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的教学设计一等奖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17241b042a62d4a233c0218f5983e6d/917241b042a62d4a233c0218f5983e6d1.gif)
![《枫桥夜泊》的教学设计一等奖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17241b042a62d4a233c0218f5983e6d/917241b042a62d4a233c0218f5983e6d2.gif)
![《枫桥夜泊》的教学设计一等奖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17241b042a62d4a233c0218f5983e6d/917241b042a62d4a233c0218f5983e6d3.gif)
![《枫桥夜泊》的教学设计一等奖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17241b042a62d4a233c0218f5983e6d/917241b042a62d4a233c0218f5983e6d4.gif)
![《枫桥夜泊》的教学设计一等奖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17241b042a62d4a233c0218f5983e6d/917241b042a62d4a233c0218f5983e6d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枫桥夜泊》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1、《枫桥夜泊》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导入:
1、学生齐读课题。
2、破题。
师:枫桥夜泊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在枫桥边停靠。
师:有补充的吗?
生: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
师:谁停的?
生:张继。
师综述:张继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而写下这首诗,由于这首诗,让一座小小的寺庙和一座名不见经传的桥盛名起来,也让张继名垂青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感觉一下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1、自由读课文。
2、学生汇报。
生1:有点伤感。
生2:有点凄凉。
生3:感觉诗人有点忧愁与孤独。
师:读诗的初步感觉很重要,教师读诗也有自己的感觉。我的感觉想通过我的朗读表达出来。
师如情入境的朗读博得听课教师的集体鼓掌。
师:请你们也把你们的感觉放进去,读出你的味道。
学生自由读诗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师: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1:月落、乌啼、寒山寺、江枫、渔火。
生2:我来补充:还有霜满天。
生3:客船。
生4:还有钟声。
教师适时出示归纳了景物名称的课件。
师:看这些都是诗中景物,,这些景物汇合在一起就成了这首诗。假如把这首诗读成一个字,一个表达情感的字,是什么字?
生:愁。
师:请大家带着愁读,边读边品尝,拿出笔,看诗人通过哪些描写突出这个字的?
生批划读后汇报。
生:我从乌啼中体会出来的。乌鸦就在哭蹄,感觉很难过。
师:读读这句。
生读。
适时品析月落乌啼霜满天。
(适时品析月落乌啼霜满天。)
师:这句还有什么体会?
生:霜满天中的霜让我觉得很严寒。
师:一个霜让我想起李白的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明明是在地上的,这里怎么说霜满天?认真读读、品品,看能否品出什么?
(教师课件出示比照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
月落乌啼霜满地
......
生:第一句好,感觉得很冷。
师:从中透出冷。自己体会体会。
齐读该行诗。
师:诗象品茶、品酒,渐渐品出它的味道。
品析其次行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一棵的枫树。
师:是这样的枫叶吗?
(课件出示火红的枫叶图)
生:不是,没这么红了,是枯黄的。
师:闭上眼睛,走如这种情形。
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比画面读读这首诗。
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诗。
师:诗中谁跟谁相伴?
生:江枫与渔火。
师:张继有人相伴吗?你由此体会到什么?
生1:很孤独。
生2:很凄凉。
师:把这种感觉读到诗中去。
学生读诗。
师:眠什么意思?
生:睡觉。
师:谁睡了?
生1:江枫睡了。
生2:渔火睡了。
师动情强调:江枫
生:睡了。
师:船家
生:睡了。
师:整个大地
生:都睡了。
师:由此可以想到岸上,整个姑苏城的人都睡了,只有张继没睡。
师:把你们刚刚的话起来,就是一首诗,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呀!
课件出示:
江水睡了,
桥睡了,
船家睡了,
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独张继醒着,
夜愈深愈难眠。
师:谁读读?读这首小诗。
生单个读。
师:读出夜晚的安静,读出诗人的悲伤。
学生齐读。
师:为什么夜愈深愈难眠?
生1:很孤独,
生2:想家。
生3:想他的孩子。
生4:想他的爸爸妈妈。
师:对愁眠原来是对愁难眠呀!把感觉放进去读读。
学生读前两行。
品析第三四行诗。
师:诗是越品越有味,往下看,读读。
学生读第三四行。
师:要想读得有味道,就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
生:诗人在这里是个客人。
师:客人什么意思?
