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三_第1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三_第2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三_第3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三_第4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化学教案

乡镇学校

学科姓名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能力目标:

提高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德育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启发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重点

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化学的定义,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的方法,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

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酒精灯、小烧杯、玻璃棒、高铳酸钾、浓硫酸、氨水、画有酚酿试液

的滤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先辈们用什么使它变的丰富多彩呢?今天我们就来看

看化学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教师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今天开始,同学们要接触一门新的学科一

通过教师启发,明确化学是一门研从实际出发

—化学,化学究竟是一门研究什么的科学

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引起兴趣

呢?

规律的科学[课本P-3]o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书本内容和生产生活相结合,让

学生知道化学是一门关于什么的科学。

通过利用化学创造出新物质的一些实例启

学生通过教师叙述以及自身的生

发学生知道化学在各个领域的用处:化学

活常识和经验明确化学可以使自

已经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科学明确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己的身体更健康,生活更美好,.

和环境科学的重要基础,在人类面临一系

拥有的物品更丰富。

列危机的今天,化学尤其显得重要,

例如(课本P-2):

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增加粮食产量

——解决粮食危机;

利用化学生产药物,抑制细菌和病毒一

保障人类健康:

利用化学生产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改

善人类的生存条件[解决环境危机和能源危

机];

利用化学从石油中得到优质纤维,生产出

漂亮的衣服(甚至可以使这件衣服冬暖夏

凉,并且可以改变颜色)。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化学可以使世界

变得丰富多彩

教师操作魔棒点灯和氨水使画有酚欲试液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的趣味性,激

学生观察实验。

的滤纸变红的实验。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介绍化学的学习方法和要求。

学习化学的要求:

使学生知道化学的学习方法以

①认真预习,重视实验。

学生听讲和思索。及相关要求,为将来学习化学知

②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与同学合作与

识作好铺垫。

交流。

③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积极探究。

三、小结: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

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

质。

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

类的教育.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

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

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二、新课教学:

[板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

成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T]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2]首先展示胆机晶体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

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演示[实验1—3]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矶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

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

感觉到发热。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

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板书](二)化学变化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

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讲解]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机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

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

都是化学性质。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1)木柴燃烧一化学变化木柴能燃烧一化学性质

(2)铁生锈一一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一一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一一化学性质

(3)胆研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一化学变化

胆机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一化学性质

[过渡]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

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板书](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

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

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简单介绍

[板书]1、熔点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板书]2、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板书]3、密度这是由于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它们的质量是不相等的。我们

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演示[实验1—5]

[讨论与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1、下列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C)

A.导电性B.挥发性C.可燃性D.溶解性

2、下列各组物质能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区别开的一组是(D)

A.豆油和汽油B.水和酒精C.铁块和铝块D.面粉和白糖

3、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

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木棒受力折断。

三、小结:

1.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

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四、布置作业:

课本P10页习题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

些问题。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在教学

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

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难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教学突破:要想使学生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就要让学生亲身

体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

教师起引导作用,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引导设问: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化

学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建立的呢?

讲述: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

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导入新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

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板书:课题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边做实验边完成下表)

陈述:既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一个小实验来

体验一下化学的奥秘。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讲述: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

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提

示学生用水作为参照物来研究蜡烛的密度)

(1)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臼色、固体;

特殊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

都具有轻微的气味。(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

说明蜡烛的密谋比水小。]

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

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

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蜡烛点燃后,可以持续安静

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音,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

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

如果没有风,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蜡烛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层:最里面一层

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心;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

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

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在靠近火焰的地方,

蜡烛是湿热的,而且很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而距离火焰较远部分蜡烛仍是冰冷的,

硬的。燃烧着的蜡烛顶部受热溶化形成一个凹槽,溶液化后的液态石蜡储存于凹槽中,

浸没着灯芯。]

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可以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第二层变化次之,最里层变化

最小;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温

度是最低的。

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继续引导: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

后生成了哪些物质。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

象发生。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

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1)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后,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2)向烧杯中倒

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3)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

