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基础》教案_第1页
《物流管理基础》教案_第2页
《物流管理基础》教案_第3页
《物流管理基础》教案_第4页
《物流管理基础》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流管理》教案

课程说明

课程名称:物流管理

授课班级:物流管理、工商管理本科

邓明荣主编《现代物流管理(第2版)》,高教出版社,2011年版。

学时:54学时

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课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工商管理

课程概述:

《物流管理》物流是21世纪企业进行竞争的战略“利器”。加强物流管理不但可

以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而且还能够增加赢利,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物

流管理日益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本课程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物流的内涵、功能以及物流

管理的内容与技术方法,围绕物流的采购、库存、运输、配送、信息处理等环节,介绍

了各环节如何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从而使各项活动实现最佳的

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本课程紧紧围绕现代物流管

理理论与实践,突出了现代物流管理理论的时代性、系统性和精益性,同时体现了现代

物流管理的实务性、探索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为全面的了解物流管理的基本

理论与分析方法。具体掌握物流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运输管理、物流配送管理、物流

信息系统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内容,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

一般物流问题的能力。为达到上述目的,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做到理论性、系统

性与实践应用性的结合,在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物流管理经验的同时,紧密结合我

国物流管理的实际情况。

课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当代物流管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应用;

2.掌握物流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3.掌握信息管理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4.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5.熟悉我国有关物流管理的方针、政策及法规以及了解国际贸易的惯例和规则;

6.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

主要教学参考书:

1、[美]道格拉斯·兰伯特等著.物流管理.张文杰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

2、[美]约翰·科伊尔等著.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视角(第7版).陈

志杰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8

3、[美]唐纳德·鲍尔索克斯著.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林国龙等译,机

械工业出版社,1999

4、翁心刚主编.物流管理基础.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1

5、王之泰主编.现代物流学.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

6、崔介何主编.物流学概论.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

教学内容:

1.概述

掌握物流的基本涵义;熟悉物流的产生和发展;掌握物流的分类;熟悉物流活动的

基本功能;了解物流业的构成;在理解物流基本涵义的基础上掌握物流管理的概念及物

流管理的主要内容;明确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管理的主要区别;掌握现代物流的主要特

点;明晰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了解我国物流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掌握提高我国物

流业整体水平的措施。

2.物流战略

掌握物流战略的概念及物流战略的内容;了解物流环境战略分析及影响物流战略制

定的因素;掌握物流战略设计的原则及过程;掌握物流战略的实施计划;了解物流战略

管理;掌握物流的控制过程。

3.物流管理组织机构

了解组织机构存在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了解非正式的组织形式、半正式的组织形式

及正式的组织形式;掌握组织机构的定位;了解跨职能管理、跨组织管理;掌握战略联

盟与物流外包;了解我国物流外包存在的问题。

4.物流系统

掌握物流系统概念、要素、模式了解物流与信息的关系;掌握物流信息系统的结构;

掌握物流系统的解决方案;掌握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

5.物流成本及物流成本管理

掌握物流成本的含义;掌握物流主要活动部分的物流成本分类;了解影响物流成本

的因素;掌握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掌握供应物流成本管理、生产物流成本管理以及销

售物流成本管理;掌握库存成本ABC分析管理法及库存成本经济批量管理法。

6.物流运输与搬运管理

掌握物流运输的意义;掌握各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了解理想中的运输工具和方式;

了解影响运输决策的因素;掌握物流的搬运装卸管理。

7.库存管理

了解库存的作用;掌握库存的分类;了解我国的保税仓库和保税制度;掌握库存的

概念;了解“零”库存;了解VMI的基本思想及运作方式;了解仓库的布局;掌握影

响仓库储藏的因素。

8.物流配送、包装与流通加工管理

掌握物流配送的的概念;掌握配送中心设计的必要性;掌握配送中心的分类;掌握

配送中心作业的流程;掌握包装的重要性和意义;掌握包装的分类及标志;掌握流通加

工的含义及分类。

9.国际物流管理

掌握国际物流的概念;了解国际物流的发展及趋势;掌握国际物流的特点;掌握国

际物流管理的内容;最后通过美国、日本和欧洲物流的发展了解发达国家的国际物流状

况;了解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物流策略。

10.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掌握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掌握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的特征;掌握供应链

管理的主要业务流程及其特点;熟悉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

课程习题的要求

本课程系统性、实践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

意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章讲授完毕后应配合本章的重点、

难点内容布置适量的思考题,供学生进行全面复习,并安排适当的随堂测验。

课程学时分配

内容课内讲授答案

疑例、演练

1.62

2.412

3.42

4.42

5.42

6.62

7.612

8.42

9.42

10.411

1142

12411

共计54519

课程教学的方法:

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讨论、个人与小组书面报告、文献阅读、模拟

考核方法:

课堂参与:10%

平时作业:20%

期末考核:70%

第一章现代物流管理导论

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1.掌握物流的基本涵义;熟悉物流的产生和发展;掌握物流的分类;

2.掌握物流管理的概念及物流管理的主要内容;

3.掌握现代物流的主要特点;明晰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4.了解我国物流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掌握提高我国物流业整体水平的措施。

教学难点:物流的概念及分类、物流管理的主要内容、现代物流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物流及物流管理的概念、内容;现代物流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案例分析与研讨、启发互动

计划学时:6学时

课堂考勤、组织教学:3分钟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2分钟

导论:

本章将对物流及物流管理的概念、产生及其具体内容以及物流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

做一系统的分析,以便为读者学习《物流管理》这门课程构建一个清晰的架构。

第一节物流的概述(2个学时)

一、物流的定义

社会分工使社会发展到生产与消费相分离的商品经济,产生了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流

通功能。分工的升级和细化促使流通中的主要职能商流和物流进一步分离。

人们对物流的最早认识是从流通领域开始的,要清楚地说明物流,不能不从流通谈

起,从经济运行的角度(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关系)来看物流的产生。经济运行由生产、

流通和消费组成,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着社会间隔(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同)、场所间

隔(生产地和消费地不同)、时间间隔(生产时间和消费时间不同),是流通将生产和

消费之间的这些间隔联系起来。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行为,具体地流通需要

通过购销、实物流通活动、流通信息活动和资金流通活动来实现。

消费者用与商品价值相等的货币取得商品的所有权,即购销过程,流通经济学称之

为商流过程,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一般是在买卖成交以后,商流完成后,进行物流活动,

