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与地坛》教案汇总10篇
《我与地坛》教案篇1
【教材内容】
《我与地坛》这是一部长篇哲思抒情散文,是史铁生文学作
品中充满哲思而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全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
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
可分割的情感。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
感悟的历程。
2、从把握__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__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__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
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__概要,
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
的深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
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
颓废、迷惘
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
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
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
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三、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
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
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
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
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
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
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
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
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
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3、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
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
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
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论的赋予万物生机的太
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
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
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
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
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
的律动的真实。
四、研读——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
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
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
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前二十年,他的
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
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
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
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
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五、自由轻读文中景物描写部分,想象当时的情境,感受地
坛在沉寂、荒凉、萧瑟的表面下蕴藏着的那种醇厚、沉静、超然
博大的生命感。
六、作业:
1、抄写文中景物描写部分和作者对生死看法部分。
2、预习__第二部分。
⑴找出文中关于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
⑵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二、导入。
三、体味母亲的“苦”:
1、请大家找出并轻读母亲的心理活动。(检查预习)
2、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
亲。”?
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
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
酌,她不想惊扰儿子。但是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
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
在痛苦、惊恐当中。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
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
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同时,她还希望儿子能
够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这其中又
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
万分。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
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
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
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四、体会“我”的懂得与后悔。
1、早先的时候,我对母亲的爱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相应的
语句。
⑴“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
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
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儿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
不及为母亲想,甚至来不及体会到母亲的痛苦。此处用“她的
儿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称替换了第一人称,采用了一种远
观的态度,表现了对自己的否定。
⑵“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
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
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
四处张望的情景,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
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
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
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
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
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
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
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
母亲很为我担心,但她又不想惊扰儿子,所以她在儿子面前
从来不表现出自己的担忧。当她在家迟迟等不到儿子,就来园子
里找。找不到儿子时,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到了儿子,
她又克制住自己内心想让儿子回家的冲动,悄悄地离开。而“我”,
出于倔强、羞涩等复杂的原因,躲着母亲,拒绝与母亲的交流。
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儿子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等到自
己能懂得母亲的时候,却已经来不及了。(轻声齐读划线部分)
2、我从事写作与母亲有什么关系?
为了让母亲骄傲,想让母亲能够分享自己的快乐,是母亲能
因我而感到幸福。这是“我”感受到了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
希望能够给她带来一点亮色作为微薄的回报。而母亲则是希望我
能够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无论是写作或者干别的什
么,都应该踏实而不张扬,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艰难的命运。
3、文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没到月升,“我”走
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
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
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
时的焦灼与茫然。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
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
及了。
五、轻读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
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
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
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
埋下了土地,然后潜滋暗长。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
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
遮风挡雨。“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
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
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
六、作业:
1、阅读《课外读本》中《我与地坛》的其余部分,并且抄
写第三部分。
2、读完《我与地坛》全文后试回答:经常来地坛的都有哪
些人,他们为什么来地坛?
《我与地坛》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的关键句,理解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及母爱的伟
大;
2、鉴赏精彩语段,体味作者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亲情的感
悟。
教学重点:
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地
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激发
学生对生命的珍爱。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课前我们先听一段音乐,(播放音乐)令人难以置信的是,
这首雄浑凝重激越而有昂扬的《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在完全丧
失了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不公平
命运的人很多,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张海迪、海伦·凯勒等等,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史铁生图片)
面对残疾,史铁生也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
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了下来,并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
他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在
国外出版。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
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理解他对生命、
对人生意义的感悟。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
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所以希望大家在课堂上能用心思考,用心
感悟。
二、讲析第一部分
1、史铁生对生死的感悟,是和一个特殊的环境联系在一起
的,那就是得无独厚的地坛。(出示地坛图片)
地坛是明清时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神圣而庄严,有四百多
年的辉煌与荣耀,然而现在的地坛是一幅什么模样呢?课文第一
部分的第三段进行了描写,请同学们听读后回答:对地坛特征的
描写要抓住哪几个关键词?
2、(听读)学生回答,出示板书:、剥蚀、淡褪坍圮散
落
3、这样的地坛给了你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后板书:荒芜
4、那么此时“我”的精神状态是怎样的?为什么?请用文
中的语句来回答。
学生回答后出示板书:失魂落魄残废
5、提问:现在,请同学来说“我”为什么喜欢去地坛?
学生回答,提示小结,曾经庄严神圣的地坛被人们遗忘了,
双腿残废的“我”似乎也被世间遗弃了,史铁生看着这同样命运
的地坛,似乎找到了一个可以排遣郁闷的地方,很快地,他消极
颓丧的精神状态和荒园融为一体。
6、当史铁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地坛中时,他开始专注于这里
的一草一木,昆虫雨露,下面请听我朗读第五段中的景物描写后
回答:此时在地坛里除了荒芜冷落,他还看到了什么?
