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爬山教案范文5篇_第1页
2021年爬山教案范文5篇_第2页
2021年爬山教案范文5篇_第3页
2021年爬山教案范文5篇_第4页
2021年爬山教案范文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爬山教案范文5篇

爬山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鲁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的一篇讲读

课文。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

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

的。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

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

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爬山虎不甚了解。但了解植物的特

点,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热爱大自然这些都是学生于生俱来的

兴趣,课前可让学生实地观察,不失为了解爬山虎的好办法。同

时课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

特点。并通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作者的观察

方法,观察习惯,习作方法,并能迁移运用让学生会观察自己身

边熟悉的植物,并写出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策略

1、课前布置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获得直观感受。

2、根据学生的实际,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

虎的。然后再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研读爬山虎的脚是怎

样的,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墙的,然后再学习其他段落,弄明

白爬山虎的叶子与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关系。

3、课文的重点段落,即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特别是爬山

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

度。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并充分交流读书的

收获。为了突破这一理解上的难点,要借助多媒体展示爬山虎紧

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一边演示一边读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

自主发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而课文的最后一部

分,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对比,了解爬

山虎的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墙的

依赖关系。

4、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重点与举相机引导学生了

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借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5、利用资料袋,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观察自

己感兴趣的植物,并做记录;或是做个小实验,连续观察实验中

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并能

有意识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也能留心观察、写观察日记。

四、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

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能

抓住主要课文内容。

4.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写具体的,学习作者细心

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五、重点难点

通过学文、观图和实际观察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

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爬

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是理解的难点。

六、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制作演示课件。布置学生课余

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一种植物,请看(出示图

片:满墙的爬山虎),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生齐:爬山虎)

2、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呢?

其实,你们平时看见的都是爬山虎的什么?(生:叶子)

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生——)

爬山虎的脚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很少会有人注意。但叶圣陶

爷爷却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

的__——《爬山虎的脚》。

3、板书课题(师边板书边指导:“虎”是本课的生字,我们

来一起写一下。)

4、齐读课题

(1)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

(指生: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

(2)那叶圣陶爷爷都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

课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大家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请大家再大

声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

句子可多读几遍。开始吧!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采用自愿选择段落的方式,指5名

学生分别读5个自然段)注意: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哪些段写

了爬山虎的叶子,哪些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1)学生读课文时,如果出现读得不准确的字音,等这一段

课文读完后,老师要立刻纠错,并让全班学生齐读两遍,加以巩

固。

(2)(学生读完第2段时)

师:同学们,这段课文中的(课件出示:均匀、空隙)“均匀”

是两个生字组成的,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均匀”;“空隙”

的“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读——空隙;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

比如“天空”。

师:让我们再放回句子中读一读(出示句子,齐读):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3)(当学生读完第3段时)

师:这段课文中的“茎和柄”是生字(出示图片),大家认一

认,哪是爬山虎的茎?哪是叶子的柄?(教师指图,让学生说)

(4)课件出示句子,齐读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

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理清层次

(1)师:刚才大家读得认真,听得仔细,那课文哪些段写的

是爬山虎的叶子?哪些段写的是它的脚呢?(生:第2自然段写的

是叶子,3、4、5自然段写的是脚)

(2)教师板书:叶子、脚

(3)师:课文共5个自然段,叶圣陶爷爷用了3个自然段写

“脚”,为什么?(生:因为__题目是“爬山虎的脚”,所以,要

重点写“脚”)

(4)师:对,写__要详略得当,重点内容要写具体。今天,

咱们就重点学习三四五段。

三、品读重点,感悟写法。

(一)学习第3自然段,交流“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1、现在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边读边体会:这一段都写了

“脚”的什么?可在课文旁边做批注。(生默读,师巡视看学生读

书、批注的情况)

2、(出示课文)交流: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

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师:谁来谈谈:通过读你知道,这段都写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这段写了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形状和颜

色”。

(师板书:位置、形状和颜色)

(2)师:脚的位置在哪呢?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生读: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

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师:出示图片指着:大家看,这就是茎上长叶柄的地方。那

它的脚长在哪里?(生指说:它的反面),对,叶柄的反面就是脚

生长的位置。

(3)师:那脚的形状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生读: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

角。)

师:作者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生: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

师:可是当它巴住墙的时候变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联系下

文说说(生说:像蛟龙的爪子)

(4)师出示“蜗牛的触角”“蛟龙的爪子”和“爬山虎的脚”

的对比图”:大家看,这就是蜗牛的触角和“蛟龙的爪子”,它

们和爬山虎的脚相似吗?