即把商品运送到消费者所在地,这个过程即为物流过程,物流是从包装开始,把买到的

商品按运输、保管的要求包装好,通过装卸、运输、贮存、保管等过程,将商品运到买

者手中,流通活动才告结束。

概括而言,“物流”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性运动和时间转换,主要

是创造时间价值、场所价值或一定加工价值的经济活动。这是物流的最简单的最直观也

是最初步的定义。

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Logisticsterms)2001年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物品从

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

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二、物流的产生与发展

物流活动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人类社会出现生产活动时也就存在了物流活动。但

有关“物流”概念却是在20世纪初期才产生,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更是最近几十年来

的事情。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物流及其管理活动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变化和发展,推

动了物流研究和物流实践的发展,也推动了世界经济走向繁荣。本文将对物流研究较早

的美国、日木的物流发展过程进行简单探讨,从中了解物流管理的木质,然后介绍中国

物流发展历程。

(一)美国物流的产生与发展

物流观念的产生和对物流的认识最早出现在美国,美国物流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也最

为先进和完善,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物流观念的产生阶段

20世纪初期,开始出现了一系列有关物流及其相关概念。1901年,约翰·F·格

鲁维尔(JohnF.Crowell)在美国政府报告《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中首次论述

了对农产品流通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费用,揭开了人们对物流活动认识的序幕。此后

ArchShow于1915年初次论述了物流在流通战略中的作用。

而韦德在1916年提出了“流通渠道”的概念,这是早期对物流活动较全而的一种

认识。将物流活动真正上升到理论高度并且加以研究和分析的当数著名营销专家弗莱

得·E·克拉克(FredEClark),他将市场营销定义为商品所有权转移所发生的、包括

物的流通在内的各种活动,从而将物流纳入到了市场经营行为的研究范畴。另外,1927

年卡尔夫在他的《流通时代》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Logistics来称呼物流,为物流的

概念化奠定了基础。

在此期间,美国于1946年成立了全美输送物流协会(AST&L:AmericanSocietyof

TrafficLogistics)。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二战”期间美国军方后勤学的发展,对综合

认识和发展物流功小可没。

(2)物流理论体系的形成推广阶段

进入20世纪50年代,随着市场营销观念的形成,物流逐渐被认为是客户服务的关

键因素。1954年第26次波士顿流通会议上,鲍尔·D·康柏斯题为《市场营销的另一

半》的演讲成为物流管理发展的里程碑。

随后一系列介绍物流管理的教科书相继出现,物流管理逐步成为一门新兴学科。

(3)理论的成熟与物流现代化阶段

进入70年代末,美国运输市场逐步自由化,为物流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

MRP,MRPII,ERP,DRP,DRPII,JIT、看板制等先进管理方法的开发和运用,把认识

物流的高度提升到物流生长的全过程。计算机及现代科技的发展,为物流全面管理的实

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手段。

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一一NationalCouncilofPhysicalDistribution正式更名为

NationalCouncilofLogisticsManagement,标志着现代物流观念的确立及对物流战略管

理的一体化时代已经到来。

(4)物流国际化、信息化及迅速发展阶段

80年代中后期,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经营与生产已经成为实现企业竞争力的

三大支柱。“营销和物流再结合”理论的提出,推动了物流客户服务战略及供应链管理

战略的研究与实践,并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逐渐趋于国际化。

80年代后期计算机技术及物流软件发展的日新月异则加速了现代物流的发展。电

子数据交换(EDI)与专家系统被广泛利用,信息化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志。

美国运输部长RodneyE.Slater提出的《美国运输部1997-2002财政年度战略规划》

成为美国物流现代化发展的指南之一。可以说这个规划是美国物流管理史上的又一个里

程碑。

(二)日本物流的产生与发展

日本物流业发展较美国起步稍晚,但发展迅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验和方法。

(1)物流概念的引入(1956-1964年)

1956年10月,日本生产性本部向美国派出由早稻田大学宇野正雄教授率领的“流

通技术专业考察团”,历时一个多月,弄清了日本以往称为“流通技术”的内容就相当

于美国的PhysicalDistribution(PD),该考察团回国后在《流通技术》杂志上发表了

考察报告,在该报告中直接引用PD,而没有翻译。此后日本亦将此类活动改称为PD。

(2)物流近代化阶段(1964-1973年)

1964年,池田内阁“五年计划”制定小组的平原直谈到PD这一术语时,将其翻译

为“物的流通”,并在1965年的政府文件中正式采用。在1970年前后,这一术语又逐

渐被简称为“物流”,这不仅是单纯的名词简化,更有深层次的意义。物流逐步从“人

工装卸”的低级化物流向“机械化装配、自动化控制”的高级物流发展,物流地位有了

明显提高,作为“第三利润源泉”被提出。物流作为企业经营中的一种管理模式,逐渐

得到大家认可。

(3)物流合理化阶段(1974-1983年)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进入减量经营时期,经营成本的降低对物流提出

了新的要求。物流专业部门的产生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此时物流正由粗放型向集

约型转变。物流作为一种“各种活动的综合体”的行为,被理解为从供应方到需求方的

全过程的一体化的集成,而不仅仅是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

传递等各种活动。同时日木政府“物流成本算定统一基准”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也推动

了企业物流管理的长足发展。

(4)物流现代化发展阶段(1985年至今)

日本经济再次产生重大变革,消费者需求差异增大,泡沫经济产生及崩溃,使生产

细分化、需求多样化成为新时期生产经营的主题,因而对物流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物流经济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受到了高度重视,提出了高附加值物流及just-in-time

(JIT)物流,但同时也带来了物流成本的上升。“如何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成

为20世纪90年代日本物流的主要课题。

1997年4月4日,日本政府提出了《综合物流施政大纲》,该大纲从基本目标、

横向措施、不同领域的措施、构筑各机构合作的政策推动体制等方而阐述了未来日本物

流发展的方向及措施。该大纲对日木物流管理的发展具有历史意义,是日本物流现代化

发展的指针。

(三).我国物流的产生与发展

(1)物流观念引入期(80年代初--90年代中期)

在80年代初以前,中国没有物流的概念,只有流通业、运输业和邮政业等与物流

密切相关的行业。

在80年代初,物流概念传入我国,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直接从日本引入“物流”

这个名词,并沿用“PD”这一英文称谓;另一条途径是物流随着欧美的市场营销理论

传入我国。欧美的“市场营销”教科书中,几乎毫无例外地都要介绍PD,使我国的营

销领域逐渐开始接受物流观念。80年代后期,当西方企业用logistics取代PD之后,我

国和日本仍把logistics译为“物流”,有时也直译为“后勤”。但由于“后勤”一词在

中国有着特殊的含义,再加上国内当时对其概念的理解很不深入,仍然沿用了“物流”