(范读,回答后板书)不衰败
7、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给了史铁生怎样的启示?请同学
们讨论后回答。
8、评价学生回答后小结:地坛里的小昆虫和构成昆虫生长
背景的草木,他们全都很卑微,可它们不都是在按照自已的方式
和自然法则生存着吗?它们并不在意自已栖息地的“荒芜”,正
是有了它们的存在,反而使这里不再“衰败”,毫无疑问,正是
它们让作者发现了原先不曾想过的朴素道理:生,不由自己决定;
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则。
即使我已经残废了,我也要直面现实,珍爱生命。这也是作者从
中感悟的人生真谛。
板书:直面现实,珍爱生命
9、解读自然,由此解读了生命,文中象这样蕴含对生命理
解的景物描写还有,请同学们齐读这部分的最后一段,然后,把
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勾画出来,进行品读。
10、请一位同学读出你喜欢的句子。
11、汪国真曾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
雨也是晴”。那么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能看出作者的心情如何以及
他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12、学生回答后小结:夕阳的灿烂,雨燕的高歌,苍黑的古
柏,还有不期而至的暴雨、静美的落叶,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
受到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应该有所作为的信念。此时,地坛,
已不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它已经进入了史铁生的生活或者反过
来说,史铁生在他的精神家园里完成了他对人生的第一次思索:
直面现实,珍爱生命。
三、讲析第二部分:
1、在课文的第二部分,地坛从我们的眼前退却,渐渐淡化
为一个背景,成为人物活动的场所,而我们眼前更加清晰地浮现
一个伟大的形象,——母亲。请同学们跳读第二部分,概括母亲
的形象。
学生回答后板书:苦难顽强
2、母亲的苦难何在?
(1)儿子残疾“母以子贵”不幸。
(2)儿子不理解母亲,发脾气,她得默默承受。
(3)他得以自己的微笑来化解儿子的痛苦。
3苦难而顽强的母亲给了我什么生活的启示?
学生回答后板书:直面痛苦追求幸福
4、可是史铁生并不是一开始就理解母亲,从这段《秋天的
怀念》我们也可以看出,(出示图片)逐渐的,随着思考的深入,
精神阅历的广泛,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
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自已的一生。母亲以他的的活法,无
言地告诉了我应该以坚韧的意志直面艰难的命运,以深沉的爱关
注痛苦的人生。可惜“我”直到母亲因病去世后才隐隐感觉到了
心里的失落。下面请听一段史铁生的内心独白。
(范读相关文字)
母亲已经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
孝而亲不在。”留给作者的只是无尽的追悔与哀怨。
5、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满文军的《懂你》。
6、你们喜欢这首歌吗?为什么?(歌词、旋律、镜头)
7、如果你是导演,你要为史铁生和他母亲拍这首歌的MTV,
你会选取他们生活中的哪些镜头来祭奠这位伟大而苦难的母
亲?请同学们讨论后回答。
8、小结:“我”去地坛,母亲送,“我”在地坛,母亲忧,
我久在地坛,母亲找,这一组组感人至深的镜头,让我们真切地
感悟到了母亲深沉的爱以及在“我”终于读懂了母亲后痛彻心肺
的悔恨和无法弥补的遗憾。所以我希望在你们今后的生活中,千
万别再留这种遗憾。
四、全文小结:
其实,生命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
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
限,从而感受幸福。
《我与地坛》教案篇3
学习重点和基本要求:
一、通过层次结构的分析把握__的总体思路。
二、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写法。
作者介绍: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
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
街道工厂工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
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
《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
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
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作者曾这样解释过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
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
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
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
向。”这可以看作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查生字、词,并注音:
1、宿命():
2、坍圮():
3、玉砌雕栏():
4、亘古不变():
5、颓墙:
6、肆意():
7、隽():
8、恪守():
9、捋():
10、熨帖:()
11、撅():
12、猝():
13、狼藉():
14、日没():
15、():
第一课时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前两小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中间三节,写“我”
在“失魂落魄”中走进园子百无聊赖,却又无所事事。最后两节,
写“我”冷静下来,专心致志地想到死和生:死是容易的,但关
键是怎样活的问题。园子中的一切在撞击着我的心灵与情感,并
从中找寻到活下去的勇气。
第二部分,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
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第一节为过渡段。第二
至三节写母亲为“我”忍受巨大的痛苦,让我们看到一个坚韧而
伟大的母亲形象。第四至第九节写由一个作家谈到他写作的最初
动机是“为了母亲”、“为了让她骄傲”,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创
作经历。“我”创作取得成功,而母亲却不能分享“我”的快乐。
回忆母亲多次到园中找“我”。第十节结束回忆。
小结:从内容上看,前一部分,可称为“人与景观”,后一
部分可称为“人与人”(“我与母亲”)。
集体讨论,整体感知第一部分
1、提问: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
的?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是“我家离地坛很近”,而且搬家是“越搬离它越
近”;二是园子荒芜冷落,而“我”也因残废而被生活抛弃,同
病相怜,两者都历尽沧桑。这样的开头,为下文描写、叙事、抒
情打下了基础。
2、提问:这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这几处描写
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三处。第一处特点是破败、荒芜、古旧。第二、三处
特点是宁静,充满活力、生气,体现这古老的园子生命依然顽强,
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3、提问:文中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朗读该部分),折射
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态?
