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手工教学中教师指导行为研究-以自贡市幼儿园为例_第1页
幼儿园手工教学中教师指导行为研究-以自贡市幼儿园为例_第2页
幼儿园手工教学中教师指导行为研究-以自贡市幼儿园为例_第3页
幼儿园手工教学中教师指导行为研究-以自贡市幼儿园为例_第4页
幼儿园手工教学中教师指导行为研究-以自贡市幼儿园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幼儿园手工教学中教师指导行为研究--以自贡市*幼儿园为例摘要幼儿手工活动作为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部分之一,不仅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多方面能力,而且能帮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教师是手工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其指导行为的适宜性直接影响到幼儿手工活动的质量。本研究运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对自贡市*幼儿园的六个班的六名教师所开展的12次手工活动进行研究调查。通过对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从教师的指导内容、指导方式、指导时机和指导结果四个维度探讨了手工活动开始部分和基本部分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访谈内容,全面具体的分析了影响手工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因素、幼儿因素和环境因素。最后,对教师在手工活动中的指导行为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关键词:幼儿园;手工活动;教师指导行为

AbstractAsanimportantpartofearlychildhoodarteducationactivities,children'smanualactivitiesnotonlyhelptocultivateandimprovechildren'soperationalability,imaginationability,creativeabilityandotherabilities,butalsohelpchildrendevelopgoodbehaviorhabitsintheprocessofactivities.Preschoolteachersaretheorganizers,guidesandparticipantsofmanualactivities,andthesuitabilityoftheirguidingbehaviordirectlyaffectsthequalityofchildren'smanualactivities.Inthisstudy,theliteraturemethod,observationmethod,interviewmethodandcaseanalysismethodwereusedtostudyandinvestigate12handcraftactivitiesconductedbysixteachersinsixclassesof*kindergarteninZigongCity.Throughthestatisticalanalysisoftheresearchresults,thecharacteristicsandexistingproblemsofteachers'guidingbehaviorsinthebeginningandbasicpartsofmanualactivitieswerediscussedfromfourdimensionsofteachers'guidingcontents,guidingmethodsguidingopportunitiesandguidingresults.Atthesametime,combiningwiththeinterviewcontent,Thispaperanalyzescomprehensivelyandconcretelythefactorsthatinfluenceteachers'guidingbehaviorinmanualactivities,including:teachers'factors,children'sfactorsandenvironmentalfactors.Finally,thecorrespondingimprovementsuggestionsareputforwardtoteachers'guidingbehaviorinmanualactivities.Keywords:kindergarten;manualactivities;teacherguidancebehavior

