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八篇_第1页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八篇_第2页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八篇_第3页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八篇_第4页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八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版本,下载可自由编辑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八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八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翼对大家有所协助。

第1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

一、学问任务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分。

二、本事任务

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常常采纳的办法,同学在同学过程中掌控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办法。

2、培养同学的迁移类推本事,抽象思维本事。

三、德育任务

由容易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同学熟悉事物的逻辑,由容易到复杂。

教学重点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分

教学难点

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办法

类比推理法

教学用具

有关数学学问的投影片

课时支配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展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知道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时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二)同学任务完成过程

1、速度

提问:运动会上,比较哪位运动员跑的快,用什么办法?

同学:同样长短的位移,看谁用的时光少。

提问:假如运动的时光相等,又如何比较快慢呢?

同学:那比较谁利用的位移大。

教师:那运动物体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时光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其快慢呢?

同学:单位时光内的位移来比较,就找到了比较的统一标准。

师:对,这就是用来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时学生就接触过这个概念,那学生回忆一下,比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侧重,有所加深。

板书:速度是表示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光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义式中可看出,v的单位由位移和时光共同打算,国际单位制中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常用单位还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书: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在任何相等的时光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假如是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光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来表示。

例:百米运动员,10s时光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同学马上会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师:对,这就是运动员完成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书:

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些1秒钟跑10米多,有些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彻低程。所以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这个=10m/s只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一辆自行车在第一个5秒内的位移为10米,其次个5秒内的位移为15米,第三个5秒内的位移为12米,请分离求出它在每个5秒内的平均速度以及这15秒内的平均速度。

同学计算得出:

由此更应当知道平均速度应指明是哪段时光内的平均速度。

3、瞬时速度

假如要精确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应怎样描述呢?那就必需知道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程度,这就是瞬时速度。

板书:瞬时速度:运动的物体在(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骑摩托车时或驾驶汽车时的速度表显示,若认为以某一速度开头做匀速运动,也就是它前一段到达此时的瞬时速度。

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即物体在这一位置的运动方向,所以瞬时速度是矢量。通常我们只强调其大小,把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为速率,是标量。

4、巩固训练:(展示投影片)

一物体从甲地到乙地,总位移为2s,前一s内平均速度为v1,其次s内平均开速度为v2,求这个物体在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师生共评:有些学生答案为这是错误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严格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用这段总位移与这段位移所用的时光的比值,也就只表示这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三、小结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3、瞬时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4、速度的大小称为速率。

拓展:

本节课后有阅读材料,怎样理解瞬时速度,学生们有爱好的话,请看一下,这里运用了数学的"极限'思想,有助于你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四、作业P26练习三3、4、5

五、板书设计

第2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教学预备

教学任务

学问与技能

1.知道时光和时刻的区分和联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分.

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光、时刻和路程是标量.

4.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光、位置和位移.

5.知道时刻与位置、时光与位移的对应关系.

过程与办法

1.围绕问题举行充分的研究与沟通,联系实际引出时光、时刻、位移、路程等,要使同学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理办法.

2.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光、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

3.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时光位移的学习,要让同学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

2.利用用物理量表示质点不同时刻的不同位置,不同时光内的不同位移(或路程)的体悟,领略物理办法的奥妙,体味科学的力气.

3.养成良好的思量表达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

4.从学问是互相关联、互相补充的思想中,培养学生们建立事物是互相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时光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分和联系

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分.

教学难点

1.协助同学正确熟悉生活中的时光与时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时刻和时光间隔

1.基本学问

(1)时刻是指某一眨眼,时光间隔表示某一过程.

(2)在表示时光的数轴上,时刻用点来表示,时光用线段来表示.

(3)在国际单位制中,表示时光和时刻的单位是秒,它的符号是s.

2.思量推断

(1)时刻和时光间隔都是时光,没有本质区分.()

(2)飞机8点40分从上海起飞,10点05分降临到北京,分离指的是两个时光间隔.()

(3)20__年10月25日23时33分在西昌胜利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放射升空.25日23时33分,指的是时刻.()

探索沟通

时光的常用单位有哪些?生活中、试验室中有哪些常用的计时仪器?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光的单位是秒,常用单位有分钟、小时,还有年、月、日等.生活中用各种钟表来计时,试验室和运动场上常用停表来测量时光,若要比较精确地讨论物体的运动状况,有时需要测量和记录很短的时光,小学的试验室中常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来完成.