生:不是在自己的家乡,是别人的家乡。
师:客人是谁?
生:是张继。
师:客人就是诗人。大家还记得王维的一首诗吗?
生齐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你从客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张继怎样的感情?
生略。
师:你就是诗人,你就在客船上,远处传来寒山寺那悠远的.钟声,的心情是说不出来的,读吧,读出那种味道,读得像寒山寺的钟声,越梁绕耳,绵延悠长。
学生有滋有味的读。
师:读出了凄凉,读出了悲伤,带着这种感觉读读整首诗,来理解张继那难眠的一夜。乐曲伴奏。
学生读,读的凄清,读得哀痛。
师: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张继吗?
生:你为什么这么愁?
师:是啊,张继,你为什么这么愁?
生答略。
师:家乡襄阳与姑苏相隔千里,家乡的生活那么美妙,此时此刻,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想像答略。
师:回忆家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的,丝丝缕缕都是甜美的。但在这里只有
生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没有熟识的家乡山水,没有熟识的乡土乡音,这里有的只是
生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在这里,张继生活了年,张继一生漂泊,他到死都没有回到家乡,在这里只有无尽的思恋,带着一腔情感再读读
生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在1200多年前的那个夜晚,张继为什么那么悲伤?我们没有方法知道,但有一点,但他把自己的情融入到这首诗中,为我们制造出情境交融的艺术境地。从古到今,诗人吟枫桥,书法家写枫桥,画家画枫桥,唱歌家唱枫桥,就在诗、书、画、乐中连续着桥。
2、《枫桥夜泊》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日,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很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闻名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熟悉生字
1、请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状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当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比,理解诗意
1、理解课题。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白什么?(贴卡片“泊”)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严寒、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其次句:你还观察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独、孤独)诗人想起了家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6、朗读训练
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观察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朗读训练
9、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
这样的漂亮,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模糊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严寒,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请学生沟通:张继,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5、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五、指导写字
1、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构造。
3、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听到的有()和(),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3、《枫桥夜泊》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日,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很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闻名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熟悉生字
1、请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状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当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比,理解诗意
1、理解课题。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白什么?(贴卡片“泊”)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严寒、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其次句:你还观察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独、孤独)诗人想起了家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6、朗读训练
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观察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朗读训练
9、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漂亮,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模糊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严寒,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请学生沟通:张继,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5、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五、指导写字
1、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构造。
3、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
)、(
)、(
)、(
)、(
)、(
),听到的有(
)和(
),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2、背诵课文。
4、《枫桥夜泊》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状况
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残、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解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可以师生准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二、学习《枫桥夜泊》
1、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使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争论。
3、全班沟通,汇报自学状况,相互补充,相互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风光,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会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亲密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拂晓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周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充满着满天霜华。其次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突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提醒了夜的肤浅,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纳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风光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边看书中的插图,边读诗句,体会当时的心情。
5、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消失画面),然后指名读,再评读。
6、背诵这首诗。
三、体会学法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这首的?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写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学习方法:
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5、《枫桥夜泊》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意。
2、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的意境。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悟诗人“愁”的情怀。
3、通过诵读一组古诗,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的意境。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悟诗人“愁”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思乡导情:
同学们,每当你心中有欢乐、有苦恼、有欣喜时,你是用什么方式表达的?
预设:用表情或语言,还可以用手中的笔。
是呀,还可以用手中的笔。在我国古代,诗人们用一首首诗记录生活,表达感情,许多诗成了千古的佳作,这也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绚烂的文化。
在众多的情感中,有一种情感,会伴随人的一生,也伴随人类的全部历史,这就是乡愁。从古至今,写愁眠的诗歌不计其数。在中国的古诗词中,写乡愁的诗是比比皆是。
(出示)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表达出的思乡之情。齐读
(出示)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裂,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沉痛。齐读
(出示)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际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表达诗人对远方的亲人殷切思念的情思。齐读创立时间:2023-5-411:19:00
(出示)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齐读
(出示)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
苏轼由于政治境况的失意,以及和弟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思绪满怀。
小结:大家肯定发觉,全部的愁绪都与一种景物联系在了一起,这个景物就是——明月。于是,诗人的思乡之愁、思念之情,都寄予在了明月上。那么没有明月的夜晚呢,诗人又把浓浓的思乡之愁寄予在了哪里?