的译法。2001年,国家经贸委制为加以区别,将Logistics概念称为“现代物流”。

期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物流流通协会于1989年5月在北京成功地承办了第八

届国际物流会议,对我国的物流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物流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确

立,人们开始以系统的观点对物流进行研究,在认识上迈出了一大步。当然在我国也有

不少学者认为“物流”思想的起源可追溯自国父孙中山“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之主

张。

(2)物流发展期(90年代中期--90年代末期)

这个时期,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开始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制造业开始本地化,跨国

公司传播了物流理念和产生需求,与此同时,物流市场开始逐步开放,一批“三资”物

流企业产生,传统的储运企业开始向综合物流企业发展,也产生了一批新的民族物流企

业。从某种意义上讲,跨国公司带动了物流需求和促进了物流市场产生。

(3)全面发展期(20世纪末至今)

由于中国经济、科技和管理因素的综合影响,中国物流理论研究和物流实践在近些

年来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物流迎来了它的快速发展期,

加速了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的进程。

三、有关物流的四种认识

1.“黑暗大陆”学说

著名的管理学权威德鲁克曾经讲过:“流通是经济领域里的黑暗大陆。”德鲁克泛

指的是流通,但是,由于流通领域中物流活动的模糊性尤其突出,是流通领域中人们更

认识不清的领域,所以“黑大陆”说法现在转向主要针对物流而言。

“黑大陆”的意思主要是指尚未认识、尚未了解。在黑大陆中,如果理论研究和实

践探索照亮了这块黑大陆,那么摆在人们面前的可能是一片不毛之地,也可能是一块宝

藏之地。“黑大陆”说是对20世纪中在经济界存在的愚昧看法的一种反对和批判,指

出在当时资本主义繁荣和发达的状况下,科学技术也好,经济发展也好都远未有止境。

“黑大陆”说也是对物流本身的正确评价:这个领域未知的东西还很多,理论和实践皆

不成熟。

在某种意义上来看,“黑大陆”说是一种未来的研究结论,是战略分析的结论,带

有很强的哲学抽象性,这一学说对于研究这一领域起到了启迪和动员作用。

2.“物流冰山”学说

物流冰山说是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提出来的,他在专门研究物流成本时发

现,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可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因而人们

对物流费用的了解更是一片空白,甚至有很大的虚假性,他把这种情况比做“物流冰山”。

冰山的特点,是大部分沉在水面之下,而露出水面的仅是冰山的一角。物流便是一座冰

山,其中沉在水面以下的是我们看不到的黑色区域,而我们看到的不过是物流的一部分。

在《物流会计知识》中,西泽修先生用物流成本的具体分析论证了德鲁克的“黑大

陆”说,事实证明,物流领域的方方面面对我们而言还是不清楚的,在黑大陆中和冰山

的水下部分正是物流尚待开发的领域,是物流的潜力所在。

3.“第三个利润源”学说

第三个利润源的说法主要出自于日本。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在其《流通费用》

一书中,将物流系统称之为尚待挖掘的“第三利润源”。

第三个利润源,是对物流潜力及其效益的描述。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人们己经可

以肯定这“黑大陆”虽不清,但绝不是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富饶之源。尤其经受了1973

年石油危机的考验,物流已牢牢树立了自己的地位,今后的问题是进一步开发了。

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第一个是资源领

域,第二个是人力领域。资源领域起初是廉价原材料掠夺或获得,其后则是依靠科技进

步,节约消耗、节约代用、综合利用、回收利用乃至大量人工合成资源而获取高额利润,

习惯称之为第一利润源。

人力领域最初是廉价劳动,其后则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力消耗

或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来降低劳动耗用从而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这个领域习惯称作“第

二个利润源”。

在前两个利润源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被人所重

视,按时间序列排为“第三个利润源”。这三个利润源注目于生产力的不同要素:第一

个利润源的挖掘对象是生产力中劳动对象,第二个利润源的挖掘对象是生产力中的劳动

者,第三个利润源则主要挖掘生产力要素中劳动工具的潜力,与此同时又挖掘劳动对象

和劳动者的潜力,因而更具有全面性。

“第三利润源”学说基于几方面的认识:(1)物流是可以完全从流通中分化出来,

自成一个独立运行的、有本身目标、本身的管理的系统,因而能对其进行独立的总体的

判断;(2)物流和其他独立的经营活动一样,它不是总体成本的构成因素,而是单独

盈利因素,物流可以成为“利润中心”型的独立系统;(3)从物流服务角度来讲,通

过有效的物流服务,可以给接受物流服务的生产企业创造更好的赢利机会,通过有效的

物流活动,成为生产企业的“第三个利润源”;(4)可以优化社会经济系统和整个国

民经济的运行,降低国民经济的总成本,提高国民经济的总效益,将此看成为整个经济

的“第三个利润源”。

4.“效益背反”学说

“效益背反”是物流领域中很经常很普遍的现象,是这一领域中内部矛盾的反映和

表现。“效益背反”指的是物流的若干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的矛盾,即某一个功能

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另一个或另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反之

也如此。这是一种此涨彼消、此盈彼亏的现象,虽然在许多领域中这种现象都是存在的,

但物流领域中,这个问题似乎尤其严重。

“效益背反”说有许多有力的实证予以支持,例如包装问题,在产品销售市场和销

售价格皆不变的前提下,假定其他成本因素也不变,那么包装方面每少花一分钱,这一

分钱就必然转到收益上来,包装越省,利润越高。但是,一旦商品进入流通之后,如果

简单的防护降低了产品的防护效果,造成了大量损失,就会造成储存、装卸、运输功能

要素的工作劣化和效益大减。显然,包装活动的效益是以其他的损失为代价的,我国流

通领域每年因包装不善出现的上百亿的商品损失,就是这种“效益背反”的实证。

在认识效益背反的规律之后,物流科学也就迈出了认识物流功能要素这一步,而寻

求解决和克服各功能要素效益背反现象的方法。这种思想在不同国家、不同学者中的表

述方式是不同的,例如美国学者用“物流森林”的结构概念来表述物流的整体观点,指

出物流是一种“结构”,对物流的认识不能只见功能要素而不见结构,即不能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物流的总体效果是森林的效果。可以归纳成一句话:“物流是一片森林而非

一棵棵树木。”