可见叶圣陶爷爷观察多么仔细,描写多么逼真!

(5)师:那脚的颜色又是什么样的呢?谁来读给大家听?(指生

读: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原来,脚的颜色是嫩红

的!

(6)下面咱们分角色读课文(课件出示)

(请女生读描写位置和形状的句子,男生读描写颜色的句子,

老师读最后一句)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

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

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7)师总结引导:爬山虎的脚位置长得这么隐蔽,形状像蜗

牛的触角那么细,都被叶圣陶爷爷发现了。大家猜猜,他是怎么

发现的?

(生:可能天天都来观察;

可能从刚刚长出来就开始观察,一直到枯萎;

可能观察的时候离得很近,看得很仔细

可能看的时候还扒开了叶子,有时候还拉拉它的茎。……)

(8)师总结:是啊!叶圣陶爷爷因为经过长期仔细的观察,才

能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才能写得这么细致。

(9)让我们再齐读这段课文,进一步感悟它的写法吧!

(图片出示本段课文:齐读)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

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课文第4段,交流“怎么爬的”。

师过渡:那它是怎么往上爬的呢?

1、请大家默读第4段,边读边把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圈

起来。开始吧!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师巡视看学生圈画的情况)

2、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成小圆

片,()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1)刚才大家读书都很投入。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呢?咱们一

起试着说一说。(一起读课文填空)

(2)出示课文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

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

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

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A谁来说说,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

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呢?(指生说:触、变、巴、拉、贴;

师板书)

b大家再读一读这段话,想想这几个动词的位置能调换吗?

为什么?

(请大家边读课文,边在桌子当墙壁,在上面演示一下爬山

虎爬的动作)

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指名交流)

c师讲解总结: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它们之

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

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

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了墙上,对茎才产生了拉力。

叶圣陶爷爷正是准确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

的过程写得很具体,写得这么有序。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

我们应该学习的。

3、引读课文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渐渐爬满了山坡,爬满了

墙壁,爬满房顶。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是这样爬

的——(指名读课文)

不管烈日炎炎,还是狂风暴雨,它总是一脚一脚往上爬,假

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就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

文)

你们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那棵爬山虎正一脚一脚往上

爬,请大家齐读第四段。

4、这里的“一脚一脚往上爬”能换成“一步一步往上爬”

吗?为什么?

5、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几只脚交替着爬,

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

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

脚一脚”往上爬。

6、想亲眼看看它到底是怎么爬的吗?(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

过程,一边演示,老师一边诵读课文内容)

6、看着演示图,能把它爬的过程背下来吗?

(1)先自己练习背诵一下。

(2)指名背诵(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3)咱们一齐看图背诵一遍。

(三)学习第5段,交流: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

1、师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

爬的。大家知道吗?叶圣陶爷爷还发现了爬山虎脚的秘密。请大

家自由读读第5段,看看是什么秘密。(生自由读)

2、(出示课文)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

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

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

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谁能说说是什么秘密?(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

的,脚变成灰色,牢固地巴在墙上。)(板书:变化、萎了牢固)

(2)那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

茎。”说明了什么?

(4)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

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不能!)

雨能阻挡它,不让它向上攀登吗?(不能!)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

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敬佩、喜

爱……)

(5)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师指板书点拨:作者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按照观

察爬山虎“脚”的顺序,给我们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脚

的位置、形状和颜色;一个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还介绍了

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的变化。那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

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

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

(1)观察要细致,要连续观察。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3、以前我们只注意到爬山虎的叶子,而叶圣陶爷爷却对不

引人注目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真是了不起!那__的课

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为什么还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呢?它和

脚有什么关系呢?咱们下节课再探究。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作业设计: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

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

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课下,请同学们仿照《爬山虎的脚》一

文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一种植物。观察得时候,可先从远处整

体看,再从近处一部分一部分仔细看,特别要细心观察它的茎、

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甚至有什么变化,做好观察记录,最

后再具体方面写下来。

板书设计:

5爬山虎的脚

脚位置、形状、颜色

爬:触--→巴--→拉--→贴

变化:萎了牢固

【教学总结】

读过几遍课文,我发现课文写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的“脚”

那两自然段写得特别具体详细,可以作为孩子们仿写的范文。于

是我决定重点带着孩子们研读作者写爬山虎的叶和“脚”的片段,

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然后指导孩子们仿照原文进行小练笔的训

练。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

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

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

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

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我让孩

子们反复朗读这个片段,然后让孩子们说说写了叶子的哪几个方

面。写了叶子的颜色以及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铺排,还有风吹叶

子的样子。有静态的描写,也有动态的描写。然后让孩子们反复

朗读,读出叶的可爱和惹人喜爱。接着引导孩子们重温作者的写

作方法,作者是抓住了叶子的多个方面对叶子进行描写的。最后

让孩子们仿照原文写个片段,写自己比较熟悉的一种植物的叶

子。孩子们写的兴趣比较浓厚,而且没有觉得有什么难度。

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时候,我让孩子

们分组自学,并拿出笔画一画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孩子们的

讨论声很热烈,我到孩子们中间转了几圈,发现几乎全班同学都

无法下笔,而且多多数孩子重在“画”,根本不知道要从书中寻

找答案。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教学效果的。因此我迅速调整了教学,

而是让孩子们朗读这个片段,然后让孩子们拿出笔圈出文中表示

爬山虎如何爬的动作的词,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爬山虎是如何爬

的。此时,孩子们的学习目的明确了,也没有了什么障碍。孩子

们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了。集体交流的时候,有半数的孩子

已经能用自己的话描述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这篇课文学完,我还是有不少的感悟的。其一,我的孩子们

读书的时候仍然不够大胆,没有兴趣,更谈不上什么声情并茂。

多给孩子们朗读的时间,让孩子们能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绝对不能放松。其次,孩子们根本没有

合作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给孩子们创设协作学习条件

和氛围,让孩子们具备协作意识,学会合作。其三,课时效率低

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摸情孩子们的学情,提

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确实提高课时效率。

爬山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1、2段。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二、教学重点

学习1、2段。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不易懂的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爬山虎吗?爬山虎是动物还是植物呢?学习

这篇课文后,你就明白了。

大家看投影:

爬山虎是什么样儿?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它茎能附着在岩石

或墙壁上,它怎么会长脚呢?有什么特点呢?

(二)自学课文。

1.读生字表,划出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词义;

2.读通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个别学生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句;

2.检查生字认读及部分词语理解情况。

萎:干枯,衰落的意思。

空隙:中间空着的地方。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3~5)

2.第1、2两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五)讲读第1段。

1.个别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段写什么?

写作者在哪两处地方看到爬山虎。

2.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

都在墙上。

3.你如果看到这两处景象你会怎么想?

爬山虎大概是长在墙上吧,爬山虎大概是靠墙生长吧?……

4.教师小结:

作者这样写,也正是以这两处的爬山虎生长的情况,告诉我

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

5.齐读第1自然段,体会作者是如何告诉我们这两处的爬山

虎的。同时思考:这两句话除了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外,

你还能从句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从满是,一大片看出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六)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2.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这一段共四句话:第一句写叶子颜色的变化;第二句写长大

的叶子引人注意;第三句讲叶子颜色美,排列整齐、均匀;第四句

讲风吹过时的景象。

3.叶子颜色美表现在哪里?

红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理解新鲜、舒服的词义。说爬山

虎的叶子绿的醒目,叶子生长旺盛,充满生机,所以看上去让人觉

得非常舒服。

4.叶子的均匀,整齐表现在哪里?

整齐:“叶尖一顺儿朝下”。

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5.导读。

爬山虎叶子的颜色是这样变化的:

――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

绿的。

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颜色很美。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爬山虎的叶子长得很整齐。

――叶尖一顺儿朝下。

爬山虎叶子长得很均匀。

――没有重叠起来,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当风吹过时,满墙的叶子也很美丽。

――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6.边读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拂:轻轻擦过

漾:原指水面微微动荡,这里指墙上的爬山虎叶子轻轻波动。

7.齐读课文,个别读。

8.归纳段意:

第二段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七)布置作业。

抄生字,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3、4、5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

思写清楚的。

二、教学重点

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写清楚的。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上节课我们知道爬山虎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再来

看看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

(二)讲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

思考: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

2.导读:

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呢?(齐读)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呢?(齐读)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

生长位置,边看图边说;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脚的样子:枝状的――指六七根细丝构成的样子,像蜗牛的

触角――指每根细丝的样子,脚的颜色――嫩红的。

4.这些内容作者是如何说的呢?

