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优秀教案_第1页
《鸿门宴》优秀教案_第2页
《鸿门宴》优秀教案_第3页
《鸿门宴》优秀教案_第4页
《鸿门宴》优秀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备注

课题:鸿门宴

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关的

文学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

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4、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5、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重点:一、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二、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难点: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项羽和刘邦都曾看到过秦始皇出巡时

壮大的场面.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却说:“大丈夫当如此也!”言为

心声,可见两人都觊觎帝位的野心。但我们会发现,两人的语言表现出了不

同的性格:一个率真无忌,一个含而不露.性格决定命运,项羽、刘邦性格的

差异,他们的命运有何不同?《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介绍时代背景.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

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

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

入关中者王之”。

项羽在钜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黄河以

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

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

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

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

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的情

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

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三、作家作品介绍

1、司马迁介绍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西汉著名

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

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对司马迁后

来所从事的事业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

门山下度过的.十岁诵古文,随父至长安,受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20岁的

1/14

时候,遨游大江南北,其后侍从汉武帝巡游长城内外,足迹遍及全国,这些

考察见闻为写《史记》作了良好的准备。20几岁任郎中,36岁父死,38岁继

任太史令,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42岁时主持修订历法,同年开

始写《史记》。5年后,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武帝,下狱受腐

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至53岁时基本完成《史

记》的著述。

2、《史记》有关知识

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

史中的第一部.《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

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

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

文学巨著.

四、播放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课文朗读后正音.

2、提问:“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宴会么?”

这绝对不是一次愉快的宴会,项羽和刘邦在宴会上剑拔弩张,勾心斗角,

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以刘邦胜出为结局。后来“鸿

门宴”也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词语,用来比喻那些“不怀好意,设计陷害别

人的宴会"。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下面给

同学们3分钟思考时间,然后请一位同学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的故事梗概。

故事情节:

本文中心:鸿门宴本文线索:杀不杀刘邦

本文顺序:时间顺序本文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

宴前(幕后活动):无伤告密亚父定计夜访张良刘邦定策项伯说情

宴中(明争暗斗):沛公谢罪范增示意项庄舞剑樊哙闯帐义责项羽

宴后(脱身除患):沛公逃席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范增愤骂诛杀无伤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

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

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

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紧密,也

可说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四对主要人物

1。雄主:项羽←→刘邦.2。谋臣:范增←→张良.

3。武士:项庄←→樊哙.4.内奸:项伯←→曹无伤(曹虽未出场,影子同在).

五、布置作业:

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第二课时

2/14

一、讲解课文一、二两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3、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①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

用?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

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

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矛盾挑开,故事“开端”。

第二件是“范增进言”。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

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

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②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

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

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

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

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人“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

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史记》载: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

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第二段:

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

2、讨论课文内容,提问:A、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

的发展有什么作用?第一件事“项伯夜访”。

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

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

3/14

第二件事“张良献策"。

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

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

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刘邦施计”、

“项伯中计"不必分开来说)

“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

“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B、在万分危急的形势下,项伯来通风报信,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

不敢背项王也”,此处可以看出张良有何过人之处?刘邦的为人如何?

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

刘邦狡猾,善于权变

C、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说明项羽是一

个什麽样的人?项伯是一个什麽样的人?

羽:优柔寡断,缺乏政治远见

伯:重义而不分敌我,迂腐

D、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

之,不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

们应当如何看待?提示:古人认为“义”,就是“宜".《礼记·中

庸》说:“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

义."也就是说,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

义”。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

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项伯给张良通

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义”。项

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

责之为“不义".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

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

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3、学生自读课文一、二两段,教师释疑解难.

小结: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

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

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并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

要的伏笔。

三、布置预习1.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

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第三、四段,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指导学生翻译难

以理解的句子;了解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

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情况:

1.提问: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

4/14

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

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

[点拨]:“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土气不同。张良过人之处

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

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通过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

解决双方矛盾。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与刘

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

二、读讲课文三、四两段:

曹无伤告密引发了项羽愤怒,范增进言激化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矛盾;

而项伯告密给刘邦带来了转机,张良献计,项伯转心,刘邦决定参加“鸿门宴"。

“鸿门宴"上项羽和刘邦将怎样的剑拔弩张、刀光剑影?

第三段:

学生朗读第三段后提问:

1。鸿门宴上发生了那些精彩的情节?请简要归纳。

第一件事“刘邦谢罪”,第二件事“项王设宴,

第三件事“范增举玦”,第四件事“项庄舞剑”.

2、提问: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提示:并不诚心。

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

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

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

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3、提问:文言文以简约为美,课文第三节为何要详细说明鸿门宴上各人的座

次呢?

按古代礼仪:

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

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

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4、提问:“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

哪一个成语?提示:“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

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故事推向高

潮。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

另有所图。

第四段:

1、指名试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2、分角色朗读课文,力求充分表达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3、提问:“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

5/14

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提示:课文对

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语言描写:“此迫矣!