明确:史铁生在二十岁青春韶华时下不幸瘫痪,其苦自不待
言,他在一段时间里精神几乎崩溃。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中史
铁生来到地坛。地坛由此而成了作者生命的组成部分,作者在几
处景物描写中深情地抒发了这种人与对象物我不分的情境,如诗
如歌,专情、美丽、伤感而又带禅意。对四季的不同感受喻含对
生命的不同况味的理解和咀嚼,而这不同的理解又一一与园中的
景物相应。
4、提问:作者在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
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
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
的过程。正是地坛这种难以言传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
鲜、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的心灵以强烈
的震动。__中的地坛概括地说,令作者感到的便是地坛在看似沉
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
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用文中的话即为:荒芜但
并不衰败。
总结:对这篇自读课文,重在赏析。作者__的首要线索是“我
和地坛”,即命运受到重创之后,作者面对地坛的思考。__情景
交融,融情于景,物我不分。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通过继续分析课文,体会__的第二条线索。
2、领会散文的创作方法,领会__的语言特色。
一、分析第二部分,体会第二条线索
1、提问:该部分写母亲对“我”做了哪些事来体现她那伟
大而又毫不张扬的爱?
明确:“我”上地坛,母亲“送”;“我”在地坛,母亲“忧”、
“找”。“送”、“忧”、“找”,写尽母亲的悲苦与操劳。
2、提问:母亲的心理活动,作者何以知之?
明确:正是母亲的行动,使作者在她猝然去世后,进行设想、
体会。
3、文中第二节有一句话“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
余暇设想,……”,“设想”对刻画母亲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种“设想”无论对写作对生活都很有启发。能作这
样的设想,才能充分理解母亲的爱心。如果仅仅写母亲帮我上轮
椅车,目送“我”上地坛,到园中来找“我”那还不足以表现母
亲的苦难与伟大。母亲在家怎么样,日日夜夜怎么想,写这些,
才能使母亲的形象血肉丰满。可是不去设想,就不能懂得母亲的
爱心。
4、提问: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一种情感?
明确:作者回忆母亲,深深感悟到母亲的苦难和伟大。作者
痛感自己的母亲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
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她的母爱深沉而不张扬,她的悲苦深沉而
不外露,母亲是坚韧的伟大的。
作者最为痛惜的是母亲早逝,仅仅活了四十九岁,再也看不
到到儿子的出息。作者对文学成就的追求,为母亲也是一个动机,
母亲却没有看到儿子发表作品的一天,没有看到儿子作品的获奖
的一天,未能分享儿子的快乐。作者对母亲的悼念真是魂牵梦绕,
痛切心肺。
5、提问:作者逐渐领悟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领悟到
创作也“并不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你认为母亲盼望“我”
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明确:母亲只是以她“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
的爱”,在暗中默默地鼓励我勇敢地活下去,找到一条“走向自
己幸福的路”。
6、怎样理解__最后提到的“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我的车辙,
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
明确:作者回到园子中认识到园中处处都有过“母亲的脚
印”,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这样的总结,暗示了“我”
的成长时时处处离不开母亲的启发,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
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
二、思考:通过阅读__,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在写散文方面的
技巧呢?
1、回忆漫长岁月的日常生活要理出一条思路来。
“我与地坛”这个题目,设身处地想,很难写。时间跨度十
五年之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何从写起?从__节选部分来看,
先写自己,再写母亲。作者写自己那一部分,以“我”残疾了双
腿之后对生命的思考为线索,而将地坛的环境描写分散挂在这条
线上,既扣题目又显示了生命的历程。写母亲那一部分,则由“我”
这一部分派生出来。
2、写作,即可以反映客观世界,也可以表现内心世界。
史铁生不是那种依马而立下笔千言的“高产作家”,但他是
一个寻求文字分量的作家,一个值得重视的独特的作家——他自
己给自己决定了:他所传达的思想意蕴在与人的存在处境的关联
方面,要比其他作家显得更为密切,更为细致,也更为丰富深刻
一些。从__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
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
3、散文应注重语言的优美、流畅,富有情感表现力。
在__如月光般清纯的叙述中让人感到自己也变得纯洁而多
情。并不是说好散文一定要感化读者,但是在史铁生的笔下,无
情的岁月似一张流走的脸庞,成为音乐、图画和梦幻,尽管忧伤
像地坛一样古老,但是母亲身上那种真挚而坚韧的信念使我们永
远无法忘怀。
__语言富有创新精神。例如文中对地坛的第一、二处的景物
描写等。
三、讨论:从思想内容,__值得我们借鉴吸收有哪些?
