昭王称西帝,齐湣王称东帝。在诸侯国的激烈反对之下,秦、齐双方被迫放弃帝号。燕国在发生燕王哙“禅位子之”事件而内乱时,齐国乘机袭破燕国。燕昭王即位,招纳贤士,任用乐毅、剧辛等,又派出苏秦到齐国去做反间,游说齐国攻宋(“伐燕不如伐宋之利”)。宋国的末代国君荒淫暴虐,“淫于酒、妇人,群臣谏者辄射之,於是诸侯皆曰桀宋。”(《史记·宋微子世家》)前286年,齐湣王与楚、魏伐宋并灭掉宋国。齐又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而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齐国的咄咄逼人之势使各国感到恐慌,认为齐有吞并天下之志,于是,天下共同攻齐的时机成熟了。秦昭王二十三年(前284年),秦、魏、韩、赵、燕五国伐齐。燕国经过28年的准备,民殷国富,士卒勇战。五国攻齐之时,燕将乐毅率兵参战并成为战争的重要指挥者。齐军很快被击溃,各国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秦得定陶,魏占故宋,赵取济西,楚国得到淮北之故地,各国相继罢兵。然燕国遣返诸国军队后,率军长驱进入齐国都临淄,尽取齐国之重宝,焚烧齐之宫室宗庙。半年之间,燕攻下齐国70多座城市,除了莒、即墨外,齐城皆属燕国.齐国遭到了毁灭性地打击.六年之后,齐国在将军田单的率领下,进行反攻,一举赶走燕国军队,恢复了齐国,但齐国永远失去了强国的地位,秦齐对峙的局面结束。四、秦赵大战时期1、秦国的远交进攻策略、秦与韩、魏伊阙之战秦昭王时期,魏国贤士范雎在魏受到迫害,几至於死,逃到秦国见秦昭王,献远交近攻之策。秦昭王任范睢为相,开始进攻韩、魏.前294年,秦昭王首先派将军向寿伐韩,攻取了韩的武始(河北邯郸县西南),派左更白起攻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魏感到恐慌,于是派军队与韩一起守卫伊阙(今洛阳市南90里,即龙门).前293年,秦将白起与韩、魏大战于伊阙,斩韩、魏士卒24万,韩、魏惨败。伊阙之战,秦斩杀了二十多万,韩、魏有生力量消耗殆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的打击。魏国把河东四百里割给秦,从此,魏国“以地事秦”,以求苟安;韩国同样遭受惨重的打击。此后,秦攻战韩的城皋、荥阳、上党郡。韩国已沦入秦的掌握之中。2、消灭义渠、赵秦阏与大战义渠是活动在秦西北部的戎族部落,长期以来对秦是个威胁。昭王继位后,宣太后通过与义渠戎王私通的办法笼络义渠,生有二子【秦宣太后爱魏丑夫.太后病将死,出令曰:“为我葬,必以魏子为殉."魏子患之。庸芮为魏子说太后曰:“以死者为有知乎?”太后曰:“无知也.”曰:“若太后之神灵,明知死者之无知矣,何为空以生所爱,葬于无知之死人哉!若死者有知,先王积怒之日久矣,太后救过不赡,何暇乃私魏丑夫乎?”太后曰:“善."乃止(《战国策·秦策》)】。昭王三十五年,宣太后诱杀义渠戎王于甘泉林光宫(甘泉山,位于淳化县北约25公里处,因出甘泉而名),接着起兵灭了义渠,解除了秦的后顾之忧。赵惠文王时(公元前298年~前266年),任用乐毅为相,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赵奢为上将,君臣和睦。其士卒又经过胡服骑射的训练,成为当时诸侯各国中最先进的军队,可谓兵强马壮,成为秦国兼并过程中最强的敌手。赵“尝抑强秦四十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战国策·赵策三》)前270年,秦派中更胡阳越过韩的上党,向赵的阏与(今山西和顺)地区发动进攻,次年,赵派赵奢带兵前往救援,最终大败秦军。此战大大挫伤了秦国的锋芒。秦国想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必须击败赵国。3、秦、赵长平之战前262年,秦攻取了韩的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的的上党郡与韩国本土分割开来.韩国恐惧,割上党郡向秦求和。但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反把上党17县献给赵国。秦国大怒,遂派白起等率兵大举进攻赵国。赵派廉颇迎敌。秦、赵双方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展开了自战国以来空前的大战。相持三年之久,秦军终不敢冒险进攻。后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以赵括代替廉颇为将。赵括对秦军发起全面攻击,秦将白起佯装败走,然后纵奇兵,绝粮道,两路夹击赵军,赵军被围,食绝四十余天.赵军数次出击,始终不能突出重围。赵括作战时被射死,前260年,赵军40多万士卒败降于秦。由于赵军曾经受过胡服骑射的训练,多为英勇善战之士,白起害怕赵卒复为赵国所用,为日后之患,于是将40万赵卒全部坑杀。赵国遭到前所未有的惨败,其国力大大地削弱了.4、邯郸之役与信陵君“窃符救赵”长平之战,秦国的损失惨重,“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史记·白起列传》)而秦王却不顾国内的实际情况,于前259年,长驱而进,兵围赵都邯郸.白起托病不出,范雎启用郑安平为主将。赵国经长平之战,赵卒40万被坑杀,死者不得救,伤者不能疗,涕泣相哀,对秦国再也不存任何幻想,同仇敌忾,奋起英勇抵抗亲军.与此同时,魏国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驻守汤阴(河南汤阴)救援,但由于害怕秦军而不敢进兵。魏相信陵君无忌窃取兵符,击杀晋鄙而救赵国。楚国春申君黄歇也派将军景阳率大军救赵。在赵、魏、楚的夹击下,秦军大败,秦将郑安平以2万人降赵。这是秦国自阏与之战后的又一次大败。邯郸之役把各国又联系在一起,使秦国暂时放松了对东方的进攻,减轻了山东六国的压力。但山东六国并没有乘强秦的暂时失利而休养生息,励精图强,而是又隐入互相争战之中。