二、路程和位移

1.基本学问

(1)路程

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

①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②定义: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

③大小:初、末位置间有向线段的长度.

④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2.思量推断

(1)路程的大小一定大于位移的大小.()

(2)物体运动时,路程相等,位移一定也相等.()

(3)列车里程表中标出的北京到天津122km,指的是列车从北京到天津的路程.()

探索沟通

一个人从北京去重庆,能够乘火车,也能够乘飞机,还能够先乘火车到武汉,然后再乘轮船沿长江到重庆,如图所示,则他的运动轨迹、位置变动、走过的路程和他的位移是否相同?

他的运动轨迹不同,走过的路程不同;他的位置变动相同,位移相同.

三、矢量和标量

1.基本学问

(1)矢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力等.

(2)标量

惟独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质量、时光、路程等.

(3)运算法则

两个标量的加减遵循算术加减法,而矢量则不同,后面将学习到.

2.思量推断

(1)负5m的位移比正3m的位移小.()

(2)李强向东行进5m,张伟向北行进也5m,他们的位移不同.()

(3)路程是标量,位移是矢量.()

探索沟通

温度是标量还是矢量?+2℃和-5℃哪一个温度高?

温度是标量,其正、负表示相对大小,所以+2℃比-5℃温度高.

第3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学问与技能:

1.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并掌控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表述式;

2.会用库仑定律举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库仑扭称的原理。

过程与办法:

1.利用学习库仑定律得出的过程,体悟从猜测到验证、从定性到定量的科学探索过程,学会利用间接手段测量极小力的办法;

2.利用探索活动培养同学观看现象、分析结果及结合数学学问解决物理问题的讨论办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利用对点电荷的讨论,让同学感触物理学讨论中建立抱负模型的重要意义;

2.利用静电力和万有引力的类比,让同学体味到自然逻辑有其统一性和多样性。

1.建立库仑定律的过程;

2.库仑定律的应用。

库仑定律的试验验证过程。

试验探索法、沟通研究法。

引入新课学生们,利用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这让我们对电荷间作用力的方向有了一定的熟悉。我们把电荷间的作用力叫做静电力,那么静电力的大小满足什么逻辑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章其次节《库仑定律》的学习。

库仑定律的发觉

活动一:思量与猜测

学生们,电荷间的作用力是利用带电体间的互相作用来表现的,

因此,我们应当讨论带电体间的互相作用。可是,生活中带电体的大小和外形是多种多样的,这就给我们寻觅静电力的逻辑带来了棘手。

早在300多年以前,宏大的牛顿在讨论万有引力的同时,就曾对带电纸片的运动举行讨论,可是因为带电纸片太不规章,牛顿对静电力的讨论并未胜利。

(问题1)大家对讨论对象的挑选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在静电学的讨论中,我们常常使用的带电体是球体。

(问题2)带电体间的作用力(静电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请同学按照自己的生活阅历大胆猜测。

定性探索电荷间的作用力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试验表明:电荷间的作用力F随电荷量q的增大而增大;随距离r的增大而减小。

(提醒)我们的讨论到这里是否能够结束了?为什么?

这只是定性讨论,应当进一步深化获得更精确     的定量关系。

(问题3)静电力F与r,q之间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定量关系?

你觉得哪种可能更大?为什么?(引领同学与万有引力类比)

活动二:设计与验证

试验办法

(问题4)讨论F与r、q的定量关系应当采纳什么办法?

控制变量法(1)保持q不变,验证F与r2的反比关系;

(2)保持r不变,验证F与q的正比关系。

试验可行性研究.

困难一:F的测量(在这里F是一个很小的力,不能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你有什么方法能够实现对F大小的间接测量吗?)

困难二:q的测量(我们现在并不知道精确     测定带电小球所带的电量的办法,要讨论F与q的定量关系,你有什么好的主意吗?)