对这种总体观念的描述还有许许多多的提法,诸如物流系统观念、多维结构观念、

物流一体化观念、综合物流观念、后勤学和物流的供应链管理等,都是这种学说的另一

种提

法或同一思想的延伸和发展。

四、物流的分类(2个学时)

当今物流活动与我们的经济生活相伴相随,虽然物流基本功能要素是共同的,但是

由于物流对象不同、目的不同、范围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物流。按不同的标准,物

流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物流研究的范围来分

①宏观物流。宏观物流是指社会再生产总体的物流活动,是从总量经济的角度去认

识和研究物流活动的,属于大空间范畴的物流活动,如全国物流、全球物流等。

②微观物流。微观物流是指社会再生产个体的物流活动,是从个量经济的角度去认

识和研究物流活动的,属于小空间范畴的物流活动,如包括采供物流、生产物流、销售

物流、逆向物流、废弃物物流在内的企业物流和生活物流都属于微观物流。

(2)按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分

①采供物流。采供物流是指企业生产所需的一切物料(包括原料、辅料、燃料、零

部件、半成品等)的采购、进货运输、仓储保管、出库发放等作业过程。

②生产物流。生产物流是指原材料、燃料、辅料、外购件投入生产后,经过下料、

发料,运送到各个加工点和存储点,以在制品的形态,从一个生产单位(车间)流入另

一个生产单位(车间),按照规定的生产工艺过程进行加工、储存的全部生产过程。生

产物流的形式和规模取决于生产的类型、规模、方式和生产的专业化与协作化水平。

③销售物流。销售物流是指在销售活动中,完成其产品从生产地到用户所在地的时

间和空间转移的过程。销售物流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连接消费者的桥梁,

具有很强的服务性。

④逆向物流。逆向物流是指不合格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从需方

返回到供方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过程。逆向物品品种繁多,流通渠道也不规则,且多

有变化,管理和控制的难度比较大。

⑤废弃物物流。废弃物物流是指将经济生活中失去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

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等,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形成的物品实

体流动过程。废弃物物流没有经济效益,但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有利于环境保护。

(3)按物流活动的空间范围来分

①地区物流。地区物流是指地区局部范围内的物流活动,如南京物流、上海物流等。

地区物流系统对于提高该地区企业物流活动的效率,以及保障当地居民的生活具有不可

缺少的作用。研究地区物流应根据地区的特点,如本地区发展物流的优势、劣势、机会、

威胁,从当地的利益出发,组织好物流活动。

②国内物流。国内物流是指全国范围内的物流活动。国家作为一个政治经济实体,

所制订的各项政策法规都应该是从自身整体利益出发,为全国民众服务。物流业已成为

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行业,其发展应该纳入国家的总体规划框架内。国家在物流现代化

的推进过程中主要发挥行政调控作用,提供私人不愿投资,社会又非常需要的公共产品,

如制订各种物流方面的政策法规,确定物流活动的操作标准,投资铁路、管道、机场、

港口、高速公路等物流基础设施。

③国际物流。国际物流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活动。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

成部分,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最终是通过国际物流来实现的。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是当前

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这意味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任何国家不投

身于国际经济大协作的交流之中,该国经济就可能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4)按照物流系统性质分

①企业物流。企业物流是指货物实体在企业内部的流动。企业是向社会提供产品和

服务的经营实体。制造企业要购进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经过生产加工后,形成产成

品再销售出去。商业企业要先进货,然后再销售出去。

②行业物流。行业物流是指超出一家企业但又在同一行业内运行的物流。同一行业

中的物流企业是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但是在共同促进物流行业发展方面又可以相互协

作,使参与的企业共同受益。例如日本建筑机械行业在行业物流系统合理化方面提出“建

设共同的零配件仓库,实行共同配送;建立新旧设备及零部件的共同流通中心;建立技

术中心,共同培训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统一建设机械规格”等内容。行业物流主要由

各个行业协会去研究。

③社会物流。社会物流的范畴是社会经济的大领域,是指超越一家一户和一种行业,

面向社会的物流活动。这种社会性很强的物流活动往往是由专门的物流承担人承担的。

(5)按照物流活动的承担主体不同分

①第一方物流。第一方物流是指供应商销售其产品而进行的物流活动。

②第二方物流。第二方物流是指用户从供应商处购进各种货物而形成的物流。

③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指由货物供方、需方以外的第三人去完成的物流活动。

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专业性的物流公司,在整合各种资源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包括问题

诊断、规划设计和具体物流业务运作等综合物流服务。

五、物流的作用

(一)物流的效用

物流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效用主要表现为创造时间效

用和创造空间效用两个方面。

1.物流创造时间效用

时间价值是指“物”从供给者到需要者之间本来就存在有一段时间差,由于是改变

这一时间差而创造的价值,故称作“时间价值”。时间价值通过物流获得的形式有以下

几种:

(1)缩短时间

缩短物流时间,可获得多方面的好处,如减少物流损失、降低物流消耗、加速物的

周转、节约资金等。从全社会物流的总体来看,加快物流速度,缩短物流时间,是物流

必须遵循的一条经济规律。

(2)弥补时间差

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时间差,是一种普通的客观存在,正是有了这个时间差,商品

才能取得自身最高价值,才能获得十分理想的效益。物流便是以科学的、系统方法弥补,

有时是改变这种时间差,以实现其“时间价值”。

(3)延长时间差

在某些具体物流中存在人为地能动地延长物流时间来创造价值的。例如,秋季集中

产出的粮食、棉花等农作物,通过物流的储存、储备活动,有意识延长物流的时间,以

均衡人们的需求。

2.物流创造空间效用

物流创造场所价值是由现代社会产业结构、社会分工所决定的,主要原因是供给和

需求之间的空间差,商品在不同地理位置有不同的价值,通过物流将商品由低价值区转

到高价值区,便可获得价值差,即“场所价值”,有以下几种具体形式。

(1)从集中生产场所流入分散需求场所创造价值

现代化大生产通过集中的、大规模的生产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在一个小范

围集中生产的产品可以覆盖大面积的需求地区,有时甚至可覆盖一个国家乃至若干国

家。通过物流将产品从集中生产的低价位区转移到分散于各处的高价值区有时可以获得

很高的利益。

(2)从分散生产场所流入集中需求场所创造价值

和上面一种情况相反的情况在现代社会中也不少见,例如粮食是在一亩地一亩地上

分散生产出来的,而一个大城市的需求却相对大规模集中,这也形成了分散生产和集中

需求。

(3)在低价值地生产流入高价值地需求创造场所价值

现代社会中供应与需求的空间差十分普遍,现代人每日消费的物品几乎都是在相距

一定距离的地方生产的。这么复杂交错的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差都是靠物流来弥合的,物