成。]5.指导学生:现在请大家熄灭蜡烛,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立即用

点燃

的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

提问:通过探究这个小实验,大家得到了什么启示?有什么感受?[第9页]

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练习:

1.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人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

石蜡的密度比水。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

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

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结论:石蜡中一定含()、()元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那么大家是否想过我们呼出的是什么,吸入的又是

什么呢?(呼出的二氧化碳,吸入的是空气。)

导入新课:大家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吗?如何来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

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究竟有什么不同。(板书:二、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边做实验边完成下表)

1.在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探究之前,给学生提供三条信息:(见第10页)

2.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将实验仪器放好,然后让学生收集“呼出的气体”。步骤

如下:将两个集气瓶分别盛满水,并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小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

将瓶口全部盖住,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中;然后将饮料管小心

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直至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在水下立

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放在实验桌上。(教师演示,让学生根

据示范收集“呼出的气体”)另外,取出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探究以下问题,提醒学生作好实验记录。(1)分别向

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两个瓶子中分别会发生什么

现象?说明了什么?[滴入澄清石灰水后,两只瓶子中的石灰水都会变浑浊,但是呼

出气体瓶中的石灰水更浑浊一些;说明了在空气与人呼出气体中都含有二氧化碳,但

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高。]

(2)将燃烧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有什么现

象发生?说明了什么?[插入空气集气瓶中的小木条比插入人呼出气体集气瓶中的小

木条燃烧更旺,且燃烧时间要长;说明了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

含量,或者说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小于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有什么现象产生?说

明书了什么?[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上会产生极小的水珠;说明人呼出

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结合上述实验,提问:以上实验说明了的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有什么不同?

总结实验: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人每天吸入和呼出的气体,看来实验确实是我

们探索问题的好帮手,所以大家以后一定要认真对待实验,运用实验得出科学的结论。

总结本课时的内容。

随堂练习:

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C)

A、水B、二氧化碳C、水和二氧化碳D灰烬

2.人呼出的气体中的主要成分是(B)

A、水蒸气B、二氧化碳C、二氧化碳、水和氧气D、氧气

3.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B)

A、氧气B、二氧化碳C、水蒸气D、石蜡

4.方便面拆封后放置一段时间会变软,这是为什么?

在本课题的实验探究中,我们使用了排水收集二氧化碳,这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

什么性质?

在人工呼吸的时候是吸气还是呼气?请说明理由。

久置不用的深井、久未开启的菜窖底部都存在着二氧化碳,由于它不能供给呼吸,

人如果长期呆在二氧化碳含量较高的环境中会窒息而死,因此,人们在进入这些地方

之前会进行灯火实验,原因是:检验CO?浓度;

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了二氧化碳含量过高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了解一些化学实验室的规则。

(2)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

(3)掌握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初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

(1)化学实验室的实验规则和常用仪器的名称、作用.

(2)药品的取用和仪器的洗涤。

(3)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教学难点

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教学方法

在本课题材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用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探究相结合的方

式进行授课。首先在教师的讲解中学生得到启示,然后学生在探究中得出结论,进而

通过学生的亲处演示找出问题,最后在教师正确的演示实验中使学生加深理解。整个

教学过程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学习化学就必然要走进化学实验室。那么我们在走

进化学实验室前需要了解些什么?走进化学实验室后又需要注意些什么?下面我们

来学习(走进实验室)

二、新课教学:

(了)初中化学实验常用用仪器

反应容器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卅期等

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常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

瓶(气体)

用加热仪器:酒精灯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量)、量筒(量体积)

仪分离仪器:漏斗

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镣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

器滴管(少量液体)

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法堪钳

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二卜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存放在广口瓶中)

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

仪器:镜子

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镶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

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的取用(一横二送三直立)

仪器:药匙或纸槽

步骤:先把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

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上。

注:使用后的药匙或镜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2、液体药品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可用胶头滴管取用

(2)大量液体药品可用倾注法。(一倒二向三紧挨)

步骤:瓶盖倒放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

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瓶口紧靠试管口,缓缓地将液体注入试管内(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