明确:
1、要顽强地开辟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2、要更加深切地感受母爱。
3、珍爱生命,珍爱健康。
4、要关心残疾人。
结构图解:
琉璃剥蚀
朱红淡褪
高墙坍圮
雕栏散落
柏树苍幽
草藤茂盛
昆虫活跃
落日灿烂
雨燕高歌
气象万千
珍惜生命,顽强生活
远离死亡,走出自卑
无言准备
忧心祁求
悄悄寻找
焦灼牵挂
过早去世
儿子身残,母亲最苦
报答母恩,愿望难偿
《我与地坛》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把握__的脉络线索。
2.品位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意。
3.学习、借鉴__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饱含感情、充满哲理
的写作方法。
4.体会作者截瘫后十五年来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
的真切感受,从而体悟珍爱生命、珍爱健康、感悟亲情、顽强求
索的精神内涵。
5.体悟残疾人的艰难,培养关爱残疾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导入:
史铁生是一位作家,在他人生最灿烂的时光里,命运却给他
带来了最沉重的打击——双腿残废。这对一个原本正常的人来
说,是多么残酷的捉弄。他不能再像我们一样想站就站,想坐就
坐。当遭到这变故时,史铁生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
于是,地坛——这个在他家附近的荒芜冷落的古园,便成了他“可
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在这个园里,史铁生浸泡了十
五年,而他写下的《我与地坛》,就是他在这里浸泡、思考后的
结晶。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史铁生的这篇散文《我与地坛》,
走进史铁生的内心世界。
教学设计:
一、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作者史铁生和他的散文《我
与地坛》。
史铁生,中国著名编剧、小说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
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延安插队,三年后,
也就是在他21岁的时候,因病造成双腿瘫痪,返回了北京。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他创作的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
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散文创作有《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些作品也反
映了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
很强的表现力。
我们课文中节选的是《我与地坛》中的第一和第二两个部分,
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
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和事,述说了
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命运的关注。
简单介绍地坛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
安定门外,是明清两朝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坛”指的是祭祀
用的台。
二、分析第一部分
史铁生对于生死的感悟是和一个的特殊环境联系在一起的,
这个特殊的环境就是得天独厚的地坛,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
__的第一节,思索几个问题:
(一)我为什么喜欢去地坛?
明确:原因:缘分。仅为着那是一个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
一个世界。(作者突然残疾无法正视现实)
地坛:
用一个词来概括:荒芜冷落
而此时的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找不到
工作,找不到出路,失魂落魄。荒芜冷落——失魂落魄
地坛的破败烘托了“我”的精神状态,同病相怜。
(二)在地坛我整日思考什么问题?
明确:1、我该不该去死;2、为什么生;3、怎样活。
那么他思考的结果怎样?
明确: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
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
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那也就是说,出生的事实人不能选择,不可以辩论;而死是
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是不必急于求成的。因此,对于“我”
来说,“我”虽然残疾,但不能一味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
亡,平静地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的活下去的信心。
为什么我会受到这样的启迪,地坛真的仅仅是荒芜吗,同学
们找一下,描写地坛景色的是哪几段?(3、5、7段)
(三)分析第3自然段:
也就是说映入作者眼帘的,不只是一座荒芜的古园,同时里
面也暗藏生机——“太阳循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
红。”给人以希望。
(四)分析第5自然段:
主要描写园中小昆虫,这些昆虫共同的特点即是“弱小”影
射作者自身,因为残疾,在社会上是弱势群体。
小昆虫们虽然卑微,弱小,且处于荒芜之地,但它们没有放
弃自己的生命,而是按照自己的生存方式活着,向人们展示了一
个五彩缤纷的生命世界,正是因为有了它们,园子荒芜但并不衰
败,作者由此感悟生死。
(五)分析第7自然段:
解决怎样活的问题
作者在感悟生死后,仍在地坛中深沉的思索,这时候映入作
者眼帘的景物发生了变化:
明确:落日光辉、雨燕高歌、苍黑古柏、孩子的脚印
地坛在岁月中流露出永恒的一面,由此,作者感受到了生命
的力量与永恒。因此,“我”虽然经历挫折,命运的打击,仍要
珍爱生命,保持乐观精神。
长存物——生命永恒
人有悲欢离全,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智者的眼中,
月圆是画,月缺是诗,快乐和悲伤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风景。
有句话说得好“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当然我们不必刻意制
造苦难,但当苦难来临时,要学会勇敢面对,永不屈服,
三、分析第二部分。
作者在地坛“想了好几年”,终于找到答案,解决了生与死
的问题,从残疾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而“怎样活下去”是一个与
生命相伴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作者独立完成的,他的每一次精
神跋涉,都有人伴他同行,这个人就是他的母亲,是母亲的爱与
理解伴他风雨兼程。
“游子吟”中有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唯恐日迟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由此可见,母爱是伟
大的、无私的,更是艰辛的,是母亲一滴一滴的汗水编织而成的。
而把这样的一份爱倾注到一个残疾的儿子身上,那更是有常人难
以想象的困难在背后。
(一)教师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节。
(二)我们看这段主要写了什么事?
明确:我和母亲——母亲爱“我”;我理解并怀念母亲。
〔问〕母亲爱“我”,她都为我做了哪些事?
明确:我去地坛,母亲准备;我去地坛,母亲目送;
我去地坛,母亲来找。
〔问〕那么,我对母亲的理解呢?