楚灭鲁,魏灭卫,燕国认为“赵氏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于是起二军、车二千乘以伐赵。赵又起用廉颇为将,破杀燕军,虏燕将军乐间、卿秦.秦、赵战争,是兼并战争后期唯一能够对秦起抑制作用的赵国遭受致命打击,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秦昭王时,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是武安君白起。白起(?—前258),也叫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今陕西眉县)人。白起一生大小70余战,封武安君.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白起的作战指导特点有三个:一是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是白起最为突出的特点。二是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较孙武的“穷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商君书•战法第十》),显然前进一步。三是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其突围。唐玄宗作潞王时,巡幸至此,见白骨遍野,头颅成山,触目惊心,遂在头颅山旁修建骷髅王庙,“择其骷骨中巨者,立像封骷髅大王”。现骷髅王庙为清代遗构,庙内塑赵括夫妇像。明代诗人于达真:“此地由来是战场,平沙漠漠野苍苍。恒多风雨幽魂泣,如在英灵古庙荒。赵将空余千载恨,秦兵何意再传亡?居然祠宇劳瞻拜,不信骷髅亦有王."5、秦灭二周与五国合纵攻秦战国时残存的周王室保有洛阳的一小块地盘.前367年,周王室发生权利争夺,韩赵用武力加以支持,周随分成东(在巩,河南巩义市西南)、西(在洛阳)二周。前256秦灭西周,前249秦灭东周,连同攻取韩的成皋和荥阳,秦占领了伊洛和黄河间的大片土地,设立三川郡.秦灭二周,展开了对三晋的蚕食.前241年,赵、楚、魏、韩、燕五国推举楚考烈王为合纵长、春申君负责具体的指挥,合力攻秦,但当秦国反击时,五国一哄而散。原因是秦在与诸国战争中采取杀伤有生力量的措施,使诸侯各国元气丧失殆尽。在前后30余年的时间里,就大战被斩首山东壮年男子将100多万,严重地摧毁了这些国家的有生力量。因此,这个时期诸侯列国的合纵伐秦,犹如群羊围攻猛虎,其失败是必然的。当诸侯兵至函谷关时,秦国出兵,山东各国也就不战而退,相继败走。楚国为了逃避秦国的威胁,将国都迁到寿春(安徽寿县)。五、秦统一六国时期1、秦统一六国前246年,秦王政即位,是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名义上的周天子也不存在了,秦国的统一已成为必然。前238年,秦王政22岁,亲政。秦王政肃清了嫪毐、吕不韦等内部的反对势力,把政权完全控制自己手中,为秦国荡平宇内,并吞八荒扫清了道路.前230年,秦派内史腾进攻韩,俘虏了韩王安,尽收韩地。秦国得韩地而置颍川郡。前229年,秦派大将王翦等率兵伐赵,这时赵国尚有一定的军事力量,李牧、司马尚均为名将,而且赵卒又经过胡服骑射的训练,故秦军久攻不下。于是使用反间计,贿赂赵国宠臣郭开,诬李牧、司马尚将要反叛,赵王听信谗言,派赵葱及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李牧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拒不交出兵权,李牧被杀,司马尚被废。前228年,秦军攻赵,杀赵葱,败颜聚,俘虏了赵王迁.赵公子嘉率其族人数百奔代,自立为王,与燕联合以自守。前227年,秦军以不可抗拒之势席卷六国,燕国君臣一片惊慌。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荆轲带上秦国逃亡将军樊于期的人头,加上督亢(今河北涿县东南)地图作为献礼,以秦午阳为辅,前去刺杀秦王,未遂,荆轲被杀。荆轲刺秦王的失败,加速了燕国的灭亡。前226年,秦王大举攻燕。秦大将王翦破燕都蓟城(在今北京市一带),燕王及太子丹率其余兵走保辽东.秦大将李信追之,燕王被迫杀太子丹以献秦.当时正值辽东大雨雪,秦军无法前进,于是退兵。前225年,秦大将王贲包围魏都大梁,掘开以水灌大梁,三月后城坏,魏王假出降,魏国灭亡。秦在灭了三晋、燕以后,挥兵南向,进兵楚国。前225年,秦王政问大将李信曰:“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秦王又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不可。”秦王政令李信及蒙恬率20万军队伐楚,秦军大败。秦王政闻此消息,立即亲自去请王翦。王翦率大军60万南伐楚,楚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到楚国后坚壁不肯出战,楚国只好引兵而东,王翦派兵追其后,大破之,攻取了陈城以南至平舆的地方,俘虏了楚王负刍.楚将项燕立昌平君为楚王,反秦于淮南.秦又派王翦、蒙武攻楚,在淮南大破楚军,昌平君死,项燕自杀。前223年,秦平楚地以为郡县,设立九江郡、长沙郡。秦又以楚地为基地,南征百越之君.前222年,秦降服越,设立会稽郡。前222年,秦又派王贲率大军进攻燕,俘虏燕王喜,燕亡。王贲回军途中,攻代,俘虏了代王嘉,赵国最后灭亡。次年,秦兵挥军向南攻齐,俘齐王建,齐国灭亡。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大业。