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护理学-中医护理原则_第1页
中医基础护理学-中医护理原则_第2页
中医基础护理学-中医护理原则_第3页
中医基础护理学-中医护理原则_第4页
中医基础护理学-中医护理原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目标第一页,共66页。上节课回顾中医护理的特点~~~第二页,共66页。中医护理原则的含义是指导护理工作的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理论指导下,根据四诊获得的客观资料,在对护理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综合与判断的基础上,制订出对护理工作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护理规律。第三页,共66页。一、中医护理的总则护病求本,以平为期知常达变,因势利导第四页,共66页。护病求本——最根本的原则本:本质、本原、根本、根源之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在治疗护理疾病时,应寻找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护理。第五页,共66页。以平为期——最基本的原则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衡是疾病的根本矛盾。治本的基本原则就是调整阴阳。《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解决人体阴阳两方面所发生的自身不能解决的矛盾,使机体重新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第六页,共66页。知常达变,因势利导疾病的病理变化是极为复杂的,病变过程亦有轻重缓急。故护理尚须知常以达变,因势利导,灵活运用护理原则,切忌墨守一则,刻遵一律。第七页,共66页。二、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一)扶正祛邪(二)调整阴阳(三)正护法与反护法(四)标本缓急(五)三因制宜(六)治未病第八页,共66页。(一)扶正祛邪

第九页,共66页。邪气致病因素正气机体抵抗力正邪第十页,共66页。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扶正多用补虚的方法。(1)食补与药补(2)调摄精神情志(3)动静相宜祛邪即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的方法。第十一页,共66页。扶正与祛邪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正盛邪自祛”:扶正是为了祛邪,通过增强正气的方法,驱邪外出,从而恢复健康。“邪去正自安”: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损害而达到保护正气,恢复健康的目的。第十二页,共66页。以“扶正不致留邪,祛邪不致伤正”为度分析正邪力量的对比情况,分清主次,决定扶正或祛邪,或决定扶正祛邪的先后。第十三页,共66页。灵活应用扶正:虚证,正气虚而邪气不盛。祛邪:实证,邪实而正气未衰。扶正祛邪兼用:虚实错杂证,正虚邪实。先祛邪后扶正:邪盛正虚先扶正后祛邪: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第十四页,共66页。(二)调整阴阳第十五页,共66页。1、调整阴阳的概念是针对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变化,采取损其有佘,补其不足的原则,使阴阳恢复相对的平衡状态。第十六页,共66页。实证阴偏盛阴偏衰虚证阴阳阳偏衰阳偏盛正常正常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第十七页,共66页。实者泻之——损其有余泻其阳盛,治热以寒——适用于阳盛而阴相对未虚的实热证(“阳盛则热”)损其阴盛,治寒以热——适用于阴盛而阳相对未虚的实寒证(“阴盛则寒”)第十八页,共66页。阴阳实证阳偏盛正常实者泻之泻其阳盛,治热以寒第十九页,共66页。实证阴阳损其阴盛,治寒以热阴偏盛正常实者泻之第二十页,共66页。虚者补之——补其不足滋阴以制阳——阴虚阳亢的虚热证(阳病治阴)扶阳以制阴——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阴病治阳)阴阳互制阴阳互济阴阳并补——阴阳两虚证。应分清主次。

回阳救阴亡阳——益气回阳固脱亡阴——益气救阴固脱——适用于阴阳亡失者阴中求阳——阳偏衰,扶阳剂时佐用滋阴药,阳得阴助生化无穷阳中求阴——阴偏衰,滋阴时佐用扶阳药,阴得阳生泉源不竭第二十一页,共66页。阴偏衰虚证阴阳正常虚者补之滋阴以制阳

第二十二页,共66页。虚证阴阳阳偏衰正常虚者补之扶阳以制阴第二十三页,共66页。(三)正护法与反护法第二十四页,共66页。正护法(逆护法)逆其证候的性质,而进行护理方法。反护法(从护法)顺其疾病的假象而护理方法。服药护理的反佐法第二十五页,共66页。正护法(逆护法)的应用适用于疾病的本质和现象相一致的病证。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第二十六页,共66页。反护法(从护法)的应用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病证。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第二十七页,共66页。第二十八页,共66页。正护与反护的概念有别,适用病证有别正护法与反护法,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护的,同属于护病求本的范畴。但是,正护与反护概念有别,适用病证有别:第二十九页,共66页。病变本质与临床表现相符者,采用正护法;病变本质与临床表现的属性不完全一致者,则适于用反护法。第三十页,共66页。(四)标本缓急第三十一页,共66页。邪气症状后病正气病因先病标本第三十二页,共66页。标本缓急