【设计意图】古诗的整合,使学生头脑中对“明月”的情感有了积淀,初步体会诗人借明月抒情感的情怀。
过渡:今日走进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诗(板书课题)《枫桥夜泊》
二、提醒课题,解字读题
1、齐读课题,“泊”是什么意思?(板书:停靠)
2、读了题目,你还知道了什么?
预设:在枫桥这个地方,唐朝诗人张继途径此地,泊船夜宿。
3、理解了题目,谁来读一读题目?(指名读)
请感觉一下第三个字带给你的感觉,再读,读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读。
【设计意图】从古诗的题目入手,初步感知“泊”发生的时间、地点,确定整首诗悲凉的感情基调,为理解诗句做铺垫。
三、通读感知,读懂诗意
1、自学字词,读通读顺
(1)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自由朗读,读正确,读通顺。
(2)看着书下的解释,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小组内沟通,教师巡察,点拨
(4)齐读
2、读出韵味,读出感觉,像刚刚读题目一样,有感情地读诗。
【设计意图】鼓舞学生在正确朗读的根底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培育学生利用书下解释,了解古诗的力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熬炼语文力量。
四、感悟愁眠,体会愁思,感情诵读
1、抓“眠”入景
(1)在这夜半时分,诗人张继在干什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哪些词语感觉出张继没有睡觉?
预设:他目睹月亮落下去了,没睡;听到乌鸦的啼叫,没睡;诗人感觉到了霜气的降落,没睡;看到江枫、渔火,没睡
(2)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鸟啼,身感霜气的降落,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情读《枫桥夜泊》
2、抓“愁”悟意
(1)张继旅途很辛苦,本应当早点休息,而他却久久未眠,为什么?
(2)愁者,愁心,愁思,看看古诗,究竟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
预设: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钟声,这些景象使张继愁绪满怀。
请你抓住这些词语,读一读,说说这些词语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预设:
月落带给人一种孤独失落的感觉。
乌啼,在这安静严寒的深秋,听到乌鸦的啼叫,给人一种凄凉,甚至心慌的感觉。
霜满天,给人的感觉很冷。
追问:身体冷,还有什么冷?这是身心俱冷,带着这种情感读读这一句。
江边的枫树、渔火若明若暗,好像也在说明是人的心跳动不已。
这钟声一声声的传来,好像敲在了诗人的心上,使诗人愁上加愁。
师: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虽然旅途劳累,却不能入眠,目睹冷月沉落,耳闻乌鸦悲鸣,深感霜降严寒,看到渔火,江枫,幽幽暗暗,怎能不使诗人感到孤独凄凉,愁绪满怀呢?带着这种情感,读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让学生发觉诗句的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力量与分析力量。抓住诗眼,上钩下联,感受“愁”字,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用词的精确。
3、随钟声释情怀
(1)深情悟读
在这深感孤独、孤独的冷清夜晚,没有亲人的关切,陪伴自己的只有——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在这深感孤独、孤独的冷清夜晚,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有的只是——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在这深感孤独、孤独的冷清夜晚,没有考场上的失与得,有的只是——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里没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钟声畅想
在诗人愁上复愁,深夜未眠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突然而至,一下,两下,三下……敲击着诗人的心坎,此时,钟声在向张继传达着什么?
