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教案_第1页
《五人墓碑记》教案_第2页
《五人墓碑记》教案_第3页
《五人墓碑记》教案_第4页
《五人墓碑记》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导学案(教师版)

课题:《五人墓碑记》时间班级姓名

一、基础知识积累:

1.注音

蓼.洲(liǎo)逆阉.(yān)旌.旗(jīnɡ)湮.没(yān)皦.皦(jiǎo)

赀.财(zī)缇.骑(tíjì)抶.仆(chì)溷藩..(hùnfān)曷.(hé)

逡巡..(qūnxún)投缳.(huán)赠谥.(shì)户牖.(yǒu)詈.骂(lì)

冏.卿(jiǒng)废祠.(cí)缧.然(lěi)缙.绅(jìn)猝.发(cù)

傫然(lěi)

2、释义

以旌其所为:“旌”,表彰,表扬。按诛五人:“按”,追究,查办。

然五人之当刑也:“当”,受,面对。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发”,拿出。

则噪而相逐:“相”,指代性副词,表示动作偏指其中一方,此处偏指“他”(毛一鹭)。

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或”,无指代词,有人。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有”,无指代词,有人

二、课文探究导引

(1)本文记述的是哪五个人的事?

(2)他们的身份如何?他们为何而死?

(3)后人为什么要为他们修墓、立碑?作者对这五人的态度是什么?

提示:五义士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他们“激于义而死”,即为正义

而献身。作者因为他们“激于义而死”,“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

稷也”。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

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

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

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4)在此基础上划分段落层次。

根据内容,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试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的段意。

提示:可有两种分法:

《五人墓碑记》第1页

第一种: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小节):叙写修五人墓缘起及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

第二部分(第3、4小节):叙写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过及慷慨就义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5、6小节):叙述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补叙贤士大夫姓名。

第二种: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小节):叙述“五人之皦皦”。

第二部分(第5—6小节):议论“五人之皦皦”。

第三部分(第7小节)补叙贤士大夫姓名。

《五人墓碑记》第2页

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教案

课时编号:016课题:《五人墓碑记》第一课时

主备人:李慧备课时间:2011年3月2号使用时间:

1.了解课文知识,学习古汉语,翻译评点。辨清课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目标2.理解并掌握课文文言实词,整理“之、其、而、则、或、即、既”等文言虚词用法。

3.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4.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1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是什么?

2本文与其它墓碑记有什么不同?

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有哪些?

教学难点1

2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诵读感悟----联想想象---思考探究

教学过程个人复备

一、名言导入:

生命的价值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著名诗人

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泽东曾

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这些名言,仿佛仍在我们心中回荡。

为什么有的人虽生犹死,而有的人却虽死犹生?怎样的生命才最有价值?明代

张溥先生的《五人墓碑记》也同样记述了五义士就义的壮举,义士的悲壮故事

对生与死的问题作出了响亮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感受英雄

的壮举、豪杰的正气。

二、检查预习

1.“墓碑记”是何种文体?它有怎样的特点?

墓碑记在古代文体中属于杂记,因为它必须说到死者生平中的重要事迹,

要抒发作者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有时还要由叙入议,谈一点作者的感受,因此

它常常是将记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2.作家简介(略)

3.《七录斋集》的由来

张溥读书有一个习惯:每读一篇文章,总是先抄录下来,背诵一遍,然后

烧掉。随后重抄一遍,再背诵,再烧。如此反复7次,把这篇文章背熟。因而

他的书房名为“七录斋”,他的文集名为《七录斋集》。

4.补充背景知识(略)

三、整体感知课文,(结合导学案)

1、通读全文,注意正音见“导学案”,指名朗读课文

2、课文内容概括

(1)本文记述的是哪五个人的事?

(2)他们的身份如何?他们为何而死?