倾注完毕后,立即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3)一定量的液体可用量筒取用

仪器:量筒、胶头滴管步骤:选、慢注、滴加

注意事项:使用量筒时,要做倒①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②读数时,视线应与

刻度线及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③若仰视则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俯视则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三)、给物质的加热

A酒精灯

1.酒精灯介绍——构造(灯座、灯芯、灯帽)、温度可达800度。

2、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芯(温度最低)

3、酒精灯使用注意:

a禁止向燃着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b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酒精灯。

c酒精灯中酒精量不超过三分之二,不少于三分之一。

d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熄灭。

e不用酒精灯应盖上灯帽。

f万一酒精灯洒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用湿抹布扑盖。

B加热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

仪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

注意事顶:

(1)加热试管内的液体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人;防止沸腾的液体冲出试管烫伤

人。

(2)若试管壁有水,加热时必须擦干净,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引起试管爆裂。

(3)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因为一冷一热,试管容易

爆裂.

(4)给试管中液体预热的方法:夹住试管在外焰来回移动便可预热。

(5)预热后,集中加热盛有液体的中部,并不时沿试管倾斜方向平移试管,以防

止液体受热暴沸而喷出。

给试管中固体加热

仪器:试管、铁架台、酒精灯

注意点:装置的固定

铁夹夹的位置、管口的方向、加热的顺序

给物质加热的基本方法:用试管夹夹住离试管口1/3处,首先在酒精灯外焰处加

热,然后将试管底部集中在外焰处加热。

蒸发

(四)、仪器的洗涤

【演示】洗涤仪器的方法并解说

①洗涤时,先洗容器的外壁,后洗内壁。

②洗涤干净的标准: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三、小结:

仪器洗涤要做到水既不聚成水滴又不成股流下时,表示仪器已经洗干净了

四、布置作业:

课本23页的习题1、2.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二、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

能;表达与交流能力。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2)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引入】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思考、回答问题。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课题,

是什么气体?回忆什么是物理性复习绪言中

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质,思考回答问题。物理性质概念,使学生产生

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求知欲。引入空气组成的

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讨论。

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板书】第一章空气氧

第一节空气

【板书】一、空气的组成

【提问】1.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

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2.空气是--种单的一物质吗?它主要

由哪些成分组成呢?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课本p.7图1-1)»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填写观察记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

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红磷燃烧时有大量观察实验的能力。

情况。生成,同时钟罩内培养学生分析解决

【学生分组的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水面逐渐,等燃烧停问题的能力。

测定(教参p.7图1-1)。止,白烟消失后,钟罩激发学生学习化学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操作顺内水面上升了约,剩余的兴趣,进行实事

序,注意事项。气体约占总体的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

用燃着的火柴检验瓶内剩余气体。【分巩固加深理解记忆。

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用燃着的火柴伸入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红钟罩内,火焰。

璘燃烧所消耗的是空气中的什么气体?实验记录:

2.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生成,打开弹簧夹

3.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或集气瓶内,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

火柴熄灭说明了剩余气体具有什么性质?集气瓶,约占瓶容积

【板书】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的。

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空气火焰。

中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氨气。分析、思考、讨论、

【讲述】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归纳得出结论。

(利用投影挂图讲解)。理解记忆

【小结】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阅读课本p.7~p.8

(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准确记忆

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做练习一

(0.03%)。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

生做练习。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问题引入】你知道污染空气的是哪些思考、看投影片讨论。

物质?来源于哪里?如何防治空气的污染阅读课本p.9第二、第三

吗?(结合挂图、投影讨论)。自然段。

【板书】二、空气的污染与防治讨论、归纳、综合、记忆。

1.污染空气的性质:粉尘、有害气体。做练习二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矿物燃料、化归纳、总结

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独立完

3.防治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认识

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消除、减少污染源。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指导

学生做练习

【课后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

们了解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认识到保护环境是重要的,是每个公民都应

尽的义务和责任。

课题2氧气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

学性质;

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关系密切;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自己总结出物理性质,通过性质可以进行实验。

三、德育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氧气的性质与用途

教学方法

1.物理性质主要有学生自行归纳总结;