流也从中取得了利益。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分工和全球供应链的构筑,一个基本选择是在成本最

低的地区进行生产,通过有效的物流系统和全球供应链,在价值最高的地区销售。

(二)物流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1.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之一

物流通过不断输送各种物质产品,使生产者不断获得原材料、燃料以保证生产过程

的正常进行,又不断将产品运送给不同需要者,以使这些需要者生产、生活得以正常进

行,这些互相依赖的存在,是靠物流来维系的,国民经济因此才得以成为一个有内在联

系的整体。

讲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从物流对某种经济体制和实现这一经济体制的资源

配置的作用这一点而言的。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不仅要解决生产

关系问题,而且必须解决资源的实际运达问题。有时候,并不是某种体制不成功,而是

物流不能保证资源配置的最终实现,这在我国尤为突出。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

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

2.特定条件下,物流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物流对国民经济起支柱作用的国家已有一定数量,这些国家处于特定的地理位置或

特定的产业结构条件下,物流在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中能够发挥带动和支持整个国民经

济的作用,能够成为国家或地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能造成主要就业领域,能成为科

技进步的主要发源地和现代科技的应用领域。特别是日本以流通立国。

3.物流现代化可以改善我国的经济运行,实现质量的提升

我国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粗放式”的问题还很严重,尤其作为支撑国民经济运行

的“物流平台”问题更为突出。各种物流方式分立、物流基础设施不足、物流技术落后

等问题如果能够得到全面的、系统的改善,就可以使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水平得到一个

很大的提高。

4.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

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大,经济发展和物流关系就显得更为密切。物流产业过去没有受

到我国经济界应有的重视,发展迟缓,这个问题如果仍然得不到解决,对于我国未来的

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尤其是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支持的电子商务普遍运行之

后,落后的物流的制约会有强烈的表现。

(三)物流对企业的作用

1.物流是企业生产的前提保证

从企业这一微观角度来看。物流对企业的作用有:

(1)物流为企业创造经营的外部环境。

(2)物流是企业生产运行的保证。

(3)物流是发展企业的重要支撑力量。

2.物流的降低成本价值

物流合理化有大幅度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作用,对改善我国经济运行的环境,降低

和解决企业的困难有重要作用。发展物流产业,能够有效降低社会流通成本,从而降低

企业供应及销售的成本,起到改善企业外部环境的作用;企业生产过程的物流合理化,

又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3.物流的利润价值

物流活动的合理化,可以通过降低生产的经营成本间接提高利润,这只是物流利润

价值的一个表现。对于专门从事物流经营活动的企业而言,通过有效的经营,可以为生

产企业创造“第三个利润源”,也就是说通过物流企业的有效服务,可以为生产企业创

造利润。

许多物流企业在为用户服务的同时,还可以起到自己的“利润中心”作用,可以成

为企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利润生长点。

4.物流的服务价值

物流可以提供良好的服务,这种服务有利于参与市场竞争,有利于树立企业和品牌

的形象,有利于和服务对象结成长期的、稳定的、战略性合作伙伴,这对企业长远的、

战略性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物流的服务价值,实际上就是促进企业战略发展的价

值。

第二节物流管理概述(2个学时)

一、物流管理的含义及内容

物流管理(Logisticsmanagement)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

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

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

流效率和经济效益。

物流管理在经济中的显著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物流是国民经济中的一项主

要支出,与其他经济活动相互影响,通过改善物流流动效率可以提高物流对于经济的贡

献率。第二,物流支撑着经济生活中的大多数交易行为,是所有商品交易得以实现的重

要保障。正是有了物流活动的保障,交易行为才能在正确的时间和空间内最终得以实现。

物流作业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服务管理是最基本的物流管理。

(一)物流作业管理

物流作业管理构成了现代物流管理的基础,其他层面的物流管理都是围绕作业管理

开展的,或者说是在作业管理基础上进行的延伸。

1.运输管理。运输管理要注重考虑运输费用、运输时间、运输环节、运输能力、运

输频度以及货物的安全性、适用性和到货的准确性等因素。运输管理的本质就是选择恰

当的运输方式,努力以最低的成本将货物及时地送达目的地。

2.储存管理。储存作业管理主要由接货、保管、发货的管理构成。

3.包装管理。包装管理应适应企业物流作业、商品保护、形象展示和促进销售的需

要,用科学的方法确定包装组合,并尽可能适应时代发展潮流。

4.装卸搬运管理。装卸搬运管理主要是在加强物品保护和防损的前提下,运用高效

的机具加快作业速度,以加快物流速度,使得装卸搬运作为衔接性的物流作业活动充分

发挥其智能。

5.流通加工管理。流通加工的管理侧重在两个层面,一是加工中心自身的管理;二

是加工与运输、储存、般预报、配送等物流作业环节的作业整合问题。

6.配送管理。从广义上讲,配送管理包括了诸如配送中心的选择和优化布局、配送

机械(车辆)的合理配置与调度以及配送作业流程的制定与优化等内容。从狭义上讲,

配送管理主要是指配送作业管理。广义的配送管理更多体现在前期的决策上,而狭义的

配送管理更多地体现在日常管理上。

(二)物流成本管理

物流成本是指物流在空间位移(含静止)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

货币表现。具体的说,它是物品在各种物流作业流程中所支付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总

和。

物流成本有三部分构成:

1.伴随物流活动所发生的费用以及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须的设备、设施费用。

2.完成物流信息的传递和处理活动所发生的费用以及相关的设施、设备费用。

3.对上述活动进行综合管理所发生的费用。

物流成本的管理,对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活动的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物流服务管理

物流服务是为了满足客户的物流需求,开展的一系列物流活动的结果。对于工商企

业来讲,物流服务作为客户服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提供给客户的最终服务,

是企业物流系统的输出。对于物流企业来说,物流服务本身就是企业的产品,产品内容

就是物流服务的内容。

物流服务包括三个要点:

1.拥有顾客所期望的商品(备货保证)。

2.在顾客所期望的时间内传递商品(输送保证)。

3.符合顾客所期望的质量(品质保证)。

二、现代物流管理与传统物流管理的区别

(一)含义不一样

1.传统物流管理

传统物流管理是指在传统的物流观念指导下,主要涉及仓储和运输环节的管理,是

种基于定量库存的分配管理与对企业商品销售的运输送达的管理。

2.现代物流管理

现代物流管理是指在现代物流观念的指导下,对企业供需物流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全