预设:劝慰,劝慰,暖和,鼓舞……
五、随钟声拓诗篇
在张继之前,没有人写过钟声,但在张继之后,很多人都写到了“钟声”
这是清朝王士祯到寒山寺时,想到了和兄长曾相约一同去看枫,看桥,听寒山寺的钟声,可再也没有时机。
(出示)
《夜雨题寒山寺》
【清】王士祯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带着这种情感,齐读古诗,留意这首诗的韵味。
(出示)
《泊枫桥》
【明】高启
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出名。
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
这是高启到枫桥后,想到了张继,想到了自己的惆怅。
(出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观赏、体验其中细腻的情感,从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尝。
《宿枫桥》
【宋】陆游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照旧半夜钟。
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
陆游西赴巴蜀,途径苏州,深感任重道远,写下了思虑肤浅的《宿枫桥》。
小结:钟声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不变的始终是钟声,当寒山寺的钟声款款消逝的时候,诗人们的愁绪也慢慢化解了。
【设计意图】在诵读这组古诗的过程中,依据诗境选配音乐和画面,给学生营造生动逼真的艺术场景,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学生反复诵读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和诗的美感。
六、情感提升
每首诗都是诗人情感的抒发,每首诗都是时代的表达,每首诗都是历史的见证。在这短短的文字中,蕴含着我们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再次齐诵张继的《枫桥夜泊》。
本设计的教学特点:
这篇诗内简单于理解,适合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对重点字词赐予感悟,在课堂中注意诵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诗的魅力,培育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这首诗,诗眼是“愁”,教学中,我以乡愁的几组古诗,把学生带入古诗的情境中,引入诗题,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古诗的诵读中,,把文字放在画面中,同时配以与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再配以教师有层次的引读,学生的反复诵读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和诗的美感。
在教学中把借“月”抒情和借“钟声”抒情的几首诗整合起来,拓展学生的阅读量,提高诗歌鉴赏力量及学问扩展力量,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深远。
6、《枫桥夜泊》的教学反思
在备这首诗的时候,我觉得让学生来体会诗人的“愁”很难,所以感到很麻烦,在网上看了几篇有关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之后,收获很不多,总觉得二升三的学生没有这样的感悟力量,究竟在他们的脑海里,由景抒情的文章他们一般只会体会出快乐、兴奋等积极向上的情感,哀怨忧愁的好像很难,更何况是古诗呢!面对这样的古诗,我想只能从诗句中的字词理解,进而来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
在课上,我简要地复习了一下上次所学的古诗《山行》,背诵、提问等等,让学生能够温故而知新,以便更好的引入新古诗的学习。开头教授《枫桥夜泊》了,我直接挑明白的情感,告知孩子们:“我们今日所学的新古诗,跟《山行》可不一样。虽然两首都是描绘了秋天的风光,可抒发的情感却不一样,大家要留意体会哦。”开门见山的说法,大大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接下来的听范读过程中,我都留意让孩子们倾听,听听录音教师是怎么读的,语速如何,哪儿停顿,哪儿缓慢,并让大家在书上标好记号。在反应意见的时候,孩子们敏锐的小耳朵果真听出了不少地方,他们争先恐后地告知我,看来,孩子们已经站在了这首诗的门口。有一个学生的答复很精彩,他说:“我听了之后,觉得似乎在叹气。”“叹气”,多朴实的词语,可他却已经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我为他的精妙词语而鼓掌。
围围着“叹气”,我就开头讲解古诗。一些费解的字词解释,我一边口述,一边做板书,孩子们听得很仔细,并开头不约而同地做笔记了。由景抒情,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明白诗人的“叹气”,我从“残月”、“霜天”、“江枫”、“渔火”、“寒山寺”、“客船”这六景,和“乌啼”、“钟声”二音入手,让孩子们来亲临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配上插图,加上诗句的讲解,孩子们开头点头:“是啊,诗人在叹气。”“所以,整首诗都是围绕一个字来写的,那就是……”我立刻接着孩子们的体会,步步深入。“愁。”大家异口同声地答复。“真棒!你们已经读懂了。”我由衷地赞美他们。后来,孩子们已经能够用他们稚嫩的声音,读出诗人忧愁的心情。我想,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算是比拟胜利了。
古诗是难理解的,尤其是这样的古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利使用权授权合同范本
- 个人建房合作开发合同
- 专业技术服务承包合同
- 上海房屋交易合同范本
- 二手房购房合同定金支付协议
- 乡村住宅买卖合同范本
- 个人农田种植承包合同范本
- 临时摊位租赁合同细则
- 个人买卖合同范本
- 互助服务领域推广合作合同
- 课题申报参考:生活服务数字化转型下社区生活圈建设理念、模式与路径研究
- DCMM练习题练习试题
- 《工业化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计算标准》
- 废旧保温棉处置合同范例
- 2024年数据编织价值评估指南白皮书-Aloudata
- 托育园老师培训
-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1-10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 GB/T 18015.2-2007数字通信用对绞或星绞多芯对称电缆第2部分:水平层布线电缆分规范
- DJI 产品交付理论试题
- FCI测试试题附答案
- 新编《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解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