(3)后人为什么要为他们修墓、立碑?作者对这五人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五义士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他们“激于义而死”,

即为正义而献身。作者因为他们“激于义而死”,“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

《五人墓碑记》第3页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

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

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

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四、研读课文:

1.梳理(第1、2小节)内容

学生集体朗读第1、2小节,然后学生独立疏通课文,标出不懂的地方。

2、思考、讨论:

①体味第1小节的特点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按照碑记的格式,一般说来往往是先叙述他们的姓名、籍贯、世系、行

事,但本文却由“死”写“葬”,由“葬”而写“立石”,这是一种独辟蹊径的

写法,以“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开头,一方面

提挈全文,另一方面,为读者留下了“五人”是如何“激于义而死”的悬念,

然后用“呜呼,亦盛矣哉!”这个充满激情的赞颂的句子收束上文开启下文。

本节写五人死因及立碑缘起。先总述五人激于义而死,然后写死后建墓立碑经

过。段末以赞颂小结,突出此举之盛。五人原来是市井细民、草野之士,地位

卑微,行事普通,而他们死后墓葬时,却十分显耀。清除权重一时的宦首魏忠

贤生祠的原址为墓地,其身份显赫可见;还要“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其为人所敬重由此可见。墓地之择,立碑之举,葬仪之隆,可谓“盛矣”。

②体味第2小节“独五人之皦皦,何也?”这一疑问句的作用。

明确:本段写在“五人”死后的“十有一月”中无数“富贵之子,慷慨得志

之徒”死于疾病,从而在两相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人固有一

死,但一则受到贤者的旌表,死而不朽;一则与草木同腐,“湮没不足道”。答

案虽已了然,但作者却引而不发,而用“何也”一问,使本以波澜起伏的文势

涌现出轩然大波。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说明魏阉失败

之速。以众人之死与五人之死作对比,突出五人之伟大。

③作者运用几方面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明确:以“众”和五人的数量悬殊作比,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与草野无闻之士比,以“湮没”与“皦皦”比,充分显示了“疾病而死”的无

声无息,不为人道,“激于义而死”者的名声赫赫,万民敬仰。最后,作者以

设问引起下文。

五、布置作业

《五人墓碑记》第4页

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教案

课时编号:017课题:《五人墓碑记》第二课时

主备人:李慧备课时间:2011年3月2号使用时间:

1.了解课文知识,学习古汉语。辨清课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目标2.理解并掌握课文文言实词,整理文言虚词的用法。

3.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4.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精神,理解作者生死价值观。

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知识,学习古汉语。辨清课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

2.理解并掌握课文文言实词,整理文言虚词的用法。

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有哪些?

教学难点1

2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诵读感悟----联想想象---思考探究

教学过程个人复备

一、研读课文:

1.梳理(第3、4、5小节)内容。

学生集体朗读第3、4、5小节。然后学生独立疏通课文,标出不懂的地方。

(1)字词句整理:

①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先: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表率)

②缇骑按剑而前(先:名词活用作动词走上前)

③以大中丞抚吴者(抚:名词活用作动词担任巡抚)

④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作乱)

⑤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名词活用为动词用匣子装)

2、思考、讨论:

①分析品味第3小节

明确:这一段应郑重强调以下几点:这一段从“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写起,

照应文章开头处的“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一句,

接下来叙写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情况。从注释中已了解到周公与阉党形同冰

炭,互不相容,可周公是义者,而这场因阉党逮捕周公而激起的“民变”的正

义性也就不言而喻,市民们“噪而相逐”,文中并明确写出“逐”的对象是“魏

之私人”,这就是更加十分有力地表现出民心所向,正义所在。行文至本段的

结尾处,方郑重地列出“五人”的姓名,并以“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作结,

既含有大加赞扬之意,又与段首“墓”而“葬”合拍。

②分析品味第4小节

明确:第4段叙写“五人”英勇就义的情景:“谈笑以死”“颜色不少变”仅

寥寥几笔,就将其大义凛然、威武不屈、视死如归之态跃然于纸上。

①分析品味第5小节

明确:本小节以“嗟乎”开头转入议论。在“大阉之乱”中普天下读书明理的

“缙绅”能不依附阉党,危害国家的竟无几人,而“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

书之训”的“匹夫”却能“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对比之中,越发使“五人”