目录TOC\o"1-3"\h\u14115第一章绪论 730772一、研究背景 714451(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要求 727670(二)笔者的个人兴趣 714330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85138(一)研究目的 89204(二)研究意义 87552三、文献综述 813363(一)关于幼儿园手工教学的研究 810564(二)关于教师的指导行为的研究 953761.关于教师指导方式的研究 919887(三)关于教师指导内容的研究 923022四、概念界定 1021632(一)幼儿园手工教学活动 1073(二)指导行为、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行为 1132283第二章现状调查结果 1217937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126942二、研究方法 13406(一)文献法 136147(二)观察法 1318227(三)访谈法 1312911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1321955一、开始部分教师的指导行为 143679(一)关于教师指导内容 1418361(二)教师指导方式 1720816二、中间部分教师的指导行为 1813832(一)教师指导的内容 1823574(二)教师指导的方式 199022第三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016383一、教师观 2030846二、儿童观 2012913三、教师的专业素养 2127449第四章对策 216701一、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216622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2227599(一)在活动中要坚持以幼儿为主体 2224281(二)提高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 2330548三、提供易感知的材料,以便于幼儿感受与体验美 235260参考文献 245787[1]李紫阳.幼儿园集体手工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46708[2]宋妍.幼儿园大班创意手工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D].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19. 2427978[3]邓琳.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2410453[4]卢梭著,李平返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91. 2411388[5]王美玉.幼儿园中班手工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0. 2416545[6]刘春花.幼儿园手工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48471[9]郑世英,李亚玲.幼儿园区域美术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师,2007,(Z1):87. 2431349[10]林小青.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现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 2418891附录 249826致谢 24

第一章绪论研究背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要求我国在2012年9月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和创造美。”①①幸福童年编写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然而,在真实的教育场景中幼儿园手工活动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指南》的精神没有深入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际操作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的个人兴趣笔者曾多次在幼儿园观察手工活动,从幼儿的活动反应和作品中发现,教师的不同指导行为对幼儿影响巨大,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指导行为可以更有效的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要如何完善教师的教学行为?这些问题都激发了笔者的思考和对研究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行为的浓厚兴趣。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结合观察法、访谈法对自贡市*幼儿园手工教学中的教师指导行为进行研究,分析其现状,并通过探讨手工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意见与建议,以期在丰富和充实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和幼儿手工操作能力的同时,也为促进教师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和指导。研究意义通过本研究,笔者探索教师在手工教学活动中指导行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教育建议,为幼儿教师组织有效的手工教学活动提供指导意见。