(思维引发)有这样一个事实:两个相同的金属小球,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相互接触后,它们对相隔同样距离的第三个带电小球的作用力相等。

这说明白什么?(说明球接触后等分了电荷)

(追问)现在,你有什么主意了吗?

试验详细操作定量验证

试验结论:两个点电荷间的互相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得出库仑定律学生们,我们一起用了大约20分钟获得的这个结论,其实在物理学进展,数位宏大的科学家用了近30年的时光获得的并以法国物理学家库仑的名字来命名的库仑定律。

启示一:类比猜测的价值

读过牛顿著作的人都可能推测到:凡是表现这种特性的互相作用都应听从平方反比定律。这似乎用类比推理的办法就能够获得电荷间作用力的逻辑。正是这样的类比,让电磁学少走了许多弯路,形成了严密的定量逻辑。马克吐温曾说"科学真是诱人,按照零星的事实,增添一点猜测,竟能赢得那么多的心得!'。科学家以广博的学问和深刻的洞察力为基础举行的猜测,才是有制造力的思维活动。

然而,英国物理史学家丹皮尔也说"自然如不能被目证那就不能被制服!'

启示二:试验的精妙

1785年库仑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用自己设计的扭称精确验证获得了库仑定律。(库仑扭称试验的介绍:这个试验的设计相当巧妙。把极小力放大为力矩,将直接测量转换为间接测量,从而获得静电力的作用逻辑库仑定律。)

讲解库仑定律

1.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互相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数学表述式:

(说明),叫做静电力常量。

3.适用条件:(1)真空中(普通状况下,在空气中也近似适用);

(2)静止的;(3)点电荷。

(强调)库仑定律的公式与万有引力的公式在形式上尽管很相像,但仍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力。我们来看)

(过渡)两个点电荷的静电力我们会求解了,可假如存在三个电荷呢?

(承前启后)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不因第三个点电荷的存在而有所转变。因此,多个点电荷对同一个点电荷的作用力等于各点电荷单独对这个点电荷的作用力的矢量和。

例题2:(多个点电荷对同一点电荷作用力的叠加问题。一方面巩固库仑定律,另一方面,也为下一节电场强度的叠加做铺垫。)

(拓展说明)库仑定律是电磁学的基本定律之一。虽然给出的是点电荷间的静电力,但是任何一个带电体都能够看成是由许多点电荷组成的。所以,假如知道了带电体的电荷分布,就能够按照库仑定律和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带电体间静电力的大小和方向了。而这正是库仑定律的普遍意义。

本堂小结(略)

课外拓展

1.课本第8页的"科学闲逛'栏目,介绍的是静电力的应用。你还能了解更多的应用吗?

2.万有引力与库仑定律有相像的数学表述式,这似乎在预示着自然界的和睦统一。课后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互相作用'及统一场理论。

第4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1.会用描点法作出v-t图象。

2.能从v-t图象分析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光的变化逻辑。

1.各点瞬时速度的计算.

2.对试验数据的处理、逻辑的探索.

(A级)

一.试验目的探索小车速度随变化的逻辑。

二.试验原理通过打出的纸带上记录的数据,以寻觅小车速度随时光变化的逻辑。

三.试验器材打点计时器、低压电源、纸带、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细线、复写纸片、。

四.试验步骤

1.如课本34页图所示,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试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衔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线拴在小车上,使细线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逼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后,敞开,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行小点,随后立刻关闭电源。换上新纸带,重复试验三次。

4.从三条纸带中挑选一条比较抱负的,舍掉开始比较密集的点迹,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点做计时起点。为了测量便利和削减误差,通常不用每打一次点的时光作为时光的单位,而用每打五次点的时光作为时光的单位,就是T=0.02s5=0.1s。在选好的计时起点下面表明A,在第6点下面表明B,在第11点下面表明C,点A、B、C叫做计数点,两个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分离是x1、x2、x3

5.通过第一章办法得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填入下表:

位置ABCDEFG

时光(s)00.10.20.30.40.50.6

v(m/s)

6.以速度v为轴,时光t为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按照表中的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

7.利用观看思量,找出这些点的分布逻辑。

五.注重事项

1.开头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逼近打点计时器。

2.先接通电源,计时器工作后,再敞开小车,当小车停止运动时准时断开电源。

3.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跟滑轮相撞,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准时用手按住它。

4.牵引小车的钩码个数要适当。

5.加速度的大小以能在60cm长的纸带上清晰地取得六七个计数点为宜。

6.要区分计时器打出的点和人为选取的计数点。普通在纸带上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间隔为0.1s。

2-1试验:探索小车速度随时光变化的逻辑(探索案)

试验纸带

1.