2.化学性质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及回忆已学的实验来归纳

3.氧气的用途主要是知识性的介绍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人类只所以能生存在地球上,是以为它有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所以我

们今天来学习氧气。

二、新课教学

一、认识氧气(Oxygen)的性质

1.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

通常情况下,是指20℃,1.01X105Pa;标准状况下,是指0℃,1.01X105Pa;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

(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问题: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答:水中的生物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

2.化学性质: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

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碳(C)+氧气(0。点燃-----二氧化碳(C0。

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木炭红热,无烟、无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一介绍铝箔在氧气中可以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Fe)+氧气(O2)点燃------四氧化三铁(Fe304)

注意事项: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

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在空气中加热情况: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

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2)点燃-----►二氧化碳(C02)+水(&0)

空气中燃烧情况: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稍有黑烟。

(4)镁带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文字表达式:镁(Mg)+氧气(O2)点燃------氧化镁(MgO)

(5)铜丝在空气中灼烧(红色固体)

实验现象:加热后,铜丝红热,冷却后,在铜丝表面出现一层黑色物质。

文字表达式:铜(Cu)+氧气(02)加热------氧化铜(CuO)

(6)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暗红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文字表达式:磷(P)+氧气(02)点燃-----►五氧化二磷(P2O5)

空气中燃烧情况:黄白色火焰,放热,有大量白烟

(7)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

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等等。

结论:

(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

生反应。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氧气便是常见的氧化剂;

(2)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燃烧要剧烈。说明物质燃烧程度,与氧

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

(3)物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会发光,有的会冒烟。一般来说,气体燃烧

会有火焰产生,固体直接燃烧,产生光或者火星。生成物有固体,一般都会产生烟,

即固体小颗粒;

(4)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是燃烧现象,如缓慢氧化。

二、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

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

1.观察与描述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学会从中归纳出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

三、小结:

1.了解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重要意义,增强环保意识

2.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四、布置作业:

作课后习题。

课题3制取氧气

课题名称制取氧气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

知识1、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

教目标2、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3、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学能力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取用、仪器组装、气体的检验和

目目标气体的收集

标德育

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目标

重点、难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操作注意事项

策略和有关仪器和药品

讲演结合教学媒体

方法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

活动

复习氧气具有哪些化学性质?提出问题思考回答

怎样得到纯净的氧气?

导课怎样制取纯净的氧气?

新授一、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出示药品样品注意观察药品的色、孟

二氧化镒演示[2-5]记住药品的颜色和状立

xl虱化虱水卜氧1•4[2-6]

高镭酸钾△锯酸钾+二氧化镐+氧气听讲讨论

--►

自己得出结论

结论:

室温下过氧化氢不能分解出氧气

加热时过氧化氢能分解出氧气理解记忆

二氧化钵不能分解出氧气,且本身的性

质和质量均无变化;

二氧化镒和过氧化氢混合后,反应速度

加快,且二氧化钛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观察理解

未改变。掌握记忆

2、催化剂:(一变二不变)

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而本

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都没有改变的物讲解分析

质。强调:“改变”

3、反应装置:

(1)铁夹夹在离试管口的1/3演示操作

处出示挂图

(2)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强调:

(3)插入试管内的导管刚露出注意事项

橡皮塞演示记住

(4)用外焰在药品部位均匀加

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公

(5)实验结束后,先拿出导管,规律

再熄灭酒精灯

(6)将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盖

好玻璃片正放在桌面上掌握

注意:会应用

若用高镭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

小结应堵一团松软的棉花,以防止药品颗粒讲解

进入导管

4、收集方法:

排水集气法(氧气不易溶于水)归纳总结

向上排空气法(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

(1)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讨论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和条件得出结论

(固体)(气体)(加热)对比讨论回答

(2)气体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

溶解性:溶于水:排气法分析反应式进行

不溶(或微溶):排水法对比

密度:大于空气:向上排空气法提出问题引导

小于空气:向下排空气法学生进行讨论

二、分解反应:(一变多)