丰富幼儿手工教学活动方面的研究,促进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而提高幼儿园中的艺术教育质量。文献综述关于幼儿园手工教学的研究幼儿手工教学对于幼儿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显著的价值,对幼儿培养审美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健全人格有着积极作用,是应该受到教育者重视的一项教育内容,但在传统幼儿美术教育的影响下,手工活动的教学变得模式化,活动内容由教师或教材决定,并与幼儿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大,教师组织手工时形式材料单一,示范性教学过多,都是以教师的主导为主,没有体现出幼儿的主体性,还有部分教师不注重幼儿手工的培养。由相关教育理论、政策可以得出手工活动是幼儿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屠美如(2003)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指出学前儿童的手工活动与绘画活动一样,也属于艺术创造范畴。它对学前儿童对手工构成原理、造型规律、装饰手段等的了解,手的动作的灵活性、精确性、手眼协调能力的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耐心细致、勇于实践等个性品质的培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林琳、朱家雄(2014)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与活动指导》指出儿童从很早的时候就萌发了制作活动的意愿,从撕纸、反复地玩弄手中的泥块,到用各种工具和材料制作出平面的或立体的作品,使他们的技能日趋成熟。许卓娅(2015)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指出它对于幼儿手眼协调能力的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耐心细致、勇于实践等个性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不难看出在美术教育理论中手工教学着重于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和个性品质,更加关注幼儿需求与成长。关于教师的指导行为的研究关于教师指导方式的研究齐钰将教师的指导方式分为了3类,分别是语言、情绪和动作;语言指导又细分为:询问、鼓励、建议等7种方式,其通过研究得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使用询问、命令和建议为语言指导的主要方式,在动作指导方面以帮助为主要方式①①齐钰.中班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李倩将教师指导方式的参与行为分成语言指导、动作指导、辅助指导3种。曾虹(2012)将教师在绘画活动中的指导行为划分为以下三类:语言指导行为、动作指导行为以及语言动作相结合的指导行为。同时指出在绘画活动的准备过程中,教师主要运用以讲述为主的语言指导方式和以范例演示为主的语言动作指导方式:在绘画活动的基本过程中教师主要运用讲述式和指令式语言进行指导,其次是以范例演示为主的语言动作指导,纯粹的动作指导较少②②曾虹.幼儿园绘画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以长沙市Z幼儿园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2.学者刘春花将教师的指导方式分成语言和动作及二者的结合3类,指出教师在指导方式中惯以语言指导为主,指导的重点和方式据课程类型和要求会有所不同③③刘春花.幼儿园手工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以长沙市A园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4.关于教师指导内容的研究学者曾虹将教师的指导内容分为构思、创造性、坚持性、技能、习惯5个方面。从研究结果得出,教师更加重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培养①①曾虹.幼儿园绘画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以长沙市Z幼儿园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2.学者朱思丝将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内容划分为游戏规律、纪律教育、认知发展、运动能力、体育品质和社会交往6个类别,教师在指导时更侧重于纪律的管理,关注体育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并将其作为体育活动合格开展的立足点②②朱思丝.熟手型幼儿教师教师体育活动指导行为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综上所述,笔者在搜索了知网、维普等网站后,发现大多学者的研究领域和维度较广在体育活动、绘画活动都有涉及,所以笔者将通过资料查找、实地研究观察教师在手工教学活动的指导行为,一方面对手工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情况进行总体上的描述,另一方面将结合具体的手工活动,对教师的指导行为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宜的建议。