2.

3.

数据处理(完成表格)

小车在几个时刻的瞬时速度

位置编号012345678

t/s00.10.20.30.40.50.60.70.8

V1(m/s)

V2(m/s)

V3(m/s)

做出速度-时光图像

学习反思:

2-1试验:探索小车速度随时光变化的逻辑(训练案)

1.在探索小车速度随时光变化的逻辑的试验中,根据试验举行的先后挨次,将下述步骤地填在横线上。

A.把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固定在小车后面

B.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木板的没有滑轮的一端,并连好电路

C.换上新的纸带,再重做两次

D.把长木板平放在试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

E.使小车停在逼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敞开小车,让小车运动

F.把一条细线拴在小车上,细线跨过定滑轮,下边吊着合适的钩码

G.断开电源,取出纸带

2.在下列给出的器材中,选出"探索小车速度随时光变化的逻辑'的试验中所需的器材并填在横线上(填序号)。

①打点计时器②天平③低压沟通电源④低压直流电源⑤细线和纸带⑥钩码和小车⑦秒表⑧一端有滑轮的长木板⑨刻度尺

选出的器材是

3.为了计算加速度,最合理的办法是()

A.按照随意两计数点的速度用公式○算出加速度

B.按照试验数据画出v-t图,量出其倾角,由公式a=tana求出加速度

C.按照试验数据画出v-t图,由图线上相距较远的两点所对应的速度、时光,用公式

a=△v/△t算出加速度

D.依次算出利用延续两计数点间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作为小车的加速度

4.汽车沿平直的马路行驶,小明坐在汽车驾驶员旁,凝视着速度计,并登记间隔相等的各时刻的速度值,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数据获得汽车在各段时光内的运动特征:在o~15s内,汽车的速度在变化,每5s速度增大______km/h;在15~30s内汽车速度不变,速度大小为_______km/h;在35~45s内汽车速度在变化,每5s速度减小_________km/h.

5.某学生在"探索小车速度随时光变化的逻辑'的试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如表格中所示:

计数点序号123456

计数点对应时刻(s)0.10.20.30.40.50.6

利用计数点的速度(m/s)44.062.081.0100.0110.0138.0

请作出小车的v-t图象,并分析运动特征。

6.在"探索小车速度随时光变化的逻辑'的试验中,如图给出了从0点开头,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的纸带,其中0、1、2、3、4、5、6都为计数点。测得:s1=1.40cm,s2=1.90cm,s3=2.38cm,s4=2.88cm,s5=3.39cm,s6=3.87cm。那么:

(1)在计时器打出点1、2、3、4、5时,小车的速度分离为:v1=cm/s,v2=cm/s,v3=cm/s,v4=cm/s,v5=cm/s。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速度时光图象。

(3)分析小车运动速度随时光变化的逻辑。

第5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学问任务

1、知道涡流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涡流对我们的不利和有利的两个方面,以及如何防止和通过;

情感任务

利用分析事例,培养同学全面熟悉和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本节是选学的内容,它又是一种特别的电磁感应现象,在实际中有无数应用,比如:发电机、电动机和变压器等等。所以能够按照实际状况选讲,或者知道同学阅读。什么是涡流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涡流和自感一样,也有利和弊两个方面。教学中应当充分应用这些实例,培养同学全面熟悉和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计划

一、引入:引领同学观看发电机、电动机和变压器(可用事物或图片)

提出问题:为什么它们的铁芯都不是整块金属,而是由许多互相绝缘的薄硅钢片叠合而成?

引领同学看书回答,从而引出涡流的概念:什么是涡流?