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

跃然纸上。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

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外

貌描写:“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

神。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文章

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

赐肉、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

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5、提问: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

有变化而已”,对不对?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

别?提示: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在于辩解,

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

己“死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

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

人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责项羽“听

细说欲”。从策略上看,二者区别也明显。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

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二者有本质区别,说话的语调语气也自然大不

一样,朗读课文要注意这一点。

6、自由诵读课文(或数人;或几组分角色读三、四两段)。

小结:课文三、四两段记述“鸿门宴”上刘、项双方的激烈斗争.刘邦谢

罪,以屈求伸,矛盾缓解,范增举玦,危机依然四伏,项庄舞剑,更是险象环

生,樊唆闯帐,故事到达高潮.项羽唯恐担当“不义”之名,损其“威”,伤其“信”,

不用范增之计,终于让刘邦借故脱逃,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三、布置预习1、自读课文五、六两段,疏通文字。

2、概括课文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第四课时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是什么意思?可用课文中哪一个字

来概括?(“忍”)范增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他内心真的认为项

羽是“为人不忍”吗?

“不忍”,用今天的语汇表达,就是心慈手软,也可以引申为缺少决断。

其实,范增内心并不仅仅认为他是“为人不忍”,公开场合只能这样委婉地评

论。

二、读讲课文五、六两段:

1、指名试讲课文,纠正误读误释:

2、提问: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置车骑”是什么意思?是几个人

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提示: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一是放弃车

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一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

谢.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从小路走,目的也

在此.)

3、提问: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提示:项羽对

6/14

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

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

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不仅把白璧“‘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

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故事至此结束,“立诛杀曹无伤”则

是对开头“告密”的交代,是尾声.

三、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1、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

位?提示: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

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

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

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

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樊哙责备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法,则

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一方有备,一方无备,结局合乎情理。尤

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

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

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

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

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

总导演。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

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

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

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玦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针办"。

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

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鸿门

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

重,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

是项羽和刘邦。

2、人物性格:典型性格,各有个性。

项羽和刘邦:(双方首脑)

共同点:胸怀大志项羽“彼可取而代之!”

刘邦“大丈夫生当如此也!"

[点拨]:俩人觊觎帝位之心相同,但其语言一个率真无忌,一个含而不露。

项、刘性格之差异,由此可见一斑。1.项羽

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

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

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

思虑不定。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无伤,

说明他无知而愚蠢。范增多次目示、举玦,“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

7/14

起舞”,项伯“翼蔽沛公",听之任之,说明项羽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

棋不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指斥项羽。

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刘邦逃跑,项羽受璧,无

可奈何,缺乏深谋远虑.

听曹无伤言(大怒)决意伐刘-—受项伯说(许诺)答应善遇——受刘谢罪

(留饮)自愧设宴——见增举佩(默然)纵容刘邦-—见伯护刘(不应)继

续纵容—-樊哙闯斥(称赞)赐坐赐酒——张良留谢(不追)安然受璧

性格特点:

直率轻敌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

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眼见不远、不善用人、刚愎自用、优柔

寡断的一介武夫。

2。刘邦

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鲰生献计“距关,毋

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这样重大事件,刘邦都没有告诉过

谋士张良,真有心计.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张良不计前事,

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刘邦首先怀疑

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

衣无缝,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

项伯软化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

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称项

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

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

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见状,樊哙与张良质问

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力劝刘邦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

刘邦察纳雅言,“沛公军霸上”。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

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总之,刘邦

还是善听人言的.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

密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刘邦多有心计,处事多么果断!

为之奈何(惊)—-求救张良(问)——拉拢项伯(谋)——谢罪项羽(奸)

--脱身独去(识)——留良代谢(周)

性格特点:

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机敏精细,能言善辩,知人善用。生性懦弱、虚

心请教、多谋奸诈、头脑清醒、虑事周到、

张良和范增:(双方谋士,智囊团,事件演变的关键人物)

3。范增

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急击勿

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玦击杀刘邦,项王不应。出召项庄,说“君

王为人不忍",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

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尔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

8/14

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他不能准确把握项羽的思想

动态,一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一方面由于他年龄地位,一方面由于他

对时事观察和对项羽的忠心。

老谋深算:夺天下者必沛公也!

洞察敏锐:力促击刘、举佩示意、出召项王

骄横浮躁:拔剑击斗、斥骂项羽

4.张良

对刘邦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鲰生之计,刘邦没有告诉张良,大事

当前,张良不计。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

出正确的策略。张良的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一切活动,实际上

都是张良导演的.

多谋善断:言沛公不敢倍项王也、出招樊哙。处事不惊:亡去不义、君臣商

议、军门见哙。沉稳机智:张良留谢处事有方:大王来何操?

曹无伤和项伯:(叛徒)

5。项伯

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

的内奸.“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这有什么不敢的呢,简直是长

刘邦的志气,灭项羽的威风,这完全是替刘邦说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不义也.“更是对刘邦歌功颂德,对项羽进行指责。难怪在项庄舞剑的时候,

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

周密,谋略:夜访张良、极力劝羽、翼蔽沛公、宴上东向坐

6。曹无伤

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鲁莽、草率:使人告密、激化矛盾、宴后被诛

7.项庄

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

有勇无谋,被动.