概念界定幼儿园手工教学活动孔起英认为幼儿手工活动是幼儿在教师指导下,结合自身的思维想象,运用双手或辅助工具,对硬纸板、橡皮泥等实体材料加工、创造,制成多种多样,具有一定空间的艺术形象,是具有教育的活动①①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01.朱家雄认为幼儿园手工活动是幼儿使用双手结合简单的工具,对各种材料设计加工,形成作品的造型活动。并根据使用的材料将手工活动分成泥工、纸工和综合制作活动三类②②朱家锥,林琳,吕坚.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本研究认为幼儿园手工活动是指根据幼儿园的教育目标而设置的一种艺术活动,有教师带领,有组织有计划地使用各种工具,对材料加工改造,进行立体造型的活动。许卓娅认为幼儿的手工教学活动是儿童依靠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双手或者简单的工具对各种材质的材料进行加工、创造,制作出多种艺术形象的一种教学活动。大致分为平面手工活动和立体手工活动。本研究的幼儿园手工教学活动是指通过教师的指导,幼儿凭借手的技能和操作工具,对可塑性材料进行加工、造型的艺术活动。不包括手工区角和日常环境布置制作演出服饰及道具等的手工活动。指导行为、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行为指导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指示教导;指点引导”,指教育者对被教育者指导、帮助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行为指教师为了达成教学目标,采用口头教育以及情绪、肢体动作的方式向幼儿灌输知识、技能,是提供帮助和指导的教学行为之一①①曾虹.幼儿园绘画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以长沙市Z幼儿园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2.学者施良方认为,教学行为是指由教师引起和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②施乾方,崔允葡:教学原理: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②施乾方,崔允葡:教学原理: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③闰龙.课堂教学行为:内涵和研究框架[J].全球教育展望,2007笔者将指教师的指导行为界定为,为了达成设定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利用语言及肢体动作直接或者间接在幼儿进行手工活动的过程前和过程中,给幼儿提供信息、帮助、引导和传授操作方法、步骤,让幼儿能够顺利完成手工活动的指导行为。

第二章现状调查结果研究对象的选取本研究选取自贡市*幼儿园为研究园有如下理由:笔者本学期在幼儿园实习,可以利用实习的机会进行观察记录,同时了解该园的管理者和教师,为后期结论分析提供真实的材料。最初是想研究大班教师在手工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行为,在实际观察中,幼儿园总体的手工教学活动开展的次数不多,大班只是偶尔开展,所以继续研究的话,笔者无法获取足够的教学案例。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与导师研讨后改为观察中班。本研究在自贡市4所幼儿园中班中随机选取八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对名教师在手工活动教学中的指导行为进行观察,一共观察28次,根据教师指导行为的操作定义记录每个手工教学活动中教师出现的指导行为事件。所选教师的基本情况如下表1所示:表1教师基本情况一览表教师编号性别年龄学历教龄班级A女26大专10史努比班B女20中职2哆啦A梦班C女24中专6太阳班D女44大专26月亮班E女26大专9中A班F女23中专5中B班G女28大专4草莓班H女28大专8中班研究方法文献法笔者通过在图书馆查阅书籍、杂志,知网上搜索相关期刊、优秀硕博论文等方式了解本研究的前沿动态、界定研究中的相关概念、确定研究内容以及实施研究计划。在文献搜索的过程中分两步:一是以“手工活动”为关键词、篇名、摘要和研究方法观察法观察法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笔者带有目的性的对选定对象开展观察收集第一手研究资料,对上述8名教师在中班中的手工活动进行观察,为了明确研究的观察内容,笔者对8位教师采用非正式观察,不参与到课堂中去,仅用手机进行录音录像,使用观察表对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行为进行记录。访谈法访谈法所指代的是访员和受访人之间面对面、直接进行的调研方法,在本研究的访谈过程中,不设定统一的问卷,运用事先设计的问题大纲,对8名幼儿教师展开访谈,以能够了解目前幼儿手工活动的组织形式、教师的指导态度、指导过程中出现概率较高的问题以及教师指导行为的影响因素。为了使访谈资料真实可靠,笔者在访谈之前告知受访者此次访谈的目的,且不用做任何准备,在征得受访者同意接受采访之后,约定访谈的时间和地点。时间和地点与受访者协商而定,选择比较安静的办公室或者休息室。