再读课文。

5.教师指图,引导学生按课文叙述顺序独立练说。

6.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思考: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7.导读: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呢?(齐读)

8.写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中,作者通过观察,写出了爬山虎

向上爬的哪几个动作?(触、巴、拉、贴)

9.导读:

“触着墙的”是爬山虎的什么?(齐读)

是什么东西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齐读)

细丝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以后,使什么紧贴在墙上呢?(齐

读)

10.教师边指图演示,边让学生用课文中语句练说。

11.左右练说: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一脚一脚地向上爬的。

12.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讲什么?

13.齐读第4自然段。

14.默读第5自然段。

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意思?三句话围

绕哪一点写的?

15.齐读第5自然段。

16.归纳第3段段意:

讲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总结全文。

1.作者是怎样具体清楚地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先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再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写爬

山虎脚的特点,写爬山虎脚的特点时,先写脚的样子,再写怎样爬,

然后写脚的变

爬山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均匀、重叠、

空隙、铺满、叶柄、蜗牛、蛟龙、嫩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具体表达的方法,培养留

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撂跤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用细心观察和连续观察的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

并进行具体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满墙

的植物是什么吗?”(生:爬山虎)“你结合图片说说它为什么

叫这个名字?”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你重点说出了‘爬’这

个特性”,人走路用脚,那爬山虎在墙上爬行也是要靠脚的,那

它的脚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2、板书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老先生笔下的

《爬山虎的脚》

二、预习检测

1.检测词语认读

均匀重叠痕迹铺满叶柄蜗牛(指名读,读的正确、声音洪亮)

嫩茎蛟龙(指名读,茎和蛟读音容易出错,你都读正确了,

真了不起!)——开火车读

空隙借助字义区分字音

2.写字教学,学写“逐”

a交流易错点:一个汉字首先应书写正确,所以我们先从易

错点交流,出示“逐”的甲骨文,象人(脚)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

的样子,解释“豕”(“猪”的意思,三撇分别代表“突出的鼻

子、短而粗的退”),所以你就不可以再把它的腿绑住了;三撇

平行要等距

b交流主笔和结构:接下来,要写工整和美观,就从主笔和

结构来交流一下吧,横折折撇短为妙(和距离点的距离一致),

平捺为主笔要舒展,让整个字看起来更稳定。走之底的字要注意

内紧外松,中间写紧凑,豕和走之底的间距要小。

范写;学生练写;投影反馈,三星评价;再次修改。

【不一定非要按照先说易错点再说主笔和结构的顺序来交

流,只要孩子将注意事项说到位了就可以了。田字格应再大一点,

把“内紧外松”的特点凸显出来。】

三、初读课文

今天我们继续训练用段意合并法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

方,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爬山脚的特点。

【本篇课文的文体是“状物类”,状物类__应该抓住事物的

特点来写。】

老师总结:你不仅概括地十分准确,通过你的回答,我们还

知道你已经理清了课文的叙述顺序,作者按照先写“爬山虎生长

的地方”,再写“爬山虎叶子的”,最后写“爬山脚的特点”的

顺序来安排写作,这样会让__显得更有层次。

四、再读课文,品析文本

过渡:课文的题目叫《爬山虎的脚》,那作者是怎样把爬山

虎脚的特点写具体的'呢?

思考:请大家默读课文的3.4.5自然段,圈画出相关语句,

并简单写一下感受。

【预设一】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

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总结:作者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描写的这么具体,得

益于作者在观察的时候,非常(仔细、细致)。是啊,细心观察

有助于我们发现事物的特点。(板书:细心观察)