的形象光彩照人。本小节连用两个问句引发人们进一步思考。“五人”之死,

《五人墓碑记》第5页

使阉党“不敢复有株治”,魏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最后“投缳道路”以“不

可谓非五人之力也”这本小节作结,再一次高度评价了“五人”功绩。

二、难句解析,精讲点拨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盖”的音义同“概”,也就是“大概”,一般用在推究原因的前面。“于”

是介词,用在动词“激”的后面表示“被”义,“激于义”就是“被大义所激”,

下文“不能容于远近”的“于”用法相同。全句译为:五个人呢,大概是当时

周蓼洲先生被逮捕的时候,为大义所激愤而牺牲在这上面的啊。“焉”是兼词,

可以解释为“在这上面”。

2、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

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至”和“于”都是“到”的意思,是复合成词,“于”不必译出。“请

是拜谒、告白意思。全句译为:直到现在,郡里能干的士大夫们向执政者请求,

就将魏阉的废祠掘掉来把五个人埋葬在那个地方,并且就在那个墓的门前立一

个石碑,从而表彰他们的壮举。

3、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夫”是发语词,无实际意义,“去”作离开讲,跟现代汉语中的“去”

意思不同。“墓”本是名词,在此用作动词,修墓的意思。全句译为:那五个

人就义,离开今天修建这墓地把他们埋葬在那里,作为时间段落只不过十一个

月罢了。

4、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

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嗟夫”,叹词。“诗书之训”,指儒家教。全句译为:啊!当宦官头子作

乱的时候,是士大夫却能不改变他们的志愿的,普天之下,能有几个人呢?然

而,五个人生在普通家庭里,平素也没有听到过道德的教诲,却是为了主持正

义而慷慨激昂,走上刑场决不回头,可又是什么原因呢?

三、布置作业

《五人墓碑记》第6页

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教案

课时编号:018课题:《五人墓碑记》第三课时

主备人:李慧备课时间:2011年3月2号使用时间:

1.了解课文知识,学习古汉语。辨清课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目标2.理解并掌握课文文言实词,整理文言虚词的用法。

3.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4.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精神,理解作者生死价值观。

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是什么?

教学重点1

2本文与其它墓碑记有什么不同?

教学难点1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有哪些?

2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诵读感悟----联想想象---思考探究

教学过程个人复备

一、研读课文:

——梳理(第6小节)内容。

学生集体朗读第6、7小节。然后学生独立疏通课文,标出不懂的地方。

(1)字词句整理:

①不敢复有株治(株治:动词作名词,株连治罪的情况)

②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倒装句)

③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老:形容词作动词,老死)

④则尽其天年(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享尽)

⑤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名词作状语,像奴仆那样)

⑥安能屈豪杰之流(屈:使动用法,使……屈身)

⑦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哀: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哀叹)

⑧亦以明死生之大(明:形容词作动词,表明;大:形容词作名词,重大意义)

⑨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介宾结构后置)

2、思考、讨论:

①分析品味第6小节

明确:第6小节本小节以“由是观之”领起,表明它紧承上文,但与第5小节

又不是机械的并列关系,而是由此及彼、层层深入的关系,是上一段内容的进

一步展开。首先,作者在揭露“今之高爵显位”为苟全性命而表现出的“辱人

贱行”后,提出了一个问题:种种“辱人贱行”和“五人之死”相比,“轻重

固何如哉”?苟且偷生,轻若鸿毛;仗义执言,重于泰山。“死生之大”,不言

自明。随后,又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五人”之死对“四方之士”“豪杰之流”