过程的系统管理。如采购环节原材料与配件的采购、运输与仓储保管;生产环节中的半

成品、成品入库与仓储保管;销售环节的产品配送;售后服务环节的配件及备件的储运

管理;以及回收物的回收和废弃物的处理等。

(二)管理对象不同

1.传统物流管理的对象

传统物流管理的对象主要是面向物流过程的销售环节中的商品库存与车队运输的

管理。

2.现代物流管理的对象

现代物流管理的对象主要是面向企业物流流程的全过程管理,包括采购物流、生产

物流、销售物流、逆向物流和废弃物物流等。

(三)管理模式不同

1.传统物流管理模式

传统物流管理模式是受企业资源约束下的被动的、固定化的物流管理。

2.现代物流管理模式

现代物流管理模式是基于顾客需求拉动的、动态的,敏捷而有效的物流系统管理。

(四)管理性质不同

1.传统物流管理的性质

传统物流管理的性质,是附加的,从属于销售环节的管理。

2.现代物流管理的性质

现代物流管理的性质是一种有增值意义,独立的职能管理。

(五)管理的目标不同

1.传统物流管理的目标

传统物流管理的目标是为完成企业销售目标提供库存和运输方面的支持。

2.现代物流管理的目标

现代物流管理的目标是以追求物流系统整体最优为主要目标,以低库存水平、及时

输送和快速反应等手段来提高整体的效益。

(六)经营方式不同

1.传统物流管理的经营方式

传统物流管理的经营方式是本着“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企业自主经营。

2.现代物流管理的经营方式

现代物流管理的经营方式本着集中资源发展核心业务的原则,把非核心的物流业务

实行委托经营,外包给第三方。

三、物流管理的发展阶段

物流活动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个概念提出至形成一个较为丰富完善的理

论体系,也只不过是20世纪中期以来这几年的事情。物流管理理论的发展是一个渐进

的过程,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中,物流与经济的发展关系以及对经济发展贡献的作用

往往具有不同的特征及表现方式。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实物配送阶段(Physicaldistribution)

实物配送阶段指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以实物配送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为特征的

时期。二战以后,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技术革新层出不穷,管理科学飞速发

展,买方市场的局面导致企业竞争加剧,而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的形成,

使物流逐渐引起企业界、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视。1962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德•

德鲁克在《财富》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物流是“一块经济的黑大陆”,是企业重要的

利润源泉等,从而对物流界有产生了一次重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一背景下,1963年成

立了美国物流管理协会,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物流专业人员组织,这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

物流无论是作为一门学科还是一种职业,己从市场营销中分离出来,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然而,这一阶段对物流的研究仍以分销过程为主,即完成将生产的商品送交消费者

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活动,包括公司内部原材料的接收和保管,产成品的接收和保管,

工厂或物流中心的运输等。

此阶段物流管理追求的目标是以尽可能低的物流成本,给顾客以尽可能好的物流服

务,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准确地按预定期限将商品送交顾客。

尽可能减少对顾客商品供应的断档。

适当安排物流据点,提高配送效率,保持适当库存。

在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上方面,实现省力化、合理化。

尽可能使从接受商品的订货到发货、配送等过程的信息通畅。

尽可能使物流的成本最小。

“实物配送”的功能是克服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地域和时空阻隔的一种物理性的经

济活动,具体就是指“把生产的商品送交消费者的过程中的各项活动”,或者是“把所

需的商品在指定场所、指定时间、以指定的价格送交顾客”。这中间包括在物流过程中

对商品的运输、保管、搬运、流通加上、信息情报等功能。因此,物流不仅仅是商品简

单的“物”的流动,而是指商品流通这一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实物配送阶段的管理范围主要局限在把产成品从厂家到送交顾客这一过程的物流

活动。

(二)综合物流阶段(IntegratedLogisticsManagement)

综合物流阶段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以综合物流的形成为标志的阶

段。“综合物流”大大拓宽了实物配送物流的领域和功能,将原材料的采购、商品的

生产、传统物流和商品的销售等予以综合的考虑。也就是对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最后将

产品送交顾客这一物流的全过程进行综合一体化管理。

“综合物流”的作用领域包括企业运营中的原材料采购、商品生产、商品销售、传

统物流和多余材料的回收及生产废弃物的处理等各个过程。

“综合物流”的功能是在使企业内部的物流整体达到最佳状态的同时,协调企业外

部从供应商到最终顾客各个渠道的整个“物的流动”,追求包括采购、生产、销售、传

统物流在内的物流的整体最佳状态,达到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互相契合的供需综合平衡。

“综合物流”的口的则是一方面要满足顾客的期望,另外一方面,不仅要统一管理

公司内部的“物”的流动,而且要和公司外部的供应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相互协调,追

求“物”的流动的综合效果和一体化,达到提高效益,增加销售和盈利的企业最终目标。

(三)现代物流阶段(ModernLogistics)

1.现代物流

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物流进入了“现代物流”的发展阶段,其标志是物流

活动领域中各环节的技术水平得到不断地提高。

“现代物流”的高新技术表现为将各个环节的物流技术进行综合、集成化而形成的

最优系统技术:以运输设备高速化、大型化、专用化为中心的集装箱系统机械的开发:

保管和装卸结合为一体的高层自动货架系统的开发:以计算机和通讯网络为中心的情报

处理和物流信息技术:与运输、保管、配送中心的物流技术在软技术方面的结合:运输

与保管技术相结合的生鲜食品保鲜输送技术:以及商品条形码、电子数据交换ED工、

射频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等。这些高新技术在物流中的发展和应用,使得物

流的作用领域更广泛,功能和作用更强。

2.现代物流的特征

物流业务的社会化离不开信息技术的革命,它以降低交易成本为手段,彻底改变了

信息传递和处理的方式,进而导致了物流业务从企业内部的分离,增值物流服务的出现

和社会化物流服务需求的增大。物流产业的发展是以物流企业的发展为前提的,而物流

企业的发展是以同信息技术的结合运用,优化和改善物流业务流程模式为前提的。物流

企业必然会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业务发展的平台,改变过去物流业务局部化,单

一化和时滞化等特征,发展出满足货主企业需求的信息化、网络化、及时化、系统化、

智能化和个性化等特征。

(1)信息化

信息化是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电子化和数字化,达到

高效率,低成本等目的、信息化与否是现代物流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信息化降低了企