时间方面应不影响受访者的正常教学和休息。研究结果及分析本研究参照学者张念芸指出的美术活动不管是以什么形式组织,基本都包括活动过程、活动准备和活动后记录三个环节,其中活动过程可划分为开始部分、中间部分、结束部分①①张念芸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第一版(103)开始部分教师的指导行为 关于教师指导内容学者张念芸提出对幼儿美术能力进行评价时应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二是评价美术活动的过程②②张念芸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3页习惯。指幼儿在手工活动中一些行为习惯,如:使用工具、材料的规则和秩序,卫生习惯,制作顺序等。兴趣性。指幼儿是否愿意参与到手工制作中,能够积极完成作品。创造性。指幼儿使用工具和材料进行创造性造型。构思。指幼儿在开始手工制作之前预想好主题和内容,并按照构思进行创造。造型。指幼儿使用什么方式构成独立形象。如:形象构成的形状、形象构成的方式等。构图。指幼儿按照主题,把要表达的形象调整、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设色。指幼儿对材料颜色的选择和加工。操作熟练性。指幼儿在手工制作时,使用工具和材料是否准确和灵活。在表格中简称为“操作性”。教师的指导八项内容均有涉及,以传授技能为主。笔者通对28次手工活动的观察,得出教师在活动开始部分中指导内容的统计结果,具体见表2表2手工教学活动开始部分中教师的指导内容统计结果习惯兴趣性创造性构思造型构图设色操作性次数(次)1617124174424百分(%)57.1%60.7%42.9%14.3%60.7%14.3%14.3%85.7%由表2可以看出,在笔者观察的28次手工活动中,教师在开始部分中对操作性的指导的指导次数最多是24次,占活动总数的85.7%;其次是对兴趣性和造型的指导次数为17次,占活动总数的60.7%;创造性的指导次数为12次,占活动总数42.9%;对习惯的指导次数为16次,占活动总数的57.1%;对构图、设色和构思的指导次数最少各4次,各占活动总数的14.3%。在平均13分钟的导入时间内,教师大部分时间在讲授制作技巧,对构图、构思的指导频率低、时间少,只有在某些主题性较强的活动中有所指导。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大多采用层层递进方式追问、展示制作物品、阐述其特征和性质,操作示范中讲解相关技能技法和制作步骤,并肯定和鼓励幼儿的构思和制作意图;同时对幼儿的习惯、创造性进行指导。不同类别的手工活动,教师的指导重点不同。本研究的幼儿园的手工教学活动的内容包括纸工、综合制作和泥工分别进行了13次、7次、8次,不同类型的手工教学活动指导内容详见如图1所示。图1开始部分中各类活动教师的指导内容由图1可见,在三种类型的手工活动中,教师注重对操作性的指导,在纸工、泥工和综合制作活动中分别有12次、4次和8次。也比较注重对造型的指导分别有6次、3次和8次,对设色和构思的指导是最少的分别各为1次、2次、1次和2次、2次、0次。在纸工活动中,教师偏重于对操作性的指导,共有12次,也比较重视对兴趣性、造型、习惯方面的指导分别是7次、6次和10次;在综合制作活动中,教师偏重于对操作性和创造性方面进行指导,分别是4次、5次;在泥工活动中,教师注重操作性、造型和兴趣性的指导,分别有8次、8次和6次,对构思没有进行指导,其他均有涉及。综上所述,对于构思、设色的指导在手工教学中最容易被忽视,对造型、操作性的指导是最频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只是传授基本的技能技法,以完成课堂手工作品为主,忽视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绪情感体验,在活动次数最多的纸工活动的开始部分仅有的2次对构思的指导1次对设色的指导在《奇妙的房子》、《创意红包》和《小鳄鱼》,详见例1、例2和例3。例1:教师问幼儿:“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房子都长成什么样子,我们的房子有什么功能,如果请你来修这栋房子,你会把它修成什么样子呢?”“会修在哪里呢?”小璐说:“我要把它修在海边,要有大大的窗户。”“我要把它修成圆圆的,窗户也是圆圆的。”例2:教师对幼儿说:“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送给我们的红包,都带着他们对我们的祝福,有些是希望我们快快长高,有些是希望我们天天开开心心,天晴小朋友们来做一个自己的红包,把自己的祝福表达在红包上面。那小朋友想把这个红包送给谁,送给他一个怎么样的祝福呢?”“我要送给我的好朋友,祝他开心。”“我要送给我的奶奶,希望他长命百岁。”“我要送给我的妈妈,希望她每天都漂漂亮亮。”例3:教师对幼儿说:“小朋友们帮助小鳄鱼做出新的衣服,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不同颜色的小纸片,有白色的,橙色的,红色的和黄色的,小朋友在给小鳄鱼做衣服的时候,小朋友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让鳄鱼的衣服更加的好看。那小朋友们想给小鳄鱼设计一件什么样的衣服呢?”“我要用红色和橙色给他做一条裙子。”“我只想用黄色给他做衣服。”“小朋友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了,那老师就把材料分发给大家,让我们一起来为小鳄鱼做衣服吧。”