8。樊哙

忠诚.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勇武。“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

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士。难怪项王都得“按剑而跽",惊呼:“壮士!”大斗

饮酒,大块吃肉,粗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辩,慷慨陈词,痛责项王,

说来头头是道.有勇有智。骂得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

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主动请战

对比照应

人物结构: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项羽集团项羽范增项伯项庄

刘邦集团刘邦张良曹无伤樊哙

9/14

对比照应,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孰是孰非,孰胜孰负,不问自明。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缺乏远虑,用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

将士不能效其力,轻敌麻痹,养奸贻患,内部不团结;刘邦则与之相反,虽

处劣势,但能忍辱负重,虚心下问,善于机变,知人善任,使谋臣尽施其

谋,将士尽效其力,并瓦解敌方为自己效劳,及时清除内奸。刘、项在斗争

中地位发生的变化,刘胜项负自成定局。

(讨论分析人物,可引导学生争论.不同意见应允许保留.敢于提出不同意

见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应予鼓励。)

归纳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

1.以典型细节和个性鲜明的对话来描写人物。

2.善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性格特征更为鲜明、突出。

四、比较阅读,请学生试分析两首所反映的不同情怀和壮志。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点拨]: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

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

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

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

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

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

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点拨]: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

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

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

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五、小结: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这位失败

了的英雄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远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巨鹿之战的

辉煌胜利使项羽乐观地估计了战争的形势,丧失了应有的判断能力,也构成

了他对战争的一种近乎盲目的自信和崇拜,铸就了他的悲剧性格。他的精神

世界里惟一的支柱或许就是每次战斗赢得胜利.项羽不屑小计谋是真诚的,

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最终,项羽用性格的笔为世人

书写下了只属于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薄奠。无论是独夫的刚愎

自用还是英雄的顾盼无奈,无论是力能抗鼎拔山,还是乌江别姬自刎,光照

至今的永是夕阳般的英雄末路的辉煌与悲壮。

10/14

六、布置作业:

有人说在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

认为表现了他的“君子之度”。对于项羽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你是怎样

认为的?

观点一:项羽是情意绵绵的伟丈夫.

在项羽被困于垓下时,他长歌当哭,留下了千古传颂的《垓下歌》。项

羽的泪使得“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后人读到这里,无不为之涕泣.与刘邦

为了逃命而把亲生儿女推于车下的残酷无情相比,项羽是一个富于人性和

人情的伟丈夫、硬汉子。

观点二:项羽是气盖一世的英雄,自我精神王国的国王。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

诸君快战,必三胜之。"这段话不仅表现了项羽英勇善战,叱咤风云;同时,

那富于个性化的语言也把性格中极端自信和自爱的成分表现得非常明显.项

羽从始至终一直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国王,他自信甚至迷信自己的武力和追

求,他的精神世界总处于自然舒展的状态而很少受伦常的约束。

观点三:项羽是一个典型的性格悲剧之人.

项羽在灭秦战争中彻底表现出来的肆意恣睢、刚愎自用、凶狠残暴的

性格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从杀宋义始至破秦,他一路在胜利的欢

呼声中走了过来。这无疑助长了他的这种性格,使之恶性发展而成为他精

神世界的主要方面。在项羽扭曲心理的急剧膨胀中,中国人口已从战前的

一千万骤减至五百万。天下人对项羽心态的无法认同使得时代终于做出了

抛弃项羽的选择.

观点四:项羽既是胜利的勇士,又是失败的英雄。

他既凶狠残暴又善良不忍;既刚愎自用又轻信多疑;既暴烈急躁又优柔

寡断;英勇刚烈的山峦上开放着情意绵绵的花朵;豁达宽厚的海洋中荡漾着

几道狭隘滞涩的涟漪。我们不能单以是否成就了帝业来评价项羽的是非功

过,而要按他的历史成绩来评价。项羽固然没有成就帝业,但他顺应人民

的心愿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推翻了暴秦统治;又自刎而死,结束了内战,使

汉统一了全国。这在客观上不能不说他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功臣。项羽

是一座金铸的丰碑,将永远矗立在历史的战车上,供后人瞻仰。

教学反思:

相关知识

一、通假字、

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2、内─纳

11/14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坐─座:置之坐上。8、不—-否

二、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三、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将军战河北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讲述。

7、约为婚姻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四、一词多义

字例句释义

辞卮酒安足辞推辞

未辞也告辞

大礼不辞小让计较、讲究

坐项王、项伯东向坐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座位

谢哙拜谢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有道歉和告别义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

胜刑人如恐不胜尽

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

因因击沛公于坐副词,趁机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副词,于是、就

五、词类活用

词例句释义

夜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兄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翼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上头发上指名词作状语,向上

12/14

间间至军中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军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军

王沛公欲王关中名词作动词,称王

籍籍吏民名词作动词,登记

目范增数目项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