把块状金属放在变化的磁场中,或者让它在磁场中运动时,金属块内将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电流在金属块内自成闭合回路,很象水的旋涡,因此叫做涡流。

整块金属的电阻很小,所以涡流经常很大。

(使同学明确:涡流是整块导体发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同样遵守电磁感应定律。)

二、涡流在实际中的意义是什么?

⑴为什么电机和变压器通常用互相绝缘的薄硅钢片叠合而成,就能够削减涡流在造成的损失?

⑵通过涡流原理制成的冶炼金属的高频感应炉有什么优点?

电学测量仪表如何通过涡流原理,便利观看?

提出上述问题后,让同学看书、研究回答

三、作业:让同学业余时光到物理试验室观看电度表如何通过涡流,写出小文章举行阐述。

第6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

(一):学问与技能:

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并可以按照力的效果分解力

2、利用试验探索,理解力的分解,会用力的分解的办法分析平时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观看、试验本事;以及通过身边材料自己制作试验器材的本事

(二)过程与办法:

1、利用经受力的分解概念和逻辑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讨论办法,熟悉物理试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讨论过程中的作用。

2、利用经受力的分解科学探索过程,熟悉科学探索的意义,试试应用科学探索的办法讨论物理问题,验证物理逻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同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利用学习,了解物理逻辑与数学逻辑之间存在和睦美,领略自然界的奇异与和睦。

3、进展对科学的奇怪   心与求知欲,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沟通的愿望,培养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

为什么要实施力的分解?如何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实施分解?这既是本课节教学的内容,更是该课节教学的重心!无数交换四认为只要教会同学正交分解就能够了,而按照力的效果分解没有须要,所以觉得这一节根本不需要教。其实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索的材料。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讨论的引发,根据伽利略探索的思路:"猜测――验证',本节课主要利用同学的猜测――试验探索得出力的分解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同学利用试验自己探索出把一个理分解应当按照力的效果来分解。同时物理是一门试验学科,本节课利用自己挖掘生活中的无数材料,设计了一些很好玩而且效果十分好试验让同学动手做,亲身去体悟和发觉力的分解应当按照什么来分解。同时也让同学了解到做试验并不是一定要有特地的试验室,试验的条件彻低能够自己去制造,从而激活同学做试验的爱好。

教学流程

一.利用一个好玩的试验引入新课:激活同学的爱好

"四两拨千斤'

(两位大力量男学生分离用双手拉住绳子两端,一位女生在绳子中间只用小手一拉就把两位男生拉动了)

二.利用演示试验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

在墙上固定一个松紧绳(带有两个细绳套),老师用一个力把它拉到一个确定点,然后请两个同学合作把它拉到确定点。

得出"力的分解'的定义

三.探索"力的分解'办法:

探索一:力的分解遵从什么定则?

结合伽利略探索的思路:

问题-猜测-规律(数学)推理-试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请同学猜测

请同学规律推理: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所以它们遵循同样的逻辑

请同学试验验证(思量:如何验证?)

通过上面的演示试验的器材,请一位学生用一个绳套把结点拉到一定点O,登记力的大小和方向;而另一位学生用两个力把结点也拉到O,登记力的大小和方向。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得出结论:力的分解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探索二: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毕竟要怎样分解?

请同学思量:一个力能够分解成怎样的两个力?分解的结果是否唯一?有多少种可能性?(按照一条对角线能够做很多个平行四边形,所以有很多解)

请同学思量:那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毕竟要怎样分解呢?

利用课堂一开头的试验引发同学:为什么一个人能够拉动两个人,她的一个力从效果上来说能够分解成两个沿着绳子的拉力从而把两个人拉动。因此我们在实际问题中应当按照力的效果来分解已知力。

探索三: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

实例1、在斜面上的物块所受的重力的分解

同学猜测:斜面上物体的重力会有哪些效果?

试验验证:用海绵铺在斜面上和挡板侧面,把比较重的物块压在上面能够显然看到海绵发生的形变,这就是重力作用的效果

按照试验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就能够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按照平行四边形定则利用计算能够求出两个分力的大小

总结:力分解的步骤:

1、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2、据力的作用效果定分力的方向;(画两个分力的方向)

3、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定分力的大小;(把力F作为对角线,画平行四边形得分力)

拓展引申:为什么巍峨的桥要建筑引桥,为什么公园的溜溜板要倾角很大?