上述的三位教师都是年轻教师,平时对手工比较感兴趣,会在培训和闲暇时间了解一些关于手工的知识,在手工活动中注重技法的同时,也会考虑到幼儿思维的发展,由此她们在手工教学活动中会更多的赋予幼儿思考的空间,让幼儿大胆创造,敢于想象。以上是对手工教学活动开始部分中教师的指导内容进行分析,其中教师主要是讲解,让幼儿进行感知,以此来激发幼儿对手工的兴趣。教师指导方式笔者以学者施良方关于教师指导行为的分类依据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把幼儿园手工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分为语言指导、动作指导和语言动作相结合的三种指导方式。语言指导。以语言为主要手段,带有表情、姿势对幼儿进行指导。如;教师描述自己吹泡泡的过程来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其中包括讲解和提问。动作指导。教师不使用语言,只是用动作、表情和姿势来对幼儿进行指导。如:帮助或协助幼儿操作(帮助幼儿使用双面胶,抓住幼儿的手一起搓汤圆等。)语言和动作相结合。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不仅使用语言还要结合动作,包括范例操作(在语言讲解外还伴随着动手操作)和讲解指示(在语言讲解外加以姿势比划)。教师在活动中使用了三种方式,其中语言动作相结合的指导频率最高。由表3可知,在观察的28次手工教学活动中,活动开始部分中教师使用的指导方式主要是语言指导(16次)和语言动作相结合(28次),单纯的动作指导几乎没有出现过。语言指导在纸工、泥工、综合制作中分别出现8次、3次、5次,语言动作相结合在纸工、泥工、综合制作中分别出现13次、8次、7次。表3幼儿园手工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方式的研究语言指导动作指导语言动作相结合纸工8——13泥工 3——8综合制作 5——7通过观察得知教师主要采用范例操作来进行讲授,多是使用语言动作相结合。手工制作是一种需要展示技巧和步骤的活动,但幼儿不能直接从观察中学会各种知识,如:怎样使用工具、如何塑造形象等,都需要教师的指导才能习得。教师在示范时要准确、清楚,面向全班。但一些教师过于注重技能的学习,仅是为了让幼儿完成作品,采用直接、简单的讲解和操作示范。这种方式是可以采用的,但也需要适当运用。中间部分教师的指导行为教师指导的内容教师注重对造型方面的指导,对操作技能多有指导。表4活动中间部分教师指导内容构思兴趣性操作性创造性习惯造型设色构图次数(次)1219931714百分比(%)3.6%7.1% 67.9%32.1%10.7%60.7%3.6%14.3%从表4可以看出,教师对构思和设色的指导次数最少分别为1次占活动总次数的3.6%;对操作性的指导次数为19次,占活动总数的67.9%;对兴趣性的指导次数为2次占活动总次数的7.1%;对创造性的指导次数为9次占活动总数的32.1%;对习惯的指导次数为3次占活动总数的10.7%;对造型的指导次数为17次,占活动总数的60.7%;对构图的指导次数我4次占活动总次数的14.3%。例4:在综合制作活动《美丽的花瓶》中,教师事先准备好轻黏土、花瓶和扭扭棒。做好一个作品向小朋友们展示,询问这个花瓶是什么样子的?花朵是什么样子的?让幼儿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装饰花瓶,他们可以自己在上面画自己想要画的图案,可以用双面胶贴一些自己想要贴的东西,当花瓶部分完成之后,教师接着问:“花瓶是用来干什么的?”在引导或指导幼儿用扭扭棒做出花的样子。在案例中,教师对如何做成花瓶和花朵一步一步引导,主要涉及了创造性和兴趣性方面的指导,告诉幼儿制作时要如何一步步操作,怎样做的更加美观,教师通过示例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对技能和造型的指导,旨在让幼儿完成好作品,幼儿最终完成的作品也基本与教师相似。但这种示范不利于幼儿自身的思维发展,也不能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提高。在访谈中教师也表达出会更加侧重于技能的指导,其次是幼儿创造性和兴趣的指导,如:教师B在访谈时他说道:“幼儿在进行手工操作时,我会更加注意他对于工具的和材料的使用,组织手工活动是为了让幼儿能够学习和锻炼到更多手部上的动作。比如在纸工活动中,一些幼儿不能很好的使用剪刀对纸张进行裁剪,他往往是剪的扭扭曲曲,或者是不能自己独立整洁的使用双面胶,所以在手工活动的时候,我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去训练幼儿的手部技能技巧。”在观察中,笔者也发现教师会更多的在利用材料、使用工具和按正确的步骤操作方面提供指导。但是在活动中,教师除了考虑作品最终呈现的效果和搭配,更应该多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探索的兴趣,帮助幼儿发展各个方面的能力。教师指导的方式教师在活动中结合三种方式进行指导,语言动作相结合的次数最多表5活动中间部分教师的指导方式语言指导动作指导语言动作相结合次数(次)13128百分比(%)46.4%3.6%63.2%从表5可以看出,在中间部分的指导方式中,教师参用语言动作相结合的次数最多为28次,占活动总数的100%;语言指导为13次,占指导总数的46.4%;采用动作指导的次数最少为1次,占总指导次数的3.6%。例5:在手工制作《海底世界》中,教师先提问海底世界有什么?当幼儿纷纷作答后,让幼儿们观察真实图片,通过图片肯定幼儿给出的答案,再发现幼儿们没有想到的东西。在拿到材料后,幼儿们纷纷动手尝试,在幼儿制作了工程中教师会进行巡视,会发现有的幼儿不知道如何撕出他们想要的形状,教师会在此时对这部分幼儿进行指导,让他们用笔在纸上线画一个大概的形状,再用手沿着这个形状将卡纸撕下来,再用双面胶把这个撕好的水草贴到他们想要贴到的地方。