业的信息成本,拓宽了企业的市场领域,增加了企业管理的透明度。现代物流一改以往

条块分割,独自为政,局部化和人工化的运作管理模式,通过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

传感技术和控制技术等的应用将包装,装卸搬运,运输,储存保管,流通加工,配送和

物流信息处理这七种物流基本功能有机结合,协调运行,形成了以资源管理,监控调度

管理,自动化仓储管理,客户服务管理等多种业务集成的信息化现代物流。其中,主要

的信息种类我们可以归结为信息采集类的技术,像条码、射频等这些技术都是信息采集

方面的技术,还有信息传输方面的技术,早期的就是EDI,近期的互联网,另外还有大

量的管理软件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决策。

(2)网络化

“物流之道,网络为本”。网络化的含义是通过互联网将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供

应商,客户,物流分支机构等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信息网络,进而通过物流信

息系统的处理协调,分析汇总真正达到优化物流业务的目的。网络化要解决物流作业中

集中(单点)管理和网络化业务之间的矛盾,真正达到全程全网及一站式服务。具体的

网络化特征体现在客户市场网络化、营运资源网络化、全程调度网络化、信息交换网络

化、运输服务网络化和财务结算网络化这些方面。

(3)智能化

智能化是通过智能化的系统来减轻决策者从事低层次信息处理和分析的负担,提高

决策的质量和效率,有效提高决策者的决策能力,提高决策的质量和可行性。如利用人

类领域专家的经验,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专家系统,采取定性分析为主,辅以定量的方式

求解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决策支持系统则是利用数学的方法或模型,对业务数据进行

综合分析,预测未来业务的变化趋势,采取定量处理为主的方式求解半结构化的问题。

(4)及时化

笔者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及时化的。首先,对客户而言意味着在正确的时间得到所

需的物流服务。其次,对物流公司而言意味着快速响应(quickresponse)客户的服务

请求,对客户的定单处理及时:最后,对整个物流公司的运作而言意味着要保持自身的

竞争优势就必须具有及时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运作管理理念和模式的能力。

(5)系统化

物流系统化是将一定范围的物流诸环节(或各子系统)有机联系起来,视为一个大

系统,运用系统学原理进行整体设计,组织实施和管理,以最佳的结构、最好的配合,

充分发挥系统功效,实现物流合理化。现代物流之所以强烈强调“系统”的观点是因为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网络化成为了主流趋势。为更好的提供全程一站式服务就不能

只关注职能部门的绩效分析,而应该考虑整个系统运作的成本和收益的关系。系统化的

特征表明了现代物流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分配好各个物流作业的权重,力求达到总成本最

低。

(6)个性化

现代物流业同其他行业一样也需要个性化来体现物流服务的差异性和灵活性。物流

企业提供的服务个性化是因为所需物流服务的货主企业不同的行业特点造成的。比如制

造行业就特别强调JIT制造,原材料的JIT配送;服装行业就特别强调配送的及时性。

鉴于货主企业对所需的物流服务各种各样,物流企业必须特别注重整合或者再造后的业

务流程要具有对客户业务变迁的适应能力。这种个性化体现在客户身上为不同的服务需

求,体现在物流企业上则是把整个业务流程划分为N个较为独立的组件(components),

然后根据客户需求选择不同的组件来实施物流服务。

四、物流管理的特征

1.物流管理以实现顾客满意为第一目标。

顾客需求是物流的起点,是供应链运作的唯一驱动力。在现代物流中,顾客服务的

设定优先于其它各项活动,并且为了使物流顾客服务能有效地开展,在物流体系的基本

建设上,要求物流中心、信息系统、作业系统和组织构成等条件的具备与完善,在积极

追求自身交易扩大的同时,强调实现与竞争企业顾客服务的差异化,努力提高客户满意

度。

2.物流管理着重整个物流渠道的商品运动,是全程物流。

以往我们认为的物流是从生产阶段到消费者阶段的物质运动,也就是说,物流管理

的主要对象是“销售物流”和“企业内物流”,而现代物流管理即包括了从供应、生产

到销售、回收的全部过程,也包括从供应商到制造商、经销商,直到最终客户的全部过

程。

3.物流管理以企业整体最优为目的。

这是系统思维、方法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整体性是其最基本特征,当系统内要素

之间,或子系统之间出现矛盾是应坚持整体最优的原则。当今商品市场不断面临革新与

变化,如商品生产周期的缩短,顾客要求高效经济的输送、商品流通地域的扩大等发展

趋势。在这种状况下,如果企业物流仅仅追求“部分最优”或“部门最优”将无法在日

益激烈的企业竞争中取胜。从原材料的采购到向最终消费者移动的物的运动等各种活

动,不仅仅是部门与部门的活动,而是将各部分和部分有效结合发挥综合效益。

4.物流管理既重视效率更重视效果。

兼顾效率与效果。效果是要做正确的事,如改进物流服务,满足客户需求,而效率

是正确的做事,即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满足需求。现代物流不仅重视效率方面的因素,

更强调的是整个流通过程的物流效果。

5.物流是以信息为中心满足市场实际需要的商品供应体系。

现代物流认为物流活动不是单个生产、销售部门的事,而是包括供应商、批发商、

零售商等有关企业在内的整个统一体的共同活动,因此现代物流通过这种供应链强化了

企业间的关系,从而使物流管理成为一种供应链管理。这种供应链管理带来的一个直接

效应就是生产--需求的结合在时空上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紧密,并带来了企业经营方式

的改变,同时伴随着这种经营方式的改变,在经营、管理要素上,信息已经成为物流管

理的核心,因为没有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和信息的支持,现代物流就不可能产生。

五、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1.第三方物流与第四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Logistics)简称TPL或3PL,该术语最早出现在20世

纪80年代的,被用于描述工商企业经营过程中外包物流活动的承担者/协议执行人。

1988年,美国物流协会在一次有关客户服务的调查中首先正式采用“第三方服务提供

商(theThird-PartyProviders)”的称呼,后得到普遍关注。第三方物流是针对工

业企业自有库存满足生产性物流需要和商业企业自有库存满足销售性物流需要而言,产

生的专门从事为厂家和商家提供物流服务的独立的实体,其实质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

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第三方物流服务

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和控制

的一种物流运作和管理方式。

第三方物流经过十多年来的迅速发展,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故其定义尚未统一。

第三方物流企业可广义地定义为提供部分或全部企业物流功能服务的一个外部提供者。

目前被普遍采用的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中并没有确定由谁来从事物流操作,

在第三方物流供应者这一术语中,“供应者”被定义为所述组织向客户提供该服务。2001

年发布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中,把“第三方物流”定义为“是

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指在物流渠道中,由中间商以

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向供需企业提供所需要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

第四方物流(FPL)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提

供商所拥有的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以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

2.一体化物流

一体化物流是指不同部门之间或不同企业之间通过物流上的合作,达到提高物流效

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效果。一体化物流包括三种形式:垂直一体化物流、水平一体化物

流和物流网络。

3.电子商务物流

自测练习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物流的定义。

2、讨论现阶段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

3、从物流活动在企业中的地位角度分,物流可以分为哪几类?