明确:
1、设想母亲心理。将一个关心爱护儿子,但在儿子最痛苦
无助时却不能在他身边的母亲的焦灼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犹其
此时这是作者心中所想,是对母爱最深沉的理解。
2、写小说报答母亲。有感于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爱的伟大。
3、整日怀念母亲。又是倦鸟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一
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4、痛恨自己的倔强与羞涩一种倔强与羞涩所酿成的苦果极
其严重且无法弥补时的锥心之痛。
〔问〕结合上面的一些分析,体会课文中的母亲是怎样一种
形象。
明确:“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她给“我”独处的空间,给“我”去地坛的自由。她甚至做了最
坏的准备: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
果说他真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她
承受儿子不幸的双倍痛苦,情愿替儿子受罪,但她又确信:一个
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这样一个
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问〕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与伟大,
使我领悟到生存的意义,价值,使我更坚强的活下去。
〔问〕__的题目是《我与地坛》,但第二节好像有点脱节,
讲的是我与母亲,同学们考虑一下,是不是第二节与第一节毫无
联系呢?那文中有哪句话将两节联系起来了呢:
明确:“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
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我虽然残疾了,但母亲和地坛教会我感悟生命,教会我勇敢
的活下去,成为我重新站起来的支柱,使我成为一个灵魂健全的
人。
《我与地坛》教案篇5
[教学目的]
通过学生自读和老师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一定程
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
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理清__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
3、反复诵读__、讨论与指导相结合。
[教材分析]
《我与地坛》是新教材的新课文,它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
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
由于作者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
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
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
自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
人的心境内容。课文的第二部分则是有关永恒的“母爱”的话题,
作者在无尽的追思中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另一方面,写母
亲,实际是写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写作者对母亲对待生命、
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开始,作者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
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
随着年龄的增加,作者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
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
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
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从侧重点上来说,课
文的第一部分更注重“生命”的意义,而第二部分更注重“情感”
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
对“生命”的疑惑——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
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
之一——__就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浑然一体。这是__的精髓,也
是课文理解上的难点。
从以上的角度考虑,对__的教学目的设计上,侧重点在于对
这样的“感悟”的理解上,在于通过这样的一次学习,学生受到
的不光有语文能力上的训练,在情感上,在心智上,还可以得到
更多的启示。
从单纯的教学角度来看:本篇课文超过7000字,是本学年
度最长的一篇课文之一;教材同时将其确定为“自读”课文,在
课时的安排上和__的长度构成了一对矛盾;另外一个不利因素
是,作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疲劳周期较短的现
象;而课文说的是一个相对“沉重”甚至“沉闷”的话题。怎样
在40分钟里将学生的注意力尽量吸引到课文本身上来,完成对
7000字的__的比较深刻的解读,选择一个有特点,有吸引力的
教学切入点是确保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
作为自读课文,大部分的课堂活动还是要学生自己来完成,
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鉴于本篇课文所涉
及的特殊的“情感”意义,如果能让学生自己领悟,自己体会到,
完成感情的自我升华,很显然比教师直接将所谓的“经验”“教
训”告诉给他们要来得深刻得多。教师要怎样才能完成这样的“引
路人”的角色呢?——问题,不停的,一环扣一环的问题,是将
学生领到新境界的最佳途径之一。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听音乐。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
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
上已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
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
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
抗争不公平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
也是这样的一位勇敢的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他曾这样解释他
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
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
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
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到底他的这些文字是怎
样的体现出他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进入作者的内心,
去获得我们自己的体会。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
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
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
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
名。加入中国作协。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
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
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
疾人命运的描摹。《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三、检查预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剥蚀()柏树()恍惚()隽永()
猝然()坍圮()恪守()隽秀()
(二)给加点字注音,并释词:
熨帖:意蕴:宿命:恪守:
亘古不变:窸窸窣窣:
四、听课文录音
五、速读课文初步感知__内容,体悟作者感情,概括前后两
部分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第二部分,写对
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六、作业
1、熟记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悟
思考:
1、课文的题目是“我与地坛”,可课文除了写自己,写地
坛之外,还写到了什么?(母亲)
2、课文中第一处同时出现这三个要素的句子是……?
第二部分第一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
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3、抽象概括贯穿全文的思路是什么?
明确:全文的总体思路是:追寻,解答。前半部分是追寻,
后半部分是解答。
提醒学生注意第一部分中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时……
我为什么要出生。”“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
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15年,全部所思
所想的总体线索。也就是说,这就是史铁生的“追寻”的“问题”,
共三个:
第一个,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吧,是
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
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
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这是作者追思的“心魂”。、
关于第三个问题。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
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
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
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
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生”与“死”这两个问题释然
了,解答了。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为了什么活下
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
的命运。
这个问题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问题。如果师生找准了这个关键
的核心问题,那么,就等于找到了一把解读这篇佳作的“钥匙”。
可以说,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追思的核心。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一)阅读第一部分回答
1、作者来到古园,说: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
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为什么这么说?(我对古园的深情,古园对我的意义)
2、“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指什么时候?
为什么此时才是我该来的时候?(地坛褪去昔日的荣耀,尽显沧
桑时,一下子失魂落魄的我来了,与它相怜相惜)
3、“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图”,这“意图”指什么?
明确:生命的暗示
4、“理解了地坛的意图”的作者眼中的地坛有什么样的特
点?
明确:荒芜并不衰败。“蜂儿、蝉蜕、蚂蚁、瓢虫、露水”
全都是弱小的意象,课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生存
着,这显然也给了作者以启示,为了逃避来到这园子的作者是真
真实实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的。
5、课文中象这样蕴涵着对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写还有什么地
方?如何理解?
明确:六个譬如。
肆意雕琢不能改变
身体残疾精神不变
6、在园子中有了这么多深刻感受的作者最终理解了生命也
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
论?
明确:1、为什么生;2、怎样活。地坛帮他解决了第一个问
题,第二个问题则不是由他一个人完成得,他精神跋涉得每一步,
都有人伴他而行,__第二部分写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他
的母亲。在品析第二部分之前请同学概括
7、为什么要“独自”去?地坛可以给予作者一个什么样的
环境使作者要独自去?用课文的原文回答。
明确:“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
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8、作者要想看见自己的身影,而且还是“总是”去?用原
文的回答。(“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9、他到底怎么了?他在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想要
逃避?用原文的回答。(“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
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扩展]如果同学们自己遇上了这样的问题,会有怎样的心情,
会怎样做呢?