实例2、三角支架上的力的分解

同学猜测:物体对绳的拉力会有什么效果?

试验验证:

试验一:用橡皮筋、铅笔、绳套、钩码为器材做同学试验自己体味(同学每人一套器材,人人动手试验)

试验二:两名学生互相合作,一人一手叉腰,另一学生在肘部用力下拉去体味力的效果,然后两人互换

试验三:观察视频(在支架与竖直墙相连处用橡皮膜出示力的效果)

拓展引申:假如上方细绳与水平杆的夹角变小,两个分力大小如何变?

同学猜测:

试验验证:(自制教具:用一个拐杖,没有拐的一端系上很宽的橡皮筋,同时那一端掉着一个3千克的铅球,有拐的一端让同学顶在腰间,渐渐减小橡皮筋与拐杖之间的夹角,会发觉同学手臂上越来越吃力,同时腰间感觉越来越难受,)请一位学生做演示试验去体味。

探索四:合力一定,两个分力随它们之间的夹角变化如何变化?

同学猜测:

试验验证:用一根绳中间吊一铅球,然后把两个绳的端点距离逐渐拉大,最后会发觉绳子拉断,说明分力是逐渐变大的。请同学上讲台亲手实践,其他学生观看分析。

请学生解释一开头的试验,为什么"四两能够拨千斤'?

拓展引申:请学生们思量,我们自己可不行以自制一个特地用来测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的一个仪器呢?应当如何创造?

课后探索:一个已知力分解成两个力,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结果有多少种?

教学反思:

执教完该课节后感到最大的胜利就是如何围绕体悟性探索试验做好了细心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学习目标的推动,更主要是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分化起到了有效的化解。这就让同学明了试验对物理的重要性,同时也知道要自己制造条件去探索物理世界中无数未知的奇异的东西。真正明了了物理就在生活中,这对同学的终身进展是十分有益的。

觉得不足之处在于因为受上课时光的限制,这些试验都是教师课前预备好的,假如可以让同学自己去思量设计,亲历那设计的过程,这样就越发故意义,对同学的终身进展越发有益。

第7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上一节试验的基础上,分析v-t图像时一条倾斜直线的意义加速度不变,由此定义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而后通过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的是倾斜直线,进一步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光的关系:无论时光间隔∆t大小,的值都不变,由此导出v=v0+at,最后利用例题以加深理解,并用"说一说'使同学进一步加深对物体做变速运动的理解。

二、教学任务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图象。

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概念和特征。

3、掌控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光关系的公式v=v0+at,并会举行计算。

教学重点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概念和特征。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光关系的公式v=v0+at,并举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

会用图象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光关系的公式v=v0+at。

四、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加速度的概念,及表述式a=

导入新课:

上节课,学生们利用试验讨论了速度与时光的关系,小车运动的-t图象。

设问:小车运动的-t图象是怎样的图线?(让同学画一下)

同学坐标轴画反的要更正,并强调调,纵坐标取速度,横坐标取时光。

-t图象是一条直线,速度和时光的这种关系称为线性关系。

设问:在小车运动的-t图象上的一个点P(t1,v1)表示什么?

同学画出小车运动的-t图象,并能表述出小车运动的-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同学回答:t1时刻,小车的速度为v1。

同学回答不精确     ,老师补充、修正。

预习检查

情境导入

精讲点拨:

1、匀速直线运动图像

向同学出示一个-t图象:

提问:这个-t图象有什么特征?它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征?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又有什么特征?

在各小组陈述的基础上老师请一位学生总结。

2、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

提问:在上节的试验中,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物体的加速度有什么特征?直线的倾斜程度与加速度有什么关系?它表示小车在做什么样的运动?

从图能够看出,因为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速度随着时光逐渐变大,在时光轴上取取两点t1,t2,则t1,t2间的距离表示时光间隔∆t=t2t1,t1时刻的速度为v1,t2时刻的速度为v2,则v2v1=∆v,∆v即为间间隔∆t内的速度的变化量。

提问:∆v与∆t是什么关系?