【学生直接抓到的信息是比喻句,也说出了细丝的特点-“细、

和软”,我在课堂上想引导所有学生感受到作者在写细丝时的语

言,应该说:“孩子,你看看,这里的细丝指的是什么啊?”学

生会说“爬山虎的脚”,那我顺势引导:“孩子,你再找找,写

细丝的词语还有哪一些?”,随着这样的引导,最后再来总结,

原来这一部分是在写爬山虎脚的形状。而我当时,心里太急切想

让孩子说出这一部分是围绕着什么来写的,所以,在引导的时候

不够顺畅。】

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这细丝就是“爬山虎的脚”,原来它的

颜色是“嫩红”的。你们看,爬山虎的脚多么惹人喜爱啊。

想象画面朗读:让我们带着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再来有感

情地读一读这段话吧!齐读

【预设二】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了小

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总结:①“巴”:用手演示,理解“巴”-紧紧地黏在墙上,

让我们感受到爬山虎的脚有很大的抓力、很牢固。怪不得,在生

物学上,爬山虎的脚有一个叫“吸盘”的专业名字呐。“拉”:

有力量,如何完成这个动作的?细丝由直到弯,表面上看是缩短

了距离,实际上是产生了一种拉力,使嫩茎紧贴在墙上,作者用

了短短的两句话就把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过程还原在我们

面前,源于他巧用动词。【课前老师让你们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我收到了两幅不一样的图画,你们看一下哪一张是正确的?先找

一下两张照片的不同,再次阅读文本,找一找不同的原因是什

么?】为了突出爬山虎脚的这些特点,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是

怎样的呢?——指名读——同学点评,重读动词——指名读。【图

片演示“爬”的过程时,速度再慢一点,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感

知。】②“一脚一脚”:与“一步一步”比较,体会到爬山虎爬

得很不容易。【爬山虎唯有借助不断长出来的新的脚才能生长,

所以是“一脚一脚”,而不是像人脚一样,可以交换前进。】指

名读(你能带着这种情感来读一读这句话吗?)——点评“一脚

一脚”放慢速度——全班齐读。⑤积累背诵:这段语言这么精彩,

真的是应该积累下来啊!现在请大家结合你之前画得那幅画,尝

试背诵一下这个自然段吧!男女生比赛背诵。

孩子们,作者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不仅仅是源

于他细心的观察,还在于他的观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你从哪些

词语当中体会到的?(原先、现在)(板书:连续观察)

五、方法实践,自学第二自然段

要求:作者的细心观察和连续观察在原文当中还有所体现,

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能够体现作者“细心观察和连续观

察”的语句,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

【预设三】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微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

看得很。”

交流:通过“叶尖一顺儿朝下”可以看出爬山虎的叶子很整

齐、排列有规律,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叶子受到重力的作用而

叶尖朝下;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是为了使每片叶子都能得

到充足的光照,“却也不留一点空隙”,又让我们感受到爬山虎

的叶子长得是多么的茂密啊,这是一种静态之美;【“一顺儿”

没有处理意思,指的是同一方向,体现排列整齐,“铺”和“均

匀”相呼应,再慢一点,让学生慢慢说。】

“漾”,把被风吹过的叶子比作波浪,满墙的爬山虎,一层

一层地随风飘荡,多么美的一幅画面啊,作者又赋予了爬山虎一

种动态美。

【孩子们在这里抓到了“拂”这个字,“拂”是促使爬山虎

叶子荡漾的原因,在这里品析“漾”时,“拂”字的品析也不能

少。】

孩子,现在,你知道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要写爬山虎

的叶子了吗?这叶子之所以长得如此茂密、可以爬满整个墙壁,

功劳最大的就是爬山虎的脚。

六、写作方法总结

当我们在观察一个事物的时候,能够做到细心和坚持,就很

容易找到这个事物的特点,如果你还可以通过文字具体地表达出

来,那你的__一会很精彩。

七、推荐阅读

爬山教案篇4

【教学要求】

1、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

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2、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

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句,练习用“受益匪浅”“堪称

楷模”造句。

【教学重点】

1、从__作者的切身感受中体会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2、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检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预习情况

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从课文中能看出来吗?

2、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

在上一组,我们学习了“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那片绿

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比较长,同学们用五分钟时间,把课文很

快地看一遍,想一想,怎样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再现再把你认

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出来。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⑴讨论:

课文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

⑵交流:

你画出了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想一想,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一

张画像》这篇作文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

课文中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

五、布置作业

看看这一课的生字,想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开火车读课文第一部分,每个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读

得准确、流利。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是怎样修改作文的。

二、学习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文的

1、谈话,激发兴趣:

在课文中,作者举了几个例子,说明叶圣陶先生是怎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