作业反思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

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

、工业制氧气和实验室制氧气的本质区

另IJ:

P40(1'4)目标P15

根据氧气的制取和性质推导气体制取

的一般规律掌握较为困难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水的组成

知识教学点

1.水的物理性质。

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的化学式是HQ。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确定水的元素组成,引出氢气。

2.难点:水的化学式的确定。

3.疑点:水的化学式为什么是上0。

4.解决办法:由产生的氢气的体积与氧气的体积比,氢气与氧气的密度计算出两

种元素的质量比,再由两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出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原子个

数比。

三.教学步骤

本节内容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教材。通过电解水实验的事实,得出水是由

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并且通过实验和推导要给学生一个启示,物质的化学式是实

验事实再通过严格的计算得出的,不是凭空捏造的,从而深刻理解课文含义,使学生

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

本节的另一个主要任务是引出氢气,为下一节内容打基础。所以本节的关键

是做好实验,一定要保证实验成功,否则必须重做。以使学生对实验事实有正确的表

象。使他们可以进行正确的分析,得到正确结论。

三、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水污染

的形成,危害以及防治办法。知道了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我们要保护水、爱惜

水,节约用水。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水的物理性质是什么?

它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强调]:水是一种纯净物,而江水、河水以及我们日常所用的自来水都或多或少

带有杂质,是混合物。通常我们化学中所说的水或蒸储水都是指纯净的水。在前面我

们学化学式时,我们就已经知道水的化学式是H20。水是我们天天接触到的东西,但

它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物质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首先我们来学习水的物理性

质。

[板书]:一.水的物理性质

[教师活动]:展示一瓶蒸镯水。

[学生活动]:观察后描述一下水的颜色、状态,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概括一下水的

物理性质。

[总结板书]: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lOlKPa时,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

为100℃。并且,水在4℃时密度最大为lg/cm3,水结冰时密度减小,体积膨胀。

[讲解]:那么水是单质还是化合物?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水的元素组

成。

[板书]:二.水的组成

[实验]:演示实验3—1:电解水实验,注意提示学生观察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

[总结板书]:(-)电解水实验现象:1.正负极都产生无色气体。

2.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2。

[讲解]:那么正负极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实验]:演示实验3—2:用燃着的木棒点燃负极产生的气体;

用带火星的木棒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

[总结板书]:(二)验证实验

现象:1.负极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包火焰;

2.正极产生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火柴樟复燃。

1,正极产生氧气;

结论:’r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2.负极产生氢气。J

通电

方程式:水------氢气+氧气

[讲述]:通过刚才我们电解水实验我们已经知道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但到此为止我们还不能确定水的化学式。在科学研究中确定某物质的化学式都是需要

通过精密的实验和准确的计算的。下面我们就通过计算来确定水的化学式。

[板书]:已知:水电解后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

氢气的密度为0.089g/L;氧气的密度为1.429g/L»

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计算: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

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

(2X0.089):(1X1.429)=1:8

总结:水分子中氢和氧的原子个数比为2:1,水的化学式为H20。

[讲解]:水在通电条件下.一个水分子首先分解成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两

个氢原于再结合成一个氢分子;同样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氢气分子

聚集成氢气,大量的氧气分子聚集成氧气。

水分子氧原子氢原子氧分子氢分子

[讲述]:所以水电解的反应用化学式表示为:

[板书]:通电

H2()----->H2t+O2t

[讲解]:这个反应也证明了这样一个理论: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练习]:第49页第1题。

(四)总结、扩展

本节我们主要研究了水的物理性质,水的组成以及水的化学式的确定。通过

学习同学们不仅要了解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从学习中体会到要想掌握一门科学知

识,必须有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学习态度,更要有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布置作业:

教材第49页习题第2、3题。

课题2分子和原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

子,初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使学生会运用分子和原子观点来解释一些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和模拟微观粒子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和逻辑

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物质具有可分性,进而认识分子和原子可分与不可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

教育和辩证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教育,通过实验和模拟微观粒子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了解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

2、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建立以及基本性质的认识。

3、指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

教学难点重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讨论

学习方法: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演绎推理

教学过程:

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去探密神奇的微观世界,大家有兴趣吗?