学问总结: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提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的斜率表示什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什么?

出示以下两个v-t图象,请学生们观看,并比较这两个v-t图象。

学问总结: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假如物体的速度随着时光匀称增强,这个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假如物体的速度随着时光匀称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分小组研究

每一小组由一位学生陈述小组研究的结果。

同学回答:是一条平行于时光轴的直线。表示物体的速度不随时光变化,即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v=0,=0,所以加速度为零。

分小组研究

每一小组由一位学生陈述小组研究的结果。

因为v-t图象是一条直线,无论∆t选在什么区间,对应的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光t的变化量∆t之比都是一样的,表示速度的变化量与所用时光的比值,即加速度。所以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的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同学回答:v-t图线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光t的变化量∆t之比,表示速度的变化量与所用时光的比值,即加速度。

v-t图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t=0时刻的速度,即初速度v0。

同学回答:甲乙两个v-t图象表示的运动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但甲图的速度随时光匀称增强,乙图的速度随着时光匀称减小。

让同学利用自身的观看,发觉匀加速直线运动与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不同之处,能协助同学正确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

3、匀变速直线速度与时光的关系式

提问:除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光的关系外,是否还能够用公式表述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光的关系?

老师引领,取t=0时为初状态,速度为初速度V0,取t时刻为末状态,速度为末速度V,从初态到末态,时光的变化量为∆t,则∆t=t0,速度的变化量为∆V,则∆V=VV0

提问:能否直接从图线结合数学学问获得速度与时光的关系式?

学问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光的关系式是V=V0+at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光关系的公式:V=V0+at能够这样理解:因为加速度a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光内速度的变化量,所以at就是囫囵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再加上运动开头时物体的速度V0,就获得t时刻物体的速度V。

4、例题

例题1、汽车以4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现以0.6m/s2的加速度加速,10s后速度能达到多少?加速后经过多长汽车的速度达到80km/h?

例题2、某汽车在某路面紧张刹车时,加速度的大小是6m/s2,假如必需在2s内停下来,汽车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多少?假如汽车以允许速度行驶,必需在1.5s内停下来,汽车刹车匀减速运动加速度至少多大?

分析:我们讨论的是汽车从开头刹车到停止运动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汽车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是6m/s2。因为是减速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假如设汽车运动的方向为正,则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为负,我们把它记为a=一6m/s2。这个过程的t时刻末速度V是0,初速度就是我们所求的允许速度,记为V0,它是这题所求的"速度'。过程的持续时光为t=2s

同学回答:由于加速度

a=,所以∆V=a∆t

VV0=a∆t

VV0=at

V=V0+at

同学回答: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v与t是线性关系,或者说v是t的一次函数,应符合y=kx+b的形式。其中是图线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b是纵轴上的截距,在数值上等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初速度V0,所以V=V0+at

学生们思量3-5分钟,

让一位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其他学生订正,补充。

让学生计算。

出示某学生的解题,让其他学生点评。

解:初速度V0=40km/h=11m/s,加速度a=0.6m/s2,时光t=10s。

10s后的速度为V=V0+at

=11m/s+0.6m/s210s

=17m/s=62km/h

由V=V0+at得

学生们思量3-5分钟,

让一位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其他学生订正,补充。

让学生计算。

出示某学生的解题,让其他学生点评。

解:按照V=V0+at,有

V0=V

at

=0

(6m/s2)2s

=43km/h

汽车的速度不能超过43km/h

按照V=V0+at,有

汽车刹车匀减速运动加速度至少9m/s2

注重同一方向上的矢量运算,要先规定正方向,然后确定各物理量的正负(凡与规定正方向的方向相同为正,凡与规定正方向的方向相反为负。)然后代入V-t的关系式运算。

五、课堂小结

六、通过V-t图象得出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七、并进一步通过V-t图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时光的关系式。

布置作业

(1)请同学课后探讨课本第39页,"说一说'

(2)请同学课后探讨课本第39页"问题与练习'中的1~4题。

第8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1.教学任务

1.1学问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等温变化;