在案例中,教师先让幼儿自己思考如何制作雪人,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制作过程中也能及时发现幼儿存在的问题,然后用语言和肢体进行指导讲解,让幼儿自己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技能技巧,这样幼儿就算在完成作品之后也能记住活动中学习到的东西,同时也能获得成就感。在访谈中教师也表明了相应的观点。在访谈中教师A说:“幼儿学习动作技巧的时候,如果仅仅是动作上的指导,幼儿并不能完全明白老师操作方式,需要老师通过动作加以语言的讲解,来提高幼儿对这个行为的理解程度,从而帮助幼儿顺利操作。”从案例和访谈中可以能看出,教师在活动中会更多地运用语言和动作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因为她们认为这样的方式能更加有效地促进手工活动的进行。第三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教师观在瑞吉欧教育者的眼里,教师的角色定位就是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幼儿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同时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笔者在活动中发现,当幼儿遇到困难或挫折停滞不前时,有些教师不是去启发引导幼儿继续完成手工作品,而是直接代替幼儿进行操作,教师在活动中没有扮演好支持者、引导者的角色。教师E在访谈中说道:“我们的手工课一般是一周进行一次,但我们的材料大多是课本配套的材料,其他材料使用很少

,除非是提前给家长说,让家长帮幼儿们准备好,一次两次还好,次数太多了也不行。”通过笔者的观察和与教师交流发现,部分教师会以活动难度较大或材料不足为理由忽视手工活动的地位和作用,有时还会将其改成其他领域的课程,有时因为某些原因导致手工活动时间过短,幼儿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作品,最终导致幼儿动手操作机会减少。儿童观儿童观是教师教育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儿童观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儿童的指导,进一步影响孩子的发展和成长,通过和幼儿园教师面对面的访谈,能看出幼儿园的教师持有怎样的儿童观。教师E:“我认为手工活动需要让孩子学会技能,不然活动开展的意义就只是让幼儿玩耍,没有让幼儿有所收获,所以我在活动中会比较注重教授操作技能,让幼儿完成作品,也能收获成就感。”教师C:“我觉得在活动中,幼儿们的体验感很重要,要让他们感受到快乐,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获得知识。”从上述访谈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教师都持有不同的儿童观,教师E坚持以幼儿为主体,以幼儿的感受和体验为第一位,而教师C坚持以教师为主体,将手工课程作为直接传授知识为目标。基于本研究的开展发现:具备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更加注重幼儿的感受,经验不足的教师往往仅仅倾向于让孩子在手工活动中跟随教师步伐,追求最终的作品。推断得出,教学经验会影响教师对待儿童的方式和态度。教师的专业素养幼儿教师的艺术修养是对幼儿教师要求的基本素养之一,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分支,艺术素养的最终目标是教师能够实现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用“美”来引导幼儿进行表现和创造。教师在幼儿艺术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关注幼儿的参与感、操作技巧、概念的形成以及情感的细腻程度等等,以便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幼儿固有的潜在的能力发挥出来。教师应当重视独创性、鼓励幼儿发展个性,这样可以使幼儿建立起自信心,在自信的基础上他们就可以摆脱旧的模式的束缚,更加自由地投入创作,拥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用他们富有个人色彩的表达方式和技能技巧将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在访谈中教师教师B说:“手工活动对孩子手眼协调、动手操作以及想象能力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他们对手工活动的兴趣也非常高,积极参与,开动脑筋,经常在活动中想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想法并将它表现在作品中,同时在进行手工创作过程中,他们之间还会互帮互助,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从访谈内容来看教师对手工活动抱有积极态度,能发现手工活动带来的良好影响,能够促进幼儿成长和发展。