从秦灭韩起,共用10年时间,秦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战国封建割剧局面结束,一个新的封建中央集权的秦王朝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舞台.2、秦统一六国的原因和意义(1)统一是历史的必然首先,战国以来封建经济的飞速发展、发达的交通、频繁的物资交流等使各地区经济联系大大加强,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其二,统一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三,统一是人民的愿望何要求;其四,春秋战国以来各民族的融合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其五,战国时期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沉重的打击了本国统治者,起到了消除妨碍统一顽固势力的作用;其六,百家争鸣为统一做了理论准备,“定于一”的思想成为主流思想。(2)秦统一的原因秦和其他六国相比,后来居上,在嬴政继位前,秦已经具备了统一的条件:其一,从政治上看,秦国实行“法治”比较彻底,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制度,政策得当。其二,从经济上看,秦逐渐取得了优势。拥有“天府之国”的巴蜀以及陕西关中地区,奖励耕战,兴修水利,拥有足够的财力、物力来完成统一战争。其三,军事上,奖励军功,军队战斗力增强,加之地形有利,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其四,在外交上,善于利用各国弱点,合纵连横、远交近攻,政策灵活,各个击破,有效地摧毁了六国统治。其五,用人上,任人唯贤,广泛吸引六国人才,为己所用。其六,嬴政个人在统一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3)意义首先,秦的统一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避免了攻城掠地的屠杀,“以邻为壑”的纠纷,交通往来的障碍,以及文字、制度不同所造成的隔膜,克服了分裂时期形成的种种弊端,为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确立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其次,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和融合,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三,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但战国时期分裂混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封建社会的发展。秦的统一为封建社会的飞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在中世纪,原来被列入四大文明古国的埃及、印度和巴比伦,有的消失在历史舞台上,有的地位一落千丈。就连代表欧洲文明的罗马和希腊,也失去了昔日的荣光.唯独中国社会持续发展,追根溯源,这与秦的统一是分不开的。第四节战国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一、学术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我国思想史上最活跃最辉煌的时期。周天子东迁雒邑,地位衰微,诸侯霸主相继兴起。进入战国以后,各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已转变更为残酷、激烈的兼并战争。为了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的需要,诸侯各国都选贤举能,图谋发展.诸侯国君的礼贤下士,无疑给贤能之士一个上升的机会,并造成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诸侯国君为了能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他们不惜重金,招纳天下的贤能之士为自己所用。知识分子成为诸侯国君最欢迎的人物,于是一些下层的“士”,开始刻苦攻读,总结历史经验,针对当时的政治形势,著书撰文,陈明自己的观点,大批的知识分子脱颖而出,代表他们本阶级的利益发表演说,以求他们政治理想得到实现。我国思想史上的出现一个最活跃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农、兵、法、名、阴阳等。先秦思想家们从探讨治国治民的理论,到研究国家的产生与形成,探索宇宙人类的起源,对世界、社会和人生都进行深刻的研究。1、墨子和墨家墨家学说的创始人是墨子,名翟。《通志·氏族略》说是宋人,《吕氏春秋·当染》说是鲁人。墨家学派是先秦时期很有影响的学派。《韩非子·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吕氏春秋·有度》:“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墨家学派是手工业者利益的代表。墨家学说最重要的思想是“兼爱”、“非攻.”“兼爱”。墨子反对大国对小国的侵略攻伐。当楚国将要攻宋时,墨子“裂裳裹足,十日十夜不顿舍",去说服楚王不要攻宋,并亲派弟子为宋守城,使楚王不得不放弃这场战争;墨子有尚同的思想,“即令民与上同意也。”(《墨子·尚同》);墨子还要求尚贤,不分贵贱,包括“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力则可任用,反应了下层小手工业者的呼声;墨子主张节用、节葬、节乐,反对厚葬,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厚葬表示不满,《墨子·节葬下》:“王公大人有丧者,曰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墨子·节用上》:“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作为一个平民阶层的学者,墨子对贵族收括民财以奢侈享用,表示极大的愤慨;在对事物的认识方面,墨子提出“三表法。”