10、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坛”可以让作者看见自己的身影
呢?找出文中描写地坛的部分。(略)
11、这样的一个地坛给予了作者怎样的“启示”?用原文回
答。(生是一个不可辩驳的问题,而死也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
12、为什么地坛可以给作者这样的启示?分别用原文和[扩
展]自己的话结合前面的景物描写回答。(“园子荒芜但并不衰
败”;地坛中的卑微的草木昆虫,他们并不在意自己的栖息地的
荒芜,都在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着,并且因为他们的存在倒
时地坛不再衰败。正是这些原本不引人注意的现象让作者发现了
原来不曾想过的朴素的道理。)
13、读“剩下的……”一部分内容,体会作者写出的园子带
给我的不尽的味道。
(这是以景写味,感悟到的生命的意味、生存的意味,则在
后文充分加以表现)
(二)阅读课文景物描写部分,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
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
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
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
请看这一段:“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
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这不是写出一种永恒吗?
(三)小结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园的缘分写到古园本身,写到
自己在这里的思考以及从思考中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
作者讲述在残疾之初,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渺茫暗淡的前
途,以至于一次又一次在死亡恶毒边缘徘徊,然后偶然走进了那
个与自己同样荒芜的园子。这座古园映照了作者内心的苦痛,理
解作者迷茫的心情,也使作者从中受到生命的启示。石门中的落
日,寂静却安详;高歌的雨燕,苍凉却又张扬着生命的多姿多彩;
雪地上孩子的脚印,似乎讲述着青春的童话。还有那些小昆虫,
那满园子的草木,虽然生长在这落寞的原子里,却有着顽强的生
命力,所以作者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正是这不衰败的
原子,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引发他对生命的思考。
他思考了什么?第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
此结束?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第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
命是不是就此结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第二,我为什么要
出生?第三,我应该怎样生活?对前两个问题,在这静静的原子
里,作者“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想了好几年”,最
后终于想明白了,于是对生与死的问题也就释然了。接下来,最
关键的几怎样活下去,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活下去。在这个问题
上,原子里的生命给了他启示,他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积极
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促使他走上了文学的道
路,坚定地迈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这部分描写细致,感受深刻,写得深沉而令人新碎,执着而
引发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三、作业
找到全本《我与地坛》,通读全篇。抄写第三部分的一段文
字(已删节,见下),背诵,并在写作中仿写。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
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
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
和长笛。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
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
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
意而空旷的啄木声。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径时而苍
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杨花;
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
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秋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
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
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几只
羽毛蓬松的老麻雀。以心绪对应四季呢?晴天是卧病的季节,否
则人们不易发觉春天的残忍与渴望;夏天,情人们应该在这个季
节里失恋,不然就似乎对不起爱情;秋天是从外面买一棵盆花回
家的时候,把花搁在阔别了的家中,并且打开窗户把阳光也放进
屋里,慢慢回忆慢慢整理一些发过霉的东西;冬天伴着火炉和书,
一遍遍坚定不死的决心,写一些并不发出的信。还可以用艺术形
式对应四季,这样春天就是一幅画,夏天是一部长篇小说,秋天
是一首短歌或诗,冬天是一群雕塑。以梦呢?以梦对应四季呢?
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
地,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的,看似沉寂、荒
凉、萧瑟,却内涵着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包孕着生
生不息的生命意识,让作者感受到时间的永恒魅力,时间的永恒
和历史的沧桑衬托出个人遭际的微不足道,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
去了分量而又从反面使一个不幸的人得到解脱。知道了自己的最
终归宿,作者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既然谁也摆脱不
了一死,所以一切追求都失去了意义,可是,一切的消极颓废不
是同样也失去了意义吗?上帝留给我们的,只有好好的活着。”
第三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体验母爱。
(一)读第二部分3、6、7段,概括母亲的爱的特点?
母爱深沉而不张扬,平凡得让人熟视无睹。有谁能象史铁生
那样用心体味母爱呢?更多的时候,母爱都是从我们身边默默地
流走,熟视无睹的我们甚至不知道她的存在。我们没有发现她,
她当然毫无怨言,可是,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体验到母爱应该是
多么大的不幸呀!我们丢失了比金子还珍贵的东西。
(二)分组概括母亲的形象
明确:2、3、8段。善解人意、疼爱、理解、体谅、宽容、
痛苦、担忧、惊恐、默默承受、坚忍、——
(三)思考讨论
1、在(二)1段中,作者说“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你
能具体说一下吗?你曾无意中甚至说因为自己的所谓个性,所谓
逆反心理故意竟给母亲出过难题吗?“难题”是哪些?体会其中
的意味。用课文的原文回答。
明确:她知道……她知道……她知道……她又担心……她只
是不知道……母亲的善解人意,母亲对儿子的疼爱、理解、体谅、
宽容。对比以及后面的内容则表现母亲在苦难面前的沉重、无助
和默默支撑的忍耐.