4、试述物流的效用?

第二章物流战略

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1.掌握物流战略的概念及物流战略的内容;

2.了解物流环境战略分析及影响物流战略制定的因素;

3.掌握物流战略设计的原则及过程,掌握物流战略的实施计划;

4.了解物流战略管理,掌握物流的控制过程。

教学难点:物流战略的概念及内容、物流环境战略分析、物流战略设计、物流战略

的实施与控制

教学重点:物流环境战略分析、物流战略的设计、实施与控制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案例分析与研讨、启发互动

计划学时:4学时

课堂考勤、组织教学:3分钟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2分钟

导论:

物流战略是指物流企业站在长远发展的立场上,通过对物流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

的分析,从物流企业的整体目标出发,制定较长时期的物流战略的过程。物流战略是物

流企业经营思想、经营方针的集中体现。

第一节物流战略的概念及内容(1个学时)

一、物流战略的概念

(一)战略的涵义

“战略”源于军事上的术语,原指战场上的指挥员指挥战争或战斗的谋略和艺术。

《辞海》上解释为“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的政

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学等各个方面都被纳入了战略管理的范畴。

所谓战略是指企业面对激烈变化的环境,严峻挑战的竞争,为谋求生存和不断发展

而做出的总体性、长远性的谋划和方略。其目的在于使企业在正确分析和估量外部环境

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求得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结构和资源配置与外部环境提供的机

会的动态平衡,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求得企业的生存和不断的发展。

(二)战略的特点

1.全局性。经营战略是以企业全局为对象,是根据企业总体的发展需要而制定的。

2.长远性。经营战略是对企业未来一定时期生存和发展的统筹谋划,它着眼于企业

的长远发展,追求的是企业长期利益。

3.纲领性。经营战略规定的是企业总体的长远目标和发展方向,以及实现目标的基

本方针、重大措施和步骤。这些内容一般带有原则性规定的特点,具有行动纲领的意义。

4.抗争性。经营战略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与对手相抗衡的行动方略,即针对来自市

场竞争对手的冲击、压力、威胁和困难,为争取顾客,争夺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而进

行运筹谋划。

5.风险性。经营战略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规划,而战略实施的环境总是处于不确定

的、变化莫测的趋势中,因此,经营战略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6.相对稳定性。经营战略规定了企业较长时期的发展目标,具有长远性,只要战略

实施的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企业经营战略中所确定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重点、

战略步骤等应保持相对稳定,但这种稳定不是绝对的。

(三)物流战略

战略是一个体系,它由企业的总体战略和各方面的分战略构成。

企业总体战略是对企业的总体发展及其相应的目标与对策进行谋划,是属于支配地

位的战略,决定企业的兴衰成败。

物流企业所服务客户自身生产纵深的缩短是导致物流企业生产纵深延伸的原因。工

业企业集中于核心业务缩短生产纵深,使得参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企业可以参与这一发

展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使自身得到生存与发展。首先,物流企业在进行战略总体设计构

思时要尽量凸出第三方物流的战略优势。第三方物流战略对制造商而言是利用外部资

源,此举可以变用户的固定费用为可变费用,可以得到并享用物流专家的经验与物流技

术革新成果、物流管理职业化的服务水平,也能为用户提供满意增值的服务。其次,物

流企业经营要贯彻准时(JIT,justintime)和有效的客户响应(ECR,efficientconsumer

response)准则。所谓有效的客户响应指物流经营者对用户需求变化能进行迅速、有效的

响应,以满足用户需要。贯彻JIT和ECR需要以全面的、以用户为导向的角度审视有关

的工商物流过程,包括所有加工范围和中间流通过程。第三,信息技术支持物流战略的

重点在于JIT和ECR工作区域,主要包括移动通信、电子数据交换(EDI),货物、车

辆跟踪与物流链管理专家指导。最后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科学地设计物流战略

运行的组织体系。

概括起来,物流战略管理是指物流企业管理者在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的

基础上,为求得企业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长远谋划。它是物流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

确定物流企业规划的基础。

二、物流战略管理过程

一般来说,企业战略管理包含三个关键环节:战略分析——了解组织所处的环境和

相对竞争地位;战略规划——战略制订、评价和选择;战略实施——采取措施使战略发

挥作用。如图2.1所示。

图2.1战略管理过程

(一)战略分析

战略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评价影响企业目前和今后发展的关键因素,并确定在战略选

择步骤中的具体影响因素。战略分析包括三个主要方面:

(1)确定企业的使命和目标。企业使命和目标为企业战略的制定和评估提供依据。

(2)外部环境分析。战略分析要了解企业所处的环境正在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

化给企业将带来更多的机会还是更多的威胁。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

个层次。

(3)内部条件分析。战略分析还要了解企业自身所处的相对地位,具有哪些资源

以及战略能力;还需要了解与企业有关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期望,在战略制订、评价和

实施过程中,这些战略相关者会有哪些反应,这些反应能够又会对组织行为产生怎样的

影响和制约。

(二)战略规划

战略分析阶段明确了企业目前处于什么位置,战略规划阶段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企业

发展的方向和深度。约翰逊和施乐斯(Johnson&Scholes)在1989年提出战略规划过程

的四个组成部分:制定战略选择方案,评估战略备选方案,选择战略,战略政策和计划。

(三)战略实施

战略实施就是将战略转化为行动。主要涉及以下一些问题:如何在企业内部各部门

和各层次间分配及使用现有的资源;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还需要获得哪些外部资源以及

如何使用;为了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需要对组织结构做哪些调整;如何处理可能出现

的利益再分配与企业文化的适应问题;如何进行企业文化管理,以保证企业战略的成功

实施等。

企业战略的实践表明,战略制订固然重要,战略实施同样重要。一个良好的战略仅

仅是战略成功的一部分,如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