第三十三页,共66页。1、急则护其标一般适用于卒病且病情严重,或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危及生命的某些症候时。百年传承增大增粗。【男人必看】免费分享一个延时秘方。可以试试看一下万一真的很神奇呢wx:msdf003

第三十四页,共66页。2、缓则护其本一般适用于慢性疾病,或当病势向愈,正气已虚,邪尚未尽之际。第三十五页,共66页。3、标本同护法即标本兼顾。适用于标病和本病俱急之时。但仍要分清主次。第三十六页,共66页。(五)三因制宜第三十七页,共66页。三因制宜第三十八页,共66页。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地理环境、个体的体质差异等均对疾病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护理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以采取适宜的护理方法。第三十九页,共66页。三因制宜充分体现了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在实际应用上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第四十页,共66页。1、因时制宜第四十一页,共66页。四时阴阳消长是万物生、长、化、收、敛、藏的根本春夏秋冬阳长阴消阳之极阴长阳消阴之极第四十二页,共66页。(1)因时制宜的概念

根据四时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第四十三页,共66页。(2)因时制宜的应用一年四季,有寒热温凉的变迁,护理时要考虑当时的气候条件。第四十四页,共66页。因时制宜应用例:“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春夏季节,气候由温渐热,阳气升发,人体腠理疏松开泄,即使外感风寒,也应注意慎用麻黄、桂枝等发汗力强的辛温发散之品,以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而秋冬季节,气候由凉变寒,明盛阳衰.人体腠理致密,阳气潜藏于内,此时若病热证,也当慎用石膏、薄荷等寒凉之品,以防苦寒伤阳。

第四十五页,共66页。因时制宜应用例: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春夏是阳长阴消的阶段,顺应阳长的气化趋势养阳,效果就会比其他时候要好。秋冬养阴:秋冬是阴长阳消的阶段,顺应阴长的气化趋势养阴,效果就会比其他时候要好。第四十六页,共66页。因时制宜应用例: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第四十七页,共66页。冬季阳气向里向内,处于收藏状态;在外的阳气虚少,在里的阳气积多;因而表现为天寒地热,对应于人,则为“阳气在里,胃中烦热”。吃萝卜可以清解积热。冬吃萝卜第四十八页,共66页。夏吃姜夏季,阳气蒸蒸,向上向外散发,故天气十分炎热;但与此同时,在里的阳热反而虚少,因而容易生冷生寒,故地下表现得相当阴冷。相应于人,就是“阳气在表,胃中虚冷”,心烦口渴,却容易腹泻。吃生姜以温胃健脾。夏天过食寒凉、空调过冷,易损伤脾胃阳气,表现为恶风怕冷、疲乏无力、腹痛腹泻、食欲不振、口中粘腻等。喝生姜汤,可散寒祛暑、开胃止泻。第四十九页,共66页。2、因地制宜第五十页,共66页。(1)因地制宜的概念不同的地理环境,由于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不同,人的生理活动和病变特点也有区别,所以护理亦应有所差异。即根据地域的不同,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第五十一页,共66页。(2)因地制宜的应用我国西北地区,地势高而寒冷,其病多寒.护宜辛温;东南地区,地势低而温热,其病多热,护宜苦寒。第五十二页,共66页。又如,相同的病证,治疗用药亦当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例如,用麻黄、挂枝治疗外感风寒证,在西北严寒地区,药量可以稍重,而在东南温热地区,药量就应稍轻。第五十三页,共66页。3、因人制宜概念:根据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精神状态不同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第五十四页,共66页。(2)因人制宜的应用:例:在治疗护理时不能孤立地看待疾病,而要看到病人的整体情况。

第五十五页,共66页。六、治未病第五十六页,共66页。“治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三处明确提出“治未病”的概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第五十七页,共66页。“治未病”《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灵枢·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第五十八页,共66页。”未病“的三层含义“未病”——“无病”,即健康状态。“未病”——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处于“潜伏”时期。“未病”

——已病而未传。第五十九页,共66页。什么是“治未病”?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治未病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第六十页,共66页。未病先防“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健康无病之人,重在养生调摄,预防疾病的发生

①提高正气抗邪②防止病邪侵犯

第六十一页,共66页。欲病早治欲病病情潜隐,尚未显露,几乎无自觉症状病情轻微,仅有先兆表现《素问.刺热论》:“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第六十二页,共66页。既病防变张仲景:“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清代名医叶天士:“先安未受邪之地”第六十三页,共66页。“治未病”的三层含义平素养生,防病于先——未病先防防微杜渐,欲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