2、母亲是怎样面对这样的“难题”的?用原文回答。(“这
苦难只好我来承担”)
3、从母亲对待“难题”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
样的母亲?用课文的原词组合回答。(一位疼爱儿子,而且能够
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是一位意志坚忍
的母亲)
4、这样的一位母亲给作者留下了什么?用课文原文回答。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
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不张扬的爱,
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5、再回头看看前面的那个“遗留”的问题,谁能给出他的
答案?(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作者生存的启示:要坚强的承
受苦难,要坚忍的活下去。这正是回答作者“怎么活?”的疑问
的答案。)
6、__是如何来写母亲的形象的?为什么这样写?文中几次
出现“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
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并不是直接表现,而是通过自己心灵的对话,自问自
思从我理解母亲对我的爱展开。反复写表明对母亲的深深的歉
意,自己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__更加动人。
也更自然。
7、读“有一回……”一段,体会其中的意味。
(以我的“设想”,描摹母亲在痛苦、担忧、惊恐、不安,
默默承担着苦难。我的设想与我的自责,表现了对母爱的深切理
解!此段中,作者读懂了母爱,而读者,也读懂了作者)
8、作者与作家朋友谈到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时,认为朋友的
想法过于简单天真了,联系作者发表第一篇小说后的想法,体会
作者的情感。
明确:通过对比突出母爱的伟大,突出了母亲苦难的命运,
也加深了作者痛楚、自咎、思念的情感。诵读第五段。这些苍凉
的文字来自心灵深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这样凝重苍
凉的文字的,也永远感受不到在那苍茫的底色下汩汩滚动的热
流。
9、作者读懂了母爱,理解了母亲的痛苦,也理解了母亲的
命运,体会到了强烈的爱与痛交织的情感,母亲的命运给了作者
什么启发?
明确: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
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也让我在逆境中更坚强。
10、母亲伴随了作者对生命思考,在最后一段有一句形象的
表述,请集体朗读。
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
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11、[拓展]在这些“想到”的内容中,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
的最后一句:“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
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我们怎
么来理解这些“脚印”“车辙”“我”“地坛”以及“母亲”的
关系?
明确:处处的脚印,也就是处处的关爱与牵挂。暗示出我的
成长处处都离不开母亲的启发,就如同是地坛给予作者的生命的
启示一样,在作者的心里,母亲已经和地坛融为了一体,和作者
的坚忍果毅的生命融为了一体。
12、第二部分写母亲是为什么?
明确:非常概括地说,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史铁生)
对母亲的“理解”,写史铁生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
的“理解”。开始,史铁生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
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
加,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
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
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
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就
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
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三、小结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写母亲。他爱地坛,更爱自己的母亲,尤其体会到
母亲的痛苦与无尽的关爱以后。
开始,尊重是不理解母亲的,只是时时刻刻在想着自己不幸
的命运;等到他真正读懂母亲,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是
要加倍的“以后,母亲却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他。于是就有了执着
对母亲重新认识,以及对母爱的更加细心的体察。
执着表达的对母亲的爱是深重而沉痛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
苦的,因为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忽然截瘫的儿子,尽管她情愿截
瘫的自己,可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于是她只默默地承受,用无私
的母爱包容着饿儿子的一切,她只好一天天地熬,慢慢地等,等
待儿子走出阴影。但是她终于没等到。儿子成功之日,多么渴望
和母亲一起分享。儿子第一次这样为母亲想,可是母亲已经不在
了。于是,他又摇着轮椅来到这古园,他反复地想,为什么母亲
不再等两年?他埋怨上帝的不公;他反复想着同一件事:母亲已
经不在了,就像他当初反复思考生命与死亡一样。这时候,母亲
的苦难与伟大才在他心中“渗透得深彻”,而母亲那艰难的命运,
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他的印象中“愈加鲜明而深刻”,
从而使他对母爱有了更深的体会,对生活、对未来有了更深的思
考。
四、拓展
(一)阅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__见《考之韵》),进
一步解读母亲。
(二)在读完这篇__后,同学们对“苦难”及“人生”又有
什么新的感悟呢?我们到底是为什么而活?怎样的活?
(三)听歌曲(满文军《懂你》)进一步体会母爱。
五、作业
周末回家观察父母的言行举止,用心灵解读父母的爱。模仿
史铁生的语言与风格,注重展示内心世界,注重抒情和议论,把
父爱或母爱用心灵记下来。
附:板书设计
地坛荒芜、古旧、沉寂
一、写“我”与地地坛坦荡、新鲜、顽强
坛非同寻常的关系地坛给我启迪、慰藉、生命
母亲对儿子的关怀
二、写“我”对母儿子对母爱的感悟
亲的追忆和眷念“我‘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我‘母亲的深深怀念
《我与地坛》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感受深切的母爱
2、增强学生直面挫折、战胜挫折的能力,体验探究式学习
的乐趣
3、学习作者的预言
教学重点:
地坛、母亲给我的生命启示
教学方法:
师生讨论,领悟、鉴赏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同学们穿的衣服好漂亮,请穿红衣服的女同学谈谈,今
天为什么穿这样的衣服?(以衣服的选择和心情的关系,让学生
思考史铁生与地坛)
二、检查预习:
指名学生解释词语:宿命心魂
(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解释)
三、课文研读:
1、阅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⑴史铁生为什么选择了地坛?
明确: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
---生命荒芜
地坛的特点: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剥蚀……淡褪……坍圮……散落).