(2)掌控玻意耳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知道定律的适用条件。

(3)理解等温变化的PV图象与P1/V图象的含义,增加运用图象表述物理逻辑的本事;

1.2过程与办法

带领同学经受探索等温变化逻辑的全过程,体悟控制变量法以及试验中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的办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同学切身感触物理现象,注意物理表象的形成;专心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形成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

2.教学难点和重点

重点:让同学经受一次探究未知逻辑的过程,掌控一定质量的气体在等温变化时压强与体积的关系,理解p-V图象的物理意义。

难点:同学试验计划的设计;数据处理。

3.教具:

塑料管,乒乓球、热水,气球、透亮     玻璃缸、抽气机,u型管,注射器,压力计。

4.设计思路

同学在初中时就已经有了固体、液体和蔼体的概念,生活中也有热胀冷缩的概念,但对于气体的三个状态参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是不清晰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课堂应当以同学为主体,强调同学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着重培养同学的创新思维本事和实证精神。这节课首先利用做容易的演示试验,让同学明了气体的质量、温度、体积和压强这几个物理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然后与同学一道研究试验计划,确定试验要点,接着师生一道试验操作,数据的处理,得出试验结论并深化研究,最后容易应用等温变化逻辑解决实际问题。

5.教学流程:(略)

6.教学过程

6.l课题引入

演示试验:变形的乒乓球在热水里恢复原状

乒乓球里封闭了一定质量的气体,当它的温度上升,气体的压强就随着增大,同时体积增大而恢复原状。由此知道气体的温度、体积、压强之间有互相制约的关系。本章我们讨论气体各状态参量之间的关系。

对于气体来说,压强、体积、温度与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高中阶段通常就用压强、体积、温度描述气体的状态,叫做气体的三个状态参量。对于一定质量的气体当它的三个状态参量都不变时,我们就说气体处于某一确定的状态;当一个状态参量发生变化时,就会引起其他状态参量发生变化,我们就说气体发生了状态变化。这一章我们的主要目标就是讨论气体状态变化的逻辑。

展示课题:第八章气体

师问:同时讨论三个及三个以上物理量的关系,我们要用什么办法呢?请举例说明。

生:控制变量法

比如要讨论压强与体积之间的关系,需要保持质量和温度不变,再如要讨论气体压强与温度之间的关系,需要保持质量和体积不变。

师:我们这节课首先讨论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变化关系。

我们把温度和质量不变时气体的压强随体积的变化关系叫做等温变化。展示本节课题:

第一节气体的等温变化

6.2新课举行

一、试验探索

1.同学体悟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得出定性结论

全体学生体悟:每个学生用力在口腔中摒住一口气,然后用手去压脸颊,你会怎么样,思量为什么?

小组体悟:每桌学生用一只小的注射器体悟:一个学生用手指头封闭一定质量的气体,另一个学生缓慢压缩气体,体积减小时第一个学生的手指有什么感觉,说明什么呢?反之当我们拉动活塞增大气体体积时,手指有什么感觉,说明什么呢?要求同学体悟并说出自己的感觉和结论(即压缩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增大;反之,体积增大压强减小)

2.猜测

引领同学猜测:我们猜测:在普通状况下,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压强和体积之间可能有什么定量关系呢?

同学:压强与体积成反比例关系(从最容易的定量关系做起)

师:一定质量的气体在发生等温变化时压强与体积是否是成反比例的关系,需要我们进一步讨论.这节课我们用试验探索这一课题。

3.试验验证:

(1)试验设计:

首先,要求同学完整的复述我们的试验目的:探索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状况下压强与体积之间的定量关系.

要求同学按照放在桌上的器材,思量实验计划,并思量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本试验的讨论对象是什么?如何取一定质量的气体?试验条件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一条件?

同学研究回答:讨论对象是一定质量的气体,用活塞封闭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注射器内以猎取,试验条件是气体质量不变,气体温度不变;活塞加油增强密闭性,推拉活塞转变体积和压强;不用手握注射器;缓慢推拉活塞,稳定后再读数。

(或者有其他的试验计划)

问题2:数据收集本试验中应当要收集哪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