所谓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提出的“三表法”认识论是客观的,唯物的,“三表法"就是判定事物的三个原则,是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提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墨子·非命上》)。2、庄子和道家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曾为漆园吏。"庄子主张无为而治的治国方式,有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庄子鄙视富贵,对上层贵族统治者进行淋漓尽致的揭露和鞭挞,“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庄子·箧》);庄子有非常丰富的哲学思想,他把先秦时期的唯心主义发展到高峰,认为天下万物生于道,道是万物的本体,但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无;庄子说:“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庄子·齐物论》)即事物的成与毁,皆归于一.把事物看成循环往复,复通为一,而没有看见事物的发展,这是庄子思想的时代局限性。老庄都是代表小国贵族的思想家.他们反对侵略,鄙视富贵,主张均平,反对压迫。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们主张小国寡民,并主张实行愚民政策,不尚贤,反对儒家提倡的礼制。在哲学思想上,老子、庄子都认为天下万物出于道,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范畴。他们都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我国最早提出完整的宇宙观和认识论的学者。3、儒家和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鲁国邹(山东邹县)人.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受业于曾子。孟子是孔子的四传弟子。孟子主张以仁政治国,即王道政治,认为“仁者无敌"。孟子主张给百姓以“五亩之宅”、“百亩之田”,让人民有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孟子反对战争,认为“春秋无义战。"又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之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把“民”看得高于国君,在我国思想史上是一个灿烂的火花.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说的奠基人,被后世尊为“亚圣。”儒家学说以等级为内容的礼制思想为统治阶级所利用,是维护王权的理论;但其主张仁政治国及王道政治,具有深刻的人民性。除孔、孟外,先秦早期儒家,还有孔子弟子曾子的仁孝思想,子思的中庸思想及以诚为本的思想,亲亲尚恩的思想,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4、荀子和儒家、法家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荀子在齐国的稷下学宫曾三次为“祭酒”,是当时地位很尊的学者.晚年在齐受谗,至楚国,春申君任之为兰陵令,终死于兰陵。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又是法家学者韩非和李斯的老师,是承儒启法的重要思想家和学者。荀子认为,礼、法都是治国治民的根本。《荀子·强国篇》:“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他认为一国之内,君主必须实行集权,“权出于一者强,权出二者弱,是强弱之常也。"“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而能长久者.”荀子主张以礼治国,王权集中,天下必分贵贱之等级,这正是礼制的内容,并带有法家思想的倾向。荀子主张尚贤,“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荀子具有民本主义思想。他认为对待百姓,应“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君人者,爱民而安。”荀子说:“《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以民为本,才能国富君安.在人性论方面荀子主张人性恶。荀子思想最光辉的是其唯物主义思想。《荀子·王制》说:“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在世界上先有天地等物质,才有礼义等制度和道理,物质是形成万物的基础。荀子认为天即大自然有自己运行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客观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之规律是任何人不能改变的,但人们可以利用这种规律去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又一个光辉的哲学命题,表现人类战胜自然的意志和魄力.荀子不迷信,不相信灾异,认为天行有自己的规律,人可以利用这种规律,使之为人服务。