史铁生选择地坛是因为他们相似,还因为地坛“是一个可以
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⑵地坛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荒芜但并不衰败”。
⑶不衰败的表现?
明确:“蜂儿”、“蚂蚁”、“瓢虫”、“露珠”的活动满
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的响动.(处处有生命的律动)
2、我与地坛有着怎样的联系?(第2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
——“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
多年”。)在作者的心目中,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
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
自他残疾以后再来到这里,古园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荒园的破败烘托了落魄颓唐的精神状态和悲苦的命运,野草
荒藤的茂盛,自在坦荡却让“我”感到万物盛衰皆自然。
3、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
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
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
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
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
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古圆就像一个智者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感受并给他以生
命的启迪。
(2)“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
着触须,……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
这段描写细致而深刻,写了园中的几中小昆虫,如蜂儿、蚂
蚁、瓢虫、蝉等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
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
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
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
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3)“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
苦的味道。”
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
力量和永恒。尽管十五年来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
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
的深处。无论是石门中的落日,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
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
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我’,最博
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坛上留
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
处处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三处景物描写衬托了作者情感思想的变化、引发了作者对生
命的思索,本身也是对生命的感悟。
4、作者从荒芜的地坛得到了生命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
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可以辩论的问题……)生不该由自
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人活着应顺从自然。我虽残疾了,
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
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
地坛这座历经400年沧桑的古园,馈赠作者的是如此丰厚,
使他从不幸中走了出来,所以作者“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去
窥看自己的心魂”去寻找生命的感悟,吸取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
量,作者从心底发出这样的感激:“哦,地坛,我的古园,你是
我的精神家园。”地坛——精神家园。
5、怎样面对残酷的不公平的命运,这个问题的解答,也不
是史铁生一个人完成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
是母亲的爱和理解帮他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
学生朗读第二部分有关文字
讨论:
(1)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
的难题。是什么样的难题呢?(指名朗读第3节开头一段文字)
明确:儿子残疾,又沉默寡言,独自上地坛,情绪变化无常,使
本已痛苦的母亲更增了悲伤和恐惧,却又不知道为儿子做些什
么。
(2)母亲对“我”的关爱有什么特点?(默默的爱,痛苦
忍耐)
(3)史铁生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一种情感?
范读第8节(多媒体显示答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
亲不待”。痛悔自己的倔强、羞涩)
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对待儿子的爱,
让作者明白了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所以母亲是史铁生生命
的航标。
4、为什么写母亲写得这么感人?设想母亲的心理,“空落
的,不眠的”等语句形象的突出了母亲的焦虑、空虚和痛苦,她
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因此,“儿子的不
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他回
去”,“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这样沉痛的文字,叙议结合,
自然渗透深沉的感情,写得既饱含感情,又富有哲理,是对母亲
的最深切的理解。
四、母爱感言
1、《懂你》(多媒体播放),
2、联系课文、歌词,谈谈自己对母亲的理解,对母爱的认
识。
3、(多媒体显示)歌颂母爱的名人名言。
示例: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
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
荒漠。(英国)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
肯)
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作家刘墉告诫中学生说,中学时期是孝顺父母的最好时期,
等你功成名就再来孝顺父母时,已经来不及了。
五、总结课文(多媒体显示)
《我与地坛》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地坛——精神家
园,第二部分写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母亲——
生命的航标。母亲与地坛合二为一。因此,题目只能是“我与地
坛”。
让我们在史铁生对生命感悟的昭示下,用我们的辛勤努力,
碰撞开一条通向幸福的人生之路,让我们的母亲都为我们感到骄
傲。(下课)
教后感:__是一篇自读课文,一课时教完是完全可能的。本
教案考虑两点:一,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史铁生对生命的感
悟,二,营造一种感受亲情的气氛,让学生情感得到一次陶冶。
因此,第一部分着重生命的感悟,第二部分,从母爱与爱母的层
面上引导学生体会生存的意义。这样设计容易操作,从教学实践
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想的目标。
《我与地坛》教案篇7
[教学目的]
通过学生自读和老师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一定程
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
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理清__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
3、反复诵读__、讨论与指导相结合。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听音乐。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
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
上已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
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
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
抗争不公平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
也是这样的一位勇敢的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他曾这样解释他
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
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
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
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到底他的.这些文字是
怎样的体现出他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进入作者的内心,
去获得我们自己的体会。
二、作者简介
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
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04版设备安装与购销合同协议
- 2024年度桥梁建设电焊工程专用合同2篇
- 2024版企业借款合同样式
- 2024年度舞蹈排练厅租赁协议
- 《基于PROFINET协议的安全IO设备设计与实现》
- 专业印刷服务合同协议书范本
- 高强度铝合金供货合同
- 水泥砂石购销协议模板
- 2024标准物业公司合同格式
- 融资咨询中介合同范例
- 国家电网公司招聘高校毕业生应聘登记表
- 读音常考题型第一轮复习专项训练(试题)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静脉输液实践指南INS指南解读
- 建筑学专业基础知识必学必会考试题库(500题)
- 二年级数学欧利和他的懒弟弟优秀课件
- 220种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GI)表
- 生物化学实验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浙江大学
- 理工创新工坊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西安理工大学
- 演示文稿开放性骨折处理
- 我的家乡宁夏
- 国有企业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系列表格优质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