的精神上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最后,明确作记的缘由及目的。

二、难句解析,精讲点拨

1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钩党之捕”是被动性的主谓词组,亦即“钩党之被捕”,同样的结构是

“周公之逮”。“钩党”是有牵连的党人,指东林党人。全句译为:逮捕有牵连

的党人(的情况)遍于天下。

三、划分段落层次。

1、根据内容,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的段意。

明确:全文分为三部分

《五人墓碑记》第7页

第一部分(第1—4小节):叙述“五人之皦皦”。

第二部分(第5—6小节):议论“五人之皦皦”。

第三部分(第7小节)补叙贤士大夫姓名。

四、精讲点拨,分析鉴赏

1、写作特色

①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文章叙写了五人斗争的经过,赞颂了他们死难的重大意义。前面叙述,后

面议论,但议论中有记叙,记叙中有议论,记叙与议论的交错、穿插,使事、

理、情交融并茂。同时,文章还倾注了作者的强烈感情,爱憎分明,激情喷涌,

全文慷慨激昂,淋漓酣畅,富有强烈的感染力量。

②鲜明有力的对比。

全篇有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也有同一人物的自身对比。通过这些不同的

对比,衬托出五位义士精神的崇高,赞扬了他们的死重如泰山。

③用简练传神的笔墨刻画人物神态。

如“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

上,颜色不少变”,寥寥几笔,形象地勾勒出五义士慷慨就义时的音容笑貌,

表现了他们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和浩然正气。

2、文章主旨概括:

本文高度评价了五位义士在反阉党斗争中不畏强暴、慷慨就义的事迹,

充分肯定了以五位义士为首的苏州人民的抗暴斗争对国家的贡献和后世的影

响,批判了缙绅们贪生怕死、变节易志的无耻行径。

五、课堂小结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我们已经了解了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

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

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

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

稷”的道理。

六、基础知识积累——课后归类整理重要文言现象。

通假字(古今字)、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的词语、

特殊句式、

《五人墓碑记》第8页

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巩固案(教师版)

课题:《五人墓碑记》时间班级姓名

一、基础过关检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治,整理)②在丙

寅三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③中丞匿.于溷藩以免(藏,躲藏)④按.诛

五人(追究,查办)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同..

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C)

A.去今之墓.而葬焉B.缇骑按剑而前.C.亦以

明.死生之大D.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答案:C项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表明。A、B、D

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A.修墓;B.上前;D.用棺

材收殓。

3.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

正确的一项是(A)

①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②一旦抵

罪,或脱身以.逃

③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④匹夫之

《五人墓碑记》第9页

有重于.社稷也

A.两个“以”相同,两个“于”不同B.两个

“以”不同,两个“于”也不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于”也相同D.两个

“以”不同,两个“于”相同

答案:两个“以”都是连词,相当于“而”,两个“于”

分别是介词“在”“对于”。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各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D)

A.激于义而死焉者也B.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C.不能容于远近D.显荣于身后

答案:D项是状语后置句,A、B、C三项都是被动

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

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及闻逮者至,众咸

愤怒,号冤者塞道。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数万人,

咸执香为周吏部乞命(求情)。诸生文震亨、杨廷枢、

王节、刘羽翰等前谒(拜访)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请

以民情上闻。旗尉厉声骂曰:“东厂逮人,鼠辈敢尔!”

《五人墓碑记》第10页

大呼:“囚安在?”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众益愤,

曰:“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蜂拥大呼,势

如山崩。旗尉东西窜,众纵横殴击,毙一人,余负

重伤,逾垣走。

一鹭飞章告变。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

水道,劫漕舟。忠贤大惧。已而一鹭言缚得倡乱者

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

忠贤乃安。然自是缇骑不出国门矣

(《明史·周顺昌传》)

5.选出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大呼:“囚安在?”B.良问:“大王来

何操?”

C.夫晋,何厌之有?D.缙绅而能不易其

志者。

答案:D项是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

6.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