笔者还发现入职几年的年轻老师和老教师在艺术素养方面有着较多的差异,年轻的教师会更多根据生活及幼儿兴趣来开展手工活动,更容易激发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作欲望,而老教师大多按照教材的内容来进行活动,仅使用教材准备的材料,很少做其他准备。因此可以看出教师的教龄和艺术素养同样对手工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行为产生很大影响。第四章对策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在活动前要做好教学设计,其中包括导入环节、教学流程和手工教学活动所需要的材料;活动中要更多地关注幼儿,对幼儿的行为做出即时的反馈;活动结束后应该及时反思、总结。教师在反思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要善于观察并发现手工教学活动中的典型事件以及有教育价值的教育问题;二是要多观摩他人的教学活动并及时反思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和经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中才能得到提高。幼儿园手工教学活动中的大量时间是幼儿的练习,是幼儿将头脑中的艺术构思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实际操作过程。手工是一种创作过程,在指导中,教师要根据不同手工类型的内容引导幼儿把临摹、仿制与独创结合起来。但在现实的教育场景中,临摹是占据主导地位,教师指导幼儿临摹可以更快的让幼儿达到成功制作作品的目的。临摹虽然可以帮助幼儿清楚地、精确地掌握手工制作所用的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和手工的基本技法,但是过多的临摹会拖杀幼儿的创造力。仿制是在原作的基础上稍加修改,它有临摹的痕迹,也能适当引发幼儿的创造力。因此,教师在指导幼儿的过程中要鼓励幼儿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同时将手工制作与游戏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幼儿手工活动的兴趣,发展他们手工表达能力。具有游戏目的的造型活动能极大地提高幼儿手工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师在指导的时候应重点指导幼儿手工制作的过程表现,如激发他们的兴趣性,培养他们的创作性等。尤其在幼儿的独创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自发表达和表现,幼儿的泥塑作品成人会看不懂,正表明他们的作品形不似,但只要听他们解释自己的作品,立即会让人感到一种神似。这里的神就是幼儿内心世界的一种灵性。对幼儿个性化的手工表达方式,我们要支持、鼓励,用幼儿的眼光去感受。对幼儿的作品不轻易给予否定的评价。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活动中要坚持以幼儿为主体幼儿教师个人由于对教育观有着不同理解,导致其指导方式、指导态度和对手工活动的认识、准备以及开展的过程都存在差异,因而指导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笔者认为手工活动的开展必须要始终把握幼儿主体的核心,重视幼儿需求和感受。基于研究发现,一些教师认为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在活动中只是起引导和支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指导手工活动的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教师可能就忽略了这个问题,将自己视为活动的主体,进而对幼儿的感受不加重视。幼儿的理解能力、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都区别于成人,有时候幼儿教师很难切身体会幼儿的实际想法,但是教师应该尊重幼儿,了解和贴近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不能一味的追求手工技能的传授而灌输性的教导知识,不尊重幼儿成长的规律,进而危害幼儿创造力的发展。肯定幼儿在手工活动中的主体性,是指教师应成为幼儿手工的引导者,引导幼儿自主完成手工活动,利用合理的语言指导方式如鼓励、设问等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而不仅局限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笔者在观察和访谈中发现,教师的艺术素养是参差不齐的,有的教师可以在手工活动中让幼儿获得多方面的情感体验,能不断提高幼儿的艺术鉴赏水平,而有的教师则认为能做出一个完整的手工作品,她的教学目标就实现了,而不考虑幼儿更高的艺术审美追求。所以教师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艺术素养是教师在艺术环境和艺术氛围的熏陶中,一点一点去提升。艺术素养的培养不单单是学习艺术技能,还应该学习艺术史,参观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展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应该对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