[教师演示实验]向空气中喷洒空气清新剂。

[提问]同学们感觉到r什么?这说明空气清新剂一定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

成的,物理学中我们知道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哪些?

[投影]课本第50页图3—6苯分子照片、图3—7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和图3—10

儿种分子的模型

[投影]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分子和原子

例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金属汞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硅粉是由硅原子直接构成的。

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提问]究竟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它们有哪些基本性质?我们先来了解分

子及分子的基本性质。

[教师]投影板书:一、分子的概念,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投影]经测定: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

个水分子。引导学生归纳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非常小的性质。

[教师]投影板书: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教师]除此之外,分子还有什么基本性质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小组做[实验3—2]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实验和第50页的活

动与探究实验。

[学生]陈述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和由此发现的新知。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性质。

[教师]投影板书: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提问]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生活中说明分子运动现象的实例呢?

[教师]作出评价。

[提问]探究:现有一块方糖,要使它在水中快速溶解,有哪些方法?

[学生]讨论后陈述方法。

[提问]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学生]归纳以上探究问题结论。

[投影]分子运动的快慢与物质的状态、温度以及外力有关系。

[投影]第51页图3—9,证实温度是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因素之一。

[演示实验]等体积的水和酒精相混合。

[提问]混合后的体积是两者之和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导学生

分析、归纳出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教师]投影板书: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学生实验]学生分八个小组做用注射器分别抽取等体积的水和空气,用手指堵住

针头口,推压活塞,感受推压的难易。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固体

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进而得出物质三态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分子间的间隔大

小发生改变而引起的。

[投影并讨论]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以下生活现象:

①湿衣服晾在太阳下比晾在阴凉处干得快。

②蔗糖溶解于水,蔗糖看不见了,而水却有了甜味。

[学生]陈述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上述蔗糖的甜味是由大量分子聚集所体现出来的。单个的蔗糖分子则

不能将蔗糖的甜味体现出来。也就是说物质的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分子聚集来保持的,

单个的分子则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提问]那么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呢?我们从下面两个变化来分析。

[提问并投影]水蒸发和水的电解这两个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投影]:

①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本身起了变化,由分子变成原

子,再由原子重新组合。即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只能重新组合。

③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教师]由此可见,水通电能分解成氧气和氢气,实际上是水分子发生分解生成

氧原子和氢原子,再由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许许多多的氧分子聚集就成

了氧气,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许许多多的氢分子聚集就成了氢气。则证

明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同时还体现出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投影板书:4、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投影]图3—10几种分子的模型,引导学生认识分子的构成。

[提问]前面我们学习过氧气,知道氧气具有氧化性,空气中也有氧气,空气中的

氧气有氧化性吗?那么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是否相同?

投影板书:5、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教师]引导归纳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师]投影板书: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三、原子的概念,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提问]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投影]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而原子不能再分。

[提问并投影]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以下反应:

氧化汞3加J执汞+氧气

[学生讨论]回答以上问题。

[动画模拟]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

[反思]分组讨论请同学们用思维导图将本节知识整理出来

[投影]本节知识的思维导图。

[教师]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对微观世界有了初步的了解,认识到了化

学变化的实质。微观世界真的是奥秘无穷,未来留给你们继续去探索吧。

课堂练习

填空: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氧气是由氧(原子)构成的。

3、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

同)。

4、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分子)、(原子)»

判断正误

1、分子只有在加热时才运动。(错)

2、水蒸气冷凝成水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了,水分子本身并没有变化。(对)

下列物质:①水,②氯酸钾,③空气,④液氧,其中含有氧分子的有(都对.)

课题3水的净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软水的区别;

⑵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播等净化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农村及自来水厂对水的净化方法的讨论与探究,了解净化水的方法,初

步学会过滤这种净化水的方法;

⑵通过对硬水危害的探讨,让学生了解硬水软化的必要性,并学会区分硬水和

软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增强学生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的欲望;

⑵在课堂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探究

精神。

教学重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