这在战国时期是最进步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荀子认为应该从感知事物现象逐步到认识事物的真相和本质,“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在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过程中,从学习到参与,才能真正了解事物得出正确的结论.荀子的认识论是正确的、唯物的、科学的.5、韩非子和法家法家是先秦时期的重要学派.战国早期的法家代表人物多是政治家,如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等,在诸侯国中为卿为相,把自己的思想付诸于政治制度的实施。战国中期,法家思想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韩非子是这种思想和理论的集大成者。韩非子,韩国公子,曾与李斯师事荀卿,口吃,善著书。韩非子的《孤愤》、《五蠹》等传到秦国,秦王政非常欣赏其学说,急攻韩索取韩非,韩王派韩非出使秦国。但是在秦国,韩非遭李斯、姚贾的谗害而死.韩非主张国君拥有绝对的权威.为了保证这种权威,韩非提出国君驾驭臣下的“七术”。韩非认为刑、德之权必须掌握在国君手中,国君必须牢牢掌握生杀予夺之权:“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韩非子·二柄》)韩非认为赏、刑必须严格依法,术、法皆是国君统治必须掌握的工具:“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於官府,刑罚必於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於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韩非子·有度》:“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认为必须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国君用法,要不阿贵,不挠曲,使智者不能开脱,勇者不敢争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些法家的理论,虽然是为了维护帝王的权威,但是有些理论今天仍然有其重要的意义。在哲学思想上,韩非与老子有共同之处,认为天下万物之本是道:“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韩非子·主道》)韩非的哲学思想是为政治服务的。韩非对世界的认识论方面是唯物的辩证的。他反对龟卜蓍筮。《饰邪》载赵国攻燕,“凿龟数筮,兆曰大吉。"赵国取得胜利。燕攻赵,亦卜筮大吉,但是却遭到失败。韩非认为“用时日,事鬼神,信小筮而好祭祀者,可亡也。”(《韩非子·饰邪》),这种做法,“愚莫大焉。”6、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派的鼻祖是战国时期的齐国人邹衍.邹衍提出了“五德转移”的学说,企图惊动帝王,为帝王服务。“五德”,就是土、木、金、火、水五种物质,即《尚书·洪范》所说的“五行。"邹衍把水、火、金、木、土演绎成五德,与朝代兴衰相附会.邹衍认为,五德相胜相克,即木胜土,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土胜水.五德的相胜,是从一种物质向另一种物质的转变。每一种新物质都在旧物质中孕育产生,逐渐代替母体,形成新物质。这实际是一种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但是邹衍把五德相胜相克的理论与人世间王朝的更替变化相附会,认为历代王朝的更替转移受五德转移相胜说的制约,从而使之具有了神秘的色彩,把“五德”相胜说推向了唯心主义。7、名家名家是一个探讨名、实关系的学派,其思想具有丰富的思辩性和逻辑性.名家最有名的学者是公孙龙和惠施。公孙龙、赵国人。公孙龙反对战争,主张偃兵,兼爱天下。他主张以仁义治国,反对暴政,具有儒家思想倾向.公孙龙最著名的论点是“白马非马”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白马非马涉及到事物的一般属性与特殊属性的关系。公孙龙的另外一个哲学命题是“坚白论":“目不能坚,手不能白,不可谓无坚,不可谓无白”这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对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采矿技术人员培训课件
- 校园文明礼貌教育活动
- 趣味数学社团活动教案
- 智能化解决方案的商业应用
- 人事年终总结
- 癌性疼痛的治疗原则
- 肺结核患者的一病一品
- 食管癌外科治疗进展
- 连锁超市解决方案
- 医疗设备采购合同执行流程
- 朝鲜战争完整版本
- 动漫制作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
- 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行政执法卷)及参考答案
- 殡葬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 QGDW11957.2-2020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 第2部分:线路
- 中国抗日战争史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浙江大学
- 轨道工程(第三版) 课件 高亮第6章 道岔
- 深圳市建设工程消防设计疑难解析(2023年)
- 特仑苏广告效果调查报告
- 机动车检测站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作业指导书
- 2022年12月英语四级真题试卷第1套(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